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

特别说明

此资料来自豆丁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18293188.html,/)

您现在所看到的文档是使用下载器所生成的文档

此文档的原件位于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18293188.html,/p-6873454.html

感谢您的支持

抱米花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18293188.html,/lotusbaob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完整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 (远古— 1840 年) 历史 阶段特征 中央政制 地方政制 时期 (政治) 奴隶社会的繁 王位世袭制: 封侯、伯 夏 荣时期 ①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②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注意:特征 商 阶级和国家产生; ③意义: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占卜) ; 相、卿士、卜、祝、史 王位世袭制的确 家与国密切联系 西 立;等级森严的分 比较 分封制 宗法制 封制和宗法制的 巩固统治的需要 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保证王 周 推行,逐渐形成了 目的 先 权的稳定(权力,财产,土地继承) , 我国早期政治制 巩固统治 秦 度。 ①定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 ①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内容 (分封 时 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政治等级、巩固统治国家的制度; 最多是同姓诸侯 ) ②主要的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余 期 ②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 子分封制(核心内容) ; 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确立了严格的大宗、 小宗体系。(具 的义务。 有相对性,周天子绝对的大宗) ③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 ④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 封 ,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 宗法等级 有相对大的独立性。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①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②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家和 国密切结合。 影响 ①积极(前期) :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 ①对当时: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 贵族的统治,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 (周王确立 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防止贵族之间 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 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维护 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消极(后期) :西周后期受破坏,春秋时期王室 ②对后世: 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 衰微,诸侯争霸。 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对中国 破坏标志:楚王问鼎 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破坏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受破坏; 直接原因制度的缺陷(诸侯权力大) 选官 制度 世 官制 春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秋 诸侯争霸, 实现局 部统一;分封制逐 战 渐 瓦解,封建制度国 逐步建立 关系 相同 王室衰微 互为表里,相辅相承。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 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①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度)②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 ③都是早期政治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④都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各诸侯国实行改革和变法 (春秋管仲 改革 “相地而衰征 ”和战国 魏国李 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 封建社会的初 背景: ③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商鞅变法) 期 ①历史根源 : 吸取春秋战国出现诸侯割据的教训,加强统治。 ②前提条件 : 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 ④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实现了国家的大 BC230 年 —BC221 年先后灭六国。 BC221 年建立秦朝 ⑤政治根源: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一统;专制主义集 权制度的建立巩 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固时期。 1. 首创皇帝制度 3. 地方建立郡县制 秦 秦 ①皇帝独尊(称号) :显示皇帝的神圣感 ①建立 例如: “皇帝 ” 朕“ “制 ” 诏“”“玺” A 、春秋战国,开始设郡县 ②皇权至上(权力) : 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是皇帝制度的 B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全国分 核心。例如:虎符调兵 为 36郡 ②内容 ③皇位世袭(王位) :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 A 、郡(守)职权:中央以下最高一 例如:秦始皇、二世至万世 级地方行政机构。 2. 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汉 B 、县(长 /令)职权:由朝廷任命, ①三公 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 丞相: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讼和兵役。 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 监 C 、乡里亭 察百官; ③意义: 太尉:太尉:负责管理军务,但军权秦始皇自掌。 A 、郡县制的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 ②九卿:丞相之下设诸卿,掌管各项具体事务 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 B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 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是官 僚统治取代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 影响 ( 1)积极方面 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成为当时的大国。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巩固国家统一,社会的安定;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 2)消极方面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1 按 军 功 赐 爵,皇 帝 任 命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一、发展概况 1、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以为中心的独立革命 (1)背景: A西欧国家(英、西、葡)对美洲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屠杀、掠夺贩卖黑奴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统治。 B 经济的发展,美洲人民强烈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双方矛盾尖锐。 C 思想传播,殖民地人民意识觉醒。 (2)主要事件: ~年美国战争;~年革命(杜桑·卢维杜尔); 1815~1826年战争(玻利瓦尔解放今天的、和;圣马丁解放了、和首府以后引退);葡属独立。 (3)性质:反对,美国独立战争还具有的性质。 (4)特点: A 为中心。 B以的形式进行。 C运动受思想的影响。 D带有和的双重性质。 (5)影响: A美国独立战争: B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有哪些?: 2、19世纪上半期:以为代表的反殖反封建斗争 (1)背景: A 使西方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侵略以为主要形式。 B殖民主义者与势力开始勾结,亚洲各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2)主要事件: 、、、、 (3)性质:具有和的双重性质。 (4)特点: A以为中心。(同时期欧洲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20—30年代希腊、比利时独立;1848年革命中的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 B_______或__________领导,提不出___________纲领,大都带有_______色彩。 C具有______________的双重性质(最突出) D发生在工业革命完成后 (5)影响: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达了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革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从总体来看,这些民族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各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起义均属_________________运动,即领导起义的多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阶级,他们不是_____________的代表者,没有先进思想指导,提不出________纲领,尽管有的起义规模大、时间长、地域广,对殖民主义打击也很沉重,但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究难以胜利。同时期亚洲______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亚洲觉醒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政治 (本专题为高考超星级核心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请同学们务必重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夏: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来决定,王权和神权的结合(甲骨文)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⑴目的:进行有效统治⑵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⑶影响: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三种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⑵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 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5西汉 ⑴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封国常与中央抗衡;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⑵君主专制:汉武帝:内(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6唐 ⑴中央集权问题并未很好的解决,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作乱(安史之乱) ⑵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草拟、颁布政令)、门下(审核政令)、尚书(执行政令)三省长官均为丞相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7宋 中央集权 ⑴军事:杯酒释兵权;地方精兵强将编入中央禁军 ⑵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⑶财政:设转运使,地方财政大部分运往中央 特点:重文轻武;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积贫积弱 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君主专制 ⑴宋初,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⑵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8元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罗马法每日一题

专题罗马法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罗马法 1.演变 (1)《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成文法代替习惯法。 (2)公民法: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是仅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公民的法律。 (3)万民法:公元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4)《查土丁尼民法大全》:完成于6世纪,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特点 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历史地位 其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2)历史价值 ①对罗马 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法治国家,罗马帝国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冲突的解决基本上都 按照法律所规范的秩序运转,有效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②对后世 罗马法的许多规定都明确指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 后世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大多以罗马法为蓝本制定法律,资产阶级的陪审、诉讼等制度都 源于罗马法。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课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课 件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

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 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并写入党章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 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高三历史必修2第一轮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必修2第一轮复习资料 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我国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 的关系。 【课标解读:】 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 主要措施. ⑵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 (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知识梳理】 一、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 1、会议召开的背景: 前提:“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供了前提 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邓小平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

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3、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P116 思想上: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抛弃了“左”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路线。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农村——城市 思考:什么是经济体制(概念),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状况如何?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原因)、改革的前提、改革的根本目的、内容、改革的目标、改革的实质?(复习资料P117。3) 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打牢基础是一轮复习的目标,落实是一轮复习成败的关键,规范是提高成绩的主因,把握方向是提高效率的捷径。转眼半年过去,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教师先阅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探究(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定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理路(理清思路,拟出教路,安排学路)。在此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我校的网络优势,借鉴其他老师的网上备课,搜索相关专题,下载教案、习题等资料,围绕新课标整合教案和习题,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初步形成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二、加强单元整体备课,统领课时备课 《历史标准》在课程结构上有三大变革:一是设置学习模块,二是确定专题型的教材和教学体系,三是分设必修和选修课程。其中第二大变革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针对新课程以主题单元呈现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教师的教学视野和教学思路也应更加开阔,这种编排体系既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又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整体统筹,加强单元备课。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单课式备课法”,采取对教学内容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的“单元备课法”。强调单元整体备课,单元备课统领课时备课更符合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编排理念,也才能一步步落实模块教学和课标要求。 三、运用学案导学。

高三历史总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总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总复习知识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法国大革命 背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法国政体的演变 3.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1875年) 建立途径:议会斗争和立法 最终确立: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 内容: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 议会 4.1875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从法律上使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最终确立; 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法国的《人权宣言》 1.背景 法国大革命前,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因财政困 难而迫使路易十六召开的三级会议成为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资产阶级改三级会议为制宪议会,1789年制宪议会颁布了著名 的《人权宣言》。 2.意义

①《人权宣言》阐明了人权、民主、平等和法治的观念,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特色。 ②推动了欧美许多国家民主思想的发展和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 高三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背景: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 1864-1870年,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民族统一 结果: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确立标志: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宪法规定: 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规定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首相对皇帝负责; 特点: 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皇帝和首相拥有特殊的权力,立法机构权力有限。 评价: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我国封建社会的行政制度》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 2、郡县制:(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高考真题25)

高考真题第25题——秦汉之历史转型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1.(2019年Ⅰ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 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2019年Ⅱ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 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3.(2019年Ⅲ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 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4.(2018年Ⅰ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5.(2018年Ⅱ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 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6.(2018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7.(2017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8.(2017年Ⅱ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 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9.(2017年Ⅲ卷)《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 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

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本人学习吧!下面本人网的本人给你们 带来了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文章《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一)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 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2018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一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2、秦朝: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3、两汉: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4、魏晋南北朝:马钧改进翻车;水碓、水磨加工谷物;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5、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6、总结生产技术的作品:北朝的《齐民要术》;明朝的《农政全书》。 二、重农抑商——政府采取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隋朝:沿用均田制和租调制,部分推行以庸代役。 4、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5、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引进玉米和甘薯,推广植棉。 7、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推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修建重大水利工程 1、春秋:邗沟和芍坡。 2、战国:秦国:都江堰、郑国渠;魏国:西门豹渠。 3、秦朝开通了灵渠。 4、隋朝开通大运河。 5.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

6.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 Ⅱ.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商周:经济重心在河南、陕西一带。 2、春秋战国: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 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3、秦汉:经济重心在关中一带,但珠江流域和长江流 域经济有所发展。 4、魏晋南北朝: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江南 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5、隋唐: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南宋: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7、明清: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表现:江南 出现了资本生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Ⅲ.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封建社会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确立,1952年底废除)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屯田制、均田制)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1)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结束: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二、中国近代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农民土地所有制)。 2.辛亥革命: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农民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双交双减的土地 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土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