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九章 元代散曲创作

第九章 元代散曲创作

第九章  元代散曲创作
第九章  元代散曲创作

第九章元代散曲

第一节元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一、何为散曲:

散曲,元人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元代韵文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的出现的新诗体。它只所以被称为“散”,是相对于元杂剧的整套曲目而言的。元杂剧中使用的曲,粘连着科白和情节。而散曲只是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和情节无关,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二、元散曲的兴起:

散曲能在元代兴起,既与当时韵文体发展的现状密切相关,又与音乐和语言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诗词创作在唐宋时期达到创作高峰,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越来越脱离音乐而向纯书面文学发展,在表情达意方面,越来越失去其优越性。而在当时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峙时期,又吸收了一些少数民间的音乐曲牌和语言风格,便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抒情文体,这就是散曲。关于散曲兴起的这种状况,明代的王世贞在《曲藻?序》中有明确说明,他说:“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徐渭在《南词叙录》中也有明确的总结,他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状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能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

三、元代散曲的体制特点: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形式:

1、关于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的基本体制单元。其名称来源于唐代的酒令。它通常以一只曲子(即用一个曲牌)为一首,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除单片只曲外,还存在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是由同调同题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联章体虽以同调同题的组曲形式出现,在内容上互有联系,但其中的各支曲子仍是完整独立的小令形态,故仍属小令的范畴。

2、关于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由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在体式上,它呈现出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套数中间的曲调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同一宫调内选用,调数也可多可少,有些曲子还可以任意增加字数;二是套数中的各曲必须押同一个韵;三是在套数的结尾部分通常有尾声。

3、关于带过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散曲体式。就是作者在写完一曲之后,意犹未尽,还可以再写另外一个曲调,只有两个曲调音律衔接,又押同一个韵,就可以合算作一首。如王实甫的〔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刘时中的〔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相比,其容量要小得多,并且没有尾声。

四、元代散曲的艺术特点: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既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又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散曲有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在诗词创作中,对于每句字数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随意增损。而到散曲创作中,由于“衬字”方式的采用,散曲的句子则可长可短,句子的伸缩变化很大。所谓衬字,指的是散曲句子中本格以外的字。如〔正宫?塞鸿秋〕一曲,其末句依格本是七个字,但贯云石的《塞鸿秋?代人作》,末句作“今日个病恹恹,刚写下两个相思字,”就变为14字了。本格之外增加的字,就是衬字。但具体那些字算是衬字,则无明确所指。衬字方式的采用,就使得曲调的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地伸缩递减,不但较好地解决了字数的死板和乐律的灵活之间的矛盾,而且能使散曲语言在口语话、通俗话的基础上,较好的发挥其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表现风格。

2、散曲具有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传统的诗词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语言的庄雅工整和精婺细腻,一般来讲,是排斥通俗的。而对散曲来说,则在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俗语、蛮语(少数民族之语)、謔语(戏謔调侃之语)、嗑语(唠叨琐屑之语)、市语(行话、隐语、谜语)、方言等不同的语言形式。这些语言的使用,不仅使读者一下子沉浸近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并且使散曲语言呈现

出明显的口语化和散文化的语言风格。关于这点,许多学者都曾给予深刻揭示,如清代的黄周星在《制曲枝语》中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3、散曲具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倾向:传统诗词在审美倾向上讲究的是含蓄蕴籍,对此,散曲也不排斥,如在小令一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总的倾向来看,它崇尚的却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风格。任讷在《词曲通议》中有明确概括,他说:“曲以说的急切透辟、极情尽致为尚,不但不宽弛、不含蓄,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待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辞面,用比兴者并所比所兴亦说明无隐。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恰与词处相反地位。”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籍其情,反而惟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同时,散曲多借用“赋”的形式、可以自由增加衬字、可以采用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的表现方式,也对其这一审美倾向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散曲与词之不同(摘自任讷《散曲概论》):

1、词仅可以抒情写景而不可以记事,曲则记、叙、抒、写皆可,作用极广也。夫情景之描摹,终限于自己心目中一时所及者而已,何如人事之变幻,古今远近繁复无穷乎?寻常词中,不能叙事,斯所削之材料多矣。盖词之叙事者,辄觉义止于事,有伤浅直,虽特殊之工者,其言外之意,亦终不如融情化景者之厚也。词不但不能叙事,并议论亦不能多发,多发则易流于野放,而不见婉约沉郁之致。方之诗文,其所容者,自惭偪仄矣。惟曲不然:重头多首之小令,与一般之套曲中,故有演故事者,已详之上文体段一章中矣。据其所举之例之例以观,即可知题目而外,散曲并不须有科白,或诗文以为引带。但曲文本身,仅可记言叙动,初无害于其文字之工也。盖曲之宗旨,原不必每篇,一定有何等大道理、大作用,即随便说几句话叙一段事,亦自足成趣,惟其可深可浅,可浓可淡,可理想可事实,而后所容者乃自广矣。

2、词仅于悲,而不宜于喜,曲则悲喜兼至,情致极放也。韵文之内容,莫大于抒情。顾词为词,非意内而言外不为工。而欢乐之情,每每言外即无他意可属矣。朱彝尊做紫云词序有曰:“欢愉之言难工,愁苦之言易好。”昌黎亦善言诗矣,至于词或不然。大都欢愉之词,工者十九,而言愁苦者十一焉耳云云。不知何所见而云然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驳之已详。大概词中一为情意欣喜之篇、颂祝揄扬之作,辄觉不耐咀嚼与寻绎。勉强为之,不碍体韵,即伤气格,此所以大雅之词集中必不多存寿词,不仅以其为酬应之作而少之也。至于曲则不然,得机趣者即为工。玩味曲者亦绝无待于咀嚼寻绎,机趣相投,一触而得。愁固随以蹙额颦眉,欢亦从而手舞足蹈。惟其言欢志喜,亦初无害于文字之工,庆祝颂赞乃亦成曲家可以有为之事。而曲之内容,又以宽矣。……再元代曲家,志趣大抵乐天,视俗人之营营功利者固太陋,视彼为情致所缚,郁郁而不伸者亦觉太痴。故如屈大夫之为人,动遭调侃,而渊明归来嫌迟,希夷不醒为是,是若辈之人生志趣也。因而文字之中,虽极颓唐极危苦之境,亦必以极放旷极兴会之语出之,满纸豪情万状,令人神旺。否则亦熙熙皞皞,生机无限,从无阴冷淤塞之象,令人望而气沮者,斯亦读元曲之一快也。

3、词仅可以雅而不可以俗,可以纯而不可以杂,曲则雅俗俱可,无所不容,意志极阔也。孙麟趾谓牛鬼蛇神诗中不忌,词则大忌,吾谓此在曲中,则大不忌。……夫文章之不讲局面者,殆莫过于曲矣。作者于其所做,初无所存心于抗今希古,与于著作之林,亦不专为文章而做文章,但取其能入乐传唱,遣兴一时,即已了事矣。兴之所至,随遇而可,雅固可,俗亦何不可,要局面何用。……面子确实放倒,骨子自然认真,然后方妥也。盖面子之放倒,并非疑于,疑于是终未放倒也。骨子之认真,亦勿庸弥复。弥复有时即不免于矜持,所认反觉太过而不真矣。曲惟动机方法与作用等,都纯任自然,故不问局面,雅俗并包,而内容遂弥阔大。天下事惟不讲局面者,其局面乃真大耳。词则不然,一切以雅为归,即不啻以雅为局面。

4、词仅宜于庄而不宜于谐,曲则庄谐杂出,态度极活也。……盖曲之初创,本属一种游戏文字,填实民间已传之音调,茶余酒后,以资笑乐者耳。初非同于庙堂之乐章,亦无所谓风诗之比兴也。及关马乔张之辈继出,胡侍所谓皆终其身沉抑下僚,郁郁不得志者,激而愤世,放而玩世,乃利用此不关紧要之曲体,以供其嬉笑怒骂,嘲讥戏谑,固无足怪,亦不足责矣。

第二节元前期散曲创作

元散曲作家,依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的不完全统计,留下名字的有187人;据近人任讷《散曲概论》的统计,可考作家增到227人。存世作品大致有小令3800多首,套数470余套。涉及题材非常广泛,创作风格也多种多样。我们一般以元仁宗延佑年间为界限,将元散曲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作中心在北方,散曲作家兼写杂剧,创作风格以豪旷居多,显出真率自然的曲味;后期创作中心在南方,作家专写散曲,创作风格以婉丽居多,有时则伤于雕琢。散曲发展的这种趋势和元杂剧的发展非常相象。

一、滑稽佻达之作:

这一类作家主要以关汉卿和王和卿为代表。在当时的社会境遇下,他们能较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转而以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在精神信仰中,他们既深受传统儒家伦理文化的影响,又广泛地接受了市民文化和市民意识,因而大多具有放诞不羁的精神风貌,而在表象之后蕴涵的却是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

(一)、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数:

〔南吕?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熬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间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围;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依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OU)。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岗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CHA)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乔弓冷箭蜡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到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搥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NEN)子弟谁叫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QUE)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套数解说:

第一支曲子:作者有意将“折柳”、“攀花”两件事颠来倒去,变换出各种句式,目的在于表现“浪子风流”,从而突出主人公“我”的“浪子风流”性格特征。

第二支曲子:“我”纵情地自夸自赞。分茶指品茶;打马、藏围是指两种赌博游戏;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均属十二律中的阳声之律。作者对浪子风流生活的如此赞美,说明他已不是正统的儒者,而是市民化的知识分子了。另一方面,“花中消遣,酒内忘忧”,表明作者在以一种玩世不恭的形式,表达对黑暗社会统治的反抗。

第三支曲子:用子弟们的未经世面做陪衬,强调“我”是饱经磨难的。“经笼罩”、“受索网”、“经了些乔弓冷箭腊枪头”,说明我的身世曾屡遭坎坷;“不曾落人后”,说明“我”的顽强不息精神。如今虽然“人到中年”,但仍不肯“虚度了春秋”,不仅表现了主人公对人生的热爱,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

尾曲:是全套曲子最精彩的部分,俗称为“豹尾”。按照曲谱,首句是七个字,作者竟然加了十六个衬字,从而成为全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我”的坚毅不屈。而对“子弟们”则用“谁叫你”痛加呵斥,意在劝他们及早回头。“我也会”一组俳句,则说我的多才多艺,并将这些才艺称为“歹症候”,坚决表示:任凭受到落牙折手的残酷迫害,也要坚持到底,至死不肯休。

总结:该套数采用由第一人称“我”直接袒露胸怀的方式,以通俗、诙谐、酣畅、滔滔若江河奔泻的语言,塑造了出了特殊环境中的“浪子风流”的人物形象。该形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审美价值:(1)概括了以作者本人为代表的“书会才人”的某些性格特征,他们不仅多才多艺,具有从事戏剧创作及表演的材质,而且非常自信甚至自负,具有不畏重压、不甘屈辱的铮铮铁骨,自愿为戏剧事业奉献生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元曲才能处于“一代文学”之地位;(2)在“浪子风流”身上体现出一种“狂者”精神,此精神为中国文化之余脉。孔子曾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何晏集解引包咸语曰:“狂者进取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邢疏曰:“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朱熹《集注》:“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可见孔子及后儒都认为狂是一种高于实际、执著进取、正直无悔的精神状态。文中的“浪子风流”,从某种程度上正是对“狂者”精神的继承,他们自信、自负而有多了些恃才傲物之气,在积极进取中显得咄咄逼人、锋芒毕露。(3)作者通过尽情夸赞统治阶级所讳言、所禁止的东西,不仅表露出“书会才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激之情,而且故意通过对“攀花折柳”生活的夸张式表现,一方面为失去传统仕进之路的知识分子重新寻找到了人生价值的实现之途,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统治的反抗。

关汉卿散曲创作最多的是男女恋情,尤其以刻划女子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见长。如其的〔双调?沉醉东风〕,将女主人公送别时依依不舍、又勉强控制住自己的感情,祝愿离去的人前程光明的细腻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使作品在含蓄中透露出真率直白的审美意味,和其杂剧作品的审美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王和卿的[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

王和卿是关汉卿的亲密朋友,为人与关汉卿一样,滑稽佻达。他现存的散曲作品有小令11首,套数一篇,另有两个残套。他的散曲作品总体来讲选材粗俗,更多地表现了市民意识。比较有意义的作品有两首:一是〔拨不断〕《大鱼》;一是〔醉中天〕《大蝴蝶》,其中后者写道:挣破庄周梦,两翅架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难道风流种,吓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

此作品为咏物小令。“挣破庄周梦”化用了《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的典故。一只大蝴蝶从庄周的梦中挣脱出来,乘风而起,腾云驾雾,颇有“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之势。将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而天职是采蜜的蜜蜂,却被大蝴蝶下得忙跑不迭,它轻轻地飞动,就把卖花之人扇过桥东。

关于该作品主题,历来众说纷纭”:(1)据元人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大名王和卿,滑稽佻达,传播四方。中统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王赋[醉中天]小令云……由是其名异著。时有关汉卿者,亦高才风流人也,王常以讥謔加之,关虽极意还答,终不能胜。”因而,有人推测此曲的用意是“可能是借咏大蝴蝶,对关汉卿寻花问柳的风流生活进行善意的戏謔。”这种看法应该说不无依据。然而,评论作品将其寓意坐实为某一具体事件,总归不是良策。文学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因某一具体人或事件的触发,但作品一经流传,它的思想内涵就不在拘泥于原型事件,而要深刻得多,广阔得多。(2)对那些任意侮辱妇女的“花花太岁”、“权贵人物的画像。”联系元杂剧的某些作品,这种见解似并非穿凿附会。不过,我们只要涉足一下曲学文献资料,不难发现,关于元代曲家和演员“滑稽”、“善謔”的记载特别多,这绝不是孤立的现象,乃是当时的一种风气。在这种“玩世滑稽”的争奇斗胜之中,实在蕴涵着愤懑、牢骚以及反抗、不平。就现存元代散曲来看,滑稽戏謔一类作品,即所谓“俳谐体格势”的作品几占半数之多,正是“小令务在调笑陶写”是也,是作者对其牢骚不平之气的一种幽默宣泄罢了。(3)是对元剧坛中书会才人“浪子风流”精神的生动写照。这里的“庄周梦”,可以理解为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价值观,“东风”可以理解为元代社会知识分子特定的际遇。“卖花人”可以理解为传统文明对“浪子风流”的一种引诱。总之,曲中的大蝴蝶显然被赋予了比喻和象征的意义,然而这比喻和象征却不是直截了当的,而是隐晦曲折的,即具有“异常复杂的意义。

在艺术上,该小令最大的特色是高度的夸张。作者紧紧扣住蝴蝶气势之大,甚至夸张到了怪诞

不经的程度。从语言上看,作品恣肆朴野,浅近通俗,虽是随手之作,其味却端如橄榄。

(三)、滑稽佻达文风的现实意义:

1、是元代曲家的一种风尚。在这种“玩世滑稽”的争奇斗胜之中,实在蕴涵着愤懑、牢骚以及反抗、不平。

2、是元代曲家失意心灵的一种释放方式,是作者缓解现实压力,获取自信的一种聪明方式。

3、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背离后而获得的一种空前自由,是对文学创作“元气”的一种积极补充。

4、是对元代曲家“浪子心态”的生动体现,为我们了解元曲家创作心理提供了有力的材料。

二、叹世归隐之作

这一类作家主要以马致远和白朴为代表。在人生的价值追求中,他们更多地固守了知识分子传统的价值观,然而现实的遭遇,却使他们很无奈且伤感,因而创作了大量的叹世归隐作品。

(一)、白朴的散曲创作:白朴的散曲今存小令37首,套数四篇,其中叹世归隐之作占了较大比重。〔双调?沉醉东风〕《渔夫》是其代表作。

黄庐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一、二两句,对仗工丽,写景如画。作画的颜料、所画的景物、整体的环境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以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所选择的四种景物,不仅获得了色彩明艳的效果,而且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黄庐”、“白蘋”、“绿杨”、“红蓼”相映成趣,会让人想起江南水乡的大好秋光。而秋天,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让“黄庐”、“白蘋”、“绿杨”、“红蓼”摇曳于“岸边”、“渡口”、“堤上”、“滩头”,这不仅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以及渔夫在那些场所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也不难想象了。

三、四两句,也是对偶句,却先让步,后转进,有回环流走之妙。为了友谊,虽杀头也不后悔的朋友叫“刎颈交”,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做“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写景生动。用“秋”字修饰江,点名了季节。一个“点”在,尤其用得好。如果平平淡淡地说,那不过是:江面上有点点鸥鹭。如今变形容词为动词,并且给鸥鹭着色,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情景。仅就写景而言,这已经够高明了。但更高明之处还在于借景写人。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究竟指什么呢?正是指点秋江的白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古代诗人往往赞扬鸥鹭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以鸥鹭为友。李白就说:“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其间体现了渔夫及作者对现实的否定。

结尾点题,点出前面所写的“渔夫”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杀人间万户侯”的不识字烟波钓叟。”这里的“渔夫”是理想化了的。白朴幼年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变故,他对元朝的统治异常反感,终生不仕,但又不敢公然反抗,也并不能找到一片避世的干净土。因此,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赞赏那样的渔夫,羡慕那样的渔夫。说渔夫傲杀人间万户侯,正表明他鄙视那些万户侯。说渔夫“不识字”,正是他后悔做了读书识字的文人。苏轼诗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在任何黑暗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渔夫会遭受更多的精神折磨,更何况是在元代!

该小令语言清丽,风格俊逸,又表达了倍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因而在当时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著名散曲家卢挚的[双调]{蟾宫曲},就是摹拟这首小令的:“碧波中范蠡乘舟。碟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倬不过黄庐岸白蘋渡口,且弯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煞人间,伯子公侯。”

(二)、马致远的散曲创作:是元代创作散曲最多的作家之一,今存小令115首、套数22篇,总计130多首。他的散曲作品带有更多的传统文人的精神气息,传统文人积极进取与超脱放旷相互交织的双重人格在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中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

1、[越调·天净纱]《秋思》: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称其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枯藤老树灰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物象的表现性:天涯羁旅之愁,穷途失路之恨。

(2)物象的选择与组合:

A、所选物象有“感发人心与契合人心”的特性:秋思是指一种萧条、寂寞、悲凉的青丝,这种情思之所以冠以“秋”字,就因为秋是触媒剂。宋玉《九辩》一开头就阐明了这个道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僚悝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秋思既然是秋景出发的,那么要写好秋思,就得选好秋景。这首小令选择了“枯藤”、“老树”、“灰鸦”等最有特征性的秋景,最有利于表现秋思。

B、对比之中潜含深意:“枯藤老树灰鸦”无疑是一种萧条、冷落的景象,“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让人倍感温暖、亲切的景象,如此搭配,更易让作者及读者产生“独自怎生得黑”的失落感。“古道西风瘦马”正是主人公失落之感的艺术体现。

C、单个并列,一笔叫醒:前三句只有十八个字,却接连出现了九个名词,九种景物。而加在名词之前的定语,则体现了“断肠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特定的定语与特定的名词衔接,就构成一系列一向,所表现的便不是客观的景,而是人与物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省略动词和一切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只罗列名词或名词片语以塑造意向的名句有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对此秋景产生如此感受的主人公,其之所以有如此感受,实源于其为“断肠人”。

2、〔双调?夜行船〕《秋思》套数: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没多时好天良夜。富家儿更做到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休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帖,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着: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艺术表现特征分析:

(1)豪放而兼清逸之韵致:

第一支曲子直抒胸臆,叹人生匆匆,提出题旨,总赅全套。以下分别从帝王、豪杰、富人说起。[乔木查]、[庆宣和]直追秦汉魏晋的帝王豪杰,纵横挥斥,大处落墨,气势磅礴。

[落梅风]、[风入松]铺排今日、明朝,一气流注,密不容针,可谓“大炫嘈嘈如急雨。”

[拨不断]别开境界。“利名竭,是非绝”六字提勒上文,放极而收,落实曲之真谛。以下四句,悠悠烘染、勾画出一幅清新淡远的隐居图,又似“小炫切切如私语。”所谓“豪放中而兼清逸”于此可见。尾曲忽又放纵而去,“何年是彻”数句,跌宕激越,豪气四溢,真可谓“银瓶乍破水浆迸。”而“和露摘黄花”数句,又转出极飘逸之境,一放一逸,竭尽变化之能事。末以嘱小童语作界,极豪放之情以极旷达之语出之,痛快淋漓,而又含不尽之余味。全曲之精神意趣,尽括此句中。

(2)善于谈古道今,招古往人事于笔下,造成一种深远的意境。

(3)善于捕捉具有特征性的形象组成一个个可感的艺术画面,造成一种细腻隽永的意境。衰草牛羊之旷野,不辩龙蛇之断碑,出狐没兔之荒坟,均成为“百岁光阴如梦蝶”的形象注脚。与此相应的是,绿树、青山、茅篱的清新可喜小景,它与荒凉萧瑟的大景形成强烈对照,构成一个相得益彰的总意境------作者“利名竭,是非绝”的心境。

三、达官显宦的典雅之作

这一类作家主要以卢挚和姚燧为代表。他们仕途顺利,作品中的愤激情绪较少,他们更多表现的是传统士大夫的思想情趣。他们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或精工雅丽,或质朴本色,而总体上则偏于典雅,俚俗的成分较少。

第三节元后期的散曲创作

一、元后期散曲创作基本特征:

总体而言,渐又前期的以豪放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具体表现如下:

(一)元后期散曲创作的中心在南方,创作主体基本由南方人或移居南方的北方人构成;

(二)创作的题材不断拓宽;

(三)感情抒发上率真自然的作品逐渐减少,哀婉蕴籍的感伤情调日渐增多;

(四)三是出现了较明显的追求形式美的倾向。

二、元后期散曲创作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

1、张可久的散曲创作:有《苏堤渔唱》、《小山乐府》等散曲集,今存小令855首,套数9篇,是元人中专攻散曲并传世作品最多的散曲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其中以写景之作居多,在艺术风格上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是元后期曲风转变的关键人物。[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是其代表作。

[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次韵”,是指和前人之诗词并依原诗词所用韵及用韵之次序。“萋萋”两句写眼前景物引起的离愁。“萋萋”是视觉,形容草之茂盛;“芳草”是嗅觉兼视觉,散发芳香的春草。“萋萋芳草”,年年复生蔓延,人力除不断,野火烧不尽,恰似人心中的仇恨难以排除,触而复发,不断滋长。在古代诗词中,芳草与离恨早已结下不解之缘:《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赋得故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煜[清平乐]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秦观[八六子]词:“恨如芳草,萋萋剗尽还生。”所以,“萋萋芳草”四字,虽未写离情,而离情已寓其中。萋萋芳草连天,黄昏乱云飞渡,再加上一抹暗淡的夕阳笼罩,便构成了一幅淡烟暮霭的凄迷境界,与离人内心纷乱的愁绪相契合,堪称水乳交融。“春云”、“夕阳”又暗用江淹《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之意,遥为结尾“佳人何在”伏下暗脉,可谓针线细密。

“短亭”三句折入对昔日离别的回忆:那短亭饯行时举杯相劝的别酒,那平湖中比肩分袂时的画舫,那系在垂柳之下载我离去的青白杂毛的骏马,以及那折柳送行的情景,至今仍宛然在目,历历如现。短亭、平湖、垂柳依然犹在,而伊人无迹了。这里又暗用秦观[八六子]词中“念柳外青骢别后……怆然暗惊”几句意境。但秦观词说“别后”、“怆然暗惊”别愁已露;而此散曲只用三个名词词组鼎足对举,仅展现三个场景,无一动词或情语,而其别时之叮咛嘱咐,缠绵眷恋之情,及今日睹物神伤,凄然欲绝之状,无不隐藏于字里行间。故融情于景,更见词约意丰;青胜于兰,用典不露痕迹。

“一声”三句,既上眼前实景,又是作者由回忆转入现实的音响媒介,是视觉也是听觉。叠用三个数量词,不仅对偶巧妙,音律上以造成反复咏叹,回肠荡气,而意境上亦独巨匠心:表明多种音响的再三催促警醒,才把沉醉于回忆中的诗人拉回到眼前现实,足见其回忆寻觅之久,沉迷眷恋之深;而“夜雨”、“东风”又为下文“桃花吹尽”伏根。

结尾三句才正面抒发别地眼前情景和感受-------花落人空的离恨和惆怅。化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意,但比崔诗更为凝练凄绝:崔诗尚有“桃花依旧”,而张词却是“吹尽”、“残红”,象征着爱情的花朵遭到狂风骤雨摧残而狼籍凋零,青春韶华也将在这无情流光中难以永葆。“桃花”、“残红”与“芳草春云”遥相呼应,“佳人何在”与“愁在夕阳”首尾暗接。故《词征》评此三句谓“皆能丰约中度,旋复回环。”

此曲结构曲折别致,由眼前之境折入昔别回忆,由啼鸟风雨唤醒又转回眼前写实。虚写昔别之柔情,以反衬今日离恨之分量;时空跳跃,感情跌宕;虚实相生,疏密有致;转折过度伏应,皆极具匠心。通篇除“愁”字和“佳人”一句,余皆作景语,然浓情密意,无不隐寓其中,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者也。又多化用诗词典故,熔铸无迹,却能脱胎换骨,于此可见其雅丽风格之一斑。

2、乔吉的散曲创作:与张可久齐名,有“曲中李杜”之誉。其散曲今存小令209首,套数11篇,其中多啸傲江湖和青楼调笑之作。在艺术上,它呈现出俗雅兼备的审美特色。[双调·水仙子](寻梅)是其代表之作。

[双调〃水仙子]《寻梅》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吹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这首小令,用跌宕的笔法写出寻梅的意趣和梅花的风韵,运词精巧,使典妥帖,深得行家赞赏。

第一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主要描写寻梅的经过。诗人走过不少村庄,也到过溪畔水涯,两脚踏遍了霜雪,最后走到杭州西湖的孤山上,遍寻树头树底,但一直没有找到令他敬羡的梅花。这一节,突出了一个“寻”字。冬前冬后,写诗人寻梅之;“溪北溪南”、“树头树底”则写寻梅之勤;“几村庄”、“两履霜”说明寻梅之艰。然而诗人遍寻不获,内心焦急、失望,这就为下节找到梅花惊喜做了铺垫。这三句用词工整,彼此呈“鼎足对”,而其每句之中,词语又两两相对,重复中又有变化,非常巧妙。

第二节:意脉为之一转:“冷风吹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衣裳”。诗人久寻不获,忽然一阵冷风吹过,送来阵阵幽香,眼前出现了仙子一般的梅花,这使他非常高兴。铁鞋踏破,蓦然发现,真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冷风吹来何处香”,写得含蓄有味,姜白石咏梅诗中“梅花雪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之句,两相对比,堪称异曲同工。它们妙就妙在写出梅花之魂------异于他物的幽香。抓住了“幽香”这个特点,梅花的风神就表现出来了。下一句,接写梅花的外形。“缟袂”,白绸做的衣袖;“绡裳”,薄绸做的下衣。这里,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梅花比做一个穿白衣的仙女,于是梅花形神俱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三节:作者使用了三个典故,进一步描写梅花的神韵。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隋朝赵师雄在一个冬天傍晚路过罗浮山,于林舍中遇到一位素衣淡状的女子,二人相约到酒店喝酒,赵最后睡着了,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棵白梅树下,枝头翠鸟娇啼,原来他作夜梦见的是一位梅花仙子。(事见《龙城录》)“酒醒寒惊梦”显然是用了这个典故,它紧呈上句“缟袂绡裳”,进一步描写梅花仙子,连接非常自然。“笛凄春断肠”句也是用典。原典出自向秀《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等友善,嵇康善吹笛,后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向秀将西去,经昔三人所聚之旧庐,怀念故友,作《思旧赋》,其序有:“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嘹亮。追思囊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之语,后常以“闻笛”指怀念旧人。诗人暗用此典,意思是说,听到凄咽的笛声,就想到落梅春尽,自己心爱之物失去,故为之断肠。最后一句“淡月昏黄,”不仅点名诗人找到梅花的时间,同时还化用了宋代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诗意,突出了梅花的风神,与首节孤山寻梅前后呼应,笔法极其绵密。

统观全曲,诗人是以寻梅来展现梅花的形神风韵,它在写作上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这就是通篇描写梅花,但字面上未出现过一个“寻”字,尽管如此,读者却时时感受到梅花的存在。比如第一节描写孤山寻梅,孤山是诗人林逋隐居的地方,宋时遍植梅花,提起孤山,人们马上联想到梅花。又如第二节写“冷香”、“缟袂绡裳”这是梅花洁白幽香的神形,曲中虽不直说,读者自可领悟。至于第三节的三个典故,更是咏梅所常用。这种写法巧妙别致,足见诗人构思时的艺术匠心。

3、睢景臣的散曲创作:散曲今存三套,〔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其代表在作。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也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新刷来的头巾,恰

浆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伙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颩人马到庄前,匹头里几面舒旗。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人物,拿着写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的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跟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犋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称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六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

4、贯云石与徐再思的散曲创作:贯云石号酸斋,今存小令70余首,套数8篇,风格豪放中见清逸;徐再思号甜斋,今存小令103首,风格婉约清丽。后人把他们作品合辑,称《酸甜乐府》。

元代工艺的特点等

不少进步和提高,其中江南丝织业尤为发达,产品远销大都及其他城市。元朝内廷设官办织绣作坊80余所,产品专供皇室使用。绫绮局、织佛像提举司等官办织绣作坊所绣织的御容像、佛像等,应是元代织锦业重大发展的代表,纳石失则是其丝织业的新成就。它最初是由阿拉伯工匠以金丝色线织成,地色与金丝交相辉映,富丽堂皇,故亦名织金锦,对后世织金锦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具有悠久历史的蜀锦仍盛行不衰,著名者为蜀中十样锦。绫、罗、绸、缎、绢、纱等各地均有织造,其中缎织物业已成熟,益臻精美,集庆纱、泉缎、魏塘机绢等都是元代丝织名品。缂丝似较南宋朱克柔等人缂丝稍嫌退化,但仍具有一定水平。棉、毛织业的兴起与发达也是元代纺织工艺的重大成就。花毯、花毡工艺的发展与蒙古族的生活起居有紧密的联系,大毯有的长达16.67米,宽7.5米,足知作坊规模非同一般。刺绣仍是城乡女红的副业,尚未形成地方名绣。印染业是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染缬又有它独立的审美价值,此时的松江棉布印染,其效果如同绘画般精巧细致。 [东方朔偷桃图缂丝] 玉器工艺 元代礼仪,上承宋、金,亦用金玉作为典章用具。故元代玉器工艺在宋、金玉器业的基础上得到持续发展。中统二年(1261)在大都设金玉局,至元十五年(1278)设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玉局提举司,负责管理宫廷用玉的生产。至元十七年又设杭州路金玉总管府,辖金玉玛瑙工匠数千户。于是,大都与杭州成为元代金玉工艺生产的南北两个中心。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二年将新碾的渎山大玉海置于广寒殿,还以白玉龙云花贴玉德殿楹拱,内设白玉金花的屏台,上置玉床,说明元代内廷用玉远远地超过了前代。从出土和传世的元代玉器可以了解,有上承宋代礼制玉和观赏玉,和继辽、金的春水、秋山玉,还有元代官场和生活用玉,如玉押和镂空玉帽顶等。元代玉器的风格与宋、金相连,重写实与寓意,制做上善用镂空,技艺娴熟,形象生动。但作工稍显粗犷,保留了较多的斧凿痕,亦别具风味。 漆器工艺 民间多用漆髹饰木竹器,可防潮牢固,适用美观。光素漆器在宋代基础上继续生产。元代漆器工艺成就较大的是雕漆、犀皮、戗金、螺钿等,比南宋有了长足的进步。雕漆属于漆器中的雕镂,即雕刻为隐现、阴中有阳者,分为剔红、剔黑、剔犀等若干种。剔红名工有张成、杨茂等人,现存有盘、渣斗等小件器物,图案构图丰满,刀法藏锋清楚,磨工隐起圆滑,风格深厚清致,技艺极高。剔

《元代文学史》教案

《元代文学史》教案 罗斯宁 教材:罗斯宁、彭玉平编著《宋辽金元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年出版。 教案进度: 第一章元代文学简况 第二章元杂剧的渊源、形成和体制 第三章关汉卿的剧作 第四章王实甫的剧作 第五章元代前期剧坛 第六章元代后期剧坛 第七章元代散曲 第八章宋元南戏 第九章元代诗文 第一章元代文学简况 第一节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元朝版图空前辽阔,横跨欧洲、亚洲。国家的统一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京城大都(今北京)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杭州则是南方最繁华的大都市。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杂剧、散曲、南戏、话本等通俗文学在元代都非常兴盛。 .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元代由蒙古族掌握中原政权,元蒙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国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西北少数民族如畏兀儿人,回回人)、汉人(原金朝汉族人)、南人(原南宋汉族人)。蒙古人政治地位最高,南人地位最低。政治地位的不平等,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 元朝的阶级矛盾也很尖锐,官吏多贪赃枉法,造成冤狱,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对江南的搜刮尤为严重。尖锐的矛盾激起民变,爆发众多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元朝。这种社会现实,使元代文学作品多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反抗意识。

.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元灭金后,因蒙古贵族对文化的作用还未重视,八十多年未举行过科举考试,文士失去进身之道,落到社会的底层。宋末元初人郑思肖记载当时十种等级的职业分类:“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儒生地位排第九,在娼妓与乞丐之间。 元仁宗延祐二年()元朝才重行开科取士,但将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考试,在出题和录取方面都优待蒙古人、色目人。在取消科举的八十年间,文士有的作小吏,有的经商谋生,更多的是成为“书会才人”,成为戏剧作家,使杂剧和南戏的创作队伍从以民间艺人为主变为以下层文人为主,促进了戏剧创作的兴盛。 .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蒙古贵族夺取中原政权后定居在汉族地区,随蒙古军征战的女真族、畏兀儿族,回回族等军士也与汉族人民杂居,他们的文化互相交流,形成元代文学以刚健、质朴、酣畅为主要风格特征,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 第二节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元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杂剧是戏剧,散曲是清唱曲。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元杂剧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康进之等,后期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等。 在元代南方还流行着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著名的南戏为高明的《琵琶记》。 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元诗以宗唐为主,但亦受宋诗的影响。前期作家主要有刘因、卢挚、赵孟兆页等;后期作家主要有萨都剌、杨维桢、王冕等。

第三章 元代诗文

第三章元代诗文 一、概说 元代前期的诗文作家大多有一官半职,不少人是社会地位很高、政治上位居要职的高官显宦,如刘秉忠、许衡、吴澄、王恽、姚燧、元明善、程钜夫等。显赫的政治地位和优裕的物质生活,限制了他们的创作视野。 至于由金、宋入元的文士,如刘因、方回、赵孟頫、戴表元等,由于面对新王朝的政治压力,在表达怀念故国和战后民生凋敝的感慨时,也不敢过分露骨。 前期诗文大率延续金、宋习气,少有创新,前期南北诗人同时标举“宗唐得古”的旗帜,复古诗风逐渐兴起并形成潮流。从此以后,宗唐得古成为有元一代的诗坛风气。文章作家则或宗唐、或宗宋,提出了理学和古文合一的观点,促进了文章创作的发展。 元代延祐年间以后,诗文渐趋兴盛。这时南北诗风融合已成自然之势,但是,盛之极致而衰象亦露,杨维桢也说:“盛极则亦衰之始。自天历来,文章渐趋委靡,不失于搜猎破碎,则沦于剽盗灭裂,能卓然自信,不流于俗者几希矣。”(《东维子集》卷6《王希赐文集再序》)至元末,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诗文创作的现实性大大增强,文坛上又响起慷慨激昂之音。 元代诗文总的情况是思想内容比较贫乏,作品题材比较狭窄,最多的是题画咏花、应酬赠答、碑传题跋之类,作家所表现的感情也大多比较肤浅质直。但元代诗文往往流溢着一种苦闷、抑郁的情绪,感慨仕途的险恶,痛心社会的黑暗,抒发失意的牢骚,向往隐逸的生活,这就给元代诗文染上了一层浓厚的时代色彩。 明李东阳说:“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顾元不可为法,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耳。”(《怀麓堂诗话》)元诗开明诗宗唐之风,在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明王世贞提出有元一代无文,清李慈铭认为:“予谓元诗优于南宋,元文则远过于南宋;而明诗又胜于元,明文则远不及元。”(《越缦堂读书记·集部·别集类·雁门集》)元文超过南宋是事实,超过明代则未免过誉。 元初诗文作家北方以元好问的影响为最大;南方则以戴表元、邓牧等由宋入元的作家较为著名,延祐以后,虞集、杨载、范梈揭徯斯齐名。后期以王冕的成就较高,萨都刺、黃镇成、杨维桢也有一些特色。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元曲精选《南吕 金字经》乐隐 张养浩素材

《南吕·金字经》乐隐张养浩 说著功名事,满怀都是愁,何似青山归去休。 休,从今身自由。 谁能够,一蓑烟雨秋。 [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口,山东济南人。幼有义行,好读书,初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拜监察御史,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因父老辞官,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瘁去世。 张养浩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大违当政者意,被构罪罢官,他恐遭祸,变姓名逃去。英宗时又曾为内廷张灯为鳌山事上谏而险遭不测。他的散曲多是在辞官归里后所写,由于对宦海风波、世态炎凉有切身体察,因此能作比较真切的描写。如“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触至深,因此能写出这样沉痛的句子。而当他写到归田之后,则轻松自如的心情跃然纸上,“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样看”(〔双调·水仙子〕),“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中吕·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写与鸥鹭为伍,与云山为友,使他心旷神怡。他的咏吟山水的优秀篇章也不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隐”题材的作品,调子仍然是比较低沉的。他的理想只是远离嚣尘去过田园生活,以远祸全身。 张养浩对人民疾苦也比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怀古兴叹之际能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类题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筹。又如小令〔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咏喜雨》,是他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潼关怀古》小令,以及一些写退隐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然而他的写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丽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庆东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总的艺术格调中还有所变化,散曲色调比较丰富。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口休居自适小乐府》传世。据《全元散曲》所辑,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首。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元朝的统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第36课 元朝的经济、科技与文化岳麓版练习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元朝的统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第36课元朝的经济、科技与文化岳麓版练习题第九十二篇 第1题【单选题】 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下列选项与宋元时期史实不符合的是( )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司马光主持编写《史记》 C、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D、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风俗画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它的作者是( ) A、关汉卿 B、马致远 C、张择端 D、赵孟頫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资治通鉴》的取材重在历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这部书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价值。它是一部( )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编年体断代史 D、纪传体断代史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纸的发明②指南针用于航海③张衡发明地动仪④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A、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元朝戏曲空前繁荣,下列对元杂剧表述错误的是( ) A、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 B、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C、关汉卿是著名剧作家 D、完全服务于封建统治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培根认为人类世界因为三种发明而改变,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以下属于在学术上改变世界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答案】: 【解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元代文学到明清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一、解释: 1、勾栏 2、对棚 3、末本 4、旦本 二、填空 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与、、、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和两种类型。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3、剧本包括、、三个部分。杂剧一般由折组成一个剧本,脚色可分、、三类,全剧只能由或一人主唱。南戏剧本由若干“出”组成,脚色分 为、、、、等类,在剧中歌唱。杂剧和南戏的唱词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具有强烈的性。 4、杂剧的曲调由民间歌曲、的乐曲和 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由的民间音乐与的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两者在音乐文化方面均由传统衍繁,彼 此;两者在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差异的表现,加上区域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 5、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括以北的大部地区,流行;剧作多以故事、故事、传说为题材,多给人以、的感受。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

括地区,既流行,也演出;剧作更重视 的描写和的宣泄。 6、散曲是一种新体,押韵较灵活,可以平仄,句中可以增加。作家纯以曲体,与毫无联系。散曲的语言往往呈现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 化的状态。散曲的艺术表现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的方式加以、。 7、元代文学创作,均体现出之美,与每以 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大异其趣。 三、简答 1、为什么说元代文学具有划时代意义? 2、元代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散曲为什么大盛于元代?为什么又会在元代走向衰微? 4、王国维认为元曲的审美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王国维的看法是否可取? 5、吴伟业说元杂剧“较昔之歌舞,更显而畅”,这“显而畅”的含义是什么? 四、论述 1、简析元代社会对元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2、简析元杂剧和南戏的异同。 3、怎样认识元代的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 4、谈谈你对元代文坛审美情趣变化的看法。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一、解释: 1、说话 2、话本 3、入话 4、正话 5、平话 6、说经

试论张养浩散曲的清丽风格(一)

试论张养浩散曲的清丽风格(一) 摘要:元代张养浩的散曲被后人评为“明丽之作”,确实,清丽是其散曲的主要风格,具体而言,表现在其散曲内容与创作主体的心态,散曲语言和艺术意境以及散曲韵律所体现的听觉效果三个层面上。 关键字:张养浩;散曲;明丽;风格 明代朱有权在其《太和正音谱》评论张养浩散曲“张云庄之词,如玉树临风。”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也称张养浩散曲“多明丽之作”。究其散曲集,清丽确是其重要风格之一。其清丽风格的审美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就散曲内容和创作主体的心态而言,其曲心境澄明,风物清丽;其次,就其散曲语言和艺术意境而言,其曲新洁简约,境象玲珑;最后,就由散曲韵律所体现的听觉效果而言,音韵流转,声律调谐。 一、心境澄明风物清丽 心境澄明,风物清丽,是指清丽山水在创作主体纯净心境中所映现出来的自然清逸,有清水芙蓉之美。这一特点的形成包含了作者心态和散曲题材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指主体澄明之心境;一是指主体所观照下的自然清丽之山水风物。清逸脱俗的情性,清新明丽的风物,是为清丽风格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澄明的心境是清丽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张养浩以清逸脱俗的情性状写明丽俊秀的自然风物,从而表现为明晰省净的语言风格和亮丽隽永的意境情韵。张养浩思想兼容儒释道,道家的人生态度对他影响颇大,他向往一种品质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的散淡隐士的人生范式:厌恶仕官禄进,向往逍遥、安静的世界;看破尘世,独守恬静心境,无忧无虑;乐处清静之境,不受外界打扰,在清寂中超尘脱俗;怀清真之心,与世无争,但求安享自己清闲安适的生活。创作主体以清高的隐逸之士的情怀和清逸、清静的清明心境去观照世间万物,其观照的结果——散曲也多会呈现清丽的艺术境界。 在作为清高隐士的张养浩的眼睛里: 【双调】《庆宣和》 参议随朝天意可,又受奔波,绰然谁更笑呵呵。倒大来快活,倒大来快活。大小清河诸锦波,华鹊山坡,牧童齐唱采莲歌。倒大来快活,倒大来快活。 “大小清河诸锦波,华鹊山坡,牧童齐唱采莲歌。”写河水清而透彻(清澈) 【中吕】《最高歌兼喜春水》 想人间是有花开,谁似他幽闲洁白?亭亭玉立幽轩外,别是个清凉境界。 “亭亭玉立幽轩外,别是个清凉境界。”写美人之境秀丽而幽静(清幽),清新而爽快(清凉)。【双调】《折桂令·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玉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写中秋之夜清澈而明亮(清莹) 【双调】《折桂令·凿池》 殷勤凿破苍苔,把湖泺风烟,中半分开。满意清香,尽都是千叶莲栽。看镜里红妆弄色,引沙头白鸟飞来。老子方才,陶写吟怀,忽见波光,摇动亭台。 【中吕】《朝天曲》 锦屏,翠屏,极目山无尽。白云忽向树杪生,似林影波光定。故把清风,遮映摇动,水和山俱有声。兴清,半晴,天意也还相应。 “满意清香,尽都是千叶莲栽。”写池中莲花更是香味清淡久远(清香)。甚至连风都是凉爽而让人清醒(清风)“故把清风,遮映摇动,水和山俱有声。兴清,半晴,天意也还相应。”【越调】《寨儿令·冬》 天欲明,觉寒生,打书窗只闻风有声。步出柴荆,遥望郊坰,滚滚势如倾。四围山岩壑都平,

第八章——中国文学艺术

第八章——中国文学艺术 重点是山水诗词和名胜楹联。 识记——最著名文学家及其故居、墓地、纪念地 古代 一、春秋战国及秦汉文学时期 1、《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源头。屈原 所作的《楚辞》浪漫主义源头,以“风骚”并称于世。 2、屈原——○战国时,我国最早的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人 ○楚辞的奠基者 ○主要代表作为《离骚》 ○墓地:旧罗市郊烈女岭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时期 1、“五言腾飞”的时期,涌现出曹操、曹丕、曹植等 2、陶渊明——○东晋诗人,田园诗人,奠定我国田园诗的基石 ○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桃花源诗并记》(湖南省桃花县城西南) ○墓地:九江县马回岭 3、谢灵运——○东晋,山水诗奠基者 三、唐代文学时期——散文、传奇、唐诗是唐代文学的最高标志 1、王勃——○字子安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一色” ○“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 2、崔颢——○《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 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 ○继屈原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墓地:安徽当涂县青山西麓 4、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经安史之乱,诗为“诗史”, 称“诗圣” ○其“三吏”、“三别”等诗篇深刻反映唐代因战 乱使百姓深受其害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二次漫游时写出的诗篇

○纪念地:巩义市,杜甫草堂在成都 墓地:河南巩义市 5、张继——○字懿孙,《枫桥夜泊》 6、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墓地:河南省孟县 7、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永州八记》堪称游记体散文的代表作 ○在山水游记方面成就最突出 ○纪念地:湖南 8、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后人纪念他称白沙堤为白堤 ○《钱塘湖春行》、《忆江南》 ○墓地:龙门香山琵琶峰 四、宋代文学时期——最高成就为宋词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墓地:河南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三苏”——苏轼、苏洵、苏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墓地:河南 3、范仲淹——○字希文 ○《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墓地:河南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爱国诗人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张养浩的散曲作品

读张养浩的散曲作品 摘要:张养浩是元代有名的政治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散曲作家,结合作者生平,分析了他的散曲作品。 关键词:张养浩;散曲 一、张养浩生平 根据张养浩年谱,可知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雪庄老人,齐野东人,山东历城人。历经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泰定帝和元文宗数朝。 张养浩出身于富裕家庭,十九岁时作《白云楼赋》,名噪一时。1289年,出任东平学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到京师,向平章政事不忽木献书,张养浩被提拔为礼部令史。 大德九年春1305,张养浩被授为堂邑县尹。黄溍评述其功绩曰:“初尹堂邑,抚人有恩,用狱不失有罪,能使豪强折服,而盗贼化为良民。”《张文忠公祠堂碑铭》。可知张养浩为官公正清廉,刚正不阿,至治元年1321年,正月初七上疏《谏灯山疏》,在疏中批评了皇帝奢侈浪费的行为,此事数月后就辞官还乡。对于这次离奇的辞官,张养浩只在《郊居许敬臣廉使见过》中述说过:“从仕非不佳,其奈多掣肘。所以明哲人,往往去之陡。”从后来发生的历史事件来看,这次辞官也的确是明智之举,就在至治三年1323八月,御史大夫铁失杀右丞相拜住,弑英宗。张养浩因为辞官避免遭到杀戮。 据《元史》载,泰定至天历年间,中国大旱“陕西自泰定二年至

是岁不雨,大饥,民相食。”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朝廷征召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负责赈灾。本来张养浩是决定以老母需要奉养为由拒绝朝廷的征召的,但是又改变了主意,从后来他的所作所为看,他是想为民尽力,才改变了主意。 天历二年二月,张养浩离开济南赴陕西,四月二日到任。令人感慨的是,由于赈灾劳累过度,张养浩于天历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死于任所。1 二、张养浩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张养浩的人生由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出仕,在任和辞官三个阶段。他的作品因此也呈现了不同的阶段特征。 【朱履曲·警世】“才上马齐声儿唱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 描写一副活脱脱的官吏欺压百姓的场景,作者对此也做了警戒,告诫统治者长此以往恐怕日后起祸端的时候就没有这等威风了,看够了官场的黑暗后,作者恐怕也难免归隐之情了。 张养浩的归隐曲格调高远,有古诗的意味,这恐怕跟他早年师从姚燧有些关系。《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是文、诗、曲三体合一。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 1魏源.元史新编张养浩传.卷四十.[M].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古籍刻印社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6课《元朝的经济、科技与文化》word学案

第36课元朝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知识提要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1.元朝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将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 2.元代还出现了《农桑辑要》《农书》等农学著作。《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农书》的作者是王祯,堪称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 3.元代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用棉花纺纱织布已成为江南地区主要的家庭副业。松江(在今上海市)农家妇女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2)制瓷业:青花、釉里红等瓷器新品种在元朝烧制成功 4.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作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元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市。 二、郭守敬与《授时历》 1.郭守敬: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数学及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 2.代表作:《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其精确程度比现代科技测量所知的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现行公历的一周年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他还主持开凿了通惠河 三、元曲 1.元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成就是元曲,它包括杂剧和散曲。 2.代表人物:(1)关汉卿是元曲作家的杰出代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对饱受压迫的底层人民寄予深切同情,主要代表作有杂剧《窦娥冤》。 (2)另一位杰出的元曲作家是王实甫,其代表作《西厢记》歌颂了主人公崔莺莺和张君瑞对传统礼教的勇敢反抗和对纯贞爱情的大胆追求。 (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述了秋天的萧索和游子的愁绪 基础演练 1.“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上海(古称松江)一带人们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人们歌颂的是一位对我国棉纺织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妇女。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题及答案

2011年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此略,见书)。 二、多项选择(此略,见书)。 三、名词解释: 西昆派江西诗派中兴四大诗人辛派词人诚斋体永嘉四灵江湖诗派话本诸宫调元曲元杂剧元散曲元曲四大家南戏四大传奇拟话本三言二拍吴江派临川派临川四梦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一人永占南洪北孔章回小说阳羡派浙西派常州派桐城派同光体南社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新文体谴责小说 四、判断题(略)。 五、简答题: 1、欧阳修对北宋诗文革新的贡献 2、欧阳修的文学成就 3、梅尧臣、苏舜钦诗歌的异同。 4、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 5、苏轼诗歌的内容 6、柳永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7、黄庭坚“山谷体”诗的艺术特点 8、秦观词作的特点 9、周邦彦词“集大成”的艺术成就 10、杨万里诗歌的艺术特色 11、范成大田园诗的特点 12、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13、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 14、姜夔“白石词”的艺术风格 15、元好问的文学成就 16、元杂剧的体制结构 17、白朴《梧桐雨》的思想内容 18、白朴《梧桐雨》的艺术特色 19、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思想 20、马致远《汉宫秋》的艺术成就 21、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22、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 23、高明《琵琶记》的思想内容 24、高明《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25、《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26、《水浒传》的思想倾向 27、《西游记》的思想内涵 28、《三言》的思想内容 29、《三言》的艺术特色 30、《二拍》的思想内容 31、《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32、《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33、《聊斋志异》的思想意蕴 34、《儒林外史》的思想内涵 35、《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36、《长生殿》的艺术特色 37、《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38、《桃花扇》的艺术特色 六、论述题: 1、苏轼的散文成就 2、苏轼诗歌的创作特色 3、苏轼词的革新意义 4、李清照词的感情 内容 5、李清照“易安体”词的艺术特色 6、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7、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8、《窦娥冤》的主题思想和审美价值 9、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10、《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1、《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2、《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13、《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14、《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15、《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16、《红楼梦》的思想意蕴 17、《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此略,见书)。 二、多项选择(此略,见书)。 三、名词解释: 西昆派:是指北宋初期的一个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因其诗作被编成《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西昆派作品大都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在艺术上模仿李商隐,但一味追求藻饰,堆砌典故,讲究对偶,风格雍容典雅,形式主义倾向较浓。 江西诗派:是指宋代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吕本中、曾几,因其领袖人物黄庭坚是江西人,及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他们认为诗从学问中来,作诗要字字有来历;提出“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口号,实际是袭用前人诗意及词语,达到翻新出奇的效果,形成了生新瘦硬的风格。 中兴四大诗人:是指南宋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因他们活跃于宋室南渡后国家一度中兴的时期而得名。四大诗人初学江西诗派,但最终冲破江西诗派的藩篱,使诗坛出现了风格各异的局面。陆游以慷慨激昂的爱国诗而成为宋代最优秀的诗人,杨万里以通俗活泼的“诚斋体” 著称,范成大的田园诗成就突出,尤袤也有一定创作实绩。 辛派词人:是指南宋时期受辛弃疾影响而出现的一个豪放词派,重要作家有陈亮、刘过、刘克庄、

元代散曲

元代散曲 本节内容 ?散曲含义、体制 ?散曲的渊源 ?散曲的发展(曲家代表) 散曲含义 ?与“剧曲”相对而称,不与说白、科介发生关系而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存在,故谓之“散”。 ?虽不用于舞台表演,但在相当长的时期被配乐歌唱,故谓之“曲”。 散曲的体制 1、小令:又称“叶儿”,散曲基本单位。独立的单支曲。 如【越调】天净沙·秋思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由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连 缀而成,各支曲子的组合衔接有一定顺序; ?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结尾一般要用“尾声”或“煞调”。 散曲的渊源 1、诗 ?小令与唐代的酒令有直接的源流关系。 2、词 (1)名称上很相似。词又称为“曲子词”、“曲子”、“曲词”、“歌曲”等,乐府又是词和曲通用的别名。如《东坡乐府》指词,《诚斋乐府》指散曲。 (2)散曲曲牌,多源于词牌,约180余种完全相同。如:《一剪梅》、《卜算子》、《八声甘州》、《西江月》、《玉楼春》、《如梦令》等。

(3)体制格局上如出一辙。词有令、引、近、慢等,曲也有小令和套数。 《南音三籁序》:“原夫词者诗之余也,曲者词之余也。” 词和曲的不同 ?词不能用衬字,曲可以大量使用; ?二者的音韵系统不同; ?语言的雅俗异趣。 ?任中敏《散曲概论》:“总之,词静而曲动,词敛而曲放,词纵而曲横,词深而曲广;词内旋而曲外旋,词阴柔而曲阳刚;词以婉约为主,别体为豪放;曲以豪放为主,别体为婉约……” 3、诸宫调 (1)诸宫调每一支曲必须隶属于某一宫调,散曲也如此。 ?诸宫调已出现不同宫调下有同名曲牌的现象。如《定风波》分属商调、商角调。散曲类似,如《小桃红》分属南正宫、南越调、北越调。 (2)散曲的套曲直接脱胎于诸宫调。 (3)曲韵大多在诸宫调奠定了基础。如一韵到底,不得换韵;平仄通押等。 (4)衬字和增句。 衬字的作用: ?对正字起修饰、润色、限制等作用,充实文意; ?增强曲的表达功能,使作家可以不受字数限制,淋漓尽致表情达意;?增强曲的通俗化、大众化程度。 《宋元大曲考》:“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学上所未有。” (5)语言风格 “诗庄、词媚、曲滑”。 “滑”即流畅明朗: ?大量使用口语俗词; ?普遍使用衬字形成散文化句式;

浅谈元朝的历史地位

浅谈元朝的历史地位 "乾哉大元",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当时就因看到了《周易》中的这句话而将自己建立的政权定名为"元"的,如果这属实的话,则说明了忽必烈在重视接受汉族文化的同时,他本人也很迷信,"君权神授"的思想成为历代帝王最乐于接受的命题之一。然而以后的历史告诉我们,"大元"并没有象忽必烈事先设计的那样"与天同寿",11帝97年的中原统治,使后人毫不犹豫地将其归入"短命王朝"行列。但是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大元"在它短暂的97年生命历程中给中国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想就这点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政治上: 1、元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360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和割据的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这种大统一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也为它以后五、六百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据《元史地理志》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正所谓"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随着吐蕃诸部归附元朝,西藏地区就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政府在此设立了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自此西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开始确立。也是在元朝,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所有这些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都是极为巨大的。 2、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之同时,在地方推行了行省制,统管地方军事、行政、财政事务。当时全国共分设了11个行省。其中包括了唐时所谓的"羁縻之州"。行省制度是元朝的一个创举,是对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发展,对后代行政区划影响很大,这一制度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二)经济上: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国内经济的发展。元代的农业生产从总的来说,不是倒退,而是有所前进,但各地区的发展却并不平衡。

《诗词曲入门读本》散曲部分(一)

《诗词曲入门读本》散曲部分(一) 《诗词曲入门读本》散曲部分(一)郭翔臣(子翊)主讲曲部包括:格律散曲、自度曲、自由曲 关于格律散曲的简要介绍(本段格律散曲部分,参阅了《元曲鉴赏辞典》、姚品文点校《太和正音谱笺评》、吴梅《曲学通论》、卢冀野《广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赵义山《元散曲通论》、萧自熙《曲的对仗》、张四喜推荐郑骞《元散曲套数定制》。——编著者注1965年2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赵朴初先生的散曲《某公三哭》,曾引起了举国轰动,重新勾起了人们对于散曲的记忆。“我为你勤傍妆台,浓施粉黛,讨你笑颜开。我为你赔折家财,抛离骨肉,卖掉祖宗牌。可怜我衣裳颠倒把相思害,才盼得一些影儿来,又谁知命蹇事多乖……。其辛辣的语言、俏皮的描写、形象的比喻和活泼的文风,迷倒了多少读者,也开启了多少人的散曲梦。20岁的我曾经把它全部背诵了下来,成为我喜爱散曲的发端。即使是时隔五十余年后的今天,仍能背诵其中的句子,至今人们说起散曲来,首先想到的就是赵朴初。的确,自从清朝后期,散曲这一古代韵文的奇葩逐渐被边缘、被式微。民国初期虽有王国维、吴梅、胡适,后来的任纳(二北)、卢前(冀野),特别是卢前不光研究,还自己创作散曲;当代建国后,散曲作为一种古代诗歌

体式只在教科书中出现,虽然有不少的整理研究者,但总体来说介绍用辞过于深奥生涩,未能以浅显的语言说透散曲的本质特色,在散曲曲本身创作上也未能引起诗人群体的重视。仍然没能起到带动作用。在创作界虽然未绝迹,但相对诗词而言不能算作兴旺。在民众中几乎被遗忘了。谁知道我在接近退休的2004年,一段机缘巧合让我成为了散曲重新复兴 的参与者、见证者。2004年,被称为“诗侠”的杭州诗 人钱明锵夫妇来太原,与山西诗词学会、唐槐诗社诗人进行座谈、联谊。省总工会老干部、干部学校副教授、唐槐诗社副社长黄文新向我提出,请求在交通工具上予以帮助,我驾车与黄文新老师一起全程陪同了钱老夫妇晋中平遥城、祁县乔家大院一整天的采风活动。当晚返回后在戴云蒸社长家里吃晚餐,就此参加了唐槐诗社,随后参加了山西诗词学会,开始与山西诗词界结缘。在我初期为《唐槐吟苑》、《难老泉声》等诗词刊物投送的稿件中,大部分是具有浓郁曲味的自由曲,比如《初识山西诗词学会诸诗贤》、《晋祠重阳赏菊》、《壶口观瀑》、《有感于高履成先生学上网》、《五一广场怎么有了条老鼠街》、《中秋夜观湖说月》等等。其中突出运用了曲的语言特色、曲的对仗形式,保持了散曲应有的用韵密集、诙谐幽默、讽刺鞭挞、开阖跌荡等特色。这都是在我多年来喜欢曲(我曾经根据《中华活页文选》等书籍刊物刊登的文字,背诵了马致远的《秋思》、关汉卿的《铜

张养浩的元代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 阅读

张养浩的元代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阅读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难过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 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 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注释 ⑴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⑷“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 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关: 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 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 长安为西都。 ⑹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 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chú)”。 ⑺“难过”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难过:令人难过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⑻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赏析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 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 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 为浓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假如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 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 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陈草庵《山坡羊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 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 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 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第八章 元代散曲

第八章元代散曲 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和体制 一、散曲的兴起 1、散曲:散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金元时期兴起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入乐的新诗体。散曲的名称,是相对于剧曲(即杂剧曲词)而言的。元代多称“乐府”、“街市小令”等,“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但专指小令。直到20世纪初,散曲才作为包含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下来。(明中叶后散曲已包含有小令和套数,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著作最终确定) 杂剧有曲词、有宾白、有科介,是专在舞台演出的艺术;而散曲则没有宾白科介,是用以清唱的。早期散曲与杂剧中的曲词一样,都是配乐的歌词,但是不具有表演内容,因此属诗歌范畴。 散曲在当时称为乐府,如杨朝英所著《大平乐府》、无名氏所著《乐府新声》、《乐府群玉》等,都是散曲集子。到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方有散曲之称,但单指小令,跟我们今天用来兼指小今和套数又不尽相同。 2、散曲的兴起 词的衰微:散曲和词一样,都是来自民间的合乐歌唱的长短句。词发展到南宋时期,在文人手里变得典雅化,文辞韵律华美而内容空虚,逐渐走向衰落。而民间的“俗谣俚曲”,却因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结合而得到发展。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与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产生了散曲这种新的诗歌形式。开始在民间流传,以后又传到知识分子中间,特别受到为瓦肆勾栏艺人写作的书会才人的重视和热爱。 可以说,散曲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学形式推陈出新的结果。 二、散曲的体制 散曲的主要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1、小令也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

第八章关汉卿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之八 第八章关汉卿 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1、生平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为元代剧坛的领袖,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曲家。据《录鬼薄》中记载,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太医院尹。一说任职太医院户。而《析津志》中则认为关汉卿是燕人。 (1)籍贯有两说 清代乾隆时《祁州志》说为祁州(今河北安国县)之伍仁村人,而祁州在元代属中书省管辖,亦即大都属地,与《录鬼薄》意见一致。 清代邵远平《元史类编·文翰》云:“关汉卿,解州(今属山西省临猗县)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本”。三国时,关羽故乡,故有人认为关汉卿是关羽的后人。 古人籍贯,有祖籍、客籍之分,因此,推测关汉卿当是祖籍解州,后迁至祈州,最后定居大都。 (2)生卒年: 元末朱经《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兰谷即白朴,金亡(1234)时才8岁,估计关汉卿的年代同他们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 关汉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出关汉卿约卒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后,他的生年估计在1220年左右。 《录鬼薄》作者钟嗣成称关汉卿为“前辈已死名公”,说“余生也晚,不得预几席之末”。《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故将关汉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当去事实不远。 此外,关汉卿在中年以后,曾一路南游,到过当时南方戏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写有【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套曲(中有“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和“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句)。据《元史·世祖本纪》载,元朝在忽必烈至元十四年十一月即公元1279年灭南宋后,颁布命令,让人称宋朝为亡宋,称临安为杭州。从关汉卿曲词中描写的繁华景象看,当距离南宋灭亡有相当长的时间了,此时,关汉卿约有六七十岁左右。 (3)名号:

浅谈元代张养浩的散曲

浅谈元代张养浩的散曲 摘要:张养浩的散曲主要分为怀古、警世讽世、哀民、山水、隐逸五大类题材。儒道兼容的思想和清明的心境,使其散曲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 关键词:张养浩散曲文化意味 Abstract:Zhang Yanghao Sanqu main means of cultural expression in tone, warning the world satirical, sad people, landscape, the top-five subjects in Seclusion. Compatible with the idea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clean state of mind is, he implies that Sanqu cultural factors. Keywords:Zhang Yanghao Sanqu Cultural meaning 元代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体诗。它不仅描绘市井生活,刻画闺情幽思,而且感叹人世间的繁华相替、荣辱变迁,抒发作者散诞逍遥的山林之兴、泉石之志。而这种文人的感慨与吟啸,使散曲具有了文化意味,张养浩的散曲便其卓越的代表之一。本文试对张养浩的散曲作以探析。 一、张养浩散曲的五大类题材 在元代,学识修养如张养浩的文人并不是很多,在较高的个人修养之中又把散曲作为抒发抱负、反映现实的工具犹难能可贵。从他的散曲中品味到他崇高的人格美。其散曲敢于面对现实,把当时社会的黑暗、民众的苦难写入曲中,并用散曲来抒写深沉的历史兴亡感、关注国计民生的社会责任感等。同时他还用散曲来描绘祖国风光,把神州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张养浩的散曲提高了这一新兴文体的文化意味,拓宽了题材视野,推动了元散曲的健康发展。 (一)怀古之作:评价历史,感叹兴亡,吊古伤今。 “元散曲中咏史怀古之作,数量不太多,而且主题也较为狭隘,思想缺乏高度与深度。大多数作家都是借历史幻灭以抒写自己内心的现实虚幻感,从而表现为一种人生如梦、富贵无常、居官得祸的悲哀”(1),具有一种历史虚无感。而张养浩的咏史怀古之作别开生面,打破了元散曲借历史虚幻以抒写作家内心的现实虚幻这种窠臼。以【中吕·山坡羊】曲牌创作的小令就有《骊山怀古》、《洛阳怀古》、《未央怀古》等九首。这些作品大都借古写今,抒发作者对历史兴亡、居民关系等问题的看法和感慨。其中《潼关怀古》可以说是元散曲中的绝唱: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名为“怀古”,实为“伤今”,抒发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结句斩截有力,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作者将诗歌中常见的内容用散曲的形式写出,让人觉得亲切。【山坡羊】的另一首《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