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教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教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教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教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

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学习目标: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

2、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习重点:

1、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联的解体。

学习难点:苏联的解体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收集材料,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的生平。

2、结合小字部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及其后果。

3、收集材料,简单介绍戈尔巴乔夫的生平。

4、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和后果。

5、简述“八一九事件”的经过。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⑴、如何认识赫鲁晓夫的改革?

⑵、有的认为,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也有的

认为,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想一想,他们谁

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四)、系统总结:

赫氏高举改革旗,改革政治和经济。

斯大林模式受冲击,各种矛盾因之激。

1985戈上台,经政改革高起来。

政治体制变化大,国家权利分散啦。

“八一九事件”催化剂,苏联不幸终解体。

(五)、巩固训练: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改革只限于经过领域

B、国际形式的影响

C、苏联忙于同美国争霸

D、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2、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疆域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社会生活的变化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B、社会主义应不断地进行改革来完善自己

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D、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4、1991年12月25日晚,一面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取代了苏联国旗。以此为标志,苏联上存在了()

A、60年

B、69年

C、73年

D、74年

5、关内容用直线起来

1953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1964年苏联解体

1985年赫鲁晓夫下台

1991年斯大林逝世

6、苏联解体的因素有哪些?对我国有何启示?

(六)、当堂反思:

成功收获:

知识缺陷:

学法反思;

激励计划:

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学案

温故知新 1.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于何时?意义如何? 2.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探索各有哪些? 列宁的探索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2年改名苏联 斯大林的探索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 实行新宪法(斯大林模式) 刚才我们复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有关历史知识,知道由于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束缚,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给社会主义带来严重的经济困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如匈牙利)进行改革,苏联赫鲁晓夫也进行了改革,都没有改变现状,最终导致。。。。。。 第13课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学习目标】 1、识记: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情况;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 2、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苏联解体 自学指导一:

1.同学们认真默读教材P71-72“东欧剧变”这部分内容。 2.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把要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时间:3分钟)。 (1)为什么东欧会发生剧变? (2)东欧剧变的时间、实质和具体表现是什么? 【小试身手】 1.(2013柳州)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各国发生了社会剧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列不属于导致东欧剧变的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C.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 D.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2014泰安)引发下图现象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A.德国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 B.东欧剧变 C.苏联的“八一九事件” D.美苏争霸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欧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材料二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课程标准: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二、知识结构: 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苏共二十大 1956年;赫鲁晓夫;揭露批判斯大林 (2)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主;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重工业为主;成效:一跃而为超级大国 失败原因:对原有体制仅进行修补 2、苏联解体 (1)经过: “改革”: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动荡:多党制,经济滑坡,民族分离,党内斗争 剧变:《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八一九事件” “明斯克协定”和“独联体”,《阿拉木图宣言》和苏联解体 (2)原因 历史原因:体制弊端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氏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 三、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众说纷纭。教材的叙述简约概括。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 导入 1.复习旧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

2.音像资料:有关苏联的解体的片断。 (为什么会解体?给我们留下哪些思考?)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人物介绍:赫鲁晓夫 小组活动: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经济、政治方面) 线索梳理: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 畅所欲言: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 (强调赫鲁晓夫将苏联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 (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说一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怎样?为什么? (教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 课堂讨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影响。 (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 苏联的解体 思维拓展: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把苏联的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意味着什么? (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开始。在关键时刻,苏联一些高级官员发动了“八一九事变”)“加油站”:播放反映“八一九”事变的历史记录片

10-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人教版初三历史下册教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教学目标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苏联的解体 图片下载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6264143.html,/sjlsty1/index.htm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权力机制领域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教师顺势导入: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4、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5、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辅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解释事件原因,分层解析,学生“动脑筋”)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A、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B、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A、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苏联的解体 1、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B、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 C、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2、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女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B )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等等。 3、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教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 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学习目标: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 2、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习重点: 1、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联的解体。 学习难点:苏联的解体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收集材料,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的生平。 2、结合小字部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及其后果。 3、收集材料,简单介绍戈尔巴乔夫的生平。 4、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和后果。 5、简述“八一九事件”的经过。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⑴、如何认识赫鲁晓夫的改革? ⑵、有的认为,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也有的 认为,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想一想,他们谁 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四)、系统总结: 赫氏高举改革旗,改革政治和经济。 斯大林模式受冲击,各种矛盾因之激。 1985戈上台,经政改革高起来。 政治体制变化大,国家权利分散啦。 “八一九事件”催化剂,苏联不幸终解体。 (五)、巩固训练: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改革只限于经过领域 B、国际形式的影响 C、苏联忙于同美国争霸 D、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2、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疆域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社会生活的变化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B、社会主义应不断地进行改革来完善自己 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D、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历史: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疏理 1、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以便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积极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当时乃至现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奉行的基本准则。1954年中国与印度、缅甸三国共同倡导并逐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3、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是世界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者参加的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会议,共同探讨亚非国家发展的问题。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阐明了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立场,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威望。 重点难点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斗争的结果,不再受外族奴役的中国,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主形象和确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提出和平共处外交原则,首先取得了印度、缅甸的认同,随后获得更多国家的共识,成为国际外交基本准则。 2、建国初期的国际关系:建国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典型例题 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对外开放 C.对内改革 D.独立、自主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不同时期我国的外交原则的掌握。A项是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缅时提出的外交原则,B和C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八字方针,D项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方针。 答案:D 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推动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 () A.平等互利 B.求同存异C.和平共处 D.互不干涉内政2、从中国政府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所起的作用中可以看出 () ①中国政府热爱和平②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③周恩来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④帝国主义势力已不堪一击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中国与哪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 () A.越南、柬埔寨 B.泰国、印度 C.印度、缅甸 D.缅甸、泰国 4、我国政府在与哪国政府的代表谈判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印度 B.印度尼西 C.缅甸 D.越南 5、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 A.印度 B.缅甸 C.苏联 D.美国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主义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 苏联的解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4、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5、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二、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A、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的解体 1、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B、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 C、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2、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女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四、练习巩固,课堂小结 1、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B )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3、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017-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学案新人教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学习目标〕:快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1') 1.引导学生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三.〔课前导学〕:请看课本自学,将下列“知识提炼”中要求的知识点提炼出并填写在空白处。(10') 四.〔教学过程〕:(24')

1.导入新课:回忆俄国昔日的辉煌(展示图片,背景音乐《苏联国歌》)教师:请同学们例举俄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哪些辉煌?(1') 2.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3.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4.教师针对本节重点、难点知识提出如下问题,并作适当拓展。(6') (1)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①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②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①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②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③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5.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①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②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③苏联(俄)国名的改变?

高中必修二学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时间:第十二周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弊端日益暴露, 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953年,逝世,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2、内容 (1)农业方面:允许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等。 (2)工业方面: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结果与影响 (1)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改革失败。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的“”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2)改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3)赫鲁晓夫本人,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试图,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主要内容 (1)工业方面:推行,注意运用,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领域:采取了扩大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3、结果 (1)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改革趋于; (2)下半期,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勃列日涅夫后期,指导思想; (3)的加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5、赫氏与勃氏改革的异同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世界历史下册第五、六单元学案

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学习目标: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匈牙利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情况 过程和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苏联建立于何时?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二)、自学检测 1、社会主义国家影响较大的改革有、、和。 2、欧洲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三)合作交流 1、试从政治、经济等方面介绍赫鲁晓夫改革,并分析其影响。 2、请从政治、经济方面简单介绍匈牙利卡达尔改革并分析其影响。 3、请从政治、经济、外交三方面介绍戈尔巴乔夫改革,并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 4、东欧与中国的改革有何相似之处? (一)拓展延伸 苏联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前后进行的改革,结局截然不同,原因何在? 第13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学习目标:1、掌握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基本情况 2、具体理解苏联解体的情况和影响 过程和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东欧剧变是怎么回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解体?这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了解的知识。 (二)课前检测:(见第12课的自学检测) (三)自学检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题) 1、东欧各国受到了______________改革和西方____________的严重影响,从 __________年下半年开始,各国_________、_________纷纷丧失政权,____________ 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_________也改变了,这就是东欧剧变。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矛盾日益加深,_____________进一步加剧. 4、1991年、苏联发生“__________”,俄罗斯总统___________实际掌握了国家大权,不久苏共中央解散,_______________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5、苏联宣告解体于________年,它在历史上共存在了_________年。 6、苏联解体结束了战后40多年来_______________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彻底瓦解。 (四)合作交流 1、苏联解体的时间是哪一年?东欧剧变和苏联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2、现在世界上还有哪几个社会主义国家? 3、请同学们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五)展示交流(形式多样,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文字表达) (四)拓展延伸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哪些经验教训? 第14课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学习目标: 1、了解二战后亚洲国家获得独立的基本情况 2、掌握新加坡、韩国成为新兴工业国家的原因 3、掌握西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中国经济腾飞的概况 过程和方法 (一)课前检测(见第13课的自学检测题) (二)自学检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题) 1、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运动高涨的形势下被迫签订了《____________________》,印度据此被分为以___________教为主的印度和以_____________为主的巴基斯坦. 2、中、朝、越等国在革命胜利后,建立_____________政权,走上了______________道路. 3、西亚海湾地区一些国家和西方石油垄断公司展开长期斗争,利用石油发展本国经济,石油工业的发展,使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国迈入了世界上最富裕国家行列. 5、中国的_________地区战后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著名的_____________和金融中心,1995年香港贸易总额在亚洲仅次于___________. 6、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__________地区大力发展工业,后又进行经济结构结构调整,从__________________产业转向_________________产业,中国的_________、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知识点与练习题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教材知识掌握 1. 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但是他将问题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这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和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经济改革重点是重工业。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4. 苏联的解体 (1)历史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成功。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从而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2)主要过程 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而告终。 8·19事件齁,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1日苏联原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建立独联体的文件。至此1991年底,苏联解体。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一、教材知识掌握 1. 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欧洲和亚洲的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主要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欧洲)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亚洲)中国、朝鲜、蒙古、越南。 (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特点:①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大都受制于苏联;②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所以它们先后进行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其中以匈牙利的改革较为突出。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3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决议;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并通过决议、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2月21日“阿拉木图协议”签署;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2、能力培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3、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本课引言由引文和问题组成,引文是戈尔巴乔夫在辞去总统职务时发表的电视演说片断。其中表明了他改革的原因和结果。引言提出的问题是:苏联为什么没有经过自身的改革而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教师利用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赫鲁晓夫的改革”,课本简要介绍了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结果、评价。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例如: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从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首先从农业开始。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教材介绍了这些措施。 (2)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教材简述为:成效甚微。并在“学思之窗”中介绍了大规模垦荒的结果和影响:暂时起一定作用,但是破坏了生态。教材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教学建议,可以适当补充资料,请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斯大林模式是否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为什么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功过没有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你怎样评价赫鲁晓夫?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探讨,以加深对本目内容的理解。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附答案)

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使用说明】 1.依据导学案通读教材,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独立完成导学案。 2.突出落实的重点知识有: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发展的实质。 【学习目标】 1.识记发展的普遍性,理解发展的实质,明确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唯物辨证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一、自主学习(先通读一遍课本,在课本上规范的勾划并标注以下知识) (一)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一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的过程。 注:整个世界包括三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综上可见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2.发展的意义 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注: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三)原理总结: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反对: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二、判断自测(具体要求:独立思考、写出理由) 1.发展属于变化,变化也是发展。(×) 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教案1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决议;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并通过决议、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2月21日“阿拉木图协议”签署;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2、能力培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3、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导入1): (师):你知道图中人物是谁吗?他就是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 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存在了约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问题情景导入2): (课件显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图片。) 师: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回顾这段历史,除了建国初期的两大著名领导人物——列宁和斯大林外,苏联的经济改革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的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讲授新课): (师):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主备教师:孙媛媛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 程。” ──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 “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 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014年高一历史课前知识点学案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我从小在苦水中长大,当过杂役,受过别人的凌辱。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新生活。从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那里我知道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后来我参加了红军。在一次激战中,我的头部受了重伤,但我最终战胜了死亡活了下来。出院后,我不能重返前线,只好参加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我就是国家的主人,工作虽然紧张艰苦,但我内心充满激情,我为劳动高兴,我真心支持不劳动不得食的政策规定。再后来我参加了工业建设和边防战线的斗争,并且入了党。 由于我的伤势影响加上过度劳动的原因,1927年,我几乎完全瘫痪了,接着又双目失明。但严重的疾病束缚得住我的肉体,却束缚不了我的精神。在病床上我找到了“归队”的力量。我要用文学创作的武器开始我的新生活。我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的未来会一片光明,我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前认知必备

目标导航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背景、内容和评价。(重点)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评价。(重点)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评价。(重点) 4.认识斯大林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难点)要点导读 教材创新研读 教材要点详解 知识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作用 (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议一议为什么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个特点? 提示:(1)“战时”:①从背景看,它是在面临国内叛乱和国外干涉的严峻形势下采取的。②从目的看,它主要是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③从内容看,各项措施主要为战争服务。(2)“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各项措施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共产主义”特征。 【领悟整合】 知识点2 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内容:(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