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在上一节课讲述了距今几万年的远古人类的居民生活,顺着时间的发展人类不断进化、发展,开始进入农耕文明,农业由古至今都是我国的经济基础,被历代统治者重视,在历史学习中一直都是重点学习的对象,而原始农耕作为农业的起源,为以后对农业经济的学习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课是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历史基础几乎为空白,但他们主要来自农村,对农业发展所需条件比较清楚,因此从这点来说十分有利与教学内容的完成。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少,对社会的认识比较少,对理解私有化,贫富分化这些概念、现象以及原因,,非常难以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对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我设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

掌握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将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对比学习,初步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学习法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原始居民为我们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树立对先民的敬仰、敬慕之情。

四、说重点与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和我对教材的理解,重点定为掌握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再根据私有化、贫富分化这些概念比较抽象,而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抽象思维比较弱,因此私有化、贫富分化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同学阅读教材并提问“你从课本中能找出河姆渡生产生活的什么重要信息?”“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去异同”通过师生一起探究,讨论这些问题来掌握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图示法——通过展示大汶口墓葬品分配不均的图片,利用图片展示来揭示和解释私有化、贫富分化。

学法:学生主要采用合作学习法,对比学习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分钟)

远古人类居民生活主要依靠什么来维持?创设历史情境,如果你处在那个时代好不好?为什么?我们人类的先民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掌握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承载物,先引导学生阅读河姆渡原始居民这一子目内容,了解并概括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面貌,然后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提问:为什么河姆渡主要种植水稻?为什么设计干栏式房屋,设计的好处是什么? 通过学生前后讨论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对河

姆渡居民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消化,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接着学习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的状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去异同”“为什么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而不是水稻,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而不是干栏式房屋,可不可以互换?”引导学生把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对比学习,实现对半坡居民生产

生活状况的全面理解。在教学中, “授人与鱼, 不如授人与渔”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更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把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对比起来,初步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学习法。

2、理解私有化、贫富分化出现的原因

展示几张大汶口墓葬品分配不均的图片,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会出现墓葬品分配不均的现象?先借助图片展示让同学们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花5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不断探寻结论。

(三)巩固小结

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归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这样一个动手环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知识。

六、布置作业

完成书本后的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 固城中学白建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促进民族团结》,我主要从教学内容要求、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学内容要求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中的第一框内容。本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懂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来实现。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国情,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感,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加强、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节课在中考的地位也很重要,每年都会涉及到3分——5分的考试内容。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国家加强和巩固、促进民族地区的所做的努力。能力目标是团结各民族同学,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核心素养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难点是国家为维护和促进民族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4、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上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身体和心理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身心发展较快,成人感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因此应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地了解我国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正确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教法的选择遵循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物示人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练习题范文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练习题 基础达标 一、填空题 1.距今约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动地展现了我国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他们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耕地,种植,住着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挖掘,饲养家畜,会制造,还能制造简单玉器和原始。 2.在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收割庄稼,主要粮食是。他们居住在房子里,能制造色彩艳丽的,上有刻画。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 3.距今约年的山东大汶口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等。 二、选择题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共同点是() A.以原始农业为主 B.以饲养家畜、家禽为主 C.以采集、狩猎为主 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2.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掘井饮水方便 C.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3.下列现象不符合史实的是()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半坡人使用耒耜耕地 C.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D.河姆渡人使用弓箭打猎 4.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5.促使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 能力提升 1.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农耕生活的文化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汉口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右边图示的文物是在什么地方出土的() A.山顶洞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3.很多同学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汉口 D.浙江河姆渡 4.假如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剑 D.铁斧 5.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6.(2007年,山东模拟)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条件的差异 B.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七年级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

1 教案设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原始农耕文化和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我国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 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重点讲述了原始

农耕文化遗址南北两种类型的 代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展示我国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不同;同时展示 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 的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课标要求来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识记和了解层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但自学能力不 强,合作意识不强。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通过虚拟旅行、欣赏图片、情景模拟、体验历史、合作交 流等环节,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并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知识的 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原始农耕文化和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归纳能 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虚拟旅行了解感受原始农耕文化;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导游解说, 培养学生的 表述能力。 2 、引导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展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述能力。 3 、引导学生比较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对比归纳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先民们对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祖先尊敬 之情;理解体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半坡与河姆渡两种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异同及其原因。 五、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教学(虚拟旅行)、角色扮演、列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课前准备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感受我们神圣的国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民族关系等问题,培养学生爱国土、爱祖国的情感及民族团结意识,这是本单元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的第2课,教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等活动园,安排了阅读角和知识链接,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新型民族关系,使学生懂得各民族共同为中华腾飞做出贡献,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的情感。本课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三部分内容。分两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

国土,发展经济,创造中华文化; 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4.感受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尊重,守望相助,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懂得各民族互相尊重、守望相助。 2.教学难点: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初入高年级的时期,他们经过前四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民族团结情感,但对我国民族状况及各民族的关系认识不多,因此,教学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已具备将外界环境状况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特制订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初中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初中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测试题及参考答 案 基础达标 一、填空题 1.距今约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动地展现了我国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他们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耕地,种植,住着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挖掘,饲养家畜,会制造,还能制造简单玉器和原始。 2.在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收割庄稼,主要粮食是。他们居住在房子里,能制造色彩艳丽的,上有刻画。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 3.距今约年的山东大汶口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等。 二、选择题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共同点是() A.以原始农业为主 B.以饲养家畜、家禽为主 C.以采集、狩猎为主 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2.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掘井饮水方便 C.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3.下列现象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半坡人使用耒耜耕地 C.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D.河姆渡人使用弓箭打猎 4.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5.促使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 能力提升 1.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农耕生活的文化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汉口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下边图示的文物是在什么地方出土的?() A.山顶洞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说课稿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民族大团结》一课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这节我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做线索贯穿本课。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图片及视频,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说学法 由于历史课分值较少,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是太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对于近代史的内容了解较少且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根据八年级的学生的了解,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强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原始的农耕生活练习题

原始的农耕生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原始农耕的出现与传说中的哪位人物有关() A.女娲 B.伏羲氏 C.神农氏 D.黄帝 2.“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粟 B.水稻和小麦 C.水稻和玉米 D.粟和小麦 3.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右图是我国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遗存,它位于()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汶口 D.浙江河姆渡 4.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5.半坡遗址在今天哪个城市附近() A.余姚 B. 西安 C.北京 D.泰安 6.四五千年前,我国原始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 A.采集 B. 渔猎 C.制陶 D.农耕 7.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8.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9.最早学会纺线、织布、制衣的原始人类是()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10. 我国原始居民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是:( )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人 C、大汶口人 D、半坡人

11. 我国原始农耕的共同特征是() ①原始种植农业普遍②大量使用磨制石器③制作陶器④定居村落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13.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①会种植粮食②会饲养家禽③会制造陶器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14.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②磨制的石刀、石斧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二.填空题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已使用石器,他们分别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粮食作物和。 2.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房子,已经挖掘,过着生活。 3.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上面还有一些,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4.山东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年,其晚期的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少说明了私有财产和出现了。 5. 最能全面反映氏族公社阶段情况的是原始居民。 三、拓展与探究: 1.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大汶口的墓葬中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民族团结说课稿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首先,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子目。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是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加强民族团结是建设美好喀什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读图识图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问爷爷奶奶或父母了解他们

在小时候生活情况,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我设置的讲故事、说事实等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讲故事、读图识史以及分析归纳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认识我们生活中的改变,使学生感谢党和祖国对我们新疆及喀什各民族人民的关怀,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了解喀什的过去和现在,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重点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发展的政策;难点是了解团结与发展的关系。由于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一年级级学生不好掌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大多是七岁的学生,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处于他们对抽象事物不了解,并且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且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以及政策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内容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以前故事教学法进行新课导入,在讲授新课方面,我将采用图示法、兴趣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则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这些概念和结论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学法指导: 2.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龙门口小学 王继民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采取措施,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本课着重强调各民族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平统一、共同繁荣。让学生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从收集的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懂得要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的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从而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实现民族团结的方法,民族团结的作用。 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搞民族分裂和独立,而是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民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收集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的故事;收集体现各民族特色的歌曲;准备一些少数民族代表的图片和一张大合影照片。 学生准备:分组收集各民族的礼仪、风俗习惯;收集民族团结、祖国繁荣发展的图片。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学习建构而获得。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图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扮演一些角色,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不易理解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比较法: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族团结所取得成就的理解,我出示民主改革前后的西藏图片,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改革的成效。 三、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能力、思想,具体表现在:1、学生已经了解到各民族的团结,对民族团结的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2 原始的农耕生活人教版知识点练习第六篇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2 原始的农耕生 活人教版知识点练习第六篇 第1题【单选题】 南充五中初一学生国庆期间来到浙江某遗址博物馆进行水稻文化内容参观,此博物馆位于(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这是最近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历史上,我们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米饭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记者2014年10月ll日从农业部获悉,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稻第四期攻关项目获得重大突破,创造了亩产1 026.7公斤的新纪录。我国古代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神话传说 C、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电视剧里有讲述半坡居民生活的四个镜头,你认为其中的哪个镜头是错误的( ) A、用火把肉烧成熟食用 B、使用陶器器皿装水 C、穿着麻布缝的衣服 D、使用铁制的农具劳动。 【答案】: 【解析】: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分析

多途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回放: 导入语: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回想一下,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食物来源主要是什么? 学生回答:采集和渔猎,并以采集为主。 教师:对。那时候人们仅靠“采集”食物为主,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会有很多不便之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局限性? 学生想像、讨论…… 学生回答: 学生一:受季节的影响,比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 学生二:受自然灾害影响,像水灾、旱灾等; 学生三: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 学生四: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 教师:怎么样才能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呢? 学生:种地。 教师:同学们根据现在的生活给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建议,很好。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根据植物春生夏长秋熟的规律,逐渐摸索到了农耕这一获取固定食物来源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板书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四幅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时间:1.8万年前~7000年前) 图片一: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有一些掉在了地上。

图片二:一年后,他们再次来到此地,发现地上长出了几颗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采摘,一位妇女种下几颗。 图片三:再一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发现自己种下的种子真的长出来,并且又结了果子。 镜头四:女子在播种,男子在打猎捕鱼。 教师:这四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挥) (大意如下):说明了农耕生活的产生过程。原始的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的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她们种下种子获得了收获,开始了农耕生活。早期的农业劳动也就因此而产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表扬,并指出:这样原始的农耕生活产生了,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最典型的两个代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教师安排:同学们,现在将你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半坡人,一组为河姆渡人,牢牢记住你们的角色,你们已不再是现代人了,而是原始社会的半坡人、河姆渡人,你们先进行组内讨论,各自选出本队代表描述“我”——半坡人或河姆渡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然后,互相向对方提出各种疑问,回答不出来请记载下来。 两组阐述: 河姆渡组学生代表:6000多年前,我们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下游,我们用骨耜种植水稻,吃大米饭,磨制石器,过着定居生活。 半坡组学生代表:5000多年前,我们半坡人生活在黄河中游,种植粟和蔬菜,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发明了弓箭,饲养家畜,纺织麻布,而且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有了原始审美艺术。 阐述后两组相互质疑: 河姆渡组问: 请问你们半坡人粟是什么?为什么半坡人种植的是粟? 半坡组答: 学生一:粟就是谷子,去皮后我们通常叫小米,很好吃的。

20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练习题(无答案)

第2课原始的xx生活 1.生活在长江流域的远古居民最有吃的主食是() A.水稻 B.xx C.小麦 D.xx 2.对河姆渡人的生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种植水稻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 3.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远古农耕居民的代表是() A.北京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大汶口人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5.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 A.种植粮食作物 B.制造陶器 C.发明舟车 D.铸造青铜器 6.下列原始居民遗址中,属于黄河流域的是() ①元谋人②xx人③半坡人④xx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7.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A.元谋人遗址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xx原始居民 D.xx原始居 8.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会种植庄稼B.能人工取火C.能建造房屋D.会制作陶器9.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的共同之处有( )①都能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②都能制作陶器③都种植水稻④都饲养家畜⑤都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10.在历史专题片《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A.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B.使用骨耜等工具耕种水稻 C.饲养了猪狗等家畜 D.用木头制成简易的小船 11.关键词“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请你判断他们描述的是哪一原始人群( ) A.元谋人B.河姆渡人C.半坡人D.山顶洞人 12.能够较典型地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3.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考古学家发现:有的墓随葬玉器等精致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表明() A.个人对随葬品的醉心不一样 B.各地的风俗不一样 C.家里收藏的玉器多少不一样 D.出现了贫富分化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开垦耕地用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石镰、石刀。 材料二:水稻作为全球主要农作物,在世界上120个国家和地区广博栽培种植,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原始的农耕生活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基础达标 一、填空题 1.距今约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动地展现了我国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他们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耕地,种植,住着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挖掘,饲养家畜,会制造,还能制造简单玉器和原始。2.在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收割庄稼,主要粮食是。他们居住 在房子里,能制造色彩艳丽的,上有刻画。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 3.距今约年的山东大汶口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等。 二、选择题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共同点是() A.以原始农业为主B.以饲养家畜、家禽为主 C.以采集、狩猎为主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2.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B.掘井饮水方便 C.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D.自然环境的变化 3.下列现象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B.半坡人使用耒耜耕地 C.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衣服D.河姆渡人使用弓箭打猎 4.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5.促使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知识空间 粟的起源 中国种粟历史悠久。出土粟粒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西安半坡村、河北磁山、河南裴 李岗等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关于粟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起源于中国,有人认为起源于埃及或印度。蛋许多学者认为后两种说法缺乏考古证据。中国拥有丰富的粟的品种资源。粟的野生种狗尾草(S.viridis)在中国遍地皆是,它和粟形态相似,染色体数都是,容易相互杂交。 水稻的起源 东方文明是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 能力提升 1.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农耕生活的文化遗址是() 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C.大汉口遗址D.山顶洞人遗址 2.下边图示的文物是在什么地方出土的?() A.山顶洞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与同步练习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 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 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 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 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 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 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

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 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 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 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

56个民族是一家说课稿

《56个民族是一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56个民族56枝花》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要求:“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本课通过一段主题文、一幅民族分布示意图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儿童形象和一组情景对话引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团结友爱如一家”这样的主题。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我国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团结的民族大家庭;初步了解各主要少数民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知道各民族在服饰、名称等方面各具特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目标设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能力目标:了解各主要少数民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知道五大民族自治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各民族是平等的,各民族之间应该平等相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对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知识,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的重要性,我把“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各民族是平等的,各民族之间应平等相待”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写有民族名称的卡片、第四套人民币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中我主要采取三种方法:即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展示给学生的场景是具体的、生动的,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在“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这环节中,就创设了各族小伙伴来交友的情景,在亲身体会的情景中学生更主动地掌握和了解各民族的知识。 2、活动教学法 结合新课程活动性的特点,本课以活动为主,开展“你能写多少”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民族的和谐,增强一家人的概念。 3、小组合作探究法

《民族团结》说课稿

《民族团结》说课稿 海龙希望学校李晗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民族团结》,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团结》是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为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及因此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本课涉及的内容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促进国家发展重要前提。因此,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阅读民族分布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为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

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及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在讲课过程中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入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讲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具备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较强也为上好本节课打下基础。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确定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根据本节课特点,我采用提问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