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一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一、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

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不同。

2.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4.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

1.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讲清楚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说明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传的,是坚持、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关系。

2.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在讲清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时,既要讲清楚国情的新变化,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带来的重大的变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新变化,也要讲清楚党情的新变化,即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四、授课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从党的一大到党的十六大,在80多年的奋斗中,重视科学理论指导并且富于理论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坚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取得了三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1.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

2.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他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世纪之交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二)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时代主题变化的准确反映

20世纪的百年历史,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头50年,是战争与革命的时期。第二个时期为50年代至80年代,是冷战和对抗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从80年代开始的20年,战争和革命、冷战和对抗开始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变。突出表现在:

第一,世界范围内各种制止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在逐步增长,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第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各自的历史中认识到,战争、和平、民族独立,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科技力和综合国力。要求和平,注重发展,力求发展就成了世界各国共同致力解决的主要课题。

第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打破了长期存在的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使得冷战转化为热战可能性消失了。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一极不存在了,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也就减小了,保持世界长期和平的可能性就增加了。(因为伊朗发展核武器是美国所不能允许的,这威胁到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另外伊朗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这个影响石油的进口,对美国影响很大,再加上去年的无人机被伊朗打下来了,美国一直怀恨在心,所以美国需要找机会对付伊朗! )

第四,人类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历史进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邓小平和我们党通过对世界形势演变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的分析,敏锐地意识到,旧的两极对立的国际格局已经崩溃,世界局势正朝着多极方向发展,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处于相互制衡、此消彼长的状态,爆发世界性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正是基于对时代主题的这种判断,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及时调整了我们的对内对外政策,果断地中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坚决地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任务以及相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这种时代主题转换的背景下产生的。

2.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具有探索勇气和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便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那时,我们一方面基本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觉察到了照搬苏联建设模式的诸多弊端,力图克服这些弊端,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分析,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对社会主义建设一些重大问题的阐述,都表明我们党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决心和勇气,开端是好的,方向是对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有利于后人的经验。

但是,1957年反右扩大化以后,我们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没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下去。一方面,仍然形成了以苏联建设模式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另一方面,受到越来越“左”的思想的干扰,出现了诸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挫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更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到灾难性的破坏。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有的经验教训,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极重要的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并能够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3.新的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带领亿万人民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以永不止步,永不后退,排除一切干扰的勇气,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苦探索,创造了诸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案例:小岗村的生死契约)、经济特区、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证券市场、股份制等许许多多新事物、新经验。

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概括和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大量新创造的基础上形成的。

4.科学理论的直接继续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这些伟大人物之学说的直接继续。

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时明确回答:“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时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太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簸不破。”

它们充分说明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态度突出地表现在两点上:第一,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那样: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第二,更重要的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用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恰恰在这两点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仅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5.“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以邓小平的名字命名,总是与邓小平个人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精神品质、价值观念等主观条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一,邓小平年轻时代留学法国和苏联,既掌握了“工业化道路”的初步知识,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既培养了宽广胸怀和世界眼光,又树立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以及用社会主义来改造中国的决心。

第二,从少年时代离家外出求学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活动工作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党建、外交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到去世,几乎党成立以来的所有重大事件,他都经历过。这种政治资历和治党、治国、治军以及管理社会的丰富经验,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去世以后任何人都无法比的。

第三,从投身中国革命事业到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邓小平经历了政治生涯中“三落三起”的磨炼,不仅使邓小平赢得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使邓小平在逆境的磨炼中形成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养成了不信邪、不怕“鬼”、敢于坚持真理、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形成了善于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来思考未来、规划发

展的思维方式,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第四,纵观邓小平的一生,作为一个党员,他是信念坚定、理想远大、胸怀宽广的人;作为一个公民,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作为一个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是具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能够宏观把握和整体推进的人。他身上具有的这些普通人所不具有的独特品质,使他成为邓小平理论当之无愧的创立者。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1.基本理论命题的提出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以后,就人们关心的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表现在:

第一,通过批判“两个凡是”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重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强调全党全国人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心同德实现四个现代化,并且提出了要走一条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思想。

第三,提出了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一系列环节,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思想。

第四,重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并提出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为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第五,初步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思想,强调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国20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

第六,支持在沿海兴办经济特区,并从原则上提出了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单位、一部分地区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以带动和促进落后地区和个人发展等重要思想。

第七,在领导起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建国以来重大历史问题作了科学的评价,特别是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既指出毛泽东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又充分肯定了毛泽东一生的伟大功绩,维护了毛泽东的领袖形象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第八,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郑重地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并且认为“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思想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基本命题的正式提出。

邓小平的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这个时期邓小平的一系列讲话中。也体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叶剑英国庆30周年的讲话、《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报告中。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概括了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10点内容;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四个原则,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特征,并提出了在20世纪分两步走,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战略。这些思想明确无误地表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命题和一些基本观点到党的十二大已经基本明确了。

2.理论轮廓的形成

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基本轮廓的时期。

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后,改革由农村发展到城市,开始了社会生活的全面改革,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邓小平和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实现了理论上的一系列重大突破。

第一,在党的十二大确定在20世纪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基础上,邓小平又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完整的“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第二,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经验教训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并且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四,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完整准确地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首次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十三大报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论述了邓小平带领全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12个基本观点。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基本轮廓的形成。

3.理论体系的确立

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确立体系的时期。

十三大以后的五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五年。在国际国内形势艰难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党顶住了各种压力,战胜了各种困难,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

邓小平精辟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观点,把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水平。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依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本精神,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提出了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的任务。

党的十四大报告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肯定了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并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这九个方面对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精辟、准确的科学概括,从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四大报告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和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述,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经走向成熟,形成体系,同时也表明它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4.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确立体系的时期。

十三大以后的五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五年。在国际国内形势艰难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党顶住了各种压力,战胜了各种困难,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

邓小平精辟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观点,把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水平。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依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本精神,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提出了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的任务。(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探索中形成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实际地开创了一条通向成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1.从国际范围看

邓小平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探索中形成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实际地开创了一条通向成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

2.从国内范围看

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就业岗位、利益关系、思想观念等的多样化以及这种变革和多样化的进一步发展,给我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也给我们党继续执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多方面需要,改进党和国家的工作制度、领导方式,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建设道路,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些问题迫在眉睫。解决得不好,人民不满意,党就会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3.从党的建设看

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时期。特别是从现在起的十几年里,一大批年轻干部要走上领导岗位。党的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但在一部分人那里也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漂浮、生活腐败、官僚主义等现象。如何以改革的精神把我们党建设好,保持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1989年到1999年

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早在2000年2月。但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结果。“长期思考”的起点是1989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在1989年到1999年的十年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

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党的领导作出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逐步明确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的根本问题,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重大问题与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一思想认识成果的获得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做了充分的酝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000年2月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2000年2月到2001年七一讲话、2002年5.31讲话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十六大

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他呢,有些人怕他,但他办事比较果断,我送你两句话,柔中带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

(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 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 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急剧变革的社会 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 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 条件的。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理解)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大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事物 的本源归结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它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将复杂的事物 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 观上的唯心主义的特点。 ②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 法看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矛 盾”的方法看问题。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极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时间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如火如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中,它通过对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从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第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第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性质。在此以前,工人阶级有时也参加政治斗争,但在那些斗争中无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而现在,工人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工人们从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又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急迫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 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战胜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要求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从总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 从国际形势来说,我们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 从国内形势来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变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进步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个人总结)

实用汇总报告 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通过青马学习,我明白了作为当代中国年青一代,作为中国新的建设者,我们肩上的任务还很重,我们需要积累的东西还很多。我们更多的是要沿袭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我们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应该坚持发奋学习,应该注重锻炼自己的品德,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也始终坚持奋斗的优良作风。我们青年大学生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所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针对大学生开展党建设培训,同时,也对青年学生进行高层次人生的导航。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改进形式和方法,增强参加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习内容上要以突出爱国为点,多接触并深入了解法制教育,科技文化普及教育,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思想观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我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能力明显欠缺。但俗话说的好,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因此,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开办这个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的思想教育。中国近一个世纪的革命与建设探索过程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挥洒得淋漓尽致,成为活生生的教材。当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候,便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及时制定符合国情和人民愿望的政策。 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前提是它的科学性,这是由历史和实践作为作证的党的先进性,首先是走在人民的前列、走在工人阶级的前列。这是党的先进性的最基本的含义。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进部队。所谓先进,同时也指走在历史和时代潮流的前列。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先进性,根本上就在于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制定科学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切实履行人民赋予的职责,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党的先进性,既要由党的整体来体现,也要由党员我的表现来体现。坚持党的先进性,不仅需要我们党,也需要我们每一个党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目标是: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国情及形势政策的了解,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坚持的原则坚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突出抓好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重点群体,促进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青年树立榜样、树立导向,进而辐射带动其他青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的优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组织引导各类优秀青年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认识。坚持组织培养与自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共青团、青联、学联组织的作用,加强指导,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有计划地加强组织培养,同时充分调动各类优秀青年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坚持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突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连续性,既针对各类优秀青年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性培训,同时又坚持贯穿始终,从选拔、培养、使用、举荐等各个环节对他们进行培养。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薪火相传的要求,是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是共青团组织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和首要政治任务。 当前和今后着一个时期,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对于引导当代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神圣的使命。团的章程中明确写道“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共青团必须把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自己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能。 通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增强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把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共青团组织才能更好的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共青团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1 / 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大 众 文 艺 143 南美术出版社 2001年版 第68-72页 [3]《中国画学著作考录》 谢巍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年7月版[4]《世说新语》刘义庆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5]《艺文类聚》欧阳询 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新版 [6]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 编撰 中华书局 1958年12月版. [7]《〈文心雕龙〉讲录二种》 见《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 陈引驰 编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6月版[8]同[7] [9]《文心雕龙注》刘勰 著 范文澜 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版 [10]《文选》萧统 编 中华书局 1977年版 [11]《艺文类聚》为“魏陈思王”而《太平御览》则无“魏”字。分别见《艺文类聚》欧阳询 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新版 及《太平御览》 中华书局 1960年2月版.[12]同[6][13]同[10] [14] 《〈古画品录〉点校注译》 载《陈传席文集》第一卷 陈传席著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1年版.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关内容的解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出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经典著作之后,才真正知道了一点“什么是共产主义”,真正懂得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及方法。下面就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描绘 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为我们描述了美好的共产主义,提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产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随着基础即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其他们发展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读到这些美好的描绘,使我们对未来社会充满憧憬和向往,加上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和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探索,坚定了我们追求理想的信心。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郑重提出: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伟大的事业需要先进的理论来作指导,今天的时代已不再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处的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基本原理、基本判断,就是要认真仔细精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从中吸取养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具体的情况下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境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二)利用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中提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运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上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世纪料到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作为人类的文明成果,我们应吸收和借鉴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所用,一切科技革命的成果,均可吸收他们的有利成分。现阶段,对于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我们也应吸收他们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民主等方面的某些见解和政策措施,在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用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继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就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以上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的地位,经过努力探索,我们有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要多读读马克思、恩格斯在此方面的论述,不断深化对和谐社会的认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处理好新形势下人民的内部矛盾,认真解决好人民所关心的利益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注释 (1)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P291——29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张建国. 中国共产党一大到十七大纪实与文件汇编[M]. 北京: 中央党史出版社, 2007.10. 作者简介 苗国厚 (1984.11— ) 男,山东单县人,重庆交通大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苗国厚1 石加友2 (重庆交通大学 400074) 文史哲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 21世纪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这似乎也检验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的土地上渐渐扎根长叶,指引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引领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效率地走上正确的轨道。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尽管风云变幻、世事沧桑,许多人和事都已成为过眼烟云,但是马克思和他所创立的学说以及由这一学说所指导的运动却依然光照世界,波澜壮阔,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颠扑而不破,历久而不衰呢?首先,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产生的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吸收了世界文明中的优秀思想成果并且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变迁,随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前进步伐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系。与时俱进是这个体系的理论品格,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是使这个理论体系永不停顿、永葆青春的根本保证。第三,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同人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和受到检验,始终同实践一道前行。 可以说,虽然世界形势不断变化,有些国家面临着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压力和冲击,但是中国依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并为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作出贡献,与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方针有不可磨灭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是我国近期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过程,就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过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是我们党以开拓进取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主义实践之间辨证关系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也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样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就会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步入新境界,开创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就会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我们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和答案与解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3、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在

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时势在造就英雄的同时,英雄也在影响着时势。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也在影响着一段又一段的历史。在英国广播公司举行的“千年思想家”的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最伟大的思想学说之一,既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凝聚,也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思想动力。它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从19世纪至今,从欧洲至全世界……马克思主义学说一直 发挥着它的魅力和影响力。它的出现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主义的狭义定义,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以及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首先,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其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此外,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14 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孕育成长。同时,随着 航海事业的发展,美洲大陆被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度开始显露出它固有的内在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激化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总之,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固有矛盾的不断加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能够提供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具有活力的思想体系,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它们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谈谈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马克思主义则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再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然而,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世界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诞生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地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地这些重大理论成果,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同时又都是推进这一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能在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天然的一致性,类同的道德价值取向、积极进去精神、哲学基础、社会理想使它最容易为中国人民和社会发展所认可和接受。当然,除却文化上的相融性,在现实方面马克思主义也体现出了巨大的对具体国情的针对性。它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善于学习、善于借鉴,不断地求教于新生活、新实践和新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不断经受挫折后所做出的深思熟虑的选择。 多年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我国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中国也在社会大潮流中不断发展壮大。想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资料.

兰州大学 2011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 >>是马克思在 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 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劳动发生了异化, 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 ,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 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 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 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 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 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性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性 内容摘要: 理论是时代的声音,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马克思主义同其他任何别的理论一样具有时代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彻底的批判精神、对人的终极关怀、科学的方法论使其具有超越时代的品质,使时代化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影响力就穿越了时空和阶级局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时代性开放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为解决他们所处的时代问题而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19世纪中期西欧社会问题的理论回应,时代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然而,在远离了那个时代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生机勃发,在世界传播和发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又有一个时代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性,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创理论的时代特质,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问题所决定的; 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后继者根据变化了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运 用与发展。后继者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从理论上讲取决于对马克思主义原创思想的认识程度,从实践上讲取决于对现时代问题的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时代问题的理性思考与解答。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与其产生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都有一个时代性问题。理论的时代性,取决于研究对象的时代特征和对时代问题的回答程度。理论所指的对象是现时的、生动的、变化的,时代的变迁会使研究对象发生变化; 时代问题的消解,标志着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针对性的丧失,也表明这种理论的历史使命完成,因而任何一种理论就其问题指向来说都有其时代性。 理论的时代性,就其积极方面表现为理论本身的时代进步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把握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进步意义和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规律,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强烈的时代进步性。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体现在对所处时代特征的正确把握方面。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动、大变革的时代,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社会关系、社会伦理每一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曾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道: “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正是在变动不居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千年未变的图景出现了革命性的变迁: 农村屈服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农民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练习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练习题 1、为什么说实践观点对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具有根本意义? 答:对马克思来说,实践的观点是思想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其哲学思想的建构原则。可以说,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来源和活力、目的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因此,实践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根本动力。马克思的哲学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的哲学活动基本是围绕实践展开的。他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去理解。他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这种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批判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实践的变革而不断处于变革之中。因此,实践观点在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根本意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答: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内容有: 1)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们为了生存,必然要进行生产,产生共同的活动,形成一定的交往关系。这些交往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又对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反作用。“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95年版,P80)“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95年版,P107)世界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内在的根本原因。它们决定着本地区、本民族交往的发展水平和要求,也决定着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关系的发展程度。这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有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大学生处于一个思想的成长期,大学的时光不仅让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了丰富的储备,大学更重要的培养了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并改造世害四名同学的悲剧。在改造世界上,如果没有对世界潮流或趋势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失败在所难免,更悲惨的就如同电影《浪潮》中那个面对改革风波被制止,面对信仰即将破灭时拔枪了却了自己的生命。大学那四年往往是人思想变化最大,思维方式最趋于完善的时光,马克思主义作为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反复证明的科学真理,是我们大学生完善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明灯,指引我们正确,理性地面对即将迎接的社会。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能分析出中国的现实状态是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的高级阶段,在社会制度方面,比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等民主社会都要落后。落后的社会制度就会被比它先进的社会制度所取代,胡以科学发展观搞和谐社会是特色版的孔孟之道,用以维护官僚主义者阶级的专制统治的,所以,中国当前现实问题是推翻官僚主义者阶级的专制统治。即使中国无产阶级不能自觉地领导民主革命来推翻官僚主义者阶级的专制统治,中国资产阶级也会自发地开展阶级斗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官僚主义者阶级的专制统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90年来,我们党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以毫不动摇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捍卫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根深叶茂、坚如磐石。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更加富足,而且要求政治参与更加充分、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生活更加安定和谐。面对当今世界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推进,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探索中推进理论探索。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深入改革发展第一线,深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火热生活,对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鲜活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作出理论概括,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对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对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信仰就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对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奋斗方向坚信不移,并且愿意身体力行。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至今马克思经久不衰,因为马克思具有先进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而青年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的接班人,大学生的信仰则显得尤

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导人们创造美好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科学信仰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而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就要认真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完整、准确、全面的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如果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或者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就不会被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所吸引、所折服,也就不可能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信仰的形成不仅建立在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建立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只有在实践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反复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坚定地信服马克思主义。同时,科学信仰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意志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历困难、曲折和失败的磨难,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 第三,努力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经常地、大量地存在,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的科学信仰。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着重认清它们的思想实质。在分析和鉴别的基础上,摈弃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