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音韵学

音韵学

音韵学
音韵学

音韵学

一、音韵学的定义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从时间断限上看,远古迄清末,各个时代的语音系统都可以作为研究目标;从空间视野上看,汉语历史上的各个区域语音系统又都可以列入研究范畴,因而,所涉及的语音研究维度非常广阔。①汉语音韵学可以分为传统音韵学和现代音韵学两种。传统音韵学主要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的双生叠韵和反切开始,历经隋唐韵书、宋元字母等韵之学和明清古音学,一直到朴学大师章炳麟、黄侃为止;现代音韵学主要是从1923年汪荣宝发表《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开始,历经高本汉、马伯乐、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王力、陆志韦、董同龢等,一直发展到现在。②

音韵学的“传统”和“现代”之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目的、理论和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作为经学的附庸,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古代经典文字的形音义,主要材料局限于韵书、韵图、反切、韵文、谐声字等,主要工作是考订汉字在历史上的音类,解释和评注各种经学文献,故实质上属于语文学的范畴。现代音韵学则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研究汉语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主要材料不仅有韵书、韵图等,而且增添了现代方言、中外译音、汉藏系语言等,主要工作不仅考证古音的音类,而且考证古音的音值,从而把各种历史事实联成一个自然发展的演变过程,故实质上属于语言学的范畴。③

二、音韵学研究历史概述④

汉语传统音韵学起源于东汉末年,它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被注音字的声母取自第一个字,被注音字的韵母和声调取自第二个字。如:妥:孙(炎)他果反。(《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东汉末年的学者孙炎据说是创制反切的第一人。反切发明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汉代以前,人们已经能够不自觉地将两个字的音读成一个音了,以至于形成了“合音词”。比如《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的“诸”就是“之于”的合音。二是在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的经典是拼音文字——梵文写成的,人们在翻译佛经的时候,有的地方需要音译,要用汉字去对译梵文字母,这就促使人们去分析汉字的音节,最终发现汉字的一个音节可以分析为两部分,即后来称为声母的部分和韵母加声调的部分。

反切的发明使人们可以准确地给汉字进行注音,因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韵书应运而生。韵书是按照语音顺序编排的辞典,中国的第一部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这一时期对后代较有影响的韵书还有:吕静的《韵集》、阳休之的《韵略》、李概的《音谱》、夏侯咏的《四声韵略》、杜台卿的《韵略》等。到了南齐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沈约、谢眺、王融、周颙等人在作诗押韵时发现汉语有四个声调,他们称之为“四声”,后来他们又给这四个调类分别取名为“平、上、去、入”。沈约等人有意识地把声调的知识运用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去,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在声韵上工整婉转,被称为“永明体”。陈寅恪在他的

①《汉语音韵学通论》,李无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3页。

②《汉语现代音韵学》,杨剑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第3页。

③同上,第9页。

④本部分旨在勾勒汉语音韵学发展的整体面貌,概述音韵学史上一些有标志性的事件,因此对音韵学的一些具体研究不做详述。

《四声三问》一文中提出四声数目与转读佛经的声调有关。

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年,陆法言父亲陆爽的好友刘臻、萧该、颜之推、魏颜渊、卢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等八人到陆法言家宴饮,这八个人都是当时的大学问家,也都身兼朝廷要职。席间论及语音,八人对以往韵书审音不当多有批评,并评价了各地方音与他们心目中的标准音之间的差距,认为有必要编一部既可供作家创作时选韵用,又可供读书时审音辩韵用的韵书。他们讨论时,魏颜渊建议陆法言把讨论的审音标准和原则记录下来。十几年后,陆法言根据当时的记录,并参考前代韵书,编写成了《切韵》一书。该书一经问世,便得到了读书人的首肯,隋代以后,唐宋两代,人们都把《切韵》的语音系统奉为正宗。由于《切韵》的编写重在审音,因此收字并不全面,词义解释也很简略。另外,还有少数归韵和释义方面的失误。于是,唐代的学者就对《切韵》进行了刊谬补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和孙愐《唐韵》。

反切发明以后有六百年左右的时间,人们并没有归纳出汉语声母的类别和数目。一直到唐朝晚期,中国学者才根据梵文的读音,对汉语的声母进行分析归纳,然后用汉字来给声母一一命名。这些声母的代表字就叫字母。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字母是唐末和尚守温制定的“三十字母”,这些字母保存在敦煌发现的《守温韵学残卷》之中。

到了宋代,人们对《唐韵》并不满足,继续对《切韵》进行修订。学者陈彭年、邱雍等人奉宋真宗之命修订《切韵》,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就是“增广《切韵》”的意思。由于《切韵》原本失传,《刊谬补缺切韵》又只是一个校订本,《广韵》就成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韵书。又由于《广韵》对《切韵》语音系统的继承,《广韵》就成了后人研究隋唐语音的最主要的材料,也就是研究中古音的可信材料。相对于先秦时期的上古音,中古音又叫今音。研究《切韵》系统著作所反映的音系的工作就叫“今音学”。

宋代韵图大兴。韵图也叫等韵图,是古人编制的声韵调拼合图。它们比韵书的进步之处在于作者自觉地分析了语音系统中的声韵调的类以及音节的分布情况,而韵书只涉及声调和韵母。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韵图是《韵镜》,反映的是《广韵》的语音系统。同时期的韵图还有《七音略》、《皇极经世解起数诀》、《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等。韵图的编制从宋代盛行起来,一直延续到清代。由于韵图对汉语语音系统的各方面做了精细的分析,韵图也是研究中古音和近古音的重要材料。专门研究各时期的韵图的学问就叫“等韵学”。

宋人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补为三十六字母。这套字母不是出自对于《切韵》声母的归纳,而是出自于对唐宋之际汉语声母的实际描写。与守温三十字母不同的是,三十六字母在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方面的描写都很正确,因此成为了古代汉语声母的标准代表字。

宋代还出现了最初的古音研究。所谓“古音”指的是先秦语音,《诗经》等先秦韵文的用韵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对先秦两汉上古音的研究就叫作“古音学”。宋人吴棫和郑庠是最早对此开始系统研究的学者。

元代戏曲兴盛,创作者众多,周德清为方便创作,规范戏曲押韵的标准,编写了《中原音韵》一书。这部书成书于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是专为北方戏曲用韵编写的,而当时北方戏曲属于平民艺术,曲词作者必须根据北方话口语押韵,所以《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实际上反映了元代北方话的口语语音。作为汉语语音史上第一部根据实际口语语音编写的韵书,《中原音韵》成了研究汉语近古音的主要材料。从《中原音韵》开始,有一系列反映北方话的韵书问世,因此以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对象的研究近古北方话语音的学问就叫“北音学”。

明清时期,古音研究十分兴盛。明代古音学家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考》等书,为清代古音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代的乾嘉学派在古音研究上很有成就,顾炎武、江永、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江有诰等人都是有名的

古音学家,他们的贡献主要在古韵分部方面。与清代众多的古音学家不同,陈澧在音韵学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古音研究中。他著有《切韵考》一书,并且发明了“反切系联法”。

乾嘉学派之后,近代的章炳麟、黄侃在古音研究上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他们是用传统方法研究汉语语言学的最后两位大家,在他们之后,西方语言学理论就被引进了汉语语言学的研究之中。

跟传统音韵学相对,二十世纪的汉语音韵学被称为现代音韵学。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西学东渐成为一时大潮,音韵学这门古老学科也和其他许多人文学科一样走向现代化,它通过吸收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而导致具有根本意义的转变,成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或者说具有标志意义的有这样几点:第一,理论和观念的转变;第二,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第三,材料的补充和多样化、研究领域的拓宽;第四,科学性的提高和实用性的转变和加强。①1923年,胡适把俄国学者钢和泰的文章《音译梵书和中国古音》译为中文,发表在《国学季刊》第一卷。在钢文的启发下,汪荣宝写成了《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以佛经里的音译词、日译吴音、汉音为证,推测《广韵》的歌、戈、鱼、虞、模各韵在中古时代的读音。结果,汪氏的文章在汉语学界激起一场辩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反对一方章炳麟等坚持传统方法,否定译音对勘的作用。这场辩论对于古音音值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最后事实上是新派成为赢家,因为译音对勘方法广泛传播开,被很多学者接受,成为了音韵学中的重要方法。这是音韵学革新的第一股动力。

推动音韵学革新的第二股动力是高本汉古音研究成果的介绍。高本汉是全面构拟汉语中古音和上古音的第一人。他运用现代语音学理论和历史比较法来研究汉语音韵,开启了中国的现代音韵学研究。他的代表作《中国音韵学研究》是中国现代音韵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由于高本汉的著作影响巨大,大批中国学者开始运用西方的语言学理论来研究汉语音韵。罗常培、李方桂、王力、董同龢、周祖谟等人在研究的目的、方法、旨趣、眼光和材料上都跟传统学者大不相同,他们把汉语音韵学纳入到历史语言学的范畴之中,从而把汉语音韵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三、音韵学各学科门类的研究概况

汉语传统音韵学主要可分为三个门类:研究上古音的古音学、研究《切韵》—《广韵》音系的今音学和从系统性出发分析音节结构的等韵学,而以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韵图为主的北音学则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的学问。此外,以古代汉语方言为研究对象的古代方音研究在音韵学中也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专题。

(一)古音学

1、古音学研究的材料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主要是《诗经》、《易》、《老子》、《荀子》等韵文,研究声类的材料主要是《说文解字》的形声字。此外,经传异文、声训、直音、读若、异读、《说文》重文、古代方言、连绵词等,都可以用来研究上古韵部或声类。

2、研究概况

宋代的吴棫是开始研究古音的第一人。他著有《韵补》一书,将古韵分为九部,但划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都比较差。宋代学者郑庠也研究过古音,曾著《古音辨》一书,但这本书已经亡佚。

明代的陈第是古音研究的大家。他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考》等书。概括而言,陈第在古音学上有三点比较突出的贡献:第一,他明确地提出了语音发展的

①《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刘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页。

观念;第二,他彻底否定了唐宋之人的“叶韵”之说;第三,他在考求古音时,态度严谨、论证详博。可以说,陈第是使古音研究走上正确道路的开路先锋。

清代的古音研究,成绩主要在古韵分部方面。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将古韵分为十部。江永的《古韵标准》,则提出了数个舒声韵搭配一个入声韵的主张。此后,对古韵分部做出贡献的还有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等人。

近代,研究古音的主要学者是章炳麟、黄侃。章炳麟首次全面考察了上古的声母系统,而黄侃则提出了“古本韵”和“古本声”的声韵系统,使古韵分部趋于完善。

到了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高本汉的《中国语分析字典》(1923)和《诗经研究》(1932)。高氏在对中古音进行构拟的基础上,以谐声字、先秦韵文为材料,构拟出了上古音的音系。此后,李方桂的《上古音研究》,以高本汉的研究为基础,结合传统成果与现代方法,全面构拟出了上古汉语的音系。二十世纪汉语上古音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古韵分部和上古声类研究;群经用韵研究;反切、通假字、声训和读若的研究以及汉藏语言比较和对音研究等。

3、古音学研究的新领域

古音学研究的新领域是:第一,利用出土文字资料研究上古音: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研究甲骨文语音的有赵诚、张书铎;利用金文研究的有余乃勇、刘志成;研究简帛通假音的有周祖谟、李玉。第二,利用汉藏语系民族语言与汉语对照,构拟原始汉藏语,进而研究上古汉语的声、韵、调。国内的代表学者主要有俞敏、邢公畹、戴庆厦等;国外主要有美国的张琨、李方桂、梅祖麟、本尼迪克特,加拿大的包拟古以及日本的西田龙雄等。

(二)今音学

1、今音学研究的材料

今音学的研究材料是《切韵》系统的韵书和韵图。韵书主要包括《切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等。韵图主要有《韵镜》、《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等。2、《切韵》(《广韵》)研究概况

清代的陈澧著有《切韵考》一书,该书实际上是《广韵》声类韵类考,运用“反切系联法”将《广韵》的声类归纳为四十类,韵类归纳为三百一十一类。

近代研究今音的代表是黄侃、沈谦士和周祖谟。黄侃的《声韵通例》和《广韵声势及对转表》,将《广韵》的韵类分析为三百一十一类。沈谦士的《广韵声系》,在陈澧的研究基础上,将《广韵》的声类分析为四十一类。周祖谟的《广韵校本》、《陈澧〈切韵考〉辨误》、《广韵四声字今音表》,将《广韵》的声类定为五十一类,韵类定为三百二十四类。

进入现代,高本汉是研究今音学的第一个代表。他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全面构拟了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1952年,李荣出版了《切韵音系》,该书对《切韵》音系作了全面的分析归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研究《切韵》的权威著作。后来,绍荣芬在李氏的基础上写成了《切韵研究》一书。该书的旁证材料更加丰富,对中古音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二十世纪,今音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对《切韵》的性质及其音系基础的研究;声类和韵类的研究;音注和反切的研究;诗词用韵的研究;韵图的研究以及汉外对音和借词的研究等。

(三)等韵学

1、重要的韵图

作为等韵学研究材料的重要的韵图有《韵镜》、《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等。

2、等韵学研究概况

等韵学是音韵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开始于明清之后。清代的江永著有《音学辨微》,共十一辨附一论,在等韵学领域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是清代最有影响的等韵学家。

清末民初研究等韵的学者主要是劳乃宣和莫友芝。前者著有《等韵一得》,《等韵一得补编》,后者著有《韵学源流》。

到了现代,赵荫棠的《等韵源流》(1957),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等韵学的综合论著史论。李新魁的《汉语等韵学》(1983)则是等韵学方面的权威著作,影响极大。

(四)北音学

1、北音重要韵书

研究北音的重要韵书有《中原音韵》、《中原雅音》、《韵略易通》、《韵略汇通》、《五方元音》、《李氏音鑑》等。

2、《中原音韵》研究概况

北音学研究的开端是白涤洲的《北音入声演变考》,该文是第一个涉及此书的论文。此后,罗常培的《〈中原音韵〉声类考》,考察出声类二十个,对没有反切的《中原音韵》怎样归并出音类,有方法论的开拓性意义。

北音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声类、韵部和声调的研究;诗词押韵和异文的研究;韵书和韵图的研究以及音韵资料的研究等。

北音学研究的重要专著主要有: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李新魁,《〈中原音韵〉音系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薛凤生,《〈中原音韵〉音位系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周维培,《论〈中原音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论文集《〈中原音韵〉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五)古代方音研究①

中国古代的方音研究有较长的历史,先秦两汉的人们便有方音研究的意识,战国时期的《尔雅》和西汉扬雄的《方言》都是在方音研究上有重要价值的书。先秦到六朝的经籍笺注,隋唐两宋的韵书、音义书、文人著作、语录笔记,元明清时期的方音韵书、韵图、著作笔记中都不乏方音研究的例子。这些研究从各个方面为现代学者的古代方音研究奠定了基础,而现代学者所采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则把汉语古代方音的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

概括起来,现代学者对古代方音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古代诗词曲用韵考求方音。古代很多诗词曲作品都是作者根据各自方音创作的,因此反映了当时的方音情况。现代学者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专著有刘晓南的《宋代闽音考》;论文有罗常培的《切韵鱼虞之音值及其所具方音考》、董同龢《与高本汉先生商榷“自由押韵”说兼论上古楚方音特色》、周祖谟的《魏晋时期的方音》等。第二,利用域外对音材料探求古代方音。汉语与域外对音的材料相当丰富,如汉藏对音、梵汉对音、夏汉对音及日译汉音、吴音等等。这些对音保留了很多当时的汉语方音,是研究古代方音的重要材料。利用汉藏对音研究古代方音的代表著作是罗常培的《唐五代西北方音》。利用梵汉对音考求中古方音的论著有尉迟治平的《周、隋长安方音初探》、《周、隋长安方音再探》,施向东的《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等。利用西夏、汉对音研究的代表是李新魁的《西夏语辅音系统研究》。利用日译汉音研究的代表著作则是王吉尧的《从日语汉音看八世纪长安方音》。第三,对古代方音韵书及含有方音的韵书及著作的整理。这方面的重要论著相当丰富,在这里暂不举例说明。第四,整理保存方音的注音著作。这方面的代表作有罗常培的《唐五代西北方音》

①《汉语音韵学通论》,李无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237—252页。

和邵荣芬的《明代末年福州话的声母系统》等。第五,对方音史的研究。代表作有李如龙、陈章太的《宁德碗窑闽南方言岛二百多年间的变化》等。

四、音韵学研究前景展望①

音韵学要发展,要想有新的成就,必须在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突破。在研究方法上,应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加强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创新。在研究材料上,应对旧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和利用各种新资料。在研究方向上,应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努力挖掘音韵学的实用价值。

参考书目:

一、论著

1、《中国学术通览》,程裕祯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2、《汉语现代音韵学》,杨剑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刘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汉语音韵学研究导论》,巴蜀书社,刘志成,2004。

5、《音韵学教程》,简启贤,巴蜀书社,2005。

6、《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语言学卷》,潘悟云、邵敬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汉语音韵学通论》,李无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二、论文

1、《从传统音韵学到汉语历史语音学——百年回顾与前瞻》,吕朋林,琼州大学学报,2002

年第5期。

①《汉语音韵学研究导论》,巴蜀书社,刘志成,2004,第356—359页。

(完整word版)音韵学复习提纲

音韵学复习提纲 1.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的分支? 音韵学(historical phonology),又叫声韵学,或者历史语音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的学科。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代是“小学”的一个门类,是“经学”的附庸。 音韵学可以分为四个门类: 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爲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这里的“今”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古音) 古音学:是相对“今音学”来说的,以《诗经》的用韵和谐声字爲主要材料,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上古音) 等韵学:得名于等韵图。用字母、等、呼等概念分析反切原理和发音方法,并以韵图的形式分析汉语的音节结构。 北音学:对象是近代反映北方语音的韵书、韵图。(近代音) 2.关于声母的概念 (1)声母 聲母(initial consonant)是指音節開頭的輔音。在音節開頭没有輔音的情况下,也可以認爲存在一個“零聲母”。而實際上普通話中真正的零聲母是非常少的。實際發音中往往帶有一个喉塞音或同部位的半元音。 聲母由輔音構成,但是輔音並不一定是聲母。輔音還可以充當韻尾。(-m, -n, -?, -p, -t, -k, -l, -?)。有些輔音(一般是響輔音)還可以自成音節:呣m(北京),五?、唔m(廣州)。甚至跟聲母相拚成一个音節:湯th?,鋼k?,郎n?,桑s?(廈門)。 (2)声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由反切上字系联、归纳而来。《广韵》中452个反切上字,最多可以分析为52声类。 (3)字母 在音韵学上,古代学者称呼声母的别名,指字音的开头部分。字母的產生與佛教的傳播有關。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人們接觸到一種跟漢語、漢字完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即梵語文。梵文是一種拚音文字,以輔音字母爲中心,元音用附加符号表示。受梵文的啟發,中國的音韻學家創立了字母。 最早創制字母的人一般認爲是唐末的和尚守温。他的字母有三十個,見於敦煌發現的《守温韻學殘卷》。现在音韵学上流传的三十六字母是经后人曾补过的,它大致代表了唐、宋间汉语语音系统的三十六个声母。 (4)五音 音韵学家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不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五类,即所谓“五音”。《玉篇》卷末所附的《五音声论》以及《广韵》卷末附的《辩字五

音韵学基础知识word精品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 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 二、《广韵》34 入声韵: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 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r 1 ^*7* 齿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 r 1— 半齿 :日 六、王力上古29 韵部:七、王力上古32 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 月寒缉侵叶谈 八、《中原音韵》19 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 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庚青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 3、只有一四等的: 4、只有二三等的: 5、只有三四等的: 6、只有三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知彻澄娘照穿床审喻(三等云,四等余)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哈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遇果宕曾流支脂之微 鱼虞模歌 戈阳唐 蒸登 蟹:齐佳皆灰哈祭泰夬废 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效:萧宵肴豪 假:麻 尤侯幽 深:侵梗:庚耕清青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标准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
练习一
一、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
韵尾)和声调:
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汉字
注音
声母
韵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声调

xue2
x[ ]
ü[y]
ê[ ]
2/35

hao3
h[x]
a[ ]
o[u]
3/214

han4
h[x]
a[a]
n[n]
4/51

yu3
0[0]
ü[y]
3/214

sheng1
sh[ ]
e[ ]
ng[ ]
1/55

yun4
0[0]
ü[y]
n[n]
4/51

diao4
d[t]
i[i]
a[ ]
o[u]
4/51

xi4
x[ ]
i[i]
4/51

tong3
t[t ]
o[u]
ng[ ]
3/214
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汉字
注音
声母

hai3
h[x]

kuo4
k[k ]
韵母 韵头
u[u]
韵腹 a[a] o[o]
韵尾 i[i]
声调 3/214 4/51

ping2
p[p ]
i[i]
ng[ ]
2/35

yu2
0[0]
ü[y]
2/35

yue4
0[0]
ü[y]
ê[ ]
4/51

tian1
i[i]
a[ ]
n[n]
1/55
t[t ]

gao1
g[k]
a[ ]
o[u]
1/55

ren4
r[ ]
e[ ]
n[n]
4/51

niao3
n[n]
i[i]
a[ ]
o[u]
3/214

fei1
f[f]
e[e]
i[i]
1/55
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用国际音标表。
一、现代汉语声母表
发音方法
塞音
发音 部位
清音 不送气 送气
塞擦音
清音
不送气
送气
擦音
鼻音 边音
清音 浊音 浊音 浊音
1 / 16

1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一、音韵学 1、概念: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2、分类: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分,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定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做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 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学知识。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讲述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规律。 3、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吕氏春秋·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诂的重要: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口金,所言者莒也。”

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教程 第四章汉语音韵学简史 第一节韵书产生以前的古音研究 音韵学上所谓“古音”,指的是韵书产生以前的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即上古音。 上古音的研究是徒韵部开始的,这是因为汉代以后,人们读《诗经》、《楚醉》等先秦韵文感到不押韵、不谐和,因而去进行探索研究,试图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例如《诗经》第一篇《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章和二章头四句的韵脚“鸠、洲、逑、流、求”,都是《广韵》尤韵字,徒《诗经》时代到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各地方言),都是押韵的,自然没有问题。但二章后四句和第三章,从韵律上看,显然“服”和“侧”,“采”和“友”、“芼”和“乐”是韵脚之所在,但现在读起来却完全不押韵了,因为它们彼此之间,韵母都不同,不仅主要元音不同,有的甚至韵尾也不同。它们在《广韵》音系里,差别也很大,例如“服”属通摄屋韵,“侧”属曾摄职韵;“采”是蟹摄咍韵上声海韵字,“友”是流撮尤韶上声有韵字,而“芼”属效摄豪韵去声号韵,“乐”属宕摄入声铎韵,不仅不同韵,而且不同摄。那么《诗经》的作者为什磨要这样用韵呢?从六朝开始,就有人注意到这种现象,并不断提出各种看法和解释。例如梁末沈重的《毛诗音》(据《经典释文》所引)于《诗经·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意思是说:“远送于南”的“南”字,本读那含反[nam],但在这里为了与上下文的“音”、“心”押韵,应当改读为乃林反[ nim]。这种“协句”的主张实际上是强改字音以迁就今读,并非真正考明古代的本音。宋代朱熹著《诗集传》,又提出一种“叶音”说。他认为古今读音是差不多的,不过《诗经》作者用韵随便一点,有时用了一个本来不同韵的字,如《燕燕》三章中的“南”字,与“音”、“心”押韵,可以临时把“南”字改读为“尼心反”(同“乃林反”)就协韵了。又如《关雎》三章中的“采”和“友”,朱熹于“采”字下注“叶此履反”,“友”字下注“叶羽已反”,即分别改读为“此”音和“以”音,就押韵了。“叶”就是谐和的意思。这种“叶音”说和“协句”一样,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是错误的。 其实,《诗经》和其他先秦韵文,每个入韵的字都有固定的读音,不可能时而念甲音,时而念乙音。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个人是不能随便改变它的读音的。 明代古音学家陈第著《毛诗古音考》,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正确观点。他认为《关雎》三章中的“采”和“友”,在先秦的读音本来就押韵,后代读音不同,是语音演变的结果。他还认为先秦的“采”本来就念“此”音,“友”本来就念“以”音。这种看法,现在看来不免简单化一点,但在三四百年前,陈第就具备了这种科学的历史主义观点,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清代古韵学家,自顾炎武开始,在陈第论著的启发下,进一步对《诗经》用韵和先秦其他韵文用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归纳。比如《诗经·关雎》三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采、友”相押,今韵母不同,主元音和韵尾都不一样,一是[-ai],一是[- ],但在《诗经》里,这两类韵母的字相押并非偶然,下面是一些例子:《周南·芣yǐ》一章:“采采芣yǐ,薄言采之,采采芣yǐ,薄言有之。”叶“采、有”。 《小雅·六月》六章:“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囗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叶“喜、祉、久、友、鲤、矣、友”。

音韵学概念

一、关于声母的概念 字母: 声母又称“字母”,古代汉语没有音标,古人往往用一个汉字代表声母,成为字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代在唐末守温和尚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与守温三十守母相比,舌音里多了一个“娘”,唇音里增加了“非敷非微”齿音(正齿)里多了一个“床”。三十六字母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汉语的声母系统。 “五音”和“七音说”: “五音”和“七音说”是关于发音部分和发音方法的术语。“五音”指“喉、牙、舌、齿、唇”。“七音”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加上“半舌”、“半齿”。此外,还有“九音说”,即再加上“轻重唇”、“舌头”、“舌上”、“齿头与正齿”。 二、有关韵母的概念 韵母:是构成汉语音节的独立语音要素,由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组成。韵:只包括韵腹韵尾而不管韵头,区别声调,声调不同的字即使是韵母相同也要分属不同的韵。 韵目:是古代韵书中的标目,是韵的代表字。比如《广韵》中的东董送屋。韵类:是传统音韵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是关于韵中最小的概念。 韵部:声调不同,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 韵摄:“摄“是关于韵的最大的概念,最先出现于宋元等韵图中。等韵学家把《广韵》二百零六韵中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为一类,成为韵摄。把二百零六韵归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十六摄,“摄”大约是总摄韵尾之意。 呼 本义是“发音”或“念”,是个动词。传统音韵学家将它用作指称关于韵头有无的概念,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尾分为“开口”和“合口”两大类,也就是开合二呼。 阴声韵: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 阳声韵:收鼻音韵尾的韵 入声韵:收塞音韵尾的韵 阴阳对转:指阴阳入三类韵母的相互转变现象。它的条件是要求韵母的主要元音相同。 旁转:是指阴声、阳声、入声各类韵母内部的语音转化。 开口呼合口呼 古人按韵头的不同对韵母的一种分类,凡是以[u]开头的韵母或以[u]为主要元音的为合口呼;而除此之外的韵母都为开口呼。 三、有关声调的概念 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上声、去声、入声 舒促:“舒”指四声中的平声、上声、去声三种声调;“促”指“入声”。实际上就是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区别。 四、《广韵》中的概念 “等”: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 一、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 个声母,38 个韵母,4 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自从语音学知识传入到我国后,研究汉语声韵系统、分析汉语声韵调的特点、探求古音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古音进行构拟等,都需要使用语音学知识,因此,语音学又可说是研究汉语音韵的基础和工具。 二、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字学、训诂学、语法学、考古学、校勘学、方言学、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这里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一、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 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二、《广韵》34入声韵: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 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 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 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半齿:日 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月寒 缉侵 叶谈 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 东通农龙 工空仰烘邕 宗从嵩 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 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 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 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邪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宕:阳唐效:萧宵肴豪 曾:蒸登假:麻 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 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音韵学资料

音韵学资料 (一)概述一、音韵结构 二、声母 1、36字母 2、五音、七音、九音

传统音韵学有“五音、七音、九音”之名,是从声母发音部位来分类的旧名称。所谓“五音”,就是指“唇、舌、齿、牙、喉”五个发音部位,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就是所谓“七音”,再将唇音分为重唇音、轻唇音,将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 。 古人缺乏科学的语音学理论,声母发音部位很难得到准确的表述与解释,“五音、七音、九音”之说难免有含混不清和不合理的地方,甚至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和音乐中的音阶“宫、商、角、徵、羽”来比附发音部位。 3、清浊 传统音韵学“清、浊”的概念也有指韵方面的,但主要是从声母的发音方法来作分辨的。清浊的区别主要在于声带的颤动与否,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就是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就是清音。 传统音韵学上,声母“清、浊”的概念也不是单一的,一般说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韵镜》以“清”与“次清”相对,以“浊”与“清浊(次浊)”相对,则狭义的“清”是指“全清”,“浊”是指“全浊”。而广义的“清”是包括“全清、次清”的,广义的“浊”是包括“全浊、次浊”的。 三、韵母 1、“韵”及有关概念 韵母:韵母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组成。 韵:韵腹、韵尾、声调 韵目:古代韵书中韵的标目,是韵的代表字,也就是韵的名称。 韵类:在传统音韵学中,“声类”是反切上类的分类,“韵类”就是反切下字的分类。反切下字代表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韵类”是关于韵的最小的概念。

韵部:声调不同,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即韵基相同)的,是同一个韵部。 韵摄:“摄”是有关韵的最大的概念。等韵学家把《广韵》206韵中韵尾相同、韵腹接近的韵归为一类,称为韵摄,把206韵归并为16摄。从音理上看,同韵摄的各韵主要元音应相近,音节结构有共同之处,尤其是有辅音韵尾时韵尾应相同。 2、两呼和四呼 一般认为,明代以前只有开、合两呼。 凡韵头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叫做“合口呼”,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就叫做“开口呼”。 随着语音的演变,[iu]或[iw]这样的合口呼型复合介音逐渐演变成撮口呼[y]介音,就使得汉语的韵母有了[i-]、[u-]、[y-]三类介音,加上没有这三类韵头的就是四类介音,这就是现代的“开、齐、合、撮”四呼了。 齐齿呼和撮口呼因为有高元音[i]、[y]做韵头,发出的音尖细,所以又称为“细音”。开口呼和合口呼一般称为“洪音”。 3、阳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 阳声韵:是收鼻音韵尾 [-m]、 [-n]、[-?]的韵。 入声韵:是收塞音韵尾[-p]、[-t]、[-k]的韵。 阴声韵加上阳声、入声韵尾就转为阳声韵或入声韵,阳声、入声韵脱落阳声、入声韵尾就转成阴声韵;阳声改换韵尾就转成入声韵尾,入声改换韵尾就转成阳声韵尾。 旁转,是指阴声、阳声、入声韵尾相同条件下的邻近元音的转化。 何九盈先生列举阴阳对转的类型及其语音条件如下:(1)对转:可分阴入对转、阴阳对转、阳入对转,条件是主要元音相同。(2)旁转:条件是元音相近,韵尾相同。(3)旁对转:条件是主要元音相近,韵尾不同,这种情况比较少见。(4)通转:条件是元音相同,韵尾发音部位不同。 四、声调 1、舒促 “舒声”,指平、上、去三声,其阴声韵和阳声韵所含的主要元音和韵尾读起来感觉要舒缓一些,故称“舒”。“促声”,就是入声,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 第一章:绪论 1、音韵学: 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 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 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 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6、北音学: 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但“反”和“切”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覆切摩”的意思。 2、切上字、切下字: 由于古书是直排上下书写的,所以前一字被称为“切上字”,后一字被称作“切下字”。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反切上下字用字都很不规范。 第三节关于声纽的概念 3、声紐: 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是关键,是中心,其实有的字音就没有声母。在汉语字音里,真正必不可少的成分还是韵腹和声调。不过这个名称倒也说明了古人为什么把声母叫做“声纽”的道理,就是取其声音之枢纽的意思。表示声母的名称还有“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音韵学复习题

音韵学复习题 一、解释下列术语 1、字母: 宋朝时有人提出“三十六字母”的说法,字母这里就是声母的意思,至于为什么叫字母,这个和梵语有关。 2、阳声韵: “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等收尾的韵。王力归类的阳声韵包括,蒸部、东部、冬部、阳部、耕部、真部、文部、元部、侵部、谈部 3、七音: 宋元等韵学家依据守温字母,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七音相关记载 外,又增加半舌(来母)和半齿(日母)两类,合称七音。如宋代郑樵在撰《七音略》时,就采用七音分类来制等韵图。其中,齿音又分齿头、正齿,舌音又分舌头、舌上,唇音又分重唇、轻唇。这些分类,经多数韵书沿用,已约定俗成,虽不尽合理,但在讨论古音时,必须懂得它们。 4、清浊: 语音的清声与浊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不晓其韵之清浊,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至於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5、假二等 6、早梅诗 《早梅诗》是明朝兰茂在《韵略易通》里作的,它给出了明朝官话的全部声母。 《早梅诗》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的一首五言绝句,见于明代兰茂的《韵略易通》。用诗的形式写下来,为了便于记诵。原诗如下: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d f p z m h n ═ zh k b s" υ" r g ch c t sh l 下面一行是汉语拼音。这里═表示零声母即以元音开头的字。“υ”是唇齿摩擦音。现代北京音香山一带摩擦极轻,天津音摩擦就极重。从诗里归并声母看,“见”代表g-(giɑn),“雪”代表s-(süe),尖团字还分得开。这或许是作者在这一点上遵从多数方言,或许是当时“官话”语音确实有这种区别。从清乾隆八年(1743)“存之堂”(书坊名)写《圆音正考》,就汉字对译满语声音不准确提出批评一事看,后一个推测比较近真。把《早梅诗》的声母按发音部位排起来,就得到(如图),再加上,恰好二十。说这首诗代表的音韵格局是现代北方音的前身大致不错。所以在后代讲音韵的书里,如清代李汝珍的《音鉴》等,都常引用。把归并所得的字母作成诗并不止兰茂作过。远在唐代,就有日本和尚空海作过类似的《伊吕波歌》。李汝珍也作过“春满尧天……”《行香子》词以及《太平歌》(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这么做,提高了音韵学的普及性,可是把等韵等从印度声明学传来的按发音部位分类和按发音方法排序次的严格科学精神给削弱了。 7、阴阳对转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标准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 练习一 一、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 韵尾)和声调: 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汉字注音声母韵母 韵头韵腹韵尾声调 学xue2x[]ü[y]ê[]2/35 好hao3h[x]a[]o[u]3/214 汉han4h[x]a[a]n[n]4/51 语yu30[0]ü[y]3/214 声sheng1sh[]e[]ng[]1/55 韵yun40[0]ü[y]n[n]4/51 调diao4d[t]i[i]a[]o[u]4/51 系xi4x[]i[i]4/51 统tong3t[t]o[u]ng[]3/214 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汉字注音声母韵母 韵头韵腹韵尾声调 海hai3h[x]a[a]i[i]3/214 阔kuo4k[k]u[u]o[o]4/51 凭ping2p[p]i[i]ng[]2/35 鱼yu20[0]ü[y]2/35 跃yue40[0]ü[y]ê[]4/51 天tian1t[t]i[i]a[]n[n]1/55

高gao1g[k]a[]o[u]1/55任ren4r[]e[]n[n]4/51鸟niao3n[n]i[i]a[]o[u]3/214飞fei1f[f]e[e]i[i]1/55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用国际音标表。 一、现代汉语声母表 发音方法发音 部位 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边音 清音清音 清音浊音浊音浊音不送气送气不送气送气 双唇音b[p]p[p]m[m] 唇齿音f[f] 舌尖前音z[ts]c[ts]s[s] 舌尖中音d[t]t[t]n[n]l[l]舌尖后音zh[t]ch[t]sh[]r[] 舌面音j[t]q[t]x[] 舌根音g[k]k[k]h[x] 零声母0[0]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基础 一、音韵学常识 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 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 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四、诗律(重点、难点) 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 五、上古音概说(重点) 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 参考书目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 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 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 一、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 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 分期时间代表音系 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系 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 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音系 现代音“五四”以后普通话音系

《国际音标》:见附表。 注意掌握: 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 2、读音 3、语音特征 舌面元音舌位图: 子夜歌 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方面的术语 1、声纽: 即声母。又称音纽或纽。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增补了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

音韵学

音韵学 一、音韵学的定义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从时间断限上看,远古迄清末,各个时代的语音系统都可以作为研究目标;从空间视野上看,汉语历史上的各个区域语音系统又都可以列入研究范畴,因而,所涉及的语音研究维度非常广阔。①汉语音韵学可以分为传统音韵学和现代音韵学两种。传统音韵学主要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的双生叠韵和反切开始,历经隋唐韵书、宋元字母等韵之学和明清古音学,一直到朴学大师章炳麟、黄侃为止;现代音韵学主要是从1923年汪荣宝发表《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开始,历经高本汉、马伯乐、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王力、陆志韦、董同龢等,一直发展到现在。② 音韵学的“传统”和“现代”之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目的、理论和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作为经学的附庸,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古代经典文字的形音义,主要材料局限于韵书、韵图、反切、韵文、谐声字等,主要工作是考订汉字在历史上的音类,解释和评注各种经学文献,故实质上属于语文学的范畴。现代音韵学则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研究汉语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主要材料不仅有韵书、韵图等,而且增添了现代方言、中外译音、汉藏系语言等,主要工作不仅考证古音的音类,而且考证古音的音值,从而把各种历史事实联成一个自然发展的演变过程,故实质上属于语言学的范畴。③ 二、音韵学研究历史概述④ 汉语传统音韵学起源于东汉末年,它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被注音字的声母取自第一个字,被注音字的韵母和声调取自第二个字。如:妥:孙(炎)他果反。(《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东汉末年的学者孙炎据说是创制反切的第一人。反切发明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汉代以前,人们已经能够不自觉地将两个字的音读成一个音了,以至于形成了“合音词”。比如《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的“诸”就是“之于”的合音。二是在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的经典是拼音文字——梵文写成的,人们在翻译佛经的时候,有的地方需要音译,要用汉字去对译梵文字母,这就促使人们去分析汉字的音节,最终发现汉字的一个音节可以分析为两部分,即后来称为声母的部分和韵母加声调的部分。 反切的发明使人们可以准确地给汉字进行注音,因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韵书应运而生。韵书是按照语音顺序编排的辞典,中国的第一部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这一时期对后代较有影响的韵书还有:吕静的《韵集》、阳休之的《韵略》、李概的《音谱》、夏侯咏的《四声韵略》、杜台卿的《韵略》等。到了南齐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沈约、谢眺、王融、周颙等人在作诗押韵时发现汉语有四个声调,他们称之为“四声”,后来他们又给这四个调类分别取名为“平、上、去、入”。沈约等人有意识地把声调的知识运用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去,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在声韵上工整婉转,被称为“永明体”。陈寅恪在他的 ①《汉语音韵学通论》,李无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3页。 ②《汉语现代音韵学》,杨剑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第3页。 ③同上,第9页。 ④本部分旨在勾勒汉语音韵学发展的整体面貌,概述音韵学史上一些有标志性的事件,因此对音韵学的一些具体研究不做详述。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 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 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 ③传统三十六字母 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 ㈠、声、声纽、纽 这一组术语指声母。“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 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

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 塞音:[p][ph][t][th][k][kh]

塞擦音:[ts][tsh][t?][t?h][t?][t?h] 擦音:[f][s][x][?] 鼻音:[m][n][?] 边音:[l] 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 不送气:[p][t][k][ts] [t?][t?] 送气:[ph][th][kh] [tsh][t?h][t?h] 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 清音:[p][t][k][ph][th][kh] 浊音:[m][n][l][?] ⑴清、浊 指清音、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 本知识 第一节汉语音韵结 构特点 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 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 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一 般以音素为分析单位。 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 什麽叫音节呢?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 一个音节写下来也就是一个字,所以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 特殊: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 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 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整个字音上的,那就是音高,即字调。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主 要元音,韵尾指收音。

1 / 36 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情况。从这八种情 况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第一,每一个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 分; 第二,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每个 字音必备的成分,不可缺少; 第三,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 个字音非有不可的成分。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语言学上看成一个音位) 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 则和特点。 第二节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 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 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 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个在上, 一个在下。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 调。 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

切下字,“?”称为被切字。反切的原理 2 / 36 跟拼音基本相同。但是反切的拼音方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方法不一样. 早期反切用字都是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可以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可以拿来作切下字。 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因为在汉魏以前,汉字注音一般都是采取打比方的方法,叫做“譬况”。 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 多旄犀。”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 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这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不准确。 还有一种叫“读若”或“读如”;《说文 解字》用得比较多, 玉部:“珣,读若宣。” 山部:“宋,居也,…,读

音韵学

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英文名为:Chinesehistorical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哪四个时期?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什么是等韵学?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音韵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什么是声母? 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哪些? 什么是五音、七音? 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如上图) 什么是反切? 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反切原称为反或翻,安史之乱后,因忌讳反,改称为切。 反切有什么不足? 反切的不足如下: 1、做不到一声一符,一韵一符。同一声母,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上字,同一韵母,也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下字。如表示T声母的反切上字,就有都丁多当德得冬等七个。《广韵》一书中反切上字就有四百多个,反切下字有一千多个。 2、由于语音的变化,方音的关系,给人们掌握反切带来了困难。 什么是清浊? 分析发音方法时所使用的术语。清音,反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把声带振动的辅音,音韵学上共分为四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可参见三十六字母表) 什么是等呼? 根据开口度的大小,把韵分为四等。凡介音或主要元音的U的叫合口呼,反之叫开口呼。 什么是韵,韵部,韵目,韵类,韵摄? 韵: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同韵。 韵部: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