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隋唐宫廷燕乐 二稿分析

隋唐宫廷燕乐 二稿分析

隋唐宫廷燕乐 二稿分析
隋唐宫廷燕乐 二稿分析

隋唐宫廷燕乐与胡乐

15级周游

一、“燕乐”

(一)隋唐之前的“燕乐”

燕飨作乐这种活动早在《竹书纪年》中就有记载:“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人舞。”

“燕乐”一词较早出现则见于《周礼·春官·磬师》:“掌教击磬……教缦乐、燕乐之钟磬。”“燕乐”在周代出现时有多种含义:

①国君飨宴群臣、纳贤时奏乐:“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宴之礼亲四方之宾客。”“飨时诸侯,序其乐事,令奏钟鼓。”(《周礼·春官·宗伯》)

②诸侯朝政于王时要宴乐:“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左传·文公四年》)

③贵族飨宴宾客时奏乐:“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佳宾之心。”(《诗经·小雅·鹿鸣》)

④“房中之乐”:“若与四方之宾客,有房中之乐。”(《仪礼·燕礼》)

⑤“礼乐”:“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礼记·月令》)

“燕乐”一词在先秦文献中使用较多,到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使用较少,但是燕飨奏乐这种活动一直在延续。如《毛诗》给《诗经·大雅·天保》作注时写道:“天保民之质矣日用饮食。质,平也,民事平,以礼饮食相燕乐而已。”

(二)隋唐时期的“燕乐”

唐代所用的“燕乐”一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①宴饮之乐:“良辰且燕乐,乐往不再来。”(韦应物《乐燕行》)

“?乐宁知白日短,时时醉拥双蛾眉。”(戴叔伦《行路难》)

“询闾里间事,话宫中燕乐。”(裴廷裕《东观奏记》)

②唐代九部伎、十部伎和二部伎第一部的第一支乐曲:“贞观中,景云见,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制《景云河清歌》,名曰《?乐》,奏之管弦,为诸乐之首。”(《通典》卷一四六)

③宫廷宴飨之乐:“?乐,武德初未暇改作。每?享,因隋旧制,奏九部乐。”(《通典》卷一四六)

同时,唐代宫廷雅乐与宴飨之乐有时在使用上也是没有严格区别的,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如《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玄宗在位多年,善音乐,若设宴会,即御勤政楼。……太常卿引雅乐,每色数十人,自南鱼贯而进,列于楼下,鼓、笛、鸡娄,充庭考击。太常乐立部伎、坐部伎依点鼓舞,间以胡夷之伎,日旰,即内闲厩引蹀马三十匹,为《倾杯乐曲》,……若《圣寿乐》,则回身换衣,作字如画。又五方使引大象入场……”

在这里,雅乐或者雅乐部的人被用在燕飨酣甫会当中, 与二部伎及散乐一起同台表演。

又如“坐部伎”中:“自《长寿乐》以下皆用龟兹乐, 舞人皆着靴,惟《龙池》备用雅乐, 而无钟磬, 舞人蹑履。”这里的《长寿乐》《龙池》都是飨燕之乐, “雅乐”应是指古乐风格。这个例子也出自《旧唐书》之中。可见在《旧唐书》中, 雅乐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简单的“祭祀、典礼音乐”或“先王之乐”。

虽然隋唐时代宫廷燕飨作乐盛行,但“燕乐”一词作为宫廷音乐活动的代名词在宫廷中几乎不用。作为唐代最主要的音乐文献之一的《教坊记》和《羯鼓录》中皆无“燕乐”一词。虽然唐代宫廷在音乐活动的称谓上不用“燕乐”一词, 却常用“宴乐”。“宴乐”有时隶属雅乐, 有时用在祭祀当中, 也可以与散乐一起表演。如:“梁武帝思弘古乐,天监元年下诏求……于是去笔乃定郊宗庙及三朝之雅乐……食举奏需雅,取易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也。”(《通典·卷142·乐二·历代沿革下》)这里的宴乐就是食举乐,是隶属于雅乐的范畴。在有关宫廷音乐活动的诗歌中,也较多见“宴乐”一词的使用。如玄宗李隆基的《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撰日岩廊暇,需云宴乐初。万方朝玉帛,千品会簪裙。”

(三)后人认为的隋唐“燕乐”

前面讲到燕飨之乐和雅乐不是一种很简单的对立范畴。而将唐代“燕乐”一词与“雅乐”划分出明显界限的是宋代人, 宋人在撰写唐代音乐史实时, 常把“燕乐”(或宴乐)与“雅乐”作为两个独立的音乐门类截然分开,此结论可从

成书于宋代的几部唐代音乐史料得出。

如宋初王溥成书的《唐会要·卷三十三》中有“乐”“雅乐”“散乐”“凯乐”等章, 其中“雅乐”章专介绍郊庙音乐,可见其与宴乐或?乐的分类已较明显。其中“?乐”的内容包括十部乐的乐部名称和坐立部伎的曲目名称及由来,还提到:“其乐章又有《破阵乐》词七首,《中和乐》词首,……高宗末,其伎遂盛,于是洎天后至神龙之际,大增加立坐部伎诸舞,寻亦废之。”

这段时期“燕乐”一词的使用,还见于成书于北宋1060年欧阳修的《新唐书》。《新唐书·礼乐十一》:“燕乐,高祖即位,仍隋制设九部乐。”

其文中明确指出十部乐是燕乐,后文中多次叙述其他用于宴飨的音乐,但这些是否也属于燕乐的范围,文中没有说明。此外,《新唐书》中的雅与燕有着平行关系。如《新唐书·礼乐十二》:“其后声器寝殊,或有宫调之名,或以倍四为度,有与律吕同名而不近雅者,其宫调乃应夹钟之律,燕设用之。”《新唐书》中的“燕乐”既指十部乐之第一部,又概指十部乐。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5》则对“宴乐”有了明确的定义:“外国之声, 前世自别为四夷乐。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梦溪笔谈》中所称的“合胡部者为宴乐”,这当中的“合”一方面指同一乐曲的胡汉风格交融, 如《霓裳羽衣曲》, 一方面指胡汉乐同台演出,如“十部乐”。“合胡部者为宴乐”实际上将“宴乐”一词所包括的内容扩大到一个更广的范畴。

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79》:“凡燕乐诸曲,始于伍德、贞观,盛于开元、天宝,其著录者十四调,二百二十二曲。又有梨园别教院法歌乐十一曲,云韶乐二十曲。”在这个时期已经把燕乐看成是各种宫廷音乐包括法曲和教坊曲的总称了。

二、隋唐宫廷燕乐的基本内容

(一)隋唐时期的多部乐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曾集中整理了魏晋以来盛行的清商乐及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地区的各民族和外国的乐舞,制定了七部乐,后增为九部乐。唐初因袭隋制,并在九部乐基础上制定了十部乐。

对 照 表1

唐 最初传入中原的时期 开皇初

(581后)

大业中 (605-618) 武德初 (618后)

贞观十六年 (642) 七部乐

九部乐 九部乐 十部乐

燕 乐 燕 乐 清商伎

清 商 清 商 清 商 国 伎

西 凉 西 凉 西 凉 386年

高 昌 约520年 龟兹伎

龟 兹 龟 兹 龟 兹 384年

疏 勒 疏 勒 疏 勒 436年

康 国 康 国 康 国 586年 安国伎

安 国 安 国 安 国 436年 天竺伎

天 竺 天 竺 天 竺 346-353年 高丽伎

高 丽 高 丽 高 丽 436年 文康伎

礼 毕 (礼 毕)

1、燕乐

唐代九部乐与十部乐中的第一部,即狭义的“燕乐”。即当时宫廷乐官协

律郎张文收创作的《景云河清歌》,此曲内容为歌颂皇帝,祝福国家兴盛,得到当时统治者的欣赏,因此,知道唐玄宗整理并制定二部伎时,仍保留着《景云河清歌》。

2、清商乐

清商乐原是汉魏六朝时期的民间歌舞。隋文帝 统一中国后,将清商乐重新

加以整理和润饰,称为“清乐”,后为唐代宫廷所用。清商乐有歌曲《阳伴》,舞曲《明君》、《并契》。《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至“武太后之时,犹有六十三曲。”又记载:清商乐的特点是“舞容闲婉,曲有姿态”;“从容雅缓,犹有古士君子之风,他乐则魔能与能比。”

3、西凉乐

西凉是汉魏以后,在甘肃西北部与东晋相对峙的一个汉族的地方政权。在

古代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一代,先后有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多个民族占

1喻意志.《音乐考研复习精要中国音乐史》第49页

据过这一地区。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西凉乐保留有汉族乐舞风格,又吸收有西域和周边各民族的乐舞成分。《隋书·音乐志》记载:“西凉乐”起符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凉州,变龟兹之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随为国伎。

西凉乐传入中原后,因久在洛阳传习,故又称之谓“洛阳旧乐”。《隋书·音乐志》又记载:在九部乐和十部乐的西凉乐里,歌曲有《永世丰》,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

4、天竺乐

天竺,古国名,即今印度。唐代该乐部有歌曲《沙石疆》,舞曲《天曲》。

5、高丽乐

高句丽位于今辽宁东部以及朝鲜半岛。从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传入中原的乐舞,古时统称为高丽乐。高丽乐有歌曲《芝栖》,舞曲有《歌芝栖》。

6、龟兹乐

龟兹是西域诸城邦之一,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库车一代。唐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唐时龟兹是西域各地的政治经济和音乐文化中心,对周边各地影响颇大。《隋书·音乐志》记载:

龟兹者,起自吕光灭龟兹,因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后魏平中原,复获之。其声后多变易。

《旧唐书·音乐志》又记载:

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首,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

唐代龟兹乐盛极一时,宫廷内广为流传。许多宫廷乐师改编或创作的新曲,多受龟兹乐的影响。《隋书·音乐志》记载: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疏勒盐》”。龟兹乐以其节奏鲜明、热情奔放而著称于世。

7、疏勒乐

疏勒地处西域龟兹西南,即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附近。据《隋书·音乐志》记载:疏勒乐与安国乐同是北魏太武帝时,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疏勒

乐中歌曲有《元利死让》,舞曲有《远服》,解曲有《盐曲》。这些曲名是音译。

8、安国乐

安国位于中亚阿姆河中游之北。安国乐与疏勒乐同时在北魏时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歌曲有《附萨单时》,解曲《居和祗》,舞曲《末溪》。

9、康国乐

康国位于安国之东,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今乌兹别克境内撒马尔汗一带。《隋书·音乐志》记载:康国乐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地区。有乐曲《戢殿农和正》,舞曲《贺兰钵鼻始》、《末溪波地》、《农惠钵鼻始》、《前拔地惠地》,其舞蹈伴奏以鼓为主,舞蹈特点是“急转如风”,俗称《胡旋舞》。

10、高昌乐

高昌位于新疆吐鲁番一带。早在南北朝时,西魏与高昌交往频繁,其乐舞已传入中原地区。

11、文康伎

文康伎是隋七部乐的最后一个乐部,后改名礼毕。礼毕又称宴后,也是指九部乐的结束部分。

(二)二部伎

据《唐会要》卷三十二记载:唐高宗时已设有立部伎。坐部伎的设立约在武后、中宗之时。坐部伎与立部伎归太常寺管理,所有的乐工和舞伎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并每年进行一次考核,按上、中、下三级评定;十年一次大考核,决定乐工与舞伎的晋升和废黜。太常寺中的乐工与舞伎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坐部伎高,立部伎低,坐部伎中技艺较差者,退为立部伎;立部伎中再差者,则去学雅乐。(《新唐书·礼乐志》

立部伎八部

(一)《安乐》(二)《太平乐》(三)《破阵乐》(四)《庆善乐》坐部伎六部(一)《燕乐》

1.《景云乐》

2.《庆善乐》

3.《破阵乐》

(五)《大定乐》(六)《上元乐》(七)《圣寿乐》(八)《光圣乐》

4.《承天乐》(二)《长寿乐》(三)《天授乐》(四)《鸟歌万岁乐》(五)《龙池乐》(六)《小破阵乐》

1、立部伎

立部伎的演奏顺序是按照创制年代排列的。《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在立部伎中,“自破阵乐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可见舞乐颇有气势。

唐代流传最广的一部乐舞是《破阵乐》,《破阵乐》原名《秦王破阵乐》,唐初流传在军中的歌曲,后发展成宫廷中的大型乐舞,是极富盛名的一部乐舞。李世民称帝前,平刘武周,征战四方。于是人们将隋末流传军中的破阵乐重新填词,在凯旋庆功时演唱,令太宗非常高兴,遂亲自画出《破阵乐舞图》,命太常寺编创成大型乐舞《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歌词原出自民间,后经魏征、虞世南、诸亮、李百药等人重新填词,具有“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的风格。其曲调是以龟兹乐与汉族音乐巧妙结合的作品,曲调严谨精致,庄重平和。整个乐舞有庞大的乐队伴奏,鼓乐喧天,声震四方。《秦王破阵乐》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在国外也颇有影响。

《大唐西域记》卷五玄奘与戒日王条记载:

王曰:尝闻摩诃支那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竟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治,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起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与兹久已。

另据《大日本史·礼乐志》记载:日本文武天皇时,《秦王破阵乐》由遣唐使栗田道磨传至日本。

立部伎虽然在技艺上稍逊色于坐部伎,但立部伎在室外的庭院、广场上演出,表演人数众多,演出规模庞大,场面宏伟豪华;在音乐上,自破阵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气势非凡,激动人心。

2、坐部伎

坐部伎的乐舞实在室内厅堂演出的,规模较小,但舞伎与乐工的技艺

精湛,舞蹈形式华美。加之各乐舞介意歌颂统治者的武功圣迹、祝愿帝王千秋万岁为内容,故深受宫廷重视。

坐部伎、立部伎与九部乐、十部乐一样,用于宫廷宴享、朝会和各种庆典。九部乐、十部乐大都保持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风貌,但立部伎、坐部伎则是经过更多的加工创制而成。坐部伎、立部伎比之九部乐、十部乐在音乐舞蹈艺术上有机一部的提高和发展。虽然仍旧重视其政治作用,但其娱乐作用也在日益加强。

(三)软舞与健舞

宫廷中规模较小、娱乐性较强的歌舞。因而在宫廷中随时可供帝王、后妃们享用,并在一些达官贵族的府邸中多有流传。由于当时中原与西域以及外国频繁的往来,促进了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中原的舞蹈自然也受到了以龟兹乐为代表的西域乐舞的影响。唐代宫廷的许多一般性歌舞也多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由宫廷乐师进行加工、改编或创作而成。这些歌舞分为两类:委婉柔美的软舞和敏捷刚健的健舞。

1、软舞

据《教坊记》和《乐府杂录》记载:软舞有《凉州》、《绿腰》、《苏合香》、《春莺啭》、《泛龙舟》、《菩萨蛮》、《回波乐》、《团乱旋》、《甘州》、《垂首罗》、《兰陵王》、《半社渠》、《乌夜啼》等。其中《绿腰》在唐代宫内外流传极广。

2、健舞

据《教坊记》和《乐府杂录》记载:唐代宫廷中的健舞,有《剑气》、《胡璇》、《胡腾》、《柘枝》、《阿辽》、《黄獐》、《大渭州》、《棱大》、《阿连》等。

《剑气》又名《剑器》,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一种歌舞。在唐代宫廷内外都很流行。《剑气》是一种武舞,着军装,持武器。陈旸《乐书》记载:“剑气之舞,衣五色绣罗襦折上巾,交脚绛绣抹头,被武械。”杜甫在诗中描述: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可见此舞气势磅礴,动人心弦,深受观众的喜爱。

《胡旋舞》是西域的民间歌舞,北周时由康国经龟兹传入中原地区。由《新

唐书·西域传》记载:“康国、史国、米国等,皆曾向宫廷送胡旋之事。”可

见。《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该舞“急转如风,故称之为胡旋”。

(四)大曲与法曲

大曲是一种综合了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唐代大

曲数量颇多。如《凉州》、《伊州》、《苏罗密》、《武媚娘》、《移都师》

等。

1、大曲的结构

唐代大曲的结构除了我们熟悉的“散序、中序、破”这种结构外,王小盾

在其书《隋唐音乐及其周边》中又介绍了其他几种较为典型大曲的类型及结构。

(1)清乐大曲

在唐大曲中,属清乐大曲有7种。即十部伎中的《清乐》、《礼毕》,教

坊曲中的《采桑》、《四会子》、《想夫怜》、《玉树后庭花》、《泛龙舟》。

其结构特点是综合器乐曲、歌曲、舞曲,并顺序成组。

行曲歌曲舞曲解曲清乐《阳伴》《明君》“契”

礼毕《单交路》《散花》

调子序破急泛龙舟无拍序16拍当曲6遍每遍18拍《散吟打球乐》6

遍采桑无拍五言八句2首4遍,每遍12拍

(2)胡乐大曲

歌曲解曲舞曲解曲

龟兹《善善摩尼》《婆伽儿》《小天》《疏勒盐》疏勒《亢利死让乐》《远服》《疏勒盐》康国《戢殿农和正》《贺兰钵鼻始》、《末奚波

地》、

《农惠钵鼻始》、《前拔地

惠地》

西凉《永世乐》《万年丰》《于阗佛曲》

(3)二部伎大曲

这张图表根据新旧《唐书》乐志和《教训钞》、《体源钞》、《大日本史》、

田边氏《中国音乐史》等文献制成反映了二部伎乐在中国及在日本表演的体制

情况。其特点是以数支舞曲联合而成为一只大曲,各支舞曲节奏、风格不同,

组成序、破、急、序这种有铺垫、有高潮、有结束的结构。

舞一舞二舞三舞四

燕乐

《景云

舞》,体

制不祥

《破阵乐舞》《庆善

舞》,体制

不祥

《承天

舞》,体制

不祥游声序破

无拍16

4

1

1 2 3 4 5 6

乐吹,序舞序吹,序舞

太平乐

《朝天

子》

《武昌太平乐》《合欢盐》《朝天子》

道行,序

舞12拍

破舞,歌《太平乐》。巾舞,狮子舞,二遍

40拍。

急舞,24

道行,序舞

15拍

(4)法曲型大曲

法曲是梨园法部所教习的乐曲,是以清商乐为基础的大曲。法曲的主要性

质是器乐曲或歌曲,而不是舞曲。这一类型的大曲特征是,它具有完备的器乐曲、歌曲、舞曲的结合形式。器乐曲不仅引导序舞,修饰急舞,而且用作中序、破、急等部分中各遍舞蹈的过度。《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

结构如下图,可以已失传。

调子序中序破急调子

春莺啭游

声,

无拍16拍飒踏二遍,每遍

16拍,有舞,有

序吹,有鸟声,

有笛词。

四遍,每遍

16拍,有舞,

有急声。

鸟声二遍,各

16拍,有序吹、

词,连舞。

舞二遍,各

16拍。

倾杯乐出舞二遍,每遍16

拍二遍,每遍

16拍(用为

中曲)

三遍,各16遍

(用为小曲)

急吹,人舞

霓裳散序6段,无

拍18段,缓舞,有

12段,急舞长引一声

(五)乐器与乐队

1,、乐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音乐演奏上的需求,唐代乐器制作工艺水平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唐代乐器种类繁多,燕乐所用大小不同乐器,约有50余种。主要的乐器大概如下:

管乐器——笛、篪、箫、筚篥、笙、贝、叶、笳、角等;

弦乐器——琴、瑟、三弦琴、筝、箜篌、琵琶、五弦、筑、击琴等;

击乐器——方响、钟、錞于、钲、铎、铙、铃、拔、磬、拍板、节鼓、

腰鼓、羯鼓、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鸡娄鼓、齐鼓、担鼓、

连鼓、鞉鼓、桴鼓、铙鼓、槃鞞、王鼓、铜鼓以及鼓吹乐所用

的另一些鼓等。

2、乐器组合

在九部乐、十部乐中,基本上使用三种类型的乐队,即清商乐队、龟兹乐队和西凉乐队。其他各乐部所使用的乐器则与此三种乐队大同小异。

清商乐队

吹奏乐器:笙、笛、箫、篪、埙、叶。

弹拨乐器:琴、三弦琴、击琴、瑟、筑、筝、琵琶、秦琵琶(阮咸)。

敲击乐器:编钟、编磬、节鼓。

龟兹乐队

吹奏乐器:笙、箫、笛、横笛、筚篥、贝。

弹拨乐器:琵琶、五弦琵琶、竖箜篌。

敲击乐器:羯鼓、腰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铜钹。

西凉乐队

吹奏乐器:笙、箫、笛、横笛、大筚篥、小筚篥、贝。

弹拨乐器:琵琶、五弦琵琶、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

敲击乐器:编钟、编磬、腰鼓、齐鼓、檐鼓、铜钹。

(六)散乐与鼓吹

“散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宗礼》卷24,乃指郊野人民之舞。自周以来,民间音乐和各种技艺统称为“散乐”,至汉代则称散乐为“百戏”,到了唐代宫廷在坐部伎、立部伎演出之后,仍杂以各种散乐。后来又将杂技也

归在立部伎之中。白居易在《立部伎》诗中描述说:“立部伎,鼓乐喧,武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杆……”等,花样繁多。

“鼓吹”是以打击乐器和吹走乐器合奏形式为主的乐种。宫廷中的鼓吹由鼓吹署掌管,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庆祝胜利凯旋以及“元会”、校猎等盛大活动。

三、胡乐在隋唐宫廷燕乐中盛行的原因

早在《竹书纪年》中,就有关于夏朝后相、少康、后芬、后发时“诸夷入舞”的记载。秦汉以来,中华民族的统一国家基本形成,賨人的巴渝乐舞、西戎的狄鞮乐,遂成为华夏音乐的组成部分。张骞入西域,传《摩诃兜勒》曲,编入汉代的鼓角横吹乐。南北朝的胡乐流入,不过是这个过程的继续。

(一)西域乐舞的输入

1、中原与周边附属国的统辖关系

中原政权与西域的辖属关系可以追溯到西汉,根据《汉书》的记载,至晚在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便有西域都护之置。曹魏以后,历代中原政权都注意加强对西域的政治控制。这以后,中国北部实现了相对统一,西域同内地的政治联系进一步稳定下来。正是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胡乐入华”的局面。2 2、西域同内地的商业交流

西域同内地的商业交流也兴盛于西汉,在《东观汉记》和《后汉书》中,都有关于“西域贾胡”“商胡贩客”的事迹记述。南北朝时期,儿媳地区一直是中西贸易的一个中心。《隋书·食货志》:“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中西通商之盛,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南北朝直至唐代,河西地区人对于中西音乐的融合做出来重大贡献。十部伎中的《西凉乐》产于河西,西凉乐构成了二部伎乐器的基础。

3、佛教的流传

杨荫浏先生指出《天竺乐》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原的。3佛教源于古印度,东汉时传入中原,三国以后盛行于中国南北。随着佛教而传入的音乐伎艺真是西域各国风俗的表现。以佛教庆节活动是它们传入的一条途径,其中影响内地最大的是龟兹、于阗两国。文献所载的隋唐佛曲,凡以国度为名者,均出自龟兹和于阗。如《隋书·音乐志》西凉部有《于阗佛曲》,为舞曲;《羯鼓录》食

2王小盾.《隋唐音乐及其周边》.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10 ,154页

3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上海:万叶书店.1952,109页

曲中有《龟兹大武》,《唐会要》卷三三中有《龟兹佛曲》,为大乐署供奉曲。《安国伎》和《康国伎》来自中亚,这里处于中亚文化圈内,文化与波斯一脉相传,因此安国伎和康国伎中的音乐风格通过其独具特色的急转如风、腾跳雀跃的舞蹈表现出来。

4、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西晋末年以后,中原有大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等都在中原及河西地区建立过自己的政权。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使如家的音乐等级观念、礼乐制度,一起被打破。北魏道武帝时,北狄的《真人代歌》便已用于郊庙宴飨。到了隋唐时期,唐太宗的民族思想与前代有着很大的不同,他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质通鉴·贞观二十一年》)他的音乐观见于《旧唐书·音乐志》所载的一段话:御史大夫杜淹曾提醒他警惕“亡国之音”,李世民回答“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这就否定了那些强调雅郑之别、夷夏之别的音乐等级思想。

(二)汉族音乐对胡乐的吸收

六、关于胡乐在隋唐宫廷燕乐中的影响

外族音乐对隋唐宫廷燕乐的影响是很大的,东方的高丽、百济,南方的天竺、扶南、骠国等,北方的鲜卑等都有音乐文化输入,对其影响最大的外族音乐是来自西域的乐舞,这一点可以从隋唐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和立部伎中看出来,不少乐舞都体现了西域外族音乐与中原音乐相结合的崭新风格。

隋唐两代的朝会宴会音乐, 几乎是胡乐的天下。隋开皇初, 制定七部伎, 其中《龟兹伎》、《天竺伎》、《安国伎》三部乐舞均源自西域, 而《国伎》则是北魏时期胡乐和汉乐相结合的《西凉乐》。到了隋场帝时又增加了《疏勒乐》、《康国乐》两部西域乐舞, 设立九部伎。

唐贞观十四年, 以张文收《宴乐》为首, 制定十部伎, 其中所增的《高昌乐》,同样是西域乐舞, 至此, 十部伎中西域乐舞已占到七部, 比重最大, 且各胡伎皆保留了原有的乐曲、乐器、服饰, 彼此间是联合而非融合的关系,这些乐部隶属于太常, 用于国家正式的宾、嘉等礼仪仪式。其中《宴乐》所用乐器则是雅胡、俗兼备, 特别是增加了大方响尺八、连鼓、辈鼓、择鼓、吹叶等诸

部未有的新俗乐器它同《清乐》、《礼毕》相比, 明显具有以汉族音乐为基础而吸收胡乐表现手段的特色。

开元间,制定二部伎。二部伎显然杂有少数民族的乐舞成分立部伎皆擂大鼓, 杂以龟兹乐器, 坐部伎诸伎也大都使用龟兹乐器, 可见二部伎对于十部伎的胡乐乐器手段有充分吸收。

再次, 隋唐时横吹乐也多出自于胡乐《隋书·音乐志》载鼓吹乐中的大角曲: “其辞并本之鲜卑。”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十二唐鼓吹部大鼓十五曲”后说: “诸曲名似奚契语考隋志大鼓亦十五曲, 其词本之鲜卑, 意唐仍其旧尔。”由此可见胡乐对隋唐宫廷燕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喻意志.音乐考研复习精要中国音乐史[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3

[2]刘清明.姜宇丹.从隋唐时期宫廷燕乐的发展看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演变.[J]长春: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7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

[4]关也维.唐代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

[5]王小盾.隋唐音乐及其周边[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10

[6]曾美月.隋唐“燕乐”考[J].河南: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3

[7]赵青.胡乐在隋唐燕乐中的地位及影响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09

[8]罗希.唐代胡乐入华及审美问题研究[J].西北大学.2012.06.30

[9]周延良.隋唐“燕乐”与南北朝少数民族音乐关系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 4期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题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要点 1、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古典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造园活动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造园艺术上,技巧更为发达。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筑山:“叠山”“掇山”。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一拳则太华千寻”。 理水:“山嵌水抱”。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并且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即“一勺则江湖万里”。 植物:栽植树木不讲究成行成列,但亦非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五株、虬枝古干而予人以蓊郁之感,运用少量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规整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建筑控制一切。 英国风景园林:建筑物与其它造园要素相互分离,建筑退避三舍。 中国山水园林:建筑与其它要素有机组织,彼此协调、相互补充;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 建筑形式多样,得益于木框架结构的运用,从而更好地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并蕴涵一定哲理,如“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于芥粒”。 诗话的情趣: 文学——时间的艺术 绘画——空间的艺术 园林——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学、书画密不可分,“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以画入园,因画成景”。 意境的蕴涵: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 三境: 物境——只写山水之形——第一层次 情境——能藉景生情——第二层次 意境——能托物言志——第三层次 3、园林的基本类型(不同分类): 按构园方式划分: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 按园林的隶属划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隋唐园林发展

隋唐园林发展Array 1.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 隋唐时期皇家宫苑园林的营造,始自隋文帝兴建大业城,后经 隋炀帝及唐朝诸帝的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江都(今江苏扬州)和骊山等地为中心,遍及华夏大地的庞大宫苑园林体系。 1.1隋朝的皇家宫苑 隋朝营造了许多皇家宫苑,其营造技法开启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文帝崇俭,炀帝尚奢,因而隋朝的宫苑园林在文帝朝和炀帝朝表现出不同的风貌。 1.1.1 隋文帝时期的大业城和仁寿宫 隋文帝营建大业新都,杨坚所营建的大业城新都不仅在规模上大大超过旧都,而且在格局上鲜明地反映出封建集权国家的特点。在大业城的布局上,御苑“大业苑”位于城北,正北的宫城地位突出,而且正面有皇先导,皂城内集中了各部衙署,这样就在都城、皇城和宫城之间建立起明确的统属关系和建筑层次。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宋敏求在《长安志》中总结这一重要变化时说:“实隋文新意也。”[1] 除了大业城外,隋文帝还在长安以外地区营造离宫,其中著力最巨的就是仁寿宫。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帝命杨素出,于岐州北造仁寿宫。素遂夷山堙谷,营构观宇,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敝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帝)登仁寿殿,周望原隰,见富外磷火弥漫,又闻哭声。[2]由此可知,隋文帝的仁寿宫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1.1.2隋炀帝时期的东都洛阳宫苑 隋炀帝“无日不治宫室”[3],其所营造的宫苑缔造了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隋炀帝营造宫苑的重点在东都,史载他“初造东都,穷诸巨丽。······曾雉跄芒,浮桥跨洛,金门象阙,咸竦飞观,颓岩塞川,构成云绮,移岭树以为林薮,包芒山以为苑囿,”[4]官苑营造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炀帝“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辉煌隋唐文化二》教案2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辉煌隋唐文化二》教案2篇 Teaching plan of history of brilliant Sui and Tang Culture II by PEP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辉煌隋唐文化二》教案2篇 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辉煌隋唐文化二》教案 2、篇章2:辉煌隋唐文化教学设计 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辉煌隋唐文化二》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成就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包括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敦煌莫高窟艺术等。

2、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学生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教学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书画艺术修养,历史教师对这一部分的研究也不是很专业,这些都给本课的学习带来了难度。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用事先制作好的表格,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即隋唐时期的建筑、印刷术、诗歌等成就,引出本课将带着学生走进隋唐时期的艺术殿堂。 3)讲授新课: 一、书法: 1、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颜体”《多宝塔碑》 2、柳公权:《玄秘塔碑》

辉煌的隋唐文化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以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以唐诗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当时国家统一,疆域广阔,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本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几课隋唐政治、经济成就的结果,也对宋元时期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掌握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相关内容,锻炼观察图片,从图片提炼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锻炼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通过从历史角度对诗歌的分析,加深对唐朝历史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树立德才兼备的典范。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突破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播放视频和设置游戏等方式突破重点。通过活动锻炼学生动手动口能力,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难点:1.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从历史角度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突破方法:采用诗歌赏析,分析三位诗人所处历史背景来突破难点。【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渴望展示自己,参与意识强烈,同时厌恶枯燥的说教,必须针对其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 1.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视频《雕版印刷术》等展示赵州桥以及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2.采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运用讲述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历史教案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历史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散文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唐代书法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艺术宝库莫高窟。 2、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尤其是诗歌、书法以及石窟艺术进入了我国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感知,使学生体会到,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一是来自于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二是来自于刻苦的学习和对相关文化艺术领域的变革与创新。从而有机地进行品德、意志和创新意识的教育。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学生对唐诗、散文、书画、雕塑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通过列表整理隋唐时期主要文学艺术家及其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来培养学生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书法和绘画 难点:雕塑艺术和乐舞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隋唐时期我国科技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什么地位?隋唐时期,我国不仅在科技方面创造了骄人的业绩,而且在文学艺术诸

如诗歌、书法和石窟艺术方面,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书写课题)新课学习: 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这一谚语本身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略)说明唐诗的影响之大。 一、诗歌的黄金时代 为什么说唐朝是我们诗歌的黄金时代?(答)仅流传下来的唐诗,就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5万首。诗歌在唐代已成为一种最普通的文学形式。从帝王、贵族、官僚到尼姑和歌妓,从鹤发到童颜都留下了他们的作品,而且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呈现出百花吐艳的景象。一个时代有如此众多的诗人和作品受到后人喜爱,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是罕见的。(问)在二千多位诗人中,同学们熟悉或知道哪些诗人?唐代诗人多,有成就的诗人也多。本课特别推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1、李白 (引导学生看课本李白像,并作介绍)李白,字太白,少年好学,喜欢文学。“一生好人名山游”,青年时即离家漫游祖国的大江南北。后被唐玄宗召为文学侍从,但当时政治日渐腐败,不满两年,便因得罪权贵,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这一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迭出。744年,李白在洛阳和杜甫相遇并结成好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后,李白遭遇不幸,最后在贫困和漂泊中病逝。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色彩,如李白的豪饮、剑术和球技,可谓德才兼备、文武两长。 李白存诗900多首,长于描绘祖国壮丽河山。同学们比较熟悉李白的哪些诗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无与伦比的绝唱。从诗歌风格来讲,李白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语言轻快。正由于此,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 如是说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大诗人,杜甫则是一位现实主义大诗人 2、杜甫 同学们比较熟悉杜甫的哪些诗作?(《三吏》、《三别》是杜诗中的不朽篇章)从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有哪些特点?杜甫的诗歌或气魄雄伟,或沉郁悲怆,语言锤炼凝重。

各时期园林特点

中国 生成期先秦至西汉(前11世纪-220年)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220-589) 全盛期隋唐(589-960) 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960-1736) 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1736-1911) 生成期秦汉时期园林的特点 1,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功能多样,驳杂,造园极不规范,体现皇家气派。私家园林甚少而且大多是模仿皇家园林的规模和内容。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身,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观赏游憩为主。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自然三要素似乎并无密切关系。园林总体规划比较粗放,谈不上经营设计。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感。儒家的君子比德之说,又导致人们以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之美。园林仅仅是大自然的客观写照,虽本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 商周时期沙丘苑台灵台灵诏灵囿章华台(楚)姑苏台(吴) 秦上林苑(阿房宫)宜春苑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兰池宫 西汉皇家园林上林苑(范围辽阔山木环绕,集锦式总体布局,多功能) 建章宫(它的园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仙苑式皇家园林) 兔园(又称梁园) 东汉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园圃(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奢华的私家园林) 隐士庄园(张衡,仲长统)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特点 1.皇家园林的功能已经退化或保留象征意义,主要以有赏活动为其主要功能,并纳入都城总体规划之中。 2.私家类型更丰富,庄园别墅得到较大发展,私家园林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出现。 3.寺观园林出现,形成了三大类型园林并行发展的局面,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略具雏形。 4.造园活动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息。 5.创作手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6.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以初具形式,园林建筑作为园林的一个建景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协同融合。 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特点 1.规模小,规划的更趋于精密细致 2.有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追求皇家气派,但透露自然之美。 3.受到民间私家园林影响,皇家园林不断向私家园林汲取养分。 4.人工园林造景由写实转向写实写意相结合 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宫苑外较多的使用园大内御苑的发展纳入更规范的轨道 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特点 1.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分为宅院,游憩园和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 2.城市私家园林设计精致化,规模小型化。 3.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私家造园活动的潮流,开启了后世园林别墅的先河。同时培养了隐逸美学趣味,对后世影响深远。 皇家园林邺城铜雀园(初具大内御苑的性质)华林园仙都苑 洛阳芳林苑华林园(造园艺术成就有一定地位) 建康华林园芳乐苑乐游苑 私家园林城市私家北魏洛阳诸园为代表 庄园别墅金谷园(西晋)潘岳庄园谢氏庄园(会稽) 其他园林兰亭(首次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众所周知,中国在隋唐时期是一个顶峰,是别的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不论在哪一个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发展的一个高峰,我国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下面就从各个方面来说明。 政治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唐太宗李世明,玄武门之变使他坐上皇位,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贤相、名将、谏臣);革新政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击败东突厥后“因俗而治”;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又吸取了隋亡教训,认识到君与民是舟与水的关系,在政治上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奖励农业生产,大面积兴修水利和开垦荒田,所以农业、手工业都有长足进步。文化上,完备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对士族制度是致命打击。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

数民族的关系和国际关系,实行友好交往的政策。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盛世的重要因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就有了之后的‘贞观之治’,从这以后的一大段时间里唐朝的政局稳定。但之后还是出现了问题,由于采取了府兵之法以及重用藩将,委以重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另一个问题就是宦官专权,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的废立。宪宗以后的皇帝中,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有些宦官甚至自称“定策国老”,视皇帝为“门生天子”。所以隋唐时期的政局长期还是稳定,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代表。 经济方面: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赋税制度采用两税法:唐朝中期实行,按资产交户税,按田亩交地税,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上的困难。隋朝两都的兴建与大运河的开凿使得交通更加便利,农业上:生产工具改进、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水利兴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上:产地分布广(纺织、陶瓷、冶铁);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教案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教案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散文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唐代书法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艺术宝库莫高窟。 2、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尤其是诗歌、书法以及石窟艺术进入了我国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感知,使学生体会到,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一是来自于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二是来自于刻苦的学习和对相关文化艺术领域的变革与创新。从而有机地进行品德、意志和创新意识的教育。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学生对唐诗、散文、书画、雕塑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通过列表整理隋唐时期主要文学艺术家及其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来培养学生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书法和绘画 难点:雕塑艺术和乐舞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隋唐时期我国科技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什么地位?隋唐时期,我国不仅在科技方面创造了骄人的业绩,而且在文学艺术诸如诗歌、书法和石窟艺术方面,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书写课题)新课学习: 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这一谚语本身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略)说明唐诗的影响之大。 一、诗歌的黄金时代 为什么说唐朝是我们诗歌的黄金时代?(答)仅流传下来的唐诗,就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5万首。诗歌在唐代已成为一种最普通的文学形式。从帝王、贵族、官僚到尼姑和歌妓,从鹤发到童颜都留下了他们的作品,而且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呈现出百花吐艳的景象。一个时代有如此众多的诗人和作品受到后人喜爱,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是罕见的。(问)在二千多位诗人中,同学们熟悉或知道哪些诗人?唐代诗人多,有成就的诗人也多。本课特别推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Word文档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萌芽与形成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和先秦奴隶时期及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建筑主要是以皇家及贵族的宫苑为主,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春秋战国时期是萌芽时期的一个转折期,园林从商周时期娱神的“高台”形式转变成建筑群的形式,并且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建筑结构也变得相对清晰明了化,加之以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短暂的活跃期也使园林艺术在性质上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园林审美观初步形成。道路秦汉时期,园林则成为了帝王游乐生活的地方。这个时期的园林不仅在布局上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建造,并且在建造意境上也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如秦始皇为了达到长生不老,模拟蓬莱神话中的“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建造园林,尽管这只是个人的意识行为,但这种性质却确定了山水园林的主体地位。 1、秦汉时期,私人园林也有发展,民间构住宅旁建造的小园林也是相当普遍的。在私人宅邸中,人们对庭院布置相当重视,庭院的绿化已经成为宅邸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先秦时期,造园行为已经初具规矩和规模,在原先以生存为目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娱乐、游戏及祭祀等建筑。这时期的园林大都设置了高台,其目的是为了通神明、察灾情等,但是后来随着园林中景致成分的提高,高台的游赏作用逐渐被强调了出来。 3、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先民们学会耕作,建立村落。这时候的园林更多的是为了遮蔽风雨,实用性意义更强。而这种以居住为目的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建园意识则是对于环境的改造,如栽花植树等。 二、转折期 转折期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三百多年的动乱时期里,各地大小政权分裂割据,都纷纷在自己的首都修建宫苑,这就形成了一个园林兴建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布局更趋规范化,南北中轴线的形式开始更加清晰化,贵族和贫民分割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一些功能性的建筑也与居住区分隔开。这时期私家园林也开始兴起,由于这时期盛行的山水田园风情,加上一些文人作诗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所以私家园林在这时期主要以山水为主题,形成一种新的园林形式。寺庙园林也开始体现,并以很快的速度遍及了大江南北,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以见寺庙建筑当时的兴盛程度。 政权的割据使得各国统治者纷纷兴建官苑,由于统治者的支持,造园活动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园林快速发展,思想的解放也促使园林艺术更上一层,在满足人们物质的同时,还注重精神上的享受。 1、战争的影响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变,否定了秦汉时期长生不老的人生观,取而代之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在园林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寄情于山水,将士族的隐逸思想发展到园林中。 2、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艺术的各门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山水画、山水文学等,这些对园林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结合让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也成为后世人文化人园林基本特征之一。 3、私家园林在这一时期基本普及。这时期私家园林是秦汉时期普遍的贵族府邸宅院和这时期文化士族的隐逸生活的基础上的发展,以山水为主题,形成一种新的园林形式。

辉煌的隋唐文化

《辉煌的隋唐文化》听课反思 今天,我到一中找本书,顺便听了一节校内公开课,是《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这节课任课老师是按照备课中的教学设计进行的,先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然后通过启发与探究完成学习目标,最后是思维拓展、达标检测。听完此课,我感觉最大的遗憾是学生学习的情绪由高涨走向平静最后陷于低落。 一开始,教师通过一段影音资料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在讲到“光耀千古的诗坛”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的唐代诗人有哪些?”同学们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然后教师又分别让他们欣赏了三位重点诗人的图片介绍,并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背诗和画中寻诗的活动。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踊跃举手。当讲到“高超的建筑水平”时,教师就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学生马上开始平静的看书,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问题,没有了兴高采烈的神情,没有了争论、没有了问题、没有了质疑,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 回来后,静静的思考,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只考虑了“我应该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想怎样学”,课堂上完全按照备课时预设的进行,虽然教师备课时也考虑了学生的因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空间,只是把学生当成了事先编好的程序中的对讲器,师生像“打乒乓球”

一样,你来我往,我问你答,虽然答出了所有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掌握了教师安排好的知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活动留下空间,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时刻把握着“学生想怎样学”。不能用自己的问题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根本没有自我思考活动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后把“发球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学、提问、争辩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在此种开放、宽松的环境中思维也很活跃,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学设计外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是节不太成功的历史课,让我体会到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时,要真正做到教师、学生的角色换位:如果我是学生我想怎样去学,我想知道哪些问题……而非按教师的预设只考虑自己怎样教、怎样问、学生能答出教师的问题就是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次的偏差,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相脱离,教学设计中虽然考虑了学生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师为主的做法中,这也是今后有类似情况的教师们应该非常注意的地方,即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只挂在口头上。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一定要更新和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其次,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一)是由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二)是从教师

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趋势以及特点

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趋势以及特点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类型和风格基 本定型并曰趋成熟的时期。隋朝虽然短暂,但在洛阳大力营建了宫殿苑囿。隋炀帝所修的 西苑,是继西汉上林苑后最豪华壮丽的皇家园林。西苑大体上沿袭汉以来的"一池三山” 的宫苑模式,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 唐朝国力强盛,皇家造园活动频繁。唐朝皇家园林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因功能不同 可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三种类别。大内御苑有大明宫、洛阳宫等,行宫御 苑有西苑、上阳宫等,离宫御苑有著名的华清宫、九成宫等。 唐朝文人雅士喜以风雅高洁自居,所建园林将诗情画意融于自然山水中,讲求园林趣味。这些园林充分利用自然景物,以简单朴素的建筑点缀其间,富有自然之趣。唐代诗人 杜甫在成都所建的淀花溪草堂是今杜甫草堂的前身。这座园林位于浣花溪旁,随地势而建,园内枝繁叶茂,与溪水一起构成了优美的园林风光。诗人白居易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在庐山旁修建了一座庐山草堂,建筑和陈设十分简朴。唐代士大夫还喜欢在宅旁修建园地 或在近郊置别业。造园者根据生活需求,并通过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因地制宜,叠山理水,表现主人的品味。 唐代佛教、道教兴盛,寺观数量众多,建筑规模宏大,其除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外, 还担任着社交和公共活动场所的功能。许多寺观以环境优美和花木栽培闻名于世,有的寺 观内还建置山池水景。唐代寺观遍布城内和郊野,风景名胜之地几乎都建有寺观,著名的 如五台山、普陀山等。这些寺观与自然的山水环境相融合,成为景点的“风景建筑”,起 到点缀和美化自然山水的作用。 一现代园林发展趋势 现代世界园林发展的趋势是与生态捉护运动相结合的。强调引入自然,回到自然,即 千方百计把大自然引入城市.引入室内,并号召和吸引人们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这 是由于西方世界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第三世界的广大劳动人民,还没有 享受着高度的物质文明,他们向往物质文明,希望摆脱贫穷落后的农村而跻身于城市。所 以遇具体情况尚须具体分析。 在保护自然方面,美国和前苏联作得较好,除了自然保护区,还有大量的国家公园与 森林公园等。美国许多生态保护团体,如山林俱乐部和奥都邦协会等组织,与破坏生态的 商业、企业进行过许多斗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英、法等国幅员不大,生态保护的范围小,分布亦零散,组织不及美、前苏完善。德 国和日本十分重视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区所占国土面积德国为10%,与美国相当,日本达20%,而我国目前仅为0.17%,值得深思。

辉煌的隋唐文化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较强的表现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中国的隆盛时代,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文学的繁荣,为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科技的发过和文化的昌盛奠定了基础。课文分三目具体介绍了高超的建筑水平、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光耀千古的诗坛,以这三者为代表,说明隋唐时期在科技领域和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隋唐时期我国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重大成就 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观察赵州桥的设计原理和构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三)通过对唐诗的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通过学习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学生应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重点和难点]:重点:赵州桥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及其特点。 难点:赵州桥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 [教法、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课前导学:指导学生阅读《唐代三百首》了解一些唐代诗人及其代表作。[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有一座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敞肩圆弧石拱桥。你知道它的名字吗?设计并主持建造这座桥的是隋朝的一名普通工匠。想一想,他是谁呢? 二,学习并新课: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板书) 让学生欣赏赵州桥幻灯片,指出这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指导学生阅读。 1)、学生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科学性、艺术性的角度来总结赵州桥的特点。 认识了赵州桥,再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唐都长安城。 多媒体展示唐都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辉煌的隋唐文化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文学方面的成就。 2、由对赵州桥科学设计的分析,提高对古代建筑的鉴赏力。 3、通过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分析各自风格形成的原因,培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自主学习】(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内容)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隋朝杰出工匠_______主持修建的_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人早__________多年。 2.唐都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____________富丽堂皇。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发明的时间:时期。3、唐朝印制的《》,是世界上现存的、标有日 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合作探究】(同学小组合作探究下列内容) 1、隋唐文化成就辉煌的原因是什么? 2、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什么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 课后延伸作业 1.“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宵”这是人们对现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的赞美,它修建于()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2.光耀千古的唐朝文化,最为光彩夺目的是() A.词 B.小说 C.戏剧 D.诗歌

3.一首歌这样唱到:“-------不知今宵是何时的云烟,也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睡莲,只愿能够化作唐宋诗篇。”,那么,在唐宋诗篇中被称作“诗仙”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4.在郭沫若题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中所称颂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5.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导致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的是() A.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6.与唐朝诗歌的繁荣有直接关系的是() A.唐朝强盛 B.印刷术的发明 C.社会安定 D.科举制的实行 7.古人云“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自古以来“诗酒”就不分家,那么中国古代“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人是() A.杜康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8、阅诗材料 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材料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材料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回答:(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出自哪位诗人之口? (2)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他们的诗歌特色吗?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第八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导学案 学习目标:重点: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一)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本,回答下列思考题: 1、你能分析出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特点和阎立本、吴道子 的绘画特色吗? 2、面对莫高窟丰富的艺术宝藏,你有何的感想? 3、你能找到唐朝的乐舞代表作品吗? 4、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二)课堂检测:选择题 1、隋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有() ①颜真卿②柳公权③王羲之④欧阳询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苏轼这样赞扬唐朝的一位书法家:“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这位书法家是:() A、颜真卿 B、欧阳询 C、柳公权 D、王羲之 3、我国著名的书法碑刻《玄秘塔碑》立于公元841年,今存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它的作者是() A、颜真卿 B、怀素 C、柳公权 D、王羲之 4、下列人物,属于隋唐时期著名画家的是()

①展子虔②阎立本③吴道子④顾恺之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在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你会看到的皇帝是() A、汉武帝 B、唐高祖 C、唐太宗 D、唐中宗 6、开后世写意画先河的是() A、阎立本 B、顾恺之 C、吴道子 D、王羲之 7、隋唐时期开凿的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 A、龙门石窟 B、敦煌莫高窟 C、柳云冈石窟 D、乐山大佛 8、莫高窟的艺术珍品有() ①精美的笔画②无数的彩塑③大量的佛经④大量的碑刻书法⑤历代帝王的画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9.唐玄宗亲自参与编创的歌舞大曲是()。 A.《秦王破阵乐》 B.《霓裳羽衣曲》 C.《胡旋舞》 D.《绿腰舞》 10、下列关于隋唐的音乐、舞蹈叙述正确的是() ①大量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传统舞蹈 ②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 ③呈现出了气势恢宏、风格多样,既优美和谐,又铿锵热烈 ④融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历史文化辉煌的隋唐文化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历史文化辉煌的隋唐文化教案优秀范文大全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赵州桥、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书法和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艺术宝库莫高窟、唐朝乐舞。 通过与其他其他类型桥梁进行对比,分析赵州桥在设计上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尤其是诗歌、书法以及石窟艺术进入了我国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界文学艺术均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感知,使学生体会到,他们之所以能取下得卓越的成就,一是来自于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辉煌的隋唐文化教案优秀发文大全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 2、技能训练: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学生对唐诗、散文、书法、雕塑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隋唐文化中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二、教材简析 教学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学难点: 1、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特色。 2、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谈结法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课: “李白斗酒诗白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白称臣是酒中仙”。 教师提问:这首诗是谁的作品?与这位诗人同时代的还有哪几位?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指出,李白生性浪漫,不习惯宫延生活,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浪迹江湖,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李白的诗有何特色?人们为何称他为“诗仙”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一)赵州桥 1、学生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教师引导:赵州桥至今已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这座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工程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骄傲。 情景感应: “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宋·一诗人)

中外园林史复习题

1、秦汉时期园林创新: (1)秦代开创了路(驰道)与行道树,为后世园林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汉代上林苑将囿发展为苑,还开创了“园中园”造园手法。 (3)汉代开创我国造园“一池三山”人工山水布局之先河 (4)汉代叠山得技术与材料也有一定得创新。 (5)开创了水戏、温室、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山水苑之先例 (6)汉时期私家园林得出现,与寺庙园林得暂露头角,丰富了园林得发展形式 2、汉代经典园林之一东汉上林苑得造园特点: (1)上林苑就是经过规划设计得大型人工组景得山水园。 (2)人为得园林山水造景得出现,为以后得山水园林艺术得发展与设计开创了先例。 (3)上林苑开创了"园中园"手法,形成了苑中有苑,苑中有官,苑中有观(馆)得格调 (4)上林苑开我国造园"一池三山"人工山水布局之先河。 (5)上林苑首创以雕塑装饰园景得艺术,就是一个珍贵得植物园,同时也就是一个饲养珍禽异兽得动物园。 3、隋唐时期园林造景特点: (1) 筑山:筑山既有土山,也有用石间土得土石山,但以土山居多。 (2)理水:园林得理水,除了依靠地下泉眼而得水外,更注意于从外面得河渠引来活水。 (3)植物:园林植物题材更为多样化,众多得观赏树木与花卉可在造园中以供选择。 (4)建筑:唐代得园林建筑从极华丽得殿堂楼阁到极朴素得茅舍草堂,它们得个体形象与群体布局均丰富多样而又不拘一格。 4、我国隋唐时期园林创新: (1)中国园林诗画情趣开始形成,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这三门艺术已经出现互相渗透得迹象。 (2)文人园林开始兴起,文人参与造园,文人承担了造园家得部分职能,文人造园家在唐代已经出现。 (3)园林总体规划设计有所创新,在具体得设计手法与技巧上出现了许多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得第一。 (4)国都长安、洛阳得规划有较大得突破。 (5)技巧有所增添:在西苑内,开创了于秋冬时以剪花装点园景,在池沼里以彩剪作为菱荷加以装饰。 5、北宋著名皇家园林寿山艮岳得造园特点: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导学案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 2.过程与方法:掌握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敦煌莫高窟。 3.情感与价值观:比较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作品,了解他们的成就,判断他们各自的创作特点。【学习重点】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颜筋柳骨“。 【学习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学习方法】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1. 隋唐书法家中,最著名的是:和。他们的字体的特点分别是 (1);(2)。被称为___体和___体。 2. 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_________。 3.隋唐书画家中,最著名的是:和。其中:被尊称为“画圣”。 4.阎立本的代表作是《》、《》。 5.吴道子的代表作是:《》他为什么被尊称为“画圣”? 6. 1.莫高窟位于。2.它的大部分洞窟开凿于时期。 3.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在甘肃___________鸣沙山,大部分是唐朝时开凿的,有大量精美的彩色雕像和__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窟之一。 盛大欢腾的乐舞 1.白居易诗中“胡旋女”的舞姿很像今天族的舞蹈风格。2.当时表演《霓裳羽衣舞》最好的是。3.令诗人杜甫半个世纪都难以忘怀的舞蹈家是。 二、课内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活动一、“颜筋柳骨追欧虞”诗句中的“颜”、“柳”指唐代的哪两位著名书法家? 活动二、你知道用以反映唐与吐蕃和亲史实的《步辇图》的作者是谁吗?代表作为《送子天王图》、其画被人们称赞为“吴带当风”的又是哪位画家呢? 活动三、你知道“千佛洞”这一名称的来历吗?它为何闻名世界呢? 活动四、课堂检测(个人展示) 1、后人用“颜筋柳骨”来称赞我国古代两位著名的书法家,他们是() A颜真卿和王羲之B、颜真卿和柳公权C、苏轼和柳公权D、苏轼和王羲之 2、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 A、张旭 B、柳公权 C、颜真卿 D、赵孟頫 3、用“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样的“笔谏”来劝谏皇帝的是() A、颜真卿 B、王羲之 C、欧阳询 D、柳公权 4、他是隋唐时期著名画家,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开后世写意画之先河,因其画技高超,被后世称为“画圣”,这位画家应该是() A、顾恺之 B、阎立本 C、吴道子 D、郑板桥 5、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宝贵的艺术宝库之一,那里的大部分洞窟开凿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明清时期 D、三国时期 6、被诗人白居易赞为“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的是(), A、软舞和健舞 B、《胡玄舞》 C、《霓裳羽衣舞》 D、《秦王破阵乐》 7、《步辇图》生动再现了当年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场面,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是初唐时期的画家()的力作。 A、吴道子 B、阎立本 C、展子虔 D、徐渭 8、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其中“李杜”是指() A、吴道子 B、阎立本 C、展子虔 D、徐渭 9、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建筑宏伟,具有独特风格。 10、下列连线中,错误的是() A、吴道子----画圣 B、阎立本---《送子天王图》 C、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D、李白------诗仙 11、阅读下列材料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白居易“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李白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杜甫(1)上述三首诗描写了唐朝文化哪一方面的情况? (2)白居易诗中的“太真”、“禄山”分别指谁? (3)杜甫诗中的“公孙氏”指的是谁?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里的“胡旋”、“海东”等词语,分析唐朝乐舞繁荣的原因。 活动五、课堂小结(学生总结) 三、课后复习 作业: P39、P41动脑筋 第1页(共1页)张洪中学七八年级政史备课组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