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一章心理学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 第二节 中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

第十一章心理学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 第二节 中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

第十一章心理学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 第二节 中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
第十一章心理学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 第二节 中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

第十一章心理学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

第二节中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

教育科学学院07级基础心理学专业高慧敏20074005019

一、中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

(一)中年人的一般特征

中年期,一般指35—60岁这段时期,中年期的年龄范围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多”。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充当多种社会角色, 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较大责任,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致使他们精神负担加重。在家庭中,中年人扮演的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在事业上,中年是发挥创造力,在事业上多出成果的阶段。如果我们将中年以前的人生及以后的人生分成两个阶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前的人生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升学、知识积累、事业成就、结婚生子……但是,中年以后,人生却好像进入了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健康退化,子女离家,事业发展缓慢,婚姻危机等。若遇上外界的变迁,如下岗失业,经济危机,就更加重中年人的失落与挫折感。人到中年,会发生哪些身心变化呢?

1、生理特点

人到中年最明显的特征是生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高,中年人的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他们的精力和体能都不如以前,免疫功能下降。体重增加,开始.“发福”,头发灰白,出现“谢顶”。并且出现后背和关节疼痛、牙齿和口腔问题,而与体重增加有关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中风的比例大大增加。此外,到中年期,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会经历更年期,荷尔蒙分泌出现一定的变化出现种种生理不良症状,引起情绪起伏。

2、心理特点

中年人的生理功能在这个阶段由盛转衰,心理能力则处在相对稳定和继续发展阶段,个体心理能力是最成熟的时期。

(1)认知能力

早期研究者认为中年期的认知发展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但是,近来研究发现,认知功能的许多方面在中年期仍然相对稳定,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提高。中年人的智力发展模式是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巧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可以说中年人的智力水平处于最佳状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再加上有一定的阅历和人生经验,中年人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处于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阶段,因此,中年时期是事业成功的黄金季节。

(2)情绪发展

研究表明中年人的情绪与青年人的更相像。婚姻状况、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关系压力对中年人情绪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情绪调节与人的适应能力有关。向下比较策略和次级控制策略等心理社会资源有助于中年人慢慢适应部分功能丧失、多重社会角色的冲突以及与中年生活有关的其它挑战,从而具备良好的情绪。

(3)社会性发展

人格和自我

相关研究认为中年人的人格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但人格特质等因素并不是完全不变的。自我,作为身体变化和社会压力的调节器,在中年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到中年期,会发生自我价值的重新认定。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人在中年之前,生活取向为适应和顺应外部世界,

为生计而奔波,不知道自己所走的路是否真喜欢;中年之后,人的生活取向为适应和顺从内在世界,人就要寻找真正的自己,也就是将其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移到内心世界,重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

人际关系

中年人的人际关系通常涉及亲子关系、双亲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在亲子关系中,中年父母面对子女踏入青少年后期至成年初期。随着子女的成长、独立、升学、就业、结婚,最后成立家庭,做父母的会感到不舒服不适应,过去一、二十年付出许多时间、感情、精力在子女身上,现在他们长大,自己不再被需要,从未有过的失落感、空虚感袭来,使中年父母难以适应,或者与处于青年期的子女发生冲突,或者为子女离巢而出现焦虑、孤独、无助感。

许多中年人不得不面对自己以及配偶的父母年岁已高,逐渐衰老,甚至生老病死的残酷现实。眼见自己挚爱的父母身体渐渐衰退,患病,越来越需要自己的照顾,但工作上又要挑大梁,颇为忙碌,难有空闲。不能给父母以充足的照顾,使中年人常背负内疚感、无助感的重负,尤其当父母最终离开人世,而使不少中年人留下了内心的伤痛。

婚姻更是中年阶段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中年阶段是婚姻最容易亮起红灯的时刻。不少中年夫妇在以往的日子里为了建立事业、照顾子女,每天忙于应付生活,对夫妻关系及感情关注不足,栽培不够,沟通不良,待子女逐渐独立,夫妻间反而有种陌生的感觉。少数夫妇双方不满,但为了子女勉强接受,等子女长大,维系婚姻关系的纽带不再起作用,只能以离异告终。也有一些家庭,中年夫妇由于面临性生理与性心理的改变,未能及时调适,性生活不协调,婚姻不满足感增加,而踏入婚外情的陷井。

在与同事的关系中,既要处理好与老同志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与年轻同志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上下级的关系。而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中年人主要面临的是发展与竞争的挑战,青年对时尚与潮流适应快,领会也快。但对中年人,情况就不一样。中年人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得克服困难,就得付出比青年人更多的努力。人到中年,来自事业发展和个人地位升迁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而原有地位和事业发展的现状对个人带来的边际效用又在不断减少,这使得中年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在加快,心理压力不断加大。(二)中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和心理问题

1、心理压力沉重,心力疲惫

每一个中年人都承担着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责任,但由于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不断变换,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工作和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等干扰因素,抵消了中年人对工作做出的努力,因而造成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消耗,尤其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们常觉得有做不完的事,一刻也不能放松,常常会有紧迫感、压力感。在这种压力之下,人的神经细胞高度兴奋,因而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久而久之,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出现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食欲下降、腹胀等,如果长期不愈,就会对身体产生致命的威胁。

2、孤独感加重

深藏于内心而不便告人的孤独感是很多中年知识分子共有的心态。由于工作紧张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无暇与老朋友来往或结交新朋友以进行感情交往;有些人出于知识分子的自尊,内心深处有压力也不肯轻易表露;有些人一心扑在事业上,压根儿就没有朋友这个概念,长此以往,导致情感封闭,苦不堪言。

3、缺乏安全感

中年知识分子处于新旧交替的前沿地带,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变化,会产生一种风云突变、朝不保夕的危机感,变得有点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不少中年人坦率地承认自己常有不安全感,对自己的重大决策缺乏自信,他们害怕失败。

4、对工作有厌倦感

长年累月地艰辛工作所感到的劳累,严重时会对工作产生厌倦。当厌倦感笼罩时,会懒得做事,不想看书,不想研究问题,不想涉及一切与工作有关的事情。

5、中年“空巢”心理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现今家庭结构正在发生很大的转变, 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现在许多家庭都是三口之家。随着独生子女的渐渐长大, 他们去外地求学、参军或工作,父母出现失落、焦虑等各种问题,以往在中国老年家庭才有的“空巢现象”,而今正呈现“中年化”趋势,专家称之为“中年空巢现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空巢”家庭将占中年人家庭的80%,两口之家将成为中国家庭构成的主体。

自从我国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开始离巢, 新“空巢”家庭的出现,是未来一个家庭所必经的周期。这种新“空巢”家庭与以往的“空巢”家庭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区别。相同之处都是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寂寞;不同之处在于新“空巢”家庭的父母,由于家里只有这么一个孩子,一直以来他们要比以前多子女家庭的父母对孩子更为关注,倾注的感情相对也就更多,多子女家庭中子女通常不是同时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而是从大到小逐个远离父母的,这可以给父母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与之相比新“空巢”家庭的父母却没有这个适应过程,孩子上学突然离开后,致使他们感到家里突然冷清了,在心理上难以承受,从而感到精神空虚。此外,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年轻人为了学业和事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在客观上加剧了新“空巢”家庭父母在精神、感情上的失落感和寂寞感。另外,由于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娇宠惯了,生活自理能力不是很强,他们上大学后,父母对他们的生活问题也格外牵挂,因此容易变得焦虑,烦躁不安,经常唠叨,并进而导致新型“空巢”家庭父母的心理问题。

6、年龄恐慌

近来,由年龄而产生的恐慌心理在中年人中弥漫开来,。心理学家指出,人到中年面临随时被老板解雇的风险,又害怕自己的年龄偏大而被招聘所排斥,此种心理被称为“年龄恐慌症”。心理医生介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不少人因为自己的年龄而感到恐慌。女性多为自己的容颜渐老而焦虑;男性则为年岁渐长事业却没有多大进展而愁闷。有调查表明,多数中年人为自己的年龄恐慌过,其中7%的中年人为此担心造成心理疾患,“年龄恐慌症”开始袭击中年人。

7、心理老化

人的心理发展也与生理发展一样,要经历幼稚、成熟、衰老的过程。随着生理年龄进人老龄阶段,人的心理也逐渐衰退,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但是,生理与心理并非完全同步,有的人年逾花甲,却仍然热爱生活、豁达乐观;而有的人虽处在中年,却暮气沉沉,缺乏生气和活力。后者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老化的表现。所谓心理老化,是指一个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与其年龄阶段特征相比,整体反应水平下降,心理机能明显退化和衰老。心理老化是一个人精神上“未老先衰”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心理病态,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引起各种心理性疾病,还会埋没个人原本的才智,影响创造力的发挥,甚至引起精神萎靡不振、悲观失望,失去生活和做人的信心。

8、疑病症

中年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时段,也是“新老交替”身体素质开始下降的阶段,不少中年人此时易出现一种心理病变──“疑病症”。这类病人往往全神贯注于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尤其是对假想的躯体病症焦虑不安。这种病的基本特点是患者担心自己的某一器官得了不能治愈的疾病并为此而忧心忡忡、四处求医。一般情况下,此类患者怀疑自己患病的主要部位虽可涉及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但以腹、胸、颈和头部为最多。而且疑病症患者似乎具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能感觉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身体内部活动,如心脏跳动、肠胃蠕动等。疑病症多

发生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经济收入较少的中年人身上,而性格内向多疑的人更易患病。

9、抑郁症

中年抑郁症,近来有蔓延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代人沉重的生活压力使然。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得失变化无常往往让人生出无助之感。加上人际关系的愈发复杂,如果心理调适不当、不及时,很容易患上抑郁症。中年是人生的黄金期,比之于青年,他们多了几分成熟与经验;比之于老年,他们多了几分干练与活力……很多中年人除了有上述优势外,往往还有较高的薪水和良好的职位,是单位的骨干力量。中年人不仅事业成功,压力相对比较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事业两重压力,而比之青年时代,体能下降,身体素质明显不如那一时期好。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过得轻松潇洒的中年人并不太多,有不少人甚至时常深深陷入忧郁之中,所以很容易患上抑郁症。

10、自闭症

一项心理调查表明,近70%的中年人或多或少存在自闭倾向,表现在不愿再接触社会新生事物,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对于一些必须应酬的活动也敷衍了事。不愿敞开心扉,工作墨守成规,倾向于“守天下”,看不惯年轻人,缺乏兼容并蓄的精神,甚至压制、打击下属;在家庭生活中也缺少活力,怨言多,倾向于给亲人挑毛病;还有一部分中年人,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身体不适,到医院反复检查又查不出毛病,这样的人更关注自己的身体,而很少关注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总之,一切对他们来说似乎都失去了兴趣,严重者甚至达到抑郁症、焦虑症的程度,轻者也影响生活质量,干扰人际和家庭关系。还有一些中年人事业有成,不缺少财富和美满的家庭,却突然发现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了,发觉过去多年的奋斗是那么缺乏意义,对自己生命真正的价值感到困惑,因此出现情绪困扰和自闭倾向。中年自闭症在成功人士群中有,在下岗、提前内退的人群中也有。一些四五十岁的下岗工人,拿着有限的基本生活费,天天在家中玩牌,而没有热情“从头再来”,去重新创造光明的未来,仿佛他们的人生已经走到终点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年自闭症的原因,虽然从表面现象看是源于人到中年的保守心态,但从深层心理机制来说,却需要从整个人生历程来分析。早年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早年开始形成的性格和认知特点,以及早年经历留下的情结,在中年时期都可能会表现出来,如在“中年自闭症”中表现出的退缩、回避的心理机制和消极的认知偏差等。

11、“灰色”心理病

心理“灰色病”是美国加州大学的赫白格教授在心理研究中发现的一种与更年期症状不完全相同的综合症。它好发于中年男性,主要特征表现为人的性格和心理发生突变,常感到焦躁不安,郁郁寡欢,缺乏决断,而自己却否认有任何毛病。

心理“灰色病”是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所致。在生理方面,人从童年、少年、青年到壮年,一直是在成长中度过的。但进人中年后,身体的成长由缓慢而停止,甚至出现衰退,人变得容易疲劳,皱纹、白发的出现,形体变胖等,使人产生力不从心、无可奈何之感,从而影响心理平衡,严重者出现心理疾病。在心理上,首先产生的是对工作和生活的厌倦感。熟悉的工作,缺少变化的生活环境,使人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其次光阴消逝,当蓦然回首,想到以往岁月虚掷,再对今后自己又能有多少作为、多少成就难有期望,思前想后,心情十分惆怅,难免会产生“灰色”心理病。“灰色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不但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三)中年人心理问题的预防

1、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生理特点。

认识中年人将面对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引起什么心理反应,对人产生什么影响,以便心中有数,早作准备。接受生理上的变化,关注自身健康,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有意识调整身体,改善饮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2、合理安排生活,做到劳逸结合。

对中年人来说,适量的睡眠非常重要。睡眠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7-8小时为宜,过度疲劳时可适量增加。一般以醒后精力恢复、疲劳消除、全身轻松为好。中年人在工作或劳动1—2小时后可以适当休息,进行短暂的娱乐活动,使机体和大脑得到放松,这样既有利于增强体质,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

人的一生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居室内度过的,居室的宽敞、向阳、通风、干燥、设施整洁、美观大方、墙壁颜色柔和协调,使人心情舒畅,也使人的心理在优雅的环境中得到较好的放松。

4、科学摄入营养

人体摄入的营养不仅影响着身体,而且也影响着情绪。中年人特别需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避免摄入高脂食品,因为过度摄入可能会引起抑郁、沮丧、急躁等不良情绪。

5、心胸开阔

养成不计较小事,即使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都应学会尽快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保持一种稳定而乐观的情绪。情绪具有主观性,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情绪施加影响,中年人可以根据自己情绪发展的特点,结合适当的学习和训练手段,积极的适应它,以免自己陷入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之中去,从而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状态。

6、要学会处理工作的压力,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

事业上量力而行,期望适度,劳逸结合,避免身心超负荷运转。人到中年以后,应该对自己年轻时的目标审时度势地重新进行调整。要正视现实,正视中年年龄的两面性,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实力,既不要攀比,追求完美无缺,也不要放弃自我,无所作为。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己的环境和条件,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精力状况,根据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及今后可能和可以用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目标或更新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实在、可得,也能一步一步地计划着去实现。这时会感到对事业、对生活还充满自信和希望,自己的人生之路还有“走头”。会感到踏实和充实,精神饱满,满意自己。在平实的目标中去求得充实和满意的心态──这正是中年人需要的健康态。

7、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家庭环境中,要处理好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获得亲人的理解、关怀与支持。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要以大局为重、以诚信为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结交良朋益友,要善于同性格、爱好、脾气秉性不同的人相处,这不但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而且可使苦乐得以宣泄,能力得以体现,心理得以平衡。

8、培养一两种高尚的业余爱好,加强体育锻炼。

丰富的业余爱好和体育锻炼有益于健康,弹琴、下棋、书法、跑步、打球等都可陶冶性情、增强体质。如此才能摆脱中年人的苦恼,愉快地度过中年期的每一天。体育锻炼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分泌系统,都有良好的刺激作用,能改善代谢,加强呼吸和血液循环,为大脑输送更多的氧气和血液,使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能焕发青春活力,增强信心,以旺盛的精力去工作。

9、中年阶段性格虽已定型,但仍存在着可塑性。

良好的性格应保持和巩固,不良的性格还要加以克服。要去掉虚荣、嫉妒、冲动,培养踏实、克制、有涵养的性格;要改变软弱、孤僻、过分内向,培养勇敢、坚韧、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减少心理矛盾冲突,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10、学会自我放松技术

比如心理治疗方法中行为疗法之一的自我调节(控制)技术:即气功中的放松功、瑜珈、坐禅、静默法和太极拳等等,如果效果还不好的话,那就有必要去看心理医生了。

二、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

(一)老年人的一般特点

老年期,一般是指60岁至死亡这一阶段。这是人生历程中最后的、颇具特色的时期。人到老年期,身心都有逐渐衰退的表现。

1、生理特点

当人步入老年期后, 身体各器官、系统就逐渐发生器质性和机能性的变化,生理机能逐渐衰退。首先表现在大脑的衰老上。人到了老年,大脑细胞减少,脑组织萎缩,脑重量减轻,脑血量比年轻时减少20%,脑细胞发生生理变化,新陈代谢缓慢,对人体活动的调节能力明显下降,出现精神衰退。心脏渐衰弱, 射血能力降低,血管弹性减退,硬度增加,血压亦随之增加。肺泡弹性与功能减退;肺通气量与肺活量减少。肾功能下降(滤过率、肾血流量、肾小管吸引力等),生殖器开始退化,性功能逐渐减退。肌肉逐渐萎缩,大肌肉力量减弱,60岁时的肌肉力量仅为20岁时的二分之一,筋肉紧张度高,不柔软,关节不灵活,平衡功能紊乱,行走不自如,而且由于骨中钙质丧失多,骨质疏松,脆性增大,即使是轻微外伤,也极易骨折。颜面及颈部之皮肤出现皱纹,皮肤变色、变薄、松弛、粗糙、落屑,失去以往的光泽,有时出现老年斑,眼睑松弛,头发斑白或全白、稀疏、脱落,牙齿松动或脱落。视力下降、听力下降、嗅觉功能下降、手脚不灵活、动作迟缓、行动不便,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差,容易腹泻或便秘。代谢水平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

2、心理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机能也发生相应变化。特别是老年人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后,就更强化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认知功能变化

老年人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退化和机能障碍,首先引起感觉和知觉能力逐渐衰退。在视觉方面,随着年龄增长,瞳孔逐渐变小,晶状体透明度降低,囊膜增厚,出现了视力减退,老眼昏花的状态。在听觉方面,由于听力下降,他们对高频声音辨别不清,对快而结构复杂的语句分辩不清。在味觉、嗅觉方面,由于舌头表面变得光滑,味蕾数目明显减少,嗅觉细胞更新变慢,因此味觉和嗅觉灵敏度显著降低。由于神经系统的衰老,老年人的痛觉比较迟纯,耐寒能力较差,所以比年轻人较怕冷。记忆力也越来越差,由于注意分配不足,对于信息的编码精细程度及深度均下降,老年人的记忆易出现干扰或抑制。人到老年期,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有所衰退,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等却由于老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而往往比青少年强,因此,老年人思维的成分和特性十分复杂。

(2)智力变化

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提出要区别对待智力结构的不同成分,因为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甚至在不少方面超过中青年人。这是由于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往往不是单一的智力成分,而是包含社会经验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分析及敏锐判断。一系列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智力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研究表明,老年期智力与多方面因素相关,包括生理健康、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因素。因此,坚持用脑有利于在老年期保持较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而且活动锻练对智力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动机与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而老年期各种层次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表现为主要对生活保障与安宁的要求,他们普遍对养老保障、患病就医、社会治安以及合法权益受侵等问题表示极大的关注。另外,老年人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并且仍有很强的

参与社会活动、融入各种团体的要求,以满足其爱与归属的需要。尽管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维护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过自信、自主、自立的养老生活。为使自己的价值在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老年期还有一定程度自我实现的需要。(4)情感特点

在严格区分年龄因素及家庭生活环境因素之后,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情感活动与中青年人相比,本质特点是相同的,仅在关切自身健康状况方面的情绪活动强于青、中年。也就是说,孤独、悲伤、忧郁等负性情绪并不是年老过程必然伴随的情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各种疾病的出现、社会角色与地位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5)个性变化

在年老过程中,人格仍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改变相对较小,而且主要表现为开放经验与外向人格特质的降低。相对来说,个性的变化受出生时代的影响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例如,许多老人被认为是个性保守、古板、顽固,这虽然与老年人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速度减缓有一定联系,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时代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知识结构与观念的迅速更新造成的。一些人格的显著改变,如有的老年人格外嗦唠叨,说话多遍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现差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小气,喜欢与孩子在一起,贪吃零食,容易生气、赌气;还有的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当然,正常老年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年人相比,已有明显不同,则要考虑其是否可能已患有老年性精神疾病。(6)人际关系

与子女的关系。由于时代的因素,两代人对社会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诸方面的看法不一致,彼此之间又缺乏了解和理解。尤其是子女成家后,和老人分开住。许多老年人认为,子女来看望他们来去匆匆,吃完饭就走,觉得很麻烦;而子女不来看望他们,又认为不孝顺。一种矛盾的心理,导致抱怨、争吵、指责。

与配偶的关系。俗话说的好:“年轻夫妻老来伴”,老年夫妇都健在,在生活上可以相依为命,互相照应体贴,如果夫妻感情不合,则对老年人的危害更大。有些老年夫妻,年轻时没有感情基础,由于家庭、社会的压力,抚养子女的义务等因素,使他们凑合在一起过日子,等子女成家后,各种矛盾逐渐暴露,导致他们互相产生厌恶之情。有些分开各自随子女生活,由于子女工作忙或所谓“代沟”的原因,使老年人没有倾诉对象,更增加了心理上的压抑感。另外,丧偶使老年人对未来丧失信心而陷入空虚孤独、抑郁之中。

与同事的关系。交往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的精神属性得以健康的支柱。老年人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单位,与同事之间的交流突然中断。交往的被剥夺,可以使老年人社会化水平下降,他们有时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路程,如果没有遗憾,就能认可,接受个人生命的价值。反之,总挂记着曾经做过的错事或生活中不成功的事件,则会感到失落,被别人轻视,以至于绝望。

(二)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和心理问题

1、衰老无用感

衰老无用感是主观上觉得自己已经上了年纪,成为老人了的心理状态,即认为自己不中用了。人生发展有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作为老年人却极难十分客观、坦然地接受自我衰退现象。老年人随着年龄、生活的变化,身体多病和功能衰退,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而产生无用、消沉、悲观感,生活抑郁,寡言少语,整日闷闷不乐。衰老无用感一经产生,就意味着一个人

精神已经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愿和积极性。

2、失落感

部分老人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常常无所适从。总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单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突然手中失去了权利,出门少了车接车送,也没了前呼后拥,更是心中感到失落,生活空虚,情绪不稳定。整天心事重重、沉默寡言、足不出户。

3、孤独感

孩子既是父母的沉重负担,也是父母的精神寄托与安慰。然而一旦孩子成家立业,离开父母时,父母如释重负的同时会发现自己寂寞了。面对这一变化,许多父母,不能正确对待,产生许多心理不适的问题,出现孤独感。特别是子女常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不能经常回家,对老人关心不够,老人与亲朋、邻居来往较少者,孤独感就更加明显。

4、固执易怒

老年人对于新的观念或新的技术较不容易学习且吸收,相对地喜欢墨守成规,坚持传统与老办法,想以不变应万变。主要表现在对待一些问题的看法比较固执,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使观点明显不符合实际,对他人的分析和意见往往也听不进去,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权威,特别是在家中的表现更为突出。当自己的意见被否定后,就表现得很不耐烦,整天唠叨不停,不开心等。老年人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情绪变得不稳定、急躁、易冲动、变化快、喜怒无常,如同儿童一样变化多端,易因琐事而大发脾气,重者伤人毁物不计后果,有时无任何原因也表现出烦躁不安,突然发怒。

6、还童幼稚

大家知道,年老的人,会多少变得像“老小孩”。遇事容易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反复无常。这种老小孩脸现象,女性和文化素质偏低者较为多见。这种现象,也可说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卫,以较年幼的心情来看复杂的现实,也可说是一种理性境界的表现,看透了繁华的外界,只欣赏纯洁且单纯的境界。

7、怀旧心理

人是有感情的,很容易留恋过去,老人更是如此,最喜欢回忆过去。喜欢和人们谈论过去的事,特别是当谈到自己的亲身经历时,非常激动,虽然老人对自己讲过的东西很容易忘记,却又要一遍一遍地反复讲述,从而给人留下“树老根多,人老话多”的印象.

8、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老人们常呈现的心理反应。老年人抑郁占老年人口的7%—10%。随着各方面机能衰退,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觉得无力去克服困难,对未来缺少希望。特别是退休后心理上的自我衰老,产生失落感,平时接触人少,与子女感情交流少,精神上空虚,性格内向,心胸狭小,寡言少语,久而久之发生抑郁,或在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下而诱发。其表现一是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失眠头痛、腰背痛、体重减轻;二是情绪低沉、坐立不安、情感淡漠、兴趣减少、待人冷漠、灰心丧气、自寻烦恼、度日如年、自责自卑;三是自杀言行,平时有活在世上是“累赘”,活着不如死了的言论,其自杀行为无明显外露,往往被家人忽视,而出现自杀行为。

9、焦虑心理

心烦意乱、情绪易激怒,怀疑自己的能力、紧张、恐惧,因此导致头晕、头痛、失眠等精神躯体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10、恐惧心理

老年人的恐惧感主要来源于疾病和死亡的威胁,由于病痛的折磨或受他人病痛的暗示,而产生恐惧心理,表现出对疾病的回避行为。而有些老人的这种恐惧并不完全是怕死,主要是对疾病的担心,担心患病后给子女带来负担、被人讨厌和冷落,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有些老人能把生死看成自然规律,从而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死亡。但是也有一些老人对死亡抱有

惧怕、无奈、拒绝甚至“逃避”的态度。他们或者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尚未实现,或者认为家里还有大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担忧自己哪一天会突然去世,而无法在临终前交代好后事。

11、疑病

疑病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障碍。顾名思义,疑病就是怀疑或是断定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从而忧心忡忡、苦恼焦虑。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是疑病者的共同特征。60岁以上老年人,有半数的人可出现疑病症状,这是由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已从对外界事物的关心转向自己的身体所致,加上这些关心可因某些主观感觉而加强,个性顽固、执拗的人,更容易出现疑病症状,常常出现头部不适、耳鸣、胃肠道功能异常以及失眠等。即使稍有不适,也要向周围人去诉说。有时会过分注意报刊书籍上的一些医学常识而对照自己的不适感,常为此而心神不定,惶惶不安,甚至多次求医就诊。

12、幻觉、妄想状态

幻觉属于心理知觉障碍,妄想属于心理思维障碍。二者是老年人较易出现的心理障碍疾患,以女性多见,这与老年人体内器官功能退化和生理心理变化有关。幻觉本是虚构的知觉,客观环境中并没有相应的刺激,但病人却感觉到它的存在。以幻听、幻视多见,患者听到或看到其他人听不见的声音或看不到的人、动物等。在幻听幻视支配下可做出危险动作,或产生兴奋、恐惧感等。妄想是根本没有客观事实,而病人认为是实在的事,坚信不移。妄想的内容荒唐可笑,十分离奇。其多见的为被害妄想、猜疑妄想、嫉妒妄想等。如怀疑别人要暗害他,怀疑爱人有外遇等。发生妄想的人往往有性格缺陷,如主观、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这与童年缺乏母爱,受过某种刺激,缺乏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

13、痴呆

痴呆是脑的老化、萎缩、大脑皮质高级功能广泛损害而引起的以痴呆为表现的智能障碍。一般男多于女。痴呆有两类:一是原发性痴呆,大脑皮质受累、退化、变性或萎缩的结果。早期表现记忆力和定向障碍,生活能自理。中期出现对时间、地点、定向力受累,计算力下降,生活需人照顾。晚期智能完全丧失,不能判别最简单的吃、穿等日常活动,无自主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二是血管性痴呆,由缺血性、出血性或栓塞性脑血管疾患引起,多突然发病,分段渐进性的智能衰退。

14、离退休综合症

“长江后浪推前浪”,当老年人到了适当年龄,就要离开工作多年的工作岗位让给年轻人,这是十分正常的。但离退休的老同志却由于适应不了所处环境和生活习性的突然改变,往往出现情绪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引发其他疾病,严重影响了健康,这就是所谓离退休综合征。退休生活是人生活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每个人退休后,职务、地位、身体状况、家庭责任等各方面客观上是存在着较大变化的,这些变化确实使老年人失去了许多宝贵的青壮年时期所拥有的东西,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退休后的生活将会越来越长,退休后的老年人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往往这段时间会占到人生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这段时间将如何更有意义的度过,是每一个老年人在退休前将面临的新问题.老年人除了担心经济收入和健康状况外,更害怕晚年精神生活的单调寂宾,怕成为社会上没用的人。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于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失去了日常工作的节律和与同事交谈的机会,又不知道如何消磨时间,适应不了新的生活环境,往往变得精神忧郁,心情烦闷,甚至发生精神方面的变态和疾病。

15、老年空巢综合症

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来,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们的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加速。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家庭成员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在一起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而近年

来城镇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建房热的兴起则为‘空巢家庭”创造了契机。医生指出,当子女离家之后,父母原来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他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会令他们的社会交往更少、更加闭塞。而中国人一直以多子多福为乐,特别是老年人,一旦面对“空巢”,他们会觉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子女不再有价值,因而陷人无趣、无欲、无助的“老年空巢综合症”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做法。这此不良情绪还会导致失眠、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甚至会导致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16、老年人丧偶后心理

虽然人们都懂得老夫老妻不可能同日走的道理,但经历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后,两个人正相携安度晚年之时,倘若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有的老人仿佛失去了精神支柱,悲哀、彷徨、失落、孤独、无依等情绪交织心中,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心理专家分析,丧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一个剧烈悲痛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有3个阶段。自责阶段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觉得对不起逝者:为什么过去常常对他(她)发脾气,为什么没有坚持让他(她)去医院检查,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生者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怀念阶段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常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凄凉和孤寂。恢复阶段在亲朋好友的关怀和帮助下,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17、老年人再婚心理

老人再婚考虑的问题,和年轻人的婚姻不同。种种疑虑笼罩在心头。一怕儿女不同意。虽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老人虽有再婚的自由和权利,但如为此闹得家庭不睦,儿女远离,日子也过不好。二怕别人的鄙视。三怕财产出纠纷。贫困户自然没这层顾虑,稍微有点家当、存项的,一旦老人故去怎么分配?再婚的另一方和双方的子女,都可能在家庭财产上有所动议。四怕老伴不如意。再婚前的互相了解与体察,能看到的只是一部分,真正同屋相处,性格、习惯、生理等问题,慢慢就明朗了。一些老人由于丧偶时间过长、情绪低落、精神失调,长期没有性生活而导致性欲淡漠、性能力衰退,以致再婚后不能引起性兴奋,这种心理性性功能障碍,常会引发新的矛盾。这时,男女双方会不约而同地要以自己以前的另一半作比较,比得不客观、不科学,念起旧情,再婚的质量就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老人老念叨原配如何如何,令新配产生不满,如果新配比原配强,原配子女会产生反感,折射到老人身上也不舒坦。五怕牵手不到头。婚姻的稳定性,在老人再婚的身上照样存在。再婚不久又分手的事,不是一星半点。这里的因素挺多,有为钱的,有称霸的,有异心的,有患病的。总之,怎么弄也合不拢。有这方面顾忌的老人,不愿意没事找事,愿意自己过踏实的日子。(三)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预防

1、注意保健,防治疾病

身体是否健康,常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因此,要求心理健康必须注意身体健康。如果有条件的话,老年人最好每年检查一次身体,以便及时发现疾病,早期治疗。如当发现身体某处不适时,应及时去医院作检查。在医生诊断之前不宜过分疑虑,否则思虑过多,心情抑郁,反而容易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有了病首先是不要紧张,要镇静地面对现实积极治疗。过去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癌症,只要早期发现,也有较多办法对它进行控制了。心脏病、高血压病等,只要按时服药,注意起居有节律,避免情绪波动,同样可以缓解甚至治愈,这方面的病例确实是存在的。

2、乐天知命,知足长乐

我国古代很讲究养生学。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乐天知命。知命也就是了解世界上事物发

展的规律,乐天就是乐观地对待事物的发展。老年人应乐观对待自然现象中的规律。如正确认识“生老病死”是一条自然规律,无论谁都无法抗拒。人总是免不了要生病、要衰老、要死亡的。知足常乐是一条较适合老年人的生活哲学,知足常乐主要是指心平气和地应付出现的各种困境,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自寻烦恼。具体地讲,知足常乐就是要求老年人能宽容、体谅;能自我安慰、自我调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不要有过高的奢望和要求;也不要过分自责、自卑。知足常乐能使老年人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因事情不顺利而可能引起的种种烦恼。

3、保持良好的情绪

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情绪的好坏与健康密切相关。心情愉快会使食欲增加,呼吸、脉搏、血压平稳,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而愤怒、忧愁、惊慌、恐惧等消极情绪常使血压升高,食欲减退,心理上的痛苦必然导致肉体上的不适,久而久之,会影响健康,加速衰老。所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维持健康的关键之一。老年人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忧愁时要释放、娱乐;思虑时要分散、消遣;悲伤时要转移、倾诉;惊慌时要镇静、沉着;过喜时要收敛、抑制;愤怒时要制怒、宽容……只有这样,才能心情开朗,才能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4、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能增强自己的体质,克服或延缓增龄所带来的各器官功能的衰退。当然活动也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去进行剧烈的活动,而是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兴趣,有选择地、有规律地进行活动。这里的活动,指的是广义的活动,包括家务劳动、生产劳动、体育锻炼、脑力劳动以及钓鱼、养花、听戏等各种娱乐活动。适量的家务劳动, 不仅可以活络筋骨,保持人体的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而且通过劳动换来全家生活的舒适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慰籍,可以避免孤独感,促使情绪乐观。体育锻炼可增强消化吸收,增加全身各个器官的血液供应,促进新陈代谢。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脑力劳动带来的疲劳,能锻炼神经系统对疲劳的耐受能力。增进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的转化能力,从而加强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反应性和灵活性,使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绪乐观稳定。再如看书、下棋、种花草、练书法、听音乐等活动,可调节老年人的生活情趣,使其保持愉快的心境。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适当交替,对于保持神经活动的平衡与健康甚为重要。

5、有规律的生活

保持日常生活的规律性,能够促进人体生物钟的正常运行,能够有效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因此,老年人要使自己的心理长久不衰,务使自己的生活规律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常,不熬夜,不贪睡,不吸烟、不酗酒、勤洗澡、勤更衣。饮食有节,营养合理,不贪食,不节食,定时定量,粗细粮混食,荤素搭配,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6、加强人际交往,回归社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加强人际交往对老年人来说,是不可忽视的晚年生活的动力源泉之一。如果老人之间缺乏信息的传递,就会感到空虚、抑郁,不与人交往还会促使脑细胞衰退。老年人要避免社会退缩的不良行为,应深感社会生活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积极与他人交往,主动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和生活动力,参加老年教育,发展自我,为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使老年人从中体验到归属感与成就感,并提升自尊感。

7、家庭和社会的关心

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一样,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心。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睦温馨的家庭,能使老年人心情欢快,生活幸福,不良的心态自然消散。老年人要处理好夫妻关系,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信

任,互相体贴,互相关照,互相谅解,互相勉慰;努力缩小代沟,老年人要关注时代的变化发展,更新观念,两代人之间要互相理解、尊重,互相宽容,互相关照,求同存异,积极沟通,和睦相处。保持子女孝顺、父母心宽的家境。子女应尽自己赡养、孝敬老人的责任,要多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关心老年人,让老人享受到儿孙绕膝、晚辈嘘寒问暖的天伦之乐;增加家族姻亲间的和谐交流可增强归属感,消除孤独感,也有益于某些老年人家庭矛盾和困难的解决。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孝敬老年人的伦理大环境,减轻心理负担,使之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尊敬、关心老年人是和谐社会的传统美德和责任,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象征,让全社会广泛关注老年人事业。第一,要完善体制,使老年人依法享受保障的权利。第二,要成立相关机构,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等状况。必须大力发展老年科学和教育的推广,在医学院校设置老年病医学和老年护理学等专业,加大老年病基础医学理论研究;成立老年精神卫生研究中心,为老年人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第三,要建立公共设施,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政府和慈善机构要动员社会力量修建托老所,为照料和护理老年人提供餐饮、起居、护理、保健需求;在医院、门诊、保健站等设立老年人服务窗口,为老人提供常见病预防、保健、急救等服务;成立老年人咨询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房产、婚姻、再就业、旅游等咨询服务;建立完善文体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健身、娱乐、学习等场所。切实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照顾中体现,给他们提供关爱、休养的场所。第四,要构筑和谐氛围,使老年人得到人文关怀。建立适合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准则,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文化,动员全社会人员给予老年人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从思想上树立“代际和谐”观念,使老年人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获得人文关怀。

8、离退休老人的心理调适

已离退休或即将退休离岗的老年人,要正确认识离退休是我国的人事劳动制度,是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任何人都要经历的。它不仅不是社会对自己的抛弃,而正是社会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离退休老人都应培养适应自己需要的情趣和爱好,学会勇敢科学地与疾病做斗争。社会要在思想上关心离退休老年人,使他们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应定期组织他们进行一些时事形势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参观考察活动,看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外部世界,以开阔他们的视野。

9、丧偶老人的心理调适

当丧偶老人的情绪极度悲伤时,不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宣泄,如在亲友面前倾诉或大哭一场等;把去世老伴的遗物暂时收藏起来,以免睹物思人,也可让丧偶老人到亲友或子女处小住一段时间,设法转移老人的注意力。接触外面的世界,多结交朋友,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如果这种紧张、焦虑、悲观、抑郁情绪持续1~2个月仍不消退,就应正确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地求助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最后应当指出的是,丧偶老人的心理调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环境。无论是子女,还是亲朋好友,对他们都应理解、体谅、关怀,给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让他们迎着火红的夕阳,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10、再婚老人的心理调适

老年人再婚也要以爱的需要为主线。不少老年人再婚后并不幸福或速配速离,原因就是缺乏坚实的爱情基础,草草从事,结果给老年人再次造成伤害。因此老年人再婚前必须矫正不良的再婚心理动机,只有从爱的需要出发,才能在再婚后得到真正的幸福。老年人总喜欢沉湎于过去的回忆之中,在心理学上称此为回归心理。要克服这种心理,关键在于双方都应认识到,过去的已经永远过去了,面对新的家庭,转移参照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努力消除矛盾,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以使双方逐渐和谐。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信任,才能创造美满幸福的新家庭。老年人有比较稳定的性格、兴趣和爱好。这就要求老人再

婚后尽快了解对方的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不同个性、性格和习惯,注意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再婚老年人常有对不起已故老伴的自责心理,可应用一些积极、愉快的活动来避免这种心理。为了减少悲伤,不妨把老伴遗物收藏起来,将注意的重点转到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中,不要老是回忆往事。再婚夫妇应克服“排他”心理,把双方子女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尽到父母的职责,在衣食起居等一些生活小事上要一视同仁。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一)离退休综合征 1.评估①离退休前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②离退休前后生活境遇反差过大,如社会角色、生活内容、家庭关系等的变化;③适应能力差或个性缺陷;④社会支持缺乏;⑤失去价值感。 2.表现离退休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体现在情结和行为方面,具体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或无所适从,有时还会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常出错;性格变化明显,容易急躁和发脾气,多疑,对现实不满,经常怀旧,并存有偏见。大多数有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燥热等症状。心理障碍的特征可出现无力感、无用感、无助感和无望感。 3.预防与护理 (1)帮助老年人正确看待离退休:退休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 (2)做好离退休心理行为准备:快到离退休年龄时,老年人可适当地减少工作量,多与已离退休人员交流,主动及早地寻找精神依托;退休前积极做好各种准备。 (3)避免因退休而产生的消极不良情绪:刚刚退休下来,不妨多与亲朋好友来往,将自己心中的郁闷、苦恼通过交谈等方式进行宣泄,及时消除和转化不良情绪,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舒畅。 (4)营造良好环境:尽量多陪伴老年人,从而减少心理问题。

(5)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并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让老年人感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二)空巢综合征 1.评估①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②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及至老年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卑、自怜等消极情感;③自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重新规划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空巢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1)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子女离家后,父母原来多年形成的紧张有规律的生活被打破,转入松散的、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他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 (2)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长期的孤独使空巢老人情感和心理上失去支柱,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3)躯体化症状:受“空巢”应激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如失眠、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 3.预防与护理 (1)改变认知观念:使之能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满足老年人养护的需要。

老年人社会心理问题案例

老年人社会心理问题案例 一、离退休综合征(retired veteran syndrome):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 案例:刘老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精神矍铄,领导着一个近千人的大厂子,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不服他,不敬他。两年前厂领导换届,刘老的厂长职务被年轻人取代,但厂方考虑到他的年龄和工作经验,反聘为厂里的技术顾问。可刘老当领导当惯了,总是爱管事,爱操心,看什么不顺眼就像多说几句,别人考虑到面子问题,当面不说什么,照样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刘老只能是干着急生气,回到家也总闷闷不乐。更使他不能接受的是,很多人看见自己连招呼都不打,还在背后说长道短。刘老实在不能忍受,赌气提前一年退休了。一年多的光景,刘老就完全变了个人,变得连他老伴都有点不可思议—目光呆滞,脸色灰暗,腰也不直了,背也驼了,过去的精神头一点也没有了,天天呆在家里足不出户。最近,刘老的举止越来越奇怪,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后来干脆一个人跑到阁楼上住了。一天夜里,老伴半夜醒来发现阁楼上的灯还亮着,好像还听见老头子在和谁说话,老伴觉得很奇怪,于是上去一看,发现老头子把孙女的几个布娃娃一会摆弄正这样,一会又摆弄成那样,嘴里还在念念有词,好像在指挥工人们生产一样。 表现形式: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常做错事; 性格变化明显,容易急躁和发脾气; 对什么都不满意; 多疑,当听到他人议论工作时常会烦躁不安,猜疑其有意刺激自己; 老年情绪抑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全身燥热等症状。 二、老年抑郁症(aged depressed disease):广义的老年抑郁症是指发生于老年期(≥60岁)这一特定人群的抑郁症,包括原发性(含青年或成年期发病,老年期复发)和见之于老年期的各种继发性抑郁。严格而狭义的老年抑郁症特指≥60岁首次发病的原发性抑郁。 案例:徐女士,59岁,退休工人,初中文化程度。一生经历坎坷,总觉得身不由己,厄运缠身。初中毕业时,一场大病剥夺了她上高中的机会。26岁结婚后,丈夫另觅新欢,离她而去。进入老年以后,丈夫突发脑溢血,没有流下一句话就撒手人寰。丈夫去世的第二年,独生女儿又在上班的途中,惨遭车祸。从此,徐变得情绪低落,忧郁沮丧,一生的挫折总是萦回不去,觉得自己似乎是家人的剋星,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厌世。不愿与朋友来往,别人的欢乐反而增添自己的痛苦。常常独坐一隅,暗自伤心落泪。长期的情绪低落,使徐的思维变得迟钝,记忆力也明显下降。 表现形式: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精神不振、疲乏无力;言行减少,好独处,不愿与人交往;自我评价下降,自责自罪,有内疚感;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倾向;对前途悲观失望,有厌世心理;自觉病情严重,有疑病倾向;睡眠欠佳,失眠早醒;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记忆力明显下降、反应迟钝。

常见的心理疾病

常见的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异常的总称。通过对咨客心理症状的分析,可首先做出医学诊断,进一步做心理学诊断,便于选择心理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精神病、神经症及其它心理障碍: 1、精神病:是一类严重的心理疾病,需精神科专科医生来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2、神经症:是公认的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根据ICD-9中规定,分为十类:A焦虑神经症、B歇斯底里(我国译为癔病)、C恐怖症、D强迫症、E抑郁症、F神经衰弱、G人格障碍、H疑病症、I其它神经症性障碍、J未定型; 3、其它心理疾病:A性倒错、B性变态(包括露阴症、窥阴症、挨擦症、恋物症、异装症),以上病症又叫性偏移。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复杂的一种,是脑的严重、慢性、致残性疾病。曾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现划为大脑疾病。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统计资料根据美国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的 资料: ●每年有200万以上的成年美国罹患精神分裂症,其中有1/10承认有过自杀行为。

●在美国,尽管仅1%的人群患有谨慎心理性疾病,然而,光精神分裂症所占用的消耗费用占所有精神心理性疾病费用的22%。 ●精神分裂症病人所占用的病床数占所有因精神心理性疾病住院的22%。 哪些人患精神分裂症? 尽管男女均可发生精神分裂症,但男性起病比女性早,通常在10~20岁起病,而女性常在20岁以后至30多岁起病。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哪些? 以下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但每个患者表现有差异,症状包括: ●对现实的歪曲知觉 ●意识混乱 ●多疑 ●错觉 ●幻觉 ●思维紊乱 ●情绪失控 ●感情平淡(情感表达) ●工作和学习困难 ●缺乏密切的人际关系/社交退缩 ●夸大自身价值和/或不现实自我评价过高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一、厌学 【行为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 【产生原因】 (1)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

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3)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正常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4)学生自身的因素。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可导致在学习中遭遇失败,产

中老年人主要健康问题【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老年人主要健康问题【中老年人的 心理健康问题】 中年人不论在社会、在家庭,都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坚地位。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希望能帮到你。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1.事业上要量力而行,不可超负荷工作。成人正处于成家立业、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扮演角色多,易导致紧张。而大多数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的发生考,试大网站收集多与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相关。 2.保持家庭稳定和幸福。家庭稳定、幸福是中年人情绪稳定、乐观、事业成就的基石。医学|教育网搜集所以,要担负好家庭 中的角色,如孝女、贤妻、贤媳、良母的角色并求同存异,以维持家庭和睦的大局,心胸宽大处理好家庭矛盾。 3.矫正不良行为,培养健康行为是预防各种慢性病的关键。所以要保证充足睡眠,

吃好早餐,平衡膳食结构、不吸烟、不酗酒、低盐食,改变A型和C型行为。面对这些问题中年人应注意几个方面 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心理负荷过重中年期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加之个体意识到人到中年,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因而常常主动找事情做。但由于中年人生活工作繁忙,常感时间紧迫,又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做不了,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中年期的烦恼也超过其他年龄阶段。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依次排列为:身体不好、社会分配不公、想做的事做不了。此外,还有子女成长不称心、工作不理想、个人价值被否定、人际间的内耗(猜忌与摩擦)、真诚不被人理解等,也是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 紧张感、焦虑和过多的烦恼均容易引起心理和躯体疾病,严重者还可导致自杀。研究表明,30~40岁年龄阶段的个体自杀率明显增高,40~60岁是自杀高峰期。60岁以后即开始下降。尽管自杀者在同龄人中毕竟是极少数,但根据自杀发展的年龄趋势来看,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预防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面面观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已,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的权威定义说明,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由于社会健康问题最终都要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本文主要讨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 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一个人身体上的任何生理变化都会影响其心理情绪的变化,就连女孩子初潮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都会引起她们心理上的恐慌,更不用说严重的生理病变了。相反,一个人任何心理情绪上的变化,都会影响其生理上的

变化。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这些就是心理情绪变化影响生理变化的典型例子。中医更有“怒伤肝,忧伤脾”之说,说明正常的心态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认知正常认知正常是青少年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青少年时代,孩子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认识发展水平的程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年龄作为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依据来分析儿童的道德社会化,他以7-8岁为界,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界定为截然不同的前后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呈显出如下变化: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道德判断从看“效果”到看“动机”,道德惩罚从笼统性的千篇一律的惩罚到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式的惩罚。他还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把青少年的社会化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诞生-2岁)、前操作阶段(2-7岁)、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和正式操作阶段(11-12岁及以后)。而且,许多精神健康问题,如情绪混乱和精神分裂,都有其认知的根源。所以,正常的认知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感情成熟感情成熟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它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感情自治,即作为一个人自己情感力量源泉的能力,而不是依*双亲来提供舒服、安心和情感保障;二是行为自治,即一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管理自己的事务和照顾个人的能力。这两项自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即完成心理上的断乳过程。随着感情的成熟,青少年逐渐摆脱“本我”的控制,知道并掌握由一定社会的文化所决定的感情表现规则,学会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表达,让理性原则而不是快乐原理左右自己的行为。感情成熟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手段。感情成熟,特别是儿童和双亲之间的情感依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心理健康预防及解决方法

预防: 如果您想知道自己的心理就是否健康,怎么办? (1)对照检查法。对照公认的心理健康标准(第一: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即不会感到有某种莫名的或对大多数人都不构成危险的事物对自己造成威胁。第二: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即人们常说的有“自知之明”。第三: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而非有过高的或脱离实际的生活目标。第四: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而非沉湎于空想或自我封闭。第五: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谐,悦纳自己。第六: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而非固执、刻板。第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非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第八:能适度的宣泄情绪与控制情绪,而非任意冲动或苦行僧式的压抑。第九: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个性,而非盲从与随波逐流。第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也就就是人们常说的会处理好集体的个人的关系。)进行自我检查,瞧瞧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2)测量法。一些心理测量方法可以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致的判断。您可以找心理老师进行。(3)体验法。如果您较频繁地感到内心痛苦或长时间地觉得心情不好,而且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一般情况下,说明您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够理想。 解决: 健康的心理就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与文化科学知识的前提,就是正常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把握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她们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促进人格成熟,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服务网络 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心理保健机构,由专职或兼职老师承担具体的心理保健工作,但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应充分发挥各院系的党、团组织、学生社团、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的作用,建立校级(Ⅰ级)、院级(Ⅱ级)、系级(Ⅲ级)三级网络系统,让她们承担心理保健员与心理咨询员的职责,及时发现与了解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去寻求帮助,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开设相关课程,系统科学地传授心理健康卫生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基本心理状况,自觉有效地提高心理素质。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校刊、板报等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有关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与适应性教育,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常见心理不适的应对方法,提高心理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启动大学生健康预警机制 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尽快建立与启动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用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危机管理与问题预警,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及时发现、早期干预与有效控制。新生入学时,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方法对学生的智力、特长、个性、潜能、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起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全面、主动、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以咨询、引导与帮助,防患于未然。 (四)创建与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就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创建优美的环境、优秀的校风与学风、优越的教学条件、优良的师资队伍,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二、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的老

现代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b5456439.html, 现代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措施 作者:梁爽 来源:《东方教育》2015年第08期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关系及家庭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动态化,心理疾病也开始逐步多发,尤其是幼儿心理问题也开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就现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做相应研究,希望能够找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幼儿;心理问题;预防 幼儿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3-6岁期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影响孩子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从当前我国幼儿心理情况来看,每年都会出现许多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并呈现出增长态势。对此,如何解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现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当幼儿精神上出现紧张及相应干扰以后,可能会出现在思想上、行为上或情感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疾病。从心理疾病的表现形态来看,其存在许多不同症状,例如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抑郁症、儿童退缩行为、异装癖、语言发育障碍等。从整体幼儿心理问题来看,其中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多动症等三种心理问题较为常见。 (一)精神发育迟滞 这种疾病病因较为复杂,0-6岁幼儿患病率达到0.8%。明显表现为,幼儿智力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幼儿。具体来说,精神发育迟滞的症状表现为:第一,反应迟钝。即听力、视力或智力受损;第二,头围异常。即头围发育异常,导致脑损伤婴幼儿;第三,运动发育、语言发育落后。即幼儿明显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发音含糊不清甚至不能讲话等问题,缺乏学习力和抽象思维力,情感反应不协调等。 (二)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效果低下,具有认知能力低、语言失调、理解力低、学习自信心缺乏、性格不健全、行为习惯不良等特征。不仅如此,学习存在障碍的幼儿往往情绪较为低落,独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弱,行为较为偏执,长期以往容易自暴自弃,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多动症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危机: 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木知木觉”。 2、心理治疗: 是指以临床心理学的理论系统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运用临床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治疗病人心理疾病的过程。 二、简答题 1、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一、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与同学、老师或其他成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乐于帮助别人,对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变化、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及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有适应能力; 二、健全的个性:开朗、待人坦诚、意志坚强、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三、情感和情绪稳定协调:有积极乐观的情绪,热爱学习和工作,对生活充满信心; 四、智力正常:能胜任学习与工作任务,从事正常的生活和活动,并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上。一般智力商数在70以上(包括130以上的超常儿童)都属于此列; 五、行为协调:儿童的行为能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并与儿童的年龄及角色身分相称; 六、适度的反应能力:对于周围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作出适度的反应,遇到突发事件时,在紧急状态下有一定的应变能力,采取和年龄相适应的解救措施,而不是退缩、逃避现实; 七、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 八、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不仅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有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九、注意力集中; 十、完好的感知能力十、完好的感知能力 2、简述心理健康的表现。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而愉快 3.意志健全 4.统一协调的行为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6.行为反应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三、论述题 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询与治疗关系?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辅导者或教育者与来访的当事人或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帕特森曾写道:咨询或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际关系,请注意,我不是说咨询或治疗涉及人际关系,我是说它就是一种人际关系。辅导者与来访求助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中最重要的方面,更是决定咨询与辅导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建立良好关系过程中,咨询与辅导人员的态度和相应技术起着主导作用。罗杰斯认为,基本条件是共情、尊重和真诚,除此之外,还有具体化、即时性、对峙等。 一、共情 又叫共感、同感、移情、同理心等等。所谓共情,罗杰斯认为就是能体会当事人之内心秘密世界,仿佛身临其境。通俗说,共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达到对当事人境况的心领神会。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就是共情的形象说法。共情包含同情的成分,但又不是同情,同情不一定会有对对方感受的理解和体会。共情不仅有同情,更有理解。也就是说,在咨询与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不但有能力正确地了解当事人的感受和那些感受的意义,同时还要将这种对这些感受的理解和体会准确地传达给双方。由于共情,来访求助者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这样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使辅导员了解来访者更多的情况。

如何预防小学生心理问题

如何预防小学生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 4、智力正常; 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而我们身边的孩子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1.自闭症: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兴趣和实际行动,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 2.多动症:我一直对活动量过大的孩子感到头疼。因为要让他们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简直比登天还难,他们经常因为上课时注意不集中,做小动作或影响别人而受到批评。放学后他们也到处乱跑,想干什么马上就干什么,在家里翻箱倒柜,对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毫不爱惜。 3、易愤怒:学校中经常看到部分学生因为一句话或一个小碰撞而大发脾气、激烈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生气、发怒是人的正常情绪,适度发怒可以宣泄内心的委屈和积虑,利于健康,但是愤怒过度和容易暴怒就是一种危害健康的心理疾病了。 4、厌学与逃学: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学校应该采取的策略 学校若通过各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活动,而且遵循教育规律,方法得当,小学生就会健康成长。 1,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人都喜欢轻松,在轻松的环境中,可以放下心中的防御,在一定的时候也会流露出真实情感,思维也会更加自由、活跃。特别是在课堂上,老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地位,形成和谐,求知的师生关系,培养

压力和心理疾病预防

如何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心,心情也会时有起伏,如何保持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呢? 遇到不称心的事,要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遇事冷静,从而保持愉快、开朗、平稳的心境。 积极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培养多种业余爱好,丰富生活情趣,用各种办法转移注意力,从发怒的人或事上转到高兴的事物上去,松弛紧张的精神,使情绪得到稳定。 扩大社会交往,结识良师益友,这样可以通过朋友的启发、忠告、劝说和帮助,使情绪变稳,减轻心理冲突。这是积极的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学会自我调整情绪的方法。遇到挫折和精神刺激,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怒气涌向心头时,要默念“生气是自我惩罚,烦恼是和自己过不去”的警言,或听听音乐,作深呼吸等转移注意力,求得情绪上的缓冲。 摆脱心理压力20招 心理压力,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心理压力总的来说有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压力源。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证明,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肌体患病。现代生活的压力,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挤压着我们。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压力呢?下列20种心理调节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减压方法,不妨一试。 1.一吐为快。假如你正为某事所困扰,千万不要闷在心里,把苦恼讲给你可信

的、头脑冷静的人听,以取得解脱、支持和指正。 2.开怀大笑。健康的开怀大笑是消除压力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种愉快的发泄方 法。“笑一笑,十年少”,忧愁和压力自然就和你无缘了。 3.听听音乐。轻松的音乐有助于缓解压力。如果你懂得弹钢琴、吉它或其他乐 器,不妨以此来对付心绪不宁。 4.阅读书报。读书可以说是最简单、消费最低的轻松消遣方式,不仅有助于缓 解压力,还可使人增加知识与乐趣。 5.重新评价。如果真做错了事,要想到谁都有可能犯错误,若事与愿违,就应 进行重新自我评价,才能不钻牛角尖,继续正常地工作。 6.大喊大哭。在僻静处大声喊叫或放声大哭,哭并不可耻,流泪可使悲哀的感 情发泄,也是减轻体内压力的一种方法。 7.与人为善。遇事千万别怀恨在心(包括自己是对的)。怀恨于心付出的代价 是使自己的情绪紧张,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8.不要挑剔。不要对他人期望过高,应看到别人的优点,不应过于挑剔他人行 为。世上没有完美,可能缺少公正,因而要告诉自己:我努力了,能好最好,好不了也不是自己的错。 9.留有余地。不要企图处处争先,强求自己时刻都以一个完美形象出现,生活 不需如此,你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也往往更加从容。学会说“不”。 10.学会躲避。从一些不必要的、纷繁复杂的活动中,从一些人为制造的杂乱和 疲劳中摆脱出来。在没有必要说话时最好保持沉默,听别人说话同样可以减轻心理压力。 11.免当超人。不要总认为什么事都应做得很出色,应明白哪些事你可稳操胜券,

现代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措施

现代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措施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关系及家庭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动态化,心理疾病也开始逐步多发,尤其是幼儿心理问题也开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就现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做相应研究,希望能够找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幼儿;心理问题;预防 幼儿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3-6岁期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影响孩子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从当前我国幼儿心理情况来看,每年都会出现许多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并呈现出增长态势。对此,如何解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现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当幼儿精神上出现紧张及相应干扰以后,可能会出现在思想上、行为上或情感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疾病。从心理疾病的表现形态来看,其存在许多不同症状,例如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抑郁症、儿童退缩行为、异装癖、语言发育障碍等。从整体幼儿心理问题来看,其中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多动症等三种心理问题较为常见。 (一)精神发育迟滞 这种疾病病因较为复杂,0-6岁幼儿患病率达到0.8%。明显表现为,幼儿智力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幼儿。具体来说,精神发育迟滞的症状表现为:第一,反应迟钝。即听力、视力或智力受损;第二,头围异常。即头围发育异常,导致脑损伤婴幼儿;第三,运动发育、语言发育落后。即幼儿明显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发音含糊不清甚至不能讲话等问题,缺乏学习力和抽象思维力,情感反应不协调等。 (二)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效果低下,具有认知能力低、语言失调、理解力低、学习自信心缺乏、性格不健全、行为习惯不良等特征。不仅如此,学习存在障碍的幼儿往往情绪较为低落,独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弱,行为较为偏执,长期以往容易自暴自弃,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多动症 多动症明显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性格过于活泼好动、情绪不稳定、过度敏感、攻击性和冲动性行为多等现象。一般情况下,多动症多在三岁左右发病,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第一,遗传因素,即孩子天生过于活泼;第二,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一、前言 中学阶段,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也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着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 二、常见问题分类 在这个时期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解决方法: 1、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是"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训练。 2、克服学习惰性。 3、动之以情,增加"感情投资"。 4、增强心理相容,心理协调程度。 5、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 6、加强课外辅导。 7、增强鼓励、期望和热情的期待、关心。

8、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遵守纪律,克服困难的意志培训。学生的潜能和其他优势,唤醒他们的自信心,转变他们的思想认识,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坚定继续努力的决心,启动他们的学习动力系统,促使其彻底转变。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父母不和或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父母关系不和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解决方法: 1、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对于攻击性学生,家长和教师特别要提供和谐环境,以避免争执、冲突等不协调关系的存在。 2、采用集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矫治等方法减少学生攻击行为。如果两个学生打架,就可以让他们用互换角色的方法在小组或全班面前讨论,以了解每个问题争执的两面及其处理技巧,然后集体讨论。 3、锻炼学生对挫折的忍受性。攻击型学生多容易冲动,碰到挫折、遇到不满无法忍耐。增强对挫折的忍受性可减少冲动行为。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预防对策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预防对策 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健康,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健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脏话、考试舞弊、厌学、逃学等现象,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下面我就以上表现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分析 1.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初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出现这种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国家教育结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形成的。 2.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师生之间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师生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在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也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对策 1.学习心理知识,进行心理调适。作为初中学生,要有意识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2013-12期末考试(试卷号7170)

复习题精选题库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D )。 A、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B、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 C、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认识过程的是(C )。 A、情绪 B、需要 C、想象 D、兴趣 3、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D )。 A、艾宾浩斯 B、韦伯 C、马斯洛 D、冯特 4、以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学科是(B)。 A、普通心理学 B、实验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人格心理学 5、古希腊哲学家(A ),公元前三百多年就写出了古代的心理学《灵魂论》。 A、亚里士多德 B、韦伯 C、马斯洛 D、冯特 6、听觉中枢在(B )。 A、枕叶 B、颞叶 C、额叶 D、顶叶 7、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是(B )。 A、反射系统 B、反射弧 C、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反射 8、下列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是(B )。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延 D、望梅生畏 9、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到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A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10、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是(A)。 A、感觉阈限 B、差别阈限 C、最小可觉差 D、感受性 11、明适应和(A)是视觉的两种适应现象。 A、暗适应 B、光适应 C、色适应 D、闪光适应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 C )。 A、感觉 B、反应 C、知觉 D、阈限 13、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的知觉特性是(A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恒常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选择性 14、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是( B )。 A、感觉阈限 B、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性 15、( A)是知觉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必要工具。 A、词 B、句 C、语言 D、概念 16、开卷考试时的记忆活动是( D )。 A、识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17、有预定识记目的并能运用有效识记方法的识记是( C )。 A、意识识记 B、机械识识记 C、有意识识记 D、不随意识记 18、人脑对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是( B )。 A、感觉记忆 B、形象记忆 C、记忆表象 D、想象记忆

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1、老人常见的心里健康问题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一份科普资料表明,由于大脑功能的退化和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建设尤其重要。人在一生中不断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老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在不断地 增多,那么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1.1、离退休综合征: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性障碍。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 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 1.2、衰弱综合征:由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群交往少,信 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因素导致。常表现为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 1.3、空巢综合征:“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

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1.4、焦虑症: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因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等引起。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1.5、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50-60岁, 80岁后少见。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2、老年人患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2.1、老年人感知觉、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下降,情绪趋于消极 老年人感知觉敏锐度逐渐下降,身体机能状况越来越差。根据个案访谈对象来看,老年人看待问题更倾向于主观判断,且难 以接受其他人的劝告,进而使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等出现失调;个人情绪也会因自身无奈接受身体老化及老年时期遇到的重大事件,情绪、情感趋于抑郁、焦虑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