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从微观角度学习原子核的构成,掌握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学会核素的表达式,并对不同的核素进行理解和区分,学会哪些核素是同位素的关系。并知道同位素的概念。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世界的物质精彩纷呈,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也多种多样。在此基础上,学习原子结构模型,学生知道了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艰辛历程,本课时设计从原子相对比较形象、具体的“质量”出发,在学生了解原子的质量基础上,回顾上节课所涉及到的卢瑟福的ɑ粒子散射实验,让学生推测原子核的电性,并与电子比较质量相对大小,使学生主动参与原子核的组成、性质以及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探讨。 学习者分析: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有了充分的体会,并且有了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和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概念,在引入原子核的构成,就有一种递进的关系,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完全的化学微观世界,对原子有更透彻的理解。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思考问题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教师应该充分为学生考虑,学生的化学思维从宏观性质和应用的学习转入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可能会有难度,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核的微粒以及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同位素、核素等概念

的理解。

教学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以及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 掌握质量数和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并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 过程与方法

(1) 教师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地总结出规律。

(2)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自主的讨论交流中教师讲解新的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充分体验交流讨论、应用结果发现规律、和老师一起总结、得到结论的过程,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就感。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辛,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认识了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

X A

z

结构的关系,了解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活泼金属原子或者活泼非金属原子通过失去或者得到电子形成最外层稳定

的8(或2)电子结构,因此,我们发现这些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元素化合价的数值。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那原子核内部又是什么结构呢?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呢?它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原子核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原子核的组成。

【推进新课】

提问:原子很小,但是原子还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那么原子核能否在分呢?它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呢?

回答: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一、原子核的组成及其质量关系

【分析】科学研究证明,绝大多数的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除外(只有质子,没有中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所带电荷各不相同。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目相同,所以原子是电中性的。原子核外所有电子的质量总和只占原子质量的极小部分,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渡:看表1-7,同学们比较数据思考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有什么差异?(提示:相对质量是指微粒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较所得的数据。)

结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近似相等,相比较而言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约等于1。

【问题解决】将有关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填入下表,并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回答:

结论: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加所得的整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部分近似相

等。

【分析】我们把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加和值称为该原子的质量数。也可理解为质量数是将原子的或者、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加和而得,这样就可以理解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部分相等。 小练习:

1.如果用X 表示元素符号,Z 表示原子的质子数,A 表示原子的质量数,N 表示

原子的中子数。请用 表示上表中原子的组成。 2.总结出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及质量之间的等式关系

答案:1. 、 、 2.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提问: 、 表示什么样的原子,请问 的含义是什么? 回答: 表示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质量数为3的氢原子; 表示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质量数为12的碳原子。所以我们可以知道 表示了一种质子数为Z ,中子数为A-Z ,质量数为A 的X 原子。 二、核素、同位素

【分析】在上面的两个原子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原子内部,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有的原子没有中子,有的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而有的原子质子数小于中子数。

我们把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例如: 就是一种核素,他的质子数是1,中子数为2。

【设疑】同学们一定觉得很奇怪,我们平时说的氢原子(没有中子)和

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看教材找出答案。

回答: 分别表示氢原子、重氢原子、超重氢原子,也叫氕原子、氘原子、氚原子,可以用H 、D 、T 表示。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是同位素的关系。

X

A

z F 199

Na 2311Al

27

13H 31

C 126X

A z H

31C

12

6

X

A z

H

3

1H 3

1H 11H 21H

3

1

【分析】质子数相同,则一定属于同一元素,然而同一种元素可能有质子数相等,中子数却不相等的几种原子(核素),元素就是这些质子数相等的原子的统称。这些核素在周期表中占有同一格位置所以互称为同位素。

提问:许多元素有多种核素,而且在自然界中各种核素都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

如氧元素存在 三种核素,氢元素有 三种核素。 (1)请估计 、 、 三种核素最多可以组成几种水分子?这些水分子的相

对分子质量都相等吗?

(2)10.0g 由 和 组成的水分子(重水),其中含有的质子数、电子数和中子数分别为多少?

解析: 、 和 组成的水分子,需要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尔氢原子可以是两个 ,或者两个 ,还可以两者分别为一个所有组合有三种水分子。也可以用H 2O 、D 2O 、HDO 来表示,其中D 2O 也叫重水。由于不同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不同,而某原子的质量数约等于这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所以它们的分子质量不同,分别是18、20、19.

对重水来说,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0,摩尔质量是20g/moL ,所以10g 重水的物质的量是0.5moL 。一个重水分子有10个电子、10个中子、10个质子,所以它的质子、电子、中子的物质的量分别是5moL ,则个数约为3.01×1024个。 【分析】除了氢元素有同位素的现象,已经发现的元素中绝大多数的元素都存在同位素现象。

提问:目前已知的元素约有109种,请思考,是否有109种原子? 回答:因为元素存在的同位素的原因,原子的数目远远多于109种。

点评:同一种元素有不同的同位素,而不同的原子又构成各种不同的物质,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投影】课堂小结

1.原子的构成是本节重点,我们需要掌握的关系式: 相对质量≈1

质子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原子核

相对质量≈1 不带电

中子 N=A-Z 中子数决定同位素种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核外层电子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1836 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

X

A

z

O 188O 178O 168H 31H 21H 11O 168H 1

1H 21

H 2O

16H 2H 1O 16

H 1H

2

⑵电性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Z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电荷数(Z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Z )=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Z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Z )=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⑶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⒉元素、核素、同位素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即同位素。

五、形成性评价

1.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在研究用放射性的一

种碘治疗肿瘤。该碘原子的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 A 、72 B

、19 C 、53 D 、125 2.某二价阴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质量数为32,则其中子数为:( )

A 、12

B 、14

C 、16

D 、18

3.某粒子用 R 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含质子数=A-n

B 、所含中子数=A-Z

C 、所含电子数=Z+n

D 、质量数=Z+A

4. C-NMR (核磁共振)可以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C 表示的碳原子

( )

A 、核外有13个电子

B 、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7个电子

C 、质量数为13,质子数为6,核外有7个电子

D 、质量数为13,质子数为6,核内有7个中子

六、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I 125

53

n+

A z

13

6

13

6

2.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X表示某种元素符号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二、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

三、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之间的互称。

原子结构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 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C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

高中物理-原子核的组成课后练习

高中物理-原子核的组成课后练习 基础达标 1.使人类首次认识到原子核可变可分的事实依据是( ) A.电子的发现 B.α粒子散射实验 C.天然放射现象 D.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解析:电子的发现使人类认识到原子可分;α粒子散射实验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天然放射现象使人类首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变可分的;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使人类开始掌握核变化. 答案:C 2.锶原子核的符号是Sr 95 38,那么它的原子( ) A.核外有38个电子、核内有95个质子 B.核外有38个电子、核内有57个中子 C.核外有57个电子、核内有57个质子 D.核外有57个电子、核内有38个质子 解析: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的是质子数,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内的质子数;左上角表示的是核子数,中子数等于质量数(核子数)减质子数. 答案:B 3.下列关于α、β、γ射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α、β、γ射线都是电磁波 B.α射线由高速氦原子核组成 C.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就是β射线 D.γ射线射入磁场时会发生偏转 解析:α射线是由氦核构成,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 答案:B 4.如图19-1-2所示,x 为未知放射源,若将磁铁移开后,计数器所得的计数率保持不变,其后将薄铝片L 移开,计数率大幅上升,则( ) 图19-1-2 A.纯β放射源 B.纯γ放射源 C.α、β混合放射源 D.α、γ混合放射源 解析:α射线是由氦核构成的,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α射线贯穿物质的本领最弱,不能透过薄铝片. 答案:D 5.下面的事实揭示出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的是( ) A.α粒子散射实验 B.氢光谱实验 C.X 光的发现 D.天然放射现象 答案:D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氦4核中有4个质子,2个中子 B.氦4核与氦3核不是互为同位素 C.Be 10 4中的质子数比中子数少6 D.Si 30 14中的质子数比中子数少2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1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它的方法和物理过程. (2)了解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 (3)会写核反应方程式. (4)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2.掌握利用能量和动量守恒的思想来分析核反应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已知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发现质子和中子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认识通过物理实验研究和探索微观结构的研究方法及体会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严谨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和原子核的组成.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中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它是确定原子核组成的实验基础. 2.用已经学过的能量和动量守恒以及有关的知识来分析核反应过程,是本节的难点.三、教具 1.分析卢瑟福做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2.讲解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做的“用来自铍的射线去轰击石蜡的实验”. 用投影幻灯、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射出哪几种射线?这些射线的成分是什么?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存在着复杂的内部结构,为了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人们开始寻找研究原子核组成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质子的发现. (1)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是指为了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人们有目的的用高速粒子去轰击某些元素的原子核,通过对核反应过程及其产生的新粒子的研究,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和粒子的本质及特点.

(2)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有了很重要的发现.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用投影幻灯打出装置的示意图),容器C中放有放射性物质A,从A射出的α粒子射到铝箔F上,适当选取铝箔的厚度,使α粒子恰好被它完全吸收而不能透过,在F 后面放一荧光屏S,用显微镜M观察荧光屏. 实验现象:当在荧光屏上恰好观察不到闪光后,通过阀门T往容器C里通入氮气,此时卢瑟福从荧光屏S上又观察到了闪光. 实验结论:实验表明,闪光一定是α粒子击中氮核后产生的新粒子透过铝箔引起的. (3)质子的发现. 讨论提问: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分析怎样知道新粒子的性质. ①若想知道新粒子的性质,必须测出粒子的什么有关物理量? 归纳得到:测出粒子的电性、电量、质量和速度等. ②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新粒子的电性? 归纳得到:可将粒子引入电场或磁场中,观察粒子的偏转轨迹. 如图2所示,在匀强电场中粒子的轨道是抛物线,若粒子向下偏转,说明粒子带正电;若向上偏转,说明粒子带负电. 如图3所示,在匀强磁场中粒子的轨道是圆,若粒子向上做圆运动,说明粒子带正电,若粒子向下做圆运动,说明粒子带负电. 实验证明:这个新粒子带正电. ③用什么方法可测出粒子的速度? 归纳得到:使粒子通过一个正交的电磁场,如图4所示,调节B或E的值,使粒子在正交场中,沿入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可知此时

《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教学设计 学时:2学时,第1学时完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第2学时完成原子核的组成和质能方程。 一、教材结构框图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了解从分析实验结果到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的过程; 2.知道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及原子核的组成;了解原子物理的研究方法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 3.了解原子核的表示方法,了解同位素;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含义,感受它的科学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的学习,体会物理学解决“黑箱问题”的方法,并理解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史料,感受前辈科学家为探究真理而毕生奋斗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重点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及所说明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历史,提出问题

(播放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视频) 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沙漠中阿拉莫戈多的“三一”试验场内30米高的铁塔上,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核试 验;1954年建在前苏联的卡卢加州奥布宁斯克城的世界首座核电 站;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说明人类已经开始利用原子的核能。 1893年道尔顿(J. Dalton)提出了原子学说:一切物质都由极小的微粒──原子组成。不同的物质,含有不同的原子,不同原子的大小、质量和性质不同。随后被许多实验所证实,并且对许多现象给予了定量的解释。科学的发展证实了原子的存在。当原子学说逐渐被人们接受以后,人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原子到底有多大?原子是如何构成的?内部结构如何?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吗…… (出示鸡蛋或者鸡蛋的图片) 问题1:假如你以前从未吃过鸡蛋,甚至没有见过鸡蛋,现在你想知道这东西里面究竟有什么,有什么办法吗? 问题2:如果你不想打碎它,但又想知道这里面有什么,有什么办法吗? 问题3:在陌生的环境中,发现一个不认识的东西。为了了解它,有什么简洁的办法? (黑箱法:指一个系统内部结构不清楚,或根本无法弄清楚时,从外部输入控制信息,使系统内部发生反应后输出信息,再根据其输出信息来研究其功能和特性的一种方法。)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⒈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⒉知道同位素概念。 过程方法: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跟同学交流、自己完成讨论结果的方法,教师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地总结出规律。 情感态度: 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设计: 展示图片: 原子结构图 引入新课: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1-8中的数据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 阅读表1-8,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有同学会问:什么是相对质量? 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 原子核 质子中子 电性和电量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31相对质量1/1836 1.007 1.008 (2)归纳总结 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3)填写下表: 原子质子 数(Z)中子数 (N) 质子数+中 子数(A) 相对原 子质量 F 10 18.998 Na 12 22.989 Al 14 26.982 交流讨论: ⑴若用X表示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用A Z X表示图中的原子组成分别为: ⑵质量数的概念:。 (3)电性关系: ⑷质量关系 整理归纳: ⒈原子的构成是本节重点,我们需要掌握的关系式: ⑴A Z 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A Z X q p中各个字母的含义: A:质量数; Z:质子数; q:原子个数; p:电荷数。 ⑵电性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Z)=核内电子数+电荷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Z)=核内电子数—电荷数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6:19.1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19.1 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要求:●知道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1、知道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知道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 2、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等概念。 3、了解核力的简单特性。 教学重点:质子中子的发现方程,原子核的组成,用原子核的组成解释α衰变、β衰变对原子核结构的改变实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天然放射性元素能放出几种射线?这些射线的本质是什么? (二)引入:天然放射现象说明某些元素的原子核可以自发的产生核转变(α衰变β衰变γ衰变),而用由人工控制的某些粒子轰击原子核也可以使其发生转变,即原子 核可以发生人工转变。 (三)新授: 1、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人为的用高速运动的粒子(如α粒子)轰击原子核而产生新 的原子核的方法叫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装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78图9-12) 过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78第二段文字) 现象:从荧光屏S上发现了闪光。 分析:闪光点的产生不是α粒子的效应,因为铝箔F的厚度能阻挡(或吸收)所有的α粒子,肯定是α粒子与氮气作用所产生的新粒子而引起的闪光,那么, 它是什么性质的粒子?它是否带电?质量多大? 结论: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后产生了新的粒子。

为了证实上述实验的结果,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实验照片分析: α粒子径迹碰后分叉:(图片P279图9-13) 分叉后的细长径迹---质子的径迹 另一条短粗 径 迹---新核径迹 发现质子的方程:H O H N e 1117842147+→+ 2、中子的发现: 思维过程: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已被人接受,最初有人认为,原子核可能是由质子组成的。但不久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如果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它的电荷数应该与质量数相等。实际上原子核的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者还少一些,卢瑟福根据这一事实,预言原子内可能还存在着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他把它称为中子。 后来人们发现用射线轰击铍能产生一种能量较高、贯穿能力很强的中性粒子,英国查德威克经仔细研究终于发现中子。(详见课本P279~P280:中子的发现) 学生阅读:课本p231“中子的发现” 阅读后思考:卢瑟福的正确假说,导 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可见假说的重要性。你 从中得到什麽启示? 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3、原子核的组成 ①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数等于原子的原子序数,中子数等于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去质子数 ②核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③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原子核的组成》名师教案2

《原子核》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例1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例2 调查房屋装修材料和首饰材料中具有的放射性,了解相关的国家标准。(3)知道核力的性质。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 (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例3 思考核能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例4 了解加速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2.活动建议: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用的射线检测方法。 (2)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片。 (3)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 新课程学习 9.1原子核的组成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难点 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原子核。本章主要介绍了核物理的一些初步知识,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让我们走进微观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什么微粒组成啊? 学生回答: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 点评:由原来的知识引入新课,对新的一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师:那原子核内部又是什么结构呢?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呢?它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原子核呢? 学生思考讨论。 点评: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高中原子核的组成学案教案

高中原子核的组成学案 教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原子核的组成 编写:吴维根 审核:陶海林 【知识要点】 1.放射性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称为天然放射现象。 种类 组成 速度 贯穿本领 电离本领 氦核42He (正电) 10c 很小(空气中射程为几厘米) 很强 电子01e (负电) c 较强(能穿透几毫米的铝板) 较弱 高频电磁波 (中性) c 很强(能穿透几厘米的 铅板) 更小 天然放射线可以通过磁场或电场进行分离、鉴别 3.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由________与__________组成,质子与中子统称为 。 (2)核子数=质量数,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 (3)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 。 4.原子核的表示方法:A Z X :Z :代表原子核的__________。A :代表原子核的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在电场中分成甲、乙、丙三束,如图所示,其中 A .丙为氦核组成的粒子流 B .乙为比X 射线波长更长的光子流 C .乙为比X 射线波长更短的光子流 D .甲为高速电子组成的电子流 例2.关于原子核210 83Bi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核外有83个电子,核内有127个质 子 B .核外有83个电子, C .核内有83个质子,127个中子 D .核内有83个质子和210个核子 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子中含有带负电的电子, B .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一定跟核外电子数相等 C .用粒子轰击氮等元素的原子核都可以打出质子,人们断定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D .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跟质子质量之比都大于核电荷数,因而原子核内还存 在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 【课堂检测】第一课件网 1.可见光和射线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可见光的衍射现象没有射线的衍射现象明显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 19.1《原子核的组成》教案设计

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它的方法和物理过程. (2)了解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 (3)会写核反应方程式. (4)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2.掌握利用能量和动量守恒的思想来分析核反应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已知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发现质子和中子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认识通过物理实验研究和探索微观结构的研究方法及体会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严谨性.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和原子核的组成.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中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它是确定原子核组成的实验基础. 2.用已经学过的能量和动量守恒以及有关的知识来分析核反应过程,是本节的难点.教具准备 1.分析卢瑟福做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2.讲解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做的“用来自铍的射线去轰击石蜡的实验”. 用投影幻灯、投影片.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处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那么原子核有没有结构,它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天然放射性现象 1.放射性 铀和含铀的矿物质都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使包在黑纸箱里的照相底片感光.物体放射出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 深化升华射线是从原子核内部发出的,说明原子核不是最小结构,原子核可以再分. 2.放射性元素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并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地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元素这种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现在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制造放射性同位素. 记忆要诀原子序数大于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3.天然放射性元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元素叫做天然放射性元素. 虽然具有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种类很多,但它们在地球上的含量很少. 4.天然放射现象发现的意义: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实际上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就是从天然放射性开始的. 联想发散原子核内部的消息,最早来自天然放射现象.人们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一步步揭开了原子核的秘密.如果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那么不论它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响,也就是说,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无关,放射性仅与原子核有关.因此,原子核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也存在着一定结构. 二、射线到底是什么 1.研究方法:让放射线通过电场或磁场来研究其性质. 把样品放在铅块的窄孔底上,在孔的对面放着照相底片,在没有磁场时,发现在底片上正对孔的位置感光了.若在铅块和底片之间放一对磁极,使磁场方向跟射线方向垂直,结果在底片上有三个地方感光了,说明在磁场作用下,射线分为三束,表明这些射线中有的带电,有的不带电,由三种粒子组成,如图所示. 2.各种射线的本质和特性 (1)α射线:卢瑟福经研究发现,α射线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数为4,即α粒子是氦核,其速度是光速的1/10,有较大的动能. 特性:贯穿本领小,但电离作用强,能使沿途中的空气电离. (2)β射线:贝克勒尔证实,β射线是电子流,其速度可达光速的90%. 特征:贯穿本领大,能穿透黑纸,甚至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但电离作用较弱. (3)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光子流,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波长λ<10-10 m.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3:19.1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1 原子核的组成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射线的应用,强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2.常识性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3.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二)教具 录像机,监视器,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录像剪接带。(若没有上述器材可用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挂图代替) (三)教学过程 进行新课 原子核的组成 (1)电子的发现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我们已经学过,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已经是很小很小的微粒了,其直径只有10-10米,所以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中性粒子。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而电子比原子小得多,因而人们才认识到原子内部还有结构。 〈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内部的世界〉 在同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对放射性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可见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没有止尽的。我们先来学习放射性现象。 〈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核内部的世界〉 (2)放射性现象 ①什么是放射性现象? 像铀(U)、钋(Po)、镭(Ra)等元素能自发地放出一些人眼看不见的、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线,这种现象叫放射性现象。这些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②射线究竟是什么?

在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是什么东西呢?它们除了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性质以外,还有些什么性质呢?比如:这些射线带不带电呢?为了了解它们的性质,还得通过实验。 我们做什么样的实验,才能判断它们带不带电呢?(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若是带电的,射线在磁场中将像通电导体那样发生偏转,由偏转的方向和磁体的N、S 极位置还可判断射线带的是什么电。) 我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去探索还不知道的现象和规律,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实验。把放射性元素装在一个壁很厚的铅盒里(射线穿不透),在盒壁上有一个小孔,放射线可由此孔射出,然后把它们放到两个很强的磁极之间,再用照相底片把射线的轨道记录下来。从照相底片上看到,放射线分成了三束,其中两束向相反方向偏转,说明这两束射线带异种电荷;中间一束不偏转,说明它不带电,是中性的。 这三种射线有哪些性质呢?它们的实质是什么呢? 〈射线由两种带异种电荷的粒子和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组成〉 (3)三种射线 ①α射线 根据射线的偏转方向和磁场方向的关系可以确定,偏转较小的一束由带正电荷的粒子组成,我们把它叫做α射线,α射线由带正电的α粒子组成。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每个α粒子带的正电荷是电子电荷的2倍,α粒子质量大约等于氦原子的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 〈α射线的实质就是高速运动的氦核流〉 由于α粒子的质量较大,所以α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小,我们用一张厚纸就能把它挡住。 ②β射线 与α射线偏转方向相反的那束射线带负电荷,我们把它叫做β射线。研究发现β射线由带负电的粒子(β粒子)组成。进一步研究表明β粒子就是电子。 〈β射线的实质就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实验还表明,β射线的穿透本领较强,很容易穿透黑纸,还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铝板。 ③γ射线

p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教案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7、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8、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9、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三、教学难点 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 四、教学准备 学案准备、课件准备 五、学习方法:学案预习法、阅读法、归纳法、讨论法 六、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内容——原子结构理论的演变 主要学习形式:1、课前由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原子结构理论演变的相关资料并发送给老师。 2、上课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法,辅以课件完成学习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 一、原子结构理论衍变 宇宙大爆炸——2小时后,诞生物质中最多为氢(88。6%),少量为氦(1/8),极少量为锂——融核形成其他元素。至今,宇宙年龄为140亿年,氢仍是最丰富元素。地球年龄为46亿年,地球上元素大

人教课标版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核的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核的组成 一、核心素养 通过《原子核的组成》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及放射性元素; 2.知道三种射线的特性;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会正确书写原子核的符号; 4.通过核结构模型的探究,经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 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四、教学难点 知道三种射线的性质和原子核的组成。 五、教学活动 【导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在我们最开始研究原子核内部的信息时,最早是来自天然放射现象。人们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今天我们也从“天然放射现象”入手,逐步揭开原子核的神秘面纱。 【问题1】看书第65页,“天然放射现象”一部分,并完成讲学稿。 (一)天然放射现象 1.放射性: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 2.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3.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 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4.天然放射现象:放射性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贝可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原子核还可再分。 例1、天然放射现象说明:(BC )

A.原子不是单一的基本粒子 B.原子核不是单一的基本粒子 C.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 D.原子是由带正电和带负电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问题2】通过课件分析: 1.在磁场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三种射线的电性。 答:三束射线中有两束发生偏转,左偏的带正电,右偏的带负电,不偏的不带电。2.在电场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三种射线的电性。 答:三束射线中有两束发生偏转,左偏的带负电,右偏的带正电,不偏的不带电。 【问题3】看书第65页,“射线到底是什么”一部分,分组讨论进行总结,填入表格。 (二)三种射线

物理:新人教版选修3-5 19.1原子核的组成(教案)(2篇)

第十九章原子核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例1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例2 调查房屋装修材料和首饰材料中具有的放射性,了解相关的国家标准。 (3)知道核力的性质。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 (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例3 思考核能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例4 了解加速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2.活动建议: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用的射线检测方法。 (2)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片。 (3)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 新课程学习 19.1 原子核的组成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难点 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教学方法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及质子和中子的发现情况,掌握原子核的表示方法及质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的关系,同位素的概念。 2.知道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并了解核子间存在核力及核力的性质 3.掌握什么叫核反应并学会书写核反应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及表示方法、质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的关系 难点:核反应方程的书写 设计思想 本节主要讲原子核的组成,是这一章的重点,虽然是微观世界的知识,但初中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要求也比较低,所以学生接收起来并不太难,难点主要在核反应方程的书写上。所以这节课主要以识记的思想来设计教学,更多的让学知道是什么。另外通过“实验事实—猜想(预言)—实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和玻尔的原子模型,知道原子是有结构的,那么组成原子的原子核有没有结构呢? 【课堂学习】 (一)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的组成 (1)质子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后来又从许多轻元素中打出了质子,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卢瑟福预言中子的存在: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的质量与质子质量不等,但电荷数相同,由此卢瑟福预言在原子核中还在一种中性的粒子。 (2)中子的发现: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得到中子(查德威克用实验验证)。(3)核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们统称为核子。 (4)电荷数: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 (5)质量数:原子核的质量数就是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基本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Z)=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核的表示方法:A Z X(X是元素符号;A是“核质量数”;Z是“核电荷数”) 2.同位素 (1)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统称为同位素。 问题2:互称为同位素的两原子核质量数一样吗:(不一样) (2)同位素因质子数相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因中子数不同,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氢的三种同位素,叫氕、氘、氚,分别用11H、21H、31H表示。 (二)核力 问题3:核内有大量的质子,而质子带正电且距离很小,因此有很大的库仑斥力,为什么它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 1.原子。 2.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3.相对原子质量。 二.重、难、疑点 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原子进行讨论,教材中首先安排了对“分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然后又对“原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最后讨论原子的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原子构成和原子量的认识只能是带来或多或少的机械记忆的成分,较深入的理解和较熟悉的运用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复习、巩固、加深、提高才能达到。 (三)教学过程 :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指导学生观看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观察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来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对比分子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原子的特征。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找出原子的特征。 :2.特征: (1)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3)原子间有一定间隔。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只是发生重新组合。 : (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释:水受冷结冰是什么变化?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变化?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氧气、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构成? :讨论并在教师引导总结下得出结论,填写“原子与分子比较”的表格。 :3.填表:原子和分子的比较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放映描述原子结构的录像片,挂出教材第二章表2—1几种原子构成的小黑板,说明几种常见原子的构成情况。 :观看、思考并在头脑中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 : 二.原子的结构

课题2_《原子的结构》课堂练习

课题2《原子的结构》作业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原子核是由和两种粒子构成的。 2、由于核内的与核外的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不同。 3、构成物质的粒子有、、。例如:氢气由构成; 铁由构成;氯化钠由和构成。 4、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表示,圈内的数字表示,外面的弧线表示,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5、带电的原子叫做,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 6、离子符号的意义:Mg2+表示;2 K+表示。 7、以一种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 相对原子质量≈+。 二、选择题: 1、与原子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质子数 B、电子数 C、电子层数 D、最外层电子数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B、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C、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上电子一般多于4个 D、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来表示原子的结构 3、铝原子失去三个电子后,发生变化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 B、中子数 C、质子数 D、电子层数 4、Al3+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的确切意义是() A、铝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 B、铝原子有3个电子层 C、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D、3个铝离子 5、原子变成离子,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A、核外电子的排布 B、原子的核电荷数 C、相对原子质量 D、电子层数 6、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 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D、属于金属原子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者原子团 D、不同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一定不相同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就变成稀有气体的原子 B、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就变成了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阴离子 C、两种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原子 9、某粒子X3+核外有23个电子,核内有30个中子,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A、23 B、26 C、30 D、56 10、某粒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则该粒子() A、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 B、一定是已经达到稳定结构的阴离子 C、一定有10个质子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1、已知M2-离子核外有n个电子,则该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A、n B、n-2 C、n+2 D、2-n 12、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能表示原子的是_________;表示阳离子的是_________;表示阴离子的是_________。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 3.1 原子核结构 教案

3.1 原子核结构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2知道什么是核反应,会写核反应方程 3.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二)教具 录像机,监视器,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录像剪接带。(若没有上述器材可用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挂图代替) (三)教学过程 进行新课 原子核的组成 (1)电子的发现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我们已经学过,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已经是很小很小的微粒了,其直径只有10-10米,所以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中性粒子。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而电子比原子小得多,因而人们才认识到原子内部还有结构。 〈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内部的世界〉 在同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对放射性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可见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没有止尽的。 1.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内究竟还有什么结构?原子核又是由什么粒子组成的呢?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直到目前原子核内部的细微组成情况仍是科学研究的尖端项目之一。现在我们只是粗浅地、简单地介绍原子核内部的基本组成情况。 ①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19年做核反应实验时发现了质子,经过研究证明,质 子带正电荷,其电量和一个电子的电量相同,它的质量等于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 进一步研究表明,质子的性质和氢原子核的性质完全相同,所以质子就是氢原子核。

②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又发现了中子,通过研究证明中子的质量和质子 的质量基本相同,但是不带电。是中性粒子。在对各种原子核进行的实验中,发现质子和电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两种基本粒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氢原子核(H)最简单,它就是一个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绕着它转;氦原子核(He)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核外有2个电子绕着它转;锂 原子核(Li)是由3个质子和4个中子组成的,核外有3个电子分两层绕着它转;铍原子核(Be)由4个质子和5个中子组成,核外有4个电子分两层绕着它转;……同学们可 以发现一个规律: 板书:〈各种原子核内质子的个数(核的电荷数)和核外电子的个数都相同,它也等于该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叫做核的质量数,它等于该元素原子量的整数部分。〉 小结: ③原子核的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④原子核的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X表示原子核,X:元素符号;A:核的质量数;Z:核电荷数 ⑤符号A Z 教师:给出思考与讨论题。 一种铀原子核的质量数是235,问:它的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核子数是235,质子数是92,中子数是143。 点评:学生回答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同位素(isotope) (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 (2)性质: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了核外电子数目,也决定了电子在核外的分布情况,进而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因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 提问:列举一些元素的同位素? 学生回答: 氢有三种同位素:氕(通常所说的氢),氘(也叫重氢),氚(也叫超重氢),符号分别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