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

王 中 汝

摘 要 文化的灵魂是价值观。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一元多样的新特征。一元,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多样,是指多种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的竞争并存。引导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良性互动,消除文化领域的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现象,形成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文化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者王中汝,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 (北京 100091)。

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毛泽东所言 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 。这种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风俗等等。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既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事业与产业的等的发展创新上,更体现在社会价值观念、政治意识形态等深层次内容的嬗变上。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理性分析经济社会变革导致的文化变迁,认真对待人们的精神需求,冷静思考本国的发展路径与方向,确立创造性、建设性的主导价值观念,为民族生命的绵延提供精神动力。在变迁中发现问题,在繁荣中分清良莠,在混乱中确立信仰,在多元中形成共识,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一元多样:当代中国文化的变迁、繁荣与问题

在当代中国,影响最深远也最大的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工业社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揭露了劳动与资本矛盾的经济根源,提出了科学而系统的解决办法,以及崇高而合理的社会发展目标。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式的农业社会。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并被创造性地转换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理论,既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自洽性与道德魅力,也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均富、小康、大同等理想与知识分子修治齐平、内圣外王的人生抱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包容性与开放性特征的先进文化。民族性即 民族的形式 , 提高民族自信心 ;科学性即理性, 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 ;民主性即 大众的 ,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多数人所享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即不仅要传承本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要 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 ,包括 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 。 归根结底,新民主主义文化要 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 。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描绘了光明的前景。遗憾的是,这副蓝图没有完全实现。尤其在 文化大革命 中,整个文化领域陷入整齐划一的僵化状态。50年代确立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演变为一家独鸣、一花独放局面。人们最基本的精神需求,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与伦理准则,都以 革命 的名义扫荡殆尽。愈来愈 左 的政治环境,使得中国文化距离科学性、民主性与开放性愈来愈远。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结束了长期的思想禁锢局面,开启了文化发展的历史契机。在这30多年中,文化领域取得的最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坚持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为人口众多、生产力落后的中国,寻找到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经历的而时空条件已不允许中国再走的现代化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虽然始于执政党的政治意志,但却深深扎根于不可移易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解放了人的创造力,凸显了过去被扭曲的个人价值,拓展了人们的经济自由,也催生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同时,围绕着市场经济、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新情况、新问题,多种民间社会思潮也纷纷出现。例如,各种留恋改革开放前的政治状态、强调市场经济的弊端的 左 的思潮,观点与此截然对立的各种 右 的思潮,强调个人

104

利益至上、只追求现世享乐的各种颓废思潮,如此等等。形形色色社会思潮出现并能够存在本身,就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巨大成就 开放性、民主性程度空前提高。文化具有本能性、商业性和自觉性等属性。文化的本能性要满足的是人们娱乐快感,文化的商业性则是创造就业机会、带来金钱收益的属性。最能体现文化基本面貌的是文化的自觉性,即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文化的多样化,既体现了文化领域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某种程度是的混乱与脱序。各种 左 的或 右 的理论,尽管也触及到现实中的重要问题,但它们提出的解决办法,却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各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空前发展,尽管为活跃人们的精神需求做出了贡献,但在一个商业化的环境中,以金钱算计为目的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也在不断腐蚀人们的精神领域。

中国正处在复杂的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进程之中。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 道德的败坏更甚于智识的衰退 , 当你的一切积蓄明天就会一干二净的时候,勤勉就似乎是无用的了;当你对别人诚实而别人却必然要欺骗你的时候,诚实就似乎是无益的了;当没有一种原则是重要的或者能有稳固的胜利机会时,就不需要坚持一种原则了;当唯唯诺诺混日子才可以苟全性命与财产的时候,就没有要拥护真理的理由了。 提升文化的自觉性,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文化领域的主导作用,引导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祛除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在文化领域的蔓延,是中国文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

文化发展,核心是价值观念的更新与嬗变。 价值是文化组成的要素。价值为文化质料的组织提供种种罗聚的方式。我们要充分了解一个文化,必须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系统。 价值是有生物禀赋并且在社会中生活着的人之文化的心灵活动之产品。这种文化的心灵活动回头又延续,丰富,或改变文化。文化的改变常为价值的改变。 这里所说的 价值 ,准确地说是 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文化构成的必要条件。 当代中国文化,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下,成为凝聚社会思想共识、激发民族活力的精神力量。

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价值观。 从意识形态上看,个人主义的核心与被视为个人权利的内容有关。它应高于社会的集体需求。 相对于中世纪束缚人的共同体以及神权政治,个人主义的出现促进了人的解放与历史进步。然而,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往往演变为片面否认任何集体的极端个人主义。从本质上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只能通过与他人交往、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规定自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集体主义,其主要要求就是追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并不否定个人利益,而是否定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否定把少数人的利益凌驾于多数人利益之上,甚至以损害多数人利益来满足少数人利益,更是否认损人利己的行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否定否定个人利益至上,但并不由此滑向否定社会个体的合理需要,以至于变成脱离现实的道德说教和口号,以 集体利益 或 大多数人利益 之名牺牲社会个体合法权益。以集体的名义剥夺个人合理需要的做法,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问题上的最大弊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欠发达特征,决定了人们之间还存在利益差别。因此,我们所要确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种尊重多样性、尊重劳动、承认差异的价值观,同时也是一种尊重他人合法利益、强调个人社会责任的价值观。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确立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相协调的价值导向,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精神支撑。

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例如,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非常残酷,因此人的彻底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就表现为把工人阶级从资本的束缚下解放出来,集体主义则表现为工人阶级团结一致的战斗精神与全世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民族、阶级都消亡了,集体主义则会以另外的崭新形式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在国际范围内,国家依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主体,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改革与创新,体现在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实力的竞争上。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一系列独特的现代性难题纷纷出现。在这种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必然具有特定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党的指导思想、国家意识形态与整个社会层面上的展开。

文化是人的文化,而非物的文化。任何一种

105

文化,都不得不回答个人及其赖以生存的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由于时代、国情与发展阶段的不同,人们的答案也大相径庭。自由主义的回答是个人主义,主张的个体自由至上,最终演化成资本至上,原子化的个人成为资本的附属物,资本的压迫取代了前资本主义社会虚假共同体的压迫。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就是生产资料与劳动成果由社会成员共享、消除了人与人之间压迫与剥削、实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新型社会。这种社会的价值观,是扬弃了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之所以是扬弃而不受彻底否定,就在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继承了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合理因素,特别是对个体价值的重视,同时抛弃了个人主义的核心特征,即个人利益至上,在个人与集体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当前中国社会一些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有着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完全排斥的,而是一元与多样、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也惟有如此,才能谈得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才能在引领社会思潮、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中发展有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是建设先进文化必须遵循的 纲 。所谓先进文化,是相对落后文化而言的。本来,文化属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产生于人们与其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的互动。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如果人类尚处在相互隔绝、各安其命的时代,的确没有甄别文化先进与否的必要。然而,近代以来,人类互相交往的范围突破了民族国家的藩篱,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行为,不同文化自然而然会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他者的文化,在客观上形成的不同文化的比较。文化的自觉性,就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最先实现工业化的欧美国家,以白人文化优越论进行文化扩张,为殖民侵略做合理性论证。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民族,则在对比之中反思自己的缺陷,期望以文化、制度的创新,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强大。

建设先进文化,首先要解析文化的存在形态。一般来说,文化主要以规范形态、艺术形态、知识形态与器用形态等四种形态存在。 各个文化的规范特征和艺术特征还在 各行其是 ,我们还不容易树立一个公认的标准来评判孰优孰劣。道德的高下是很不容易作比较的。但是,认知必须是客观的,而且有一个经验世界拢在那里。 据此,如果我们一定要征别一个文化 进步 与否,那么可采用的标尺有而且只有看它的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 就现有的科学成就来评判文化之高低,是唯一可以行得通而且比较客观的标准或参考点。 诚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提高自己生存质量的主要工具。一个民族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但是,科学技术并非评判文化先进与否的惟一标准。人类的生存,不仅需要工具理性,更需要价值理性。如果缺乏了价值理性,即对于生存发展意义及实现途径的合理价值判断,非但难以正常生存下去,甚至会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灾难。由此来说,判断文化是否先进,除了科学性外,还需要符合价值合理性,即符合大多数人的现实需求与利益。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双重标准来看,中国要建设的先进文化,既是继承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包容性与开放性的要求,又是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精神、人民精神需求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集体主义价值观所要求的先进文化,是尊重人的主体性的人本文化。不尊重人的主体性的文化,割裂个体与群体有机联系的文化,都不是合理的、不健康的文化。在封建社会,政治权力支配社会,民本思想中的 民 不是目的,而是获取、巩固政治权力的手段。近代西方启蒙主义的人本思想,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而轻视人的社会属性,注重原子化的人而轻视集体存在的人,结果便是个人利益至上: 一个是社会解体,所有人与人关系的组合,从家庭到社群甚至到国家,中间的纽带变得松弛,突出唯利是图;另外一个是伦理价值崩溃,没有了能够整合整个社会的润滑剂,各种形式的矛盾冲突加剧,也可能为暴力、金钱创造条件;还有一个重大的危机,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有的甚至到了不可以逆转的地步。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领航者,资产阶级 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 现金交易 ,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把人从权力、金钱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尊重和弘扬人的主体性: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发展要依靠人;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发展是为了人;人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人类一切活动都要受到这个尺度的审视和评判。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中的 人 ,而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并重的集体主义中的 人 。以恩格斯引用摩根索的话说,就是实现人类支配财富而不是财富支配人类的目标,达到 社会的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的利益,必须使这两者处于一种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之中 的状态。在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互相依赖越来越深的21世纪,弘扬人的主体性、兼顾个人与集体的以人为本的先进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06

集体主义价值观所要求的先进文化,是倡导平等对话、互利合作的和谐文化。人的主体性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在自由、自主、自立、自强的人格品质上。尽管受知识涵养、生活阅历等现实因素的限制,不同个体主体性发育的程度会有不同,但在理想状态下,每个人的主体性都存在着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对于所有具有主体性的个体来讲,所有 他者 都是异己的存在,而且是平等的异己存在。承认平等的 异己 存在,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是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 异己 的存在,尽管并非必然是冲突的关系,但的确潜藏着冲突的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针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平等对话消除冲突,实现互利合作。在中国儒家文化中,尽管存在有不平等的人伦说教,但也强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体现的是平等个体应有的尊重 异己 的同理心。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则更上了一层,达到了儒家 仁者爱人 的高度,要求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成人之危非仁也 。平等对话、互利合作,既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也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不仅适用于个体方面,同样也适用于群体方面,如阶级阶层之间、劳资之间、民族之间、宗教之间,甚至是国家之间: 假如没有对话,抽象的普世主义就会造成霸权;假如没有对话,对于每一个特殊民族的认同就会变成封闭的特殊主义,甚至会变成原教旨主义,乃至带有侵略性。所以大家相互间一定要通过对话把这些困难消解掉,即使无法消解,也可以因此而把各个复杂面体现出来。 基于这个原因,中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和主张,得到世界大部分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并且被外国学者看做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

集体主义价值观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文化。每一个人都要明白,个人是对他人与社会负有责任的。个人的社会责任,大至国家,小至家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讲的是个体对国家的责任。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讲的是个体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的责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要求的是个体对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其他个体的责任。每一个社会个体,惟有具备责任意识与责任观念,才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顾及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当前这个阶段,在功利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侵蚀下,部分格调不高庸俗、低俗文化发展起来。电视上的选 秀 与惊人噱头,网络游戏中的暴力与色情,各种精心策划的 脱 文化,一时间充斥于街坊巷头。与此同时,功利主义与个人主义也强势地侵入了象牙塔,一些人却顶住知识分子的光环,斤斤计较于 知识 与 劳动 的金钱等价物,把理性思考的时间出售给以金钱为目的的夸夸其谈。更有甚者,或者以剽窃、剪贴手段制造大堆的文字垃圾,成为知识的骗子与贩卖者;或者成为强势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丧失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理性与社会责任。所有这些消极现象,无不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责任文化缺失的恶果。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政府、社会及每个社会成员更需要尊重他者的权利。人的主体性越发展,越要超越个人主义价值观所主张的个人利益至上的 原子化个人 ,越要明白个体对他者、对社会的责任,在尊重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集体主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进程越是加速,越需要各国平等对话、互利合作,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引导各种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消除文化领域金钱化倾向,塑造具有鲜明人本性、平等性、互利性、责任性特征的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注释:

毛泽东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706-709页。

毛泽东选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8页。

英 罗素: 西方哲学史 (上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90页。

殷海光: 中国文化的展望 ,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84-85页,第43页。

美 杰弗里 庞顿、彼得 吉尔: 政治学导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殷海光: 中国文化的展望 ,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64-67页。

自由交流现代化的忧思 访杜维明 ,载 南方周末 1998年1月9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杜维明:以儒家核心价值对话西方 , 社会科学报 2010年1月12日。

(责任编辑 青连斌)

1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得政府与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得价值取向,也就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得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得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得利益诉求与价值愿望。 党得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得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内核最高抽象,党得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与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与谐得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与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与谐”,这8个字,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得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与宪法,反映了党、国家与人民得共同意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光明愿景,就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就

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得人类共同价值准则与理想社会目标,又就是我们党与国家始终追求与奉行得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得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得底线伦理,就是作为价值主体得每个公民所应遵循得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就是高高在上得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得每一件实事,就是敬业得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得每一件商品,就是诚信得代言;瞧见需要帮助得人热心上去搭把手,就是友善得暖流……每个人都就是道德建设得奉献者,也就是道德风尚得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得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得工作中,让我们得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项复杂得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得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得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得共鸣与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得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得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继承了中华文化哪些优秀传统?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10篇完整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怎样一种价值理念?它有哪些资料?究竟这种价值理念在当今社会如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有些感想与大家共勉。 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必须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象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此刻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此刻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资料,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也能够说,富强、民主、礼貌、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目标。 透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我认为我们中共党员务必从其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构成思想共识,团结不一样社会阶层、不一样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透过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持续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也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因此,我们务 必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他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下)

课件名称: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下)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不需要落实到基层。(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民族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我们要客观、理性地认识宗教。(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最基本的思想,一个是人伦和谐,一个是天人和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新闻媒体不需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中华民族是有“命”的民族,此命即是其“生态命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外国人说我们中国人没有宗教,我们中国是有宗教的,我们的宗教就是儒教,儒教的宗教信仰。便是一个孝字。”此话出自()。(单选题)(分值:3) A.鲁迅 B.陈独秀 C.蔡元培 D.胡适 第12题、子曰:君子(),小人()。(单选题)(分值:3) A.同而不和、和而不流 B.和而不流、和而不同 C.同而不和、和而不同 D.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第13题、“北京共识”体现了()的价值观。(单选题)(分值:3) A.同而不和 B.和而不同 C.和而不流 D.和实生物

(新)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力强化演练

专题十二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亦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经济建设是我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也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①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③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④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相关知识。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不属于生产关系,排除①,选④;正因为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所以要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②符合题意;③不是“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排除。 答案:C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A.③→②→④ B.②→①→③ C.④→③→① D.①→④→② 解析: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就带来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又会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③反映的是生产力的变化,②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完善,④体现的是上层建筑的完善,故选A。 答案:A 3.右面漫画《畅通无阻》(作者:尹正义)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有( ) ①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②群众利益无小事 ③要以民意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④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漫画表现的是民意反映渠道畅通无阻,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不是哲学道理,排除。 答案:D 4.习近平曾指出,道德榜样的影响力不能忽视,“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现代领导人应更懂得这个道理。之所以要重视“修其心”,是因为( )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生 ②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指南,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③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影响人生价值的实现④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生选择和个人前途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但是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①说法错误;价值观只能起到影响作用,不能起到决定作用,④错误。 ②③是对题意的正确理解。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言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富强国家富强是民众幸福的最可靠保证。 民主实行广泛民主,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斗争”。 文明讲文明的人越多,这个国家也就真正地文明起来了。 和谐要和谐,不要斗争;谋和谐,不谋纷争;求和谐,不求私利。 自由没有社会自由,无异于困守危城。 平等平等不是别人对你的施舍,打破不平等必须靠自己努力。 公正端平一碗水不难,公正地对待每个人很难,但很值得。 法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治的国家终究是乌合之众。 爱国中国值得我们爱,爱国是我们自发的情感。 敬业在家孝亲,在外敬业,这是做人的根本。 诚信诚信之所以可贵,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受欺骗。 友善以友善的心接人待物,以平凡的情连接世界。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对人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产生导向作用。 当我们追求的目标或自我的认定改变时,人生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一个人的上进心与之成就决定人生价值。 管理是一种客观职能,它取决于任务,也取决于文化条件,从属于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P·德鲁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做人最重要的是品格、态度、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任何事都要自己亲历才能体会人生的喜怒,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关键是看其有无廉耻之心,其次是看其成就的大小。 为工作烦恼的人是由于在不当的时间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做出的错误的定位。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短短人生,只有知足,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活出快乐! 人生价值观相投,文化程度相近,家庭背景相似的恋人,其爱情路上会少坎坷,多幸福。 爱是精神的化身,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让我们更有人生价值观,更有社会责任感…… 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往往是来自他自己的生活历练,所拥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处事态度而拓展延长。 时间可以让人忘记原以为不会忘记的事物,可以疏远自己曾经最亲近的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主流文化的治国理政价值观这是从政府到基层群众都关心的话题,它涉及到我们政府行为、政策导向的根据。怎么把握中国传统文化里边主流的治国理政理念? 首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是见于《管子》,中国讲的以人为本有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从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就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为本,中国早期历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为本,但从西周开始,从周公封于鲁开始,他的思想就从以神为本的文化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西周时期开始有一种思想,说神依人而行,是依靠人存在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当时有这样的观点:依靠人的祭祀,神才存在,没有人的祭祀,神就没法存在。这就是说人世是神世的根本。这种思想在西周得以发展,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特色。这就是中国人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起源。 春秋后期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绝大多数都是以人为本的。只不过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又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人世的发展、协调、整理有不同的理念,但坚持人世优先,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比如春秋的时候,有的思想家就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迩就是近的意思。孔子其实也讲了类似的话,“敬鬼神而远之”,就是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人世上。 为什么要敬鬼神?我想从孔子的角度来谈,他承认神灵的存在,但神灵对人的作用有多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敬神,保留人的一种敬畏感。在一个古老信仰的传承下,虽然我们今天强调人世,但依然要保留一份对更高存在的一种崇敬和神圣感。为什么中国古人在政治管理方面积累很多智慧?是因为很早中国人就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人世的管理上。 第二以德为本。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的思想类似。如果说以人为本是跟以神为本在比较中形成的,那么价值观、价值理念一般都通过理想、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取舍和比较建立起来,一个人的价值偏好、如何选择,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以德为本的对立面就是以刑治国,强调政令、刑罚的作用,忽视道德的作用,这是孔子反对的。孔子的思想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中国古代的主流治国理政理念中,孔子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以德为本。 第三是以民为本,也叫民本思想。《尚书》中已有“民为邦本”的思想,邦就是国。在《尚书》里边,应该说有不少这样的思想。到了孟子,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在一个比较中看出你的价值选择。在孟子以前虽然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君王还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可是在孟子所表达的政治里面,君为轻。不管是君王也好,还是他的王朝也好,都比不上人民重要。这样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我们中国古代主流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 最后是以合为本。以合为本的合,就是强调统一性,在国家的层面就是统一而不能分裂,它最高的表现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我们强调的价值观,讲中国人的理念,必须也有一个更高的视野。十八大报告里,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非常重要。我们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抓住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要求。 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最大问题就是共同价值观的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面对国际国内条件变化造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树立国家伦理价值共识,保障我国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共产党一直反复强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正是从战略高度提升国家伦理价值认同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更是概括了包括“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 个价值理念“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展现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前景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为人民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效的重要依据,引导

着社会的发展航向;作为明确的价值范畴,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坚持“尊道而贵德”的好传统,“道”就是世界上永恒运动着的最根本规律;而“德”则是人类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它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体现。如今,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始面对新的“道”和“德”:这个“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德”,狭义说就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广义来说,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承载着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提高国家伦理认同的“铸魂工程”。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我们概括和总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和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

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又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追求和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是作为价值主体的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个人都是道德建设的奉献者,也是道德风尚的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的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中,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的共鸣和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_黄岩

理论与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儒家的“公忠为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家的“道法自然、逍遥齐物、崇俭抑奢”、佛教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忍辱为重”,在“和而不同”的良性互动过程中,相互诘难而又相互补充,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只能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的发展。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对此,中宣部思政所戴木才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包心鉴教授均提出“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仁义礼智信”主要是一种伦理价值取向,而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则应该是融“政治诉求、道德规范、 精神气质、社会理想”为一体的观念体系。因此,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公忠、仁爱、自强、和谐”。这四个基本的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被前人普遍认同和实践,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 一、“公忠”的价值观 “公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政治诉求,也是社会道德的最高原则。正所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依照古人的解释,“忠”乃尽己之谓,它强调的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即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和精力都奉献出来,尽力而为、忠诚不二、认真负责。公与私相对,表明的是“忠”的对象问题,即这种尽心尽力,不是为了自己,为了某一个人,而是为大家,为全体成员。早在《诗经》、《尚书》、《左传》、《汉书》等典籍中,就有“夙夜在公”、“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临患不亡国”、“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规范性要求。从儒家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致忠而公”,法家的“背私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 黄 岩 作者黄岩,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杭州 310018)。 提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它内在地包含由“公忠、仁爱、自强、和谐”四个基本价值观念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四个基本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被前人普遍认同和实践,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予以创造性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 核心 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高愿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努力争取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是我们的崇高目标。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国制定的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把“爱国”放在首位。作为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切断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传统,只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做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做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益,这是一切逻辑中的首要逻辑。这种价值观虽然能促进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但也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

中国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内容并不一致,相互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始终都把电影、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目前,中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今天所要特别强调的是:电影的这种文化传播功能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某种类型、某种题材的影片创作之中,而应当体现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总体格局和影片的制作理念之中。 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过去,我们认为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教育、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基于对电影这些不同的功能的确认,我们制定了关于电影艺术创作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政策,并且把电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即所谓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相应地在这三个层面基础上建立了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和我们对电影产业的基本诉求。而在具体的影片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默认了好像艺术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可以放弃教育与娱乐的功能;商业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娱乐价值,教育与审美的作用可以不必考虑;而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宣传效果,审美与娱乐因素也不必重视。这种相互对立的制片策略与评价体系造成了不同电影形态在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排斥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相互错位,即在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这些不同电影的形态中除了在制作方式、赢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自说自话,使中国电影无法在影片的文化核心价值领域进行相互整合,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像韩国电影、美国电影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没有建立一种整个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这种相互错位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些商业电影为了实现经济利润,在电影情节线索上设置无端的暴力场面和性爱标识,使没有分级制度制约的影片对低龄电影观众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在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被列为限制级的影片在内地却大行其道;个别的艺术电影为了张扬所谓的导演个性,把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逆向表述,造成电影叙事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价值断裂,扭曲了观众对时代的历史记忆;某些主旋律电影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影片的社会主题采用概念化的演绎方式,无形之中使大众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阂。总而言之,三种电影话语形态除了在电影功能方面的差异之外,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使不同的电影叙事形态成为规定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合理通道。 我们现在应当确认的是:除了那种没有进入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的所谓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之外,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像足球比赛不能在足球场外寻找规则一样,主流电影不能在一种没有边界的情况下进行随意创作,不能为追求奇特的观赏效果而放弃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不能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而践踏人类的伦理底线。主流电影中对个性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必须要背离大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这些追寻人类价值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从国家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考虑,主流电影的创作、制作,包括宣传必须整合在既定的价值体系之内,而不是使它置之于外。 主流电影应当在不同的叙事形态中建立一种共通、共享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不同的艺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及其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及其基本含义 一、24字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三个层面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三:24字详介 1,富强 富,指经济;强,指军事政治。当今国际间的竞争是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所以强还包括科技教育等。 富足强盛。财富充裕,力量强大。 2,民主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 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 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 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人们组织和充份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 3,文明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4,和谐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5,自由 自由一词就其本意,指的是没有阻碍的状况。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1.富强: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 富强即民富国强,它不仅意味着追求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把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这种高度的物质文明是能够为全体人民群众而非少数人所共享。 2.民主: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文明: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战略高度,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4.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和生态的核心价值 和谐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长期孕育形成的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取向,是一种不懈追求的最高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已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成为核心价值观。 (二)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1.自由:人类的终极价值 把“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积极承接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共同成果和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又高扬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旗帜,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有机统一、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统一。 2.平等:社会主义人与人关系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一直致力于使各阶层人们平等地享有各方面的权利,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人平等已成为法律的基础,并需要法治来保证。 3.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提炼。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牢牢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 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唯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昌盛,这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升华。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意指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则强调在与人交往之中既能与之保持和谐友善关系,又能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完全附和对方。这种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求同存异”,保持人与人之间自由、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尊重自然,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是“和谐”思想的体现。 《论语·卫灵公》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孟子·滕文公上》中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导人们要彼此关心、互相扶助。《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具体内容

12日,中央各报都在报眼处显着位置,刊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全文只有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虽然仅有短短24字,但稍微品味一下,就觉得看似简单明了的12个词汇,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甚至有些深奥的内涵,看似垂手可得,又似乎遥不可及,人人似乎都能做到,但却很难始终如一,笔者大致分类了一下,认为其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其一是国家社会方面,国家和社会自然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富民强国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富强”位居首位,既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也对各级政府部门和从政者指出了明确的核心价值理念,核心价值观的前8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各级政府同时又是公民个人应当保持和恪守的价值判断,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国为执政理念,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文明的基础上不断走向新的现代文明,政府文明行政、文明执法、城市文明发展、文明进步,公民做文明人、行文明事,进而实现社会文明和谐。而在“文明”这一核心价值观中,更是包罗万象,不只是对于具体事务的价值判断,更包括发展观念,执政理念,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获取经济增长,同样属于文明发展的范畴。 其二是法律保障方面,其实,自由、平等、公平最终都需要由健全完善的法治来实现,既要保证公民依法享有各方面充分的“自由”,又不能超越法律范畴,以牺牲他人利益的代价来换取自身的所谓“自由”,将“自由”归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依法保障和维护公民合法自由权利的同时,公民个人也应当将遵纪守法作为自己充分享受自由的核心价值。而公平、正义,则更体现在每一司法案件之中,习总书记曾说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今年1月8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更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法律保障方面“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八字”核心价值观,既“相辅相成”,如果我们人人都能依法享有自由权利的同时,把平等、公平作为自己的为人处世的“核心价值”,必然也能促进真正的法治实现,而实现真正的法治也必然能够保障人人都能享有自由平等和公平,以“法治”来“兜底”,也正体现出这“最后一道防线”的深刻内涵。 其三是道德品质方面,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充分显示出传统道德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力,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法规制度都是在这个国家和民族传统道德基础之上发展形成,并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我们国家的各项法规制度自然也不例外,但某些够不上法律制约的行为仍需要人们以最基本的道德价值来进行衡量,尤其是这其中的“爱国”,抵御外来侵略,金戈铁马战死沙场是英雄史诗般的爱国,但在和平时期,有爱国的情感和理念支撑,爱国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在消费选择中,性价比一致的前提下优先选择民族品牌是爱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与人友善同样也是爱国,将“爱国”放在道德核心价值之首,足以显示在爱国理念的支撑下,所形成的凝聚力,足以让每个人更敬业、更诚信,与人更友善,现实中所出现的某些敬业指数下降,诚信缺失,人与人彼此“戒备”,其实与爱国无关,而是在长期和平环境下,是市场经济成长阶段的“烦恼”.但在涉及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国人所表现的爱国热情,以及在大灾大难面前国人所拥有的万众一心更是“兴邦”之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24个字,字面简明,内容却异常厚重,从三个方面,十二个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研一学生,我的名字叫任杰。当我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之后,心潮澎湃,我觉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足以概括我们党和国家的努力方向,也是我个人的奋斗目标。所以今天也很荣幸站在这里演讲这个话题。今天我演讲的主要内容是和谐。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和谐。从字面上看,和谐就是和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没有矛盾,每个致力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古代的很多思想家就构造出无数的和谐社会。孔老夫子设想的大同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种和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对和谐的向往。地藏王菩萨发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也是对和谐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中国共产党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带领全国同胞们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更是为了天下大定,百姓和谐。而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也不乏和谐的思想。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去西天取经是为了超度地狱亡魂,是为了三界和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是为了兴复汉室,天下和谐。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劫富济贫,铲奸除恶也是为了和谐。和谐可以分为三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互相宽容,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当街上有人跌倒的时候我们扶一把,当有人陷入困境的时候,我们捐助一把。人们凭着良心做事,不坑蒙拐骗,不利用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体现在,不轻信谣言,要相信党,相信政府。遇到问题不采取极端行为,遵纪守法,时时刻刻为了集体的利益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不给环境增加太多的负担,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在和谐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但是就目前来说,仍然存在着些许不足的地方。比如我们所了解到的社会上有些人不务正业,利用善良之人的善心,骗取钱财,直接导致所谓爱心病的蔓延。使得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帮助。还有些人,没有自己的判断力,轻信网上的一些不实的论断,不经实地考察而乱发言论,扰乱人心,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阻碍社会正能量的发展。还有些工厂和企业,不服从法令政策,单纯为了一己之私,为了所谓的效率,向大自然排放了很多有害物质。乱砍伐树木,导致现在的环境越来越恶化,近两年,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受到雾霾的严重影响,这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些都是我们社会存在的不良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已经跻身为世界强国。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梦必将实现,但在此同时我们必须努力消除这些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在这个时候,党中央把和谐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是非常必要,非常和适宜的,是高瞻远瞩的决策。作为一名当代研究生,我们必须响应党的号召。从自身实践,与人和谐相处,做事客观不偏激,积极保护环境,并带动我们周围的同胞。只要我们全中国人民一起努力,不和谐因素终将消灭,和谐社会终将实现,中国梦也不再是梦。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