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集:《复兴之路》解说词千年局变

第一集:《复兴之路》解说词千年局变

第一集:《复兴之路》解说词千年局变
第一集:《复兴之路》解说词千年局变

大型电视记录片《复兴之路》

序言

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公元1661年的时候,随着清朝第三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联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中国。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了大幕。

第一集:千年局变

(福建马尾港)这是位于中国东南的一个小镇。2006年,小镇上的一个造船企业,迎来了自己140岁的生日,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国,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业中十分普通的一家企业。而在140年前的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建立,却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船厂的创办者——大清国闽浙总督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

一百多年前,大清国在海上遭到了怎样的侵害?一个造船厂,如何能迎接这个挑战?马尾造船厂开始修建的26年前,危机从海上而来。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历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古老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历史。那么,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

对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激增的英国来说,扩大世界市场是它最急迫的愿望。中国的邻邦印度此前已经成为英国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的殖民地。为了获取利润,英国殖民者在中国人中制造了一种需求——鸦片,以此在40年间,掠走了三、四十亿两白银。马克思曾谴责到:“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

英国议会最后以5票的优势否决了反对党提出的反战议案,鸦片战争爆发。在这场从海上而来的挑战中,完全没有准备的清政府,遭遇了完全没有预料的失败。道光年间的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拥有80

万的军力,而英国派出的远征军初期只有7000人,到战争结束时也不过2万人,偌大一个帝国为什么会

然而,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而英国人却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作了周密的准备。

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逼迫下,堕入近代的屈辱、彷徨和困惑。自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经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映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有人形容当时文恬武禧的状态:“大有雨过忘雷之意。”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

会面,

林则徐将自己搜集编成的《四洲志》等外国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能编撰成书,唤醒国人了解世界。一年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完成了。魏源的一句“师夷之长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然而,

这确是一次无声的呐喊。 几年后,林则徐自伊犁归来,从历史记载来看,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无奈中沉默下来。他的老朋友——编撰《海国图志》的魏源则遁入佛门,悄然病逝于杭州的一间僧舍。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与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大清王朝对于近代世界的仅有的一些认识,无声无息得消亡了。历史的悲剧在第一次降临时,人们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就在这一时期,历代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周期性危机已在清王朝再次上演。据记载,1842年到1850年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达到百次以上,1851年,反抗清政府统治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起义不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而且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然而这场历时14年的农民起义却被清政府镇压了。

就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1851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伦敦海德公园为第一届万国博览会剪彩。此时,大英帝国的工业制成品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铁路里程和船舶数量占到世界的一半,依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成为全球最强大富裕的国家。与此同时,美国、法国、普鲁士等国也奋起直追。

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进了大清国的首都。1960年的10月18日,侵入北京的英法联军焚毁了清朝皇帝的离宫圆明园。法国作家雨果这样记录了这一暴行:“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强盗们的大火,在中国人的记忆中烙上了深深的伤痕,也焚毁了大清国士大夫心头虚幻的“上国尊严”。

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过去20年,清王朝丧失了20年革新突变的宝贵时间。但这毕竟是古老中国发出的寻求自强的声音。以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就探索开始了,史称洋务运动。他继承了魏源的“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风生水起。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洋务运动能够帮助清王朝实现国家的自强吗?这是否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呢?30多年后,这一问题有了答案。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危机依然从海上来。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未能御敌于海上,这支在交战的双方,同样装备着坚船利炮,同样有留学归来的指挥官,同样是被西方殖民者用武力打开国门,同样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学习西方,为什么大清国会败于近邻日本呢?

腐朽导致愚昧,愚昧加剧了腐朽。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而打败了大清国的日本,1872年由英国人建成第一条铁路,明治天皇亲自参加了通车典礼,国人纷纷前来,在月台上脱去鞋子,小心翼翼地登车参观庆贺。7年后,日本已经开始自己设计和修建铁路。对待铁路态度的差异,暴露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此时,欧美各国已经进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武科考试的内容却还是弓马骑射,文科考试的内容仍然是八股文章。然而,洋务派却一再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的搏斗中死去。”残酷的现实证明,洋务运动无法实现自强的目的,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救亡的良方呢?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一年后,曾留学英国的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指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三年后的1898年,严复再次为中国人敲响了解放思想的警世钟,他翻译出版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著作,取名《天演论》。

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社会进行启蒙的重任,探索实现救国自强的道路。早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一个广东人北上天津,希望拜见清政府的重臣李鸿章,表达自己“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主张,却遭到了拒绝。他就是孙中山。失望的孙中山远赴海外,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用革命的方式探索救国之路。此时,另一个广东人康有为正试图用变法维新,来挽救清政府的危亡。

1895年春天,康有为和学生梁启超联合千余名在京应试的举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提出变法主张。对于变法的迫切性,康有为认为,甲午海战之后的中国已处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就此开始。

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

对于亟待变革的中国来说,失败同样宝贵。作为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将禁锢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变法措施中被保留下来的京师大学堂,在此后的多次进步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1900年,在甲午战争失败五年后,列强再次侵入北京。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八个国家的铁碲。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的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亿5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5倍。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此,清政府的战争赔款总数高达7亿2450万两白银,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条款等总数达几百个之多。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国民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没落的政府。

府的“新政”方案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超出了被他们扼杀的戊戌变法,但其实际行动却令国人大失所望,直到10

年后的1911年,清政府才迫于形势而成立了所谓的责任内阁,却仍是由满族大臣和皇族为主组成。

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始终坚持奋斗,成为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把创立民国列为誓词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在三民主义中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这是位于广州市先烈路的一座墓园,这里安眠着72位年轻的革命党人。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120余人在广州起义,在牺牲的革命党人中,有很多是专门回国参加起义的留学生,其中包括年仅24岁的林觉民。广州起义的两天前,林觉民在一方白色手帕上写下了给妻子的绝笔信:“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虽然满怀着对亲人的殷殷深清,但为了苦难中的祖国,林觉民舍弃了他眷恋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儿子。历史将永远铭记一代志士仁人“以天下人为念”,用青春、幸福乃至生命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伟大情怀。他们的勇气和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广州起义半年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不到三天,武汉三镇光复。不到一个月,全国就有13个省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统治。短短四个多月,大清王朝土崩瓦解。一个王朝终结了,一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灭亡了。一个共和制的国家在亚洲诞生了!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

千年书法 8集全+解说词

千年书法8集全+解说词 千年书法8集全+解说词每个会写汉字的人,都有自己的书法认知;每个理解书法的人,都想探寻中国书法的奥秘。《中国书法五千年》聚合多学科功力,透视中国书法的文化基因,长时段剖析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原创力的遗传密码。本片超越陈陈相因的故事串讲,摆脱一惊一乍的娱乐化叙述。力图还原中国人的“书写史”如何与民族文化共生,与民族精神同长。在中国,“书写”保存了历史,“书写”延续了文化,“书写”也创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 八集文献片《中国书法五千年》以中国文字五大书体——篆、隶、草、行、楷这五种书法体式为主角,挖掘它们的来龙去脉,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五大书体刻于甲骨,铸于金铜,书于竹木,写于纸帛,从上古走来,直至今天。优美书写汉字的追求,同步走来,直至永远。中华民族给自己的文字赋予种种美的形态。一部汉字书法史成为中国美学精神的重要凝聚领域之一。书写优美的文字折射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创造力。即便进入电脑时代,汉字书法美学创造力不应也不会被削弱。人人都习惯于言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而保持其最强韧连续性的纽带就是从未中断、永不疲倦的“中国书写”。书写留下无穷的“书迹”,书迹保存了生发了永远不会销毁的文明。汉字是中华民族万世

一系、万方相认的本源文化依托。它让这个民族得以传承悠远的祖源文化,保存丰厚的民族生存经验,结晶着这个民族的文明价值,构建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央视中 文国际频道五个摄制组跋涉将近十万里,远行欧美亚三大洲,走访考古遗迹和博物馆数百处,拜读有关书法的文物三万余件,力图呈现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体系的核心价值。一部巨片,展示书法之法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法,是社会文明的绚烂呈现之法。它积淀着商周秦汉的凝重雄浑,缤纷着魏晋唐宋的文采风流。悦观书法龙翔凤舞之美,欣赏书法流水行云之乐,尽在《中国书法五千年》。(一)翰墨精神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在期盼和等待着,他们甚至有些焦灼和激动,因为他们将要迎接的是一件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瑰宝。其实,这件令人牵挂不舍的稀世之宝仅仅是几卷薄薄的纸,纸上也仅仅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中国文字,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三年“奉旨”刻制的集帖。它将历代宫藏 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法帖,集中镌刻,拓印成集。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这其中除了历代书家们的笔墨功夫外,和汉字本身的特点是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中国的复兴之路(2000字作文)

中国的复兴之路_2000字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经历了长久的年代。鸦片战争以前,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东方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中国不大关心西方世界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殖民主义扩张,通过鸦片战争与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方式的国际关系体系以大炮为前锋,把贸易和殖民体系迅速推向东方,使以道德和尊严相维系的东方式国际关系体系很快败下阵来。中国在屈辱、赔款、割让土地和主权被侵蚀的恶劣国际关系环境中苦苦挣扎。到了20世纪初,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无论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说,还是从国内历史进程的角度说,中国国势的沉沦都到了谷底。 在失败和屈辱中,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思考并且开始觉醒。一批早期改良派的思想家对洋务运动颇多批评。他们批评洋务派只知师夷长技,徒袭西艺之皮毛,未得西艺之要领。于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皇帝支持下,发动戊戌变法。百日之内,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学校教育诸方面的诏谕,像雪片一样地飞来,看似轰轰烈烈、大有作为的样子。但政变随之而来,光绪被囚,康梁逃亡,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华北农民的反帝爱国行动也失败在血泊中。这样顽固的封建专制政府,岂能领导国家的改革和进步? 孙中山先生是20世纪初深刻揭示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杰出革命家。在艰难的探索中,他鲜明地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张,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获得成功,摧毁了在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按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念设计的新的国家形式。但是,辛亥革命后,国家政权为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所掌握,军阀争战,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富强仍旧没有希望。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毅然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从思想、道德和文化方面对封建主义进行深刻批判,从而揭开了思想启蒙的序幕。一些人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怀疑,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俄国十月革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看到劳动者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胜利,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这种主张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也影响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方向。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内忧外患的加剧,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聚集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正是适应了历史的需要。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并取得了打败北洋军阀的胜利。但此后蒋介石垄断了国民革命的领导权,背叛国共合作,造成合作破裂、国共内战的局面。1937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空前的民族危机面前再次携手,动员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国民党独裁统治,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破裂。 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反帝反封建的战略和策略,提出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方针,指明了中国必须先经过新民主主义、然后进入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和思想基础。 新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国共合作以后,是把资本主义作为国家发展的方向,还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国家发展的方向,是许多人特别是知识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关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政党严肃思考的问题。在各种救国方案中,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影响最大。这两种思潮或者主义的传播和实施,都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在近代中国,哪种政治势力能够领导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哪种政治势力就可以取得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

近现代中国的复兴之路

近代中国的复兴之路 新闻传播三班 谢圆201526400087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潜意识中,我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动和自豪。所感动的,是那些为国家革命与改革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所自豪的,是自己骨子里流淌着的这个国家的血液。 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西方洋枪舰炮轰炸中,中国渐渐从天朝上国的狂妄自大美梦中苏醒,开始从故步自封被迫走向部分开放,最可悲的事,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转变为依附他国,苟且的半殖民半封建的“东亚病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步伐的加快,民族危机,阶级危机逐渐陷入空前严重之境地,中国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不少仁人志士便提出许多救亡图存,变革社会之法,例如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但其虽革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帝制,却依旧未能带领广大人民开阔出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康梁维新变法也依旧没有真正贴近国情,未能走出资本主义的桎梏,所以其悲剧性的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也因此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转折点。自此,华夏大地掀起了社会主义之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指引下,走上了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政党,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正确的判断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和国情,没有照搬俄国的城市中心论,而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中发展,于实践中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因此,一个崭新的新中国于1949年成立,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起,以过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长大后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完整版)书法常识百题

书法常识百题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9日点击数: 307 一、书体类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用刀刻成,有先书后刻和以刀代笔直接刻写两种形式。从书法的角度分析,它已经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传世的甲骨文中有朱书和墨书的痕迹,并且笔画有弹性,应当是由类似毛笔的工具书写而成的。 2.什么是金文? 金文是指殷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称铜为金,因而把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因为这种文字在钟和鼎上出现最多,且乐器以钟为多,礼器以鼎为尊,故又称之为钟鼎文。钟鼎铭文,字凹人的阴文叫做款;字凸出的阳文叫做识(音炽)。钟鼎铭文一般记录当时人们纪典、田猎、征伐等活动的情况以及制造原因等,这些文字属于大篆。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起于商代前期,中后期开始流行。 3.金文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有哪些? 商代前期金文的代表作有《戌嗣子鼎》《宰甫卣》等,

笔画丰满柔韧,结体端庄沉稳,体势恢弘。西周金文比较盛行,主要有《毛公鼎》《散氏盘》等,风格多姿多彩,笔画遒劲峻拔,结体自然且变化多端,笔法圆润精严,行款疏密有致、朴茂雍容。西周晚期的金文使大篆发展成熟。 4.什么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刻在十个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内容是记叙游猎、行乐的四言诗,十鼓分刻十首诗,故又称“猎碣文”。其笔画匀整,结体疏朗,朴厚雄浑,用笔遒劲圆润,具有春秋战国时期秦文字的典范性,归于大篆系统。5.什么是大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的所有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籀文、古文等。 6.什么是小篆? 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的。秦始皇为统一中国的文字,令丞相李斯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结合六国文字加以修订、整理,统一为官体标准文字——秦篆。后人为了区分秦以前的文字,把秦篆称为小篆。 7.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刻石》《会稽刻石》等。据传多为李斯所书,书风严谨匀称、端庄秀美。

第一集:《复兴之路》解说词千年局变

大型电视记录片《复兴之路》 序言 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公元1661年的时候,随着清朝第三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联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中国。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了大幕。 第一集:千年局变 (福建马尾港)这是位于中国东南的一个小镇。2006年,小镇上的一个造船企业,迎来了自己140岁的生日,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国,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业中十分普通的一家企业。而在140年前的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建立,却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船厂的创办者——大清国闽浙总督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 一百多年前,大清国在海上遭到了怎样的侵害?一个造船厂,如何能迎接这个挑战?马尾造船厂开始修建的26年前,危机从海上而来。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历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古老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历史。那么,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 对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激增的英国来说,扩大世界市场是它最急迫的愿望。中国的邻邦印度此前已经成为英国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的殖民地。为了获取利润,英国殖民者在中国人中制造了一种需求——鸦片,以此在40年间,掠走了三、四十亿两白银。马克思曾谴责到:“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 英国议会最后以5票的优势否决了反对党提出的反战议案,鸦片战争爆发。在这场从海上而来的挑战中,完全没有准备的清政府,遭遇了完全没有预料的失败。道光年间的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拥有80 万的军力,而英国派出的远征军初期只有7000人,到战争结束时也不过2万人,偌大一个帝国为什么会 然而,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而英国人却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作了周密的准备。

敦煌 纪录片

敦煌纪录片:分析电视纪录片敦煌剧情(图) 虎年正月初一,由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兵导演的纪录片《敦煌》将在央视一套首播。因敦煌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性,该纪录片未上映就引来强烈关注。 从《台北故宫》、《千年菩提路》、《敦煌》,再到筹拍中的《外滩》,以及展现陕西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大明宫》、《玄奘大师》、《大秦岭》,这一两年,中国纪录片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这种繁荣并无法改变中国纪录片艰难的生存现状。”对此,陕西电影协会副主席、西北大学教授张阿利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视纪录片在中国整体情况很不好,而电影纪录片更是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 1989年,周兵经过敦煌时,被一尊泥塑菩萨雕像所吸引。从此心里有了个愿景,希望将敦煌的历史文化鲜活地搬上荧屏。 2004年,周兵终于将镜头对准了这座沙漠古城。而因为西安和敦煌的历史渊源,周兵的圆梦之旅是从西安开始的。 周兵告诉记者,长安是当时的首都,敦煌是“丝绸之路”必经的贸易口岸,二者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缘分。西安郊区的敦煌菩萨塔、河西走廊的民间音乐、古代遗迹,汉武帝、霍去病的陵墓,汉军大战匈奴的古代战场遗址……几乎每一个和敦煌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地方都留下了摄制组的脚步。“在敦煌,我吃到了和西安一样味道的面片子和浆水面。让我们觉得很神奇。”周兵表示,虽然他弄不清楚,这两种小吃到底是从长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敦煌的,还是从西域传进来的,但一碗面片子足以在两个城市之间搭起一座文化交流之桥。 记者了解到,在《敦煌》中,将有相当的篇幅来讲述两个城市的缘分。 敦煌吸引人的无非是那一尊尊精致而神秘的雕塑,还有莫高窟内色泽鲜艳的美丽壁画。但由于保护等原因,敦煌至今还有一些洞窟不对外开放,让很多游客徒增一些遗憾。“开凿于元代的第三窟,一直没有对游客开放。在《敦煌》中,窟里的精彩壁画将得到全面的解读。”据周兵介绍,在第三窟的南北两壁,画着极其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被艺术界公认是敦煌壁画的极品。但很少有人知道壁画的作者是谁,“我们在洞里的墙壁上看到了‘甘州史小玉笔’字样。我们多方探究,史小玉应是今甘肃张掖人,他应该就是画像的作者。不过,史小玉很可能是艺名而非真名,至于其生平更无从考证。”

央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

央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 央视专题片《千年书法》解说词 第一集翰墨精神 第二集至尊书圣 第三集热血书家 第四集尚意领袖 第五集悲情书家 第六集淡笔尚书 第七集浓墨宰相 第八集紫气东来 千年书法(一)翰墨精神 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在期盼和等待着,他们甚至有些焦灼和激动,因为他们将要迎接的是一件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瑰宝。 其实,这件令人牵挂不舍的稀世之宝仅仅是几卷薄薄的纸,纸上也仅仅是我们熟悉 得不能再熟悉的中国文字,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 三年“奉旨”刻制的集帖。它将历代宫藏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法帖,集中镌刻,拓印成集。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 魅力的书法艺术,这其中除了历代书家们的笔墨功夫外,和汉字本身的特点是否也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呢?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青铜器就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时期。几乎是在青铜 器产生的同时,一种兼有纪实和装饰作用的文字出现在了钟鼎之上。这种青铜钟鼎之上 的文字,被后人称为“钟鼎文”。古人把青铜称作“金”,因此这种文字又被称为“金文”。 清代书法家李瑞清曾说:“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认为临摹毛 公鼎铭文字体,是学习书法必不可缺的一课。 钟鼎文已经非常久远了,但是它依然算不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些线条后来被 证实是中国可以辨识的最为古老的文字体系。由于这种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的, 后人便把它称作“甲骨文”。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剿灭了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当时秦国通用的文字书体有八种之多,秦始皇下令“书同文” ,要求在全国使用统一的文字。丞相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之上删繁就简,制定出一种比大 篆更加简洁规范的文字,这就是小篆。秦始皇把小篆定为标准字体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李斯也因此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姓名的书法家。 沿着古中国文字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传统书法的体例被依 次划分为真草隶篆,其中的篆书就包括大篆和小篆两种书体。既然作为汉文字源头的甲 骨文和钟鼎文都被划属大篆书体的范畴之内。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推断,得出这样

中国的复兴之路

中国的复兴之路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经历了长久的年代。鸦片战争以前,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东方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中国不大关心西方世界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殖民主义扩张,通过鸦片战争与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方式的国际关系体系以大炮为前锋,把贸易和殖民体系迅速推向东方,使以道德和尊严相维系的东方式国际关系体系很快败下阵来。中国在屈辱、赔款、割让土地和主权被侵蚀的恶劣国际关系环境中苦苦挣扎。到了20世纪初,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无论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说,还是从国内历史进程的角度说,中国国势的沉沦都到了“谷底”。 在失败和屈辱中,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思考并且开始觉醒。一批早期改良派的思想家对洋务运动颇多批评。他们批评洋务派只知“师夷长技”,徒袭西艺之皮毛,未得西艺之要领。于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皇帝支持下,发动戊戌变法。百日之内,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学校教育诸方面的诏谕,像雪片一样地飞来,看似轰轰烈烈、大有作为的样子。但政变随之而来,光绪被囚,康梁逃亡,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华北农民的反帝爱国行动也失败在血泊中。这样顽固的封建专制政府,岂能领导国家的改革和进步? 孙中山先生是20世纪初深刻揭示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杰出

革命家。在艰难的探索中,他鲜明地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张,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获得成功,摧毁了在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按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念设计的新的国家形式。但是,辛亥革命后,国家政权为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所掌握,军阀争战,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富强仍旧没有希望。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毅然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从思想、道德和文化方面对封建主义进行深刻批判,从而揭开了思想启蒙的序幕。一些人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怀疑,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俄国十月革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看到劳动者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胜利”,“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这种主张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也影响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方向。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内忧外患的加剧,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聚集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正是适应了历史的需要。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并取得了打败北洋军阀的胜利。但此后蒋介石垄断了国民革命的领导权,背叛国共合作,造成合作破裂、国共内战的局面。1937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空前

书法常识100题

书法常识100题 一、书体类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什么是金文? 金文是指殷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3、金文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西周金文比较盛行,主要有《毛公鼎》《散氏盘》等。 4、什么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刻在十个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又称“猎碣文”。 5、什么是大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的所有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籀文、古文等。6.什么是小篆? 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的。秦丞相李斯修订、整理的秦篆称为小篆。 7.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等。据传多为李斯所书,书风严谨匀称、端庄秀美。 8、什么是瓦当文? 瓦当文是秦汉时期瓦当上所刻的文字。内容多为吉语。 9、隶书是怎样产生的? 隶书是在草篆的长期书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0、什么是汉隶? 汉隶指汉代的隶书,尤以东汉的隶书最有特色。后世把东汉时期的隶书称为“汉隶”。11、汉隶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等。 12、什么是章草? 章草是西汉中晚期形成,并逐渐成熟,至东汉蔚然成风的一种草书,是隶书快写的结果。传世章草著名作品有皇象及史游的《急就章》、陆机的《平复帖》、索靖的《月仪帖》等。13、什么是今草? 今草又称“小草”,是草书中一种流行最广的字体。今草成熟于东晋时期。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继承并发展了张芝始创的草书,风格面貌为之新。为了和章草相区别,人们把它称为今草。 14、什么是大草? 大草又称“狂草”,是草书的一种。唐朝张旭、怀素两位书家在晋代今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比今草更放纵的草书。 15、什么是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正楷、真书。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最古老的楷书是钟繇写的《宣示表》《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在钟繇楷书的基础上又有发展,显得更为美观。楷书可分为晋楷、魏楷和唐楷三种。 16、什么是北魏石刻? 北魏石刻是北魏碑版及北魏前后书风相近的魏碑石刻书法的总称,包括墓志、造像、碑碣及摩崖石刻等。也有人把北魏石刻称为“魏楷”。 17、什么是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楷书快写加上部分草法就形成了行书的特点。早期

感动中国人物解说词

感动中国人物解说词 篇一: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颁奖词及主持人串词 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电视公益活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2019年2月10日揭晓,2019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于10日晚上20时在CCTV-1播出。 2019感动中国人物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颁奖词】誓言无声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19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9感动中国人物第二位: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颁奖词】崇仁厚德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事迹】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

2020年中国复兴之路观后感

2020年中国复兴之路观后感 中国复兴之路观后感2020年新1 一声雷鸣,一镜碎。一座座火山爆发,君王美梦破!这是1840年的中华大地。从此,就是那无边的灾难和痛苦。亲眼看着母亲惨遭凌辱,亲耳听着母亲的泪水恣意的流淌。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所过的内心流血的生活。再苦也要活,再难也要生! 忆往昔,你记否大唐的繁荣昌盛,大唐的轻歌曼舞,大唐的雄姿英发,大唐的路不拾遗?你记得大唐的万方来朝? 曾几何时,中华大地文学之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印婉认争相诵读;曾几何时,中华大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黄子孙重礼仪,讲诚信;曾几何时,中华军力之强,元朝铁骑进入欧洲,明朝上船下达西洋然而,现实却是----衣不遮体,腹不裹食。饿殍满地,哀鸿遍野。复兴,伟大的议题;复兴,执着的梦想;复兴,崎岖的征途。复兴,再难也要复兴,再苦也要复兴。从1840一向到这天国人,或辛酸或愤苦或彷惶或坚定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着华夏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炎黄的鲜血。 《复兴之路》告诉我们,有一种力量叫精神,叫理想。百年以来,这种精神、理想像不熄的火炬一样燃烧着,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这种精神,象甘甜的乳汁支撑着一个又一

个寻梦人! 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一个强大或追求强大的国家,都需要精神的力量。在中华礼貌几千年的演进中,有过无数的辉煌,也曾多次经受各种天灾人祸的考验。尤其是近代百年,更是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但是,无论经受怎样难以想象的磨难,伟大的中华民族总是能够从坎坷中奋起,百折不挠,闯过难关,攀上新的高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构成、发展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支撑、引导着我们从历史中走来。这一精神的血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身上看到了它,在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身上看到了它,在鲁迅、闻一多、朱自清身上看到了它,在雷锋、焦裕禄、王进喜身上看到了它,在许许多多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国家的兴旺发达而牺牲奉献的无名英雄身上看到了它。 然而,当国人还兀自沉浸在四大发明的光环之中时;当国人还自以为是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时;当国人还自以为中华地大物博时;当国人还坚信天圆地方时在欧洲,许多西方国家却在悄然中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很快的超越了东方礼貌。当其本国资源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时,他们便把目光瞄向了资源丰富的东方亚洲国家。于是,英皇派出使者到当时还很强盛的大清朝,请求与其通商。然而,乾隆皇帝却以'天朝物产丰盈'为由一口拒绝了。于是,中国与

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

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 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无论是否懂得书法都知道王羲之这位独特的书法家。在浩瀚书法海洋中,王羲之已经被众多书法立为了一座灯塔,被历代书法立为楷模,并且用王羲之的标准来衡量历代的书法名家。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有评论说:“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这里虽然打破了王羲之崇拜,但是仍然没能打破人们认识王羲之的格局。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是最好的?为什么王羲之的被认为是完美无瑕的?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有两个比较大的因素: 第一,唐太宗的推动作用。唐太宗十分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以至于召集天下、宫廷中的书家临摹《兰亭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有推动作用。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唐太宗的书法造诣不浅,他应该能够判断出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唐太宗只是一个外因,主要的原因还是王羲之自己。 第二,王羲之的书法功底。历代的书法家已经把王羲之尊为

“书圣”,因此评价王羲之的书法也就没有缺点可寻。因为定论认为王羲之是完美的,王羲之是绝对的,王羲之是不可超越的。历代的书法家,包括后来的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翁刘成铁等等众多书法几乎都与王羲之的书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想原因主要是中国封建时期的正统思想与中庸思想: 王羲之的书法被尊为书法的正统,王羲之之法也被书法届尊为正统之法,任何违背王羲之的法则都是被成为叛逆的。但是违背王羲之的法则是不是都是坏的呢?有人说王羲之的法则到现在还有人在用,但是那些违背王羲之的法则都已经不存在了。想想看,这种一出来就被唾弃的法则能够流传下来吗?当王羲之的书法被尊为正统之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一批书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王羲之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字体相当一段时间以欧体为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欧阳询,也间接发展了王羲之。当欧阳询被尊为欧体的楷模,后来的欧体书法者也就以欧阳询为标准,因此也就永远无法超越欧阳询。而被欧阳询所临摹的王羲之,也就成为了更是高不可攀的巅峰。 王羲之的书法在书家看来是“大家无特色,大家无风格”,而且王羲之是“中庸之美”。这种标准被看作是书法的终极状态,这种思想很明显是受到了儒家学说的限制。当我们把王羲之等同于儒家思想的精华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王羲之已经成为了一个儒家思想在书法界的孔子,是不可动摇的圣人。而后的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书法家拿王羲之的标准来衡量当然也就无可比拟。怀素、张旭、王铎比起王羲之过于豪放,欧阳询比起王羲之过于呆滞等等

雍和宫概述

题目:大气沉稳的雍和宫 摘要 1、雍和宫概述 2、 3、雍和宫发展历程 4、 5、雍和宫主要建筑 6、 7、雍和宫的作用 8、 9、我看雍和宫 大气沉稳的雍和宫 “心安茅屋稳,姓丁菜根香”,由于最近对学习和就业等很多问题忙碌困惑,需

要好好的静静心,加之一直以来对佛教心存敬畏之情,我将张老师给我们考察机会的地点定在了北京存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 雍和宫占地面积约664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二环东南隅,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初为清代雍正皇帝登基前的府邸,乾隆年间,改建为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以其规模宏大的佛家丛林、帝王宗教活动场所及联系蒙、藏上层的特殊历史作用而闻名于世。 数据来自《雍和宫》华文出版社马兰 雍和宫的发展历程

明朝——内宫监房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内城东北为四子胤禛修建了府邸,该府最初称为贝勒府或者四爷府。胤禛被封为和硕亲王后改为雍王府 康熙1711年——弘历出生于王府东书院如意室。 康熙1723年——胤禛继位,为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 雍正三年(1725年)——将原雍王府升格为行宮,并改名为雍和宮。 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在宮內停放雍正帝灵覆瓦升格为黃琉璃瓦。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中路和东路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将主要殿宇改为佛殿,并未寺庙赐名「噶丹敬恰林」。东路行宮继续由皇室使用,后因失火而焚毀。 1950年——由国家财政拨款4亿元(旧币)全面整修雍和宫 1961年——雍和宮被列入重活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单位 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 1983年——雍和宫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1997年——被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为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 摘自《雍和宫》华文出版社马兰 《千年菩提路——中国名寺高僧》在线阅读第六章节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2327052.html,/8551/418304.html 雍和宫的主要建筑 牌楼:位于雍和宫中路南端入口处,有牌楼三座,中央的牌楼为三间四柱九楼,题

千年书法

千年书法(一)翰墨精神(探索·发现 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在期盼和等待着,他们甚至有些焦灼和激动,因为他们将 要迎接的是一件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瑰宝。 其实,这件令人牵挂不舍的稀世之宝仅仅是几卷薄薄的纸,纸上也仅仅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 中国文字,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三年“奉旨”刻制的集帖。它将 历代宫藏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法帖,集中镌刻,拓印成集。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 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这其中除了历 代书家们的笔墨功夫外,和汉字本身的特点是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呢?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青铜器就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时期。几乎是在青铜器产生的同时, 一种兼有纪实和装饰作用的文字出现在了钟鼎之上。这种青铜钟鼎之上的文字,被后人称为“钟鼎文” 。古人把青铜称作“金”,因此这种文字又被称为“金文”。 清代书法家李瑞清曾说:“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认为临摹毛公鼎铭文字体, 是学习书法必不可缺的一课。 钟鼎文已经非常久远了,但是它依然算不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些线条后来被证实

辨识的最为古老的文字体系。由于这种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的,后人便把它称作“甲骨文”。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剿灭了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第一次统一 了中国。当时秦国通用的文字书体有八种之多,秦始皇下令“书同文”,要求在全国使用统一的文字。 丞相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之上删繁就简,制定出一种比大篆更加简洁规范的文字,这就是小篆。秦始皇把 小篆定为标准字体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李斯也因此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姓名的书法家。 沿着古中国文字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传统书法的体例被依次划分为真草隶 篆,其中的篆书就包括大篆和小篆两种书体。既然作为汉文字源头的甲骨文和钟鼎文都被划属大篆书体 的范畴之内。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推断,得出这样的结论呢:那些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的文字正是中 国书法的开山之作。或者说,中国书法的产生就是伴随着古代文字的产生而同步出现的呢? 中国画研究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梅墨生:“这是一个历史上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它的争论就在于字体 与书体是一回事,还是不是一回事。比如郭沫若曾经说过,在这个秦朝的时候,有秦朝的钟王颜柳,在 战国的时候有战国时候的钟王颜柳,他说在甲骨的时候甚至也有甲骨时期的钟王颜柳。那就是说不同时 期就有不同的书写家,或锲刻家,那他是把书体和字体合一的一个观点。但我认为呢如果从广义的角度 来说,书体与字体是一回事,因为书法它是一个寄生的艺术,没有汉字这个母体没有书法的

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心得体会

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心得体会 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心得体会 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心得体会 2015-07-09 政治学习 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心得体会 早十点在西门票务中心凭身份证排队领取免费参观券后,便进入了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2011年3月1日国家博物馆新馆竣工。中国国家博物馆丰富的收藏和陈列,展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开创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诗,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文物收藏极为丰富,陈列展出十分精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展览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览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地揭露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观看复兴之路的历程,使我回顾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翔实的史料、恢弘的气势、深沉的语言、珍贵的历史图片,为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复兴之

2016书法常识百题及答案

2016书法常识百题及答案 书法常识百题 一、书体类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用刀刻成,有先书后刻和以刀代笔直接刻写两种形式。从书法的角度分析,它已经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传世的甲骨文中有朱书和墨书的痕迹,并且笔画有弹性,应当是由类似毛笔的工具书写而成的。 2(什么是金文? 金文是指殷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称铜为金,因而把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因为这种文字在钟和鼎上出现最多,且乐器以钟为多,礼器以鼎为尊,故又称之为钟鼎文。钟鼎铭文,字凹人的阴文叫做款;字凸出的阳文叫做识(音炽)。钟鼎铭文一般记录当时人们纪典、田猎、征伐等活动的情况以及制造原因等,这些文字属于大篆。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起于商代前期,中后

期开始流行。 3(金文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有哪些? 商代前期金文的代表作有《戌嗣子鼎》《宰甫卣》等,笔画丰满柔韧,结体端庄沉稳,体势恢弘。西周金文比较盛行,主要有《毛公鼎》《散氏盘》等,风格多姿多彩,笔画遒劲峻拔,结体自然且变化多端,笔法圆润精严,行款疏密有致、朴茂雍容。西周晚期的金文使大篆发展成熟。 4(什么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刻在十个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内容是记叙游猎、行乐的四言诗,十鼓分刻十首诗,故又称“猎碣文” 。其笔画匀整,结体疏朗,朴厚雄浑,用笔遒劲圆润,具有春秋战国时期秦文字的典范性,归于大篆系统。 5(什么是大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的所有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籀文、古文等。 6(什么是小篆?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的。秦始皇为统一中国的文字,令丞相李斯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结合六国文字加以修订、整理,统一为官体标准文字——秦篆。后人为了区分秦以前的文字,把秦篆称为小篆。 7(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刻石》《会稽刻石》等。据传多为李斯所书,书风严谨匀称、端庄秀美。 8(什么是瓦当文? 瓦当是古代建筑材料之一,起着保护椽头和房檐的作用。其形状多为圆形和半圆形两种,质地一般为泥质灰陶制品。瓦当文是秦汉时期瓦当上所刻的文字。内容多为吉语。不同种类的建筑物, 其瓦当文字的风格不一,官署用瓦书体方正严谨,私宅用瓦书体活泼多变,姿态妍美,书体皆为阳文篆书。 9(隶书是怎样产生的?隶书是在草篆的长期书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篆的发展派生出了小篆和古隶,秦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了惟一的官体文字。隶变的对象集中到小篆上,小篆开始担任尚未成熟的古隶的新母体。古隶为民间俗体文字,历史

白马驮经

《千年菩提路》第1集—白马驮经· 新的千年已经来临,当时间带着战争的硝烟,以及无数帝王将相、名流高士渐渐远去以后,在中国洛阳,在古老的邙山脚下,一个来自朝圣者的顽强足音,却已在洛河北岸绵延流淌了近2000年—白马寺。是谁,延续了这里千年不灭的香火?是谁,成就了这中国佛教释源祖庭的伟大伟奇?·辰子备,请逐疫。公元63年,东汉永平六年腊月初七,这一天,一场大傩正在东汉王朝第二代皇帝刘庄的南宫中进行,驱除疫鬼,消灾祈福,这种流传了上千年的仪式,此时已经成为这个刚刚从十多年战乱中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然而大傩结束后的南宫,依然灯火通明,洛河的流水虽然再一次带走了象征疫鬼的火把,却带不走汉明帝刘庄心中的那份长久以来的不安。据记载,以第四子而登上皇位刘庄,自当上太子那一天起,就一直背负着子以母贵的名声。大傩结束后不久,一个特殊的天文现象震憾了东汉朝廷。永平七年正月初四,这一天紧靠着织女星窜出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了洛阳天际。16天以后,刘庄最亲近的一个人皇太后阴丽华驾崩了。这个打击令刘庄对上天充满了深深的恐惧。事实上,在这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生命的脆弱及世事的无常同样困惑着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国本土固有的人文传统,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生命本身终极意义的探讨了。而就在此时,远在万里以外的西方,一种更加开放的智慧学说正在悄悄地东传而来。·公元2005年11月1日,大和尚印乐法师的升座仪式在洛阳白马寺举行。来自中国各省、港澳台及欧美、东亚等地的佛教界和信众一万多人见证了中国佛教祖庭新一任方丈的诞生。今天,尽管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白马寺究竟传承了多少代,尽管由于历史的变迁,白马寺最初的模样也早已踪迹难寻了,但是站在这被屡次毁坏却又被重建起来的中华第一古刹,人们不能不心生感慨,在那个以儒学立国的时代,白马寺却奇迹般地在这古老国度的王城为西传而来的佛教赢得了一席之地,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因缘呢?·公元65年早春,汉明帝刘庄夜寐南宫,愰惚之中,他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从西方飘然而至,见他并不说话,只是在殿庭里飞绕着,刘庄看得入了神,正待开口,却一下子醒了,梦中的情景如此地神奇,它萦绕在刘庄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个梦成了第二天刘庄和几个近臣之间的核心话题,有个大臣对刘庄说:“据臣所知,西方世界有位大神,名叫佛陀,形象与陛下梦中所见到的高大金人一模一样。”接着他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关于佛陀的故事。刘庄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很快,刘庄就派出使者,这一年是永平8年。·公元65年当汉使西出玉门关,小心翼翼地躲开匈奴骑兵,踏上茫茫取经求法之路的时候,在遥远的印度,佛陀圆寂已经500多年。此时随着阿育王孔雀王朝的复灭,整个印度半岛正在分裂战争和外族入侵中,度过了两个多世纪。在复兴的婆罗门教的挤压下,大量佛教僧侣被迫离开故土,把佛法带到印度南边的海岛以及印度北边的大月支,龟兹、于阗等国。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同样怀着前途未卜心境的队伍在今天阿富汗一带的大月支不期而遇了,一边是逶迤西行风尘仆仆的求法使者,一边是一路北上游化宣教的高僧,这似乎不经意间的相逢竟促成了世界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一次直接对话。(这种双方的一种相聚,就体现了文化中的一个送跟随,一种传入跟接纳的这么一种非常的关系。所以佛教传入中国不仅仅是传道者的意志,而也是我们内部民众对佛教的一种需求。所以佛教的传入,可以说是给中国人精神的天空又增加了一个明亮的星辰。——中国人大佛学教授—温金玉)有关这一次历史相逢,正史没有详细的记载,也许正因为如此,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这件收藏在洛阳市博物馆的文物叫石壁邪,最初被安放在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园里镇墓。从它威猛而灵动姿态里,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一种古朴昂扬的气势,那是一种与秦皇汉武一脉相承的充满激情的斗智的气质。洛阳,这一座九朝古都,自东周时期就被称为天下之中,今天洛阳市东北距离市区20公里的地方,陇海铁路从东汉洛阳古城的遗迹上横穿而过。在今天看来,这堵堵已经历经1000多年雨雪风霜的夯土城墙显得荒草萋萋,但是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作为东汉都城的洛阳,其规模其繁华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其它的城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