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统计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统计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统计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统计是为了适应国家管理需要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统计的起源很早,在古代奴隶社会,由于国家在赋税、徭役、征兵等方面的需要,就开始了人口、土地等基本国情的登记和计算工作。

据历史记载,我国在夏禹时代(公元前22世纪)就开始人口统计。《书经。禹贡篇》记述了九州的基本状况,被西方经济学家推崇为“统计学最早的萌芽”。在中国封建社会,户籍统计和田亩统计等都有很大的发展,其制度、方法和组织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在地中海沿岸,及其它国家,统计活动也有悠久的历史。但从18世纪,统计才得到快速发展。除了人口、税收、土地等传统内容外,商业、航运、外贸和工业、经济和管理等领域的统计应用也非常普遍。

二、统计学的主要流派

国势学派:主要创始人是德国的康令(H.C on ri ng1606—1681)和阿享瓦尔(G.A ch e nw al l 1719—1772)。国势学主要采用文字记述的形式,把国家重要事项系统地整理并罗列出来。是统计学最早的流派之一,它也叫记述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主要创始人为格朗特(J.G ra un t 1620—1674)和威廉.配第(W.Pet t y 1623—1687)。主张以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说话,用图表形式来概括数字资料。

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其创始人为比利时科学家凯特勒(L.A.J.Qu e te le t 1796—1874),他把概率论正式引进统计学,使统计方法得到了质的飞跃,为统计的数量分析奠定了数理基础。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英国学者葛尔登(F.Ga lt on 1822—1921)提出了生物统计学,皮尔逊(K.P ea rs on 1857—1936)将生物统计一般化而发展为描述统计,爱奇渥斯(F.Y.Ed g ew or th 1845—1926)、鲍莱(A.L.Bo we ley 1869—1957)则侧重于描述统计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和方法研究,费歇尔(R.A.F is he r1880—1962)创立了推断统计学。20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贝叶斯统计学,将统计推断运用于决策问题。

第二节统计与统计学

一、统计的三种涵义

计统计工作: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有关社会现象数

字资料工作的总称。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它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研究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的推断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二、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基础职能

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资料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和管理等。

统计设计:对统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统计设计的工作成果是统计工作方案,如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分类目录、统计调查方案、统计整理方案、统计资料保管和提供制度等一系列统计方法制度.

统计调查:根据统计工作方案的要求,搜集所认识事物的原始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整理:对调查所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汇总等一系列的加工整理工作,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对之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对经过加工整理的统计资料加以分析研究,计算各种统计分析指标,描述所研究事物量的方面,以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数量特征和规律性。

统计资料提供和管理:将统计整理和分析所得到的统计资料系统化,建立统计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以各种方式向社会各界用户提供资料和咨询。

统计工作的三大职能信息、咨询和监督:

统计信息职能:指统计工作者根据统计方法制度,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存贮和传递以数量描述为特征的社会经济信息。

统计信息和其它信息相比,具有数量性和总体性两个重要的特征。

统计信息的数量特征:表明统计是从数量方面来认识和反映事物现象的。从数量方面认识社会经济现象,主要从规模、水平、速度、比例等方面进行研究和了解。例如要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就要运用产值指标,如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等数量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使人们的认识深刻化。1990年是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1.74万亿元,国民收入1.43万亿元,比1989年分别增长5%和4.8%,比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的1985年,增长45.58%与43.56%,5年内平均增长7.8%与7.5%。这些统计有力地说明我国国民经济在稳定发展之中。可见,统计研究或统计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经济统计所要认识的数量方面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

从宏观看,包括人口数量和劳动力资源,社会财富和自然资源,社会生产及建设,商品的交换和流通,物价变动水平,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等等这些都是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

况,构成我们对社会的基本认识。

从微观看,如工厂的职工人数,生产设备和能力,主要产品品种和数量、劳动生产率、生产资金及其利用情况、成本水平、销售数量和利润额、利润率等等都是反映工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情况。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掌握宏观微观这些数量及其变化的信息,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做好国家管理和企事业工作,避免决策上的失算和行动上的失误。

统计信息的总体特征:统计研究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虽然是从观察、调查、登记个别单位的具体事实开始,但它总是以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作为对象进行研究,从而得到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例如通过个别家庭的消费情况调查,研究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其目的不在于了解个别家庭的消费状况,而是要反映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或各阶层居民消费水平的数量特征。因为社会经济现象很复杂,各单位所处的条件不同,个别单位的数量表现常常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但就其总体来说,其数量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数量差异会相对地缩小。又如物价水平,各种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幅度可能很大,但就物价总体水平而言,变动幅度肯定会大大缩小,这就是一种相对稳定性的表现。

统计信息的总体特征决定了统计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特点,统计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研究和综合分析,排除偶然和次要的影响,以研究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作用的结果。所以,统计是认识客观现象总体的重要方法。有时统计也研究个别事物现象,包括新生事物的萌芽,研究先进和落后的典型,但都是为了丰富总体数量特征的内容,是对现象总体认识的深化和补充。

统计咨询功能:统计工作者利用已经掌握的系统的统计信息,再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社会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

统计监督职能:根据已经掌握的统计信息,及时地、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以确定其是否正常,有无警情,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平稳协调发展提供统计支持。

三、经济统计的基本研究方法

1、大量观察法:统计研究经济现象和过程,要从总体加以考察,就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数单位进行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称为大量观察法。这是由统计研究对象的大量性和复杂性决定的。大量复杂的经济现象是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各单位的特征及其数量表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任意抽取个别或少数单位进行观察。必须在对被研究对象的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对象的范围,观察全部或足够多的调查单位,借以对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有所了解。

大量观察法的好处:运用大量观察法对同类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使次要的、偶然的因素作用相互抵消,从而排除其影响,以研究主要的、共同起作用的因素所呈现的规律性。

2、综合分析法:指对于大量观察所获得的资料,运用各种综合指标的方法以反映总体一般的数量特征,并对综合指标进行分解和对比分析,以研究总体的差异和数量关系。对大量原始数据进行整理汇总,计

算各种综合指标,以显示出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表现的规模、水平、集中趋势和差异程度等,概括地描述总体的综合特征和变动趋势。常用的综合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动态指标和统计指数等。

3、归纳推理法:指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综合分析法通过综合指标概括反映总体一般的数量特征,它有异于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但又必须从各单位的标志值中归纳而来。归纳法可以使我们从具体的事实得出一般的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增长新的知识,所以是统计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注: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所观察的只是部分或有限的单位,而需要判断的总体对象范围却是大量的,甚至是无限的。这样就产生根据局部的样本资料对全部总体数量特征作判断的置信度的问题。例如根据城市100家居民的生活支出数据来判断该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又如根据有限次的种子催芽试验来判断整批种子的发芽率,等等,所作的结论都存在有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相信的问题。以一定的置信标准,根据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方法,在统计上称为统计推断法。统计推断法可以用于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也可以用于对总体某些假设的检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观察的资料都是一种样本资料,因而统计推断也就广泛地应用于统计研究的许多领域。例如建立经济模型时存在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检验问题。根据时间序列进行预测也存在原序列的估计和检验问题。可以说统计推断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所需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共同性质的多个单位构成的整体。

例如:我们要研究全国乡镇工业企业发展情况,就以全国乡镇工业企业作为主一个总体。各个乡镇工业企业生产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数量等方面虽然千差万别,但从掌握生产要素,组织生产活动,以及向社会提供工业产品这方面来说,其基本特征则是一致的。因此全国各个乡镇工业的集合,便构成了全国乡镇工业企业的总体。确定了这个主体,就可以对全国乡镇工业企业的各种数量特征,如从业人数、资金规模、技术力量,设备状况和经济效益等进行研究,开展全国乡镇工业企业发展情况的经济分析。

总体单位: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是各项统计数量特征的承担者。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不同,统计单位可以是一人、一物或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因此,如果说统计总体是集合的概念,那么统计单位则是集合体的元素。

总体容量:一个统计总体所包含的总体单位数。总体容量可以是无限的也可以是有限的。按照这种区别,统计总体可以分为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

例如,宇宙中星球的个数是无限的,而人口总数是有限总体,在会经济现象中,统计总体大多是有限的。

注:统计总体是否有限对统计调查方法的确定十分重要,显然对无限总体不能采用全面调查方法,而对有限总体则既可以用全面调查方法,也可以用非全面调查方法。当然,即使是有限总体也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和可能来确定统计调查方法,只要被调查的总体单位足够多就可以了。

确定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时应注意的问题:

1、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同质的。也就是说总体是由性质相同的许多单位组成,不能把不同质的单位混在同一总体中。例如研究职工的工资水平,就必须将领取工资收入的职工列入统计总体的范围,同时也只能对职工的工资收入部分进行考察,而对职工的其它非工资性收入则要加以排除。这样,才能正确地反映职工的工资水平。

2、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必须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同样一个单位,可以是总体,也可以是总体单位,随着研究任务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要了解全国工业企业的职工状况。那么,全部工厂是总体,各个工厂是总体单位。企业职工人数、文化水平、工龄长短、工资水平、生活福利等情况是我们希望掌握的。如果旨在了解某个企业职工的文化构成,则该厂职工就变成总体,而每个职工就是总体单位了。各单位的同质性是构成总体的基本条件,但同质性本身不是绝对的,它随着研究目的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研究全厂职工的文化程度,男女职工都属于同质总体之中,如果旨了解男职工的文化程度,女职工就属于异质的,应排除在总体之外。

二、单位标志和标志表现

单位标志:简称标识,是指统计总体各单位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每个总体单位从不同角度考察,都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例如工人作为总体单位,他们都有性别、工种、文化程度、技术级别、年龄、工龄、工资等等共同特征。企业作为总体单位,都具有所有制、所属行业、职工人数、工资总额、产值、成本、利润等共同特征。

标志分类: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分类。

(1)品质标志:反映总体单位的质的属性。

如职工性别、籍贯、本人出身、文化程度、企业的经济类型等等,一般用文字来表现;

(2)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量的特性。

如人的年龄、企业的利润等,可以用数字来表现和计量的。

注:反映品质标志的单位组成的总体称为属性总体;反映数量标志的单位组成的总体称为变量总体。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总体可以包括多种不同的标志,其中既有品质标志又有数量标志。例如工人总体中既有性别、民族等品质标志,又有工龄、工资等数量标志,这时就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认识总体的各个方面。

标志按变异情况分类: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1)不变标志:一个总体中,当一个标志在各个单位的具体表现都相同时,这个标志便称为不变标志。

例如在女学生总体中,每个单位在“性别”标志上都表现为女性,所以“性别”便是不变标志。

(2)可变标志:一个总体中,当一个标志在各个单位的具体表现有可能不同时,这个标志便称为可变标志。

例如在女同学总体中,“年龄”这个标志在各个单位可能表现不同,所以“年龄”在这个总体中便是可变标志。

注:(1)所谓统计总体的同质性,就是指总体中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不变标志,使各单位结合在一起。不变标志是构成总体的一个基本条件,但并不是统计研究的对象。不变标志的存在是研究问题的前提,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在这个标志固定的基础上,去研究其它标志值的差异情况。

(2)所谓统计总体的变异性,就是总体中至少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变异指标。如果没有差异,所有的标志都相同,那么调查研究也就不必要了。

标志表现: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体现。统计调查的目的是要了解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某种现象在各个单位实际发生的情况,因此标志的具体表现便是统计调查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说标志是统计所要调查的项目,那么标志表现则是调查所要得到的结果。

单位、标志、标志表现三者的关系:三者密切联系,但又是不同的概念。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而标志表现又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

标志表现的分类:分品质标志表现和数量标志表现。

(1)品质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

(2)数量标志表现可以用数值来表现。数量标志表现称为标志值或变量值。

例如:“性别”是品质标志,而标志表现则具体为男性或女性;

“职业”也是品质标志,而标志表现则具体表现为工人、农民、医生、教师等等。又如:“工龄”是数量标志,标志表现为3年、5年、8年等等。“产量”也是数量标志,标志表现为50件、100件、500件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总体单位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际状况。

注:在数量标志表现中,离散变量的表现和连续变量的表现又有不同。

(1)离散变量的表现可以采取数值一一列举或采取任何密闭区间的形式。例如企业工人数750人、875人或人数在500――1000人之间;

(2)连续变量的表现只能采取半开闭区间的形式。由于连续变量在相领两区间的变动也是连续的,区间连接点的数值只能属于一个区间,所以各组区间就成为左闭右开的形式。如[a, b]、[b, c]等等,它的实际意义如下面不等式所示:a≤x

三、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范畴。统计指标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规模和水平。

例如,工业企业数、职工人数、工业总产值、成本、利润、劳动生产率等都是统计指标,统计指标离不开数值,例如1998年,我国全部

工业企业798.1万个,其中乡镇以上的工业企业50.5万个,全部工业总产值22017亿元,其中乡镇以上的工业企业总产值18345亿元等。

统计指标包括二方面的含义:

(1)指标内容和所包括的范围;

(2)指标的数值,也就是经过调查登记加以汇总整理而得到的数字。在通常情况下,反映总体某方面的统计指标只有一个,

而指标数值就随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动而变动了。指标总是要

通过数值来说明,而数值离开指标就变成抽象的数字,就失

去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没有统计标志就没有统计指标。

区别:统计指标必须是可量的,而统计标志则未必都是可量的。如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就不是数量的。只有对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才形成统计指标。例如班级同学的品质标志表现为男性、女性,而相应的统计指标表现为男同学多少人,女同学多少人等。

注:统计指标可以按不同标志进行分类,并产生相应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2.统计指标按所反应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1)反应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称为数量指标。

例如人口总数、职工总数、企业总数、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商品流转额、工资总额等等。由于它们是反应现象的总量,因此被称为总量指标,用绝对数来表示。

(2)反应社会经济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称为质量指标。

反应社会经济现象相对水平的,如平均亩产量、平均工资、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等,反应工作质量的,如出勤率、设备利用系数、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利润率等等,质量指标都用相对数或平均数来表示的。它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常常用来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关系,以便更深刻地描述现象发展的规律性。

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既有区别,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现象总体的变化往往受数量因素变动的影响,又受质量因素变动的影响。在不同条件下,那些因素的作用是主要的,又可能完全不同。我们只有具体分析每个因素作用的方向和程度,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

3、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功能不同可以分为描述指标、评价指标和预警指标。

(1)描述指标:用于社会经济现实状况,反应社会生产生活的过程和结果的统计指标。包括反应社会经济条件的指标,如自然资源拥有量指标,土地面积指标,社会财富指标,人口指标,劳动资源指标,科技力量指标等等。反映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的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利润总额,财政收入与支出,物资库存量,进出口贸易额等等。反应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情况

的指标,如居民平均生活费收入与支出指标,居民文化程度指标,在校的学生人数,医院床位数,文化娱乐设施指标等等。这类指标提供对社会经济情况的基本认识,也是统计信息的主体。

(2)评价指标:用于对社会经济行为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估、考核,以检查其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指标。包括企业经济活动的评价指标,如劳动生产率,出勤率,工时利用率,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生产设备完好率,生产能力利用率,单位产品成本,资金利润率等等。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积累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等等。统计评价指标通常要和计划、预算或其它定额指标相比,才能确定其优劣程度。

(3)预警指标:主要用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并根据指标数值的变化,预报国民经济即将出现的不平衡状态、突变事件,以及某些结构性障碍等,通常利用国民经济关键性指标或敏感性指标建立监测指标体系,以发挥预测警报的作用。属于宏观经济监测的对象如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与通货膨胀,国家财政收支,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相应的预警指标就有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增长率,就业量与失业率,社会消费积累率,储蓄与投资率、物价水平、汇率与利率等等。

注:一个统计指标只反映现象的某个特征,说明一个方面的情况。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关系是多方面的。要反映客观现象的全貌,描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只靠单个的统计指标是不够的,应该设立统计指标体系。

4、统计指标体系:各种相互联系的指标群所构成的整体,用于说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各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工业企业是人力、物力、资金、生产、供应、销售等等联系的整体活动。为了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貌,就设立产量、产值、品种、质量、职工人数、劳动生产率、工资总额、原材料、设备、资金、成本财务等指标群,来组成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其中:产品产量、总产值、净产值、品种、质量指标又构成企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而固定资金、流动资金、生产费用、产品成本、销售利润等等又构成企业财务统计指标体系。注:由于现象的联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而统计指标体系的结构以及所说明的问题也相应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指标体系是从不同方面共同反映总体情况,例如企业统计指标分别从多、快、好、省各不同侧面共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有的指标体系是从现象发展的各个环节连续反映运动的全过程。又如社会再生产指标,反映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使用的全过程,有的指标体系则是反映现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再如商品销售额是商品销售量与销售价格相乘的结果,这里销售额是结果指标,而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则是原因指标,它们之间构成严格的等式关系。

统计指标体系分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

(1)经济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组成部分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

例如社会经济科技指标总体系是由社会指标体系、经济指标体系、科技指标体系组成的。而每一种指标体系下面,又可以分若干层次,以一定的指标或指标群,反映其基本情况和相互关系,并构

成相应的指标体系。

(2)专题指标体系:指针对某项社会经济问题而制定的专项指标体系。例如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国际收支指标体系、国际对比指标体系、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指标体系、价格指标体系等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