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演《权力的游戏》火了,托马斯·桑斯特来中国宣传新电影

演《权力的游戏》火了,托马斯·桑斯特来中国宣传新电影

演《权力的游戏》火了,托马斯·桑斯特来中国宣传新电影
演《权力的游戏》火了,托马斯·桑斯特来中国宣传新电影

演《权力的游戏》火了,托马斯·桑斯特来中国宣传新电影

《移动迷宫》第一部去年在中国院线上映,并收获了超过 1.5 亿的内地票房,这对于零好莱坞大咖,也没有在本土做大规模宣传的这部青春电影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这部改编自詹姆斯·达什纳同名反乌托邦科幻小说的电影系列,讲述一群毫不知情的年轻人被放置到“生存大实验”中,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对抗 Wicked 组织,并且在丧尸横行的沙漠下存活的故事。《移动迷宫 2》仍然是一部“跑跑跑”的电影,小伙伴们逃离了迷宫,本以为脱离了组织魔掌,不料却只是被坑入组织的另一个“生存实验”。

为了给《移动迷宫 2》宣传造势,片方把主演托马斯·布罗迪·桑斯特 (Thomas Brodie Sangster)和李起弘 (Ki Hong Lee)请来了中国。

影片主演之一托马斯·布罗迪·桑斯特 (Thomas Brodie Sangster)很小就出道,出演了如《真爱至上》《丁丁历险记》等影视作品,不过真正让他被内地观众熟知的,还是在《权力的游戏》这剧美剧中。

桑斯特在剧中扮演的是拥有通过梦境预知未来能力的玖健·黎德(Jojen Reed),一直护送史塔克家族唯一逃过血光之灾的男丁布兰史塔克,去长城以北寻找三眼乌鸦。

出演《权力的游戏》显然让桑斯特变得更为有名,不过他自己似乎并不这么看。“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突破,因为我从小就一直在演电影,都是循序渐进地在...发展吧。”桑斯特告诉《好奇心日报(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3849966.html,)》。

对于市面上反复出现的青春、冒险、爱情系列影视作品,如《饥饿的游戏》、《行尸走肉》,还有再早前的《暮光》系列,主题往往都是吸血鬼、丧尸、真爱等等,会不会有点 boring?桑斯特说:“大家看电影都是想逃离现在的生活,要些不一样的东西。而吸血鬼、丧尸这些,虽然都还是在反应生活中的问题,只不过他们会表达的更加极端。”

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

台湾电影概述

台湾电影概述 一台湾新电影之前 1901年电影开始传入中国台湾。1921年以前,台湾主要放映日本影片。在此期间,曾有日本人在台湾拍摄过少量新闻纪录片。1922年,日本松竹蒲田电影公司在台湾摄制了日本影片《大佛的瞳孔》。1925年,台湾人刘喜阳等组成了台湾电影研究会。在台湾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1922~1945年,台湾共摄制了10部故事片,其中有3部有声电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鸣呼芝山岩》。由于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一直被日本侵占,它的有声影片是说日语的。这一时期的电影多被用来为日本军国主义作宣传。例如1937年摄制的《荣誉的军夫》。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收了日本台湾映画协会和台湾报道写真协会。于1945年11月在台北成立了台湾省电影制片厂。1946年开始生产新闻纪录片,两个月生产一辑。只印一个拷贝,在台湾少数影院巡回演出。到50年代末,基本保持这一水平。 1946年3月在重庆创办、1948年经南京迁往台湾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和1949年5月从南京迁往台湾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由于准备不够,50年代初期以前,均未拍摄过影片。1946~1949年,台湾只由私营万象影片公司拍摄生产过一部故事片《阿里山风云》。 整个50年代,台湾一共生产了237部故事片,其中58部是“国语”(普通话)片。其他是台语片。1950~1954年,台湾一共生产了14部“国语片”。其中11部是“官方”制片公司拍摄的。3部是私营制片公司摄制的。1955年以前,台湾先后有4家“官方”制片机构:农业教育影片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台湾省电影制片厂以及由农业教育影片公司和台湾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并而成的“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期间,“官方”影片公司的产品反共内容较多,如《恶梦初醒》、《梅岗春回》等。由于不受观众欢迎、海内外市场均不接受,因此,之后的影片内容逐渐转向其他方面。1955年是台湾电影事业的转折点。这一年,由于香港出产的厦门语片在台湾的上座率十分高,票房收入超过“国语”片,因此台湾开始大量拍摄台语片(厦门语同台湾语基本相通)。第一部台语片是1955年拍摄的《六才子西厢记》(歌仔戏)。到1960年,共拍摄了179部台语片,绝大部分以伦理、爱情为题材,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望春风》、《疯女十八年》等,上座率最高的是《基隆七号房惨案》。这些台语片都是私营制片机构摄制的,有些一度出口到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台语片的兴起,不仅促进了台湾民营电影事业的迅速发展,而且培养了不少电影人才,如著名导演李行、演员柯俊雄等。1955~1959年,台湾“官方”电影摄制机构共生产了20部“国语”故事片,其中台湾省电影制片厂生产的《归来》参加了第2届亚洲影展,主要演员张小燕获最佳童星奖。 整个60年代,是台湾电影的繁荣时期。在此期间,共生产了1126部故事片,其中有713部台语片、392部“国语”片、11部客(家)语片。3家“官方”影片机构共拍摄了40

台湾地域特色体育运动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3849966.html, 台湾地域特色体育运动发展研究 作者:王英凯 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第17期 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木球运动这一具 有台湾地域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从最初起源到如今的蓬勃发展过程为具体事例,通过对台湾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健身纲要和地域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发展背景和推广过程的研究,分析台湾在地域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的推广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良好发展经验和模式,可以为大陆发展地域特色体育运动、进行全民健身推广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台湾地域特色体育运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6(b)-0151-02 古往今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两岸人民同宗同源,但由于两地的社 会制度不同,体育的体制和发展理念必然也存在着差异。两岸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地发挥各自优势,从而促进各自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台湾在发展地域特色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积攒的良好发展经验和模式,大陆地区可以对此学习借鉴,以促进地域特色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1 地域特色体育运动对于台湾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性 1.1 地域特色体育运动是台湾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地域特色体育运动的发展,很好地迎合了“阳光体育计划”等全民健身纲要,并促进了台湾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体育多元化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台湾体育运动项目的种类,还将更多的人吸引到全民运动中来。[2]同时,地域特色体育运动的广泛化普及和推广正在逐步成为台湾 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1.2 地域特色体育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台湾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 “阳光体育计划”的推行和实施,使得台湾的青少年体育休闲活动、社区休闲活动等迅速发展起来。同时诸如舞龙、舞狮、龙舟、踢毽、土风舞等拥有浓厚闽南特色的民俗体育运动项目也逐步开始走进人们的健身运动中。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垒球、木球等各种全民运动联赛,均深受群众的欢迎[3]。地域特色体育运是台湾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与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推动力量,为台湾的民俗体育文化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1.3 地域特色体育运动的推广促进了本土运动项目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代、台湾新电影、香港比较

第五代、台湾新电影、香港比较 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两岸三地电影创作空前活跃:在香港,电视业方兴未艾,电影业走下坡路,邵氏老矣、嘉禾兴起,独立电影公司风起云涌,老导演无创新之作导致电影文体老旧,呼唤新生力量注入;在大陆,10年浩劫结束,改革开放伊始,家庭的磨难和少年坎坷的命运,在农村插队的经验或生产兵团的岁月,都成为创作的直接感受和情感积淀的来源,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破茧而出;在台湾,一些中青年导演互相支持,在题材上求新、求变,追求写实主义美学风格,采用静观和间离的镜头去表现生活,目的在于“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于是,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新电影运动:许鞍华、徐克等“香港电影新浪潮”导演,陈凯歌、张艺谋等“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侯孝贤、杨德昌等“台湾新电影”导演,都在八十年代崛起。 1978—1982年间,徐克、许鞍华、方育平、严浩等一群香港本土生长、在国外受电影训练同时又在电视界有着多年实干经验的年轻导演充满锐气的作品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现出章国明的《点指兵兵》、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和翁维铨的《行规》;而在1978年,严浩拍摄了《茄喱啡》;1980年,谭家明拍摄了《名剑》。 第五代是对中国1980年代崛起的一个导演群体的总称,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第五代导演的成员包括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张军钊、吴子牛等。 台湾新电影运动是指1982—1986年,一些中青年导演互相支持,拍摄了一批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当时台湾的主流电影不同的影片,形成了某种革新的气象,并一度在影评人和部分观众中受到肯定,推动了台湾电影在一定范围内逐渐与旧的制作理念、旧的生产模式、旧的题材与类型旧的电影语言等分道扬镳,从而加快了台湾电影的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革新运动。代表作品有《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童年往事》、《看海的日子》、《小毕的故事》、《老莫的第二个春天》、《国四英雄传》等。 影评人列孚指出,八十年代两岸三地电影创作新意频出的主要原因是:“香港电影工业发达,使它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一批留学欧美的年轻人和不甘于现状的影圈“小字辈”闯进传统电影工业阵地,以最具视觉冲击的电影语言掀起一股‘新浪潮’,促使香港电影上升到一个新境域;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思想不再受政治禁固,而经济飞跃给精神产品工作者提供活跃的创作环境,从心态到物质转换所获得的心旷神怡前所未有;台湾在七十年代奠定了坚实经济基础,却同时饱受政治外交的冲击,但族群的群体心智步向成熟,本土意识活跃,开始向原来的主流文化冲击。在这种背景下,电影创作出现新思潮,似属必然。”“香

我国台湾地区社改运动与内地社区再造的制度分析

第37卷第2期2007年3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7,No.2Mar.2007[收稿日期]20061018[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3849966.html,/soc [作者简介]1.谈志林(1968),男,江西九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政策及制度分析研究;2.张黎黎(1982),女,安徽含山人,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办公室教师,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政策研究。 主题研究:区域与地方治理新论 我国台湾地区社改运动与内地社区 再造的制度分析 谈志林1,张黎黎2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721;2.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办公室,北京100022) [摘 要]受再造理论的影响,我国台湾地区的社改运动推进了社区制度的诱致性变迁,取得了良 好的制度绩效。在这一诱致性变迁中,社区公众是推动社区制度变迁的行动主体,政府是社区制度变迁 的利益诱导者。台湾地区社改运动的制度变迁路径为内地的社区建设提供了启示。当前内地的社区建 设面临着制度需求与供给的非均衡性以及路径偏差等制度困境,推进社区再造、构建和谐社区是突破社 区建设制度困境的根本路径。社区再造必须坚持顾客导向等原则,遵循社区问题诊断与绩效评估等基 本程序,促进社区治理的理念创新,推进社区形象再造、社区公民再造、社区流程再造和社区制度再造, 以此实现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台湾地区;社区再造;和谐社区;制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 (2007)02-0016-09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the Movement of Community R eengineering in T aiw a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in the Mainland TAN Zhi 2lin 1,ZHAN G Li 2li 2 (1.Policy Research Center ,M i nist ry of Ci vil A f f ai rs of t he People ’s Rep ublic of Chi na ,B ei j i n g 100721,Chi na;2.O f f ice of t he headm aster , B ei j i n g U ni versit y of Technolog y ,B ei j i ng 100022,Chi na ) Abstract :The t heory of reengineering has provided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 he const ruction of our count ry ’s community organizations.It can be a reference to t he const ruction of community in t h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3849966.html,munity reengineering is a reformatory course of taking space and time information as t he basic consideration ,reinventing community image by t he root s ,cultivating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rebuilding community organizational process ,improving community performance ,and p romoting harmonious community develop ment. The movement of community reengineering in Taiwan has advanced t he induced change of community instit ution.The main element s affecting t he induced change of community instit ution

1,李乔,《台湾运动的文化困局与转机》,台北前卫,1989.

1,李喬,《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台北:前衛,1989 ──《台灣文化造型》,台北:前衛,1992 ──《文化、台灣文化、新國家》,台北:春暉,2001 2,林美容,《台灣文化與與歷史的重構》,台北:前衛,1996 3,胡友鳴,《台灣文化》,台北:洪葉文化,2001 4,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稻香,1996 5,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 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香,1998 6,莊萬壽,《台灣文化:主體性之建構》,台北:玉山社,2003 7,游勝冠,《島語:台灣文化評論》,高雄:春暉,2003 ──《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 8,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2 ──《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2002 9,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80 ──《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3 10,王詩琅,《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高雄:德馨室,1979 11,黃娟,《政治與文學之間》,台北:前衛,1993 12,尉天聰,《第二次大戰後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帕米爾,1992 13,鍾肇政,《客家台灣文選》,新店:新地文學,1994 14,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 15,黃恆秋,《客家台灣文學論》,高雄:愛華,1993 16,宋澤萊,《台灣廢墟》,台北:草根,1995 17,孟樊、林耀德,《世紀末偏航:8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 18,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1995 19,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1996 20,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21,陳昭英,《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1998 22,林央敏,《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1997 23,柳書琴,《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台北:遠流,2000 24,江寶釵、范銘如,《島嶼妏聲:台灣女性小說讀本》,台北:巨流,2000 25,許俊雅,《島嶼容顏:台灣文學評論集》,板橋:台北縣文化局,2000 26,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 27,楊宗翰,《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台北:文津,2002 ──《台灣文學史的省思》,永和:富春文化,2002 28,林文寶,《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2001 29,林鎮山,《台灣小說與敘事學》,台北:前衛,2002 30,蔣淑貞,Literary feminism in Taiwan, 台北:國科會科資中心,1994 31,梁景峰,《鄉土與現代:台灣文學的片斷》,板橋:台北縣文化局,1995 32,周英雄、劉紀蕙,《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 33,莊英章,《文化人類學》,台北:空大,1992 34,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台北:擎松,2003

经典电影全集(台湾篇)

经典电影全集(台湾篇) 导演: 华天灏 主演: 赖清炎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语言: 普通话/国语/ 台语 上映日期: 2008 9.5 剧情简介: 他们平均81岁,心里却住着18岁的梦,而且他 们可以用一辈子的经验告诉你:只要有梦,就有奇迹! 17个老人当中,2位曾罹患癌症、4位需要戴助听器、5位有高血压、8位有心脏疾病、每一位都有关节退化的毛病。然而,他们却梦想征服福尔摩沙,在八十多岁的秋天,再次感受这片共生了一辈子的土地。决定跨上欧兜迈那一剎那,挑战才正式开始:他们面对家人的反对、高龄考照、老化身体功能障碍,以及1139公里漫漫征途中的风雨、坍方等各种严峻考验。出发前一天,团长甚至胃溃疡复发,血红素持续下降…他要如何带领不老骑士们,完成梦寐的里程呢? 导演: 王童 编剧: 王童 主演: 陶述/ 石隽/ 王娟 类型: 剧情/ 家庭 上映日期: 1997-04-13 9.1 剧情简介: 一位乐观、开朗的外婆,随着将军女婿从大陆撤退到台湾, 虽然在台湾的生活已大不如前,但外婆总能将功赎罪11个外 孙教养、安顿好,并且让大伙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物质缺 乏的年代,这位天才秀逗的外婆常常化腐朽眯神奇,她会将女 婿受伤所照的X片剪来给孙子们做垫板,也会跟教堂的外国女拉关系而得到很多美援的面粉、牛奶。她也老是教诲孙子们要效法岳飞在沙上学写字的节俭精神。魂牵梦萦的,外婆总会想起汀南老家院子里那棵逃难离家时结果实的大红柿子树。

导演: 杨德昌 编剧: 杨德昌 主演: 吴念真/ 李凯莉/ 金燕玲/ 张洋洋/ 萧淑慎/ 尾形一 成 类型: 剧情/ 音乐/ 爱情 上映日期: 2000-05-14 片长: 173 分钟 8.9 剧情简介: NJ(吴念真)是个很有原则的生意人,同妻子敏敏(金燕 玲)、女儿婷婷(李凯莉)、儿子洋洋(张杨洋)以及外婆住在台北某所普通公寓里。小舅子的一场麻烦婚礼过后,因为外婆突然中风昏迷,他迎来更加混乱的日子。敏敏公司、家里两头跑,时常感觉自己要被耗空;婷婷一直为外婆的中风内疚,恋爱谈到中途发现自己不过是替代品;NJ更是麻烦重重,公司面临破产,他又不愿放下别人眼里一文不值的自尊。一家人里,似乎只有洋洋没有烦恼,他平静地用照相机拍着各种人的背面,帮他们长出另一双眼睛,然而,洋洋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更深的悲凉。 导演: 吴念真 编剧: 吴念真 主演: 蔡振南/ 蔡秋凤/ 梅芳/ 陈淑芳/ 张凤书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1994 片长: 167 分钟 8.9 剧情简介: 多桑是一个在日据时代成长起来的矿工,他为人风流而有义 气,如非生错时代可能会做出一番大事业,但毕竟只能窝居在贫 穷的九份矿区中当邻居的老大。因为他具有深厚的恋日情绪,跟子女之间常为民族感情问题而斗咀。在下一代成家立业之后,他却因为不耐职业病的折磨而从病房中跳楼自杀。著名编剧吴念真的导演处女作,也是他对其父亲(日语发音为:多桑)一生所作的深情回顾。

第五代与台湾新电影比较

论文标题:“第五代”电影和台湾新电影之比较研究 关键词,论文来源电影新作,1996年 按语旅美学者陈犀禾先生的这篇文章对80年代两岸新电影运动的异同作了比较,其中关于成因及变化前景部分的观点尤有新意,这对人们展望下世纪的中国电影走向可能是一个有益的参考。 *** 大陆电影和台湾电影本出一源。他们植根于同一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电影传统(1949年以前的上海电影传统)。1949年以后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到八十年代,大陆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开放,文化呈现一新的面貌;台湾亦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进入一新的境界,两地在电影中都有一个“新潮”。两个新潮都由年轻的新生代领头,都打破了各自传统的电影规范,而且很快都驰誉世界影坛。但是透过这些相同点,究其所呈现的影象和文化心理内涵,它们又是十分不同的。 “第五代”和其“逆文革情结” 大陆第五代导演创作的滥觞可追溯到1983年底、1984年初出现的《一个和八个》(张军钊)。紧接着,陈凯歌导演了《黄土地》(1984)。此片不但在大陆电影界引起强烈反响,亦在同年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引起轰动,并很快吸引了国际影坛的注目。同年,吴子牛亦导演了《喋血黑谷》。次年,第五代的其他重要成员又推出了《猎场扎撒》(田壮壮)、《黑炮事件》(黄建新)、《绝响》(张泽鸣)、《女儿楼》(胡玫)等重要作品,第五代于是蔚为潮流。在以后几年内,第五代不断有新作品和新作者出现。第五代新浪潮的高峰是在八十年代中期。1988年以后,随着大陆电影工业向市场经济体制靠拢,娱乐片成为强势潮流。这种压力使得第五代的某些导演试图在个人创作追求和市场商业压力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最后的疯狂》(1987,周晓文)、《疯狂的代价》(1988,周晓文)、《顽主》(1988,米家山)、《摇滚青年》(1988,田壮壮)。第五代导演作为一个创作群体,其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不断有重要作品出现。如张艺谋的《红高粱》(1988)、《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着》(1993),大多制作于八十年代晚期和九十年代,另外还有《血色清晨》(1990,李少红)、《大磨坊》(1990,吴子牛)、《霸王别姬》(1992,陈凯歌)等。但从其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它可以被划分为“第五代”和“后第五代”两个范畴。电影学者倪震对此作了如下界定:“如果说第五代电影强调美学概念的表达,并且把故事架设于较为原始、自然的时空,那么…后第五代?电影的时空是都市,它的主题则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 第五代导演在题材内容方面大多回避了直接的个人成长经验。它们或来自于历史,如《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或来自于域外之城,如《猎场扎撒》、《盗马贼》;或来自于当代,如《黑炮事件》。而他们自身成长经验中重要的一段经历——文化大革命,在他们的作品中却是一个巨大的空白。 在表现风格上,第五代作品带有表现主义的色彩。他们有许多真实的场景,但这些场景在特定的构图、光影、色彩、剪辑和叙事中变得带有强烈的象征和隐喻意味。例如《黄土地》中的土地、河流和窑洞,《黑炮事件》中的会议室和挂钟,《红高粱》中的高粱地,《大红灯笼》中的深宅大院;在情节方面也是如此,如《黄土地》中的翠巧之死,《红高粱》中“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都是极富戏剧性和隐喻意味的。 其间,第五代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中国经验”。这种“中国经验”中充满了进步和落后、文明和野蛮、理性和疯狂、独立和盲从、科学和迷信、压迫和反抗、个体生命和社会传统、封建主义和反封建主义

台湾电影新浪潮

台湾电影新浪潮 Taiwan.Movie.NewAge 廖俊鑫 1.31.1998 台湾研习社讨论会 第一幕 打开台湾电影史 『电影』诞生於 1895年 日本电影诞生於 台湾电影诞生於 1897年 1900年 日据时期的台湾电影发展 具国际化,世界各地重要电影皆放映过 日人严密控制制作,发行与放映三大部门 甚少台湾人拍摄的电影出现 空窗(1945~1950) 通货膨胀,片源断绝 日本技术人员离台 来自中国上海之技术人员忙於抢夺设备戏院 重整(1950~1969) 三大片厂成立(农教,中制,台制) 初期政府控制力薄弱 农教公司开始摄制反共爱国政令宣导片 台语片兴起 60年代开始政府控制力成形 经济开始转型,民间电影业崛起 衰弱(1970~1980) 『国语运动』推行成功,台语片绝迹 外交挫败,人心惶惶,反共爱国,政治宣传,抗日及军教片更加氾滥 政府对电影工业的控制更加严厉 两大类型电影横霸市场 武侠功夫片 爱情文艺片 社会写实片兴起 复兴(1980年代台湾新电影的诞生) 1982年『光阴的故事』 四段式电影,实验性质浓厚 『小龙头』陶德辰『指望』杨德昌『跳蛙』柯一正『报名来』张毅台湾新电影开始在国际影展崭露头角 新电影代表人物 导演:柯一正杨德昌张毅李佑宁侯孝贤陶德辰万仁陈坤厚曾壮祥 编剧:小野吴念真朱天文丁亚民

新电影之后(1989 ~ ) 新电影的句点-『悲情城市』 侯孝贤导演,以228为时代背景 首度拍摄政治禁忌题材,引起极大争议 台湾电影再度走入低迷 港片西片继续大行其道 少数电影工作者坚持理想,苦心维持 台湾电影持续在国际影展上,交出亮丽成绩单第二幕 漫谈台湾导演 及其电影 侯孝贤 侯孝贤 1980 就是溜溜的她1981 风儿踢踏踩 1982 俏如彩蝶飞飞飞1982 在那河畔青草青1983 儿子的大玩偶(第一段『儿子的大玩偶』) 1983 西德曼海姻影展佳作 1983 风柜来的人 1984 冬冬的假期 1985 亚太影展最佳导演 瑞士卢卡诺影展特别推荐奖 法国南特影展最佳剧情片 1985 童年往事 1985 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女配角 柏林影展国际评审奖 1986 亚太影展评审委员特别奖 夏威夷影展特别评审奖 侯孝贤 1986 恋恋风尘 1987 法国南特影展最佳摄影,最佳音乐 1987 尼罗河女儿 1987 金马奖最佳原著音乐 1988 义大利都灵影展评审特别奖 1989 悲情城市 1989 义大利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1993 戏梦人生 法国坎城影展评审团奖(年份不详) 1995 好男好女 (得奖资料不详) 1996 南国再见,南国 (得奖资料不详) 杨德昌 杨德昌 1982 光阴的故事(第二段『指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