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801哲学专业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论述题精编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801哲学专业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论述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801哲学专业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论述题精编

1.为什么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答案】(1)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它认为,第一,世界是一个无限多样统一的物质世界。一切意识现象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第二,世界是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第三,物质运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是要求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首先承认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们只有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认识并掌握规律以指导实践。这是坚持物质第一性、规律客观性原理的表现。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2.试述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是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任何社会的存在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场所,都需要与周围的自然界通过劳动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

(2)地理环境对社会有重要作用,是影响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一,地理环境作为生产劳动的对象来源和客观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劳动的具体形式,影响着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制约着生产劳动的效率和效益;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如山川、河流)还影响社会内部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活动。第三,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也有一定的影响,使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具有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

(3)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只能加速和延缓社会的发展,而不能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也不是社会制度变更的根本原因。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外部原因它要通过社会生产来起作用,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就越大;社会生产越发展,社会就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开发新的自然资源领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同样或大体相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4)地理坏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原理,对我们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美化地球——人类的家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①可以使人们全面认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新的环境保护意识。工业革命以来,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条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但同时也形成了两种片面的观念:一是认为资源是无限的,可任意开采;二是只把自然当作征服、利用的对象,进行掠夺式的开采,其结果是造成了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而被污染和被破坏了的环境又对人类进行无情的报复。这种现实促使人类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端正了对环境的态度,克服了原来的“资源无限论”和“自然征服论”树立起生态平衡观和地球家园意识,从而重新认识到地理环

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不仅是人们劳作的对象,还是人们的审美对象。要像爱护人类自己一样爱护地球。②促使世界各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建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做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试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正确认识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的指导意义。

【答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总的说来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对立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这种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这种性质贯穿事物矛盾的始终,就此而言,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同一或统一表现在: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但同一并非是无矛盾的等同,而且同一性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正是事物矛盾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和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团结,不能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安定团结提供条件,并推动它的发展。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存在条件,我们在坚持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团结。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发展是硬道理。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并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案】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又很不平衡,既有机械化、自动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又有半机械化生产和手工生产。因此,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以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国有经济建立在机械化、自动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要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实行对外开放,发展“三资”企业,在整体上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

总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髙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的。

5.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和法律既联系又区别。两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的自我约束力量存在,并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而法律则是通过成文的条例、条文存在,并通过强制的手段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第二,道德的社会作用比法律的社会作用更广泛。道德

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仅可以使个人自我节制,还可以使人们为某种理想、信念自觉献身。第三,道德与人类社会并存始终,而法律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的消亡而消亡。道德和法律共同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约束人的行为的规范,两者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社会主义的法律和道德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第一,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第二,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第三,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缺一不可。法治必须以社会上公认的道德作为其前提和基础;德治也要有强有力的法律规章制度的支撑和制约。第四,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

6.请阐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答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支配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虽然是被生产力性质决定的,但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永恒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发展的辩证过程总是这样: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确立,又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这种生产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7.根据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答案】(1)地理环境或自然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