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d c d 无

ccecce(cd)bbccedcwubacdacdeccdaddwucacbcbbbbddcbbabccdbbcbe cabcbbbaddabcbaccdadb无c无无无a

c2-7无E无CCAC无无

后面的都没做了!

名词解释

1、染色质或染色体(chromosome):指细胞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洋红、苏木精等)染色的纤细网状物质,现在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以及少量RNA组成的一串念珠状的复合体。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

2. 染色单体:(Chromatids)复制时产生的染色体拷贝。每条染色单体就是一条DNA分子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染色质线。此名字通常用来形容处于随后的细胞分裂期它们分开的之前的染色体。

3、姊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在配对(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

4、非姐妹染色单体(nonsister chromatid):在配对(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由不同着丝点相连的染色单体就叫非姐妹染色单体.

5、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s):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常染色质(euchromatin):指染色体上螺旋化程度较低,染色较浅的区域,称常染色质区域,含有很多功能基因。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相反。

7、染色体组(genome):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或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染色体。

8、单倍体(haploid):具有配子(精于或卵子)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或个体。如,植物中经花药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物。

9、二倍体(diploid):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大多数植物均属此类。

10.单价体(univalent):指真核生物的减数分裂前期没有联会配对的,成单的染色。体

11、二价体(bivalent):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的现象。

12、联会(synapsis):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3、性状(traits):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14、单位性状(unit traits):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

15.相对性状(contrasting trait):不同的个体在每个单位性状上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16.显性性状(dominant trait):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

17、隐性性状(recessive traits):子一代未出现的另一个亲本的性状,即子一代处于隐蔽状态的性状。

18、基因座(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编码在相同基因座上的DNA被称为等位基因。一个基因座可以是一个基因,一个基因的一部分,或具有某种调控作用的DNA序列。

19、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20、纯合体(homozygote) :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上的两基因成员完全一致(双显或双隐) ,具这种基因型的个体为纯合体。如:CC、cc。

21、杂合体(heterozygote):在一定基因座位上带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的个体为杂合体。

22、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的表现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作完全显性。

23、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 dominance):杂种F1的性状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

24、共显性(co-dominance):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如人类的ABO血型和MN血型。

25、基因型(genotype):也称遗传型。生物体中来自亲代的遗传结构,更准确地说,基因型是指生物体中某一基因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方式。

26、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27、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effect):当两对基因中都有显性基因存在时,个体表现为一种性状,当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基因为显性或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为另一种性状的基因互作类型。F2代性状分离比:9:7

28、积加作用(additive effect):指当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数累积愈多,性状表现愈明显的现象。F2代性状分离比:9:6:1(例如,南瓜果形遗传)

29、重叠作用(duplicate effect):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只要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中存在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显性性状,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隐性性状的基因互作类型。F2代性状分离比:15:1

30、上位作用(epistatic effect):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上位作用.

31、显性上位(dominant epistasis):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起遮盖作用的是显性基因称为显性上位。

32、隐性上位(recessive epistasis):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隐性基因,则称为隐性上位。33、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指一对基因本身不表现性状,当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却能够使另一对显性基因不起作用。

34、干扰(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35.正干扰(positive interference):符合系数小于1,即一次交换的发生使第二次发生交换的频率减少。

36.负干扰(negative interference):符合系数大于1,即一次交换的发生使第二次发生交换的频率增加了。

37、符合系数(coefficient of coincidence):指理论交换值与实际交换值的比值,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

38、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39. 常染色体(autosome):性染色体以外其他的染色体。每个真核生物物种都有数目恒定,形状大小有其特点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40、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41、从性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常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的影响,只出现于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42、缺失(deletion或deficiency):缺失是一个正常染色体断裂后丢失了一个片段,这片段上的基因也随之失去。由于一部分遗传物质的丢失,常常造成个体生活力下降以至致死。缺失分为末端缺失和中间缺失。

43、重复(duplication):染色体上增加了相同的某个区段因而引起变异的现象。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临近位置,也可发生在同一染色体其他部位。重复对表型的影响分为位置效应和剂量效应。

44、倒位(inversion):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某一区段发生颠倒,而后又愈合的一类染色体变异。倒位分为臂间倒位和臂内倒位。

45、易位(translocation):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节段转移的现象。主要类型为相互易位

46、整倍体(Euploid):指具有基本染色体数的完整倍数的细胞、组织和个体。

47、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s):由同一染色体组加倍而成的含有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同源多倍体。

48、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指染色体组来自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的杂种经染色体加倍而来的。

49、非整倍体(aneuploid):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上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的细胞,组织和个体,称为非整倍体。

50、超倍体(hyperploid);染色体数多于2n的细胞,组织和个体。如:三体、四体、双三体等。

51、亚倍体(hypaploid):染色体数少于2n的细胞,组织和个体。如:单体,缺体,双单体等。

52、缺体(nullosomic):缺掉一对或一对以上同源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2。

53、单体(monosomic):缺失掉一条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1。

54、三体(trisomy):指二倍体的染色体组中多一条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1。

55、四体(tetrasomic):比正常个体多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2。

56.双单体(double monosomic):比正常个体少两条染色体。表示为:2n-1-1。

57.双三体(double trisomy):比正常个体多两条染色体。表示为:2n+1+1。

58、接合(coniugation):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59、性导(sexduction):细菌细胞在接合时,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

60、F因子(Fertility factor):在细菌中决定雄性的是染色体外的一个共价环状DNA分子即致育因子,能使细菌在接合中作为基因传递供体。

61、F’因子(F prime factor):整合到染色体上F因子,在切除中分离出携带部分染色体片段,这种带有染色体基因的附加体称为F’。

62、转导(transduction):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个细菌的过程。即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受体菌中。

63、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能够转导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

64. 特殊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这类噬菌体只转移细菌染色体的特定部分。

65、F+菌株(F+ cell):带有F因子的菌株作供体,提供遗传物质。

66、F-菌株(F-cell):不带有F因子的菌株,只能作为受体,接受遗传物质。

67、Hfr菌株(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高频重组菌株,F因子通过配对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68、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应关系。

69、复等位基因( multiple alleles ):由同一基因位点经多方向突变产生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一个基因座位内不同位点改变形成许多等位基因,即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是基因内部不同碱基改变的结果。

70、质量性状(qualitative character):生物的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称谓。

71、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

72、杂种优势(heterosis):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品种(或品系)杂交,F1代在生活力、繁殖力、抗病力等方面都超过双亲的平均值,甚至比两个亲本各自的水平都高的现象。73、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称数量性状基因座。

74、遗传率(遗传力heritability):指亲代传递其遗传特性的能力,是用来测量一个群体内某一性状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变异在表现型变异中所占的百分率。即:遗传方差/总方差的比值。

75、广义遗传率(broad-sense heritability):h2B = 遗传方差 / 总方差(表现型方差)×100%

76、狭义遗传率(narrow-sense heritability): h2N= 基因加性方差/总方差×100%

77.现实遗传力(realized heritability):选择反应与选择查的比值。

78、基因库(gene pool):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共有的全部基因。(指一个群体所包含的基因总数)。

79、基因型频率(gene frequehcy):在一群体内不同基因所占比例。(某一基因在群体的所有等位基因的总数中所占的频率或一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座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座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

80、遗传漂移(genetic drift):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抽样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的抽样误差,这种误差引起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称遗传漂变。

81.减数分裂(meiosis):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包括两次连续的核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而在形成四个子细胞核中,每个核的染色体数减半,称减数分裂。

82.有丝分裂(mitosis):又称为间接分裂,特点是有纺锤体染色体出现,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这种分裂方式普遍见于高等动植物(动物和高等植物)。是真核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的过程。

83.遗传(inheritance):遗传是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

84.变异(variation):指同种生物后代与前代、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

85.交叉互换(cross exchange):减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的现象。

86.交叉端化(chiasma terminalization):在双线期中,交叉数目逐渐减少,在着丝粒两侧的交叉向两端移动.这个现象称为交叉端化.

87.四分体(tetrad):指的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减I)的前期,两条已经自我复制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条染色单体的结合体。

88.二分体(dyad):减数分裂的结果通常是由一个母细胞产生四个子细胞(四分体),但是由于退化现象等原因,有时只产生两个子细胞,此称为二分体或退化二分体。

89.相引相(coupling phase):对于有两个连锁基因座的双因子杂种,非等位基因间的连锁有两种情况:若两显性基因(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相应的两隐性基因(a和b)在另一

同源染色体上,则称为相引相;

90.相斥相(repulsion phase)如(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 (a和B)在另一同源染色体上称为相斥相(repulsion phase)。

91.基因(gene):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92.基因互作(gene interaction):不同对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形状,这就叫基因互作。

93.共显性(co-dominance):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94.选择差(selection difference):在人工选种过程中,选的亲本个体平均表现值与群体平均值的差成为选择差,以符号S表示,它是人工选择所施加的留种条件造成的。

95.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当配子形成时,成对的基因相互分离。

96.自由组合定律(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相互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97.连锁遗传定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over):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

98.同型染色体对:(homonophic chromosome pairs)所有的同源染色体对组成都相同。As human case ,XX

99.异型染色体对:(heterhomophic chromosome pairs)不是所有的同源染色体对组成都相同。As human case ,XY

100.同形配子体: (homogametic) AS human beings or flies ,the female have a homorphic pair of chromosome xx females are refered to as homogametic

101.异形配子体(heterogametic) AS human beings or flies,males are hetermorphic,the males are refered as heterogametic

102.质粒(plasmid):是细菌拟核裸露DNA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形的DNA,存在于细胞质中,质粒编码非细菌生命所必须的某些生物学性状,如性菌毛、细菌素、毒素和耐药性等。

103.着丝粒(centromere):是真核生物在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分离的一种“装置”,也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前相互连接的位置,在染色体形态上表现为缢痕。

105.动粒(kineochore):是由着丝粒结合蛋白在有丝分裂期间特别装置起来,附着于主缢痕外侧的圆盘状结构,内侧与着丝粒结合,外侧与动粒微管结合。

106.端粒(telomeres):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

107.原位基因

108.野生型基因(wild-type gene):在自然群体内最常见的或非突变的表型或基因型。109.互补群(complementation group):具有基因内互补作用的一群拟等位突变型。

110.连锁群(linkage goupe):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群。

111.原养型(prototroph):一个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合成所有自身生长所必需的有机物。112.辅养型(auxotroph):一个细菌由于突变失去合成一种或多种自身生长必须的有机物,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成活。

113.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

114.图上距离(map distance):指两个基因在染色体图上的距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一个图上距离表示重组值为1%去掉%,图上距离单位为“厘摩”,简称cM。

115.超亲分离(transgressive segregation):指在杂种的分离世代中,出现某种性

状超越双亲的个体现象。在遗传学上,这是基于来自双亲的基因累加效应和补充效应。116.性别影响遗传:

简答题

1.基因突变的特点(The characteristics genetic mutation):

A频率低 B随机性 C普遍性 D有害性 E不定向性 F可逆性(正向、回复突变) G能稳定遗传

2.改变平衡的主要因素(the main factors of changing the balance)

A基因突变 B自然选择 C遗传漂变 D迁移

3.遗传三大定理的主要内容(The main content of genetic three theorems)

A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是分离律的细胞学基础。

B自由组合定律: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连锁与交换定律: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互相连锁的,它们常一起传递(连锁律),但有时也会发生分离和重组,是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各对等位基因进行了交换。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和交换是交换律的细胞学基础。

4.染色体理论的主要内容(The main content of chromosome theory)

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和性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有着平行的关系:

A在真核生物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等位基因),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同源染色体);B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也相互分离,移向细胞的两极;

C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是自由组合地进入配子的,非同源染色体亦如此。

细胞核的染色体可能是基因的载体的学说,即遗传的染色体学说(chromosome theory of heredity)。

5.基因与染色体平行性的主要内容(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parallel of gene and chromosomes)

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有着精确的平行关系。在真核生物中基因只成对存在的,人们称之为等位基因,而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称为同源染色体;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也互相分开,移向细胞的两极;不同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地进入配子,非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6.减数分裂的遗传意义(The genetic significance of meiosis)

1.保证了有性生殖生物个体世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

通过减数分裂导致了性细胞(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即由体细胞的2n条染色体变为n条染色体的雌雄配子,再经过两性配子结合,合子的染色体数目又重新恢复到亲本的2n水平,使有性生殖的后代始终保持亲本固有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

2.为有性生殖过程中创造变异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

(1)通过非同源染色体的随机组合;各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以自由组合进入配子,形成的配子可产生多种多样的遗传组合,雌雄配子结合后就可出现多种多样的变异个体,使物种得以繁衍和进化,为人工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

(2)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换:在减数分裂的粗线期,由于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对应片段可能发生交换,使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发生重组,形成不同于亲代的遗传变异。

7.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 bettwen Meiosis and mitotic)

8.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的实验是?(Which proved the genetic material i s DNA rather than protein)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艾佛里)②T4噬菌体③烟草花叶病毒(证明RNA是遗传物质)

9.基因互作的基本种类(The basic types of gene interaction)

A.互补作用 B.积加作用 C.重叠作用 D.显性上位作用 E.隐性上位作用 F.抑制作用

10.普通遗传学的基本内容(The basic content of general genetics)

A遗传的细胞基础 B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C三大遗传定律 D基因突变 E染色体变异(结构、数目)

F数量性状遗传 G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H细胞质遗传 I遗传工程 J基因组学 K

遗传与发育

L群体遗传与进化

11.利用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推导生物进化的关系(Structural variation using chromosome deriv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ical evolution)

12.识别染色体的基本依据(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identification of chromosome) A长度 B着丝粒的有无 C着丝粒的位置 D臂的长短

12.论述题:识别染色体的技术主要有显微摄影技术和分带技术。

显微摄影技术对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所谓核型就是一个细胞内的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染色体图象;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粘贴或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软件处理生成的染色体图象。识别依据⑴染色体的数目⑵染色体的形态①染色体长度②臂比③着丝粒位置,分成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及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是否有次缢痕和随体④臂指数或N.F值。

染色体分带技术使染色体的一定部位上显示出深浅不同的染色带纹。这些带纹具有物种及不同染色体的特异性,每条染色体上带纹的数目、部位、宽窄及浓淡,均有相对的稳定性。染色体显带类型①着丝粒带,即着丝粒及其附近的带纹;②中间带,即分布在染色体两臂上的带纹;③末端带),即位于染色体两臂末端的带纹;④核仁缢痕带),即位于核仁缢痕区(次缢痕区)的带纹;⑤随体带,即随体显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