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89)--生产函数与成本

第三章(89)--生产函数与成本

第三章(89)--生产函数与成本
第三章(89)--生产函数与成本

第三章 生产函数与成本

一、名词解释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2.等产量线; 3.边际技术替代率; 4.产出弹性; 5.生产力弹性; 6.替代弹性; 7.规模报酬; 8.生产函数;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画T ,错误的画F)

1.在只有一种可变投入的条件下,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也下降。( )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反映了生产的投入和产出关系,适用于一切生产过程。( )

3.根据对一种可变投入要素生产过程的三阶段划分,厂商可以确定一个生产体系中投入

要素的最佳投入量。( )

4.当边际产量递增时,总产量将以递减的速率上升。( ) 5.等产量线的斜率是负斜率,并且都凸向原点。( )

6.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存在是因为边际报酬递减法则在发挥作用。( )

7.用来进行经济决策分析的成本通常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

费用。( )

8.经济学中所说的“短期”具体包括两个条件:一是厂商的要素规模不变;二是行业内

厂商的数量不变。( )

9.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具有对偶关系,AP 增加与AC 和A VC 下降相对应。( ) 10.MC 、A VC 、VC 曲线都呈U 形,当MC 曲线下降时,A VC 和VC 曲线也下降;当

MC 曲线开始上升时,A VC 和VC 曲线也上升。( ) 11.利用生产扩展线可以推导出厂商的LTC 曲线。( )

12.产出既定成本最小的两种可变投入要素组合的均衡条件是: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

率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 )

13.当企业生产扩大、总成本增加时,正常要素增加,而劣质要素则减少。( ) 14.LAC 曲线分别与各个SAC 曲线的最低点相切。( ) 15.在LAC 曲线与SAC 曲线切点所对应的产量水平上,LMC 曲线和SMC 曲线相交。( ) 16.规模经济、规模报酬、边际报酬都是长期概念。( )

17.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有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 18.脊线界定了厂商有效生产与无效生产的范围。( )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9.技术进步及其类型; 10.成本; 11.机会成本; 12.隐含成本; 13.增量成本; 14.经济利润; 15.学习曲线; 16.生产经济区; 17.规模经济; 18.范围经济; 19.成本弹性; 20.脊线; 21.扩展线; 22.短期; 23.等成本线; 24.生产者均衡。

1.在单一可变要素的生产中,持续增加可变投入要素,当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时,边际产量( )。

A.等于0 B.大于0 C.小于0 D.无法确定

2.假定劳动要素可变,其他要素不变,当MP L与AP L相等时,AP L取( )。

A.最小值B.平均值 C. 最大值D.无法确定

3.如果仅劳动是变动投入,则可把生产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下不属于第二阶段生产特征的是( )。

A.平均产量大于边际产量B.边际产量递减

C.总产量递减D.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4.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 )。

A.为生产同等产量投人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是不能变化的

B.为生产同等产量投人要素的价格是不变的

C.不管投入各种要素数量如何,产量总是相等的

D.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

5.在一种可变投入要素生产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总产量线上任一点的边际产量就是这一点切线的斜率

B.总产量在达到最大值之前,总是以递增的速度增加

C.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为负数

D.平均产量最大时,总产量并未达到最大

6.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原因是( )。

A.边际报酬递减B.管理混乱

C.规模报酬递减D.生产规模过大

7.设K为纵轴,L为横轴,等成本线围绕着它与纵轴交点沿顺时针移动,则表明( )。

A.要素K的价格上升B.要素L的价格上升

C.要素K的价格下降D.要素L的价格下降。

8.当总产量刚开始以递减的速率增加时,有( )。

A.平均成本递增B.平均产量大于边际产量

C.平均产量递减D.边际产量递增

9.关于等产量曲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距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越大

B.任何两条等产量线都不能相交

C.在有效生产范围内,等产量线都凹向原点

D.等产量线的斜率可取正值也可取负值

10.实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 )。

A.必要条件B.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都有可能

11.当厂商的生产函数为Q = 3 L0.8 K0.7 时,其规模报酬( )。

A.递增B.递减C.不变D.无法确定

12.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厂商增加1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够减少4单位资本,则MRTS LK,为( )。

A.– 1/4 B.– 4 C.– 1 D.– 1/3

13.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单位时间里增加了30%的劳动投入量,但保持资本量不变,则产出将( )。

A.增加30%B.减少30%C.增加大于30%D.增加小于30%

14.从原点出发的射线与VC曲线相切的产量上,必有( )。

A.AC最小B.MC最小C.A VC最小D.TC最小

15.在短期成本函数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MC曲线先上升后下降B.当MC = A VC时,A VC取最小值

C.AC始终大于MC D.MC曲线分别与AC曲线和VC曲线相交16.在LAC曲线上升时,它与SAC曲线的切点位于( )。

A.SAC曲线最低点的左侧B.SAC曲线最低点的右侧

C.SAC曲线的最低点D.都有可能

17.LMC曲线与SMC曲线的交点,必定是LAC曲线与SAC曲线( ) A.切点所对应的价格水平B.切点所对应的产量水平

C.切点D.都有可能

18.在长期分析中,下列成本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 )。

A.平均成本B.总成本C.可变成本D.边际成本

19.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现为较为平滑的U形曲线,是由于( )。

A.边际报酬的影响B.规模经济的影响

C.规模报酬的影响D.范围经济的影响

20.对于图4-1中的A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Q单位产量的总成本最小

B.投入每元L的MP超过了投入每元K的MP

C.投人每元K的MP超过了投入每元L的MP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21.当STC曲线开始以递减的速率上升时,( )。

A.MC曲线处于递增状态B.AP曲线处于递增状态

C.MC = AC D.A VC处于递增状态

22.如果生产10单位产品的TC是100美元,第11单位的MC是21美元,那么( )。

A.第11单位产品的VC是21美元B.第12单位的MC大于21美元

C.第11单位产品的AC是10美元C.第12单位的AC为12美元

23.以下关于两种可变要素生产均衡条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等产量线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等成本线的斜率

B.某要素的边际产量等于另一要素的边际产量时的要素组合

C.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相切时的要素组合

D.两种要素MRTS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

24.当厂商以既定成本预算生产最大产量时( )。

A.能够取得超额利润B.一定取得最大利润

C.无法确定是否取得最大利润D.只能获取正常利润

25.关于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厂商的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是紧密相关的

B.当规模报酬递增时,厂商可能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C.当LMC < LAC时,厂商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D.规模报酬侧重实物形态,而规模经济则侧重价值形态

26.当长期平均成本上升时,厂商的生产( )。

A.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B.处于规模经济阶段

C.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D.都有可能

27.企业遵循MR = MC 这一原则,是为了实现( )。

A.产量最大化B.收益最大化C.利润最大化D.成本最小化

28.已知产量为500单位时,平均成本是2元,产量增加到550单位时,平均成本是2.50元。在这个产量变化范围内,边际成本( )。

A.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并在数值上大于平均成本

B.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并在数值上小于平均成本

C.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并在数值上大于平均成本

D.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并在数值上小于平均成本

29.下列关于LAC曲线与SAC曲线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LAC曲线是无数个SAC最低点连线的轨迹

B.在规模经济阶段时,LAC曲线相切于SAC曲线最低点的左侧

C.当LAC曲线相切于SAC最低点的右侧时,LAC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D.当MC曲线上升时,SAC曲线也上升,且以相同的速度上升

(二)多项选择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 )。

A.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B.生产要素价格保持不变

C.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必须超过一定点

D.除一种投入要素可变外,其他要素固定不变

2.关于TP、AP、MP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

A.当TP增大时,AP也增大

B.MP递增时,AP < MP

C.AP达到最大时,TP最大

D.AP曲线在与MP曲线相交时达到最大

3.某厂商利用一定设备生产产品X,唯一可变要素是劳动( L ),短期生产函数是Q x = – 0.1 L3 + 6 L2 + 12 L,据此可以分析( )。

A.当AP L最大时,需雇用30人B.当MP L最大时,需雇用20人

C.当AP L最大时,需雇用20人D.当MP L最大时,需雇用30人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TP增加时,AP不一定增加B.AP最大时,TP达到最大

C.MP递减时,MP < AP D.MP = 0时,TP取最大值

5.关于等产量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产量线均凸向原点

B.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C.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值

D.距原点愈远等产量线代表产量水平愈高

6.经济分析中的厂商生产成本可以理解为是厂商的( )。

A.机会成本B.会计成本+ 正常利润

C.私人成本D.显明成本+ 隐含成本

7.平均成本可以表述为( )。

A.总成本与总产量之比B.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

C. 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D.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

8.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具有对偶性,这种对偶关系表现为( )。

A.AP先增加到最大值,而后递减,对应的AC先下降到最小值,而后递增

B.MP先上升后下降,对应的MC先下降后上升

C.TP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再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而TC先以递减的速率增加,再以递增的速率增加

D.当AP最大时,AC最小

9.关于长期成本函数可以表述为( )。

A.LAC曲线是SAC曲线的包络曲线

B.当LAC曲线下降时,LAC曲线一定不切于SAC曲线的最低点

C.LAC曲线在与LMC曲线相交时,达到最低点

D.LAC受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

10.规模经济收益的来源是( )。

A.生产分工的专用性B.生产的不可分性

C.基础设施的共享性D.规模扩大后的维度效应

11.在下列几种曲线中,属于U形曲线的有( )。

A.A VC B.AFC C.AC D.MC

12.范围经济的来源包括( )。

A.投入要素的联合利用B.副产品、联产品的综合开发

C.无形资产的共享性D.联合的供销计划

13.反映生产经济区特性的表述是( )。

A.脊线之间所包括的区域B.是厂商组织生产的有效区域

C.该区域的等产量线斜率为负D.该区域的等产量线凹向原点

14.利用机会成本进行经济分析的前提条件包括( )。

A.资源可以自由购买B.资源本身有多种用途

C.资源得到充分利用D.资源可以自由流动

15.厂商LAC曲线处于下降阶段时,表明( )。

A.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B.在价格不变时规模报酬递增

C.生产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D.厂商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四、简述题

1.试述MRS和MRST的区别与联系。

2.厂商在考虑再雇用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更关心哪一个?

为什么?

3.试述短期生产函数中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

4.试述理性的生产厂商应该如何组织生产。

5.在坐标图上画出TC曲线,并用TC曲线推导出MC曲线。

6.画图并说明LMC曲线与SMC曲线的相互关系。

7.请给出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递减的定义,并进行相互比较。解释为什么对于一种可变投入存在着收益递减的可能性,而对于两种投入则存在着规模收益不变的可能性。

8.试比较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9.为了实现成本既定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成本最小,当企业处于MRTS Lk>w/r或者

MRTS LK <w /r 时,企业应该分别如何调整劳动(L)和资本(K)的投入量,以达到最优的要素组合?

10.某厂商使用劳动(可变投入)和资本(固定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组织生产,假设劳动的平均产量在最近几个月里一直增加。这是否意味着工人越来越努力工作了?是否意味着该厂商的生产变得更加有效率了?

五、计算题

1.完成表4-1。

表4-1 某企业生产的部分统计数据

Q FC VC TC MC AFC A VC AC 1 100 50 2 30 3 40 4 270 5

70

2.假定某厂商的固定成本为1 040元,平均成本为62元,平均可变成本为10元。那么,目前的产量是多少?

3.某企业的边际成本函数为MC=3Q 2-8Q + 100。如果生产5单位产品的总成本是595元,试求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可变成本函数及平均可变成本函数。 4.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 = -

3

2L 3十10L 2,确定L 的合理投入区域。

5.已知某企业的短期总成本函数是STC = 0.04Q 3

-0.8Q 2

+ 1OQ + 5,求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

6.某企业的短期生产函数为Q = 1 620L + 18L 2 - 0.2L 3,求: (1) 当边际成本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时,产量Q 为多少;

(2) 在目前资本K 数量固定不变条件下,企业达到最大资本平均产量的劳动投入量; (3) 上述转变使企业的产量增长了多少(%)。

7.假设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 = L 2 + 10L + K 2,并且劳动(L)和资本(K)的市场价格分

别为:W = 5元,r = 20元。试求该企业以1 250元的总成本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以及劳动和资本投入数量。

8.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 =12KL + KL 2 -12

1 KL 3。当资本K 固定为4个单位时,试

求:

(1) 该企业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2) 在AP L 最大处,投入要素L 的使用水平; (3) 投入要素L 的边际报酬开始递减时的产量水平。

9.假定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Q = L 83

K 85

,并且 w = 3元,r = 5元。试求: (1) Q = 25时的最低成本支出和使用的L 与K 的数量; (2) TC = 160元时,企业均衡的Q 、L 和K 的数值。

10.设生产函数为Q = 20L + 65K -0.5L 2 -0.5K 2,劳动(L)和资本(K)的价格分别为W = 20元,r = 50元,总成本为2 200元,试求最优的要素投入组合及产出量。

六、论述题

1.讨论下列各种均衡条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B

B

A

A

K

L Y

Y X

X

P MR P MR r

MP MP P MV P MV =

=

=

,

w

,

2.试说明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简要论述边际成本曲线、总成本曲线、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平均成本曲线之间存在的关系。

4.分析说明为什么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 形? 5.试论述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特点及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试论规模经济。 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只有一种可变投入要素的情况下,随着

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的数量后,边际产量下降。

2.等产量线:是用来表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同量产品的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所有可能投入量组合的轨迹。

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等产量线上一种投入要素替代另一种投入要素的比例。

4.产出弹性:是指在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若其他固定不变,单独变动一种投入的数量时,这种投入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产量的相对变动,即产出的变化率与这种投入的变化率之比。

5.生产力弹性:又称生产函数弹性,是指在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所有投入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变动时产出的相对变动。

6.替代弹性:是指在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边际技术替代率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投入比率的相对变动。

7.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厂商所有投入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变动后产量变动的情况。规模报酬反映的是厂商所有投入要素成比例变化与相应产出变化之间的生产技术关系。

8.生产函数:是指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组合与特定产品的最大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的函数。

9.技术进步及其类型:基于生产函数,通常将物质资本和人力投入以外的影响产出的一切因素,笼统地称为技术进步。广义技术进步可定义为:能够使一定数量的投入组合产出更多产品的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据此,技术进步分为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劳动使用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三种类型。

10.成本:是指厂商进行生产活动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得到的报酬或补偿。

11.机会成本:亦称择一成本,是指生产者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其他可能的最大收入。

12.隐含成本:是指应该支付给厂商自有生产要素,但实际上没有支付的报酬。

13.增量成本:是由于某项生产决策而产生的相关成本,即总成本的增量。

14.经济利润:厂商销售产品的总收益减去按机会成本计算的生产成本(显明成本加隐含成本)的余额,就是厂商的经济利润或称超额利润。

15.学习曲线:也叫做进步函数,是用来反映平均成本随累计生产量增加而降低的成本

变动情况的曲线。

16.生产经济区:脊线之间所包括的区域称为生产经济区。

17.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趋势。

18.范围经济:是指多产品企业的联合产出超出单一产品企业产出的总和,即联合生产超出分别产出,否则,便属于范围不经济。

19.成本弹性:是指在技术水平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总产量沿扩张线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总成本的相对变动。

20.脊线:在等产量图中,将分别代表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等于0的投入组合点连结起来的曲线,称为脊线。

21.扩展线:是指在要素价格不变条件下,与不同总成本相对应的最优要素投入组合的轨迹。

22.短期:是指经济分析的一组前提条件:一是厂商的生产规模不变;二是行业内厂商的数目不变。

23.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企业以一定的货币支出所能购买的两种要素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

24.生产者均衡:在一定的技术和价格条件下,厂商达到在既定总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或者既定总产量下成本最小化的状态。

二、判断题

1.F 2.F 3.F 4.F 5.F 6.T 7.F

8.T 9.T 10.F 11.T 12.T 13.T 14.F

15.T 16.F 17.F 18.T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A 2.C 3.C 4.D 5.B 6.A 7.B

8.A 9.C 10.A 11.A 12.B 13.D 14.C

15.B 16.B 17.B 18.C 19.C 20.B 21.B

22.B 23.B 24.C 25.C 26.C 27.C 28.A

29.B

(二)多项选择

1.ACD 2.BD 3.AB 4.AD 5.BD 6.ABCD

7.ABC 8.ABC 9.ABC 10.ABCD 11.ACD 12.ABCD

13.ABC 14.BCD 15.AB

四、简述题

1.答:MRS和MRS厂的区别与联系可用表4—2加以概括。

表4-2 MRS与MRST的区别与联系

类别边际替代率(MRS)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区别含义

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一种

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的比率

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一种要素替

另一种要素的比率代

功能

具有主观性,反映了消费者对

满足程度的主观判断

具有客观性,反映了生产过程中的

物质技术关系

用途

用来分析消费者行为.论证消

费者均衡

用来分析生产者行为,论证生产者

均衡

联系前提条件维持满足程度不变生产的技术水平不变,并且产量不变反映关系两种商品的替代关系两种要素的替代关系

数量表现

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MRS

等于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

一种要素对另一种要素的MRST等

于等产量曲线该点的斜率

变动趋势

受边际效用递减影响,边际替

代率递减

受边际报酬递减影响,边际技术替

代率递减

2.答:厂商在考虑再雇用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将更关心劳动的边际产量。厂商的理性决策在劳动要素投入的第Ⅱ阶段,在这个区域中,劳动的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都是递减的,但其中却可能存在着使利润极大化的投入点,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厂商的利润最大,所以只要雇用工人的边际产品价值大于雇用工人的边际成本,厂

商就可以增加工人的雇用量,而平均产量的高低并不能衡量企业是否能够取得利润最大化,因此厂商更关心劳动的边际产量。

3.答: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如图4-2所示。当劳动的投入量在O到L1之间时,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递增。此时,由于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递增。当劳动投入量为L1时,MP L最大。随后边际报酬递减,MP L处于下降状态。在投入量为L2时,MP L = AP L,AP L达到最大值。因此,在平均产量AP L达到最大值之前,边际产量MP L一直大于AP L。当劳动的投入量大于L2以后,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大于MP L。因此,只要边际产量持续下降,平均产量始终会高于边际产量。这也揭示了“边际”与“平均”变动的规律,即边际(效用、产量、成本、收益等)的变动总是先于平均(效用、产量、成本、收益等)的变动,或是说平均的变动是由边际变动所引致的。

4.答:厂商组织生产应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单一可变要素的情况。对于单一可变要素,厂商的最优投入量应该在生产的第二阶段,即如图4—2所示的L2到L3阶段。这是因为在第一阶段,平均产量处于递增状态,边际产量总是大于平均产量,此时每增加一单位可变生产要素都可以得到更大的平均产量。若在这一阶段之内组织生产,平均产量小于边际产量,厂商由此要丧失掉追加可变要素所带来的越来越大的产量,这意味着厂商未能得到本可得到的好处。在第三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为负值,减少要素投入量反而能增加总产量,所以,即使可变要素可以无偿地取得,一个理性的厂商也绝不会用超过OL3的投入量与其他固定要素相结合进行无效率地生产。在

第二阶段中的具体投入量则取决于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收益与其花费的成本的比较。当增加的投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投入的边际成本时,其达到最佳的投入量,否则需减少或增加投入量。

(2) 两种或两种以上可变投入要素的情况。生产的最优组合取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和各要素的价格。当要素的MRTS等于要素的价格比率,或一种要素每增加一单位成本所增加的产量,与另一种要素每增加一单位成本所增加的产量相等时,要素的投入组合最佳。其表现为等产量线和等成本曲线的无数个切点,这些切点构成生产的扩展线。厂商可按照扩展线的要素组合组织生产,而选择具体的哪个点则取决于产品及要素的市场价格和要素的规模报酬情况。当产品及要素的市场价格保持不变,如果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继续扩大,增加使用各种要素的数量;如果规模报酬递减,则生产规模需缩小,直到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生产者选择最优规模时,其基本原则是MR=MC。

5.答:TC曲线及由TC曲线推导MC曲线的过

程如图4—3所示。在图4—3中,TC曲线上有A、B、

C、D、E五个点,分别做出各点的切线,A点切线的

斜率大于B点斜率,它们相应的MC数值在图4—3

下半部分用A′B′表示,在这个产量范围内,MC

是下降的。直到拐点之前,TC斜率(即MC)持续减

少。TC曲线的斜率在拐点C之后开始增加,如图

中D点和E点的切线所示,D点斜率大于C点,E

点大于D点。因此,MC曲线是一条U形曲线,在

TC拐点C对应的C′点一直到最低点。

6.答: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是

LAC曲线同各SAC曲线的切点所代表的

产量水平上的短期边际成本(由SMC曲

线某一点表示)的连结线。具体做法是:

从LAC曲线和SAC曲线的各切点向横

轴作垂线,相应得到同各SMC曲线的

交点,将这些交点连结起来,即为LMC

曲线。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可由总成本曲线或可变成本曲线推导出,由总成本曲线和可变成本曲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与相应产量的轨迹构成。

由图4—4可知,SMC曲线与LMC曲线的关系: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比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显得相对比较陡峭,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是由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上的点连接而成。任一特定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总是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某一点,交点对应的产量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时的产量。在交点左侧,任一给定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位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下方;在交点右侧,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位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上方。

7.答:边际收益递减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连续将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的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的现象。规模收益递减是指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厂商所有投入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的增加比例小于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收益递减。

区别:边际收益递减是单一可变要素持续投入到一定量时出现的边际产量下降的现象,它要求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保持固定不变;而规模收益递减是多个可变要素同时按同一比例增加时出现的产出比例相对偏小的现象,它要求所有投入要素按同一的比例增加。前者是单一变量,后者是多个变量。

联系:两者都是在投入要素增加到一定量时出现的收益递减规律。

解释:(1) 对于单一投入要素存在的收益递减的可能性是由于:在生产的第一阶段,与可变生产要素相比,固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过多,此时可变生产要素相对不足,因此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可使每一追加的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递增,此时边际收益递增。而当增加到一定量时,可变要素相对较足,固定生产要素能量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因此,可变要素每增加一单位投入,其边际产量开始下降,此时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出现。

(2) 对于两种投入存在的规模收益不变的可能性是由于:当两种投入以同等比例增加时,生产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企业正力图通过各种有效管理延缓规模报酬递减的出现,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影响其要素生产率,致使规模报酬不变。

8.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可用表4—3加以概括。

表4-3 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类别

消费者理论

生产者理论

含义

研究消费者在商品价格和收入

既定的前提下,如何做出市场购买决策,进行购买活动

研究生产者如何有效地组织生产,以实现成本既定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成本最低

研究对象

研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

的的消费行为

研究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生产行为

理论基础

基于效用理论,研究消费者用

有限收入实现最大满足

基于生产函数理论,研究要素投入与产出的物质技术关系 联

前提条件

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

分析工具

基于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线和

预算约束线,两者的切点就是消费者均衡条件

采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两者的切点即为生产者均衡条件

均衡条件

MUx /Px = MUy /P Y ,反映了主

观愿望(最大满足)与客观约束

(收入、商品价格)的统一,体现了边际均等或等边际原理

MP L /W = MPc /r ,反映了主观愿望(最大产出)与客观约束(成本、要素价格)的统一,体现了边际均等或等边际原理

用途

分析结果可归结为需求曲线

分析结果可归结为供给曲线

9.答:为了实现成本既定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成本最小,两种变动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条件是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或一种要素每增加一单位成本所增加的产量,与另一种要素每增加一单位成本所增加的产量相等。

(1) 如果企业处于MRTS LK >

r

W 时,由于MRTS = -

K

L MP MP ,表明此时劳动的边际

产量过大,资本的边际产量过小,因此应该减少资本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劳动L 的投入量。当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的价格比率时,要素的投入量即为最优投入量。

W时,表明此时劳动的边际产量过小,资本的边际产 (2) 如果企业处于MRTS LK<

r

量过大,增加资本的投入能够产生更大的产出,因此应该增加资本K的投入量,同时减少劳动要素的投入量。当增加K和减少L到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量的比值达到和两种要素价格的比值相等时为止,此时的投入要素组合即为最佳组合。

10.答: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工人工作越来越努力了。因为在短期,可变要素(劳动)

必须与固定要素(资本)相匹配,才能发挥最大的产出效率。当工人较少时,资本显得过多,

劳动相对资本不足;当工人较多时,资本显得过少,劳动相对资本过剩。这两种情况都会导

致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低,进而影响劳动的平均产量。因此,合理调整劳动要素投入,实现资

源有效配置,是提高平均产量的关键。当然,现实生产中,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更为

关键,但在经济分析中,通常是以“均值”视角看待劳动要素,即假定所有劳动者的产出效

率是同等的。在此背景下,平均产量提高的成因就只能归结为劳动要素合理调整的结果,同

时,这也意味着该厂商的生产变得更加有效率了。

五、计算题

1.解:

Q FC VC TC MC AFC A VC AC

1 100 50 150 100 50 150

2 100 80 180 30 50 40 90

3 100 120 220 40 100/3 40 220/3

4 100 170 270 50 2

5 170/4 270/4

5 100 29 350 80 20 50 70

2.答:由已知条件可得:FC = 1040,AC = 62,A VE = 10,则有

62Q = 1040 +10Q

解得Q = 20

因此,目前的产量是20。

3.解:由于MC =

dQ

dTC ,故

TC = ?MCdQ = ?2

3(Q - dQ Q )1008+ = Q 3 - 4Q 2 + 100Q + C

由已知条件Q = 5时TC = 595,代入上式可得C =70。 所以,TC = Q 3

- 4Q 2

+ 100Q + 70 则

AC = Q

TC = Q 2

- 4 Q + 100 +

Q

70

YC = TC - FC = Q - 4Q 2 +100Q

A VC = Q

VC = Q 2 - 4Q + 100

4.解:由题设可知,此为单一变量的生产函数,因此L 的合理投入区域就是生产的第二阶段,即MP L =AP L 的点到MP L = 0之间的取值,求出在这两点L 的取值即可知合理投入区域。

而MP L = dL

dQ = -2L 2 + 20L ,AP L =

L

Q = -

3

2L 2

+ 10L ,则有

-2L 2

+ 20L = -3

2L 2

+ 10L

解得 L =4

30 或0 (舍去)

含MP L = 0,则由 -L 2 + 20L = 0可得L =10。

所以,生产的合理区域为:4

30 < L < 10。

5.解:由总成本函数可得:FC = 5,VC = 0.04Q 3 - 0.8Q 2 + 10Q ,所以平均可变成本为

A VC = 0.04Q 2 - 0.8Q + 10 当

dQ dAVC = 0 时,平均可变成本最小,所以有

dQ

dAVC = 0.08Q - 0.8 = 0

解得Q = 10。把Q =10代入平均可变成本函数得AVC = 6。

所以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为6。

6.解:(1)由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的对偶性可知 MC = MP

w ,AVC =

AP

w

当MC = AVC 时,有AP

w =

MP

w ,所以有

AP = MP 又 AP = L

Q

= 1 620 + 18L -0.2L 2 ① MP = dL

dQ = 1 620 + 36L - 0.6L 2 ②

由① = ② 得 L = 45。代入生产函数得 Q = 91 125。

(2) 资本K 保持不变,则企业达到最大资本平均产量的劳动投入量就是使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的劳动投入量。

当MP = 0时,总产量最大,所以有 1 620 + 36L -0.6L 2 = 0 解得 L = 90 或 -30 (舍去)

则当劳动投入要素为90时,企业达到最大资本平均产量。

(3) 当L = 90时,求得产量为 Q = 145 800。所以上述转变使企业产量增长了

△% =

Q

Q ? × 100% = 60%。

7.解:由已知可得

1 250 = 5L + 20K ①

此题为既定成本下求最大产量的问题,由均衡条件 w

MP L

=

r

MP K

则有 MP L = L Q ?? = 2L + 10 MP K = K

Q

?? = 2K

所以有 5

102+L =

20

2K ②

①②两式联立可得

L = 10,K = 60

将其代入生产函数得最大产量 Q = 3 800。

8.解:(1) 当 K = 4 时,生产函数为 Q = 48L + 4L 2 -

3

1 L 3

所以当边际产量MP L = 0时,产量最大,即 MP L = 48 + 8L -L 2 = 0 解得 L = 12 或 -4 (舍去)

把L = 12 代入生产函数得企业能生产得最大产量Q = 576。

(2) 由生产函数可推出 AP L = L

Q = 48 + 4L -

3

1L 2

dL

dAP L = 0 时,AP L 最大,则有

dL

dAP L = 4 -

3

2L = 0

解得 L = 6。

(3) 当边际产量最大时,投入要素的边际报酬开始递减,而dL

dMP L

= 0时边际产

量最大,则有

dL

dMP L

= 8 - 2L = 0

解得L = 4。即当L = 4时,投入要素的边际报酬开始递减。

9.解:(1) Q = 25时,等产量线为 85

83

K L = 25。由生产函数可得 MP L =

L

Q ?? =

8

5

8

583K

L

-

MP K = K

Q ?? = 8

383

8

5-

K

L

则由均衡条件

K

L MP MP =

r

w 得

L

K = 1,即K = L 。

将其代入等产量线函数得:K = L = 25。

(2) TC = 160,则有3L + 5K = 160。

由(1)均衡公式所得结果 K = L 代入上式,得L = K = 20,则有

Q = 85

83

K L = 20

10.解:由已知条件可得:

2200 = 20L + 50K

Q = 20L + 65K - 0.5L 2 - 0.5K 2

利用拉格朗日函数法,得

Z = 20L + 65K - 0.5L 2 - 0.5K 2 + λ (2 200 - 20L - 50K)

分别求L 、K 、λ的偏导,并令其等于零,即 L Z ?? ﹦20 - L - 20λ = 0 ① K Z

?? = 65 - K - 50λ = 0 ②

λ

??Z = 2200 - 20L - 50C = 0 ③

①②③联立可得

L = 10,K = 40

所以最优投入时产出量Q =1 950。

六、论述题

1.答:(1) 区别:MU X /P X =MU Y /P Y 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即消费者达到均衡的条件,这意味着消费者要想获得效用最大化必须按照下述原则调整其购买量:在

第三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

第三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企业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那么某企业以最小成本生产出既定的 产量时,则(D)。 A.总收益为零 B.一定可以获得最大利润 C.可以获得最大收益 D.无法确定是否获得最大利润 2.假设一个短期的生产函数表现为先递增上升,然后递减上升,最后下降, 则在该函数的第一阶段(A)。 A.总产出上升,平均产出上升,边际产出上升 B.总产出上升,平均产出上升,边际产出先上升后下降 C.总产出上升,平均产出先上升后下降,边际产出先上升后下降 D.总产出上升,平均产出先上升后下降,边际产出上升 3.假设生产函数如图3.1所示,当边际产出达到最大时,(A)。 A.边际产出大于平均产出 B.边际产出等于平均产出 C.边际产出小于平均产出 D.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的大小不确定 4.在短期中存在,而在长期中不存在的成本是(A)o A.不变成本 B.平均成本 C.机会成本 D.隐含成本 5.设等产量线如图3.2所示,则在点a处表明(B)。

A.劳动的边际产出大于0 B.劳动的边际产出等于0 C.劳动的边际产出小于0 D.劳动的边际产出的大小不确定 6.假若一条等产量线凸向原点,则意味着(C)。 A.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 B.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 C.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D. A和B 7.假若服装业的成本和劳动的价格同时上升,那么其等成本线将会(A)。 A.向外平移和向内旋转 B.向外平移和向外旋转 C.向内平移和向内旋转 D.向内平移和向外旋转 8.设企业的最优要素组合为()。在条件发生变化后,企业开始增加 L和减少K,这表明,原来的最优要素组合在条件变化之后位于新的最优要素组合的(A)。 A.左上方 B.左下方

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重点讲解

、单项选择题 1.在发出材料采用(A )计价法时,可使发出材料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最接近实际。 A.先进先出B.后进先出C.个别计价D.平均单价 2.车间生产领用的一般性的工具、用具,应计入(C )账户。 A.预提费用B.基本生产C.制造费用D.管理费用 3.基本生产车间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和主要材料,应通过( D )成本项目反映。 A.原材料B.直接材料C.外购材料D.原料及主要材料 4.企业车间因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工资、福利费、折旧费等,属于( A )成本项目。 A.管理费用B.制造费用C.直接人工D.直接材料 5.下列费用中,( D )不应计入材料的采购成本。 A.运输费B.保险费C.运输途中合理的的损耗D.增值税 6.核算企业尚未支付,但应由本期产品成本负担的费用,应计入的帐户是(B )。 A."生产成本”B."制造费用”C."预提费用”D."待摊费用” 7.下列人员工资中,应计入产品成本中直接人工项目的有( A )。 A.产品生产工人B.车间管理人员C.厂部管理人员D.专职销售人员 8.为了正确计算材料消耗,对于已领未用材料,应当填制( C )办理退料手续。 A.领料单B.限额领料单C.退料单D.领料登记表 9.辅助生产费用的顺序分配法,基本要求是(D )。 A.收益多的分配在前,收益少的分配在后B.费用多的分配在前,费用少的分配在后 C.费用少的分配在前,费用多的分配在后D.收益少的分配在前,收益多的分配在后

10.将辅助生产车间的各项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各受益单位,这种分配方法为(B )。 A.计划成本分配法B.直接分配法C.顺序分配法D.代数分配法 11.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实际成本应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按计划成本分配前的费用( C )计算。 A.加上按计划成本分配转入的费用B.减去按计划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 C.加上按计划成本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按计划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D.直接 12.辅助生产费用的一次交互分配法,交互分配是在(B )。 A.各受益单位间进行分配B.受益的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分配 C.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之间分配D.受益的各基本生产车间之间进行分配 13.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再在( A )。 A.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之间分配B.各受益单位之间分配 C.各辅助生产单位之间分配D.受益的各基本生产车间进行分配 14.辅助生产费用的各种分配法中,能分清内部经济责任,有利于实际厂内经济核算的是( B )。 A.直接分配法B.交互分配法C.顺序分配法D.计划成本分配法 15.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法中,以( D )的结果最精确。 A.直接分配法B.计划成本分配法C.一次交互分配法D.代数分配法 16.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是通过(C )账户进行的。 A. 辅助生产 B.生产成本C.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D.基本生产 17.如果辅助生产车间规模不大,制造费用不多,为了简化核算工作,其制造费用可直接计入( C )。 A.制造费用B.辅助生产成本C.基本生产成本D.本年利润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5种分配方法 例题)

如果企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得辅助生产车间,辅助车间除了为基本生产车间、管理部门等单位服务外,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会相互提供劳务,这时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得辅助生产费用,不仅要对辅助生产车间以外得受益单位进行分配,还应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分配,而且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得分配应先于对辅助生产车间以外得单位与部门。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得方法有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与计划成本分配法等五种方法。 1、直接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就是指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得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得各受益单位,而不考虑各辅助生产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得情况。 [例5-5]假定某企业有供水与供电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主要为企业基本生产车间与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服务。20 x x 年9 月供电车间本月发生得费用为7100元,供水车间本月发生得费用为32 361 元。该企业辅助生产车间发生得间接费用直接记人"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账户,未设置"燃料与动力"成本项目口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得劳务及其消耗情况见表5-8 。 表5-8辅助生产车间提供得劳务统计表 根据表5-8 得资料,首先计算辅助生产费用得分配率。由于辅助生产车间内部相互提供得劳务不分配费用,在计算费用分配率时需将其她辅助生产车间得劳务耗用量从总供应量中扣除。 电费分配率=7100/(20950-3200)=0、40(元/度) 水费分配率=32361 /(10596 -1350)=3、5(元/m3) 其次,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如表5—9所示。 表5–9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 借:制造费用36539 管理费用2922 贷: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一供电车间7 100 一一供水车间32361

短期生产函数与成本曲线图

Q TP L O L (a) Q AP L O L ( b)MP L C MC AC AVC O Q ( c) C TC TVC TFC O Q (d) 短期生产函数和短期成本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短期生产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相对于不可变要素投入量而言明显不足,所以边际报酬是递增的,即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所生产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增加一个工人生产的产出大于以前工人生产的产出,由于新增劳动力是企业增加产出的成本,所以 1 单位产出所需增加的工人人数减少了,即这一阶段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因此在该阶段,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边际成本递减。由于总产量上各点的斜率是边际产量,所以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同理,总成本上各点的斜率是边际成本,所以总成本曲线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持续增加,由于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要素和不可变要素之间都有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当超过这个临界点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也即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总产量曲线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反过来说, 1 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人数增加了,由于劳动是企业的成本支出,所以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边际成本增加了。因此,边际产量曲线下降,同时,边际成本递减。 从图中可看出边际量和平均量的关系: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平均量往上升;反之,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平均量下降。 另一种方法,用数学方法证明: TVC w L Q1 AVC Q w Q Q L Q即 1 AVC w AP L 上式反映了平均产量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 首先, AP L与 AVC成反比。当 AP L递减时, AVC递增;当 AP L递增时, AVC递减;当AP L达到最大值时,AVC最小。因此AP L曲线的顶点对应AVC曲线的最低点。 第二,由于产量曲线中 MP L曲线与 AP L曲线在 AP L曲线的顶点相交,所以 MC 曲线在 AVC曲线的最低点与其相交。

成本会计习题(1)练习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练习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1) 一、材料费用分配 1、某车间领用某种原料1053公斤,2单价元,原料费用合计为2106元,共生产甲产品400件, 乙产品300件,甲产品消耗定额为公斤,乙产品消耗定额为公斤,每公斤计划单价为2元。 要求:分别按定额消耗量比例和定额费用比例进行原材料费用的分配 2、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和两个辅助生产车间:机修车间和运输车间。 20XX年8月生产甲、乙产品共同领用A、B两种主要原材料,实际耗用共计51, 300元。本月生产甲产品150件,乙产品120件。甲产品材料消耗定额为A材料6千克,B材料8千克;乙产品材料消耗定额为A材料9千克,B材料5千克;A材料单价10元,B材料单价8元,采用定额成本法分配原材料费用。 甲产品生产直接领用C材料600千克,每千克20元;乙产品生产直接领用D材料400千克,每千克15元。车间领用机物料2, 700元,管理部门领用A材料5, 500元, 销售部门领用B材料4,100元;机修车间和运输车间共同领用材料4, 900元,假定分配给机修车间材料费用4100元,分配给运输车间材料费用800元。 要求:(1)请按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成本法对该企业产品耗用原材料进行分配 (2)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按实际成本编制) 材料费用分配汇总表20XX年8 月

(3)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二、某工业企业对于某些单位价值较低的生产工具采用一次摊销法摊销。某月领用一批生产工具, 其计划成本为1000元,以前月份领用的一批生产工具在该月报废,其计划成本为700元,其残料验收入库,计价40元。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差异率为节约3%要求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三、资料:某厂本月应付工资180000元,其中产品生产工人工资126000元,车间管理人员19000元,企业管理人员工资35000元;本月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实际生产工时分别为5000小时、9500小时和15500小时。本月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五险一金”计提比例分别为2% % 40%要求:采用生产工时比例法分配生产工人工资及提取的福利费,填入下表并编制有关企业职 工薪酬费用分配的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直接分配法修订版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直 接分配法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教学课题】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直接分配法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教时教学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了解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的概述 掌握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直接分配法的计算及帐务处理【教学重点、难点】 直接分配法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练结合,举例,演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辅助生产成本分配表,凭证,帐页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辅助生产费用帐户核算的内容有哪些? 借方登记什么? 贷方登记什么? 授新课 一、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概述

1.辅助生产所生产的产品,如工具、模具、修理用备件等,完工时,从“辅助生产成本”帐户的贷方,分别转入“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帐户的借方。 借:原材料 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 ——包装物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2.辅助生产提供的劳务作业,如供水、供电、修理和运输等,其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通常于月末在各受益单位之间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分配后,从“辅助生产成本”帐户的贷方转入“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在建工程”等帐户等借方。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在建工程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3.各辅助生产车间主要为外部门(基本生产车间、管理部门)提供劳务,但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有互相提供劳务的情况。

思考:这种情况下分录如何编制? 4.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通过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进行的。 5.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通常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 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方法 (一)直接分配法 1.概念: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不分配辅助生产费用,仅对外部各受益单位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2.适用范围:适于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不多的情形。 3.公式: 辅助生产费用(单位成本)分配率=待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辅助车间外部各受益单位耗用劳务总量) 某受益对象应负担的辅助生产费用=该受益对象的耗用劳务量(接受的劳务量)×辅助生产费用(单位成本)分配率 例2 讲解 ①分析表4-3 思考:有几个辅助生产车间有几个收益部门 ②采用直接分配法计算 ③填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

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费用复习进程

第一、二节要素费用核算的程序 1、专设成本项目的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程序 对于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专门有成本项目的费用,应单独地记入“基本生产成本”总帐科目;如果是某种产品的直接计入费用,还应直接记入这种产品成本明细帐的“原材料”或“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如果是几种产品的间接计入费用,还应采用适当分配方法,单独分配计入这几种成本明细帐的“原材料”或“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 2、要素费用中其他费用的核算程序 对于直接用于辅助生产的费用,用于产品生产但没有专门设立成本项目的各项费用,应分别计入“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科目;对于用于产品销售的费用、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以及用筹集生产经营资金费用,应分别记入“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对于用于固定资产购置和建造等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则应记入“在建工程”等科目。 材料费用的核算 进行材料费用核算,首先要进行材料发出的核算;然后根据发出材料具体用途,分配材料费用,将其记入各种产品成本和各种经营管理费用等。 1、材料发出的核算 (1)按实际成本进行的材料发出的核算 (2)按计划成本进行材料发出的核算。 在按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情况下,材料的收发凭证都按材料计划单位成本计价。材料明细帐中收入材料和发出材料的金额都应根据收发凭证按计划成本登记。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行材料的总分类核算,也应设立“原材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总帐科目,根据收料凭证和发料凭证或者它们的汇总表,按计划成本汇总登记。为了核算材料采购的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调整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计算发出和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还应设立“材料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两个总帐科目,并应按照材料类别设立材料采购明细帐和材料成本差异明细帐。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 法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 一、直接分配法:辅助车间(供电、运输)——辅助生产成本——直接对辅助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适用于辅助车间相互之间没有提供劳务或相互提供的劳务较少 缺点:分配率的计算不科学不合理——分配的结果不客观 优点:简单,一次对外分配,程序简单 二、两次或多次分配法 (一)交互分配法:为解决直接分配法的缺点,行将辅助生产费用在辅助车间内部进行交互分配,再按交互分配后的新生产费用对外受益单位进行二次分配 优点:进行了二次分配,其中,交互分配使得辅助车间对外的分配成本更加真实,相应的成本在对外分配时所采用的分配依据更合理了,总体结果更客观。 缺点:复杂,同样的服务不同的单价,前后不一,违背客观 (二)代数分配法: 假设:供电的单位成本=X 运输的单位成本=Y X=(24000+3000*Y)/48000= Y=(60000+3000*X)/60000= 优点:所有受益单位分配的费用单价前后一致,更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 缺点:复杂 (三)顺序分配法: 缺点:分配的次数太多、前者不承担后者的成本——与事实不符 (四)计划成本分配法: 发出材料按

材料采购时: 借:在途物资=实际成本 贷:银行存款 计划成本计价法 材料入库时: 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计划成本 差异:假设借差 借:材料成本差异 贷:在途物资=差异 在途物资: 借方发生=实际成本 贷方发生=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借方为超支差异、贷方为节约差异 辅助生产成本: 借:辅助生产成本-供电=实际成本 贷:累计折旧、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 借方发生=实际成本 贷方发生=计划成本 分配转出时: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生产工时*单位工时的计划成本制造费用=生产工时=单位计划成本 管理费用

第三章企业的生产与成本

第三章企业得生产与成本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企业都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某企业以最小成本生产出既定得产量时,则( ) A.总收益为零B。一定可以获得最大利润 C.可以获得最大收益D。无法确定就是否获得最大利润 2、假设一个短期得生产函数表现为先递增上升,然后递减上升,然后下降,则该函数得第一阶段( ) A.总产出上升,平均产出上升,边际产出上升 B.总产出上升,平均产出上升,边际产出先上升后下降 C.总产出上升,平均产出先上升后下降,边际产出先上升后下降 D.总产出上升,平均产出先上升后下降,边际产出上升 3、假设生产函数如图3-1所示,当边际产出达到最大时,( ) A.边际产出大于平均产出B。边际产出等于平均产出 C.边际产出小于平均产出D。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得大小不确定 4 A.C 5、设等产量线如图3-2所示,则在A点出表明( ) A.劳动得边际产出大于0 B。劳动得边际产出等于0 C.劳动得边际产出小于0 D。劳动得边际产出得大小不确定 6、假若一条等产量线凸向原点,则意味着( ) A.劳动得边际产出递减B。资本得边际产出递减 C.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D。A与B 7、假如服装业得成本与劳动得价格同时上升,那么其等成本线将会( ) A.向外平移与向内旋转B。向外平移与向外旋转 C.向内平移与向内旋转D。向内平移与向外旋转 8、设企业得最优要素组合为(L0,K0)。在条件发生变化后,企业开始增加L与减少K,这表明,原来得最优要素组合在条件变化之后位于新得最优要素组合得( ) A.左上方B。左下方C。右上方D。右下方 9、如图3-3所示,Q与C分别为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则在点A出,( ) C、D、

第三章(89)--生产函数与成本

第三章 生产函数与成本 一、名词解释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2.等产量线; 3.边际技术替代率; 4.产出弹性; 5.生产力弹性; 6.替代弹性; 7.规模报酬; 8.生产函数;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画T ,错误的画F) 1.在只有一种可变投入的条件下,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也下降。( )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反映了生产的投入和产出关系,适用于一切生产过程。( ) 3.根据对一种可变投入要素生产过程的三阶段划分,厂商可以确定一个生产体系中投入 要素的最佳投入量。( ) 4.当边际产量递增时,总产量将以递减的速率上升。( ) 5.等产量线的斜率是负斜率,并且都凸向原点。( ) 6.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存在是因为边际报酬递减法则在发挥作用。( ) 7.用来进行经济决策分析的成本通常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 费用。( ) 8.经济学中所说的“短期”具体包括两个条件:一是厂商的要素规模不变;二是行业内 厂商的数量不变。( ) 9.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具有对偶关系,AP 增加与AC 和A VC 下降相对应。( ) 10.MC 、A VC 、VC 曲线都呈U 形,当MC 曲线下降时,A VC 和VC 曲线也下降;当 MC 曲线开始上升时,A VC 和VC 曲线也上升。( ) 11.利用生产扩展线可以推导出厂商的LTC 曲线。( ) 12.产出既定成本最小的两种可变投入要素组合的均衡条件是: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 率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 ) 13.当企业生产扩大、总成本增加时,正常要素增加,而劣质要素则减少。( ) 14.LAC 曲线分别与各个SAC 曲线的最低点相切。( ) 15.在LAC 曲线与SAC 曲线切点所对应的产量水平上,LMC 曲线和SMC 曲线相交。( ) 16.规模经济、规模报酬、边际报酬都是长期概念。( ) 17.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有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 18.脊线界定了厂商有效生产与无效生产的范围。( )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9.技术进步及其类型; 10.成本; 11.机会成本; 12.隐含成本; 13.增量成本; 14.经济利润; 15.学习曲线; 16.生产经济区; 17.规模经济; 18.范围经济; 19.成本弹性; 20.脊线; 21.扩展线; 22.短期; 23.等成本线; 24.生产者均衡。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计划成本分配法

原题: 三、计划成本分配法: 辅助生产费用计划分配法分配的特点是辅助生产费用先按计划成本进行分配,然后再将计划与实际成本差异对外作一次分配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按计划分配时是对包括辅助生产在内的所有部门,调整差异时只对除辅助生产以外部门进行。 (一)计划分配: 1、供电车间: (1)机修车间应负担的电费:0.17×4000= 680(元) (2)一车间产品生产应负担的电费:0.17×18500=3145(元) (3)二车间产品生产应负担的电费:0.17×17000=2890(元) (4)一车间制造费用应负担的电费:0.17×1500=255(元) (5)二车间制造费用应负担的电费:0.17×1000=170(元) (6)管理费用应负担的电费:0.17×2000=340(元) (7)合计:680+3145+2890+255+170+340=7480(元) 2、机修车间: (1)供电车间应负担的机修费:1.70×200=340(元) (2)一车间制造费用应负担的机修费:1.70×1800=3060(元) (3)二车间制造费用应负担的机修费:1.70×2100=3570(元) (4)管理费用应负担的电费:1.70×100=170(元) (5)合计:340+3060+3570+170=7140(元) 3、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一车间产品3145 ——二车间产品2890 ——机修车间680 ——供电车间340 制造费用——一车间3315 ——二车间3740 管理费用510 贷:生产成本——供电7480 ——机修7140 (二)计算成本差异: 1、供电车间:7040+340-7480=-100(元) 2、机修车间:6720+680-7140=260(元) (三)差异调整: 1、供电车间: (1)分配率:-100/40000=-0.0025(元/度) (2)一车间产品生产应负担的电费:-0.0025×18500=-46.25(元)(3)二车间产品生产应负担的电费:-0.0025×17000=-42. 50(元)(4)一车间制造费用应负担的电费:-0.0025×1500=-3.75(元)(5)二车间制造费用应负担的电费:-0.0025×1000=-2. 50(元)(6)管理费用应负担的电费:-0.0025×2000=-5. 00(元) 2、机修车间: (1)分配率:260/4000=0.065(元/小时) (2)一车间制造费用应负担的机修费:0.065×1800=117.00(元)(3)二车间制造费用应负担的机修费:0.065×2100=136.50(元)(4)管理费用应负担的电费:0.065×100=6.50(元) 3、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一车间产品 ——二车间产品 制造费用——一车间113. 25 ——二车间134.00 管理费用1.50 贷:生产成本——供电 ——机修260

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练习题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这指的是()。 A、边际成本 B、机会成本 C、显成本 D、隐成本 2、企业使用自有的资金应计算利息,从成本角度看,这种利息属于()。 A、固定成本 B、显成本 C、隐成本 D、会计成本 3、当某企业的产量为4个单位时,其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分别是1400元和800元,则该企业的平均总成本是()元。 A、150 B、200 C、350 D、550 4、决定短期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A、时间 B、消费者偏好 C、商品的用途 D、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 5、生产函数是()之间的函数关系。 A、企业总成本和最大产量 B、企业总收益和最大产量 C、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最大产量 D、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总收益 6、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的替代物。 A、价格机制或竞争机制 B、价格机制或供求机制 C、市场机制或供求机制 D、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 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连续增加劳动的投入,在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时,劳动的边际产量()。 A、等于零 B、小于零 C、大于零 D、等于平均产量 8、假设资本投入不变,当某一生产者使用的劳动数量从4个单位增加到5个单位时,总产量从38000件增加到39000件,平均产量从9500件减少到7800件。则其边际产量为()件。

A、600 B、1000 C、1200 D、1500 9、假设只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可变,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可变,关于总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总产量递增时,边际产量也递增 B、总产量递减时,边际产量为负值 C、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时,边际产量也为最大值 D、总产量递减时,边际产量不一定递减 10、短期成本曲线中平行于横轴的一条直线是()。 A、总可变成本曲线 B、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C、总成本曲线 D、总固定成本曲线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成本和利润的正确表述是()。 A、企业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共同构成企业的总成本 B、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作为隐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 C、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是最大的经济利润 D、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E、经济利润中包括正常利润 2、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可变成本的有()。 A、贷款利息费用 B、生产工人工资 C、厂房和设备折旧 D、燃料和动力费用 E、管理人员工资 3、下列关于成本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有()。 A、平均总成本曲线先下降后上升 B、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变动慢于边际成本曲线 C、边际成本曲线先下降后上升 D、总固定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E、平均固定成本曲线先下降后上升 4、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的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A、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而产生的 B、企业的本质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C、信息不完全性是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 D、企业可以使一部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E、不同市场结构中的企业的本质是不同的

《成本会计》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成本会计》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成本会计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成本会计学实验项目实验1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成绩 专业年级班级学号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实验时间实验地点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掌握运用EXCEL的运算功能,创建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簿与工作表,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记账凭证。 二、实验内容 A公司有供电和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主要为本公司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等服务,根据“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汇总的资料辅助生产车间本月发生的费用、各辅助生产车间供应的产品数量详见下表。 表1 A公司辅助生产费用及产品供应情况表 单位 本月发生 的费用(元) 计划单价受益单位及产品量 供电车间67200 0.33 基本生产-甲产品60000 基本生产-乙产品100000 基本生产车间24000 辅助生产-供电车间0 辅助生产-机修车间24000 (元/度)行政管理部门16000 合计224000 机修车间68040 3.5 基本生产-甲产品0 基本生产-乙产品0 基本生产车间12000 辅助生产-供电车间1600 辅助生产-机修车间0 (元/小时)行政管理部门8000 合计21600 合计135240 —————— 三、实验要求 1.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根据提供的资料,分别用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

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在EXCEL中完成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分配金额一律取整数。 2.用EXCEL编制各种方法下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 3.用EXCEL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记账凭证。 四、实验结果 1.学生提供各种方法下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 2.由学生提供各种方法下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记账凭证。 提示:将EXCELL的计算结果粘贴在本报告中。 ㈠直接分配法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记账凭证: ㈡顺序分配法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顺序: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含答案)

第三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当AP L为正且递减时,MP L是(A )。 A.递减 B.负的 C.零 D.以上任何一种 2.生产的第Ⅱ阶段始于(B)止于( )。 A. AP L=0,MP L=0 B. AP L=MP L,MP L=0 C. AP L= MP L, MP L<0; D. AP L>0,MP L=0 3.总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时( C )。 A.平均产量曲线仍在上升 B.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C.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 D.边际产量曲线在横轴以下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种说法是( D )。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必为负数B.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不一定减少C.平均产量最高时与边际产量相等 D.边际产量减少,平均产量也一定减少5.等成本线平行外移是因为( A )。 A.厂商追加了投资 B.厂商的生产成本增加 C.产量提高 D.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 6.规模收益递增一定意味着(A )。 A.产量提高但平均成本下降 B.产量提高但边际成本下降 C.产量减少但平均成本下降 D.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下降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种说法是( D )。 A.AC曲线最低点处于AVC曲线最低点的右上方 B.MC曲线上升时,AC曲线可能也在下降 C.MC曲线下降时,AC曲线肯定也在下降 D.AC曲线上升时,MC曲线可能在下降 8.会计账目一般无法反映( D )。 A. 显性成本 B.可变成本 C.沉没成本 D.机会成本。 9.被用来自己开厂的自有资本的利息属于(D ) A.显性成本 B.隐性成本 C.机会成本 D.B和C 10.生产中的短期意味着企业可以调整如下哪一选项?( D ) A.劳动人数和固定设备 B.厂房规模和原材料数量 C.机器数量和厂房规模 D.燃料和原材料数量 11.下面哪个最可能是厂商选择的短期调整( C )。 A.扩大已有工厂规模 B.改变庄稼品种 C.增雇工人 D.建立新工厂1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理性的厂商一定会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 D ) A.TP递增的阶段 B.MP递增的阶段 C.AP递增的阶段 D.AP最高点至MP为零的阶段13.如果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的时候,边际产量与( B )相交。 A.平均产量曲线 B.横轴 C.纵轴 D.总产量曲线 14.下列因素中( C )是可变成本。 A.机器折旧 B.厂房租金 C.可以无偿解雇的雇佣工人的工资 D.高层管理者的薪金

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单项选择题 1.在发出材料采用(A )计价法时,可使发出材料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最接近实际。 A.先进先出 B.后进先出 C.个别计价 D.平均单价 2.车间生产领用的一般性的工具、用具,应计入(C )账户。 A.预提费用 B.基本生产 C.制造费用 D.管理费用 3.基本生产车间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和主要材料,应通过( D )成本项目反映。 A.原材料 B.直接材料 C.外购材料 D.原料及主要材料

4.企业车间因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工资、福利费、折旧费等,属于( A )成本项目。 A.管理费用 B.制造费用 C.直接人工 D.直接材料 5.下列费用中,( D )不应计入材料的采购成本。 A.运输费 B.保险费 C.运输途中合理的的损耗 D.增值税 6.核算企业尚未支付,但应由本期产品成本负担的费用,应计入的帐户是 (B )。 A."生产成本” B."制造费用” C."预提费用” D."待摊费用”

7.下列人员工资中,应计入产品成本中直接人工项目的有( A )。 A.产品生产工人 B.车间管理人员 C.厂部管理人员 D.专职销售人员 8.为了正确计算材料消耗,对于已领未用材料,应当填制( C )办理退料手续。 A.领料单 B.限额领料单 C.退料单 D.领料登记表 9.辅助生产费用的顺序分配法,基本要求是(D )。 A.收益多的分配在前,收益少的分配在后 B.费用多的分配在前,费用少的分配在后 C.费用少的分配在前,费用多的分配在后 D.收益少的分配在前,收益多的分配在后 10.将辅助生产车间的各项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各受益单位,这种分配方法为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直接分配法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直接 分配法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教学课题】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直接分配法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教时教学日期:月日【教学目标】 了解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的概述 掌握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直接分配法的计算及帐务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直接分配法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练结合,举例,演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辅助生产成本分配表,凭证,帐页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辅助生产费用帐户核算的内容有哪些 借方登记什么 贷方登记什么 授新课 一、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概述 1.辅助生产所生产的产品,如工具、模具、修理用备件等,完工时,从“辅助生产成本”帐户的贷方,分别转入“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帐户的借方。 借:原材料 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 ——包装物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2.辅助生产提供的劳务作业,如供水、供电、修理和运输等,其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通常于月末在各受益单位之间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分配后,从“辅助生产成本”帐户的贷方转入“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在建工程”等帐户等借方。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在建工程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3.各辅助生产车间主要为外部门(基本生产车间、管理部门)提供劳务,但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有互相提供劳务的情况。 思考:这种情况下分录如何编制 4.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通过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进行的。 5.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通常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 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方法 (一)直接分配法 1.概念: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不分配辅助生产费用,仅对外部各受益单位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2.适用范围:适于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不多的情形。 3.公式: 辅助生产费用(单位成本)分配率=待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辅助车间外部各受益单位耗用劳务总量) 某受益对象应负担的辅助生产费用=该受益对象的耗用劳务量(接受的劳务量)×辅助生产费用(单位成本)分配率 例2 讲解 ①分析表4-3 思考:有几个辅助生产车间有几个收益部门 ②采用直接分配法计算 ③填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 演示:表4—4的填制方法 ④编制分录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供汽车间 ⑤填制记帐凭证 ⑥登记辅助生产成本明细帐页 注意:辅助生产成本结转时要用红字 课堂练习: 例:某企业有供电和供汽两个辅助车间,本月直接发生的费用是:供电车间1800元,供汽车间1500元。根据有关资料整理出各个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耗用的劳务数

电大第三版西方经济学课后练习 第3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第3章生产与成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 生产函数: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机会成本:又称替换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TR和总成本TC的差额。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长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等成本曲线: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当不断地增加一种要素投入量时,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投入所须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越来越少,即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比例地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思考题 1、什么是生产函数?两种常见的生产函数公式是什么? 生产函数: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两种常见的生产函数公式:、固定替代比例生产函数固定替代比例生产函数是指

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函数的通常形式是 Q=aL+bK , 其中 Q是产量,L、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常数a、b>0。2、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也被称为里昂剔夫生产函数)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是指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Q=min{ cL,dK },其中Q是产量,L、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常数c、d>0。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 (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 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是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分别递减。所以,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 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 小于平均产量(MP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1)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 企业的辅助生产主要是为基本生产服务的。有的辅助生产只生产一种产品或提供一种劳务,如供电、供气、运输等;有的辅助生产则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劳务,如工具、模型、备件的制造以及机器设备的修理等。辅助生产提供的生产或劳务有时也对外销售,但这不是辅助生产的主要目的。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是通过“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进行的。该科目应按车间和产品品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核算时,对于辅助生产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应分别根据“材料费用分配表”、“工资及福利费用分配汇总表”和有关凭证,记入该科目及其明细账的借方;对于辅助生产发生的间接费用,应记入“制造费用”科目的借方进行归集,然后再从该科目的贷方直接转入或分配转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明细账的借方。辅助生产车间完工的产品或劳务成本,应从“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明细账的贷方转出。“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余额表示辅助生产的在产品成本。 (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对于归集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明细账借方的辅助生产费用,由于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不同,其所发生的费用分配转出的程序方法也不一样。 制造工具、模型、备件等产品所发化的费用,应计入完工工具、模型、备件等产品的成本。完工时,作为自制工具或材料入库,从“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明细账的贷方转入“低值易耗品”或“原材料”科目的借方;领用时,按其用途和使用部门,一次或分期摊入成本。 提供水、电、气和运输、修理等劳务所发的辅助生产成本,多按受益单位耗用的劳务数量在各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时,借记“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其他明细。 在结算辅助的产成本明细账之前,还应将各辅助车间的制造费用分配转入各辅助生产成本账,归集辅助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主要是为基本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使用和服务的,但在某些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有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情况。例如,锅炉车间为供电车间供气取暖,供电车间也为锅炉车间提供电力,这样一来,为了计算供气成本,就要确定供电成本;为了计算供电成本,又要确定供气成本。这里就存在一个辅助生产费用在各辅助车间交互分配的问题。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通常采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和按计划成本分配法等。下面仅就直接分配法进行举例和说明。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直接分配法

【教学课题】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直接分配法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教时教学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了解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的概述 掌握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直接分配法的计算及帐务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直接分配法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练结合,举例,演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辅助生产成本分配表,凭证,帐页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辅助生产费用帐户核算的内容有哪些? 借方登记什么? 贷方登记什么? 授新课 一、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概述 1.辅助生产所生产的产品,如工具、模具、修理用备件等,完工时,从“辅助生产成本”帐户的贷方,分别转入“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帐户的借方。 借:原材料 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 ——包装物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2.辅助生产提供的劳务作业,如供水、供电、修理和运输等,其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通常于月末在各受益单位之间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分配后,从“辅助生产成本”帐户的贷方转入“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在建工程”等帐户等借方。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在建工程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3.各辅助生产车间主要为外部门(基本生产车间、管理部门)提供劳务,但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有互相提供劳务的情况。

思考:这种情况下分录如何编制? 4.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通过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进行的。 5.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通常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 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方法 (一)直接分配法 1.概念: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不分配辅助生产费用,仅对外部各受益单位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2.适用范围:适于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不多的情形。 3.公式: 辅助生产费用(单位成本)分配率=待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辅助车间外部各受益单位耗用劳务总量) 某受益对象应负担的辅助生产费用=该受益对象的耗用劳务量(接受的劳务量)×辅助生产费用(单位成本)分配率 例2 讲解 ①分析表4-3 思考:有几个辅助生产车间?有几个收益部门? ②采用直接分配法计算 ③填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 演示:表4—4的填制方法 ④编制分录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供汽车间 ⑤填制记帐凭证 ⑥登记辅助生产成本明细帐页 注意:辅助生产成本结转时要用红字 课堂练习: 例:某企业有供电和供汽两个辅助车间,本月直接发生的费用是:供电车间1800元,供汽车间1500元。根据有关资料整理出各个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耗用的劳务数量如下表: 要求:采用直接分配法计算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将有关数据资料和计算分配的结果直接填入下面的表中。 借:基本生产成本 226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