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

天津大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课程论文试题课程名称:教育原理课程编号:S212G001

学院名称:教育学院学号:2013212026 姓名:易佳睿成绩:《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3年11月20日

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

一、对题目名称解读: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教育工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教育工作者要按照教育目的去计划自己的工作,受教育者要以教育目的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社会各界应按照教育目的的来检查教育部门的工作。教育目的通过各方面的教育和学校的各项工作来落实。

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教学工作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要通过教学来进行。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而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课程是人才培养蓝图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基础,它规定了学校教什么和学什么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课程及其顺序构成了学生达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所应学习的基本内容体系。

二、研究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职业的变化、技能的发展等愈发加快,“知识技能的获得”这种单一化目标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变革的要求,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更显示其对于未来公民的重要发展意义。越来越多的课程学者开始从培养“整体的人”这一视角深度勾画人才培养的目标框架,并进而从课程结构、课程组织等诸多方面对如何培养完整的人、如何解决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相互割裂的痼疾等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建议。

课程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与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它更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价值取向与理想诉求。课程是学校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或者学生自己选择的各种学习经验,是教与学各种活动的总体及其过程。课程作为教师与学生关系中最重要的媒介,是实现国家教育目的的核心。

三、文献综述

建国以后,在教育目的方面曾经历了几个阶段,有过几种表述。

第一阶段:解放初至1956年

《共同纲领》里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在这个阶段里,教育以为建设事业服务,学校以培养建设人才为目的。受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曾把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其着重点在于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这一阶段,我国经历了两次课程改革:

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年-1952年)确定的方针是“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这次改革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

为适应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改变第一次课程改革中的结构单一、学生掌握知识片面性等问题,我国又进行了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年-1957年)。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整顿、巩固和发展中小学,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有计划地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教师编写专门的教师参考用书等。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育工作者把“全面发展”理解为“门门功课都五分”。学生为追求“门门五分”影响了个性特长的发挥。为纠正这个偏向,一些同志主张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是全面发展的又是有特长的。这就涉及到要不要修改教育目的的问题,在教育界引起了争论。

第二阶段:1957年至1966年

1957年,毛泽东系统地阐述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发行完成以后的全国形势和面临任务时,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随着1957年我国教育目的的转变,教育部又进行了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经历了调整时期、大跃进时期及调整与反思时期。调整时期强调知识教学和劳动教学有机地结合;大跃进时期改革的主题是缩短学制年限、精简课程;调整与反思时期主要对上个时期的教育改革进行相应调整,制定并颁布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起草并编写了第四套全国通用教材。

这个阶段的课程改革主要受苏联教育与教学的影响,模仿痕迹明显;由国家控制课程管理与编制,统一科目与内容,课程结构单一;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但全国统一的课程内容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

教育目的仍用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提法,但实际上已作了实质性的修正。

“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是被改造的对象,颠倒了理论是非,教育界讳言教育负有培养知识分子、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任务。

第四次“文革”时期课程改革(1963年-1976年)“文革”前期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改变教材内容过深、过难问题,196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第四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强调了“双基”,并适当反映了科技新成就。随后“文革”爆发,课程改革停止,革命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课程。

第四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段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有三次,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的拨乱反正、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与教育体制改革三个方面。

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1980年)、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年~1985年)、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年~1996年)。这个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视野扩大,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开始注重地区差异,废除了课程行政管理“集权制”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一纲多本”课程改革方略。这一时期课程改革仍然以学科中心课程为主,课程内容偏深、偏难、偏重。

第八次课程改革,新世纪教育创新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6年至今)。与世界教育接轨后,中国学生在国际性大赛中智力表现成绩突出,但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近二十年的经济与政治的改革,需要的社会人才的质量与规格也发生了最大的变化,教育学者开始思考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这一时期课程改革的特点是: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课程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教育,尤其学校教育,以其培养人才作为其根本使命。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与质量,以教育目的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基本依据。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从培养劳动者到建设者、接班人,从有文化有觉悟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与我国对人才需求的质量与规格相一致。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都来源于社会的经济与政治等发展与需要,同时为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等发展服务。从我国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中,不难发现我国的课程改革一直与教育目的的变化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相连。一次又一次的课程改革都是一步一步地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为我国经济与政治人才培养做出重要的贡献。

因此,研究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落实教育目的,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核心概念界定

教育目的:一般来讲,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具体来讲,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是一种教育理想,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本研究所指的即是广义的课程。

六、研究内容

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实际的课堂教育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这一系列转化: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培养目标,到课程工作者所要明确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工作者要考虑的教学目标。当然,这种转化不是一种简单的推演,而是在对学生、社会、学科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明智抉择。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它普遍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从国家或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只能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可能是具体的。在实现同一教育目的上,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会有不同的做法。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各学科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之外,也不能否认是由于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的理解上的差异造成的。所以,为了确保教育目的得到正确的贯彻落实,就需要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情况予以具体化,即要明确培养目标。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在国家总的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发展

方向、内容及应达到的规格所提出的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定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或人才的方向、途径、具体规格和各种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一般,小学,应以开发孩子智力,启迪、诱导学生思想、思维为主;中学,应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主;大学,更应凸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学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就要求我们所要培养的人,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结构、品德结构和审美结构,而且还要求他们意志坚强、发展全面,能够独立地控制管理自己的生命活动和行为,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在当代这个迅速变化着的世界上的地位和使命,自觉地使自己的活动服从于社会共同的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才能。因此,我们所培养的人,就必须同时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智识素养、身心素养和美育素养和劳动素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制定。两者关系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但培养目标通常不涉及具体的学习领域。因此,为了使课程编制工作切实有效,我们还必须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即要确定课程目标。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编制、课程开发活动的起点和核心,它试图解答“学校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学校教育究竟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这一关键问题。

1.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课程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①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②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③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④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与教育目的不同。

2. 课程组织

确定课程目标后,就要制定课程计划与课程组织。理想的课程要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如以社会、学科、学生三个基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则素质是这三角形的核心。要从社会需要中抽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据此设计课程。

课程方案要对培养目标作详细的分析,力求内容实在,文字简明,体现有继承、有发展、有层次、可操作的特点。新的课程要把课内外的教学与活动统一起来,把综合基础同个性特长统一起来。在课程组织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2)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3)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修改特长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人的发展既应是全面的、和谐的,又应有鲜明个性。唯其如此,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多方面的需要。

因此,在课程组织时注意:

(1)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平衡

必修课是学生将来升学和就业都必须具备的文化。选修课是根据自己意愿选学的学科,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结构中,可选择的课程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2)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平衡

分科课程是我国课程的传统,其优点是同各门科学比较吻合,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缺点是容易造成学科间的分隔,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发展。综合课则正好相反。如能把两者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加理想。

从人的认识发展规律来看,认识是从综合,走向分化,再趋于更为高级的综合。分科课程同综合课程的结构应根据教育的层次以及学校的性质来决定。

(3)学术性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的平衡

3.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在评价的方法上:

(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

(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

(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

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缺乏对于个人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的适当评价,不利于肯定学生个体的成绩。

个人内差异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之间成绩与能力差异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出的前后纵向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依据,也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等;

(4)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绝对评价是对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或“达标”的程度所作出的评价,也被称为“标准参照评价”。这种评价过于重视统一性,忽视了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我们提倡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促进所有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的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它具有这样几个特征:①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②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③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七、研究方法及步骤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研究步骤:①收集资料;②整理综述;③梳理反思;④提出观点。

八、研究存在的不足

1. 查阅资料不够丰富,内容不翔实;

2. 学术水平有限,研究不够深入;

3. 对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金一鸣. 教育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秋慧,韩彬彬,谢茜萍.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基于系统论的视

角[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9):87-92.

[3] 彭曙耀,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J]. 教育教学论坛,2010,(12):191.

[4] 曹悦群,侯伟新.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的特点浅析[J].现代营销,2013,142-143.

[5] 王桂艳. 我国基础教育八次课程改革的历史研究及启示[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1,28(5):13-15.

[6] 梁鉴元,姜凤玉.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意见[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20(20):25.

[7] 宁连华,吕林海.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审思与展望———基于历史定位、所获成

绩与存在问题的探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5):57-62.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丽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中国古代的学校名称各异,有序、校、学、塾、成均、明堂、辟雍、伴宫、灵台等。西方学校school,schule源于拉丁语shola,这个词又源于希腊语skhole,意思是“闲暇”、“休息”,后用来表示学习的地方。学校即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它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也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如下几点: 1.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非形式化的: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师等;虽有其公有平等的一面,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教育工作是附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随着生产斗争经验的积累,铜器、铁器代替石器而成为生产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了,除供人类消费之外,还有大量的剩余。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部落酋长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武装力量,把这些剩余果实据为己有,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阶级,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不复存在。而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办法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古代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2.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 随着社会的分工对生产力的影响,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总的需要。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导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 通常,教育目的要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学生发展的总方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全过程。学校只能根据教育目的办学,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 2、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起选择、协作、调节和控制作用。 3、评价作用 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如何,可以有很多标准来衡量,但根本标准乃是教育目的。一般来说,凡是遵循并实现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学校,其教育质量就高。相反偏离了教育目的,其教育质量就不可能高。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对教育目的并没有具体的定论。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否则,单纯地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就会压抑和排斥个人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展。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与目标(14级教育班内容与总目标: 一.安全警钟心中常鸣 1. 说出防火及火灾逃生的基本做法。 2. 说出区分校园常见的骗局的方法。 3. 说出防盗的基本做法。 二、生活适应教育 1. 找到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及常去的场所。 2. 顺利在图书馆借书、上网查找书目及还书。 3. 正确使用手机交费机和自动存、取款机。 4. 顺利坐公交车到达中心城区及车站。 5. 说出与同学和睦相处的方法和处理同学间矛盾的方法。 三、个人成长教育 1. 会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 说出参加学生社团的利与弊及应对方式。 3. 合理分配学习与工作及娱乐的时间。 4. 说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四、专业教育 1. 说出自己专业的特点、它对学生的素养要求以及它的就业前景及师资力量。

2. 说出转专业的一般原因、利弊、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 3. 说出辅修双学位的原因、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 五、爱校教育 1. 说出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品牌活动、杰出校友。 2. 说出学校学生手册上的基本内容。 六、心理健康教育 1. 正确应对常见的心理困惑。 2. 说出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援助途径。 3.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 说出性健康的基本常识。 具体目标: 安全教育 一、说出防火及火灾逃生的基本做法。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心智运动技能智慧技能 1. 说出火灾的威害及常见的原因。 2. 说出宿舍常用的违规电器。 3. 说出平时宿舍防火的基本做法。 4. 说出火灾现场逃生的基本做法。 二、说出区分校园常见的骗局的方法。

目的分类:心智运动技能智慧技能 1. 说出校园内常见的骗局类型。 2. 说出应对各类骗局的方式。 3. 说出被骗后的应对方式。 三、说出防盗的基本做法。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心智运动技能智慧技能 1. 说出校园盗窃案高发的原园。 2. 说出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适应教育 一、找到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及常去的场所。 目的分类:智慧技能心智运动技能 1. 说出校园内重要建筑的名称及它们所处的大致位置。 2. 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独立找到这些位置。 二、顺利在图书馆借书、上网查找书目及还书。 目的分类:心智运动技能 1. 说出图书馆的书目分布情况。 2. 说出在图书馆查找图书的基本方法。 3. 说出关于图书馆书目借还的基本规定。 4. 独立地借出自己需要的书籍。

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 开场白:吴老师上节课对于基础教育的本性做了很全面的分析,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原因。 其实,我这个发言课件也是我在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献和书目的基础上,对一些学者们的观点,和反映出的基础教育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有些相关的东西是在吴老师讲述的有关基础教育几个本性内容基础上进行一个细节的展开阐述而已。回答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基础教育的内涵。(任何问题都应从了解它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只有理解了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进行改,这是起点。) 第二,基础教育的的重要性以及作用。(这个方面,我认为只要把握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作用,那么对于回答“为什么”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要改革,当然是因为有问题才会改。所谓改革,就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因此,了解当下如此重要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也是迫切的。正是因为存在了这些问题,所以才要迫切地需要改革,我认为这是对于“为什么”改革,最直接正面的回答。也只有了解了问题所在,才能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对症下药”。) 综合起来,基础教育的地位这么重要,而其中又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则是必然。 一、理解基础教育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是我们办基础教育的人必须弄清楚而不能产生误解的一个问题。基础教育的“基础”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打下“成人”的基础。 杨启亮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了如下描述:“首先它不张扬不显赫,呈现着平平常常踏踏实实的品格;其二它全面、深刻而且厚重,如高层建筑的基础就都像筑桥墩一样,深到百米以下与硬岩层相结合,它使用的钢筋粗壮、水泥质量优良,还必须真正夯实,而且它必定是能够全面支撑着建筑物,绝不会允许任何支柱如同虚设;其三它在表现形式上却往往不精致,甚至比较粗糙,无须精雕细刻。[1]杨启亮.基础教育改造中几个基础性问题的解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3(7).“平实、全面、粗糙”是基础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和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基础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基本特点。 孙喜亭教授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是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基础教育应奠定好儿童、少年的健康身体的基础、公民品德素养的基础、专门人才的基础、从事劳动的基础。”[2]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吴美燕《解读中国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通常是指中小学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基础教育突出特点是它的基础性,全民性和普及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基础教育作过一个定义性的论证,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我的抱负和幸

学校教育_社会教育_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观念也随之而变化。如此,教育显得更加重要。一直以来,群众们都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殊不知它与家庭,社会都有很大关系。一、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有这些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其不同之处首要的便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影响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正是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3.作用的全面性.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全面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影响多少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影响的范围也往往只侧重在某些方面。4.内容的系统性.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5.手段的有效性.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如声像影视等直观教具,实验实习基地等等,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6.形式的稳定性.学校教育形态比较稳定。它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稳定的教育内容,以及稳定的教育秩序等等。这些特点都表明了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有许多自身的特点:1 开放性.社会教育部向学校教育具有诸多限制。它没有年龄,时间,地点,等局限,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教育。2 群众性.社会教育的服务对象不仅是青少年,对各个年龄阶段,各行各业人员都有重要意义。3 多样性.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4 补偿性.有些学校尚不具备的知识需要社会教育予以补充。5 融合性.社会教育不仅具有独立形式,而且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教育日益发展,尽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目前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但他越来越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的社会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述各个方面:第一,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第二,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这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政治、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第三,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

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一、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1.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有关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2.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向优秀教师学习,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3.通过实习,全面检查我们师范技能的强弱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三个方面。 1、教学实习工作安排及有关注意事项: (1) 队员见习期间必须参加原任教师的授课,做好见习记录,课后虚心请教。争取本科组老师的课。 (2)每位队员必须讲授新课10节以上(不包括重复课),其中6节独立课(不需要教师指导,独立写出教案上课)。 (3)每个实习生都必须认真钻研所实习学科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力求弄懂弄通。 (4)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写出详细教案,要进行集体备课。教案必须交原任教师指导,必须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5)每节课上课前应进行检查性预讲,同专业的队员必须参加听课,并邀请原任教师指导,预讲后由听课师生提出意见,实习老师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送原任教师审阅批准后方能试教。 (6)坚持互相听课和评议制度。在备课、预讲上课等活动中,应该虚心向原科任教师学习,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特别是同一备课小组和同一个班的实习老师,必须集体备课,必须互相听课,互相评议,并认真做好听课和评议的记录。 (7)实习授课期间,如出现课时冲突等情况,一定要请示原任老师批准。(8)认真做好批改作业和下班辅导中学生的工作,认真研究作业的正确答案,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疑难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作出统一正确答案,送原科任老师审批,然后才着手批改作业,作业批改后,应先在小组内互相检查防止错漏,或批改后送回原科任老师审阅后才发给学生,对于作业中的普遍错误,要进行集体辅导,个别错,个别当面改。应对中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校对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架起通往未来的桥梁 ——浅谈学校对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一般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假如将教育比喻成一个滑轮的话,则最里面的是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轴心;中间一层是学校教育,是承接轴心和外环的铁球;外环是社会教育,是滑轮正常运转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承接内外的关键节点,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历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教育 随着计划生育法的大力倡导,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家里,他们每个人都享受着父母全部的爱,而父母在子女身上倾注全部心血的同时,却也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即过度疼爱孩子,致使孩子没有尊卑意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作为家庭教育的承接,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做好育人工作,加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如不然,将来走上社会的孩子难以走出自我的中心圈,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学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是必要的,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储备,教育学生尊老爱幼,感恩父母,关爱他人。此外,在班级日常活动之中,班主任有意识调动全班的团队合作精神,比如小组合作等来加强学生的合作互助的能力。当然,也可以组织观看一些视频,比如有关父母亲情的《妈妈再爱我一次》、《暖春》、《海洋天堂》以及湖南卫视的《变形记》等,以加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还可以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做家务,体会父母的艰辛。家庭教育的缺失,正是学校教育必须重点突出的,德育是立人之本,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从娃娃抓起,不断深化,才能完善基础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 二、心理教育 当今的孩子是养在温室的花朵,心灵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如今频频爆出的中小学生自杀的事例不在少数,而他们自杀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完不成作业怕老师惩罚或与父母争吵。而这也正显示了心理教育在当前中小学中的力度的不足。因此学校贯彻落实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对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加上迫于升学压力,老师难免以成绩衡量学生的好坏,使得差等生很受冷落,难免心有郁结。因此,在平常工作中,老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善于与学生沟通,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结。避免潜在危险的存在。 1.以“民主、平等、有效沟通”作为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出发点,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以民主、平等有效的沟通,这样才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 2.正确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在普通学校学习的大部分学生的文化素质较差,由于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或者没有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形成学习我不行的不健康心理,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从而在学习上否定自己,彻底放弃学习。针对这些情况,班主任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潜能的辅导、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习惯辅导;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辅导;学习计划与学习监控的辅导等。其中学习方法和策略辅导,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检验的方法,掌握集中注意的策略、理解与记忆的策略、解决学习困难的策略等。 3.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他们学会自我娱乐,防止心境长期压抑。 心情开朗、轻松、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对身体有良好的自我感受,是稳定而良好情绪状态的标志,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患得患失、喜怒无常、经常情绪不稳定,而自己又不善于排遣和调节,就会导致心理障碍。在教会学生控制情绪的同时,班主任还要想方设法通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强化学生的特长,使他们有一些排解烦恼的方法。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我们有必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还要强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有可能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所以我认为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珍爱生命、懂得生活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哪些?(请列举几点)您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 1、简洁端庄的服饰。作为人民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穿着应该得体大方,符合我们教师的身份,着装可以时尚,可以新潮,但不能独出心裁,不能奇装异服,应在简洁之中体现端庄,不能以前卫体现个性,不要过分张扬。 2、良好的师德。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师,理应明确自身责任,躬身垂范,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自己的道德形象上,一定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3、语言健康规范。作为老师,说话要得体,要与自己教师的身份相符合。对于小学生而言,讲课语言要学会儿童化,富有儿童味;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4、举止文明礼貌。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等等。 我自认为本人在教师基本礼仪上面还做得较好,需要改进的是有时讲课敲击讲台,今后一定改过来。

中职新生入学教育

锁定目标扬帆远航 同学们: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加入**职业中专这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家园。今天,你们的到来给学校增添了生机活力;将来,你们的发展和成绩也一定会在学校发展的辉煌画卷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将自己打造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成为企业的优秀员工,成为父母心中的希望,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的骄傲!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吗?请大声告诉我,有吗? 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锁定目标扬帆远航,在即将开始的三年中专生活里,锁定目标,扬帆远航! 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 我觉得同学们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行。 其实,老师知道,你们成为一名中专生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的,内心充满了失落和自卑,甚至有人认为读中专低人一等,读中专还不如去打工。 同学们,中专毕业是要到企业打工,而且还是从基层做起。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人要想有好的发展,过上比别人更有品味的生活,就要求我们比一般的工人掌握更好的技能,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工作条

件会越来越好,工作地位会越来越高,工资待遇会越来越丰厚。读中专就是学一门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以后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 如果不上中专当然也可以去打工,可是现在去打工,既没有技能也不具备应有的素质,只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工,做的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苦力活,在企业没有任何地位,工作不稳定,也不可能有高工资,要得到企业重用,升职加薪,在不缺人才的今天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苦力活最终要被现代化的机器所替代,随时面临失业危险,最终将被社会淘汰。 不上中职上高中,表面上看起来是好事。普通高中学的是基础文化,没有掌握任何技术,很难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要想找到合适工作,还需要到相应的机构学习技能。这样走了不少弯路,既浪费了钱,也浪费了青春。家长虽然用心良苦,换来的却是一种失望。那些同学也曾经努力过,到头来愧对父母背着包袱。你们觉得这样有意思吗?所以我们要为自己选择读中专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读中专我自豪,因为读中专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我们在座的同学们是不是都很笨没出息,不是。是由于基础没打好,有的课程喜欢,有的课程不喜欢,产生偏科的原因造成的,英语,数、理、化虽然差一点,但大多数同学的动手能力较强。考试分数不能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和劣,分数高低不能界定学生将来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到底是什么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什么 江西叶华平 摘要: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学生如何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认识到什么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认识到该怎样与人相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达到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 基础教育不能等同于师傅教徒弟一门手艺。教学中不能忽略了学生受到了多少精神熏陶,得到了多少思想启迪。教育是要让学生能去创造和拥有幸福的人生。 基础教育也不能等同于培养这“家”那“家”。对于那些能成为人才的极少数学生,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是把他们向成为某某“家”的道路上引导。 关键词:基础教育主要目的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良好的道德品质怎样与人相处良好的生活习惯发展兴趣爱好正文: 在我国基础教育是指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从教已经有15年整,到如今才真正明白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什么。基础教育不能等同于师傅教徒弟一门手艺,也不能等同于培养这“家”那“家”。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学生如何生活。 基础教育不能等同于师傅教徒弟一门手艺。师傅教徒弟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一门手艺。即传授给徒弟从事一种职业应该具备的方法

和技巧。师傅传授徒弟越多的方法和技巧,徒弟的职业技术水平才会越高。师傅在教的过程中要反复地演示,反复地讲解方法和技巧。徒弟需要在学的时候反复的练习。正如俗话说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基础教育却不同于此。可是现在还是有很多教师像师傅教徒弟一样去教育学生。虽然国家已经推行了素质教育,并两次进行次新课程改革,但在学生评价方面还是以分数论英雄的前提之下,很多学校都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也还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素质教育政策的真正落实,教师在教学实践的真正运用,可以说是不多见的。教师课堂教学多般还是采取满堂灌,学生则机械的接受。教学还是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了多少课本知识上,掌握多少解题技巧上。至于学生受到了多少精神熏陶,得到了多少思想启迪,却往往被忽略了。考查时,则是看学生在一张试卷里会解多少题目,能得多少分。这样做远远偏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亚里士多德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幸福。就是说,教育是要让学生能去创造和拥有幸福的人生。 基础教育也不能等同于培养这“家”那“家”。培养什么“家”要求指导培养对象掌握某个科学领域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研究,去发现,去取得新成果。严格的说这“家”那“家”都不是某某教师或某某学校培养出来的。比如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19世纪美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他出身贫困,父亲是工人,经常生病。12岁上街卖报,13岁起在订书店当学徒。他是凭着自己对科学的热爱,认真钻研有关电学的论述,不断地做实验。后来他想方设法抓住机会

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目标,我们任何行动的方向和结果! 学校体育的前提性问题之一,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都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将把体育的受教育者——期望学生变成什么样的人?将学生引向何处?为学生指明什么样的学习和努力方向?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体育的目的与目标对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意义。 2.了解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多种因素。 3.掌握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 “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学校体育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一、运动教育 (一)体育与健康(健身)课程 体育与健康(健身)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三)课余体育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争而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四)课余体育竞赛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 三、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一)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对于学生的体育不仅是在运动场上进行,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必须将对学生的体育、健康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有赖于学校一切教育活动和全校教职员工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心。 “运动场上的运动的作用发挥是与一定条件与背景分不开的,只有在整个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健康、对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的和谐极为关注的情况下,这些活动(即体育活

入学教育总结

信管系入学教育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从2010年9月28日新生报到第一天开始,信管系的入学教育也就随之展开了。为了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稳定专业思想,按照学校总体要求,结合今年我系新生的基本状况,我系周密部署安排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入学教育活动。第一阶段入学教育工作的重点是 从熟悉大学生活、加强师生了解、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增强班级凝聚力等几个 方面出发,对新生进行教育,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学习目的。现将我系入学教育第一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入学教育是新生迈入大学校门后的第一门课程,教育的程度直接关系着新 生入学后思想的转化和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认识及个人目标的确定,起到引导启 发等先入为主的作用,所以对新生有着重要意义。为此,系领导高度重视,党 政领导共同开会专题研究和制定了本系的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并对工作的时间,地点,内容,要求做了详细的安排。在集中入学教育的几天时间里,我们采取 系里统一安排学习、讲座及分别进行专业教育等形式,从系主任,系书记到专 业教、素质教育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专题,并结合了解到的新生反映出来的 思想问题开展动态教育,力求让新生入学教育更加灵活,更有方针性,体现出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特点。让学生感到更加温暖,更是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 实际,使新生真正受到了教育。 二、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启发和激励新生立志成才。 新生入校后对自己所属的专业都还比较陌生,专业方向还不够清晰。为了 让学生产生专业归属感,明确的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和目标,我系各专业教育管 理团队分别进行了专业讲座,向各专业新生介绍学院概况,专业概况,专业课 程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基本情况。使新生对专业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巩固了专业思想,坚定了学习信心,对自己今后的专业学习有了基本的规划。 各专业团队的素质教育教师也结合专业教育以如何做一名合格大学生为主 题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深入浅出的道理和实例教育学生,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在人生的新起点上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以合格的大学生标准严 格要求自己,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健康成长的业绩书写人生履历。 各老师都强调了解所学专业和专业方向,定好学习目标,如何发挥自身专业的 特长,这都需要同学们在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中摸索。师生们不断互动交流,新 生们对自身专业有了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三、素质教育教师零距离接触学生,加强入党启蒙教育。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属中间层次,它比较具体地规定了各级教育所应达到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1.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打下“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2.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1)德育方面: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观点,具有良好的品德,以及一定的分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3)体育方面: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掌握一定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择业的一般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初中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又是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成人高中打基础的教育。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学龄中期(少年期)。学龄中期是从儿童到少年又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因而也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打基础最关键的时期。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初步”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初中教育最重要,但目前又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教育界和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初中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3.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中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并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主要目标如下: (1)德育方面: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道德思维和道德

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古城营小学路鸿娟 小小的书包,小小的人儿。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学校教育,注定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那究竟什么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个人的发展又有什么作用呢? 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社会作用体现在多种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它代表社会对人的要求。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他们应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即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通过老师的帮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望过去,探索未来。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相互激励,争当优秀的积极进取的氛围,使得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从而长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其次,学校教育以班级为一个集体,一方面促进青少年迅速学会共同生活,另一方面也很好的锻炼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从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到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增强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能力: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技术,85%则靠他的人际处理能力。由此看来,单单拥有专业知识,很难达到成功。这也是众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时,难以取舍的关键点。也许在学科知识方面,高薪请来的家教老师确实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对于孩子而言,每天面对的人除了父母,便是家教老师,生活圈子过于狭窄,缺乏与不同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进入社会后很难与人建立良好联系。人际关系,乃至人脉就更无从说起了。除此之外,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为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使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也使得他们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同时也使青少年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成为可能。他们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懂得承担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和对后代的责任。 学校教育好处颇多,但为何现今却屡被诟病? 其实,学校教育亦有其弊端,也就是所谓的负向功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处于主导作用,但是,这是“应然的”。在现实的教育活动

关于学校安全教育的目的意义

关于学校安全教育的目 的意义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关于学校安全教育的目的意义“每见到一份事故报告,都要引起我一阵阵心痛。尽管许多事故最终都能依法查处并追究责任,但人死不能复生,亡羊补牢,毕竟为时已晚。人死了,还谈什么教书育人呢生命不保,谈何教育!”要“不断加深‘人命关天,安全第一’的观念和做好有效的防范措施。在这方面来不得半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否则悔之晚矣!”。从国家领导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学校安全工作的重大意义。 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和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保障他们的安全,是家庭和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责任重于泰山。 一是开展安全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培养学生做合格、守法的公民; 2.教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 3.学习更多的安全防范知识,学会自我救助。 二是开展安全教育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净化。 1.能够提供健康信息的传播和接受; 2.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书籍。

三是开展安全教育有利于增强各级各类学校的责任感。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他们正在成长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不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需要学校、政府和全社会的精心爱护、保护。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任务是为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是教育战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四、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是公众教育,安全教育是世纪教育,仅仅依*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进行保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够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救自护,机智勇敢地处置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可见,加强安全工作,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

学校教育目标及愿景

学校教育目标及愿景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学校教育目标及愿景 一、教育目标: (一)营造快乐、健康的學習環境。 (二)培養尊重、和諧的校園文化。 (三)追求卓越、創新的教育品質。 (四)開發潛能,發展多元的智慧。 (五)重視差異,促成適性的發展。 二、学校愿景: 环境的改善 设备的充实 快乐、健康的学习环境 安全的维护 身心的健康 亲师相互尊重 师生感情融洽 尊重、和谐的校园文化 体恤、关怀、沟通 培养民主素养 发挥专业精神 开发多元智慧 卓越、创新的教育品质 追求改革创新 整合社会资源 发展学校特色 三、学校发展方向: (一)學校發展目標: 1.配合國家及社會變遷的需要,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培養學生 具備現代國民應有的基本能力。 2.注重個體適性發展,結合社會資源,重視個別差異,規畫新世紀 教材教法。 3.配合本校地理環境、學校規模、軟硬體設施,有效建構學校本位課程。 4.充分發揮教師專業精神,研發教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5.鼓勵學生運用媒體資源,開擴視野、蒐集資訊,解決問題,並設計合宜的教 材,激發學生之潛能。 (二)教務工作重點: 1.推展多元智慧的教學活動,創造學校特色,建構學校本位課程。

2.落實學生基本學力之養成,培養現代國民應具備之基本學習、生活能力 及終生學習的意願。 3.發展多元評量策略,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建立學生的信心。 4.推廣資訊教育,提升電腦應用能力。 5.推展學習型學校,發揮專業理念,提升教學效果。 6.推展班群及協同教學,發揮教師專長,提升教學品質。 7.辦理各項學藝活動,激勵學生才能,表示學習成果。 8.鼓勵家長參與各項學校活動,鼓勵家長參與,成為教育的伙伴。 (三)訓導工作重點: 1.發展學生社團及體育、音樂團隊、成立童軍,提供學生多元化學習機會, 並藉此培養正當休閒活動。 2.辦理多樣化競賽,以團體競賽激發合作學習精神,以個人競賽培養學生自 我挑戰;促進學生發揮潛能建立自信。 3.利用週會活動及相關時間實施法治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春暉專案等,以 增強學生守法守紀的觀念。 4.加強學生校內、校外生活指導,養成有禮貌、守秩序、愛清潔等好習慣的 兒童。 5.推廣衛生教育,實施口腔保健、視力保健、缺點矯治、及其它疾病預防宣 導教育,培養健康國民。 6.落實安全教育,建立導護制度,加強校園巡邏,利用社區資源及家長力量 建立安全維護網,結合愛心商店,致力消除治安死角,營造安全的社區環境。 7.加強設備、設施安全檢查,並成立校園緊急事件處理小組,確保學生活動 安全。 8.實施環境教育,加強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回收、垃圾減量及廁所整潔。 9.推展健康體適能觀念,加強體適能教學,辦理各項體育活動,提振 學生體能,培養學生養成運動習慣。 (四)總務工作重點: 1.積極收回校地,加速校舍建築整體規劃,期能滿足學校未來發展之所需。 2.主動積極檢查更新維護學校硬體設備,落實全校無障礙環境設施,以營造 安全的學習環境。 3.機動快速採購品質優良的各項教學設備及材料,以支援教學。 4.規劃校園環境景觀美化綠化,花木植栽定期修剪更換,以發揮境教功能。 5.加強營繕工程檢核,執行公共安全管理,以確保師生整體安全, 6.發揮總務優秀團隊的力量,為全體師生提供最佳的支援與最速的服務。 (五)輔導工作重點: 1.規劃並鼓勵教師參與輔導知能研習活動,以提昇初級預防之輔導功能。 2.推動認輔制度及班級個案輔導工作,經由個別、小團輔或班級方式 協助優先關懷學生之成長。 3.辦理多元親職教育活動,溝通親子教養觀念及方法,加強親師合作,舉辦 學校日活動,鼓勵家長關懷學校、參與校務。

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

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 我们看到的实情是,知识的授受作为教育的中心已成为一个非常基本和普遍的现象。知识的授受占据了教育的绝大部分的时空,消耗着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精力。这种单纯的知识教学很容易发展成为灌输一记忆式的教学。而这是造成现行教育诸多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是还未成年的学生。基础教育给予每个人最初的生活体验。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生活是他们一生中一个极为丰富、极为重要的时期。基础教育中比知识授受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让他们有健康的体质、正常的智力、正确的审美观以及丰富的情感,这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确信,授受知识是有价值的,但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确信,在基础教育中还有远比知识授受更值得关注的事。基础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是人才还是公民? 人才并不是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践中这个问题却显得很模糊,少数尖子生的选拔与培养成了学校的全部工作,基础教育被办成了单纯的升学预备教育。为青少年儿童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它是教育的第一层次。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则是教育的第二层次。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是基础教育的底线,以此为目标的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的底线评价。首先,培养人才的倾向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其次,培养人才的倾向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人应该是先成人再成才,换言之,基础教育要先教会学生成人才切合基础教育中“基础”二字之义。基础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做一个认同社会,又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人。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我们的学生就象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标准产品,预先制定了产品的质量标准,然后按规格统一生产。于是我们的学生也就分为了两种:学业成绩好的和学业成绩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