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脾胃肠病证

第三章 脾胃肠病证

第三章 脾胃肠病证
第三章 脾胃肠病证

第三章脾胃肠病证

第一节胃痛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最早记载胃脘痛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

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丹溪心法》E《医宗必读》

2.胃痛是由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A肺肝肾B.心肝肾C胃肝脾D脾肝肾E肺脾肝

3.下列哪项不是胃痛病的病因

A感受外邪B饮食所伤C情志抑郁D脾胃虚弱E房劳过度

4.因情志所伤引起的胃痛,和情绪关系密切可能是下列哪种疼痛

A刺痛B胀痛C灼痛D隐痛E冷痛

5.下列哪项是胃痛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

A刺痛B胀痛C灼痛D隐痛E冷痛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胃痛的治疗原则

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B消食导滞,降逆止呕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7.下列哪一项不是胃痛的证型

A脾胃虚寒B肝气犯胃C痰饮内阻D胃阴不足E外邪犯胃

8.因寒邪犯胃引起胃痛的特点是

A冷痛拒按雨喜温B.胀痛引两胁C.冷痛喜温喜按D.刺痛固定不移E.灼痛隐隐

9因肝气犯胃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找而喜温B胀痛引两胁C.冷痛喜温喜按D.刺痛固定不移E.灼痛隐隐

10.因脾胃虚寒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1.因胃阴不足引起胃痛的主霉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2.因瘀阻胃络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B胀痛引两胁C.冷痛喜温喜按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A2型题】

13.某患者,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其主要病机为

A.寒邪犯胃,胄气不通

B.饮食停滞,胃失和降

C.肝气郁滞,胃失和降

D湿热中阻胃失和降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14.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某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或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潸。其治法是

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15.胃脘胀闷,痛连两胁,攻撑走窜,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喜太息,胸闷嗳气,大便不爽,舌苔多薄白,脉弦。其治疗首选取方为 '

A.良附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16.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其主要病机是

A.夏令暑湿浊气,动扰胃腑

B.食滞内阻,传导失司

C.肝气郁结,日久化热 :

D肝气郁滞,横逆犯胃E.胃阴不足,胃失濡润-

17.胃痛日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疼痛拒按,痛时持久,食后加剧,人夜尤甚,或见呕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其首选取方为

A.良附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A3型题】

某患者,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白无华,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18、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脾胃虚寒B肝气犯胃C.痰饮内阻D胃阴不足E外邪犯胃

19.其治法是

A疏肝解郁,理气止痛B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C.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0、其治疗首选方是

A黄芪建中汤加减 B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C四七汤加减

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E藿香正气散加减

某患者,胃脘胀闷,痛连两胁,攻撑走窜,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喜太息,胸闷嗳气,大便不爽,舌苔多薄白,脉弦。

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脾胃虚寒B肝气犯胃C痰饮内阻D胃阴不足 E外邪犯胃

22、其治法是

A疏肝解郁,理气止痛B疏肝泄热,和胃止痛C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胄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3、其治疗首选方是

A黄芪建中汤加减B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C柴胡疏肝散加减

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E藿香正气散加减

【B型题】

A良附丸加减B保和丸加减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珈减

D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E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24、胃痛寒邪客证,治疗宜首选

25、胃痛胃阴亏虚证,治疗宜首选

26、胃痛饮食停滞证,治疗宜首选

【X1型题】

27、实证的胃痛证候类型有

A寒邪客胃B饮食停滞C肝气犯胃D肝胃郁热E瘀阻胃络

28.虚证的胃痛证候类型有

A脾胃虚寒B胃阴亏虚C肝气犯胃D肝胃郁热E.瘀阻胃络

29、实证的胃痛治法有

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B消食导滞,和胃止痛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30.虚证的胃痛治法有

A温中健脾,和胃止痛B养阴益胃,和中止痛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X2型题】

31.刘某,女,干部;2003年2月13日晨起自我感觉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良附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E.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张某,男,35岁。自诉患慢性“胃炎”多年,近周来因情绪不佳,自觉胃脘胀闷,痛连两胁,攻撑走窜,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喜太息,胸闷嗳气,大便不爽,舌苔薄自,脉弦。治疗应选下列何

A.柴胡疏肝散加减 B保和丸加减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E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二、名词解释:

胃脘痛 .

填空题

在胃痛辩证时,如遇冷饮或受凉之后,胃脘痛加重,或得温则舒者,属____;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得冷饮则适者,属____ ;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据按,食后痛或痛而不减者,属____ ;疼痛日久,痛势缠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属____ ;久病年老者多____ ,新病年壮者多____ 。初痛在____ ,久痛入____ ;以____ 为主,伴有嗳气,痛处____ ,属气滞,痛如____ 似 ____ ,痛处____ ,属血瘀。

⒉胃脘拜主要病位在____ ,但与____ 密切相关。

胃痛的基本病机是____ ,____ , ____ ,以及____ 、____ 。

胃痛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实为____ 邪阻胃气而痛;虚为阳虚____ ,阴虚____ 而痛。

四、是非判断题 :

1.辛香理气药多数具止痛效果,治疗胃痛时应经常使用。

2散寒、除湿、消食理气、泄热、化瘀、养阴等治法,均属于“通”的范畴。

3.胃痛的虚实证相互间不易转化。

4.胃痛初起多在气分,迁延日久则深于血分

⒌真心痛是胃痛病的一种。

简答题

1.如何辨别寒邪犯胃与脾胃虚寒?

2.如何判断胃痛的虚实?

3.胃痛治疗原则是什么?

4.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5胃痛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王某,女,27岁,干部,2001年11月3日就诊。

主诉:近4天来胃脘胀痛。

病史:4天前因与爱人生气后,自觉胃脘胀满,不欲饮食。痛连两胁,功撑走窜,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喜太息,胸闷暖气,大便不爽,舌苔薄白,脉眩。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刘某,女,46岁,干部,2003年4月12日就诊。

主诉:胃痛反复发作12年,近3日加重。

病史:胃痛反复发作12年,以胃脘隐痛为主,5日前无明显诱因,又发胃脘隐痛,胃纳欠佳,似饥而不饮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口干不多饮,大便秘结,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笞案

一、选择题

1A 2C 3E 4B 5B 6B 7C 8A 9B 10C 11E 12D 13A 14B 15C 16C 17E 18A 19B 20A 21B 22A 23C 24A 25E 26B 27ABCDE 28AB 29ABCDE 30AB 31A 32A

二、名词解释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三、填空题

1.寒热实虚虚实气血胀痛游走不定针刺刀割固定不移

2.胃脾肝胆

3.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不通则痛胃失濡养不荣亦痛

4.寒凝食积气滞湿阻瘀血胃失温养胃失濡养

四、是非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答:寒邪犯胃是以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为寒邪客于胃腑,气机凝滞不通。以胃痛暴作,得温则减,遇寒加剧为审证要点。而脾胄虚寒以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喜热饮食,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发作,或时而泛吐清水,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病机为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胃失温养。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为审证要点。

2.答: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食后痛或痛而不移者,属实;疼痛日久,痛势缠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痛无定处者,属虚;久病年老者多虚,新病年壮者之实。

3.答:胃以和降为顺,宜通不宜滞。若胃失和降,气机阻滞,则不通而痛作,故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但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邪实者以祛邪为急,正虚者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兼顾。古有“通则不痛”诒痛之法,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渚,而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廨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需究气血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谓通;属于食滞者,消食即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谓通;属于湿滞者,健脾除湿即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诣通。即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等治法,均可起“通”的作用。临证应“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善用“通”法。

4.答:

(1)主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喜热饮食,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发作,或时而泛吐清水,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2)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3)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方中黄芪、桂枝、生姜、白芍、甘草、饴糖、大枣。

5.答:

(1)以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基本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钝痛`隐痛、灼闷痛、绞痛等不同;其痛可为持续性,也可为发作性;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泛酸,嗳气、吞腐等症状。

(2)本病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3)可以做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幽门螺旋杆菌(HD检测、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腹部透视、血常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等相关检查有助诊断和鉴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胃脘痛(肝气犯胃)。

(2)辨证分析: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肝居胁下,而气窜游移,故痛连两胁,攻撑走窜;气机不利,肝胃气逆,故胸闷暖气、喜太息。气滞肠道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爽。若情志不和,则肝郁更甚,气结复加,故每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舌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4)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10g 香附10g陈皮10g枳壳10g 白芍15g 甘草5g 川芎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2、(1)诊断:胃脘痛(胃阴亏虚)。

(2)辨证分析: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故胃脘隐隐灼痛;胃阴亏虚,受纳无权,故似饥而不欲食;阴虚津少,无以上承,则口燥咽干、口干不多饮。阴虚液耗,肠道失润,故大便秘结。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数乃阴虚内热之象。(3)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4)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15g 麦冬15g 生地15g 枸杞子15g 当归l0g 川楝子8g 白芍10g 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第二节呕吐

一、选择题

[AI型题]

1.最早记载呕吐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

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D《丹溪心法》E.《医宗必读》

2.呕吐的病位主要在

A.肺B心C.胃 D肝E.脾

3.下列哪项不是呕吐病的病因

A.外邪犯胃

B.饮食不节

C.情志失调D体虚病后E.房劳过度

4、因情志所伤引起的呕吐,和情绪关系密切可能是下列哪种疼痛

A.刺痛B胀痛C.灼痛D.隐痛 E冷痛

5.呕吐的辨证以何者为最重要

A.阴阳B表里C.寒热D.虚实E.脏腑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呕吐的治疗原则

A.温中化饮,和胃降逆B消食化滞,和胃降逆C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D疏肝理气,和胃降逆.E.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7.下列哪一项不是呕吐的证型

A.脾胃阳虚

B.胃阴不足C肝气犯胃D痰气交阻E.饮食停滞 -

8.因外邪犯胃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是

A.突然呕吐

B.呕吐酸腐

C.呕吐清水痰涎

D.呕吐吞酸E呕吐日久,反复发作

因肝气犯胃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B胀痛引两胁C.冷痛喜温喜按D.刺痛固定不移:E.灼痛隐隐

10.因脾胃阳虚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是

A.突然呕吐B呕吐酸腐C呕吐清水痰涎D呕吐吞酸E.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

11.因胃阴不足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是

A突然呕吐B呕吐酸腐C呕吐清水痰涎D呕吐吞酸E呕吐日久,反复发作

12.因饮食积滞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是

A突然呕吐B呕吐酸腐C呕吐清水痰涎D呕吐吞酸E呕吐日久,反复发作

【Az型题】

13.突然呕吐,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其主要病机为

A.外邪犯胃,胃气上逆B饮食停滞,胃失和降 C肝气郁滞,胃失和降

D湿热中阻,胃失和降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14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哇后反快,嗳气厌食,大便臭秽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其治法是

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15.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痛,每因情志不遂发作或加重,舌质红,苔薄腻,脉弦。其治疗首选取方为

A、四七汤加减

B、保和丸力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1⒍呕吐日久,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主要病机是:

A夏令暑湿浊气,动扰胃腑B食滞内阻,传导失司C.脾不运化,痰饮内停

D肝气郁滞,横逆犯胃 E胃阴不足,胃失濡润

17.呕吐清水痰涎,胸脘痞闷,纳呆,头眩心悸,或胃中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滑。其首选方为 -

A.良附丸加减B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E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A3型题】

某患者,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白无华,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18.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脾胃阳虚B肝气犯胃C.痰饮内阻D.胃阴不足E.外邪犯胃

19.其治法是: .

A.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B疏肝泄热,和胃止痛C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0、其治疗首选方是

A理中汤加减B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C四七汤加减

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E藿香正气散加减

某患者,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痛,每因情志不遂发作或加重,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脾胃虚寒B肝气犯胃 C痰饮内阻D胃阴不足E外邪犯胃

22.其治发是

A疏肝解郁,理气止痛B疏肝理气,和胃降逆C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3.其治疗首选方是

A黄芪建中汤加减B四七汤加减C柴胡疏肝散加减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B型题】

A.良附丸加减B保和丸加减C四七汤加减D藿香正气散加减 E四七汤加减

24、呕吐外邪犯胃证,治疗宜首选

25、呕吐肝气犯胃证,治疗宜首选

26、呕吐饮食停滞证,治疗宜首选

【X1型题】

'27、实证的呕吐证候类型有

A外邪犯胃B饮食停滞C肝气犯胃D痰饮内阻E脾胃阳虚

28.虚证的胃痛证候类型有

A脾胃阳虚B胃阴不足C肝气犯胃D肝胃郁热 E瘀阻胃络

29.实证的胃痛治法有

A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B消食导滞,和胃止痛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30.虚证的胃痛治法有

A温中健脾,和胃降逆B养阴益胃,降逆上呕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X2型题】

31.刘某,女,干部,2003年2月13日晨起突然呕吐,胸脘满闷,不思钵食,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藿香正气散加减B保和丸加减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E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32.张某,男,35岁:自诉患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白无华,倦怠乏力,軎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查: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柴胡疏肝散加减B保和丸加减

二、名词解释

呕吐

三、填空题

l.呕吐的基本病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病位在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关系密切。

呕吐的虚实可相互转化,初呕多________,呕吐日久,可损伤胃津,导致________,或因邪干胃腑日久,损伤脾胃,导致________,________,则由实转虚;若脾胃素虚,痰湿内生,或复饮食所伤,形成食滞,因________致________,可出现________证。又可寒热转化,如脾胃虚弱,痰饮内阻,可________,或过用温燥,可形成热证,成为________。

呕吐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类,实证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邪气犯胃,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呕;虚证为________或________,胃失________或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而发呕吐。

四、是非判断题

l.呕吐屮辨证应以虚实为纲。

2.呕吐的病因主要是外因。

3半呕吐为人体祛除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故不能见呕止呕。

4呕吐的病位在胃和肝关系密切。

5.反胃是胃痛病的一种。

五、简答题

l.如何辨别外邪犯胃与脾胃阳虚?

2.如何判断呕吐的虚实?

3.呕吐治疗原则是什么?

4脾胃阳虚型胃痛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5呕吐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病案分析题

张某,男,45岁,工人,2000年8月2日就诊。

主诉:呕吐伴寒发热半天。

病史:昨夜贪凉露宿,晨起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现症见:呕吐,胸脘满闷,不思饮食,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入缓。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辩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王某,男,40岁,干部。

主诉:呕吐时作时止已二月余。

病史: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白无华,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者笞案

一、选择题

1A 2C 3E 4B 5D 6E 7D 8A 9B 10E 11E 12B 13A 14B 15A 16E 17B 18A 19C 20A 21B 22B 23B 24D 25C 26B 27ABCD 28AB 29ABCD 30AB 31A 32C

二、名词解释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呕吐。

三、填空题

1.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肝脾

2.实胃阴亏损脾胃虚弱脾阳不振虚实虚实夹杂蕴雨化热寒热错杂

3.外邪食滞痰饮肝气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呕脾胃阳虚胃阴亏损温养濡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四、是非判断题 :

1.√

2. ×

3.√

4. ×

5. ×

五、简答题;

1.答:外邪犯胃是突然呕吐,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病机为外邪犯胃,胃失和降。以突然呕吐,兼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为审证要点。而脾胃阳虚实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白无华,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病机为脾胃虚寒,运化无权,胃失和降。以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畏寒肢冷,便溏为审证要点。

2、答:实证多有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停滞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呕吐物量多,多有酸臭味,或伴恶寒发热等表征,脉实有力。虚证多因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所致,起病缓,病程长,呕吐物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等。

3、答:呕吐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和胃降逆为治疗呕吐的基本原则,但应区分虚实。邪实者,治宜祛邪为主,邪去则呕吐自止,分别采用解表、消食、化痰、解郁等法;正虚者,治宜挟正为主,正复则呕吐自愈,分别采用温阳1益气、养阴等法;虚实兼夹者当审其标本缓急主次。在辨证论治时,应辅以和胃降逆之品,则胃气和,呕吐亦止。

4.答:

(1)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白无华,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2)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3)方药:理中汤加减。方中人参、白术健脾和胃;干姜、甘草甘温和中:

5.答:

(1)临床特征:呕吐食物1痰涎或水液诸物等胃内容物,或干呕无物为主要特征,时作时止,或呕吐频频,初呕吐物多有酸腐气味,久吐则酸臭气味不甚。且常伴有脘腹满闷不舒、厌食、反酸、嘈杂等症。

(2)病史:本病常有钦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因恼怒,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3)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胃镜、腹部B超、头颅CT、妊娠试验等检查有助诊断。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呕吐(外邪犯胃)。

(2)辨证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或夏令暑湿秽浊之气,动扰胃腑,浊气上逆,故突然呕吐,胸脘满闷,不思饮食。邪束肌表:,营卫失和,则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均为伤于寒湿之象。

(3)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

(4)方药:藿香正气散。藿香20g∶紫苏15g 白芷10g 大腹皮10g 厚朴10g 半夏10g|陈皮10 g白术10g茯苓10g∷生姜10g 大枣5枚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2.(1)诊断:呕吐(脾胃阳虚).。∴

(2)辨证分析:碑胃虚寒,中阳不振,水谷腐熟运化不及,故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阳虚失于温煦,则面白无华,四肢不温、倦怠乏力,喜暖畏寒,中焦虚寒,气不化津,故口干而不欲饮;脾虚则运化失职,故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为脾胃阳虚之象。

(3)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4)方药:理中汤加减。方中人参15g 白术15g 干姜10g 砂仁7g 半夏10g 甘草5g。每日一剂。

第三节呃逆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最早记载呃逆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

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丹溪心法》E。《医宗必读》

2、呃逆是由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A肺肝肾B心肝肾C胃肝脾肺肾 D脾肝肾E肺脾肝

3.下列哪项不是呃逆病的病因

A感受外邪B饮食不当 C情志不和D体虚病后

4、呃声初起,呃声洪亮,气冲有力,连续发作多属

A实证B虚证C寒证D热证E以上均不是

5.下列哪项是呃逆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

A呃声沉缓有力B气不得续C胸胁满闷,脘腹胀满D口臭烦渴E大便秘结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呃逆的治疗原则

A温补脾胃,和中降逆B养胃生津,降逆止呃C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D温补脾胃,和中降逆E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7、下列哪一项不是呃逆的证型

A胃中寒冷B胃火上逆C气机郁滞D脾胃阳虚E瘀血停滞

因胃中寒冷引起呃逆的主要表现是

A呃声短促而不得续B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C呃声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D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E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因气机郁滞引起呃逆的主要表现是

A呃声短促而不得续B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C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D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E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因脾胃阳虚引起呃逆的主要表现是

A呃声短促而不得续B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C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D.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E.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11.因胃阴不足引起呃逆的主要表现是

A呃声短促而不得续.B.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C.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D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E.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12.因胃火上逆引起呃逆的主要表现是

A.呃声短促而不得续 B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C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D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E.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A2型题】

13.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其主要病机为

A.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

B.胃肠蕴积实热 C情志抑郁,肝气犯胃,胃气上冲

D脾胃虚弱,虚气上逆E.耗伤胃阴,胃失濡润,难以和降

14.呃声涔亮有力,冲逆肃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其治法是

A.顺气解郁,和胃降逆B清胃泄热,降逆止呃C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D温补脾胃,和中降逆E.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15.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其治疗首选取方为

A.四七汤加减

B.五磨饮子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16.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其主要病机是

A.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

B.胃肠蕴积实热

C.情志抑郁,肝气犯胃,胃气上冲

D脾胃虚弱,虚气上逆E.耗伤胃阴,胃失濡润,难以和降

17.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心烦不安,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或有裂纹,脉细数:其首选取方为

A.丁香散加减

B.益胃汤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藿香正气散加减

E.五磨饮子加减

【A3型题】

某患者,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自润,脉迟缓。

l⒏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脾胃阳虚 B气机郁滞C.胃火上逆D胃阴不足E.胃中寒冷

19.其治法是

A.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B.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C.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0.其治疗首选方是

A理中汤加减B上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C四七汤加减

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E丁香散加减

某患者,呃逆洚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脾胃虚寒B气机郁滞C痰饮内阻D胃阴不足E外邪犯胃

22其治法是

A顺气解郁,和胃降逆B温中散寒,降逆止呃C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3.其治疗首选方是

A丁香散加减B竹叶石膏汤加减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藿香正气散加减E五磨饮子加减 .

【B型崂匦】

A丁香散加减B竹叶石膏汤加减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藿香正气散加减 E五磨饮子加减

24呃逆胃中寒冷证,治疗宜首选

25呃逆气机郁滞证,治疗宜首选:

26呃逆胃火上逆证,治疗宜首选

【X1型题】

27实证的呃逆证候类型有

A胃中寒冷B胃火上逆C气机郁滞D胃阴不足E脾胃阳虚:

28.虚证的呃逆证候类型有

A胃中寒冷B胃火上逆C气机郁滞D胃阴不足E脾胃阳虚

29.实证的呃逆治法有

A温中散寒,降逆止呃B清胃泄热,降逆止呃C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D温补脾胃,和中降逆E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30.虚证的呃逆治法有

A温中散寒,降逆止呃B清胃泄热,降逆止呃C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D温补脾胃,和中降逆E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X2型题】

刘某,女,干部,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其治法为

A清胃B泄热C顺气D降逆E止呃

张某,男,35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暖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治疗应选下列何方药

A丁香、代赭石B竹叶石膏汤C逍遥散D郁金、川楝子E五磨饮子

二、名词解释

呃逆

三、填空题

1.呃逆的基本病机主要是____,____.

⒉呃逆的病位在____,病变的关键脏腑在____,还与____诸脏腑有关。 -

3.病理性质有____之分,实证多为___、____.____.____.虚证多由____,或____等____所致。但亦有____并见者。

4.呃逆的基本治法是____,____.

四、是非判断题

1.呃逆的发生与肺之肃降,肝之条达,肾之摄纳也有关。

2.呃逆均可用丁香散治疗。

3.呃逆古称“哕”。

4.胃中寒冷的呃逆的特征是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5.呃逆是由胃气上逆所致。

五、简答题

1.如何辨别胃中寒冷与脾胃阳虚之呃逆?

2.如何判断呃逆的虚实?

3.呃逆治疗原则是什么?

4.脾胃阳虚型呃逆的主证、诒法、方药是什么?

5,呃逆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六t病案分析题

.1王某,男,60岁

主诉:呃逆2日。

病史:2日前因饮冷饮后,出现呃逆。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王某,男,46岁。 .

主诉:呃逆3日

病史3日前由于饮酒后呃逆频作,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笞案

一、选择题

1.A2C3A4A5C6C7E8E9C10B11A12D13A14B15B16D17B18E19B20E21B22A23E24A25E26B27ABC28DE 29ABC30DE31ABDE32ADE

二、名词解释

呃逆

三、填空题

1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2膈胃肝脾肺肾

3虚实寒凝火郁气滞痰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脾肾阳虚胃阴耗损正虚气逆虚实夹杂 4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四、是非判断题

1.√

2.×

3.√4√/5.√

五、简答题

1.答:胃中寒冷是以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吏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病机为寒蕴中焦,胃阳被遏,胃气失降,上逆动膈。以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为审证要点。雨脾胃阳虚是以呃虍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病机为脾胃阳虚,升降矢常,虚气上逆。以呃声低弱无力,脘腹喜温喜按,手足不温为审证要点。

2.答:呃逆声高,气冲有力,连续发作多属实证;呷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

3.答:呃逆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临证时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并应在辩证的基础上辅以和胃降逆止呃之药,以利膈间之气。对于危重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救护胃气。

4.答:(1)证候: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治法: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3)方药:理中丸加减。方中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干姜温中散寒。

5,答: ? .

(1)临床特征: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为临床特征。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

(2)病史: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3)辅助检查: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或肝、肾功能及B超、CT等捡查有助诊断。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呃逆(胃中寒冷)。

(2)辨证分析: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故膈间及胃脘不适;胃气上冲喉间,故呃声沉缓有力;寒气遇热则易于流通,遇寒则更增邪势,所以得热则减,遇寒愈甚;食少,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均属胃中有寒之象。

(3)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4)方药:丁香散加减丁香10g 柿蒂10g 高良姜10g 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2.(l)诊断:呃逆(胃火上逆)。

(2)辨证分析;多因嗜食辛辣及醇酒,或过用温补之剂,胃肠蕴积实热。胃火上冲,故呃声洪亮;胃热伤津肠间燥结,故口臭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数为胃热内盛之象(3)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4)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15g 生石膏30g(先煎) 北沙参15g 麦冬15g半夏10g 天花粉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第四节噎膈

一、选择题

【A1型题】 -

l.最早记载噎膈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

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丹溪心法 E《医宗必读》

2噎膈是除胃之外还和哪些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A肺肝肾B心肝肾C心胼脾D脾肝肾E肺脾肝

3.下列哪顼不是噎膈病的病因

A感受外邪B饮食所伤C七情内伤D久病年老

4.除蚩百哪项不是导致噎膈的主雾病理因素

A气滞B痰阻C血瘀D津粘血燥E食滞

5.下列哪项是噎膈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

A口干咽燥B面色晦滞C固体食物难入D情志舒畅时稍减轻E长期饮食不下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噎膈的治疗原则

A温补脾肾B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C滋阴生津,清热散结

D开郁,化痰,润燥E健脾益气,和胃诮瘀

7.下列哪一项不是噎膈的证型

A痰气交阻B饮食积滞C津亏热结D瘀血内阻E气虚阳微

8.下列哪项不是对噎膈的主要病机的叙述

A邪阻于食道B津枯血燥 C食管狭窄D食道干涩E脾虚胃热

9.因痰气交阻引起噎膈的主要表现是

A吞食梗塞,胸膈痞满,情绪舒畅稍减轻,苔腻脉弦滑

B吞咽梗塞而痛,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干红,脉细数

C胸膈疼痛,食人即吐,甚至水饮难下,形体消瘦,脉细涩

D长期饮食不下,精神疲惫,面浮,足肿,腹胀

10.因津亏热结引起噎膈的主要表现是

A吞食梗塞,胸膈痞满,情绪舒畅稍减轻,苔腻脉弦滑

B吞咽梗塞而痛,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干红,脉细数

C胸膈疼痛,食人即吐,甚至水饮难下,形体消瘦,脉细涩

D长期饮食不下,精神疲惫,面浮,足肿,腹胀

11.因瘀血内阻引起噎膈的主要表现是

A吞食梗塞,胸膈痞满,情绪舒畅稍减轻,苔腻脉弦滑

B吞咽梗塞而痛,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干红,脉细数

C胸膈疼痛,食人即吐,甚至水饮难下,形体消瘦,脉细涩

D长期饮食不下,精神疲惫,面浮,足肿,腹胀

12.因气虚阳微引起噎膈的主要表现是

A吞食梗塞,胸膈痞满,情绪舒畅稍减轻,苔腻脉弦滑

B吞咽梗塞而痛,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干红,脉细数

C胸膈疼痛,食人即吐,甚至水饮难下,形体消瘦,脉细涩

D长期饮食不下,精神疲惫,面浮,足肿,腹胀

【A2型题】

13.咽食梗塞,胸膈痞满,甚则胸膈隐痛,情志舒畅时稍减轻,口干舌燥,或大便艰涩,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滑。其主要病机为

A.痰气交阻,闭塞胸膈,食道不利

B.胃津亏耗,食道失于濡养

C.瘀血内结,阻于食道D噎膈日久,阴损及阳 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14.吞咽梗塞而痛,固体食物难人,汤水可下,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其治法是

A滋阴养血,破结行瘀B温补脾肾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滋阴生津,清热散结

E.开郁,化痰,润燥

15.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甚至水饮难下,大便坚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滞,形体更为消瘦,肌肤枯燥,舌红少津,或带青紫,脉细涩。其治疗首选取方为

A.通幽汤加减

B.启膈散加减C五汁安中饮加减D补气运脾汤加减E.右归丸加减

16.长期饮食不下,面白无华,精神疲惫,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肿,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其主要病机是

A.痰气交阻,闭塞胸膈,食道不利

B.胃津亏耗,食道失于濡养

C瘀血内结,阻于食道D噎膈日久,阴损及阳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17.长期饮食不下,面白无华,精神疲惫,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肿,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其首选方为

A通幽汤加减B启膈散加减C五汁安中饮加减D补气运脾汤加减合右归丸加减

E.防风通圣散加减

【A3型题】

某患者,咽食梗塞,胸膈痞满,甚则胸膈隐痛,情志舒畅时稍减轻,口干舌燥,或大便艰涩,膏尿偏红,苔黄腻,脉弦滑。

18.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痰气交阻B饮食积滞C.津亏热结D瘀血内阻E气虚阳微.

19.其治法是

A.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B.温补脾肾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滋阴生津,清热散结E开郁,化痰,润燥

20其治疗首选方是

A.通幽汤加减

B.启膈散加减C五汁安中饮加减←

D补气运脾汤加减合右归丸加减 E.防风通圣散加减

某患者,吞咽梗塞而痛,固体食物难人,汤水可下,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

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痰气交阻

B.饮食积滞G津亏热结D.瘀血内阻E.气虚阳微?

22其治法是

A.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B.温补脾肾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滋阴生津,清热散结

E开郁,化痰,润燥

23其治疗首选方是

A通幽汤加减 B启膈散加减 C五汁安中饮加减D补气运脾汤加减合右归丸加减

E.防风通圣散加减

【B型题】

A.通幽汤加减

B.启膈散加减C五汁安中饮加减D补气运脾汤加减合右归丸加减

E.防风通圣汤加减

24噎膈痰气交阻证,治疗宜首选

25.噎膈津亏热结证,治疗宜首选

26噎膈瘀血内阻证,治疗宜首选

27.噎膈气虚阳微证,治疗宜首选

【X1型题】

28.噎膈证候类型有

A.痰气交阻B饮食积滞C.津亏热结D.瘀血内阻E.气虚阳微

29.噎膈的治法有

A.滋阴养血,破结行瘀B温补脾肾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滋阴生津,清热散结E开郁,化痰,润燥

30.噎膈的治疗方剂有

A.启膈散力加减 B五汁安中饮加减 'C通幽汤加减 D.补气运脾汤加减

E右归丸加减

【X2型题】

31.刘某,女,干部,四诊摘要:咽食梗塞,胸膈痞满,甚则胸膈隐痛,情志舒畅时稍减轻,

口干舌燥,或大便艰涩,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滑。其治法为

A开郁B化痰C.清热D散结E润燥

32张某,男,35岁。四诊摘要,吞咽梗塞而痛,固体食物难人,汤水可下-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本证主要病机为

A.胃津亏耗

B.郁热内结

C.食道失润D气郁痰阻E瘀血内阻:

二、名词解释

噎膈

三、填空题

1.噎膈的基本病机主要是____,____,____阻滞于食道,津枯血燥,而致食管阻滞于食道,津枯血燥,而致

,食道___。

2.噎膈的病位在____,属__所主。与____,____,___三脏有关。

3.病理性质总属 ___ 。标实为____,____,___本虚为____,____,___标本之间可___,在不同阶段,___则重有异。

四、是非判断题

l.噎膈与梅核气均可见咽中梗塞不舒症状。

2.噎膈是西医学的食道癌。

3.噎膈与反胃的主要病机均为胃气上逆。

4.噎膈属中医四大顽疾之一。

5.噎膈早期诊断为食道癌者,应以中药治疗为主。

五、简答题

1.如何辨别噎膈与梅核气?

2.如何判断噎膈的虚实?

3噎膈治疗原则是什么?

4痰气交阻型噎膈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

5.噎膈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

六.病案分析题:

l王某,女,75岁。

主诉:吞咽梗塞3月余。

病史:患者3月前出现吞咽梗塞舒,固体食物难入,汤水可下,盾形体遂渐消瘦,体重减轻10斤,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带裂纹,脉弦细数。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薛某,男,60岁。

主诉:吞咽梗塞2周。

病史:平素性情暴躁,发病前曾和他人发生口角,2周前开始出现咽食梗塞,胸膈痞满,甚则胸膈隐痛,情志舒畅时稍减轻,口干舌燥,或大便艰涩,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滑。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者笞案

一选择题

1A2D3A4E5D6E7B8E9A10B11C12D13A14D15A16D17D18A19E20B21C22D23C24B25C26A27D28ACDE2 8ABDE30ABCDE31ABE32ABC

二、名词解释∷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人即吐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饫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每为膈的前

驱,故往往以噎膈并称。

三、填空题

l.气滞痰阻瘀血狭窄干涩2食道胃肝脾肾

3.本虚标实气滞痰阻血瘀津枯血燥阳气衰微相互影响标本虚实

四、是非判断题

1.√ 2。× 3。× 4。√5.×

五、简答题

1.二者都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噎膈多为痰、血瘀阻食道,系有形之物淤阻于食道,吞咽困难。梅核气则为痰气郁阻于咽喉,为无形之气,无吞咽因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即咽中有梗塞不舒的感觉,无食物梗噎不顺,或吞咽困难,食入即吐的症状。

2.因忧思恼怒,饮食所伤,寒温失宜,而致气滞血瘀,痰浊内阻者为实;因热邪伤津,房劳伤肾,年老肾虚,而致津栝血燥,气虚阳微者属虚。新病多实,或实多虚少;久病多虚,或虚中夹实,吞咽困难,梗塞不顺,胸膈胀痛者多实;食道干涩,饮食不下,或食人即吐者多虚。然而临证时,多为虚实夹杂之候,尤当详辨。

⒊本病应权衡标本虚卖;辨证论治。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理气、化痰、消瘀为法,并可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扶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法,也可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药。但治标当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药,治本应保护胃气,不宜多用甘酸滋腻之品。存得一分津液,留得一分胃气,在噎膈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医宗必读?反胃噎塞》所说:“此证之所以疑难者,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剂有妨于津液;方欲养血生津;恐润剂有碍于中州:”本病如确诊为食道癌著,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河达到根治效果。手术有困难或禁忌者:也可做放射治疗,或以化疗和放疗再结合中药进待治疗。

4(1)证候:咽食梗塞,胸膈痞满,甚则胸膈隐痛,情志舒畅时稍减轻,口干舌燥,或大便艰涩,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滑。(2)治法:开郁,化痰,润燥。

(3)方药:启膈散加减;郁金、砂仁壳、沙参、贝母、茯苓、丹参、荷叶蒂、杵头糠。

5(1)临床特征,轻症患者主要为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异物感,食物通过有滞留感或轻度梗阻感,咽部干燥或有紧缩感。重症患者见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海沫黏痰,严重时伴有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2)病史起病缓慢,常表现由噎至膈的病变过程,常有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年老肾虚等病史,多发于中老年男性。(3)辅助检查胃镜检查及组织活检,X线上消化道钡餐,食道脱落细胞检查,CT等检查有助诊断。

六、病案分析题

1(l)诊断:噎膈(津亏热结)。

(2)辨诨分析:胃津亏耗,食道失于濡养,故吞咽时梗塞作痛,尤以进粗糙食物为甚;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亦为胃肠津亏热结所致;如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则已由化源亏竭进而累及肝肾,肝肾阴血亏虚;舌质红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为津亏内热之象。(3)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散结。

(4)方药:五汁安中饮加减。梨汁100ml 藕汁100ml 牛乳100ml生姜汁20ml,韭菜汁20ml。少量多次,频频喂服。 -

2(l)诊断:噎膈(痰气交阻)(2)辨证分析:痰气交阻,闭塞胸膈,食道不利,则吞咽食物因难,胸膈痞满,甚则胸膈隐痛,遇情绪舒畅则病症稍可减轻者,此属气结初期之征;气结津液不能上承,且郁热伤津,故口燥舌干;津伤肠道失润,故大便艰涩;舌质偏红,脉弦滑,为痰气郁阻之象:(3)治法:开郁,化痰,润燥:(4)方药启膈散加减。郁金10g 石斛15g 砂仁壳15g(另包后下) 沙参15g 浙贝母

10g 茯苓10g 丹参15g 荷叶蒂10g 天花粉15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第五节腹痛

一、选择题

【Al型题】

⒈最早记载腹痛病名的是下列娜一部医著

《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丹溪心法》E.《医宗必读》

2,腹痛是由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A心肺肝肾B肝肾C胆肝胃脾肾大肠小肠膀胱D脾肝肾E心肺脾肝

3.下列哪项不是腹痛病的病因

A.感受外邪

B.饮食所伤

C.情志抑郁D脾胃虚弱E.房劳过度

4.因情志所伤引起的腹痛,和情绪关系密切可能是下列哪种疼痛

A.刺痛

B.胀痛C灼痛D隐痛E.冷痛

5.下列哪项不是虚寒腹痛的临床表现

A腹痛绵绵B时作时止C痛时拒按D得食稍减:E遇劳加剧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腹痛的治疗原则

A温中散寒B健脾益胃,降逆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E活血化瘀

7.下列哪一项不是腹痛的证型

A寒凝腹痛B气滞腹痛C血瘀腹痛D痰阻腹痛E虚寒腹痛

8.因寒凝引起腹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B胀痛引两胁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E胀满疼痛,拒按

9.因气滞引起腹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泠痛拒按而喜温B胀痛引两胁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E胀满疼痛,拒按

10.因虚寒引起腹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E胀满疼痛,拒按

11.因血瘀引起腹痛的圭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B胀痛引两胁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E胀满疼痛,拒按

12.因食积引起腹痛的主要表现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B胀痛引两胁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E胀满疼痛,拒按

【A2型题】

13.腹痛急暴,得温则减,遇冷痛甚,畏寒,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利,或见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紧。其主要病机为

A寒邪八侵,阳气不运B湿热内结.,气机壅滞C中虚脏寒,经脉失温养

D气机郁滞不畅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⒕腹胀痛拒按,胸脘痞闷,大便多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其治法是

A温中散寒B泄热通腑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E活血化瘀

15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体息后稍减,大

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等证,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其治疗首选取方为 .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B大承气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E柴胡疏肝散加减

腹痛胀闷,痛无定处,攻窜两胁,时聚时散,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苔薄白,脉弦。主要病机是

A寒邪人侵,阳气不运B湿热内结,气机壅滞C.中虚脏寒△经脉失温养

D.气机郁滞不畅 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17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其首选方为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B.保和丸加减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E柴胡疏肝散加减

【A3型题】

某患者,脘腹疼痛,且痛势较剧,痛处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18.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血瘀腹痛B虚寒腹痛C.热结腹痛D气滞腹痛E寒凝腹痛

19其治法是

A,温中散寒B泄热通腑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E活血化瘀

20其治疗首选方是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B大承气汤加减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某患者,腹痛胀闷,痛无定处,攻窜两胁,时聚时散,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苔薄白,脉弦。

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血瘀腹痛B.虚寒腹痛C.热结腹痛D气滞腹痛E.寒凝腹痛

22.其治法是

A.温中散寒

B.泄热通腑

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E活血化瘀

23其治疗首选方是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B型题】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B.大承气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E柴胡疏肝散加减

24腹痛血瘀证,治疗宜首选

25腹痛气滞证,治疗宜首选

26.腹痛虚寒证,治疗宜首选

27.腹痛热结证,治疗宜首选

【X1型题】

2⒏腹痛证候类型有

Λ寒凝腹痛B气滞腹痛 C血瘀腹痛D.虚寒腹痛E热结腹痛 29.腹痛的治法有

A.温中散寒 B泄热通腑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E活血化瘀

30腹痛的治疗方剂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B大承气汤加减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E柴胡疏肝散加减

【X1型题】

31刘某,女,干部,常腹部作痛,以胀闷,痛无定处,攻窜两胁,时聚时散,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苔薄白,脉弦,其治法是

A理气B解郁C止痛D活血E疏肝

32张某,男,35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寒,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气怯的证,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其主要病机是

A肝失调达B气机郁滞C瘀血停着D中阳虚弱E失于温养

名词解释

腹痛

三、填空题

1.腹痛的基本病机,仍离不开“___,”和“___,”。

2.腹痛病位是腹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脏腑,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脉循行之处,若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___,___,或___均可导致腹痛。

3病理性质不外___,___,两端,概而言之,实为___,.___,运行不畅所致,虚为___,___,失于温养。

四、是非判町秤

1.腹痛的辨证应辨气血、辨部位、辨性质。

2.内科腹痛一般腹部柔软,无肌紧张和反跳痛。

3.腹痛的治疗原则总以“通”为主法。

4.腹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

5.食滞腹痛较重者,可用保和丸消食导滞。

五、简答题

1.如何辨别腹痛与胃痛?

2.如何判断腹痛的虚实?

3.腹痛治疗原则是什么?

4.虚寒腹痛型腹痛的主证、诒法、方药是什么?

5.腹痛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纪某`男,58岁。

主诉:腹痛半日。

病史:晨起时无明显诱因,腹痛急暴,得温则减,遇冷痛甚,畏寒,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利,舌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杨某-男,80岁。

主诉:腹痛5日。

病史:素体较弱,腹痛时作时止,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绵绵,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者笞案

一、选择题

中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胃痛 ·胃痛的概念 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机 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诊断要点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鉴别 ·胃痛的辨证要点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胃痛的治疗原则 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 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 ·胃痛的辨证论治(1/2)

·胃痛的辨证论治(2/2) ·胃痛的转归 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 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患者胃部隐痛反复发作,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A.化肝煎合保和丸 B.清中汤合黄芪建中汤 C.香苏散合良附丸 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E.失笑散合丹参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胃痛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患者,男,26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治疗应首选: A.藿朴夏苓汤 B.理中汤 C.小建中汤 D.黄芪建中汤 E.香苏散合良附丸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胃痛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概述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 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 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 二、脾胃的病理特征 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 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 →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 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 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 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 脾土营木,利其疏泄 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 四、治疗要点 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 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 少用甘润滋腻之品 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 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 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 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 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 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 3.注意整体治疗

中医临床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病证学习资料

中医临床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病证) 一、 二、 三、填空题: 1.胃痛与————的关系最为密切。 2.胃痛辨证当分————两类。 3.胃痛的治疗原则是————。 4.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为————,寒邪内侵,宜————,————。 5.腹痛饮食积滞型,轻证用————,重证用————加减治疗。 6.呕吐是由于————所引起的病证。 7.呕吐在临床上有虚实之分,实者因————,虚者由于————。 8.呕吐一证当详辨————。 9.保和丸治疗呕吐的目的为————。 10.呃逆是由————而成。 11.呃逆是在辨证上首先必须掌握————,分辨————。 12.泄泻的发生外因与————关系最大,内因则与————关系最为密切。 13.泄泻的治疗总则为————利小便。 14.肝气乘脾泄泻的治疗主方为————。 15.泄泻初起,不可用————,以免固闭邪气,久泻不止,不可————,以免重伤阴液。 16.按照便秘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本病可分————、————、————、———四类。 二、单项选择题: 1.胃脘痛的病位在胃,其病理与……关系密切 ( ) A.肺脾 B.心肺 C.肝脾 D.脾肾 2.对于胃脘痛的治疗,何为临床常用之法 ( ) ?A.理气和胃止痛 B.活血理气止痛 ?C.消食化积止痛 D.清热泻火止痛 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证 ( ) ?A.胃脘胀痛、攻撑作痛 B.脘痛连胁、嗳气频繁 ?C.每因情感因素而痛作 D.舌红苔黄、脉弦数 4.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此属胃痛何型 ( ) ?A.肝气犯胃 B.饮食停滞 C.肝胃郁热 D.瘀血停滞 5.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其最佳治法是 ( ) ?A.散寒止痛 B.行气止痛 C.疏风散寒 D.温中散寒 6.肾阳不足,寒邪内侵时腹痛特点是 ( ) ?A.腹中冷痛 B.少腹拘急冷痛 C.脐中痛不可忍 D.腹中雷鸣切痛7.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其病机为 ( )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第一节 胃 痛  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部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中的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胃脘部疼痛,伴有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  2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可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病变。  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6 本病应注意与真心痛、胃痞、胁痛、腹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胃气滞  症状: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喜长叹息,遇烦脑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寒邪犯胃  症状: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  3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例方:丹栀逍遥散。  4 食滞胃肠  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例方:保和丸。  5 瘀阻胃络  症状: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例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6 胃阴亏虚  症状: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例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苏冲剂、虚寒胃痛冲剂、胃乃安、三九胃泰、气滞胃痛冲剂等。  2 针灸疗法  可选足三里、中脘等穴针刺、艾灸或穴位注射。  3 西医疗法  可根据不同疾病选用助消化药,制酸药,H2-受体阻断剂,解痉药等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常考病证汇总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常考病证汇总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和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占分值最多的科目,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中的脾胃病证都有哪些重要疾病呢?哪些是常考的知识点呢?医学教育网整理了相关的内容供大家学习。 胃痛 1.寒邪客胃证 代表方:良附丸加味。本方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暴作、喜热恶寒的胃痛之证。 2.饮食伤胃证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停滞,胃痛胀满,嗳腐吐食的胃痛证。 3.肝气犯胃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化中焦湿热的作用,适用于痛势急迫、胃脘灼热、口干口苦的胃痛。 5.瘀血停胃证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前方活血行瘀,散结止痛,治血瘀内阻之胃痛。后方调气化瘀,治胃痛因气滞血瘀所致者。 6.脾胃虚寒证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本方甘温补虚,缓中止痛,适用于胃脘隐痛,喜温喜按之脾胃虚寒证。 7.胃阴亏耗证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痞满 1.饮食内停证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和胃降逆,用于食谷不化,脘腹胀满者。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二陈汤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平胃散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共奏燥湿健脾、化痰利气之功,用于脘腹胀满,呕恶纳呆之证。 3.湿热阻胃证 代表方:连朴饮加减。清热燥湿、理气化浊。 4.肝胃不和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有疏肝行气止痛之效,可用于治疗因肝气郁结,腹痛走窜,牵引少腹或两胁之证。 5.脾胃虚弱证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健脾益气,升举清阳,用于治疗喜温喜按、少气乏力的脘腹胀满者。 6.胃阴不足证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本方滋养胃阴,行气除痞,用于口燥咽干、舌红少苔之脘腹不舒者。 呕吐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六)模拟题

[模拟]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六) X型题由一个题干和A、B、C、D、E五个备选答案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要求考生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第1题: 痞满的症状表现包括 A.心下痞塞 B.胸膈胀满 C.触之无形 D.按之柔软 E.压之无痛 参考答案:ABCDE 答案解析: 第2题: 以下何项为《内经》对呃逆叙述的内容 A.病因为"寒气" B.病机为胃气上逆 C.病危的征兆 D.与胃、肺有关 E.提出3种简易治疗方法 参考答案:ABCDE 答案解析: 第3题: 《丹溪心法》对痞满与胀满鉴别描述为 A."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B."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 C."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 D."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E."满者,胀满不行之谓" 参考答案:BD 答案解析: 第4题:

关于呕吐与噎膈,不正确的是 A.均有呕吐症状 B.呕吐进食顺畅、吐无定时 C.噎膈进食不顺、或食不得入 D.均病情轻、病程短、预后好 E.均病情重、病程长、预后欠佳 参考答案:DE 答案解析: 第5题: 呃逆的主症为 A.喉间呃呃连声 B.声短而频 C.难以自制 D.有声有物 E.嗳气,善太息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第6题: 呕吐最常见于何病 A.急性胃炎 B.心源性呕吐 C.幽门梗阻 D.尿毒症 E.颅脑疾病 参考答案:AC 答案解析: 第7题: 腹痛所涉及器官经络包括 A.肝、胆、脾、肾 B.大小肠、膀胱 C.胃、三焦 D.足三阴、足阳明经 E.足少阳经,冲、任带脉 参考答案:ABDE

答案解析: 第8题: 胃脘痛治疗属于广义"通"法的包括 A.散寒、消食、泄热 B.理气、化瘀 C.温运脾阳 D.益胃养阴 E.通因通用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第9题: 以下何项与噎膈发生关系较疏 A.外感时邪 B.饮食不节 C.七情内伤 D.久病年老 E.劳力过度 参考答案:AE 答案解析: 第10题: 腹痛实证常见何证型 A.寒邪内阻 B.湿热壅滞 C.饮食积滞 D.肝郁气滞 E.瘀血内阻 参考答案:ABCDE 答案解析: 第11题: 张仲景把呃逆分为3种分别是 A.实证 B.虚证 C.寒证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三)模拟题

[模拟]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三) A3型题以下提供若干个案例,每个案例下设若干道考题。请根据答案所提供的信息,在每一道考题下面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某男,25岁,突然上腹部疼痛,喜温拒按,遇寒加重,欲加衣被,蜷卧,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第1题: 其应辨证为 A.脾胃虚寒 B.饮食伤胃 C.肝气犯胃 D.寒邪客胃 E.痰气交阻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2题: 宜选何方 A.附子理中汤加减 B.黄芪建中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E.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某女,38岁,曾患"崩漏"经治已愈,现患者自觉腹中空空,似饥非饥,似辣非辣,难以形容,伴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 第3题: 其应辨病辨证为 A.胃阴不足胃痛 B.胃阴不足痞满 C.湿热阻胃痞满 D.胃热嘈杂 E.血虚嘈杂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4题: 其治法为 A.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B.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C.清热化痰和中 D.健脾益胃和中 E.益气养血和中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5题: 应首选何方治疗 A.益胃汤加减 B.一贯煎加减 C.温胆汤加减 D.君子汤加减 E.归脾汤加减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某男,20岁,患者于一天前出现恶寒发热,继之腹痛,泻下赤白脓血便,肛门灼热。现病人已无寒热症状,腹痛剧,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第6题: 应以何方为基础治疗 A.白头翁汤 B.芍药汤 C.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D.葛根芩连汤 E.不换金正气散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7题: 若病人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冷饮,应加 A.地榆、丹皮、苦参

中医内科学 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司二便,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其液为涎。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和降为顺,与脾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吸收消化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口臭、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脾胃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便血有因脾失统摄所致,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或水肿等,但从编排、讲授角度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及肾的病证等。至于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胃气虚、血之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之臌胀等病证,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各个脏腑系统。 第一节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如《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如《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指的是胃脘痛。又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二十二》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书中说:“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了基础。 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脾胃肠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脾、胃、肠功能失调出现病理改变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见主要病证有胃痛、吐酸、嘈杂、痞满、呕吐、呃逆、噎膈、反胃、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本章主要讨论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病证。其中吐酸、嘈杂、反胃附在相关病证中,未详细介绍,其它与脾胃肠相关的病证归属于有关章节或其它临床学科中讨论。 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内,互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又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与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对水谷的受纳、消化、吸受叫和输布生理功能。故脾胃之病变主要表现为受纳、腐熟、转输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之脏,喜燥而恶湿,得阳气温煦则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也需要阴液的滋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气机通降。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职,又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若胃受纳、腐熟及通降功能失常,则可发生胃痛、痞满及便

秘等病变;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导致呕吐、呃逆等病症。.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密切,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肝肾失其所养,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脾主统血,如脾失统摄可致便血;脾失运化,则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水肿等,从主病之脏和相关体系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和肾膀胱病证。脾虚生痰,上干于肺脏可引发咳嗽;脾胃虚弱,血化源不足,则心失所养引发心悸等病变;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则引发鼓胀等病症,亦将其分别归属于相关主要脏腑系统。但临床应注意其整体联系。 大肠为“传导之官”,主传导糟粕和吸收大肠中糟粕水份,维持大便正常;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其病理改变皆属于脾胃系的范畴,而生理上又与脾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排泄等,故将脾胃肠合并讨论。 临床常见主要证型 临床常见主要实证多因外邪或脾胃生理功能失常,导致寒邪犯胃、胃热炽盛、肠道湿热、食滞胃肠、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瘀阻胃络;虚证多由脾胃运纳失职,导致脾气不足、脾阳虚衰、胃阴亏虚、瘀阻胃络。因脾胃及其与肝关系,常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汇总

脾胃病地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地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 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地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地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現将脾胃病治疗地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 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地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地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地治疗中更有重要地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地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地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地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b5E2R。 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体现了《内经》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地理论.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幽汤、增液承气汤等.p1Ean。 在调治脾胃地学术经验中指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气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邪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脘胀、胸痞、泛酸、呃逆、面浮,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如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候,常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斡旋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其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旋覆代赭石汤、枳实导滞丸等.DXDiT。 在诊治胃脘痛中,强调升清降浊.他认为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其通降作用与脾之升清功能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地受纳,运化和转输.若由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运无权,形成中气下陷之证,虚中挟滞之候.如一味补益,则胃气更加壅滞;如单纯疏理,则胃气愈益虚陷,疏而又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升清降浊地分寸.RTCrp。 润燥互济,脾胃兼顾 叶天士在《脾胃论》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柔润养胃地治则,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此从生理角度将脾恶湿而喜燥,胃恶燥而喜润加以阐发.但在病理变化中,因胃阳伤亦可耗及脾阴,脾有湿亦使胃生痰浊.所以太阴湿土,可有阴虚津伤之候,阳明燥土,每见痰湿垢浊之疾.临床治疗需脾胃同治,润燥互济,用药如生地配苍术、沙参配半夏、麦冬配川厚朴等.在滋阴药中加香燥助运之品,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不伤脾.5PCzV。 攻补得当,勿伤脾胃 临床中脾病以虚为多,胃病以实为主.故有“实则阳阴、虚则太阴”之说.脾虚扶养则健,胃实予通为补.如脾胃同病,往往虚则俱虚,实则俱实,脾病也有实证,胃病也有虚证,且每多正虚挟实,虚实相间,故治疗中应做到补不留邪,攻不伤正,掌握虚实,统筹攻补.如滋阴和通降并用地增液承气汤,通补并施之调胃承气汤等,均为通中有补,通补结合之例.jLBHr。 重视调肝,以济中州 在治疗脾胃病地经验中认为:“中流换澜之法,莫贵乎升降.而升降之法又各有千秋,调和肝胆以济中州,

脾胃系病证(二)

脾胃系病证(二) (总分:28.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17,分数:17.00) 1.某女,30岁,患者平素情绪易于激动,常于抑郁恼怒时发生腹痛泄泻、肠鸣,矢气较频。诊见胁肋胀闷,苔白,脉弦。应首选何方治疗 ?A.柴胡疏肝散 ?B.逍遥散 ?C.四七汤 ?D.痛泻要方 ?E.保和丸加减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2.瘀血停胃胃痛,体倦乏力,舌淡,脉弱,常加何药 ?A.桃仁、红花 ?B.茯苓、白术 ?C.青皮、郁金 ?D.人参、黄芪 ?E.以上皆非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 ?A.《内经》 ?B.《金匮要略》 ?C.《外台秘要》 ?D.《诸病源候论》

?E.《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4.《金匮要略》称反胃为 ?A.呕吐 ?B.呃逆 ?C.哕 ?D.胃反 ?E.膈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5.《诸病源候论》中"诸否者"、"赃腑否塞而不宣"的"否"是指何病证 ?A.胃脘痛 ?B.痞满 ?C.结胸 ?D.噎膈 ?E.呃逆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6.最早提出腹痛病名的是

?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方》 ?E.《景岳全书》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7.《内经》称呃逆为 ?A.膈 ?B.哕 ?C.呃 ?D.胃反 ?E.痞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8.何人将痞满分为实痞和虚痞两大类 ?A.张仲景 ?B.巢元方 ?C.朱丹溪 ?D.李东垣 ?E.张介宾 (分数:1.00) A. B.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 摘要:综述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治疗及研究、分析、归纳脾胃病的诊治思路与方法,进而总结其辨证治疗规律,以便有效的指导临床。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同其他学科理论一样,都要经过不断的深化,推陈出新符合当代人的应用,然后在新的思路下,利用先进技术,在反复实践中凝结成新的理论体系,继而不断延续和创新发展。 脾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病的辨证治疗规律,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开展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脾胃病的内涵及脾胃学说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中医的消化脏器,胃纳脾运、脾升胃降是人体消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中医脾胃病涉及脾胃的化纳、升降、化生失常的疾病。中医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发生和发展是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实践、认识而逐渐形成的学术流派。 脾胃学说始见于《内经》,它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理论,成为中医理论及诊断、治疗所遵循的准则,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内经》首先提出,“脾胃者,仓瘭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主受纳,运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明确指出了脾胃的功能及其重要性。汉末医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重要医学理

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对《内经》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脾胃论”,着重阐述了脾胃的重要性。《内经》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东垣便从脾胃立论,创立了“土者生万物”的学术观点。认为人的元气靠脾胃来滋养。脾胃消化功能旺盛,则人体健康,反之则病来。他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还强调脾胃气机的升降,认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所谓升清气,是指将食物的精微升华,使其滋养全身:所谓降浊气,是指糟粕废物的排出。但凡升降失司,均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要掌握调节气机升降这一关键环节。若治疗脾病,需要重视升发脾阳:治疗胃病时,要注意降逆胃气。在临床中,李东垣更重视升发脾胃之阳的重要性。他总结了一套以益胃健脾,升阳补气为主的治疗方法,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著名方剂来治疗脾胃疾病,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喜柔润,脾喜刚燥,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大家的对治疗脾胃病的一些重要成就,从中不难看出治疗脾胃病也需辩证治疗,因人而异。 名老中医经验 1.1 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是健脾益气:刘沈林〔1〕认为在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中,脾胃虚弱为发病之由,而健脾益气则

脾胃系疾病试题题库

脾胃系疾病试题题库 一、A型选择题 1.胃痛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胃,与哪些脏腑关系最密切?() A.心肺 B.肝脾 C.脾肾 D.胆肾 E.肝肾2.胃痛病名在唐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最常与何病混淆?() A.心痛 B.胃痞 C.胁痛 D.胆胀 E.腹痛3.将胃痛与心痛分开始于哪个朝代?() A.汉代以后 B.隋唐以后 C.宋代以后 D.清代以后E.明代以后 4.“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此语出于何书?() A.《医学入门》 B.《医学真传》 C.《医学正传》 D.《医学心悟》 E.《医宗必读》 5.外邪犯胃型胃痛的发病以何邪最为常见?() A.风邪 B.暑邪 C.寒邪 D.湿邪 E.热邪6.胃痛的病机关键是()。 A.气虚 B.气逆 C.气滞 D.气陷 E.气短7.阴虚胃痛的主要病机是()。 A.胃失温养 B.胃失濡养 C.气机不畅 D.胃腑积滞E.瘀血内停 8.胃痛和胁痛的鉴别要点是()。

A.疼痛的部位 B.疼痛的性质 C.疼痛的持续时间 D.疼痛的兼症 E.疼痛的诱因 9.寒邪客胃型胃痛的性质是()。 A.胃痛暴作 B.胃痛隐隐 C.胃脘刺痛 D.胃脘胀痛E.胃脘灼痛 10.肝胃郁热型胃痛的性质是()。 A.隐痛 B.胀痛 C.灼痛 D.剧痛 E.刺痛11.寒邪犯胃之胃痛的脉象多为()。 A.浮脉 B.弦脉 C.革脉 D.浮紧脉 E.弦紧脉12.下列哪一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证?() A.胃痛隐隐 B.口燥咽干 C.口不渴 D.舌红少苔E.脉弦细 13.患者廖某某,女,35岁,聚餐后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治疗方剂宜选用()。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藿香正气丸 D.半夏泻心汤 E.保和丸 14.王某,女,21岁,昨日因进食过饱后出现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苔厚腻,曾用保和丸治疗,无效。现胃脘痛而便闭,当用保和丸合下列何方治疗为最佳?()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枳实导滞丸 D.小陷胸汤 E.理中汤

脾胃病证-便秘

脾胃病证-便秘 一、A1 1、热秘的特征为 A、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B、大便秘结,欲便不得 C、虽有便意,努挣乏力 D、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E、大便不干,小便清长 2、便秘的基本病机是 A、肠胃不和 B、肝气郁结 C、湿热下注 D、肺失开合 E、大肠传导失常 3、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的是 A、《内经》 B、《金匮要略》 C、《伤寒论》 D、《圣济总录》 E、《景岳全书》 二、A2

1、某患者,大便干,小便清长,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此属 A、气秘 B、冷秘 C、气虚秘 D、血虚秘 E、阳虚秘 三、A3/A4 1、某患者,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1>、此患者应诊断为 A、气秘 B、冷秘 C、热秘 D、气虚秘 E、血虚秘 <2>、治疗应采用何种治法 A、顺气导滞 B、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C、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D、益气润肠 E、养血润燥 <3>、宜选用的主治方剂是

A、六磨汤 B、温脾汤 C、黄芪汤 D、麻子仁丸 E、润肠丸 <4>、若津液已伤,可加 A、生地、玄参 B、槐花、地榆 C、白芍、柴胡 D、枳实、厚朴 E、白术、党参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热秘 证候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该题针对“便秘-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535,点击提问】 2、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便秘基本病机属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糟粕内停。 【该题针对“便秘-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和类证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542,点击提问】 3、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伤寒杂病论》则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如《伤寒论·辨脉法》提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将本病分为阳结与阴结两类。 【该题针对“便秘-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和类证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543,点击提问】 二、A2 1、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阳虚秘 证候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该题针对“便秘-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536,点击提问】 三、A3/A4 1、 【正确答案】C 【该题针对“便秘-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538,点击提问】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若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不欲饮,为胃阴不足,此组药配自拟滋胃汤(太子参、麦冬、石斛)以润为降,反酸配刺猬皮制酸和胃。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岁。患者近两月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偶有灼痛,泛酸,呃逆,伴咯痰黏稠,咯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稍腻,脉滑。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中医辨证为痰热结胸,胃气逆阻。治以辛开苦降,清化痰热,润降胃气。处方:法半夏、瓜蒌、浙贝母、桔梗、苏梗、佛手各10克,黄连、旋覆花各6 克,刺猬皮15克,炙甘草5克。7剂,水煎分早、晚服。 二诊:胸骨后灼痛较前好转,但食入后反酸,呃逆,胃脘疼痛,咯黏痰,咯之不利,夜间休息差,舌淡红,苔黄少,脉缓。中医证属痰热,气血不畅兼阴虚,治以清化痰热,滋阴润降,行气活血。处方:法半夏、蒲黄、佛手、麦冬、瓜蒌、五灵脂各 10克,太子参20克,石斛12克,苏梗8 克,刺猬皮15克,黄连、炙甘草各6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舌稍红,苔薄白,脉沉细。再服二诊方加减调治1 月,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胃镜刀;:食管黏膜未见异常。 三、良附丸配炙黄芪饴糖,温中补虚治胃寒。 良附丸出自于《良方集腋》,由高良姜、香附组成,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香附理气活血止痛,两者相伍共具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作用,用于治疗寒凝气滞之脘腹冷痛。炙黄芪、饴糖,取黄芪建中汤甘温补中,缓急止痛主要配伍之效。四者相伍形成配伍组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寒凝气滞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若消化性溃疡属脾胃虚寒者,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为黄芪建中汤核心配伍,温健中宫之气,和营卫;泛吐清水甚,加白术15克健脾气,益智仁12克摄脾涎。 典型病例:刘某某,男,49岁。患者 5年前渐觉胃脘疼痛胀闷不适,曾在西安市某医院做胃镜,诊断为胃溃疡。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时轻时重。近日感胃脘喜温喜按,胀闷冷痛,畏寒肢冷,食欲极差,不食不饥,体重日减,乏困无力,强食过多则口吐清水涎沫,大便稀溏,舌胖有齿痕,质暗,苔白,脉沉细。临床诊断:胃溃疡。中医辨证: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治法:温补中

第 四 章 脾 胃 肠 病 证

第四章脾胃肠病证 概念:脾胃肠病证指在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不遂、脏腑失调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在食管、脾胃、肠道的一类内科病证。 主要证候: 病理特点:脾病多虚,有气虚、阳虚之分;脾喜燥恶湿,易被湿困。 胃病多实,易为寒热、饮食所伤;燥热易伤胃阴;尚有肝气犯胃。 常见证候:脾胃气虚、脾阳虚衰、湿邪困脾 寒邪客胃、胃肠积热、食滞胃肠、 肝气犯胃、瘀血停胃、胃阴亏虚。 脾胃病的辨证 首先,要抓住主症 其次,要了解次症和病史 第三,要辨别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在脏在腑 治疗原则及要点 治疗原则1、保护胃气2、调理升降 治疗要点1、脾以升为健,治脾病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 胃以降为和,治胃病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 2、脾喜燥恶湿,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 胃喜润恶燥,常用甘凉滋润之剂,慎用辛香温燥之药 3、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补气、温中之品 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泻热之药 第一节胃痛 【含义】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1、自觉症状:疼痛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范围】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等。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外邪犯胃 2. 饮食伤胃 3. 情志不畅 4. 脾胃素虚 二、病机① 外感寒邪 寒邪客胃 过食寒凉 忧思恼怒 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情志不遂 饮食不节 饮食伤胃 暴饮暴食气郁化火,火邪伤阴 ② 久病脾胃虚损胃阴不足 胃失濡养不荣则痛 素体脾胃虚弱脾阳不足 ③ 胃日久入络血 痛加重瘀 三、病机小结

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 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或胃失濡养不通则痛 不通则痛(实) 不荣则痛(虚) 【诊断】 1.主症:胃脘部疼痛,疼痛性质可胀痛、刺痛、隐痛、灼痛等不同; 2.伴随症:常伴食欲不振、胀满、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3.发病特点:起病或急或缓,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4.诱发因素:与受寒、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等因素有关; 5.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 【鉴别诊断】 1.胃痞 胃痞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以满为患 同在心下 胃痛以痛为主 2.真心痛 真心痛:多见于老年人,当胸而痛,多刺痛,活动加重,痛引肩背,常有心悸、气短、汗出等症,病情危急。 胃痛:部位在胃脘,多为隐痛、胀痛,常反复发作,病势不急。 3.胁痛 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伴胸闷太息,或黄疸等症。 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 4.腹痛 腹痛: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主。 胃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 寒痛:胃脘部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舌质淡,脉沉迟。 热痛:胃脘部灼痛喜冷,口干口苦,舌质淡红,脉数。 2)辨别虚、实 虚痛:胃脘部隐痛或饥时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舌质淡嫩或胖有齿印,脉细缓无力,久病体虚者。 实痛:胃脘胀痛或刺痛,拒按,大便干结、舌质红、脉弦滑,新病体壮者。 3)辨气血 气滞痛:胃脘胀痛或连胁或走窜不定,口苦心烦,脉弦。多为初病。 气虚痛:胃痛,饥而痛增,伴食少、腹胀、便溏。 血瘀痛: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或夜间痛多,舌暗或有瘀斑。多属久病。 4)辨脏腑 在胃:多属初发,多由外感或伤食所致。症见胃脘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大便不爽,脉滑。 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脉缓。在肝:每与情志不遂有关,常反复发作,胃脘胀痛连胁,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 二、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通则不痛: 胃寒散寒 食积消食 气滞理气 热郁泄热

脾胃病证-腹痛

脾胃病证-腹痛 一、A1 1、腹痛之肝郁气滞证应首选 A、小柴胡汤加减 B、四七汤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四逆散加减 E、逍遥散加减 2、寒邪内阻腹痛的治法是 A、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B、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E、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3、腹痛拒按,大便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应辨为 A、寒邪内阻 B、湿热壅滞 C、中虚脏寒 D、气滞血瘀 E、饮食积滞 4、寒邪内阻腹痛的主要特点是 A、腹部胀痛,攻窜不定 B、腹痛绵绵,时痛时止 C、饥则痛甚,得温稍减 D、腹痛急暴,得温痛减 E、腹部刺痛,痛处不移 5、以腹痛的部位辨证,胁痛、少腹疼痛者,多属 A、肝胆病 B、虫证 C、肠痈 D、胃痛 E、膀胱病 6、腹痛的基本病机是 A、肝脾不和,胃气郁滞 B、肝气郁结,胃失和降 C、肝脾湿热,络脉不和 D、脏腑阻滞,气血不畅 E、脾胃失和,瘀血阻滞 7、大腹痛者,多属 A、厥阴肝经病证 B、膀胱病证 C、脾胃病证

D、虫病 E、肠痈 8、与腹痛有关的脏腑一般不包括 A、肝 B、大肠 C、胃 D、膀胱 E、小肠 二、A2 1、张某,男,20岁。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治宜选用 A、通脉四逆汤 B、乌头桂枝汤 C、当归四逆汤 D、大承气汤 E、吴茱萸汤 2、患者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神疲气短,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主方为 A、补中益气汤 B、附子粳米汤 C、保和丸 D、小建中汤 E、四逆汤 三、B 1、A.小承气汤 B.枳实导滞丸 C.大承气汤 D.少腹逐瘀汤 E.大柴胡汤 <1> 、湿热壅滞型腹痛,治疗首选 A B C D E <2> 、饮食积滞型腹痛,治疗首选 A B C D E <3> 、瘀血型腹痛,治疗首选 A B C D E 2、A.柴胡疏肝散 B.逍遥散 C.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D.木香顺气散 E.小建中汤 <1> 、肝郁气滞型腹痛,治疗首选 A B C D 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