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乔姆斯基、柏拉图和奥威尔问题

乔姆斯基、柏拉图和奥威尔问题

乔姆斯基、柏拉图和奥威尔问题
乔姆斯基、柏拉图和奥威尔问题

探索语言背后的心灵世界

乔姆斯基和他的语言理论

坐落在美国麻萨诸塞州康桥镇的麻省理工学院,一向以其造型独特、结构新颖的建筑与同在一地却香的哈佛校园相映成趣。然而,就在众多美仑美奂的楼宇之间,却有一栋油漆剥落、形象破败的二层号二十楼。每当春暖花开,校园姹紫嫣红一片,或金风送爽,枫叶如丹,黄叶满庭之际,这二十楼就入一群盛装的淑女中的衣衫褴褛的乞丐,显得格外突兀。

学校行政当局一直惴惴不安——让一群蜚声世界的学术泰斗们在这破楼里构思他们的鸿篇巨著,于心,何况怎么说,这总是有碍观瞻!

然而每当校方小心翼翼地恭请楼内诸公乔迁,计划将二十楼推倒重建时,楼内哲学及语言学系诸公致反对!

这倒不是教授们安心让他们的办公室与他们自己风格一致,要以不修边幅来显示与众不同,来表示表面上温文有礼的资产阶级习俗的鄙视。他们对这栋楼感情太深了。就在这栋楼里,以诺姆·乔姆斯Chomsky)为首的语言学家们,在五六十年代创立了语言学上的生成学派,掀起了语言学上的“乔姆斯基乔姆斯基对人类自然语言独辟蹊径的艰苦探索,是继索绪尔、雅各布逊之后,语言学对当代人类思想的又一贡献。三十多年来,生成学派生于斯,长于斯。如今,二十号楼已经成了生成学派的一个符号年(一九九三年)肯尼思·哈尔(Kenneth Hale)教授等编的一本文集,竟然就叫《二十楼如是观》(Te V Building20:Essays in Languistics of Sylrain Broomberger.MIT Press,1993)!真够得上是“爱乌及屋”。

国内学术界得知乔姆斯基和生成语法,已经是“乔姆斯基革命”二十多年后,七卜年代末期了。当宛教授等翻译了乔姆斯基的。成名之作《句法结构》。以后,复旦大学徐烈炯教授亲赴康桥,就教于乔下,归国后写了一系列介绍生成语法的文章和书籍。八十年代黑龙江大学还举办过两次国际生成语法一时,生成语法也曾是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

然而,中国语言学界毕竟和国际语言学界隔绝了二三十年。待打开门来一看,不仅在研究方向、方经和人家大不一样,双方连“话语”也已经不同了;各说各话,自然话不投机。要命的是,就连读懂原费苦心。乔姆斯基及其弟子文笔晦涩,生成语法的论文又常常是满纸数理逻辑公式,读起来诘屈聱牙争论不时发生在误解的拥护者与误解的反对者之间。此外,多数研究者,无论是拥“乔”的还是反“乔”值得讨论的主要是生成语法的技术方面,即生成语法的具体原则、规则在汉语中用得上还是用不上,法哲学、心理学意义不值得重视,偶尔还有人出于多年积习,随便给贴上个什么“主义”就算“批倒”了乔然而,不仅对思想界来说,生成语法的贡献并不是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公式、规则,而是其对人类语的解释,即使是专业语言学家,如果撇开生成语法那些公式、规则背后的哲学心理学基础,也会觉得身格格不入。

因此,才使得笔者觉得有必要重提旧事。

乔姆斯基一九二八年生于美国费城,父亲是一位希伯莱语学者,从俄国来的犹太移民。作为犹太人受到白人清教徒主流社会的歧视,自不待言。一九四五年,乔姆斯基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系学习构主义代表人物哈里斯(Zellig Harris),一边学习语言学,一边研究数学。哈里斯当时正在写他的名著言学的方法》。乔姆斯基读了这本书的手稿,感到老师提出用“转换”来分析语言结构的方法,有很大启大取得博士学位以后,乔姆斯基曾短期在哈佛大学作研究,后来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系执教,那五年。

当时,美国语言学的主流是结构主义,心理学的主流是行为主义,而两者的哲学基础都是经验主义

一名才能补一名,而且如果一个学科有诺贝尔奖的话,学院教授必是诺贝尔奖得主。

而乔姆斯基本人,一方面深入进行生成语法的研究,一方面将几乎一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美国六十反战运动和民权运动,从此成了美国政治和资本主义社会直言不讳的批判者,美国左翼知识份子的代三十年来,始终不懈。笔者据手头资料粗略统计一下,在他出版的近四十本书中,政治著作竟占了二一九八六年,乔姆斯基出版了《语言的性质、起源和使用》(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 and Use.Praege,1986)一书,全面的阐述了他的语言观,尤其是生成语法的哲学、心理学基础。至今仍然是非语言专业读者研究乔姆斯基理论的首选之作——虽说是为非专业人员所作,其晦涩的文笔和份,仍然要让读者头疼不已。

开宗明义,本书序言的第一句话,乔姆斯基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他说:“多少年来,对有关人类知问题,我一直兴趣盎然。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要解释,有时我们只有极为有限的事实根据,却如何能知极多。第二个问题,我们也要解释,有时我们有大量的事实根据,为什么却所知有限。”第一个问题基称为“柏拉图问题”,第二个问题,他称为“奥威尔问题”。(《语言的性质、起源和作用》,第I页)第主要与政治有关,这里略过不表。“柏拉图问题”,正如乔姆斯基所说,本质上就是罗素在《人类知识限制》一书序言中所提出的问题,所以也可以称为“罗素问题”。罗素说:“人类和世界的接触,短暂又各人各样。然而,人类又怎样能因此而懂得这么多?”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研究将为回答“柏拉图问题”作

按照行为主义的解释,人类的言语行为无非刺激-反应,本质上和动物的其他行为并无根本的区别理性在言语行为中并无作用。咱们学话说话,和鹦鹉学舌相比也高明不到哪儿去。当初行为主义心理钠就是用小白鼠受到电击之后的反应,强化等等来解释语言的。这对我们自认为是“天地间独一份儿”说,真是绝大讽刺。

难怪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乔姆斯基要对行为主义大张挞伐了。

乔姆斯基认为言语行为与动物的其他行为截然不同。他反复强调,迄今为止的证据表明,只有人类而其他动物至多只能使用一些初级信号系统。虽然六十年代以来,有人宣称,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能的手势语;然而,无论怎样聪明的动物,受过一段训练,顶多能用固定的几个单词,或简单的短句。猩猩们像人说话那样,把这些单词自个儿重新组合起新句子,那就徒劳无功。因此,乔姆斯基称语言为正的物种特征”(同上书,第ⅩⅩⅥ页),也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这是语言第一个独

乔姆斯基又指出一个明白无误却被人忽视的事实:任何个人,只要他大脑控制语言的部份和发音器他一定能够学会一种语言,而其他的知识和技能,却不能保证人人都能学会。许多人学不会数学或绘人一辈子没法唱准每个音符,有人努力终身,学不会一门外语,却没有人学不会他的母语。因此,和识系统相比,语言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系统。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和人的思维、信念、理解、期望、对合等等,同属“认知系统”,(同上书,第ⅩⅩV页)这是语言的第二个独特之处。

语言还有第三个独特的地方。人们对认知系统的其他方面,还无法将现有的知识系统化,人们还只系统化的方向努力。语言则不然,任何一个人都有他母语的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即充分掌握母语的音、语义系统(虽然他本人并不会意识到他有这些知识!)。(同上书,第ⅩⅩⅥ页)人的这种能力,与种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兴趣爱好、性格等等,都没有关系;生长在那种语言的环境中,最终就会那种管从种族上来说,此人与说这种语言的大多数人是否一致。由此可见,对于人类,对于人类的知识和来说,语言有着非常特殊的不可替代地位。

作为认知系统之一的语言,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生成性。生成性的意思是,任何人在掌握了一之后,就能够无限制地使用这种语言。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听得懂、说得出他从未听过、说过的句子笔者随意一个句子,大胆预言,怕没有什么人见过吧:

匮乏”(poverty of stimulus)。人类社会是不可能有足够的刺激来形成反应,来与无限制的语言使用相应。

用刺激-反应来解释语言,还有更多的困难。如果语言知识只是外界刺激的积累,那么,人的语言随着刺激的增加而增加,语言知识的量将与刺激量形成线性关系。换句话说,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刺激越来越多,其语言能力越来越强。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人学习语言有明显的阶段性,一般来说左右就基本掌握母语;就母语的语法、语音和语义的系统知识来说,以后的几十年所得非常有限。(注写作能力、说话技巧等与语言学上的“语言知识”混为一谈。前者在语言学上称为“语言运用”,其学习律和后者完全不同。)而一个成年人学外语时,无论给多大的刺激量,其掌握外语的程度和速度,和儿语根本无法相比!这说明,人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有一个时间上的临界点。

以上现象种种,人们早就习以为常,没有觉得什么特别;一经提起,就觉得这些被人忽略了的现像有着一片未知领域——语言学需要解释上述种种独特之处。

乔姆斯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请注意,是“假说”,不是“定律”,“规律”!)他认为,人类其实生俱来的语言知识,即一套有关语言的句法、语音、语义的抽象的“原则”(principle),他称之为法”(Universal grammer)(同上书,第3页),简称UG。UG对任何种族、任何个人都一样。具有UG的某种具体语言(比方说,汉语,英语)的环境中,感受到这种语言的特征;这种具体语言,将给UG增添多有关这种语言的参数(parameter),最终形成这种语言的句法、语音和语义知识,乔姆斯基称为法”(Particular Grammar),PG。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任何人都能在短短三四年之内学会母语,而学外语语困难得多——先天的UG给人类的语言提供了一个框架,使得语言中相当的部分在一定环境中能自而一旦PG形成,人的UG中需要从经验中获得确定值的那些“变量”已经被某些参数所填充。要想全然参数,或者要想重新形成另一套PG,如果学习者的年龄已经过了临界点的话,则非常困难,不是人人可生成语法的目标,就是弄清楚普遍语法,也就是研究在形形色色的语言现象背后,有哪些决定这些现原则。这种“语法”,和我们日常概念中的“语法”不是一回事。

这种假说,虽然今日在美国已经为多数语言学家接受,当时却曾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乍一听来,和“普遍性”假说,和人的经验感觉相去太远了。提起“先天性”吧,我们耳熟能详——知识不是天上掉也不是从书本上来的,而是从实践中学来的。老祖宗孔夫子也说过,“吾非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会从娘胎里就带来一套“普遍语法”呢?真有个上帝或者大慈大悲的菩萨会在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之前就些知识,以免人类无法应付艰难的人生吗?“先天知识”给人的第一感就是有神论。

其实,主张有先天的知识,并不一定导致有神论。乔姆斯基本人没有讨论过有神还是无神这类问题那并不属于语言学范围。但他说过,UG是人类数百万年进化的结果,要把人的语言机制研究清楚,生物,进化上去解决。这也是他为什么认为,语言学最终会成为生物学的一部分的理由。

其实,往深一层看,像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那样,认为人生于世,大脑是一张“白板”,“白板”上一逻辑上也成问题。经验主义的说法是,人的一切知识不过是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反映、抽象和概括。主张的人却没有稍稍深入想一想,既然要抽象,要概括,人就得有从事抽象概括的工具,比方说,形这工具又是那儿来的?如果形式逻辑也是从客观世界抽象出来的,我们又靠什么去抽象形式逻辑?世有一个叫形式逻辑的具体实物,可以一下子“印”在我们的“白板”大脑上!因此,我们在逻辑上不得不我们开始整理客观世界信息之前,‘我们必然已经具有一套知识,使得我们的信息处理得以可能。至于从何而来,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如乔姆斯基的生物进化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或者神授说。另一乔姆斯基指出的,在使用先天性知识UG的时候,使用者并不会意识到在使用它。其实,这一点很好们每时每刻在运用逻辑思考,几时意识到在用三段论法,还是归纳法什么的了?

对大千世界,茫茫宇宙,人类真正“已知”的又有几何!凭着对经验粗浅的体验,以为靠几条公式释纷繁复杂现象;拿着几条“规律”,就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了——人类的自大与无知,莫过于此!以自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不闯大乱子才怪。

自然语言。在汉语中,“刘华的父亲喜欢他”,这“他”可以指“刘华”,但如果我们说“刘华喜欢他”,这“他不是“刘华”。您如果懂英语的话,不仿试试把两个句子译成英语,就会发现竟然也是如此。不过,您师可是从来没教过您这些!

对于有着深厚语言研究传统,尤其是深受乾嘉学派和经验主义影响的中国语言学界来说,这么一种究实在是旁门左道。或弃之如敝屣,或鸣鼓而攻之,都不难理解。其实,生成语法刚刚问世的时候,曾被结构主义名家霍凯特称之为“毒蛇”。这里用不着来重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或者以某种学科的作比较。学术研究上的眼界、气度,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恐怕更加有重要意义。

乔姆斯基说,生成语法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部份,一个语言学家可以选择去研究它,也可以不去研究一个化学家可以研究理论化学,也可以不研究理论化学而研究化学的其他部份。理论化学的存在并不学的其他分支为前提。他证明了,无法提出一种程序,能够在众多的语法中,决定那一种最好;无法主义学派的理想,找到一种发现程序,来发现每一种语言的语法。充其量,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建立一对语言的多种语法作出评价,看看哪种语法解释力强一些,即建立一套“评价程序”。这话另一层意思语法并不认为自己是唯一的语言理论。生成语法不过是对现有的语言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已。这新鲜,其实接受这些约定,不过是一种研究能成为“学科”的基本条件;对科学家来说,应该是不言而想近年来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表“宣言”,说咱们汉语是所谓“人文性”的,因此也并无结构可言;文化语言学,汉语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乔姆斯基这些话,倒是一剂清凉药。

乔姆斯基认为,在十七、十八世纪,语言研究一直在寻求语言的生成性和普遍性,其基础是理性主从上世纪末以来,这种传统被经验主义哲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操作主义哲学所打断,而生成语法使了。

乔姆斯基把十七、十八世纪的语言学称为“笛卡尔语言学”,因为笛卡尔曾经用语言来说明人类心灵笛卡尔认为,人与其他动物有一个根本的不同之处,那就是人类有一些独特的能力,无法用纯粹机械释。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有语言,而语言就没法用机械来解释,因为人类语言有创造性,也性。“一部机器可能会发出一些词,……但却决不会像一个哪怕是最差的人那样,能够任意安排这些词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也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够如此”。(Descartes,Discource of Mind)洪堡特也强调语言的本质在于生成性。他认为,语言中的词库不是一个被人记忆在脑子里的清单,一个个词取出来使用,而是在生成原则基础上在不同场合将词组成合适的句子。(《笛卡尔语言学》,洪堡特也主张语言具有的普遍的特征。

叶斯帕森则提出,人脑中有语言的“结构概念”(notion of structure),这种结构概念指导一个说话的种种句子(同上,第23页),使得“自由表达”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生成学派的理论和笛卡尔以来的传统一脉相承。

自从《句法结构》发表以来,将近四十年过去了。二十号楼愈加破败,被列为“危房”,也是不久了。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乔姆斯基,如今华发丝丝,已近退休的年龄了。这四十年来,生成语法究竟法的追求上,取得多大实质的进展呢?

这实在是太艰难的事业。人类语言数千种,有过详细研究的不过百中一二;生成语法作为突破口重的,才有英、法、意、荷、日、汉等十余种“大”语言。而就在这十来种语言的研究中,其研究成果在仍然评价不一,毁誉参半。比如,加州大学欧文分校黄正德教授的汉语逻辑式研究的结论,一直被乔为是普遍语法存在的有力证据。然而,在研究汉语的生成语法学家中,对黄教授的研究还有较大争议所知,其它语言的研究,大体上也是如此。

要真正揭示出千差万别现像背后的统一性,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那么,生成学派和乔姆斯基的贡献又在何处?

著名哲学家舍尔(John Searle),虽然多年来一直和乔姆斯基就具体语言问题进行激烈论战,却在

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革命带动之下,物质生产迅猛发展。然而,科学和人文一系列现,却使得人类本身的地位变得不尴不尬起来了。

哥白尼的“日心说”,证明咱们地球并非宇宙中心;并不是别的星球“捧”着咱们,倒是咱们“捧”着人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人类不过是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并无“高贵血统”;起码从起源上来说什么可以自大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又发现人类行为相当程度上受潜意识控制;曾被认为“至高无上”的理人类精神活动的唯一主宰。

本世纪以来的人类学、文化学研究,发现人类各民族的文化、信仰、生活方式、发展道路各各不同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甚至同一种族,同一肤色,却彼此陌生,互不理解,经常不和,动辄兵戎死我活。想想多数动物并不同类相残,人类不免自愧。

这精神世界的折腾,弄得自大了数千年的人类颜面丧尽,信心全无;在头上的灵光圈被一层层剥去我们不禁要问:作为自然界一个动物物种,我们究竟剩有什么,能够把我们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区别支撑我们无愧无作地在地球上称雄?

乔姆斯基说,有,这就是我们人类独有的语言,建筑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语言。就凭这一点,人类毫无愧色地宣称,我们的行为,将永远和其他动物有别;用动物行为来比附人类行为,无论是意在否尊严,还是企图为人的罪恶开脱,从此就再无根据。我们不是螺丝钉。凭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断言,的行为会显示多少非理性的色彩,我们不必对理性丧失信心,因为既然语言不可须臾缺,理性也不会凭这一点,我们就应当相信,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管怎样千差万别,杂彩纷呈,人类一定会最解,和谐相处,因为统一性,普遍性根植于我们物种特征之中。人类头上的灵光圈被消除之后,我们保有这一份自信。

每当想起生成学派寻求人类语言统一性的艰难过程,我往往会想起从爱因斯坦以来理论物理学家们立“统一场论”的不懈努力。无论是爱因斯坦们,还是乔姆斯基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上帝,用爱因斯就是“宇宙的和谐”。物理上的“统一场”,语言上的“普遍语法”,还有我们地球上的芸芸众生,都不过是宙的一个个分系统罢了。

“统一场论”的建立和普遍语法的发现,都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都还会出现千难万险,所幸的是们已经起步了。

一九九五年一月二日于美国马里兰州

柏拉图问题与奥维尔问题

除非我们真正能理解奥维尔问题,并识得其在我们自己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含义,并克服之,我们人能发现柏拉图问题和其他挑战我们智慧和想像的诸多问题答案的机会就甚微。”

柏拉图问题与奥维尔问题,是两个似乎互相矛盾但又互相关联的问题。据乔姆斯基言,柏拉图问题尽管人类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与世界的接触如此之少,但为何他们的知识却是如此丰富?与柏拉图问题维尔问题则是,为什么人类对世界某些方面的了解如此之少?

最早提出柏拉图问题的,好像是罗素,但罗素本人,好像并没有很好地回答柏拉图问题。在《语言其性质、来源和应用》一书中,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回答。乔姆斯基回答答得妙,但他的回答却并没有了结这两个问题。因为,乔姆斯基本人的整个工作,可以说都是围绕着题展开的,故他的回答,无疑将会引发他人的更多回答。

乔姆斯基是如何回答柏拉图问题的?他的回答,实在不简单。不仅涉及到如何看待人的认知能力问

人的语言能力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根据行为心理学的教主B.F.斯理语言学,人的语言无非是在某种条件制约下而建立起来的“习惯”。换句话说,语言行为是人对外部的反映,因而人的语言能力是通过外部信号的反复刺激、不断强化而建立起来的。这就是著名的“斯金对斯金纳的“外部刺激说”,乔姆斯基认为“纯粹是胡说八道”。他指出,儿童常常不断创生新的句子,到过的根本不同。乔姆斯基认为,这也不能纯出于模仿,也就是所谓的“条件制约”。“乔姆斯基革命”了结构主义的语言学,从而提出了语言是人的心智的体现、为人类所独有,且人的语言能力通过基因地存在于每一个健康人的大脑里,这样一种转换生成语言观。乔姆斯基认为,人有先天语言官能,这人的语言及其能力需要外部条件。他倒反过来认为,人的先天语言官能只能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才能能转换生成不同语言的表层语法。

根据乔姆斯基的语言观,正是人作为人有这一先天遗传下来的语言官能。人,惟独人,能用一种逻来观察、认知和理解世界。于是,这里面自然就蕴含了柏拉图问题的答案。

现在看来,乔姆斯基所指出的人的先天语言官能,与康德的人的先天综合判断(能力),好像是一起码我们可以判断二者密切关联。另外,人之所独有的数学推理能力,难道不是也内在于这种先天的之中?人的道德心,即休谟所辨识出的人的“同胞感”、康德所言的人的实践理性中的“定言命令”、洛的那种人的“天赋人权”,以及柏拉图所言人类社会的“超验正义”,显然也与人类的这种先天语言官能密没有人的语言能力以及内在于语言深层结构中的这种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东西,人会有思维?会有逻辑学推理?会有道德心和正义感?又会生发人类社会和人类所独有的种种市场秩序?很显然,思考到柏拉也就触及到了人类社会的和人类本身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了。因为,在这个最深层的问题上,哲学、伦理学、法学、经济学、人类学、宗教学和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诸多问题就万众归一了。到这里,我们理解乔姆斯基革命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奥维尔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乔姆斯基本人为什么提出奥维尔问题姆斯基是个公认的独创体系和独辟蹊径的语言学家,也是一个社会政治思想和活动家、一个对美国内来持批评态度的本土异见人士。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乔姆斯基认为,奥维尔问题的核心在于社会建力量能束缚人们认知能力,意识形态更能闭锁人们的视野。这里且不说在一个集权体制下,国家能有量统辖和封闭人们的思想和认知,即使在像美国这样一个号称最民主、自由和多元的社会中,国家宗着媒体的意识形态机构也能通过“制造共识”和“操控同意”,使得民主社会的百姓们成为无知或头脑简单

柏拉图问题与奥维尔问题,看似两个截然相反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带着的问题。还是基说得好:“除非我们真正能理解奥维尔问题,并识得其在我们自己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含义,并克服人类生存到能发现柏拉图问题和其他挑战我们智慧和想像的诸多问题答案的机会就甚微。”

乔姆斯基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柏拉图

古希腊[2]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简介】

名字的由来: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却又何以改称“柏拉图”?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

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他有一句名言:不知道自己乃是双倍的无知。

【生平】

一般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应该是在公元前427年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如同其他早方哲学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阿里riston)、母亲是克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他也是当时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亚斯(Critias)的侄子,不过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仍有争议。来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说法,柏拉图的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来因为他强壮的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但第欧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柏拉图这个名字也可能是来自他流畅宽广(platutês)的口才、或因为他拥有宽广的前额。由于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其他才华,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并称在柏拉图还是婴儿的时候曾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会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年)他结束旅行返回雅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学院成为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来的大学的前身。阿卡德米坐落于一处曾为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住所的土因而以此命名。学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院受到毕斯的影响很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据说,柏拉图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的是亚里士多德。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哥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年表】

一、成长时期28年: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奥林匹克88届第一年),家世显赫,此年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年,伯里克利死后第二年,苏格拉底42岁(是年西西里莱翁蒂尼(Leontini)邦人高尔吉亚来援,告叙拉古入侵其邦)。

公元前411年16岁,普罗塔哥拉被400人大会中人指控使人不信神,逃出雅典,在往西中遇难(前此哲学家受迫害或驱逐、处死、或自愿放逐的还有阿那克萨哥拉,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公元前409-404年估计到过骑兵执勤,据说参加过3次战役。

公元前408年高尔吉亚在第93届奥林匹亚运动会上发表演说,呼吁雅典和斯巴达团结起波斯。

公元前407年20岁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前曾向克拉底鲁学习赫拉克利特哲学;向赫莫根巴门尼德哲学。据说曾想写戏剧,给苏格拉底看,被否定。

公元前405年叙拉古狄奥尼索斯推翻民主,建立僭主政权。

公元前404年23岁,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雅典30僭主,柏拉图一度想从政,后失望。

公元前399年28岁,苏格拉底受审(柏拉图在场)并被处死,就死时因病不在(太伤心

二、游学12年

公元前398年柏拉图与其他苏格拉底的弟子纷纷离开雅典到外地避风,到过西西里、意大及。

公元前392年35岁,在这前后,撰写早期对话:《申辩》、《克力同》、《游叙弗伦》、斯》、《吕西斯》、《查米迪斯篇》。

伊索克拉底在雅典办学园,教演讲术。

公元前390年出访:毕达哥拉斯学派掌握的政权等。

公元前388年访叙拉古狄奥尼索斯一世,结识其小舅子(女婿)狄翁(时狄翁20岁),交,(此其间据说曾得罪僭主被卖作奴隶,由安尼舍里斯赎身)。

三、讲学20年

公元前387年40岁,回到雅典,开始个人讲学,或说此年建立学园,此前后撰写对话:《哥拉》、《美诺》、《尤息德谟斯篇》。

又中期著作:《理想国》、《会饮》、《斐得若》、《费多》等最具戏剧性的对话。

公元前385年(见陈表:苏格拉底案的平反:控告人的死,立苏格拉底雕像,但不一定真陶行知1938到雅典参观石牢,坐5分钟以示敬仰,又写诗“这位老人家,为何也坐牢?欢喜说人都烦恼”,又杜汝辑、叶秀山文章谈及此)。

公元前384年43岁,亚里士多德生,德谟斯提尼生。

公元前380年大约在这些年,在雅典西北郊外的陶器区建立学园。“不懂几何学者勿入此公元前376年高尔吉亚死。

公元前371年底比斯军在伊巴密浓达指挥下,大败斯巴达。

公元前370年德谟克利特死,据说柏拉图曾想购其书付之一炬。

四、晚年最后的政治尝试及讲学、著述:20年(或可再分两段:政治、著述)

公元前367年60岁,将学园交欧多克索主持,自己带弟子和友人第二次往叙拉古,当年老索斯死,狄翁摄政,此时柏拉图已声名远播希腊及以外

亚里士多德来雅典学习(据说讲善,仅剩亚里士多德一人听)

公元前366年狄奥尼索斯二世继位,狄翁逃离,柏拉图怅然离开叙拉古。

公元前347年春季(三月?)去世,遗嘱对用于校舍的房产,不许出售、转让。留下四家放一奴隶,财产很少。

公元前344-343年狄奥尼索斯二世最后被推翻,亚里士多德任亚历山大教师。

比较孔子(前551-479):

15-30岁,初仕鲁,做小官,“工读”时期:15年

30-50岁,专一讲学期,34岁授徒讲学:20年

51-54岁,再仕鲁,任司寇,从政期:4年

55-68岁,周游列国时期:14年

69-73岁,晚年整理古籍:5年

【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图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欧洲已经不再流传亚里士多德当时,柏拉图的学说占统治地位,因为圣奥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多德才重新被重视。

柏拉图的理论,被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对西方哲学的用被普遍认可,也因为他卓越的人格而备受尊重。

【主要著作】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经过后世一代代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

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飨宴篇》《斐德罗篇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高尔吉亚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曼尼得斯篇》《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

《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tophon)《爱人》(Lovers)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说。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

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政治思想】《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理想政体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3个等级的混杂,导致争斗体(Timocracy)随之兴起。军人政体中,少数握有权势者聚敛财富,形成寡头政体(Oliga 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民主政体发展到极端时又会政体(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约作于柏拉图后两次去叙拉古之间(公元前367~前361),这是他在叙拉古实践受到挫折,思想发生变化的时期。《政治家篇》主旨是讨论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义。柏拉图对话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为,真政治家(哲学王)无需用法律统治,但现实中真政治家极为罕见,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一定的作用。因为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是一门科学。法律对于政治家,犹如教练和医生的训和处方一样,法律虽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却是必要的。

柏拉图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从理想出发,他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设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环境、疆域大小、人口规模与来源、国家经济生活、阶级结构、度、法律等细则。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第二等好的城邦与《理想国》中的正义之邦相比,在具上有很大区别。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学王执政的贤人政体转为混合政体,以防止个人专权。《主张统治者实行公产、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则恢复了私有财产和家庭。《理想国》公民等级是依照其先天禀赋的优劣,而《法律篇》则是按照后天财产的多寡。

【教育观】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的锻炼。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

在他的奴隶主教育学体系中,体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对妇女体育也很重视。他认为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有的军队出动去打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柏拉图论教育》)。在柏拉图的几乎涉及到当时体育的各个方面。他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他主张心身和强调“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柏拉图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爱情观】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的影响尤其来得大。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ra·r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情,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失去一切的一切,无力面对自己爱的人和爱人。

【柏拉图名言】

·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

·爱是美好带来的欢欣,智慧创造的奇观,神仙赋予的惊奇。缺乏爱的人渴望得到它,拥有万般珍惜它。

·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到。

·尊重人不应该胜过尊重真理。

·时间带走一切,长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

·拖延时间是压制恼怒的最好方式。

·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人心可分为二,一部较善,一部较恶。善多而能制止恶,斯即足以云自主,而为所誉美;

·好人之所以好是因为他是有智慧的,坏人之所以坏是因为人是愚蠢的。

·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曾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乐。

·我们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的一课。

·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

·只有死者能看到战争的结束。

l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l生气是拿别人做的错事来惩罚自己。

l每个在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

l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就不要悔恨。

l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主义(Platonism)是数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数学哲学观点,它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后在西方数学界一直有着或明或暗的柏拉图主义观念,19世纪,它在数学界几乎占了统治地。初,数学基础三大学派的争议刚趋平息,柏拉图主义观点又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

柏拉图主义的基本观点:数学的对象就是数、量、函数等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作为抽象一相”是客观存在着的。柏拉图认为它们存在于一个特殊的理念世界里,后世的柏拉图主义者并不念论”,但也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特殊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们是不依赖于时间和人的思维的永恒的存在。数学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创造,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描述;数学新是发明,而是发现。与之相应的,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理论的真理性就是客观的由那种独立于现之外的存在决定的,而这种真理性是要靠“心智”经验来理解,靠某种“数学直觉”来认识的,人们过直觉才能达到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数学世界”。

由于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所以现代柏拉图主义也被称为“实在主义”。柏拉图主方近现代数学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一些数学巨匠如G.康托尔、罗素、哥德尔、布尔巴基学派基持这种观点。一般认为,所以如此不是偶然的,这是数学反映客观世界,数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信念在哲学上的反映。而正因为如此,柏拉图主义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学家们在自己的研究中采取客观的科学的立场,而且,当某些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因找不到现实为人们所怀疑时,它也有可能给人们以一定的信念。尽管这种信念是盲目的,从而就有可能导柏拉图主义的错误是显然的:把反映形式当作了认识对象;把抽象当作具体的客观存在;认思维形式本身是客观的当然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离开人的实践来考察真理性必将导致谬误。柏拉在哲学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宣称信仰柏拉图主义并非意味着接受柏拉图的所有见解,而往往只是对如下特定思想的认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个体系还包括认为理念形式只能由灵魂所认识等。

它以理念论为中心,包括宇宙论方面的宇宙生成说,认识论方面的回忆说,伦理观与社会政面的四主德与理想国的学说,美学方面的“摹本”说,探求理念体系的概念辩证法以及教育学说等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对后世西方哲学的影响极大。

【经济学图表:柏拉图】柏拉图是为寻找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用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成示各原因出现频率高低的一种图表。

柏拉图是美国品管大师朱兰博士运用意大利经济学家柏拉图(Pareto)的统计图加以延伸所来的,柏拉图又称排列图。

【柏拉图式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理想式的爱情观(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对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因其或许过化而难以实现,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他认为思想的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男女是平等的。而且,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你。

个人影响

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

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多德才重新被重视。

他对西方哲学的启蒙作用被普遍认可,也因为他卓越的人格而备受尊重。

因此,他被称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摘要: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文 章通过阐述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如何认识理念论以及对理念论的反思和评价,探讨了其对 以后哲学发展起到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柏拉图; 理念论; 思想体系 柏拉图这位西方的“孔子” ,对西方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其思想核心的理念论 ,因其开创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而获得了特殊地位 ,所以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西方两 千多年来的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释 ,或归结为柏拉图主义。纵观柏拉图的理念论,虽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 一、理念论的提出背景 柏拉图理念论是对其先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自他开始,哲学从“一心向外”转向对内心境界的关注。在苏格拉底看来,对你自己的认识 ,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人之所以缺乏美德,是由于缺乏美德的知识 ,一个人 只有知道什么是善,才去做善;一切恶行都是由于人们不认识善才做 出的。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永恒的东西,这就美德的概念,它是美德的最真实 的东西。柏拉图一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心灵内在的思想,另一方 面又进一步把心灵内在原则、定义外在化 ,从而创立了理念论。 在当时的社会,柏拉图起初也对民主政权保有一定希望,但当这

个政权以“渎神和毒化青年”之罪处死苏格拉底后 ,引起柏拉图对民主政权极为不满与憎恨。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 ,他目睹这一切,便产生了寻求治国道路的志向。柏拉图把对现世的拯救落实到对人的心灵的拯救上。他认为,只要净化人的心灵境界,使人的心灵变得善良,社会就会安宁,国家就会治理好。在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 ,他主张哲学家作统治者,并冒着生命危险,为实现其“理想国”而奋斗。 二、理念论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的“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于是柏拉图认为,感性世界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世界,其中的事物都是既在存在又不存在、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我们对它们不能形成任何真理和知识,只能形成意见。只有当我们凭借逻辑从这些事物上升到确定的“定义”,我们才能说有了确定的知识。而一切定义不是指称个别事物的,而是指称这些“理念”的,因此只有理念才是确定不移、不变的存在,尽管它们是看不见、而只能被思想到的,但它们是唯一的真理。任何具体的东西都只有“分有”了与它相应的理念,才能存在。但万物和自己的理念相比都是不完善的,它们都必须努力趋近于自己的理念,却永远也达不到理念。所以,理念就既是万物的本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对话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对话 一天,柏拉图向老师请教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就叫柏拉图去麦田里捡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回来,只能捡一棵,而且要不回头地走。结果柏拉图两手空空就回来了,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柏拉图解释说:自己在麦田看到很多又大又好麦穗,而他以为后面还会遇到更大更好的麦穗,所以直到走出麦田也没捡一棵麦穗。 苏格拉底于是告诉柏拉图这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 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蔫掉的花。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吗?”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老师:“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敬文法哲学研习会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专业:法学理论 学生姓名:岳岚培高寒梅郭甜甜指导教师:孙文恺教授 完成时间:2020年6月15日

前言 0 一、辨证学 (1) (一)意典的性质与意义 (1) (二)意典界与事物界 (1) (三)晚年辨证学方面的变迁 (2) 二、格致学 (2) (一)宇宙的形成 (2) 1.开辟 (2) 2.质素 (2) 3.灵魂 (3) (二)宇宙的分类 (3) 三、伦理学 (3) (一)个人伦理 (4) (二)社会伦理 (4) 1.国家起源 (4) 2.哲学王的统治 (5) 3.社会等级 (5) 4.公有制 (6) 5.教育理论 (6) 结语 (6)

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摘要:柏拉图的思想是西方文化的奠基,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 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其思想理论涉及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诸多方面,本文试图从内容上以其辩证学、格致学、伦理学三个方面为主线对柏拉图的主要思想进行梳理,以期对柏拉图的主要理论学形成初步认识。 关键词:柏拉图意典格致伦理 前言 柏拉图的著作均采用对话体,这种写作方式承载了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关于柏拉图思想的分类,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一是以时间分,另两种是以内容分。具体地讲,前者以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将柏拉图的对话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对话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有《申辩篇》、《优息弗罗篇》、《克力同篇》、《查米德斯篇》、《伊翁篇》、《高尔吉亚篇》、《拉凯斯篇》、《门内科索斯篇》、《普罗泰戈拉篇》、《吕雪思篇》、《优息德谟斯篇》、《大希庇阿斯篇》。中期对话有《米诺篇》、《斐多篇》、《克拉底鲁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得罗篇》、《巴门尼德篇》。晚期对话有《智者篇》、《泰阿泰德篇》、《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政治家篇》、《斐利布篇》和《法篇》。”①这种对话分期,学者们是大致同意的。但不同时期是否意味着不同的哲学思想,学者们持不同观点。有的认为,不同分期,其哲学思想截然不同。有的认为,柏拉图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内容分的有三分法和八分法,三分法由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任诺苦辣提斯首先接受。“所分的是(一)辨证学或名学(Dialectic or Logic);(二)格致学(Physics);(三)伦理学(Ethics)。”②八分法则分为:认识论、理念论、辨证法、自然哲学、社会政治哲学、道德伦理哲学、灵魂论、至善论。③两种分法都有道理,相比而言,第二种分类更为得当。原因在于第一种分法,非细致研究柏拉图每一篇对话不能进行;而且分歧较大,比较不同时期思想的变化更是艰难。而第三种分法所分小类可以归入三分法的大类中去,不如三分法精炼。本文遂采用第二种分类总结概括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①余纪元:《<理想国>讲演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②严群:《柏拉图及其思想》,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1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简介和主要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469—399BC.)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他述而不作,没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主要是由他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得知的。他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所以他的哲学追求便集中在认识人自己上。他提出的命题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等,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无论你们怎样处罚我,我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因此他的哲学是道德哲学。他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柏拉图(427—437BC.)出自雅典贵族家庭,生逢希腊城邦危机初现的时代,曾力求用自己的哲学拯救国家和社会。后致力于教书育人,留下大量著作,主要作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问题。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其它理论均以此为基础。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比如说少女和鲜花美时,必先有一个美的概念在判断者心中,这一概念又一定和美的总体概念相一致,因而在判断者的身外必定有个绝对美的理念。美如此,真与善亦然,一切具体和抽象事物都有理念。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他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后来人们往往把追求纯精神的唯理主义行为称作柏拉图式的行为。柏拉图否认现时世界的真实性和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理念是人心之外的一种实体,真理认识只能靠对它的直接感悟,所以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他的理念论用于现实社会的改造,便产生了他的理想国的设计。他的哲学认识论却成为西方唯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柏拉图像 亚里斯多德(384—322BC.)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师从柏拉图20年,一度任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后回雅典办学,著作传说达千卷之多,大多散佚,现存162卷,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气象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范畴篇》等47部,其中有些作品,可能是赝品。他是现代许多科学门类的奠基人,哲学到他的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他的著作中,希腊哲学的爱智与深思精神被发展到顶峰。他的哲学与他的导师柏拉图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其中的批判要多于继承。他有句科学认识史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反映他的真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一、柏拉图的一生 柏拉图(Plato)原名为“Aristokles”于公元前427年5月7日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他的父亲阿里斯通和母亲珀克里提俄涅都出自名门望族。父亲的谱系可以追溯到雅典最后一位君王科德斯。柏拉图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改嫁给她(他)的堂叔,因此他从小在继父家度过,受到良好的教育。(“Plato”原指胸广而体格优美者言,因柏拉图体格优美,其祖父戏以此名嘲之,随行于世。——西洋教育通史) 20岁前他爱好文学和音乐,后来师事苏格拉底8年,研究哲学,笃信老师的学说。苏格拉底饮鸠后,柏拉图耿耿不忘并开始游历,这期间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很大部分组成了他今后的政治哲学思想。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古希腊英雄阿卡德穆的墓前建立学园(Academy)。 。 二、理念论的来源——站在巨人的肩上 1、赫拉克利特派“一切皆变,无物常住”被此派克拉底鲁推至“语言无法表述事物。” 2、毕派有关具体事物“摹仿”数目的理论。 3、巴门尼德关于的观点: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唯有不动不变永恒唯一的存在才是真理 4、苏从具体事物背后寻求一般定义 柏拉图对“理念”与“现象”的思考,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对人类道德、社会美德中的“不变”与“流动”进行思考的传统,在其老师苏格拉底提出要在心灵中寻找外部世界永恒的内在原则、可以用对话的方式将人类的理智和其中潜在的真理引导出来的基础上,阐发了这种智慧到底存在于何处、这种永恒的是非观念的定义等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理念论”的思想 三、理念世界 (1)、理念论的提出 “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希腊文将其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在《国家篇》最后一卷的一篇序言里对理念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这样柏拉图就给“理念”赋予了特殊的涵义,理念即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理念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存在。例如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2)理念的分有说和模仿说 柏拉图的理念从感性认识中抽象提炼出来,理念作为真实的存在,是可见事物的本质,是可见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的动因,是可见事物追求的对象,但理念又是绝对独立于可见事物,与之彼此分离。那可见事物如何从理念世界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柏拉图是希腊人,出生于处于城邦时代的雅典。在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之间的经济是独立发展的,相互之间的冲突或者结盟也是普遍现象。而雅典是众多城邦当中最强大的那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那一个,经常在与别的城邦的纠纷之中获胜。这一切不仅仅归功于它强大的军事力量,让后人觉得它真正强大的地方是在于那些文学、艺术的创作,科学的发明以及哲学的创见。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柏拉图时代,是雅典有由盛而衰、逐渐没落的时代,是一个黄金时代的结束。人们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很容易感受到一些哲学问题,比如:人的一生当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柏拉图终身最重要的功绩有一项,那就是是创立了学园。柏拉图创立学园之后,希腊大量有才气的青年聚集到柏拉图身边。他们在柏拉图周围搞各种科学研究和讨论各种学术问题,这些举动都为后来西方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思想。柏拉图的后半身几乎都在他的学园里度过,并且柏拉图这一生的著作也大多数在学园里写成。受到这些方方面面的影响,柏拉图终是走上了哲学的道路,为当时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柏拉图的思想来源 柏拉图在他二十岁的时候遇到了苏格拉底,从此师从苏格拉底,专心研究哲学,并把他以前的著作全数焚烧。而,八年后,当苏格拉底在亚瑟比大审中被判处死刑时,看着八年来一直受自己敬仰的老师死亡,使柏拉图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此时柏拉图也才二十八岁。撇开个人因素不谈,就苏格拉底的思想来看,他是以追求真理为毕生目标。真理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属于外在世界的,要去研究部大自然的天文、地理、生物的各种现象与状况;另外一个层次是研究人的社会中的各种行为与制度。 我们经常会这样想,我们的社会中到底存不存在真理呢?换言之,就是是非善恶有没有标准呢?如果说法律是相对的一个概念,那么就没有一个标准能够用来评判每一个人的行为对错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是非善恶没有标准,一个人可能在甲社会上是好人,在乙社会上却被认为是坏人了;善恶是非变成是由外在来决定,而非由内在所决定。进一步来看,如果不是由内在决定善恶,那么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内在价值:我是好人可能是因为我处于这个时代,如果我处于别的时代,说不定我就是坏人了。那我们要如何解决这种困难呢?苏格拉底就是要探究有没有由个人内在所出发的、可以自我肯定且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行为。换言之,也就是我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我都要做某种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一定是对的。苏格拉底一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得柏拉图收到很大启发,变为一个热爱智慧,热爱哲学的青年。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但唯一有遗憾的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只能是停留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苏格拉底创造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透过理性,而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是对人们生命的思考,是指引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哲学详细地盘绕“理念”这一词,理念也被人们称为理念论,是雅典的这个期间哲学观点最引人注目之一,他改变了理念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了解程度,也彻底打破了往常的哲学家们的观念。在柏拉图哲学当中,他明确地提出,要将宇宙间的准则和事理都要看成统一的普遍性。他不仅把他的理念世界呈现给众人,还逐一地形容出当时的希腊哲学有什么样的缺陷与弊端。人们在接受了柏拉图的哲学观念之后,将曲解点明,希腊人民将柏拉图哲学思索过程,逐步形成了哲学的概念。 柏拉图式辩证法,是指柏拉图的思想经典著作《对话录》,柏拉图为何这么重视对话的形式?首先,只靠个人是无法发现真理的。因为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都会用自己特定的角度去思考。当我们从某个这个特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永远不会知道站在别的角度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亚历山大大帝的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希腊文:∑ωκρ?τη?(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而亚历山大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从具体实事中找出确定的论点,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作出精确的说明。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 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柏拉图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非是现在一些学者所认定的,就是一个客观的唯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对于他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与讨论,本文就试着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 柏拉图出身于奴隶主又是较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喜欢艺术和哲学,又受到奴隶制政治的影响和吸引。在他成长的年代中,当时正是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创建时期,也是奴隶主头子间争权夺利,主张要更民主些还是更****些,相互间血腥较量,垂死斗争的时期。漫长的伯罗奔尼苏战争就是这一斗争现实的体现。残酷的斗争现实,给予了柏拉图思想的深刻影响。另外,希腊的两个较主要的宗教,如奥林匹克神和俄耳菲斯教的宗教意识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再由于他成年中热爱诗歌和戏剧等艺术,所以古希腊以神话为题材的史诗和戏剧等,也在柏拉图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总起来说,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还是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如米利都派、毕达哥拉斯派、恩培多克勒、爱利亚派的自然哲学,智者派的社会哲学和伦理学。其中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深的为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恩培多克勒的原始物质论,爱利亚派中的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苏格拉底以善为主的哲学与伦理学。其中又以苏格拉底无惧无畏的恂道精神对柏拉图思想的成熟和以后的志向确立影响最大。因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又是执友,所以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的学说和品德,基本上就成为柏拉图学说建立最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上这些就是形成柏拉图思想较为直接的现实基础和原因。柏拉图吸收如此丰富的古希腊文化,与他一生中勤奋学习读书,多次出游,广集人材,兴办学园有关。 据有关资料介绍,柏拉图一生的着作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有30多篇对话和13封信,如《斐多》、《斐德罗》、《巴门尼德》、《国家》、《会饮》、《大希庇阿斯》、《智者》、《斐利布斯》、《蒂迈欧》、《法律》等等篇。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大体上分辨了真伪,确定了着作的先后分期。现在比较公认的有25篇对话和1篇替苏格拉底作的《申辩》为柏拉图所作,在13封信中,一般认为第7封信比较可靠,被看作柏拉图的自传,但也有人存疑。 下面我们从柏拉图的一些公认的着作中,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的资料中来讨论一下柏拉图思想中的真善美的问题。 一、真实的存在与理念论 柏拉图的宇宙观不是一般的纯自然哲学的宇宙观,而是自然与宗教和伦理相结合为一体的,为他后期思索所独创的宇宙观。柏拉图的宇宙观虽然为罗素所否定,但肯定的人大有人在,我认为不可似罗素那样地轻易否定,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分清是非清红皂白。 首先是他的客观真实存在论。在他的名篇《蒂迈欧》中,认为在整个宇宙中有四个方面的真实存在,其中有神、理念、空间和混沌物质元素。 柏拉图是有神论。神是宇宙的第一真实存在,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宇宙的创造者,他是永恒的,不变的实在。但是,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与一般宗教的上帝基督不一样,宗教的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柏拉图的神就不能创造理念、空间与物质的基本元素等。也与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也不完全一样,有那么多的神话故事。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只能是哲学道理中的自然神,是自然造化中的主宰者、指挥者、管理者和创造者。在他讲神掌管宇宙,创造宇宙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爱情、婚姻、幸福、艳遇、生活)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稻田,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摘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著手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空手回来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又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砍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还不赖的树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只砍了这样一棵树?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树林,看到过几棵非常好的树,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麦穗的教训,看到这棵树还不错,就选它了。我怕我不选它,就又会错过了砍树的机会而空手而归,尽管它并不是我碰见的最棒的一棵。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田野,去采一朵最美丽的花,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采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捧著一朵还算比较美的花回来。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田野,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我告诉自己,要坚信手中的这朵花就是最美的。当然,我后来又看见好多很美丽的花,但我依然坚持,认定我这朵最美,不再动摇。所以,现在我把最美丽的花带来了。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幸福。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艳遇? 苏格拉底说:你再到树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这次没有规则,只要最后带一支回来就可以了。 柏拉图去做了几小时后,他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显枯萎的花。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你反复挑选之后,带回的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我找了很久,发觉这是盛开得最大最好的花,但我采下来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了,就像您看到的这样。我想,大概是我采下它的时候,它已经盛开到了极限,所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艳遇。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说:不如你再到树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仍然没有规则,带一支回来就可以。柏拉图去做了。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走进树林去找他,发现他竟在树林里扎起帐篷。苏格拉底问:你还没有找到最好看的花么?柏拉图指着帐篷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老师,如果我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蒌了。 苏格拉底问:你以为你不摘,它就不会枯萎了? 柏拉图回答:我知道,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要在它还盛开的时候,守在它边上,欣赏它最美的样子。苏格拉底问:那它凋谢了呢? 柏拉图回答:等它凋谢的时候,我会欣然离开,去找下一朵。 这时,苏格拉底满足地笑了: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五个故事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五个故事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五个故事[有关爱情、婚姻、生活、哲学的最完整版本]:1、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朵最美的花,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朵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因为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已,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朵花也没有。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启示:在爱情中,我们总是追求另一半的完美,却忘记了自己的不完美,因此最终空手而归。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办法就是随缘:你所遇见的适合于你的就是最好的。 附小故事一则:一男子欲找世上最完美的女人为妻。穷其一生,遍寻天下,最终仍孑然一身。有人问他是不是因为没有找到世上最完美的女人,他说:“不,你错了,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完美的女人,无论外貌还是心灵,无论才干还是性情都无可挑剔”。“那你为什么不娶她为妻?”“唉,没办法,她要找一个最完美的男人”。所以有人说:爱情就象打麻将,看看差不多能和的时候就和了散了,非要来个天和(青梅竹马)或地和(一见钟情)不可吗?别弄着弄着和不了了。 2、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再到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朵最美的花,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拿了一朵看起来尚比较可观的花。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美的花吗?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朵,好不容易看见一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婚姻。 启示:在婚姻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围城的感觉,正如当年一个年轻人请教苏格拉底到底该不该结婚时,苏格拉底说道:无论如何,你都会后悔。很多人都在凑合着过日子,恰似故事中那朵尚还可观的花。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办法就是惜缘:你所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为什么要珍惜缘分?且看下面的故事: 一女子爱上一男子,只恨无缘相见,乃苦修五百年,方使佛祖将其化为桥上的一个石柱,可以看着那个男子从桥上走过。后女子爱男子更深,又修行一千年,求佛祖再给她一个机会,能在茫茫人海中与男子擦肩而过。佛祖又助她满足了心愿。又过去一千五百年,佛祖问:还想不想见那个男子?女子说:我已爱过,已无遗憾,不用见他了。佛祖闻言,长嘘一口气,似卸下一个重担。女子奇怪,乃问曰:难道你老人家也曾有放不下的烦恼么?佛祖曰:那倒不是,只是这样一来,另一个男子求我的事很快就能实现了。女子不解,求佛祖解释。佛祖曰:你知道吗?世界上还有一个男子,为了能够看上你一眼,已经修行了两千年。各位,争取到看一眼的机会尚且需要两千年的时间,那要是能相遇、相识、结为夫妻、一同走过一生,需要多少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如此难得的机会,不珍惜能行吗?先哲讲“百世修得同船度,千世修得共枕眠”,然也。 如果你想更深的理解爱情的真谛,可以再深入一步,看下面的故事就明白了。 人问佛:为什么结了婚在一起的时候,原来相爱的两个人反倒没有了以前的那些激情,更多的是一种相互依赖?佛说:那是因为你的心里已经潜移默化中将爱情转变为了亲情。人摸了摸脑袋:亲情?佛继续说:当爱情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是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亲情的,你会逐渐将她看作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样你就会多了一些宽容和谅解,也只有亲情才是你从诞生伊始上天就安排好的,也是你别无选择的,所以你后来做的,只能是去适应你的亲情,无论你出生多么高贵,你都要不讲任何条件的接受自己的爱人,并且对爱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亚历山大大帝的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亚历山大大帝的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希腊文:∑ωκρ?τη?(前469年—前399年)是着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而亚历山大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从具体实事中找出确定的论点,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作出精确的说明。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着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 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着作,他的着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古代史上着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名言

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

三、理念论的功绩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理念论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开创了强调共相、追求普遍性和形而上者的哲学道路。追求世界的本源、共相、绝对、形而上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哲学认识实践活动具有的基本表现形式,从柏拉图及其它许多古代思想家提出和强调共相问题以来,共相问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追求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共相问题。 理念论发现和提出了个别与一般的矛盾现象,指出了个体事物可以被人感觉到,一般事物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认识特征,揭示了同名可感事物是若干或许多、同名理念是一的客观事实,初步界定、区分和彰显了个别事物与一般事物,创立了现象和理念的基本概念,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理念论的缺陷 我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存在以下十个缺陷。 1、理念论仅仅发现和界定了普通名词表述的许多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理念,而没有发现和界定专用名词表述的许多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理念; 我认为:理念是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自然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的,具有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认识特征、作为个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依存在各种个体事物之中的实体自然事物。 人们用专用名词表述和界定一个可感个体事物时,常常不是指同一个可感个体事物,而是指具有前后相继关系的,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差别的多个可感个体事物。 例如:人们用专用名词“太阳”表述和界定的可感事物,就不是指处在同一个时间段、处在同一个空间位置、具有完全相同亮度的同一个太阳,而是指具有前后相继关系的、处在不同时间段、处在不同空间位置、具有不同质量、具有不同亮度的许多个具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太阳,是指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多个有差别的太阳。 客观事实告诉我们,不仅普通名词表述的许多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同一个理念,而且专用名词表述的许多有差别的可感事物也共同具有同一个理念。 2、理念论仅仅发现和界定了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理念,而没有发现和界定全部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理念; 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理念同全部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理念是不同的,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具有的理念仅仅存在于部分可感个体事物之中,只有全部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理念才普遍存在于每一个可感个体事物之中,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具有的理念所包含的内容和规定,多于全部可感个体事物具有的理念所包含的内容和规定。 例如:生命是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具有的理念。

苏格拉底,柏拉图

苏格拉底,柏拉图 篇一: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爱情、婚姻、幸福、艳遇、生活)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稻田,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摘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著手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空手回来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又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砍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还不赖的树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只砍了这样一棵树?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树林,看到过几棵非常好的树,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麦穗的教训,看到这棵树还不错,就选它了。我怕我

不选它,就又会错过了砍树的机会而空手而归,尽管它并不是我碰见的最棒的一棵。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田野,去采一朵最美丽的花,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采一次。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捧著一朵还算比较美的花回来。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田野,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我告诉自己,要坚信手中的这朵花就是最美的。当然,我后来又看见好多很美丽的花,但我依然坚持,认定我这朵最美,不再动摇。所以,现在我把最美丽的花带来了。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幸福。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艳遇? 苏格拉底说:你再到树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这次没有规则,只要最后带一支回来就可以了。 柏拉图去做了几小时后,他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显枯萎的花。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你反复挑选之后,带回的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我找了很久,发觉这是盛开得最大最好的花,但我采下来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了,就像您看到的这样。我想,大概是我采下它的时候,它已经盛开到了极限,所以……苏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的理念论(三)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的理念论(三) 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他从存在论和知识论的角度进行论证,阐明了区分两个世界的理由。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思想继承了巴门尼德两条道路的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把感觉事物仅仅看作“非存在”,而是看作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因而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哲学进行了某种综合。一方面与赫拉克利特一样,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另一方面与巴门尼德一样,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作为空无,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

象。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唯有超越于感觉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绝对的知识的对象。既然意见与知识有别,它们各自的对象也一定是不同的。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 “日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5] “线喻” “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 [6]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思想之比较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诞生的思想家的思想对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其中的二位佼佼者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更是以他们睿智的思想和严密的理论体系,在西方文明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中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是师生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观点同柏拉图很相似。但就像亚里士多德自己说过的那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们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观点有很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首先二者都特别重视正义论,正义是柏拉图国家和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样亚里士多德法律观也是正义的法律观,他们都把正义论作为国家和法律的最高原则,认为法律应该是同正义相一致的东西,维护法律就是维护正义,遵守法律就是服从了正义。 在给正义定义的问题上二者也有相识的观点,柏拉图倾向于把正义看作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政治上的“善”就是正义。 在政体的研究上,柏拉图在《政治家论》中把政体分为正常政体和变态政体,并且主张采取吸收三种正常政体所长而构成的混合政体。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正常和变态政体的划分,认为一个介乎三种正常政体之间并吸收了三种正常政体优点的中间性的政体是最好的,最有利于实行法治。 二人都有自然法思想的,在柏拉图那里初步有了理性自然法思想的萌芽,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并且把自然法与人定法作为区分法律的一种方法。 在法律调整范围问题上,二人都一致的人为城邦的一切都应该纳入法律的范畴之内。都特别强调守法的重要性,并且把民众的普遍服从和遵守作为法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二人都重视宪法,柏拉图认为立法首先应该制定宪法,宪法是基础性的,亚里士多德在划分法律是也把宪法同其它法律分开称之为基本法,其他的称为非基本法。 在治学上,柏拉图把爱知识,永远追求真理的精神作为衡量一个哲学家的重要标准,而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则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不仅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同时有发展了柏拉图的思想,这使得他们在很多问题上的观点大相迥异。大体上来讲,由于出身和所受教育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柏拉图更多的站在贵族的立场上,思想中包含很多理想化的色彩诸如天性,神谕之类的。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倾向于民主、平等,更加务实,多是从人类生存的自然需要方面去考虑问题。 二人分歧首先在政体研究上,相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化色彩,亚里士多德更具现实一些。他完全抛弃了“哲学王”,而推崇中产阶级的立宪共和国。在法律在政体的作用上相对于亚里士多德非常崇尚法治的重要性,把他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柏拉图的法治是处于次要位置,在论及法治的必要性时,柏拉图认为法律就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则,当人们的行为无法靠自己的“道德正义”进行调整时,就需要靠外在的法律正义即:“诉讼正义”进行调整。 虽然二人都认可法律是正义的化身,但是柏拉图的法律定义是一种神化色彩的自然理性,“理性的名令就是法律。”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更像是一种契约。“法律是人们互不侵害对方权利的保证”。 二者的区别最大的地方是在社会成员的划分上,柏拉图站在贵族的立场上认为一个完善的理想国应该由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