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2.现象:

【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的α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由代表发言。【归纳、小结】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原子核核素

1.原子核的构成,

【媒体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阅读】

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

【思考、讨论并提问】

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

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

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性关系: 原子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归纳小结】

如果用 A

Z X 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迁移与应用】

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3717

Cl 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

3.元素R 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 a ,其阴离子R n-有b 个电子,求中子数。

【回顾】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 【媒体显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比较】三种氢原子结构的异同。

【质疑】它们是不是同一种元素?

【板书】2.核素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迁移与应用】1.请你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与元素、核素间的关系。

2.请你描述元素、核素、同位素间的关系.

【媒体显示】元素、核素、同位素三者之间的关系:

【巩固与提高】

1.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A)O2、、O3 、O4(B)H2、D2、T2

(C)H2O、D2O、 T2O (D)4020Ca 和42

20C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

(B)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必定不同

(C)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凡是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必定属于同一元素

【交流与研讨】

生物体在生命存续期间保留的一种碳原子----碳-14 (14

6C)会在其死亡后衰变,测量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遗物里碳-14的数量,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年代。根据课本内容与网上资料:阐述14

6C在考古上的应用;列举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简介】

1.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诊断

2.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治疗

3.未来的能添一一一核聚变能

第2课时

【复习提问】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板书】二、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量很小(9.109×10-31kg);(2)带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 ;(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质疑】我们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

【交流与研讨】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讨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

【简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

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

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

4.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本第六页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哪些规律?

并派代表回答。

【归纳并板书】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讨论】电子与原子核距离远近、能量高低有何关系?

【板书】

电子层 1 2 3 4 n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的能量低高

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n2

【媒体显示并讲述】尝试运用上述规律,排出钠原子核外的电子,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表示。

【媒体显示】

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迁移与应用】

1.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

2.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阅读、思考、交流】学生阅读教材第七页,思考、交流下列三个问题: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金属钠、金属镁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还原性,而氧气、氯气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氧化性,你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对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吗?

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

3.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概括与整合】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知识如下图所示。

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电性关系、

质量关系

原子核(质子、中子)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迁移与应用】

1.质子、中子、核外电子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元素或原子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试填下表说明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数目的多少分别决定着什么?

2.现有微粒结构示意图,试填表,当n取不同值时相对应的微粒名称和微粒符号。

【作业】1、书后练习1、2题;2、学案相应练习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2.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3.让学生了解IIA族、V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用图表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对数据和事实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它包括质子、中子、电子三部分,相同元素一定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如果我们按质子数从小到大把元素排列起来,每种元素就有一个序号,即原子序数,对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元素之间内在联系和变化的规律性。那么,原子序数为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律

【交流与研讨】(1)分组填写教材P11页表中所缺的内容;

(2)对表中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

【媒体展示】教师展示通过Excel中插入图表的办法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的直方图。

最外层电子数

【引导过渡】观察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我们发现从3号到10号,最外层电子由1增加到8,从11号到18号最外层电子数又由1增加到8。象这样每隔一定数量,又重现前面出现过的情况的变化称为周期性变化。

【联想与质疑】通过直方图,对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序数的变化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媒体展示】教师展示通过excel 插入图表的办法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的折线图。

【小结、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并且有下列规律: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的原子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半径逐渐减小。

【讲述】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教材中没有列出,它跟邻近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相比显得特别大,这是由于测定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的根据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半径不同。 【小组讨论】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

(1)电子层数相同时,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是什么? (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小结、板书】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

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吸引力越大,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媒体展示】教师展示通过excel 插入图表的办法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为纵坐标的折线图。对

原子序数

【小结、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且有以下量的关系:

│最高正价│+│负价│=8

【引导、探究】综合以上的事实,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板书】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引导、探究】大家知道吗?元素的性质是由元素原子的哪一部分决定的?那么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以18号元素核外分析归纳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序数

电子排布为例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①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总结归纳元素周期律

②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实质

【随堂练习】

1、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2、下列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A、Li

B、F

C、Na

D、Cl

3、下列各组元素中按微粒半径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A、Li Na K

B、Ba2+ Ca2+ Mg2+

C、Ca2+ K+ Cl-

D、N O F

4、某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为H2R,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_.

第2课时

【引入课题】元素周期律使人们认识了杂乱无章的化学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如何把这种规律具体地表现出来呢?

【板书】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14页,第3行。思考周期表中周期和族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板书】

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递增的元素从左到右为同一周期;

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逐渐增大的元素从上到下为同一族。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14页15行,思考周期表中有多少周期?每周期有多少种元素?

【概括总结】

【阅读、思考】在周期表中有两个特殊的位置,镧系和锕系,阅读课文P14倒数第二段,说出这些元素在周期表中什么位置?结构上有何特点?

【总结陈述】在第六周期中,从57号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的最外层和次外层电子层结构及元素的化学性质十分相似,这15种元素总称为镧系元素。排在周期表第六行,第三列。与此类似,在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铹(Lr)这15种元素总称为锕系元素,排在第七行,第三列。

【观察与思考】在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列?分为哪些族?

【概括总结】

【观察与思考】在周期表的18个纵行16个族中,各族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如何?

【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

【观点陈述】在元素周期表中,各族从左到右的依次是:

IA IIA IIIB IVB VB VIB VIIB VIII IB IIB IIIA IVA VA VIA VIIA 0。

【观察与思考】在所有族中,元素最多的族是哪一族?共有多少种元素?

【结论】在所有族中,第IIIB族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因此元素最多,共有32种元素。

【理解应用】据周期表结构,推测原子序数为85号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哪一周期?哪一族?

【例题分析】推测元素在哪一周期:85-2-8-8-18-18=31,减5次后小于32,为第6行,第六周期;推测在哪一族:第六行的最后一列元素应为第32个,从减出的数据为31可以推出它是在第17列,为第VIIA族。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13页倒数第一自然段,通过周期表,我们还可以了解元素的哪些信息?

【交流观点】

(1)通过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位置、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元素的类别、相对原子质量、价层电子排布、是否人造元素、是否放射性元素等信息。

(2)通过周期表,我们还可以对元素进行分区,如硼、硅、砷、碲、砹和铝、锗、锑、钋的交界处画一条虚线,虚线的左侧为金属元素,右侧为非金属元素;位于虚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金属元素的性质,又表现为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3)通过周期表,还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认识它们的性质。

【联想、质疑】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请大家概括它的结构。

【小结、板书】

【巩固练习】根据周期表的结构来推测32号和54号和118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课后作业】1、P17-18练习1、练习2

第3课时

三、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其它元素

【复习检查】原子序数为34的元素位于()周期,()族,属于()类单质;原子序数为56位于()周期,()族,属于()类单质。

【课堂导入】在元素周期表中,你熟悉的元素有哪些?举例谈一谈它们的用途。

【板书】三、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其它元素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15页,第6-13行

【概括】请完成表格:

察火焰的颜色。

【板书】第IIA族元素容易失去最外层两个电子,为活泼金属元素。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16页,第一段。

第VA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其用途:

【板书】第VA族元素从非金属过渡到金属,N、P、As为非金属,Sb、Bi为金属。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16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回答过渡元素的位置和它们的共同性质。你熟悉的元素有哪些?有何特性?

【陈述、板书】过渡元素位置:第3列到第12列,共68种元素。

熟悉的元素:金(Au)、银(Ag)、铜(Cu)、铁(Fe),硬而有光泽,金、银单质性质稳定。

【思考与探究】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每周期中非金属元素种数与周期序数的关系如何?可能还有几种非金属元素未被发现?

【方法指导】(1)利用元素周期表的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图,直接进行推测;

(2)利用周期表中周期序数与非金属元素种数的关系,进行归纳概括

引导学生填写下表:

【归纳概括】除第一周期外,周期序数+非金属种数=8

故,随着周期数的递增,设周期序数为n,则非金属元素种数为(8-n)。

【联想与探究】在元素周期表中,相邻周期,同族元素之间原子序数差与周期序数有何关系?

用符号表达出来。并运用上述规律完成下列练习:

元素周期表中有相邻元素A、B、C,A与B同周期,B与C同主族,它们的原子最外电子数电子数之和为19,原子序数之和为41,则三种元素的名称分别是

A ,

B ,

C 。

【课堂作业】P18练习3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第3周期元素和ⅦA、ⅠA族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

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

2、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3、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4、了解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学会运用具体事物来研究抽象概念的思想方法;

2、通过“阅读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整体学习,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对门捷列夫的预言和一些化学元素的发现等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对元素“位、构、性”间关系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树立“事物的普遍联系”和“量变引起质变”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作用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下探究和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它对我们化学有什么作用呢?大家知道,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时,人类只发现了六十多种元素,因此他做过很多大胆的预测,如他就预测在硅和锡之间存在一种元素—-“类硅”,15年后该元素被德国化学家文克勒发现,为了纪念他的祖国,将其命名为“锗”。

【投影】

【设问】你知道门捷列夫是如何做出如此准确的预测的吗?

【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一、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板演】请写出第3周期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

【交流与研讨】(1)第3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是如何递变的?

(2)尝试用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预测第3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媒体展示】第3周期元素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归纳慨述】第3周期元素从钠到氯,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原子半径减小,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减弱,得到电子能力增强。

【设问】如何用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阅读】教材P21页“方法导引”。

【引导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论证钠、镁、铝三种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相对强弱。

【演示实验】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象。

【讨论】回忆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并与镁和水反应的现象相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指定一位代表陈述实验现象和结论。

【板书】Mg + 2H2O = Mg(OH)2 + H2↑

【结论】钠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比镁强.

【演示实验】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向试管中各加入2mL1mol/L盐酸。观察现象。

【讨论】比较镁和铝分别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程度,你又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指定一位代表陈述实验现象和结论。

【板书】Mg + 2HCl = MgCl2 + H2↑ 2Al + 6HCl = 2AlCl3 + 3H2↑

【结论】镁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比铝强.

【演示实验】向盛有Al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直到产生大量白色絮状沉淀为止。将所得沉淀分盛在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HCl和NaOH溶液,观察现象。

【提问】指定一位代表陈述实验现象和结论。

【板书】AlCl3+3NaOH = Al(OH)3↓+3NaCl

Al(OH)3+3HCl = AlCl3+3H2O

Al(OH)3+NaOH = NaAlO2+2H2O

【讲述】Al(OH)3既能和发生中和反应,又能和发生中和反应,我们把它称为两性氢氧化物。

【讨论】从上述实验中能否比较NaOH、Mg(OH) 2和Al(OH)3的碱性强弱?

【板书】钠、镁、铝三种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过渡】我们又如何判断硅、磷、硫、氯四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呢?

【阅读】教材P22页“方法导引”和P21页“阅读探究”。

【概括】请完成表格:

【板书】硅、磷、硫、氯四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讲述】请看元素周期表,我们不难发现,除第1周期外,周期表中每一周期都是从活泼的金属逐渐过渡到不太活泼的金属元素,再到非金属元素,最后到性质极其稳定的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板书】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巩固练习】

1、下述事实能够说明硫原子得电子能力比氯弱的是()

A、硫酸比盐酸稳定

B、氯化氢比硫化氢稳定

C、盐酸酸性比氢硫酸强

D、硫酸酸性比高氯酸弱

2、电子层数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顺序为:HXO4>H2YO4>H3ZO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 X>Y>Z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Y>Z

C、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X>Y>Z

D、单质与氢气反应难易X>Y>Z

3、按C、N、O、F的顺序,下列递变规律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B、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C、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

D、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大

【课后作业】教材P28页第5题

第2课时

【复习提问】同周期元素的性质是如何递变的?

【新课导入】那么同主族元素的性质有无规律呢?

【板书】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预测

【交流与研讨】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它对元素的性质有何影响?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小,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

【设问】如何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证明上述结论?

【阅读自学】教材P22页最后一自然段至P23页第2自然段。

【归纳】完成表格:

【板书】1、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而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

【质疑】同主族元素的性质有何不同吗?

【思考】根据F2、Cl2、Br2、I2分别与H2反应条件、程度以及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等方面分析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概括】ⅦA族元素单质与H2反应情况

子能力减弱

【过渡】同主族元素性质既有相似性,也有递变性,门捷列夫正是根据这个规律对某些元素的性质进行大胆预测的。

【讨论】请你根据钾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金属钾的性质。

【演示】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水至其体积的1/2,然后分别加入绿豆大小的金属钾和钠,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记录现象(为了便于观察,将培养皿放在投影仪上,通过投影来观察实验现象)

【板演】钾、钠分别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钾和钠的化学性质相似,钾比钠更活泼。

【思考】根据钾和钠的性质,预测ⅠA族其它金属的性质。

【阅读自学】教材P24页最后一、二、三自然段。

【板书】

【小结】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周期、每一主族的元素,其性质总是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所以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课后作业】教材P26页第1、3题,P27页第3题(3)

第3课时

【练习】已知磷元素位于第3周期ⅤA族,(1)画出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磷元素的最高化学价为,其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导入】由上例可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性质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三、元素“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媒体展示】

【训练】1、由A、B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A、B两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1和6,则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AB2 B.A2B C、AB D、A2B2

2、砹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推测砹和砹的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砹是有色固体

B.砹易溶于有机溶剂

C.砹化氢很稳定

D.砹化银不溶于水

3、有X、Y、Z三种元素,其中X、Y属于同一主族,加热时,其单质都能与氢气形成气态氢化物H2X,H2Y。常温下,X单质为气态,X与Y可形成两种化合物YX2和YX3,Y、Z均在X的下一周期,而Z可与X生成化合物Z2X和Z2X2。试写出:

(1)元素名称X 、Y 、Z ;

(2)化合物Z2X2与H2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两个由X、Y、Z三种元素所组成物质的化学式。

【讨论】完成教材P25页“概括·整合1”。

【小结媒体展示】

主族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弱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过渡】元素周期表除了对我们学好化学有着重要意义外,还有其它的作用吗?

【阅读自学】教材P24页至P25页。

【板书】四、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

【思考】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诞生是19世纪化学科学的重大成就之一,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自然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请你根据教材所给资料和你在网上查阅结果,分别举例说明。

【学生发言】略(让学生充分发表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

【板书】1、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2、指导科学研究,如发现新元素;

3、指导生产实践,如寻找新材料、催化剂、制冷剂、探矿等;

4、论证了“量变质变规律”;

【课堂练习】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将下表中A、B两栏描

【课后作业】教材P26页第2题,P28页第4题

【课外活动】教材P26页第4题

【反思】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奠定学生对物质形成的理论基础。

2、了解化学反应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的实质和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讲清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不能说成是“结合力”。

2、通过电解水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介绍,搞清共价键的形成原因和存在情况。

3、关于离子键的形成,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1)成键的

主要原因——得失电子(2)成键的微——阴、阳离子(3)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当静电吸引与静电排斥达到平衡时形成离子键

4、通过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间的相互转变,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

型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关注环保能等社会热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认识已知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思考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形式,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应用”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价值的认识,从而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的含义,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能量的关系。

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成因和本质理解。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前边通过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学习,知道目前已知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可这些元素却构成了已发现或合成的一千多万种物质,元素的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说明形成这些物质的原子间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

【演示实验】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2H2O=== 2H2 + O2

【思考·质疑】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够发生分解,为什么要通电?

【归纳】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通电正是为了提供使水分解所需要的能量。

【板书】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化学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

【讲解】(1)首先必须相邻。不相邻一般就不强烈(2)只相邻但不强烈,也不叫化学键(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

【板画讲解】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检测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二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 解析:浓硫酸溶于水虽然放热,但浓硫酸是液体,又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适宜给食品加热;而相同质量的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溶于水,前者放出的热量比后者多,氯化钠溶于水能量变化不明显。 答案:B 2.人造卫星常用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它在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 Ag2O+H2O+2e-===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A.负极,被氧化B.正极,被还原 C.负极,被还原D.正极,被氧化

解析:原电池就是把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部分,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使电子经外电路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答案:B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铁与盐酸反应 B . C 与CO 2共热 C .碳酸钙的分解 D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反应 解析:Fe +2HCl===FeCl 2+H 2↑,放热反应;C +CO 2===== 高温2CO ,吸热反应;CaCO 3=====高温CaO +CO 2↑,吸热反应;Ba(OH)2·8H 2 O +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吸热反应。 答案:A 4.假设某化学反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观察分析,符合图中变化的化学反应为( ) 反应前 反应后 A .A 2+3 B 2 2AB 3 B .2AB 2+B 22AB 3 C .2A 2B +5B 2===4AB 3 D .2AB 2+B 2===2AB 3 解析:由图可知反应物用AB 2、B 2表示,生成物用AB 3表示,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为可逆反应,结合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AB 2+B 22AB 3。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 子 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 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 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 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 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 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 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 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D1]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D2

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 高三化学笔记

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带电特点: 微粒 质子 中子 电子 带电特点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二、核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比较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 本质 质子数(核电 荷数)相同的 一类原子 质子数、中子数都一定 的一类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 核素的互称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范畴 同类原子,存 在游离态、化 合态两种形式 原子 原子 单质 特性 只有种类,没 有个数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 同 由一种元素组成,可独立存在 决定因素 质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组成元素、结构 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 核外电子 Z 个

举例H、C、N三种 元素 1 1 H、2 1 H、3 1 H三种核素 234 92 U、235 92 U、238 92 U互为同位 素 O2与O3 2.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联系 三、原子或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或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电荷数 (5)除1 1 H外,其它元素的原子中,中子数≥质子数 2.原子的质量数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区别原子的质量数是该原 子内所有质子和中子 数的代数和,都是正整 数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该原 子的真实质量与12 6 C质量的 12 1 的比值,一般不是正整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天 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与其在自然界中所 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比的积的 加和得来的。Ar=Ar l*a1% +Ar2*a2%+ 联系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的质量数相等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依据:电子能量高低、运动区域离核远近。 2.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容纳电子数 2 4 8 2n2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能量低高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3.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加上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ⅦA 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 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 的自然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存在,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非金属→氢化物 ↓↓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 碱含氧酸 ↓↓ 盐盐 3、氧化物的酸碱性: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Na 的性质 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97.8℃,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g/cm 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 +(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1)与非金属反应:①4Na+O 2====2Na 2O ②2Na+O 2====Na 2O 2 ③2Na+Cl 2====2NaCl ④2Na+S==== Na 2S (2)与水反应:2Na+2H 2O====2NaOH+H 2↑现象:浮:Na 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 个小球;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Na+2HCl====2NaCl+H 2↑ (4)与盐反应:①2Na+2H 2O+CuSO 4====Cu(OH)2↓+Na 2SO 4+H 2↑ ②6Na+6H 2O+2FeCl 3====2Fe(OH)3↓+6NaCl+3H 2↑ ③4Na+TiCl 4(熔融状)高温Ti+4NaCl (5)Na 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 Na ?→?2O Na 2O ??→?O H 2NaOH ???→?O H CO 22,Na 2CO 3·10H 2O ??→?风化 Na 2CO 3 4Na+O 2====2Na 2O → Na 2O+H 2O====2NaOH → 2NaOH+9H 2O+CO 2====Na 2CO 3·10H 2O → Na 2CO 3·10H 2O 风化Na 2CO 3+10H 2O ↑ 3、Na 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4、Na 的用途:钠和钾的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高压钠灯;金属冶炼。 (二)Na 2O 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不可燃。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a 2O+H 2O====2NaOH (2)与酸反应:Na 2O+2HCl====2NaCl+H 2O (3)与非金属反应:Na 2O+CO 2====Na 2CO 3 3、Na 2O 的用途:制NaOH ,Na 2CO 3 (三)Na 2O 2的性质 1、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2Na 2O 2+2H 2O====4NaOH+O 2↑(放出大量的热) (2)与非金属反应: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放出大量的热) (3)与酸反应:2Na 2O 2+4HCl====4NaCl+2H 2O+O 2↑ 3、Na 2O 2的用途:作供氧剂、漂白剂、强氧化剂 【向NaOH 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无明显现象,加热溶液后生成气体。 2NaOH+CO 2====Na 2CO 3+H 2O+O 2↑ → 2NaHCO 3加热Na 2CO 3+H 2O+CO 2 ↑ 【向Ca(OH)2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加热溶液后生成沉 淀和气体。 Ca(OH)2+CO 2====CaCO 3↓+H 2O → CaCO 3+H 2O+CO 2===Ca(HCO 3)2 → Ca(HCO 3)2加热CaCO 3↓+H 2O+CO 2↑ 点燃 点燃 点燃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 一、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钠Na 1.钠与空气反应 ①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 2==2Na 2O ②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 2=====△ Na 2O 2 2.钠与水反应 2Na+2H 2O=2NaOH+H 2↑ (反应物系数为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 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过氧化钠Na 2O 2 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 2O 2+2H 2O=4NaOH+O 2↑(反应物系数为2) 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反应物系数为2)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NaHCO 3和Na 2CO 3 1.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Na 2CO 3+ HCl = NaCl+NaHCO 3 (先无明显现象) NaHCO 3+ HCl = NaCl+H 2O+CO 2↑(后产生大量气体 较快) 在盐酸中加入碳酸钠溶液:Na 2CO 3+ 2HCl = 2NaCl+H 2O+CO 2↑(产生大量气体 较慢) 2.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3.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 3=====△ Na 2CO 3+H 2O+CO 2↑ 4.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 3=Na 2CO 3+H 2O 二、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氯气Cl 2 1.与金属单质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 2=====点燃 2FeCl 3 (剧烈燃烧 红棕色烟) 铜丝在氯气中燃烧:Cu+Cl 2=====点燃 CuCl 2(剧烈燃烧 棕黄色烟) 2.与非金属单质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 2+Cl 2=====点燃 2HCl (苍白色火焰 产生白雾) 3.氯气与水的反应 Cl 2+H 2O=HClO+HCl 4.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Cl 2+2NaOH=NaCl+NaClO+H 2O (氯气的尾气处理) 5.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 2Cl 2+2Ca(OH)2=CaCl 2+Ca (ClO )2+2H 2O CaCl 2和Ca (ClO )2叫漂白粉 漂白粉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 2+H 2O=CaCO 3↓+2HClO 三、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理量-物质的量 单位-摩尔(mol ) ①n= N/N A N 代表微粒个数 N A 阿伏加德罗常数 N A ≈6.02×1023 mol -1 2.物质的摩尔质量M ②n= m/M M 代表物质质量 M 为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单位g ?mol -1

鲁科版高中化学目录(最新整理)

(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1、走进化学科学 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3、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2、电解质 3、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1、碳的多样性 2、氮的循环 3、硫的转化 4、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 1、硅、无机非金属材 2、铝、金属材料 3、复合材料 必修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2、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3、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1、认识有机化合物 2、石油和煤、重要的烃 3、饮食中的有机化合 4、塑料、橡胶、纤维 选修一 主题一呵护生存环境 1、关注空气质量 2、获取安全的饮用水 3、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 主题二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 1、食物中的营养素 2、平衡膳食 3、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 4、正确对待保健食品 主题三合理利用化学能源

1、电池探秘 2、家用燃料的更新 3、汽车燃料清洁化 主题四认识生活中的材料 1、关于衣料的学问 2、走进宝石世界 3、如何选择家居装修 4、金属制品的防护 5、几种高分子材料的 主题五正确使用化学用品 1、装备一个小药箱 2、怎样科学使用卫生 3、选用适宜的化妆品 选修二 主题一空气资源、氨的合成 1、空气分离 2、氨的工业合成 3、氨氧化法制硝酸 主题二海水资源、工业制碱 1、海水淡化与现代水处理技术 2、氯碱生产 3、纯碱制造技术的发展 主题三矿山资源硫酸与无机材料制造 1、“设计”一座硫酸厂 2、陶瓷的烧制 3、金属冶炼和金属材料的保护 主题四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1、从石油中获取更多的高品质燃油 2、源自石油的化学合成 3、煤的综合利用 主题五生物资源、农产品的化学加工 1、由大豆能制得什么 2、玉米的化学加工 主题六化学·技术·社会 1、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制 2、药物的分子设计与化学合成 3、化学·技术·可持续性发展  选修三 第一章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模型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1、共价键模型 2、共价键与分子的立体构型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_doc

Z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电子排布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3)主要化合价+1 +2 +3 +4 -4 +5 -3 +6 -2 +7 -1 — (4)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 易 冷水 剧烈 热水 与酸快 与酸反 应慢 ——— (6)氢化物的化学式——SiH4PH3H2S HCl — (7)与H2化合的难易——由难到易— (8)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增强—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 式 Na2O MgO Al2O3SiO2 P2O5 SO3 Cl2O7 — 最高价 氧化物 对应水 化物 (10)化学式NaOH Mg(OH)2 Al(OH)3 H2SiO3H3PO4 H2SO4 HClO4 — (11)酸碱性强碱中强碱两性氢 氧化物 弱酸中强 酸 强酸很强 的酸 — (12)变化规律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 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 子 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 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 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 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 期 2 8种元素 第三周 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 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 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高中化学目录鲁教版

高一化学教材 绪言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二章碱金属 第一节钠 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四章卤素 第一节氯气 第二节卤族元素 第三节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 第四节化学键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六章氧族元素环境保护 第一节氧族元素 第二节二氧化硫 第三节硫酸 第四节环境保护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七章碳族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一节碳族元素 第二节硅和二氧化硅

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高二化学教材 第一章氮族元素 第一节氮和磷 第二节氨铵盐 第三节硝酸 第四节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第五节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二章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化学平衡 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四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三章电离平衡 第一节电离平衡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酸碱中和滴定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四章几种重要的金属 第一节镁和铝 第二节铁和铁的化合物 第三节金属的冶炼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本章复习与测试 全章(未分到节) 第五章烃 第一节甲烷 第二节烷烃 第三节乙烯烯烃 第四节乙炔炔烃 第五节苯芳香烃 第六节石油的分馏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六章烃的衍生物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检测题.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鼎尚图文收集整理 第一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5·上海卷)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Lv的名称为。关于293116Lv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序数116B.中子数177 C.核外电子数116 D.相对原子质量293 解析:A.元素符号左下角表示的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所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16,正确。B.在原子符号的左上角表示的是该元素原子的质量数,质量数就是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所以该原子的中子数是293-116=177,正确。C.对于元素的原子来说,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等于元素的原子序数,所以该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是116,正确。D.293只表示该元素的一种原子的质量数,由于不知道该元素有几种原子,各种原子的含量是多少,因此不能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错误。 答案:D 2.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A.PH3、H2S、H2O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B.P、S、Cl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C.Li、Na、K、Rb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D.HClO4、H2SO4、H3PO4、H2CO3的酸性依次增强 解析:稳定性H2O>H2S,H2S>PH3,A正确;P、S、Cl的最高正化合价分别是+5、+6、+7,依次升高,B正确;依Li、Na、K、Rb顺序,其金属性依次增强,C正确;HClO4、H2SO4、H3PO4、H2CO3的酸性依次减弱,D错误。 答案:D 3.短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A.中子数、质子数 B.质量数、核电荷数 C.最高正化合价数、负化合价数 D.核外电子数、其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解析:H没有中子,则中子数小于质子数,故A错误;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若为普通氢原子,质量数等于核电荷数,故B错误;O、F没有正化合价,则没有最高正化合价,且第ⅣA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故C错误;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故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一定小于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故D正确。 答案:D 4.在原子的第n电子层中,当n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电子数与(n-1)层相同;当n为次外层时,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多10,则n层是() A.N层B.M层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化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某无色溶液中加入BaCl 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A .一定有23CO - B .一定有+Ag C .一定有24SO - D .无法肯定 2.某氯化镁溶液的密度为1.18 g ?cm —3 ,其中镁离子的质量分数为5.1%。300 mL 该溶液中 Cl — 离子的物质的量约等于 A .0.37 mol B .0.63 mol C .0.74 mol D .1.5 mol 3.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含分子数相同的是 A .5.6L N 2 (标准状况)和11g CO 2 B .10g H 2 和10g O 2 C .9g H 2O 和9mol H 2O D .标准状况下22.4L H 2O 和22.4L N 2 4.下列物质不能.. 由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A .FeCl 3 B .CuS C .SiO 2 D .Al 2O 3 5.把过量的CO 2通入下列溶液中,最后仍有白色沉淀的是 A .Na 2SiO 3溶液 B .CaCl 2溶液 C .Ca(OH)2溶液 D .NaOH 溶液 6.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A. (NH 4)2SO 4 B. Al(OH)3 C. Na 2SO 4 D. Mg(NO 3)2 7.元素X 的原子核外第三层上有3个电子,元素Y的负二价离子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则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 .XY 2 B .X 2Y C .X 2Y 3 D .X 3Y 2 8。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 .K 2SO 4 === 2K ++SO 4―2 C .C a (N O 3)2 === Ca 2+ +2(NO 3)2- C .B a (O H )2 === Ba 2+ +O H 2- D .A l 2(S O 4)3 === 2A l 3+ +3S O 42― 9.下列离子中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Na +、K +、OH -、Cl - B .Na +、Cu 2+ 、SO -24、OH ― C .Ba 2+ 、Na +、SO -24、Cl - D .Ba 2+、HCO -3、NO -3、H + 任城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

鲁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第2课时 知识点3: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知道物质分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又分单质和化合物。通过化学键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的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也是有区别的——又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于是,人们根据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的不同,把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媒体展示——板书】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如:NaCl、CaCl2、KOH、CaO等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如:HCl、H2O、CH4、NH3、CO2 【联想·质疑】分析KOH中所含有的键型,该化合物属于哪类化合物? 【归纳·强调】(1)当一个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时,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2)当一个 化合中同时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时,以离子键为主,该化合物也称为离子化合物(3)只有 ..当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称为共价化合物。(4)在离子化合物中一般既含有金属元素又含有非金属元素;共价化合物一般只含有非金属元素(NH4+例外) 【迁移·应用——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化合物内部的键型和化合物的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点评】通过“联想质疑”、“归纳强调”、“迁移应用”,三个阶段,使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分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化合物中含离子键(不管是否含有有共价键)都叫离子化合物;只有当化合物中完全是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叫共价化合物。

【知识点击】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是紧密联系的,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比较强的化学键,要破坏这些化学键都需要较多的能量,例如,氯化钠、碳酸钙、氧化镁等物质是离子化合物,他们熔化时要破坏离子键,由于离子键很强,因此他们的熔点也很高。氮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时要破坏分子内很强的的共价键,由于该共价键很难破坏,因此氮分子化学性质很稳定;再如金刚石完全是由共价键构成的,金刚石熔化时要破坏内部的共价键,因此金刚石的熔点、沸点、硬度等都非常高。 【点评】通过学生阅读“知识点击”,将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联系起来,知道化学键是影响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一些具体物质的熔沸点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离子键、共价键都是比较强的化学键,但由于影响物质性质的因素较多和学生知识的有限,这个地方也不要拓展、延伸过多。 【媒体展示——板书】第二部分: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引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很重要的。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要利用各种能源,而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如石油、煤的燃烧)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能源之一。研究反应热,对于化工生产条件的选择,设备的设计和使用,以及对热能的综合利用,都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以研究反应热为主要内容的化学热力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化学反应可以热、电或光等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但通常主要表现为热能变化。 【交流·研讨】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汽时的能量变化过程 【归纳·总结】在化学反应中,从反应物分子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过程中,各原子的内部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原子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反应物分子的化学键部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