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年级金杯数学教案下

四年级金杯数学教案下

四年级金杯数学教案下
四年级金杯数学教案下

《金杯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

编者彭慧

目录

1、简便运算………………………………………………………………

2、二进制(一)…………………………………………………………

3、二进制(二)…………………………………………………………

4、容斥原理………………………………………………………………

5、小数加减法……………………………………………………………

6、分类巧数图形…………………………………………………………

7、植树中的学问…………………………………………………………

8、盈亏问题………………………………………………………………

9、智破数阵………………………………………………………………

10、年龄问题………………………………………………………………

11、图形割拼………………………………………………………………

12、抽屉原理(一)………………………………………………………

13、抽屉原理(二)………………………………………………………

14、最短路线………………………………………………………………

15、智能趣题………………………………………………………………

一、《简便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能熟练地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定律与技巧进行简便运算,并能灵活运用。教学重点:

能灵活运用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与技巧。

教学难点:

加强观察能力,学会判断,选用最合适的简便运算方法。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3、例4,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第三课时:教学例5、例6,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教学建议:

一、揭示课题,明确概念,复习学过的运算定律。

故事引入:星期天,妈妈带着小金和小银到超市买了五件商品,价格如下:童装一套228元,书包一个135元,电水壶一个172元,椅子一把65元,鞋子一双148元。妈妈来到收银

处结账,电脑还没有打出详单时,小银已经说出了总价,妈妈问:“聪明的小银,你是怎样计

算才又快又对地算出最后结果的?”俏皮的小银望着小金说:“你问小金吧,他知道我是怎样

算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银的巧算方法吗?

二、教学例题,掌握技巧。

1、教学例1,利用凑整的思想,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注意添括号的原则。

2、教学例2,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3、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4、教学例3,利用凑整的思想,教会学生加减法中添加小括号的原则,进行简便运算。

5、教学例4,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注意引导学生灵活地拆分关键的数,达到简算的目的。

6、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7、教学例5,第1小题运用凑整的思想,将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看做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将多加的减去。第2小题引导学生学会寻找适合用乘法分配律的因数,

将合适的数进行拆分,将乘法分配律运用到恰到好处。

8、教学例6,先让学生学会观察,两个乘法算式中因数的大小关系,两个差数为1的因数,

一定是拆分大数,变成小数+1的形式,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9、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习题解答:

(一)【热身演练】1题:(1)2000,(2)57;2题:(1)3400,(2)2;3题:(1)200,(2)1000;4题:(1)300000,(2)1111100;

5题:(1)666665,(2)1000000;

【走进奥数】:原式=2007×2008×10001-2007×2008×10001=0

(二)练习题1题:(1)2200,(2)316,(3)214,(4)300;

2题:(1)100000,(2)4,(3)27,(4)728;

3题:(1)3535,(2)9800,(3)4000,(4)98100;

4题:(1)11108889,(2)222000;

5题:原式=5÷7×11÷11×16÷16×35=25

6题:原式=(2005+1)×2008-2005×(2008+1)

=2005×2008+2008-2005×2008-2005

=3

二、二进制数(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二进制的基本特点,掌握十进制转化成二进制的方法和二进制转化成十进制的方法。

2、初步了解八进制与二进制的关系,并学会互化。

教学重点:

了解二进制的基本特点,掌握十进制转化成二进制的方法和二进制转化成十进制的方法。教学难点:

了解八进制与二进制的关系,并学会互化。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3、例4、例5,完成“热身演练”第3、4、5题。

教学建议:

一、以熟悉的十进制为基础,了解进位制的基本原理。

生活常识引入: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十进制应用很广泛,但也有很多非十进制的情况,如12个月为一年,是12进制,60分钟为一小时,是60进制。在计算机上现在通用的是二进制,这是因为计算机的计算和记忆元件只有两个不同状态,如“开”和“关”,相对应用“1”和“0”两个数码,采用二进制最方便。

1、十进制的计数方法,展开方式。

2、介绍二进制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例题,掌握技巧。

1、教学例1,通过例题十进制展开式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十进制数,都可以用各位数码(共十个不同数码)与10的方幂的乘积的和来表示,其中幂指数比相应数码所在的位数(从右往左数)少1。

2、教学例2,在认识二进制特点的基础上,通过1~8各数二进制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任何一个二进制数,就是各位数码与2的方幂的乘积的和,其中幂指数等于相应数码所在位数(从右往左数)减1。

3、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4、教学例3,通过1~8各数二进制与十进制的对照表,让学生从简单的二进制转化成十进制的过程中,了解二进制转化成十进制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教学例题3,从而系统地学习二进制转化成十进制的基本方法:先将二进制的数写出展开式,再求出各部分积的和。

5、教学例4,十进制数转化成二进制数的方法通常叫做除(以)二取余法,即用2连续去除这个十进制数,直到商为零为止,然后将每次所得的余数(只能是0或1)按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写出来,就是与这个十进制数相等的二进制数。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除的过程。

6、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7、教学例5,先了解八进制数,任何一个八进制数,可以写成各位数码与8的方幂的乘积的和的形式,其中幂指数等于相应数码所在位数(从右往左数)减1。然后再教学如何将八进制数转化成十进制数,将展开式求出和即可。最后教学怎样将十进制数转化成八进制数,使用“八除取余”法。

8、小结:设P是一个大于1自然数,则P进制数与十进制数可以互化。互化的法则是:

“P除取余”法可将十进制数化成P进制数,通常使用短除法,把每次的余数从最后一个往前面写完就得到P进制数。

P进制数化成十进制数就是将各位上的数字乘以P的方幂,其幂指数为位数减1,然后将这些乘积相加,所得的和就是十进制数。

9、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习题解答:

(一)【热身演练】1题:234=2×102+3×10+4,5090=5×103+9×10;2题:100(2)=1×22,1101(2)=1×23+1×22+1×2;3题:1100(2)=1×23+1×22=12,100011(2)=25+2+1=35;4题:56=111000(2),325=101000101(2);5题:312=470(8),45=39(12);【走进奥数】题:111(8)>100100

(2),1210(3)<145(6)

(二)练习题1题:2008=2×103+8,25608=2×104+5×103+6×102+8;2题:111(2)=1×22+1×2+1,10000(2)=1×24;3题:100001(2)=1×25+1=33,100110(2)=1×25+1×22+1×2=38;4题:123=1111011(2),1000=1111101000(2);5题:211(3)=22,1357=2515(8);6题:280=100011000(2),124(6)>101011(2)

三、二进制数(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二进制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运算法则,能用竖式进行正确地运算。

2、能灵活地运用二进制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进行二进制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运算。

教学难点:

运用二进制数运算的方法解决稍复杂的数学问题。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3、例4,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第三课时:教学例5、例6,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教学建议:

一、复习二进制数和十进制的基本特征,以十进制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为切入点,引出二进制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

设疑引入:某岛的居民他们个个都说:2×3=10,我们会觉得很纳闷,2×3应该等于6,可他们说这种计算是对的,请你猜一猜他们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教学例题,掌握技巧。

1、教学例1,与十进制数的加法进行对比,二进制数的加法不同点就是满二进一。板书例题的竖式计算过程,然后总结二进制数的加法计算法则。

2、教学例2,与十进制数的减法进行对比,二进制数的减法不同点就是退一当二。板书例题的竖式计算过程,然后总结二进制数的减法计算法则。

3、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4、教学例3,先引导学生根据二进制数的特点,想一想二进制数的乘法计算只有几种情况,并板书出来,然后教学例题,让学生自己探索出二进制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5、教学例4,直入例题,让学生尝试着单独解决问题,注意引导在除的过程中,商的位置,商只有1和0,减法要退一当二等问题。

6、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7、教学例5,利用小青年计算的4个算式,找出他的计算特点和规律,明确这是四进制数的加法计算,然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将四进制数转化为十进制数。

8、教学例6,通过一步一步的推算,让学生明确所需的砝码质量其实与二进制数有关,然后

让学生计算出2的多少次幂接近2008,进而就可以算出所需砝码的个数。

9、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习题解答:

(一)【热身演练】1题:111(2),10001(2);2题:1001(2),1011(2);3题:1100(2),110111;4题:110(2),111(2);5题:4×5=32(6);【走进奥数】题:1~40。

(2)

(二)练习题1题:11000(2),100001(2);2题:1111(2),11110(2);3题:10000100(2),11011

;4题:101101(2),101(2);5题:●●●●;6题:1~31。

(2)

四、《容斥原理》教案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容斥原理的基本类型,并能运用此类题的解题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运用容斥原理的基本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解决较复杂的容斥原理问题。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3、例4,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第三课时:教学例5、例6,完成“热身演练”第5、6题。

教学建议: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明确容斥原理的基本类型与解题方法。

故事引入:森林里住着很多动物,狮子大王派仙鹤去统计鸟的种数,蝙蝠跑去说:“我有翅膀,我算鸟类。”仙鹤把蝙蝠统计进去了,结果得出森林中共有80种鸟类。狮子大王又派大象去统计兽类的种类,蝙蝠又跑去说:“我没有羽毛,我算兽类。”结果统计出森林中共有70种兽类。最后狮子大王问:“森林中共有鸟类和兽类多少种?”狐狸军师听了仙鹤和大象的统计结果,向狮子大王报告:“森林中鸟类与兽类共计150种。”这个统计对吗?兔子跑过来说:“不对,因为在这个统计中,蝙蝠被算了两次。”正确答案应该是80+70-1=149(种)。

二、教学例题,掌握技巧。

1、教学例1,通过图示,让学生明白参加文学社的38人加上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34人,共72人,比全班人数多72-56=16人,两组都参加的人在文学社和数学兴趣小组各算了一次,同一部分重复计数,因而用两组人数的和减去全班人数,即可得到两组都参加的人数。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容斥原理的基本解题方法。

2、教学例2,先让学生根据容斥原理的方法求出100以内既是5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的数共有多少个,再算出既不是5的倍数又不是9的倍数的数共有多少个。

3、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4、教学例3,此题与例1相反,可借助倒推法引导学生根据舞蹈组的人数和合唱团的人数,以及两项都参加的人数算出全班的人数。

5、教学例4,先引导学生从100人中减去两项均不会的10人,然后再按例1的方法求出既懂英语又懂俄语的人数。

6、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7、教学例5,此题可借助线段图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每隔3厘米和每隔4厘米做一个记号,

必定会有重叠的记号,这些地方为3和4的公倍数的记号点,所以将每隔3厘米做的记号个数和每隔4厘米做的记号个数相加,再减去重复的记号个数。

8、教学例6,先引导学生利用容斥原理求出全校的男生人数,再求出全校的女生人数,再利用容斥原理的基本方法求出两种活动都参加的女生人数,最后求出只参加体育活动而没有参加文体活动的女生人数。

9、完成热身演练第5、6题。

习题解答:

(一)【热身演练】1题:19名;2题:107个;3题:48人;4题:34人;5题:96人;6题:15人;【走进奥数】:7人。

(二)练习题1题:116平方厘米;2题:334个;3题:66个;4题:7人;5题:36人;6题:41人。

五、《小数加减法》教案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观察,并能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性质、法则等使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能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性质、法则等使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与对比,能灵活地运用加减法的各种运算定律、性质、法则进行简算。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例3,完成“热身演练”第1、2、3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4、例5、例6,完成“热身演练”第4、5题。

教学建议:

一、复习加减法的各种运算定律、性质、法则,导入课题。

生活见闻引入:小松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结账后,妈妈想算算商品总价是不是与电脑的结账单一样,于是,她把结账单交给小松,要他很快地心算一遍。小松拿过结账单一看,有10件商品的价格,2.98、10.55、39.4、45.8、4.02、15.72、16.2、7.6、23.28、6.45元,小松想了想,很快他就算出了总价。妈妈问他怎么那样快就算好了?小松说他运用了小数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方法。

二、教学例题。

1、教学例1,注意观察加数和减数,将接近整十的数看成整十进行计算,采用“多加的减去,

多减的加上”的方法进行简算。

2、教学例2,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凑整简算。

3、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4、教学例3,让学生掌握拆括号的原则,括号前是加号,拆括号后括号内的符号不变,括号

前是减号,拆括号后括号内的符号要变,加号变成减号,减号变成加号。

5、教学例4,先让学生观察加数的特点,这是一个公差为0.1的等差数列,可采用“(首项+

末项)×项数÷2”的方法进行求和计算。

6、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7、教学例5,这不是一个等差数列,前几个加数,即0.1、0.3、0.5、0.7、0.9成等差数列,

公差为0.2,后一部分加数0.11、0.13、0.15、0.17…0.99也成一等差数列,公差为0.02,

所以可以采用“(首项+末项)×项数÷2”的方法分别求出两个等差数列的和。

8、教学例6,这个题可以采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但是更快、更好的方法是将算式分成两

组0.1+0.2+0.3+…+9.9,像0.1+0.9那样凑成一组一组的10,,加上中间的10,一共100个10。

9、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习题解答:

(一)、【热身演练】1题:(1)88.55,(2)6.023;2题:(1)20,(2)10;3题:减少7.64;4题:2.24;5题:78.5;【走进奥数】:5。

(二)、练习题1题:(1)65.74,(2)18.407;2题:(1)15,(2)10;3题:23.98;4题:81.93;5题:103.25;6题:30.03。

六、《分类巧数图形》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数各种三角形、四边形的规律,并能准确地计算出各个图形的个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数各种三角形、四边形的规律,并能准确地计算出各个图形的个数。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有序地思考,寻找图形所隐藏的类型。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例3,完成“热身演练”第1、2、3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4、例5、例6,完成“热身演练”第4、5、6题。

教学建议:

一、引入课题,明确意义,了解只有巧数才能数得又对又快。

故事引入:狐狸聪聪最喜欢玩三角形啦!每天它把三角形的积木摆放成各种形状和图案,可开心呢!有一天,聪聪发愁了,它拿来很多三角形的积木,摆成下面这种样子:

它数也数不清这里面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你能帮帮它吗?

二、教学例题,掌握技巧。

1、教学例1,出示三角形图1,让学生先尝试自己独立数一数,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数才不重复、不遗漏,再进一步总结出数三角形地规律。接着出示三角形图2,让学生观察图1与图2的相同与不同,再寻找计算的方法。

2、教学例2,先让学生利用从小数到大的方法数出图1中长方形的个数,再过渡到图2,找出巧算的方法,从而总结出数长方形的方法是:长边上的线段数×宽边上的线段数=长方形的个数。

3、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4、教学例3,先让学生利用从小数到大的方法数出图1、2中正方形的个数,然后根据所写的算式总结数正方形的方法。

5、教学例4,出示图形后,先观察图形中隐藏了哪几类三角形,依次把它们画出来,然后再一类一类地有序地数出个数,最后求出总数。

7、教学例5,先让学生明确正方形的特点是四边长度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把丁字图形所能围成的正方形一类一类地数出来,最后求出总数。

8、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习题解答:

(一)【热身演练】1题:6个,30个;2题:60个,36个;3题:26个,30个;4题:6个,44个;5题:6个。【走进奥数】:27个。

(二)练习题1题:15个,15个;2题:16个;3题:36个;4题35个;5题:10个,20个

七、《植树中的学问》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结构特征。

2、通过线段图,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直线植树与封闭植树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

灵活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直线植树与封闭植树中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

学会判断植树的类型,并且一定要运用所给的条件先求出段数。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3、例4,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第三课时:教学例5、例6,完成“热身演练”第5、6题。

教学建议:

一、揭示课题,明确概念。

故事引入:(展示漂亮的道路图片),贝贝和爸爸坐车到外地旅游,一路上,漂亮的城市建设让他目不暇接,特别吸引他的是路旁整齐排列的树木、路灯、广告牌,他在想,设计的叔叔阿姨们是怎样才能准确地计算出每两样物品之间的相等距离的?

1、利用线段图,掌握直线植树的三种类型及封闭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板书知识点。

(1)在一条直线上植树,如果两端都植树,植树棵树=总长度÷每棵距离+1;如果一端植而另一端不植,植树棵树=总长度÷每棵距离;如果两端都不植,植树棵树=总长度÷每棵距离-1。

(2)、在一个封闭图形四周植树,植树棵树=总长度÷每棵距离。

二、教学例题,掌握技巧。

1、教学例1,理解此题棵树比间隔数多1,先利用总长度÷每棵距离求出间隔数,再求棵树。

2、教学例2,先用个数-1求出间隔数,再算出总长。

3、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4、教学例3,先运用个数-1求出间隔数,再利用总长度÷间隔数=每棵距离。

5、教学例4,让学生感悟到以时钟每敲两下之间所隔的时间为一个间隔,再利用植树问题的特点进行解答。

7、教学例5,这是一道封闭型植树问题,关键是求出间隔数。

8、教学例6,关键是怎样计算图形各顶点上的棵树。

9、完成热身演练第5、6题。

习题解答:

(一)、【热身演练】1题:501棵;2题:290米3题:18棵、4米4题:90级;5题:600个、1米;6题:28棵。【走进奥数】:3时。

(二)、练习题1题:401棵;2题:300米;3题:8米;4题:15分;5题:64棵;6题:36棵。

八、《盈亏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两次分配的方法,比较分配结果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

2、掌握盈亏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方法。

3、能灵活解决非标准的稍微有些变化的盈亏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盈亏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非标准的稍微有些变化的盈亏问题的解题技巧。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3、例4,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第三课时:教学例5、例6,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教学建议:

一、揭示课题,明确概念。

情境引入:幼儿园的张老师拿来了一些糖果,准备分给大班的小朋友吃,如果每个小朋友分3颗糖果,就多出28颗糖果;如果每个小朋友分5颗糖果,就少22颗糖果。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多少颗糖?”你能想办法帮张老师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将学习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例题,掌握技巧。

1、教学例1,重点讲解解题方法,明确什么是“盈”,什么是“亏”,

什么是“两次分得的差”。

2、教学例2,讲解方法与例1相似,分析清楚为什么两次分配相差总数是(45-24)棵,然后再求出人数和棵数。

总结盈亏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方法:

(1)、“一盈一亏”型:(盈+亏)÷两次分得的差=份数

(2)、“两盈”型:(大盈—小盈)÷两次分得的差=份数

(3)、“两亏”型:(大亏—小亏)÷两次分得的差=份数

3、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4、教学例3,重点让学生明确有两只小猴子没分到,说明每只小猴子分10个桃子,还差(10×2)个桃,两次分配相差总数是10×2=20(个)。

5、教学例4,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怎样通过增加和减少一只船寻找盈和亏的数量,这道题属于第一种类型的盈亏问题`。

答:这个班共有36个同学。

6、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7、教学例5,此题难点是两个班的人数不相同,让学生明确把两个班的人数想象成一样多,那么需将大班减少7个人,这样大班每人5块饼干,就多余(5×7+6)块,再用第一种类型的盈亏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就求出了小班的人数。

8、教学例6,此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如果所有的人分配方法一样,那么盈和亏的数量各将怎样变化。

9、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习题解答:

(一)、【热身演练】1题:2行,23人;2题:6个,72根;3题:3个,30本;4题:8人;5题:11个,43块;【走进奥数】:1200米。

(二)、练习题1题:9人,59棵;2题:15个,86道;3题:17米,48米;4题:4200个;5题:84个;6题:8人,38棵。

九、《智破数阵》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数阵图的概念以及分类。

2、掌握填写数阵图的各种方法,并知道数阵图的各种填法。

教学重点:

掌握填写数阵图的各种方法,学会计算重复数。

教学难点:

怎样列式计算重复数,掌握搭配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3、例4,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第三课时:教学例5,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教学建议:

一、揭示课题,明确概念。

故事引入:欢欢想到动物城堡中找小动物们玩,到了城堡门口,大象爷爷把他给拦住了,非要欢欢用1~8这8颗棋子按要求放入下面的数阵中,答对了,才能让欢欢进去。欢欢左思右想,怎么也答不出来,大象爷爷说:“回去先学一学填写的方法吧!”今天我们就和欢欢一起学学智破数阵的方法。

展示各类数阵图,介绍它们的名称和分类。

二、教学例题,掌握技巧。

1、教学例1,明确填写要求,理解三条线上的数字之和应是3的倍数,其中中间数a一共加了3次,所以其余6个数的和是3的倍数,并且等于1+2+…+7-a=28-a,从而可知a=1、4

或7,除去中间数,算出其余两个数之和,按大配小进行搭配,此题共三种解法。

2、教学例2,此题解法不唯一。引导学生先计算出所填写的6个数的和,加上三个角上的重复数,三条线上数的和应是3的倍数,从三个重复数的和最小与最大想起,填写重复数各是几,再算出其余数。

3、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4、教学例3,因为所填写的每一个数都重复了一次,所以先计算出8个数的和,再将者8个数分成4组,每组和为9,根据大配小的原则,有下面几组:1+8=2+7=3+6=4+5,每条线上填入两组数,然后经过调整使得正方形四个顶点上的和也为18。

5、教学例4,引导学生填写复合型数阵图时,应先考虑一种情况填写,再将数字进行调整,符合另一种情况的要求。此题先按例1的方法填写直线上的各数,然后调整各数的位置,使得圆周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6、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7、教学例5,此题的解题方法与例4相同,先按例1的方法填写直线上的各数,然后调整各数的位置,使得三角形三个顶点上的数的和也相等。

8、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习题解答:

(一)、【热身演练】

1题:

2

3题:

4

【走进奥数】:

(二)、练习题

1题:2题:

21

3题:4题:

十、《年龄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从简单实例中理解年龄差不变的特点,并运用到实际解题中。

2、领悟每个年龄问题与和差、和倍、差倍问题的具体联系,灵活解答各类年龄问题。

教学重点:

将年龄差不变的特点巧妙地运用于年龄问题中。

教学难点:

找到年龄问题与和差、和倍、差倍问题的具体联系。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3、例4,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第三课时:教学例5、例6,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教学建议:

一、揭示课题,明确概念。

故事引入:牛年来到,老牛小牛一起看热闹。小牛问老牛:“我长到您这么大时,您有多少岁了?”老牛说:“我19岁。”小牛又问:“您像我这么大时,我有几岁呢?”老牛说:“你才4岁。”同学们,要想知道老牛、小牛今年几岁,就要学会一些解决年龄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例题,掌握技巧。

1、教学例1,明确这是一个和倍问题,老师可借助线段图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先加1。

2、教学例2,重点让学生理解年龄差不变,然后利用差倍问题的方法进行解答。

3、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4、教学例3,爸妈今年的年龄和是72岁,今年的年龄差仍是6岁,然后利用和差问题的方法算出爸妈今年的年龄。

5、教学例4,这是一个和倍问题,看倍数,我们应该找到母女两人今年的年龄和,再利用和倍问题的特点进行解答。

6、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7、教学例5,读题,理解题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盈和小妮之间年龄的倍数关系将会发生变化,此题利用假设的方法进行解答。

8、教学例6,此题应向学生解释小明与叔叔的对话中讲到了三个年龄阶段,过去、现在与将来。利用线段图让学生清楚地看到6岁与33岁之间相差的3个年龄差,然后再解题。

9、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习题解答:

(一)【热身演练】1题:36岁、10岁;2题:12年;3题:20岁、17岁;4题:40岁;5题:吴浩9岁,张敏3岁;【走进奥数】:19岁。

(二)练习题1题:64岁、8岁;2题:6年;3题:19岁、13岁;4题:44岁、11岁;5题:小英8岁、小亮16岁;6题:27岁。

十一、《图形割拼》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抓住“割、拼前后图形的面积相等”这个知识点,学会图形的平移、旋转,将图形进行合理的分割与拼合。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图形分割与拼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与推理,使图形的割拼合理而简单。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3、例4,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第三课时:教学例5、例6,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教学建议:

一、七巧板引入,激起学习欲望,揭示课题。

出示七巧板拼图,激趣引入:同学们,大家一定在幼儿园就跟随老师一起玩过七巧板的游戏吧!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七块,然后把这七块图形再拼成另外一个图形或图案,各种各样,非常有趣。其实,在你割拼的同时,你也在运用一些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图形的分割。

二、教学例题,掌握技巧。

1、教学例1,让学生理解将长方形剪出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平移就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将这个直角三角形进行平移、翻转就能得到一个梯形。

2、教学例2,引导学生运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性质对任意三角形进行分割,使它被分成面积相等的四个小三角形。

3、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4、教学例3,根据割拼后的图形面积与原图形的面积相等这一思想,引导学生先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即正方形的面积),再算出正方形的边长,最后依据边长的大小分割好原长方形的长与宽,再拼成正方形。

5、教学例4,此题可引导学生倒推,先想一个长方形怎样才能割拼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再把拼成的三角形还原成长方形。过三角形两边的中点向第三边垂直切去,这样切分三块就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6、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7、教学例5,借助“两个图形的面积和就是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这个思想,引导学生先算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和,再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然后巧用各条边的长度,计算出合理的割拼方法。

8、教学例6,先引导学生连接正方形的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4个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连接等腰直角三角形各腰的中点,就把正方形分成了8块,其中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4个等腰梯形。为了使拼成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分别取出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等腰梯形,就能拼出所要求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9、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习题解答:

(一)、【热身演练】1

;2题:100个;3题:先将每个大正方形平均

分成

4个小正方形,4×3÷

3个小正方形。4题: 16×9=144=122,

正方形的边长是12分米;【走进奥数】:切法: (二)、练习题

1题:

2题:

3题: 4题:能;5题:4种;6题 略。

十二、《抽屉原理(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抽屉原理的基本特征和解题方法,并能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当中。

2、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以及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抽屉原理的基本特征和解题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学会分清题中的抽屉与苹果,正确地解题。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3、例4,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第三课时:教学例5、例6,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教学建议:

一、揭示课题,明确概念。

B

D

从知识导航中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基本特征。

生活故事引入:妈妈买回3个,把它们放入了2个抽屉中。妈妈让儿子小宏猜怎么放

的,小宏说:“至少有一个抽屉放入了2个或两个以上的”。他的说法对吗?

把3个苹果放入2个抽屉中,有4种不同的放法,见下表:

2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这样可以肯定有1个抽屉至少有2个苹果,这样证实了小宏的说法是对的。以上所说的抽屉放苹果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数学原理,它叫做“抽屉原理”,也叫做“鸽笼原理”。

二、教学例题,掌握技巧。

1、教学例1,把全年366天当作366个抽屉,把367名婴儿当作367个苹果,所以,这其中必有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婴儿出生于同一天。

2、教学例2,此题是已知抽屉数,要求苹果的个数。

3、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4、教学例3,这题的关键是找出什么是抽屉,十种搭配方式看成十个“抽屉”,11个参赛同学看成十一个“物体”,根据抽屉原理,所以至少有2个同学所报的项目相同。

5、教学例4,本题的关键是把100个自然数分为10组,每组中任意两个数的差都小于10。把这10组数当作10个抽屉,11个数一定都在这10个抽屉里,并且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两个数,而这两个数的差一定小于10。

6、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7、教学例5,根据抽屉原理的第二条原则:把xm+1个物体放到m个抽屉里,那么肯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x+1个物体。这个题因为124=4×30+4,所以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放4+1=5件(或更多件)物体,即有人会得到5件或5件以上的玩具。

8、教学例6,这个题学生很难理解抽屉数和物体的个数,教师应引导学生先知道共有多少个不同的和(抽屉数),再通过平移知道有多少个田字格(物体的个数),然后再运用抽屉原理进行解答。

9、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习题解答:

(一)、【热身演练】1题:12生肖当作抽屉,13个人当作物体,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2题:7个;3题:6种搭配当作抽屉,7个小朋友当作物体,7个小朋友中总有两个挑选的玩具都相同;4题:4本书,两本不同的搭配在一起一共有6种情况(抽屉数),所以至少要有7个人(物体数);5题:160÷52=3(棵)…4(棵)3+1=4(棵);【走进奥数】:十字图形的个数有18×18=324(个)(物体数),和最小为5,最大为45,从5到45,共有41个不同的和(抽屉数)。324÷41=7…37,其中和相等的十字图形至少有8个。

(二)、练习题1题:2名;2题:是的;3题:3个数必有2个数同为奇数或同为偶数,它们的和必定为偶数,即总有2个自然数的和是2的倍数;4题:3+3+1=7(种)搭配,7+1=8(名);5题:50÷7=7…1,7+1=8;6题:每列3种颜色,共8种搭配,图中有9列方格,所以其中至少有2列的涂色方式相同。

十三、《抽屉原理(二)》教案

教学目标:

1、根据抽屉原理的基本特征和解题方法,学会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最不利的情况,并能结合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才算最不利的情况。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3、例4,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第三课时:教学例5、例6,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教学建议:

一、揭示课题,明确概念。

从知识导航中,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最不利的情况。

生活故事引入:小彬与小夏是好朋友。一天,小彬拿来一个布袋,他告诉小夏布袋里装有3个红球和4个蓝球,如果闭上眼睛摸,一次必须拿几枝,才能保证至少有一个是蓝球?小夏毫不犹豫地说是1个,小彬说:“不对,应该是4个。因为如果拿的人很倒霉,先把3个红色的球全抓住了,然后再抓1个,必定会有一个蓝色的球。”你们觉得小彬说得对吗?

二、教学例题,掌握技巧。

1、教学例1,让学生明白最不利的情况就是拿到手的都是红球,再拿一个球一定是蓝球,所

以必须拿3+1=4个才能保证至少有一个是蓝球。

2、教学例2,最不利的情况就是将其它两种颜色全拿尽,唯独没有红笔,所以一把必须不少

于5+10+1=16支。

3、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4、教学例3,因为要取出的是两双袜子,从最不利的情况如手,先取出是10只同色的袜子,再从剩下的两种颜色的袜子中各取1只,但还是不能满足有两双同颜色的袜子,所以必须取10+1+1+1=13(只)袜子,才能保证有2双同颜色的袜子。

5、教学例4,给40个同学发书,每人保证有3本,最不利的情况就是每人只发了2本,再发1本,就能保证至少有1人能得到3本书,所以要发40×(3-1)+1=81(本)

6、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7、教学例5,因为要从10位候选人中挑选两位投票,所以首先要计算出共有多少种选法,把9+8+7+6+5+4+3+2+1=45种不同的选法看作45个“抽屉”,把一个班的同学看作“物体”,根据抽屉原理一,共要45+1=46(名)同学。

8、教学例6,此题因利用图让学生理解6个人相互之间的联系,然后再运用抽屉原理让学生理解5条连线只有两种情况(认识与不认识),其中至少有3条线是同一种情况(要么实线,要么虚线)。最后利用一个三角形三条线的情况,来证明结论。

9、完成【热身演练】第5、【走进奥数】题。

习题解答:

(一)、【热身演练】1题:7个;2题:6+1+1+1=9(根);3题:5×9+1=46(块);4题:3+2+1=6(种)搭配,6×3+1=19(人);5题:(1+20)×20÷2=210,209<210,所以一定会有2个同学拿到的本数相同;【走进奥数】:100个数分成50组(当作抽屉),取出51个数,必定有2个数在同一个抽屉里。

(二)、练习题1题:7张;2题:3×5+1=16(支);3题:4×4+1=17(张);4题:7+6+5+4+3+2+1=28(种)选法,28+1=29(名);5题:1~30中共有6个5的倍数,有30-6=24个不是5的倍数,所以至少取出24+1=25个数;6题:7×2+7+7+1=29(只)。

十四、《最短路线》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笔画成的解题方法,并能运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设计最短路线的方法,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设计最短路线的方法,并能画出路线图。

教学难点:

怎样画出最短路线的设计图。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3、例4,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第三课时:教学例5,完成“热身演练”【走进奥数】题。

教学建议:

一、揭示课题,明确概念。

介绍“将军饮马”故事,了解最短路线在生活中的运用。

数学故事引入:古希腊亚地山里亚城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海伦,他数学、物理、聪慧过人。有一天,一位远道而来的将军向他请教一个问题:从A地出发到河边饮马,然后再去B地马棚(如图),走什么样的路线最短?海伦听了将军的问题,稍加思索,便回答了这个问题,将军听了恍然大悟。这个问题后来被人们称为“将军饮马”问题。海伦方法的关键是运用了“对称原理”,把折线长度的比较,变成了两点之间连线长度的比较。

1、教学例1

导找出规律,怎样才能一笔画成。

2、教学例2,明确题意,寻找出入口其实就是找到一笔画成的起始点。

先让学生尝试寻找,再与例1进行对比,解答完后总结出一笔画成的解题规律。

3、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4、教学例3,先出示立体图形,明确从A点爬到B点要经过两个相邻的面,假设把含B点的面顺时针方向转动900,使它和含A点的面在同一平面上,则A、B之间的最短路线应该是AB,懂得两点之间的连线,直线最短。

5、教学例4,运用两个地点之间走直线最近的原理,假设把甲村(或乙村)搬到公路的另一侧(搬的时候,不能改变其到公路的路程),这样就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从甲村向直线AB画一条垂线,然后在直线的另一侧也画一条同样长的垂线。这样就相当于把甲村“搬”到直线的另一侧。甲‘点也叫做甲点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我们将甲‘点与乙点用直线连接起来,这条直线与AB的交点(图中P处),就是汽车站应该建的地方。

6、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7、教学例5,此题最短的路线不止一条,根据(1)尽量多走3米长的貂笼间隔,少走4米长的貂笼间隔;(2)根据勾股定理,第⑨步走斜边(长5米,这是因为52=32+42)比走两条直角边(3+4=7米)要少走2米。他每喂食一次,至少要走3×5+4×3+5=32(米)。

8、完成热身演练【走进奥数】题。

习题解答:

(一)、【热身演练】1题:(1)能;(2)不能;2题:A 点;

3

4题

【走进奥数】:

(二)、练习题

1题:(1)不能;(2)能; 2题:能。从A 点开始,到B 点结束。(如右图)

3题:不能,关上A 室与C 室之间的门,才能达到目的。

4 5题:

十五、《智能趣题》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的解答思路、方法和策略,做到解题思路灵活,技巧性强。

2、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的解答思路、方法和策略。

教学难点:

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和技巧性。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3、例4,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第三课时:教学例5、例6,完成“热身演练”第5、6题。

教学建议:

一、揭示课题,了解智能趣题的特殊性。

B A ‘

A ‘

B ‘ A B A B C

D ·

E E

生活故事引入:一个人用一只小船过河,他带了三样东西:一只狗、一只鸡、一篮青菜。他每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河,而且没人的时候狗会吃鸡、鸡会吃菜。这个人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过河的方法,他来回在河上4趟,重要的物品被带来又带去,但他避免了狗吃鸡、鸡吃菜的情况。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怎样安排过河的吗?

二、教学例题,掌握技巧。

1、教学例1,让学生理解前后两次总共加水一杯,前后也只喝到一杯牛奶,所以牛奶和水一样多。

2、教学例2,根据抽屉原理,把一年12个月当成12个抽屉,13个同学当作13个苹果,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苹果。

3、完成【热身演练】第1、2题。

4、教学例3,引导学生理解如果每个盒中玻璃球的个数都不相等,那么最少3个盒子一共放了1+2+3=6个,所以小于6个的情况不能做到,而大于6个的情况能做到。

5、教学例4,此题如果理解困难,可以利用日历排列帮助学生理解。

6、完成【热身演练】第3、4题。

7、教学例5,用空酒瓶换啤酒喝,需要学生一层一层向下分析。可借助画图分析法,通过图形代表酒瓶,让学生理解并知道最后能得到多少瓶酒。

8、教学例6,重点要让学生记住每次必须有人划船,而且没人的时候狗会吃鸡、鸡会吃菜这些要点,然后设计好过河计划。

9、完成【热身演练】第5、6题。

习题解答:

(一)、【热身演练】1题:一样多;2题:因为1月份有31天,共32个人,所以至少有两个学生的生日是在同一天;3题:因为1+2+3+4=10,9<10,所以不行;4题:15瓶;5题:第一步,儿子、女儿过河,儿子(或女儿)过来;第二步,父亲过河,女儿过来;第三步,儿子、女儿过河,儿子(或女儿)过来;第四步,母亲过河,儿子过来;第五步,儿子和狗一起过河。【走进奥数】:星期一;

(二)、练习题1题:一样多;2题:2个;3题:不行,因为1+2+3+4=10,9<10,所以不行;4题:17天;5题:36个;6题:先两个小和尚过去,一个小和尚过来,再大和尚过去,另一个小和尚过来,最后两个小和尚过去。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2017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步发展数感。 2.体会并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4.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数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8.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再跳性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定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全册教学重难点 1. 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2.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四、全册课时安排 1、大数的认识……………………………………………………15课时 2、公顷和平方千米………………………………………………2课时 3、角的度量………………………………………………………7课时 4、三位数乘两位数………………………………………………15课时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8课时 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0课时 7、统计……………………………………………………………2课时 8、数学广角………………………………………………………3课时 9、总复习…………………………………………………………6课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广角》 高丽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二)教材简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学习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三)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①按老师要求画。 ②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③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独立操作,探究规律。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

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的特点:这一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一、本班学生状况: 二、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该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三、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四、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五、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六、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七、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八、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0144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亿以内数的读法 惠阳经济开发区象岭小学严云娇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答:(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教师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 ③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 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3句话。 (2)导语: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新授: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1~4页例1及P5做一做1、练习一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课件出示) 美吗?(美)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 (1)72-44=28 (2)72-44+85=113 28+85=113 72-44表示什么?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总结评价 “冰雪天地”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课件出示)咱们在“城南站“上车,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上册) 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 1-1亿以内数的认识 月日第课时 内容:P2-4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市人口: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表: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数学 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分析: 本期所教的四年级,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学生存在着年龄的差异,所以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部分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三、三维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

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重点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全册教材分析: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说明: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程全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计划大数的认识 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题内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主题图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例1 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 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例3 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 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例1 读含三级的数。 例2 写含三级的数。 例3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 第九单元总复习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1、2)班共有学生90人。这批孩子上学期末考试成绩不够均衡,(2)班合格率低于(1)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知识不会运用,作业的正确率低,个别学生不肯及时完成作业,喜欢拖拉。本学期的数学课上我会要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教学实践活动等。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3.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4.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的具体措施 1、大数认识的教学突出数学味,联系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教师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计划、总结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

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3) 第1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4) 第2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7) 第3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10) 第4课时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的练习 (12) 第5课时亿以内数大小比较 (15) 第6课时亿以内数的改写 (17) 第7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20) 第8课时亿以上数的认识, (23) 第9课时亿以上数的改写 (26) 第10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 (28) 第11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31) 第12课时综合练习 (34) 第13课时一亿有多大? (36)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38) 课1时公顷和平方千米 (39) 课2时练习课 (42)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43) 第1课时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44) 第2课时角的度量 (46) 第3课时角的分类 (48) 第4课时角的画法 (50) 第5课时练习课 (52)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54) 第1课时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 (55) 第2课时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57) 第3课时练习课 (59) 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61) 第5课时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63) 第6课时练习课 (65)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66) 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 (67) 第2课时垂线的画法 (69) 第3课时长方形的画法 (71) 第4课时练习课 (72)

第5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 (74) 第6课时认识梯形 (76) 第7课时练习课(一) (78) 第8课时练习课(二) (79)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80) 第1课时口算除法 (81) 第2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83) 第3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1 (85) 第4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2 (87) 第5课时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89) 第6课时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 (91) 第7课时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92) 第8课时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 (94) 第9课时两位数除三位数:商的变化规律 (97) 第10课时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99) 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 (101)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103) 第1课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04) 第2课时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07) 第3课时练习课 (109)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 (110) 第1课时沏茶问题 (111) 第2课时烙饼问题 (113) 第3课时田忌赛马 (117) 第4课时练习课 (119) 第九单元总复习 (121) 第1课时多位数的认识复习课 (122) 第2课时乘法和除法复习课(一) (125) 第3课时乘法和除法复习课(二) (127) 第4课时空间与图形复习(一) (129) 第5课时空间与图形复习(二) (131) 第6课时统计复习 (132) 第7课时复习课 (133)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各科教案类文档,如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

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表: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例1情景图。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场景?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新课讲授】 1.揭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已知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长,求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怎么计算? 生:把西宁至格尔木这一段和格尔木至拉萨这一段合并起来,就是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列式为:814+1142=1956(km) 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 生:像上面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板书) 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板

书) 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教师集体讲解展示:(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2)列式为:1956-814=1142(km) (3)列式为:1956-1142=814(km)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小题与第(1)小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算。第(2)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第(3)题也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长,用减法计算。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减法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就变成未知,而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却变成未知的。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 教材第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