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2022年中国土地整治市场竞争趋势及前景策略分析报告

2016-2022年中国土地整治市场竞争趋势及前景策略分析报告

2016-2022年中国土地整治市场竞争趋势及前景策略分析报告
2016-2022年中国土地整治市场竞争趋势及前景策略分析报告

土地整治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判断行业投资价值

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2016-2022年中国土地整治市场竞争趋势及前景策略分析

报告

?【出版日期】2015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报告目录

土地整治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我国于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提出了“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后来陆续出现了很多概念,如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土地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整治、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甚至不同的概念在中央文件里同时出现,造成了概念和理解上的混乱。编制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首先在概念上进行统一,即选择了“土地整治”这一术语。从土地开发整理到土地整治,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更,其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范围上,已由相对孤立的、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向集中连片的综合整治转变,从农村延伸到城镇;在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

在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在手段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等政策的运用转变;从内容上,已由以农用地整理为主,转向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等综合整治活动。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

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

第一章中国土地整治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土地整治的基本概念

一、土地整治的定义

二、土地整治的特征

(一)空间性

(二)工程性

(三)共生性

(四)多元性

三、土地整治的功能系统

四、土地整治发展历程

(一)探索起步阶段

(二)发展壮大阶段

(三)跨越发展阶段

第二节土地整治典型模式分析

一、农田整治模式

(一)良田改造型

(二)产业引领型

(三)规模集约型

(四)以水定地型

(五)生态保持型

(六)景观文化型

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模式

(一)迁村并点型

(二)整村搬迁型

(三)集约发展型

(四)旧村改造型

(五)城镇社区型

(六)景观田园型

三、城乡统筹土地整治模式

(一)“两分两换”

(二)地票模式

(三)宅基地换房

(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模式

四、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模式

(一)深圳城市更新模式

(二)“三旧”改造模式

第二章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土地整治资源环境分析

一、全国农用地面积分析

二、全国建设用地面积分析

三、全国土地流失面积分析

四、资源限制对土地整治的需求

第二节土地整治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内宏观经济发展分析

(一)GDP增长情况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二、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三、经济环境对土地整治的影响

第三节土地整治政策环境分析

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目标(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任务

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一)规划土地利用的主要任务

1、统筹安排农用地

2、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3、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4、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5、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二)规划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

1、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2、保障科学发展的建设用地

3、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

4、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全面推进

5、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6、土地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三、《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

(一)规划土地整治的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

2、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3、积极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4、加快土地复垦

5、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二)规划土地整治的主要目标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成效显著

2、补充耕地任务全面落实

3、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范有序推进

4、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取得重要进展

5、土地复垦明显加快

6、土地整治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四、政策环境对土地整治的影响

第四节土地整治社会环境分析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二、中国城镇化推进政策汇总

三、城镇化对土地整治的影响

第三章国外土地整治管理经验借鉴

第一节国外土地整治管理现状分析

一、法律法规方面

二、行政管理方面

三、经济措施方面

四、公众参与方面

五、技术规范方面

第二节国外土地整治管理特点分析

一、整治对象多样

(一)农用地整治分析——荷兰

(二)城市建设项目整治——德国

(三)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俄罗斯

二、整治目标多元

(一)改善农业经营条件

(二)为城市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用地(三)改善居民居住和生活环境

(四)保护景观和生态环境

(五)利益协调和统筹发展

三、整治路径模式多种

(一)资金筹集方式——德国

(二)经营运作方式——俄罗斯

(三)政策保障方式——荷兰

第三节国外土地整治法制建设特点

一、全面引导土地整理的发展方向

二、切实保障公众参与土地整理的权利和义务

三、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严格规范土地整理行业管理

五、有效提升土地整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执行力第四节国外土地整治管理经验总结

一、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二、规范的组织运行体系

三、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

四、全面的公众参与制度

五、规范的权属调整

六、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七、科学规范的整治技术

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九、注重生态保护与景观建设

第五节对我国土地整治管理的启示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行政保障措施

(一)建立联动高效工作机制

(二)明确各级行政主体的职责

(三)建立规划实施检查督导制度

(四)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

三、拓宽土地整治资金渠道

四、规范土地整治权属管理

五、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六、强化土地生态环境保护

七、注重提升乡村生态景观

第四章中国土地整治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中国土地整治规模分析

一、土地整治项目分析

二、土地整治资金规模

三、新增农用地和耕地规模

四、批准建设用地情况

第二节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现状

一、规划体系基本建立

二、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三、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健全

四、资金投入渠道日趋稳定

五、调查研究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六、科技支撑水平不断提升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深入

八、宣传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九、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十、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第三节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制度

一、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的功用

(一)监测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的实现

(二)寻找土地整治的短板和改进点

(三)增强土地整治实施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感

(四)传递组织的土地整治价值观和文化

(五)提升土地整治管理者与参与者的技能

(六)建立有效沟通与信息反馈平台

二、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的政策

(一)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制度

(二)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绩效评价制度三、国家和地方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实践

(一)国家层面的实践与探索

1、土地整治成效调查与评价

2、专项课题研究

(二)地方层面的实践与探索

1、主要做法

2、呈现的特点

四、对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制度的思考

(一)总体思路

(二)关键环节

(三)机构体系

(四)制度机制

(五)评价系统

第四节中国土地整治成效分析

一、巩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

二、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三、促进了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四、促进了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节中国土地整治基本经验

一、始终坚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始终坚持促进解决“三农”问题

三、始终坚持统筹谋划前提下的先试点后推广

四、始终坚持遵循客观规律和尊重群众意愿

五、始终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以增强发展后劲

第五章中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分析

第一节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意义

一、是国家积极主动补充耕地所需要的

二、是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需要的

三、是改革资金分配要素、提高投资效益所需要的第二节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成效分析

一、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主要做法

(一)加强制度建设

(二)做好前期准备

(三)加强实施监管

(四)严格竣工验收

二、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主要成效

(一)促进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二)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动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四)促进了农村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节土地整治八大工程项目分析

一、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整治工程

二、西部生态建设地区农田整治工程

三、新疆伊犁河谷地土地开发工程

四、重点煤炭基地土地复垦工程

五、“7918”高速公路和“四纵四横”高铁沿线土地复垦工程

六、“南水北调”水利工程沿线土地整治工程

七、战略后备区集中补充耕地工程

八、城乡统筹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示范工程

第六章中国土地整治示范区建设分析

第一节中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分析

一、基本情况

二、基本做法

(一)以土地整治项目为载体,推进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二)以基础工作为抓手,推进基本农田规范化管理

(三)以建设责任制为核心,推进基本农田社会化保护

(四)以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推进基本农田信息化监管

三、突出成效

(一)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促使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二)拓宽了增收和创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三)优化了农田和村庄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四)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了基本农田保护思路创新

第二节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分析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共同责任

(二)完善制度标准,创新工作机制

(三)统筹各类资金,加强资金监管

(四)尊重农民意愿,维护群众权益

(五)注重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三、主要成效

(一)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促进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二)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三)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四)夯实工作基础,促进了土地整治事业发展

第三节“十二五”九大区域土地整治推进

一、东北地区土地整治分析

二、京津翼鲁区土地整治分析

三、晋豫区土地整治分析

四、苏浙沪区土地整治分析

五、湘鄂皖赣区土地整治分析

六、闽粤琼区土地整治分析

七、西南区土地整治分析

八、青藏区土地整治分析

九、西北区土地整治分析

第七章中国重点省市土地整治情况分析

第一节北京市土地整治情况分析

一、土地整治政策

二、土地整治规模

三、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四、土地整治成效

五、土地整治最新动向

第二节吉林省土地整治情况分析

一、土地整治政策

二、土地整治规模

三、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四、土地整治成效

五、土地整治最新动向

第三节湖北省土地整治情况分析

一、土地整治政策

二、土地整治规模

三、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四、土地整治成效

五、土地整治最新动向

第四节湖南省土地整治情况分析

一、土地整治政策

二、土地整治规模

三、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四、土地整治成效

五、土地整治最新动向

第五节福建省土地整治情况分析

一、土地整治政策

二、土地整治规模

三、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四、土地整治成效

五、土地整治最新动向

第六节重庆市土地整治情况分析

一、土地整治政策

二、土地整治规模

三、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四、土地整治成效

五、土地整治最新动向

第八章中国土地整治主要企业经营分析

第一节河北顺和土地整治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三、企业已获资质情况

四、企业设备技术水平

五、企业土地整治项目分析

六、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第二节沈阳富诚土地整治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三、企业已获资质情况

四、企业设备技术水平

五、企业土地整治项目分析

六、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第三节重庆高速公路土地整治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三、企业已获资质情况

四、企业设备技术水平

五、企业土地整治项目分析

六、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第四节重庆盛地土地整治开发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三、企业已获资质情况

四、企业设备技术水平

五、企业土地整治项目分析

六、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第五节重庆丰沛土地整治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三、企业已获资质情况

四、企业设备技术水平

五、企业土地整治项目分析

六、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第六节广西桂耕土地整治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三、企业已获资质情况

四、企业设备技术水平

五、企业土地整治项目分析

六、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第七节宁波市宇科国土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三、企业已获资质情况

四、企业设备技术水平

五、企业土地整治项目分析

六、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第八节南宁市国地土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三、企业已获资质情况

四、企业设备技术水平

五、企业土地整治项目分析

六、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第九节济南金田土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三、企业已获资质情况

四、企业设备技术水平

五、企业土地整治项目分析

六、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第十节江苏中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组织架构分析

三、企业产业布局情况

四、企业土地整治项目

五、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一)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六、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第九章中国土地整治市场展望及发展建议

第一节中国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

(一)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二)土地整治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三)中央为新时期土地整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1、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要更加注重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3、要更加强调保障和维护群众权益

4、要着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5、要深入贯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中国土地整治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决定了土地整治工作任重道远(二)土地整治工作本身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实现难度大

2、土地整治整体成效尚未充分体现

3、体制机制法制建设仍较为滞后

4、外部环境对土地整治的影响增大

第二节中国土地整治市场发展前景展望

一、中国土地整治市场规模展望

二、中国土地整治发展趋势展望

第三节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土地整治与建议

一、土地整治与新型城镇化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土地整治对象亟须多样化

(二)我国土地整治目标亟须多元化

(三)我国土地整治模式亟待完备化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整治改进建议

(一)开展以“田、村”为重点的土地综合整治

(二)注重存量建设用地综合整治

(三)力推景观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

(四)扩展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的筹集渠道

(五)积极推进公众参与,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六)注重土地综合整治差别化区域调控

第四节中国土地整治制度的建立与创新

一、土地整治的战略框架建构

(一)政府推动战略

(二)科技支撑战略

(三)工程保障战略

(四)生态优先战略

(五)需求导向战略

二、制度创新

(一)土地整治的公共行政制度

(二)土地整治的规划制度

(三)土地整治的权益保障制度

(四)土地整治的融资制度

(五)土地整治的工程建设制度

三、土地整治的实施机制创新

四、建立健全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

(一)建立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的必要性

1、广泛深入的公众参与是国际土地整治工作的普遍经验

2、加强公众参与是创新土地整治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

3、土地整治工作持续深入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公众参与(二)中国土地整治公众参与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1、国内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总体上水平不高、程度不深

2、国内土地整治公众参与存在着深层次、制度性障碍(三)从健全体制机制法制入手推动土地整治公众参与

1、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搭建公众参与平台

2、强化公众参与激励,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3、完善公众参与法律建设,健全公众参与规范

中国房产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几年的房地产发展趋势 六月二十六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三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樊钢:未来三十年中国仍将快速增长》。该文章提出了四个重要观点:其一,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是真实的;其二,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等背景因素的支持;其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长时期的增长(例如英国持续了七十年,美国持续了六十年等);其四,由于尚未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国未来至少还存在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空间。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未来至少还有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空间,我们就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未来也至少还有三十年的增长空间,以下的若干理由应当足以说明这个推论。 1.经济成长: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多年呈两位数增长,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发展、住房扩大、投资增加和流动性过剩。中国百姓的平均收入几乎每4年就会提升一倍,人们购房和投资的能力也随之增加,而对改变住房的量与质最为迫切的中产阶级的家庭数量更呈“崛起”之势; 2.支柱产业:以其对经济影响的比重和所拉动的相关行业的数量(超过90个)而言,房地产业已经是今后肯定还会长期是国家和大多数各类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3.人口存量: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人,并且还在增长中。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和家庭总量中,目前还有相当大的比例(约70%)尚未真正解决好住房问题; 4.人口增量:中国每年的人口增量约有1,000万人,这是一个接近澳大利亚(其国土面积与中国接近)全国人口总量的数量,仅此人口增量所引起的每年住房增量约为1亿平方米(考虑了城市化比率); 5.人口质量:中国的人口质量在发生改变。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均寿命在增长(同1995年相比,当今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增长了近2岁),健康状况在提升,知识结构在改善,因而人们对所需住房的量和质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 6.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3亿。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对房地产市场有直接的影响,“银发族”已开始出现对家庭式居住和非家庭式居住等不同居住类型的选择; 7.换房需求:当前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和住房市场都在中国。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居住产品正在不断地升级和换代,吸引着有条件的人们去投资。中国当前商品住房市场中最主要的结构是改善性需求,即换房居住的需求。尚有过半数的居民对现有的住房条件不满意。目前中国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约26平方米,此数并不大,还有提高的必要。而人均居住面积每提高1平方米,全国就会新增13亿平方米的住房需求; 8.第二套房:随着中产阶级和财富人群的发展(中国中产阶层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为1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公布了这一数据。),有能力购

2019年it行业发展趋势及就业前景

2019年it行业发展趋势及就业前景如何?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实力。下面笔者就为你整理了关于2086年it行业发展趋势及就业前景的分析,快来看看,看看你所在行业的发展场景吧。 我国软件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管理层的重视,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行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这无疑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软件工程是系统工程,其项目往往工期长,投入大,脑力劳动多,产品无形,协同性要求高。即有大量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又需要大规模协同作战,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行业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扩大。 软件人才需要一定的技术性,而高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轨,导致软件人才奇缺,因此一个熟练的软件技术工程师,特别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北大青鸟旗舰校区作为专业培养IT 人才的摇篮,已经培养成千上万名IT人才,并帮助学员成功高薪就业。 2019年学习IT的就业前景分析: 1、市场需求大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行业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扩大。据国内权威数据统计,未来五年,我国信息化人才总需求量高达1500万—2000万人。其中“软件开发”、“网络工程”、“电脑美术”等人才的缺口很突出。以软件开发为例,我国软件人才需求以每年递增20%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需求近百万。 2、岗位性质重要 软件是电子载体的灵魂,也是游戏开发、网页开发等的核心技术,因此学员毕业后可以从事的是这些行业的关键性岗位。 3、就业范围广

一般稍微有规模的企业,都有自己的IT部门,如果企业里的信息量比较大,就势必需要数据库的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等,学员除了去新兴行业外,还可以去这些比较有规模的企业里,担任信息部的重要职责。 4、职位适应性强 软件人才不但是核心人才,而且是通用人才,走到哪都不怕,所以哪个行业发展快,就可以去哪个行业,更大限度提高人才的价值而降低职业风险。 5、高薪职位 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IT业以其超强的发展势头,成为目前前景好薪资高行业之一,诸如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影视动画设计师等IT人才必将成为职场紧缺人才,发展前景好,薪资水平也水涨船高。根据有关数据显示,IT行业是目前平均收入非常高的行业,其从业人员平均年薪已逾十万元,有经验的IT工程师平均年薪一般在12万元以上。 6、职业生涯长 很多人都说软件工程师的职业生涯短,其实这是一个误解。IT软件工程师是通用性人才,其不受行业发展的限制,而且也不受年龄和体力的影响,和医生、律师一样,年纪越大,经验越丰富,也就越值钱。 7、提升速度快 软件人才需要一定的技术性,而高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轨,导致软件人才奇缺,因此一个熟练的软件技术工程师,特别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8、工作环境优 伴随着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浪潮,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沿海发达城市成为我国信息产业较密集地区。一般从事信息产业的企业大都集中在高级写字楼内或国家级或省级软件科技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保险业发展新趋势 中国保险市场从改革开放恢复至今,已有三十年时光,这三十年是中国保险市场大发展的时期,这期间经历了完全垄断(1979年——1990年)、寡头垄断(1990年——2001年)、竞争程度加剧,但寡头垄断实质上仍未打破(2002年至今)的三个大阶段。(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历程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作者谢峰、辛春梅,《群文天地》2010年第3期)三十年的发展,让中国的现代保险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了我们开始公民社会保险的探索,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改革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发展也初现端倪。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保险的发展新趋势及几点建议。 一、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及趋势 由于历史上国家实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注重农业的保护以及农民无法承受的高额税负,国家长期的以农养工政策让中国农民在建国后六十年的今天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农村教育水平低下、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而导致的大面积农用地落荒以及农民建房、政府征地导致的可耕地减少,这一连串的问题形成了农业问题的恶性循环,农民在改革开放中享受不到发展的成果,所以当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的时候,农村保险市场的原始状态自然的显现了出来。所幸,中央政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这一恶性循环带来了转机,农村合作医疗就是新农村建设

的成果,农村合作医疗社的产生是中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的雏形,据调查,农村98%的人都知道农村合作医疗。(数据来源于《我国农村居民保险需求意愿的实证》作者申曙光、孙健,《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5期,总第281期)如此,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趋势就是在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农民对保险知识的认识加深等条件成熟的时候中央政府出台新的法规,建立更完好的制度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比如国家财政与农民合作提高农民投保额度,由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按比例合作解决保费中的政府补贴部分,农民再自行缴纳保险费中的少部分,以保证解决农民的因病返贫、家庭因病破产等问题,让老百姓真正相信保险的好处、认识到保险并不是骗子的把戏而是可以解决家庭、个人后顾之忧的实实在在的保障,这对于以后农村商业保险的深化发展是极有好处的。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 从1987年民政部开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至今已有23年,这期间国家动用了大批人力物力,但是至今我国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依然存在管理水平低、可持续性差、保障水平低的三大问题。(结论来源于博士论文库《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作者安增龙、指导老师罗剑朝)例如,现在农村老年人个人月保险金额才100元左右,在物价不高的年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都难以为继,更不用说在物价高涨的时代,日常生活肯定没有保障,如果生病的话,连看病就医的钱都不够。所以,在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早已实现高福利社会的情况下,我国农村构建起基本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是大势所趋,首

破解中国土地财政依赖的路径选择

破解中国土地财政依赖的路径选择 一、土地财政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由于分税制改革后财权逐渐上移至中央,事权逐渐下移至地方,这种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成为造成土地财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央政府财权收缩的同时,地方政府在事权方面反而扩大了。中央把更多的事权下放给地方,比如支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等优惠政策、支持义务教育计划等等。这些对于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突出作用的事情却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其支出。随着地方政府事权范围的扩大,其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在迅速增长。 (二)城市化对公共事业的需求不断加大,地方政府面临融资问题公共支出规模扩张是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的规律。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公用设施水平仍有待提高。例如,2009 年中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为12.79 平方米,与发达国家的人均道路面积20平方米?40平方米相比有较大差距。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增加会带动私人部门投资进而刺激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诸如民生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等特征,地方政府必然面临资金投入问题。由于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有限,土地出让收入起重要作用。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获取高额的土地出让收入、土地派生的税费、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土地抵押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进一步助推“土地财政”不断膨胀。 (三)地方政府具有土地垄断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本上沿用

了集体土地国家征收取得制度。也就是说,只有国家可以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将集体土地转为国家所有,并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和个人补偿和安置,地方政府拥有对农地的垄断购买权,由地方政府向用地需要者供地。这种土地供应和征用的政府垄断,导致土地市场上只有一个收购者和供应者,征用多少,以什么价格征用,供应多少、以什么价格供应全由地方政府说了算。这样必然导致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低价征地而高价出售土地使用权,这样地方政府在两方面都可以获利。 (四)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 近年来,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仍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仍倾向于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这种政绩考核机制必然诱发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在政绩的刺激下,激励地方政府在任期内热衷于卖地,从而催生了一批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造成土地资源的滥用和浪费。随着中国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工作转移,对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也随之转向以GDP和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为主,而很少考虑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社会保障率以及居民满意度等民生指标。 二、解决土地财政依赖问题的措施 (一)完善财政公平,合理规范事权与财权的统一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主要措施是:(1)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权。中国应当根据地方事权的特点,通过法律扩大地方的税权,将地方税的解释权、减免税等的税政

土地财政的成因及影响分析

闽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 土地财政的成因及影响分析 The Origins and Effects Analysis of Land Finance 姓名:熊柔娉 学号:101103123 系别:经济学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2010级 指导教师:陈蓉 2013年12 月24日

摘要 近些年,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获得土地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模式会对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以及运行中日益积累的各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来破解土地财政困境,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分依赖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土地财政;影响;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the local government earned land finance revenues by selling land,which alleviated financial difficulties of local government. But in a long term, this model is unsustainable and it would affect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macroeconomic. In this paper,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land finance and obstacles accumulated in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refore, Searching for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land financial problems, reducing local government’s dependency of land financ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land finance; affects; countermeasures

中国未来住宅发展趋势

中国住宅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设想 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交流频繁与普遍,会激发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套用一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住宅做为私人财产及人类四大基本生存要素之一,会首当其冲。做为商品房的主力消费群,会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渴望自己的住宅能满足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 家是住宅的内容,住宅是家的物质寄托。正是人们需要有个物质寄托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住宅。由于人们处于对不同需求的影响住宅建筑就出现了。 在生理上;睡眠,休息,食物,水,卫生,空气,阳光等等让我们觉得家是必须的 在安全上:一般居住安全,防卫安全,环境污染控制,噪声控制,事故防范,交通安全 心里需求:交往私密,体验活动,玩,建造,美感等等。正是处于种种人们的需求,住宅建筑就诞生了,他解决了人们迫切的需求。这只是住宅建筑的开始。 中国住宅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之前,住宅就已经出现了。传统住宅即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采用的木结构,当然材料也主要是木头,泥土,砖瓦,还有石材。古代民居的类型有干阑式,井干式,穹庐式,窑洞式,合院式。下面以唐朝建筑为例来

阐述传统民居。 一般而言大宅邸都是以前堂廊院和后寝廊院前后相重构成主轴线,若干小廊院围绕在左右,后寝院后方布置花园,再在最外层围以宅墙构成。少部分高等级宅邸会出现或左或右的副轴线。一般而言,宅门不开在宅邸主轴线上,而居于宅邸东南的位置,但高等级宅院允许将宅门开在主轴 线上(《营缮令》云常参官宅邸按“轴心 舍”制,轴心舍到底是指前堂和后寝两厅 各作工字厅制还是指宅门开于中轴线 上,众说纷纭)。廊院之间可以相连也可 以有街巷相隔,但不允许前堂院和后寝院之间的隔巷成为贯穿整座宅邸的东西横街,这样是僭制(仅有皇宫可以使用这样的永巷制)。一般小宅院也分为三进,一进为堂室,二进为厨房,三进为后院马厩。这是当时最常见的做法。等到了清朝,四合院住宅逐渐成了主流住宅建筑,很多四合院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建国以来,整个社会制度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住宅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这种形式的住宅也算满足了一代人对住房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住宅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了。于是第二代住宅诞生了。 第二代:使用经济型,从改革开放开始,以八五住宅为代表。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班级:投资Q1041 姓名:谭志华学号:100307025 摘要:保险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市场化机制。在发达国家,保险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人们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险服务。保险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险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 (二)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 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一起,共同构成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 (三)保险是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发展趋势看,保险业在全球风险管理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保险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扩张非常快,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行业的繁荣,市场主体的增加,人口红利期的到来,投资理财观念的更新,保险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行业规模迅速扩大 (二)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三)保险改革深入推进 多家保险公司成功进行了改制上市。通过改制上市,保险公司资本实力大大增强,经营理念明显转变,为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在传统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基础上,保险业积极创新,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五)保险资金运用向多领域扩展 (六)对外开放取得积极效果 (七)保险监管与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加强 (八)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断增强

浅析土地财政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析土地财政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国贸131刘文荟 1323130102 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基金预算收入,又叫第二财政,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现在在很多地方,第二财政早已超过第一财政。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些地方,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在“土地财政”上,这些地方政府最核心的做法是土地整理,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把集体所有或其它用途的土地整合后,进行招拍挂,价格就会翻几番。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种工具,可谓利弊互见。 在中国,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形成,大体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这十几年,中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其奥秘就在城市政府通过经营土地,积聚了大量建设资金。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地农民进城务工。其正面效应不容否定。但是,问题也由此而生。第一,土地财政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第二,政府投资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产能过剩。第三,更不能忽视的是资源、资金的严重浪费。第四,土地财政机制不改变,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只能流于空谈。总的来看,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土地财政曾经发挥过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其制度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突出,已经成为今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现行财政体制导致地方财政难以获得足额的制度内收入,目前在构建省以下财政体制时,上级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完全有权决定与下一级政府之间的财力划分和支出责任,所以自然就会发生财权逐级上移、事权逐级下放、处于政权末端的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局面;②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法律没有对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这一征地的唯一条件作出任何规定,而是由政府进行解释;③土地收益现有分配机制助长了土地财政。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不参与土地出让收益的分配,全部土地出让金收人留归地方。二是土地收益分配中,农民所占份额很低,三是代际分配的不公平。 那么,怎样解决土地财政所带来的问题呢?我觉得应该完善现有的财政体制,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要明确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改变政绩考核方式。其次还要改革完善土地入市交易制度,严厉打击囤地炒地行为。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制度,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然后还要适当调整供地结构,

土地财政对城市发展影响分析

土地财政对城市发展影响分析 摘要;土地收入占比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形成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一次性收取以后若干年的土地使用权的收入以及由此带动的其它相关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的财政现象。近些年来,一面是连年不断、刻骨铭心的征地拆迁之痛,另一面却是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盛宴,本文拟从“土地财政”的现状、成因、影响与危害进行论述。 关键词;土地财政城市经济土地转让成因与弊端 所谓“土地财政”其实是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但是却在地方政府的财政中占有很大份额。其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财政支出的行为。土地财政的形成源自于1994年实行分税制度改革以后,由于一些税源稳定、税基广、易于征收的税种大部分划归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搭配不合理,财政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开始积极谋求其他方式来增加收入。由于当时把土地出让金全部划归为地方所有,因此,“土地财政”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首选。 事实上,地方政府也的确通过“经营土地”获益匪浅。通过土地出让和开发,地方政府可以获得的财政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以及各土地部门的征收费用,此外,还包括与土地出让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各种税收,例如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等,以及房地产业的营业税等。这一点在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在其书面发言稿就指出,房地产开发的总费用支出的一半流向了地方政府。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两三年前,东部一些县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少则十多亿元,多则近二十亿元,土地出让金收入占预算外收入的比重高达60%以上,即使是在中西部地区,预算外收入的增长也主要源自于土地出让收入以及与土地相关收费的增长。2009年我国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总额达15000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8.8%。由此可以明白“土地财政”的成因 1、现行财政体制导致地方财政难以获得足额的制度内收入 2、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 3、现行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助长了“土地财政” 4、现行土地储备机制已成为政府土地收益最大化的重要工具 5、政绩考核机制使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欲罢不能 现行的土地制度可以概括为:农地恒农,转非必征,国有地可以批租买卖。现行《土地管理法》明确限制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之上的房产建筑只属于该村的集体所有,不得向本村以外的尤其是城镇居民转让出售,只可用于集体成员内部转让和置换。即使签订买卖合同,也无法取得国家正规的房产证、土地使用证、契税证等合法手续以被认定为合法产权。而农地与市场之间所不可逾越的鸿沟,被征地制度连接着,成为了农地非农化的唯一通道,国家和政府可以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并依照法定程序,在作出适当

中国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精)

■胡葆森/文 中国房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了。作为业内人士,我几乎目睹和参与了这一行业发展的全过程,对其发展的大脉络有些观察和思考,现予阶段性总结并呈上,以期与大家分享。 在25年的长期发展之后,中国的房地产业从起步、摸索、动荡、调整的过程中逐步趋于理性和成熟。这一过程又一次印证了发达国家已经总结出的一条规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 达到800~1000美元时,房地产业开始起步;达到3000美元时,行业发展开始加速;达到7000美元左右时,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达到12000~13000美元时,行业发展进入饱和期。2013年底,我国的人均GDP 已经接近7000美元,与发达国家总结出的规律完全契合。 再过十年,我国人均GDP 超过13000美元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达到供需的饱和点,行业的发展也将从顶峰开始回落。可是,作为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城镇化率去年为53%,如不包括2.5亿非户籍人口,也只有36%,离实现70%的城镇化目标,还需要大约20年的时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城镇化推进的主要载体,我国房地产业在未来的15~20年内,仍有持续的增长空间。 当下: 细分时代已经到来 25年后的今天,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后,发展现状突出的特征就是“细分”。这种细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的细分。 当市场真正处于理性后,行业的基本属性开始发挥作用,商品的价值规律开始发挥作用,供求关系决定商品房价格短期内升降的经济学原理、城市开发总量与总体消费需求决定泡沫存在与否的道理,开始为人们所认知。

那些简单武断地预测中国房地产业何时崩盘的论断显得过于哗众取宠;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关于“三四线城市泡沫大于一二线城市泡沫”的推断也不免显得过于草率。简言之,当市场的“六大主体”(政府、金融机构、开发商、媒体、消费者、专家学者)逐步成熟后,就不应该再像以往一样以“线”划线,以点及面,而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的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经济总量、供求状况、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城市化水平等,区别判定每一个城市的市场状况。 例如:郑州、武汉、西安同属二线省会城市,武汉和西安的人口达到本省人口总数的20%左右,而郑州因设省会仅有60年历史,全市人口仅占本省人口总数的8%左右。由于地处全国交通枢纽位置,加之中原经济区、国家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铁十字枢纽等有利因素,与武汉、西安相比,作为1.06亿人口的河南省省会城市,郑州城市化的提升空间势必大于其他两市。 即使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三四线城市的发展也不均衡,一些四线县级城市如神木县等,因在建规模过大,供需严重失衡;但在一些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中西部人口大县,仍不乏“日光盘”案例。因此,我们在判定市场状况时,还是应回到它的基本面上,按照相关的基本指标对其做出细分和判断。 2. 开发商的细分。 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后,开发商阵营在不断地进行分化。 以企业概念区分,有价值观驱动型,也有商业利益驱动型;有战略导向型,也有机会导向型;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有激进扩张型,也有稳健甚至保守型;有跨国、跨省扩张型, 也有区域发展型;有多业态综合开发型,也有单业态专业开发型。 2004年“8·31大限”后,房地产的资本属性日益显露,与资本市场完成对接的上市公司加快了在全国一二线城市的布局步伐,迅即拉开了市场格局调整的大幕。

论IT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论IT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产业(IT)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受WTO的影响也是最全面最直接的。“入世”给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提高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正确道路,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对IT行业的各个方面做了综合分析。 标签:IT;信息产业;前景;发展 1 什么是IT IT是信息技术的简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IT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上对此有不同解释。但一个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观点是,IT有以下三部分组成:(1)传感技术这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与拓展,最明显的例子是条码阅读器;(2)通信技术这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与拓展,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3)计算机技术这是人的大脑功能延伸与拓展,承担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在21世纪已成为各行业的公用技术,因为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信息的信赖。物质、能量、信息三方面构成系统,而信息是所有系统必备的要素。并不是电脑出现之后才有信息,我们能感觉到事物的存在,或想象出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由于有信息作用于我们,大千世界有不可枚举的各种原始的或隐藏信息,正是因为这些信息类型存在差别,我们才得以用感官来区分不同的物质。数字化是我们现实世界走向统一的、完成自动化的根本途径。信息化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它改变我们的思想和处世哲学。事物的运动与变化,从信息上看,都是信息的产生、储存、传输、转换、处理、运算、更新、替换与交换的系统工程。能够顺利完成这个过程的手段就是信息流控制程序。真正能做到“自动化”的,只能依赖于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系统(软硬兼施的工程)。“数字化”是一种“自然趋势”,没有国界或“民族性”。不管谁发明它们,数字化规律性为科学所用,经过半个世纪的人类努力,它已经形成了“标准和轨道”,如同人的“手”是十个手指,用手我们可以创造世界,信息化也就是“全球化”。数字化对大众的好处,已是不言自明,它消除了信息、财富和身份面前的不平等,网络通信、远程教学、程序工具都给以均等的参与或创造的权利。一种平民化的文化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正“姗姗而来”。导入IT是一个什么过程?从IT的技术原理和技术规范来看,谁都不能将其居为己有,可是当我们走进这座IT城堡时,发现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历史悠久的王国,这里的法律、城区、街道、交通和行政管理体制早已存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不断地复制着这个“城堡”中的东西,我们也发现了一种自由的空间——“自定义”方式,但前后突围的空间有限,且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用已有工具进行工作。每隔几年,这个城堡都有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工具推出,新的产品中,又增加了一些陌生的成份。IT人和应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教案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1、信息技术的定义; 2、通信技术的定义; 3、电子计算机技术; 4、微电子技术; 5、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6、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是教材上的第二课,是第一节课的一个延生和继续,也是为第三节课的知识点做了一个引入作用。而本课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可以操作的机会较少。所以本课引入有趣的视频资料注重教学重点的讲解,而在其他非重难的知识点上降低重视度。本课的重点是:信息技术的定义;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学生的学习态度良好。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课,了解了信息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信息技术的定义; 2、理解信息技术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3、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讨论并发言的学习习惯,找到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活动任务的完成,以及小组讨论,学生理性地表达感受以及认识知识点。

2、学生能过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遇到学习方面及其他方面的问题。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定义; 2、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在看的过程中仔细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展示故事,学生认真观看故事,思考问题) 师:看完了没有 生:看完了 师:好,看完了之后我想问问大家,这个故事中的乘客最终获救是因为什么? 生:手机,手机发送的信息 师:手机,也有同学说是这个手机发送的信息。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如果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发送求救信息,那么结局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生:全部都死掉了 师:而且会在外界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吧? 生:对 师:那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手机的重要性,发信息的重要性 师:对,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就是说明了信息及信息技术工具的重要性。 (展示:说明了信息及信息技术工具的重要性。) 二、授课(25分钟)设计意图:故事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 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只是20多年的进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进展时期。目前我国保险业面临诸多咨询题,保险市场差不多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几家独大,不利于竞争。在制度上,爱护保险市场运行的要素和环境不完善。我国保险业的市场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够完善,保险监管亟待加大。关于一般民众来讲,他们的风险及保险意识严峻滞后。老百姓关于保险的意义和功能认识还不够、人均保险费低、保险普及率专门低、保险意识极其淡薄。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增加透亮度,提升全社会的对保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而保险行业中,从业人员素养偏低、服务水平偏低。目前全球当临金融危机,这对保险行业是一个挑战,同时又是一个机遇。对此我国保险行业必须尽快进行调整,加大人员治理,尽快完善保险市场监督机制以使保险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同时蓬勃进展、繁荣昌盛。 关键词:垄断,不完善,不健全,职业素养,保险意识 正文: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在空间和时刻上尽量减少风险而无法排除,因此了应对这种风险而产生了保险。风险是保险的逻辑起点,没有风险也就不可能产生保险。保险学的任务确实是揭示保险经济关系得以确立的条件,形式及其本质,以阐明保险经济关系的发生,进展和变化的规律性。保险学是为了研究识不风险,测定,转嫁,分散风险,最后达到减轻排除风险的目的。从法律的意义上讲明,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体现的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保险关系式通过保险双方当事人以签订保险合同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经济关系,是分摊损害的一种融资方式。保险体现了保险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保险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它使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害,以保险人为

中国的土地财政

下篇:解密“土地财政” 2009年全国土地收入为1.42万亿元,而拆迁、补助农民收入的支出为5180亿元;2008年土地收入1.0375万亿元,拆迁、补助农民费用为3778亿元。政府花1块钱,从农民那里买来地,从城镇居民拆迁获得地,转手卖给地产商,可以获得3块钱 《财经》记者陈涛 房价涨成现在这样,背后有很多推手,“土地财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制度性因素。 所谓“土地财政”,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以出让土地使用权而获得收入,这项收入在地方政府总收入中占相当的比例。 从地到房的增值 在“土地财政”的游戏规则下,地方政府多多少少扮演着“生意人”角色,而生意人没办法不追求利益最大化 依照今年两会财政部提交的报告,2009年,全国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总额达1.42万亿元(其中地方收入1.3964万亿元,中央收入275亿元),全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为3.258万亿元,两者之比达到0.4。 而今年4月9日国土资源部最新公布的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总价款为15910.2亿元,比2008年增长63.4%。 在1998年房改之前,地方政府几乎没有卖地收入,而今,这笔“额外”的收入在地方政府的收入总盘子中占比巨大,人们不得不冠之以“土地财政”“第二财政”这样的专有名词,以示重视。

本来,一般意义上的“财政收入”主要是指税收。其原理是,为了公平、正义、公共利益以及社会稳定,政府代表从纳税人那里获得一定的收入,这部分收入用于公用设施、官员薪水、社会救济等,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公民呢,有义务纳税;政府呢,并不是想征税就可以征,另外,也不跟商人一般地谋求税收最大化。可不可以征税,该征多少税,应由议会来决定;同时,政府有义务告知公众,征了多少税,钱都用到哪里去了。 在“土地财政”的游戏规则下,地方政府多多少少扮演着“生意人”角色,而生意人没办法不追求利益最大化。 首先,它依靠城市用地公有制垄断土地所有权,成为惟一的土地出让方。它还以法律形式限制“小产权房”的建设和买卖,不允许农地自由转让,进一步强化土地供应的垄断性。 严格地说,供应土地的“政府”并不“惟一”,因为有中央政府、省、市、县、乡等各级政府,就目前来看,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收入集中在市政府、县政府这两级政府手中。 按照市长韩正的介绍,上海市的收入减去拆迁成本等之后,由市政府和区县政府按五五比例分成。其他地方怎么做,相关信息披露得很少。 从法理而言,城市土地属“全民所有”,也就是说,上海的土地,新疆人也有份,农民也有份,只要你是中国公民,都有份。而且外地人拥有的份额跟上海本地人相等。不过,从实践而言,全民所有的土地,其使用权的转让所得是归当地政府了。 然后,政府或通过拆迁,或通过农地转化,获得土地资源; 其后,做一些“三通一平”的工作,再配之以必要的配套,把土地变成“熟地”;

中国未来住宅发展趋势分析-共24页

中国住宅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设想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交流频繁与普遍,会激发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套用一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住宅做为私人财产及人类四大基本生存要素之一,会首当其冲。做为商品房的主力消费群,会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渴望自己的住宅能满足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 家是住宅的内容,住宅是家的物质寄托。正是人们需要有个物质寄托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住宅。由于人们处于对不同需求的影响住宅建筑就出现了。 在生理上;睡眠,休息,食物,水,卫生,空气,阳光等等让我们觉得家是必须的 在安全上:一般居住安全,防卫安全,环境污染控制,噪声控制,事故防范,交通安全 心里需求:交往私密,体验活动,玩,建造,美感等等。正是处于种种人们的需求,住宅建筑就诞生了,他解决了人们迫切的需求。这只是住宅建筑的开始。 中国住宅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之前,住宅就已经出现了。传统住宅即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采用的木结构,当然材料也主要是木头,泥土,砖瓦,还有石材。古代民居的类型有干阑式,井干式,穹庐式,窑洞式,合院式。下面以唐朝建筑为例来阐述传统民居。 一般而言大宅邸都是以前堂廊院和后寝廊院前后相重构成主轴线,若干小廊院围绕在左右,后寝院后方布置花园,再在最外层围以宅墙构成。少部分高等级宅邸会出现或左或右的副轴线。一般而言,宅门不开在宅邸主轴线上,而居于宅邸东南的位置,但高等级宅院允许将宅门开在主轴线上(《营缮令》云常参官宅邸按“轴心舍”制,轴心舍到底是指前堂和后寝两厅各作工字厅制还是指宅门开于中轴线上,众说纷纭)。廊院之间可以相连也可以有街巷相隔,但不允许前堂院和后寝院之间的隔巷成为贯穿整座宅邸的东西横街,这样是僭制(仅有皇宫可以使用这样的永巷制)。一般小宅院也分为三进,一进为堂室,二进为厨房,三进为后院马厩。这是当时最常见的做法。等到了清朝,四合院住宅逐渐成了主流住宅建筑,很多四合院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建国以来,整个社会制度发生了彻底的改 变,住宅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 这种形式的住宅也算满足了一代人对住房的要求,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住宅已经不能满足 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了。于是第二代住宅诞生了。 第二代:使用经济型,从改革开放开始,以八 五住宅为代表。

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一、信息产业的概述 (一)信息产业的含义。信息产业主要是由信息工业(包括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软件产业、数据库开发产业、电子出版业、其他信息内容业)三大产业组成,它是一个国家构筑信息基础设施并使其正常发挥效益所必须的产业。 (二)信息产业的特点。传统产业如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在其运行过程中,处处离不开信息的处理、传输、获取和使用。产业信息化的结果催化了信息产业的出现。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它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主导产业;它是辐射面广的高渗透型产业:它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它是高资金、高智力投入的产业;它是省资源、省能源、无公害产业;它是高效益、高产出、高增值的产业。因此,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 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信息产业的市场空间得到了进一步开拓。近五年,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稳健、务实的措施以及优惠的扶持政策,我国信息产业在全球剧烈动荡、发展低迷的情况卜,一直保持着二倍的速度健康发展。 以下是我国信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年份企 业单 位数 工 业总 产值 资产 总计 固定 资产 原价 固定资 产净值 年平均 余额 负债合 计 流动负 债合计 所有 者权 益 利润总 额 本年 应交 增值 税 全部从业人 员年平均人 数(万人 2008年14347 12296 2007年14091 25190 2006年9709 2005年8868 10273 从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通讯设备、计算机行业正在一年年迅猛发展。 企业的数量从2005年的8868个发展到2008年的14347个。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 2. 1通信业 我国通信业近年来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也最快,发展模式己由羊断经营转向竟争开放,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通信综合能力基木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据中国信息年鉴和中新网披露:2001年我国的通信网络己形成“八纵八横”的格局,光缆线路总长度为197万公里,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659个城市,2 070个县(区),还开通了中日、中美、亚欧等多条陆地和海底光缆。经过2002 .2003年的发展,中国电信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光缆总长度达到271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达54. 7万公里;基础数据网络端曰规模达到140万个,互联网拨号服务器端曰346万个; 中国己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传输网,端到端的宽带应用环境正在形成,促进了电信网络向基于11'的宽带综合业务网转变。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己跃居世界第一,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有力地带动了全社会通信消费的增长。2003年我国电话用户新增1. 12亿户,总数达到5. 32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20lc o其中固定电话总数为2. 63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己达2. 69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0. 8部/百人,全国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89. 20lc ,互

赵燕菁: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

赵燕菁: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 作者: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总设计师、Cardiff University PHD) 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这一独特的制度,使得土地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巨大且不断增值的信用来源。不同于西方国家抵押税收发行市政债券的做法,中国土地收益的本质,就是通过出售土地未来的增值(70年),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一次性投资融资。 改革就是一系列选择。但真正改变历史的选择,当时并不一定看得清楚。“土地财政”就是如此。从诞生到形成,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设计,甚至“土地财政”这一名词,也是后来才想出来的。但正是这个来路不清、没人负责甚至没有严格定义的“土地财政”,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中国城市的面貌,成为全球经济成功与问题的根源。 “土地财政”是否可以持续?是否还能改进?还是必须全盘放弃?乃是攸关国家命运的重大抉择。由于“土地财政”被“房价”、“腐败”、“泡沫”等敏感的社会话题所绑架,摒弃“土地财政”,几乎成为学界和舆论界一边倒的共识。本应客观、专业的学术讨论,演变成了指责“土地财政”的竞赛。 好的“学术”,不在于告诉人们众所周知的“常识”,而在于能解释众所不解的“反常”。“土地财政”之所以抗风而立、批而不倒,就在于其有着不为学术界所知的内在逻辑。“土地财政”背后的经济含义,远比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深刻、复杂。 本文试图以“信用”为主线,重新评价“土地财政”的功过,思考“土地财政”改变可能带来的风险,探讨改进“土地财政”的可行路径。 信用:城市化的催化剂 城市出现了几千年,有兴有衰,但为何到了近代却突然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城市化”?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这一表面化的解释妨碍了我们对城市化深层原因的认识。 城市的特征,就是能提供农村所没有的公共服务。城市不动产的价值,来源于所处区位;不同区位的价值,取决于公共服务的水平。公共服务是城市土地价值的唯一来源。无论城墙,还是道路,或是引水工程,公共服务都需要大规模的一次性投资(fixed cost)。但由于传统的资本获得方式,主要是通过剩余的积累,大型工程建设往往需要成年累月的建设。巨大的投资,限制了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