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话题作文:“改变自己与改变环境”

话题作文:“改变自己与改变环境”

话题作文:“改变自己与改变环境”
话题作文:“改变自己与改变环境”

话题作文:“改变自己与改变环境”

[文题] 枭(猫头鹰)遇到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你同意鸠的意见吗?人是应该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还是应该改变环境,或者采取其他办法呢?请以“改变自己与改变环境”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题解] 改变自己还是改变环境,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主动与被动,积极与消极,生存与毁灭,成长与发展……论辩的空间非常广阔,思维的张力也非常大。这是一个适合训练思辨能力的好材料。

正命题——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1.由此及彼的联想

●鳄鱼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由水生动物变为水陆两栖动物;海龟为了躲避险恶的环境,长出了龟壳;青蛙为了躲避断粮与寒冷的威胁,学会了冬眠;变色龙为了隐藏自己学会了改变颜色。

●人类的祖先不断地改变自己:由四肢行走变为直立行走;毛发系统衰退;脑容量变大。

●有关适应环境的名言: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识时务者为俊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猎人的故事——有一个猎人整天赤脚在山林里打猎,双脚不堪石子和荆棘的刺痛,于是感叹道:“要是山路上都铺上动物的毛皮多好啊!”妻子对他说:“为什么不用毛皮裹上你的双脚呢?”

●越王勾践面对不利的环境,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终成大业。

●鲁迅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的中国,改变志向,弃医从文,决心救治国民的精神。

2.由表及里的推论

●枭如果到了另一个环境,人们也许不只讨厌它的叫声,可能连它的模样也不喜欢。

●一种环境之所以存在,正是由于它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你要想生活得更好,就必须改变自己,融人其中。这并非盲从,只是摒除自己不合时宜的习惯而已。人的个性应存在于共性之中。

●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人们应努力适应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环境进行改造。不想适应环境,只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必定会失败的。

●自我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环境只是外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不可能改变事物的本质,所以改变自己才是最关键的。

●人不能脱离环境、脱离社会而存在,每个人都与身边的人,与所处的环境发生关系。如果不能适应所处的环境,最终只能被环境所抛弃。

●有时候改变自己顺应环境也是一种策略,一种机智,是暂时隐藏锋芒,积蓄力量。时机成熟时,振臂一呼,方能应者云集。

[例文一]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小A说:“要是我出生在美国,我准是个英语天才。”小B说:“如果李白是我的老师,也许我早就成诗人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怨环境不好,总是千方百计想换个环境。可是环境变了后又怎么样呢?还不是一如既往!于是我要说,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环境的改变只是暂时的,自我的改变才是永久的。燕子总是躲在他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一旦屋塌檐倒,只能流离失所。舒适的屋檐,的确给燕子带来了暂时的安全与温暖,可它的一生也只能在心惊胆战中度过。

“天有不测风云”,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改变它一时,却无法改变它一世。有些人成绩不好,总是抱怨家庭环境不好、班风不正、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可看看他们的作为呢?上课打呼噜,作业拖拉,心浮气躁……还是审视一下自己吧,改变了自己,问题也许就解决了。

与改变环境相比,改变自己更能培养意志与毅力。历史上秉烛苦读的例子不是很多吗?这些古人没有去抱怨环境,或煞费苦心地去改变环境,而是在改变着自己,努力适应环境。就在这种改变中,磨炼了意志,培养了矢志不渝的精神。殊不知,每一次改变,你的灵魂便上升了一个台阶,你也就向辉煌迈进了一步。要知道;现在你改变的是自己,而将来终有一天,你改变的是你的命运。

也许你要说,改变环境当然有必要,要不然怎么会有“孟母三迁”呢?诚然,环境对个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可是并不是改变了环境就改变了一切,何况环境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改变的。孟子有那么优秀的母亲,能为他创造良好的环境,而现实中,对于许多温饱尚不能解决的父母,别说“三迁”,我看“一迁”也未必能办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的变化是受一定客观条件制约的。鲁迅面对暂时无法改变的黑暗社会,毅然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改变社会环境。由此看来,从自我的改变做起,也是有利于改变环境的。

人人都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人都在改变,但很多情况下,改变环境确实不如改变自己,当我们与环境发生矛盾时,应该首先学会改变自己。

[点评]本文主张“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扣住环境的特点、改变的目的和改变的条件进行说理,颇能服人。“现在你改变的是自己,而将来终有一天,你改变的是你的命运”,让人警醒。

反命题——改变环境,适应自己

1.由此及彼的联想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名言警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削足适履”故事中的那个郑国人,只知道一味地改变自己,就是不知道换一双大一点的鞋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孟子的学习和发展,三次搬家,选择好的环境。

●古代名人事例:屈原“世人皆醉唯吾独醒”,“身陷泥淖之中”毅然放弃尊贵生活而殉国;陶渊明“少无适俗韵”而寄身草野

2.由表及里的推论

●枭的叫声是天生的,是不可改变的。枭作为益鸟,它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人们对它的成见。枭坚持自己的叫声,就是坚持原则,保护个性。在社会生活中,你总有不适应它的地方,你能一味迁就它吗?不行。你要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这是一种勇气,一种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性格,

并逐渐成为潮流。不过潮流也会改变,改变之后又是一个潮流,如此反复,环境终究是让人牵着鼻子走的。我相信,环境是因人而变的。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最能体现这种区别的就是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改变环境。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改变生存环境,使得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极其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是环境的主宰,我们应该运用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去改善我们赖以存在的环境,创造和平的社会,共享美好的人生。

●面对不如意的环境,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是发展自己的必要条件,但不可为了名利及一些世俗的东西而迷失自己,坚守人格的底线亦是必须的。总之要做到在“变”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固”中坚守人格与尊严。

●环境是流动的,是一段时期的大背景。自我是惟一的,是无可替代的。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就保持自己的个性;如果能够改变环境,那就更要珍视自己的特质,不要被环境同化。

●如果每个人都只会屈服于环境,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停滞不前,毫无生机。改变自我适应环境,只能使自己变得软弱无能。只有那些敢于改变环境的人,不满足于自己的处境,想方设法地改变它,才能使自己和周围环境一同成长,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主流。

3.深入思考的结果

[例文二] 本性岂能改变

枭因为自己的叫声令乡邻厌恶,决心东徙,鸠的一句“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似乎指出了枭的问题的要害。但枭真的需要改变自己的声音,发出像黄鹂婉转动听的悦耳之声,像喜鹊那充满喜气的吉祥之声,抑或是像家猫的柔和绵软之声?不,不需要,它根本无须改变自己,而应挺起胸膛,不卑不亢地说:“我不是完美的鸟,却是益鸟,你们不见我的优点,专看我的缺点,是小人之心。”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我们自己。是的,这句话的确有一定道理。当我们面对困难,叹息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如意时,可以默默地说一句: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为了生存,有时人固然可以改变自己,但如果所处的环境本身就是一团漆黑,污浊不堪,我们还能委屈自己,迁就环境,随波逐流吗?这时,我们惟有冷静、沉着,坚持自己,才有可能在黑暗中为自己和同行的人们点亮一盏灯。

曾有这样的时代:官场污浊,民不聊生,整个社会在黑暗中风雨飘摇。社会如此混乱,许多人便改变了曾经的青云之志,浑浑噩噩,趋炎附势,甚至同流合污,鱼肉百姓。他们觉得,既然“众人皆醉”,又何必“惟我独醒”呢?然而,风雨中,有人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坚守着高尚的节操;有人低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独守着善良的心灵。他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也有这样的人物:面对险恶的环境,他们似玉树临风,屹立万仞高崖,毫不动摇;坚守着自己的高尚品质、崇高美德,猛烈地抨击世俗弊病,身处逆流而坚不可摧。他们之中,有在白色恐怖中不畏强暴的鲁迅;有“左”害横行时顶着压力,坚决高举反“大跃进”旗帜的彭德怀;有在威逼利诱下坚持真理,英勇不屈的张志新。如果他们改变了自己,去适应环境,那么,他们将放弃自己的正义、理想、责任,我们的社会可能至今还处在黑暗之中。

总之,如果要改变自己,就应让自己因此而多一份美丽;如果要改变环境,就应让更多的人沐浴到三月的阳光。

[点评]本文抓住“改变自己”论的要害:如果是污浊不堪的环境,也要改变自我吗?指出人的本性、个性、节操是不能改变的。可贵的是作者并非全盘否定改变自己的必要性,而是既有辩证的分析,又有个人的倾向。

正反综合,辩证分析

1、由表及里的推论

●对于他人来说,自己是他人环境中的一个因子,如果改变了自己,就是改变了他人的环境,好的环境促进了他人的改变,反过来也就改变了自己的环境。所以,通过改变自己去改变环境,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环境是由你我他共同创造的,改变环境,就是让周围的人一起来适应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里的“适者”应该是既能适当地改变自己,并保留自己的个性,又能恰当地影响别人,很好地调节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适者”。

●适应不是随波逐流,“近墨者黑”,而是“近朱者赤”——迅速丢弃陋习,与德高之人?比德,与有能之人竞能;适应,也不是世故圆滑,评价一个人是否有节操,仅看他与谁为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看他如何为伍。适应应该是一种放弃,放弃固有的成见和弊病;适应也应该是一种接受,是有辨别有选择地“拿来”;适应还应是一种改变,对自己、对生存环境进行适当改造。

●只有顺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只有先接受环境的启示和历练,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去创新,去改造。这不仅是人与环境的正确关系,也是人们应有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而不被动,努力尝试而不漫无目的。

●人类发展到今天,不仅在于它能够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活,更在于它善于改造世界,使环境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其实,我们

最初改变自己求得生存,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强大起来去改变环境。

●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不是甘于平庸,不是流于世俗。改变自己是要在困难面前改掉自己的惰性,在集体中改掉自己的任性,在未知世界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面对众人的批评时,不应寻找新的朋友,而应改掉自身缺点;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不应想着跳槽,而应改掉失误,东山再起。改变自己,就像雨花石经过打磨,少了些许锋芒,多了几分精彩。

●改变自我本质上是超越自我,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是重新建立全新的自我。

●改变环境与创造自己是息息相关的,劣势环境需要改善,自己的缺点或不足需要改变。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与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进。

●无论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还是改变环境发展自己,都属于积极的人生态度,都是为了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某种一致,形成一种和谐,进而取得成功。个体与环境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只有将改变自我与改变环境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进步。

2.深入思考的结果

(例文三) 适应与改变

鸠与枭的话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我认为,人应该适时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但也要保留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万物的进化过程,是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过程。鳄鱼由水生动物变为水陆两栖动物,海龟为了适应险恶的环境,长出了龟壳,青蛙为了躲避断粮与寒冷的威胁,学会了冬眠,变色龙为了隐藏自己学会了改变颜色。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人也会根据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以使自己更好地生活。当然,我们也看到,有些人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学会了圆滑地处世,既不得罪张三,也不得罪李四,在改变自己中又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方向。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仅要适应环境,更要在环境中展示自我。韩寒面对的是众人褒贬不一的环境,但他坚持自我,以独特的个性和出众的才华赢得了大家的首肯。三毛曾说过,“最令人惧怕的一类人,是性格不明显的人。”一个人如果想让自己符合所有人的“胃口”,是很愚蠢的。世界上找不到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就像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所以,一方面,在必要的时候应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因为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盲目地脱离环境,最终将导致个人的悲剧;另一方面,不能为了适应环境而盲目地改变自己,因为那样会失去自己的个性,世界会因此而黯淡,人类也会因此而停滞不前。我们应该保留自己的亮点,发展并完善它,使之成为人生的闪光点。这样的人生才是完善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做一下评估,究竟自己的习惯中哪些需要改变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哪些需要保留下来为将来的人生增添光彩。把握好适应与改变的尺度,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展示自己。让我们每个人在适应环境中亮出自己,发展自己吧!

[点评]辩证分析不是正反叠加,采取中庸之道,“各打五十大板”,而应是在全面剖析问题的基础上,展示与众不同的观点。本文“在适应环境中亮出自己,发展自己”的观点,不反对改变自己,但更主张保留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亮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