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服务业发展

中国服务业发展

中国服务业发展
中国服务业发展

《求是》杂志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如何看待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

2016-10-18 15:38:00 来源:《求是》

核心要点:

■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对国民经济运行及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深刻影响。服务业不仅是减缓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也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更是孕育新经济新动能成长的“孵化器”,需要大力加快发展。

■ 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演进。一般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劳动力依次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农业演变为工业、然后升级为服务业,这是产业成长和供给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 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特点,因而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和增加值占比的不断提高,会明显增加劳动需求。2012—2015年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非农就业增加200万人,比2009—2011年间多增加约65万人,这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仍保持总体稳定的根本原因。

■ 服务业本身就是供给体系的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能够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并带动相关领域改革。现阶段,供给结构调整滞后于需求升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工业升级以及消费升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要解决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及其内部子结构不平衡、不协调以及资源错配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对国民经济运行及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深刻影响。服务业不仅是减缓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也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更是孕育新经济新动能成长的“孵化器”,需要大力加快发展。

一、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符合发展规律

服务经济加快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演进。一般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劳动力依次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农业演变为工业、然后升级为服务业,这是产业成长和供给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随着制造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生产性服务需求不断衍生;收入水平提高后,生活性服务需求急剧膨胀,共同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服务业比重超过工业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从国际经验看,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重大转型。美国转型时间为1950年前后,德国和日本发生在1970年前后,韩国发生在1990年左右。这一转型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见顶回落,而服务业占比保持较快上升。比如,德国1971—1981年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0.8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年均下降0.72个百分点;日本1969—1977年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0.69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年均下降0.35个百分点;韩国1989—1995年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0.6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比年均仅提高0.01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已进入服务业较快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新特征。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左右,正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关键阶段,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工农业转型升级需求强劲,共同推动服务业较快发展。2013—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3%、7.8%和8.3%,今年上半年增长7.5%,7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7.8%。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至54.1%,占据“半壁江山”。从就业结构看,1994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达到23.0%,超过第二产业;2011年,比重上升至35.7%,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二、服务业较快发展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支撑

服务业发展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不仅表现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工业,而且表现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工业增速放缓带来的压力,使经济增速换挡而不失速。2013—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7.6%上升到54.1%,提升6.5个百分点。同时,服务业大多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受投资波动影响小;多根植于本地市场,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小;产品差异化程度高,受需求波动影响小;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而消费增长具有较强稳定性,因而服务业发展能够平滑经济波动,增强经济平稳性。由于服务业对经济周期性变化不敏感,因而具有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作用。随着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我国经济运行的波动性也明显减小。2011—2015年,GDP增速标准差为1个百分点,而2006—2010年GDP增速标准差为2.1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开拓产业领域,促进就业持续扩大。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特点,因而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和增加值占比的不断提高,会明显增加劳动需求。2012—2015年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非农就业增加200万人,比2009—2011年间多增加约65万人,这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仍保持总体稳定的根本原因。此外,服务业发展能够进一步畅通劳动力禀赋与经济机会相结合的渠道,延长“人口红利”。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用工需求有所减弱,但由于服务业发展较快,农民工用工总量继续保持增加势头,2015年增长1.3%。特别是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转变为服务业主导后,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加快发展的趋势,这有利于为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服务业发展提高劳动者报酬,促进居民收入增加。服务业发展在大幅增加就业的同时,会加快改变全社会劳动力供求关系,进一步推动劳动者报酬上涨。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发生重大变化,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自2012年开始逐年下降且降幅扩大;与此同时,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劳动力需求,推动工资持续上涨。2012—2015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年均上涨10%左右,农民工工资年均涨幅在15%左右。随着服务业在供给体系中比重上升,劳动者报酬在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逐步提高。与2010年相比,2014年劳动者报酬占比提高了3.2个百分点。此外,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有利于加快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增长,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服务业较快发展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供给结构的优化调整。服务业本身就是供给体系的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能够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并带动相关领域改革。现阶段,供给结构调整滞后于需求升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工业升级以及消费升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要解决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及其内部子结构不平衡、不协调以及资源错配问题。目前服务业发展面临较多制度壁垒,民营资本进入服务业常常遇到许多“玻璃门”、“弹簧门”的制约。加快服务业发展就是要破除这些制度障碍,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方面将一部分优质资源从低效行业中转移出来发展服务业,另一方面通过服务业这个中介把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源源不断导入制造业部门,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不是对制造业的矮化,也不会导致产业空心化,而是对包括制造业在内的整个供给体系的改造升级。

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难免会造成失业,而失业人员再就业主要依靠服务业。据有关部门测算,未来3—5年,我国完成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任务需安置180万职工,这些职工绝大部分需要靠服务业来吸收。“去库存”首要任务是降低房地产库存。房地产业是服务业的重要行业,关联效应大,民生涉及面广,必须积极有序推进去库存。“去杠杆”的核心是降低财政金融风险。我国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增加了潜在的财政金融风险。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金融服务供给体系,既需要完善间接融资体系,又要积极扩充直接融资渠道,更要改善金融服务。“降成本”关键是要降低企业用工成本、融资成本和物流成本。用工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攀升,包括房租房价过快上涨、子女入学入托难、看病难看病贵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相关服务业供给不足。融资贵的主要原因是大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中小型金融机构数量过少,从根本上需要通过发展金融服务业来解决。此外,我国物流成本也相对较高,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到GDP的18.0%,需要通过发展物流业降低成本。“补短板”任务集中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教育、医疗、养老、扶贫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大量短板。以医疗资源为例,2015年,我国每千人拥有医师数为2.21人,而2010年德、法、英、美四个国家的该指标分别为3.69人、3.45人、2.74人和2.41人。我国公共设施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可见,要使“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落地落实,促进服务业较快发展是关键。

四、服务业发展是新经济成长的主要源泉

服务业已成为新经济的领头羊。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多数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和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并且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众多新服务还会不断诞生。我国工农业基础较为扎实,为服务业分工演化提供了强大支撑,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旅游、文化、养老、健康、体育等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分享经济”正在向餐饮、家政等传统行业延伸,网络约车、远程教育、在线医疗、数字家庭等新服务方兴未艾。今年1—7月份,全国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6.1%;上半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6%,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5%;网络约车平台滴滴出行,已在我国400余座城市为近3亿用户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务,5月20日专快车日成交订单总数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

服务业发展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助推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往往都需要借助新兴产业的力量。我国服务企业与工农企业的融合发展渐成趋势,有效促进了工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家庭经营与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多种服务企业联合,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推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生产方式转变。服务业发展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现代工业企业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交通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大降低了工业企业的融资成本;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与零售企业、网络公司等服务企业合作开拓市场,并依靠由其提供的大数据资源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管理咨询、技术中介、教育培训等服务机构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组织重构、技术更新和人力资源配置等运营环节,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向中高端迈进。今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2%和8.1%,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2和2.1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有利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多数服务业属于劳动或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鲜明的低碳特征。因此,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必然大幅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在我国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两大行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0%左右,2014年两大行业每万元增加值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仅为工业的44.9%和29.4%。随着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16年上半年,煤炭消费在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同比下降2.9%,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减少,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3%。

从今后一个时期看,我国服务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初步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服务业潜在增长率为8%左右,按服务业贡献率50%—55%计算,可拉动GDP增长4.0—4.4个百分点,比“十二五”期间多贡献约0.5个百分点,这将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我们要顺应规律,抓住机遇,坚定不移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繁荣。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2016年以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如前一段时间火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换上科技金融(Fintech)的外衣,希望借此绕开严苛的监管条件。然而,无论如何装扮,都无疑希望套上金融业务的光环,尤其是要注意的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热词概念炒作的背后,监管套利的风险不可忽视。但什么是Fintech,什么是Fintech企业,在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分歧,而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与科技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可喜的是日前央行强调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指出Fintech企业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明确了“技术是技术,金融是金融”,为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是寻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在新科技与专业性中寻求平衡与发展。 从技术提供者到金融行业的创新者 在新技术运用与金融专业的结合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概念在国内风光无限,而“金融科技”则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提法。显然,金融科技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技术,还包括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新科技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科技”概念强调在金融体系中更积极地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 单纯从字面上看,金融科技(Fintech)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和科技的结合,而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则更应该体现为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系统开发和技术提供者。金融科技(Fintech)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从金融行业外部突然冒出来的特殊领域,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过去数十年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IT投资而催生领域。 从美国专业杂志American Banker近年来公布的Fintech企业情况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就是,该类企业逐渐从金融行业的技术提供者变身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早期的Fintech企业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更强金融专业功能的,更高安全度和信赖程度的IT系统供应商。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Fintech企业更加倾向于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的领域覆盖了家庭账单管理、会计软件、贷款、结算等诸多方面。以前站在金融科技前沿的这些IT企业,悄然变身为金融领域的创新者(或称为搅局者),以至于到目前来看,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认为“Fintech企业”就等于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 追求新技术与金融专业性的平衡发展 从曾经集中于系统的研发,为金融行业提供金融技术支持,到现在开始面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反映出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的特征是在IT技术与金融专业性之间寻求平衡。 以银行业为例,全国性结算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自动取款机(A TM)的普及,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银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等的发展,无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度,都要求金融行业不断导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金融行业服务的形态和内容。比如,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而智能手机的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与政策方向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与政策方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规划发展司司长杨伟民 2003年9月22日 一、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比重提高。2002年服务业增加值34533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7.8%,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6%的速度。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2.1%提高到33.7%,提高1.6个百分点。 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按可比价计算,1998~2002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8.9%,比1990~1997年的贡献率提高3.5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1.2%。 服务业发挥着安置就业主渠道的作用。1995~2002年,农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工业和建筑业下降1.6个百分点,服务业上升了3.8个百分点。服务业新增就业4210万人,占同期全国新增就业的74.2%。 (二)存在的问题 总量偏小,比重偏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全世界60.7%的平均水平,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8%还低5个百分点。世行统计的133个国家和地区,低于我国的只有11个国家。 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2002年我国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仅为28.6%。而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60%。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比,也低10个百分点。

传统行业比重偏大,新兴的、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发展不足。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40%左右。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教育、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不到30%,信息服务业比重仅为5%左右。 国际竞争力不高,服务贸易逆差扩大。服务业的竞争力整体上不如制造业,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领域处于逆差状态。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726亿美元,逆差59.3亿美元。服务贸易近些年来逆差呈不断扩大趋势。1998年服务贸易逆差为49亿美元,2002年,扩大到67.8亿美元。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方向 根据中国“十五”计划,服务业发展的目标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争取达到7.5%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3.2%提高到2005年的36%;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4%以上,累计新增就业人数争取达到450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0年的27.5%提高到2005年的33%。 目前的完成情况是:“十五”前两年,服务业增长速度为7.35%(2001年为7.4%,2002年为7.3%),比计划目标7.5%低1.5个百分点。200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7%,比2002年应达到的目标34.32%低0.62个百分点。2002年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28.6%,仅比200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低于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的计划目标。 为此,今后几年要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主要有: 1、优化服务业企业组织结构。尽快改变部分行业经营方式陈旧、缺乏服务品牌和过度竞争等状况,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增强大企

论中国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1)

小论中国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和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主要存在以下差距: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不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导致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当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中国2004年却不到35%,不足美国的一半,接近于一般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此外,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旅游、劳务出口、远洋运输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上,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电信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其他产业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 2.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出口结构不合理 一是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中国货物贸易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世界排名均为第三名,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排名仅列第八位,进口第七位。我国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9%,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我国服务贸易呈现逆差,2005年服务贸易出口812亿美元,进口853亿美元,逆差41亿美元;三是中国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

不合理,新兴行业少,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不足,严重阻碍了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进程。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 3.进出口总额逐年上升,但始终表现为贸易逆差。 如下图所示:1996-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进口额和出口额也不断增加,但是始终表现为贸易逆差。由此证明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4.服务贸易管理滞后 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国际社会要求一国对其国内的服务业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服务业管理和协调主要由外经贸部负责,因而存在诸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容易出现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等问题。 5.服务贸易交易方式落后 现代电子商务在服务贸易领域中,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商业贸易形式和市场结构,影响着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式,加速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网站1,000多个,其中B to C④677家、B to B 370家,ISP⑤620家,去年B to C交易额为3.9亿元人民币,B2B交易额为67.7亿元人民币。存在有各种不同B to B、B to C、C to C等商业模式,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和解决方案,但整体来说呈现自发性、局部性、重复性、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整体规划性和统一的规范,有很多网站的商业模式是单纯模仿国外企业,

中国金融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形式

中国金融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形式 一、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竞争力普遍不足 经过近几年对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金融机构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单从数字上看,我国银行业前10家银行的效益指标与世界前十大银行已经相差无几,但是应当看到,这种效益是在市场仍然相对封闭、市场远未达到充分竞争、存贷利差很大的条件下取得的。同时对于几大国有控股银行来说,如果不是在股改过程中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注资、剥离巨额不良资产),也很难在短期内进入国际大银行行列。与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相比,我国金融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 影响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四点:第一,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仍存在较大缺陷。第二,缺乏有竞争力的经营模式。第三,风险控制能力普遍偏低。第四,创新能力不足。 2、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仍比较突出 这种结构性缺陷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证券业、保险业整体规模偏小。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发展缓慢,导致证券业规模明显偏小。2007 年12月底,中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总股本8522亿元,总资产1.72万亿元,证券公司管理资产总值821亿元,与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相比,除总股本外总资产及管理资产总规模仍然过小。与此同时,证券行业的集中度不足,市场份额极为分散。2007年,在106家证券公司中,最大一家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4%,前三家合计不到11%,市场份额在1%以下的小型证券公司多达86家。这种小型化、分散化的格局,很难与国际大型化、全能化投行相竞争。第二,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不健全。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农村分支机构和网点,使得农村金融服务被大大削弱。由于市场准入被严格控制,民营资本难以进入正规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被迫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而农信社自身在运作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由于缺少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迟迟不能缓解,特别在实施紧缩货币、信贷时期,中小企业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商业银行的弃儿。 二、金融机构改革未来趋势展望 2002年以后,中国金融业进入了改革的新时期。未来几年,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推进:逐步推进国内金融的自由化,降低金融管制程度,这种自由化至少将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其一,进一步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增加市场主体。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准入尽管在法律上已经没有障碍,但是要新设立一个金融机构仍然难度极大。这种

中国服务业发展

中国服务业发展

《求是》杂志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如何看待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 2016-10-18 15:38:00 来源:《求是》 核心要点: ■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对国民经济运行及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深刻影响。服务业不仅是减缓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也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更是孕育新经济新动能成长的“孵化器”,需要大力加快发展。 ■ 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演进。一般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劳动力依次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农业演变为工业、然后升级为服务业,这是产业成长和供给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 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特点,因而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和增加值占比的不断提高,会明显增加劳动需求。2012—2015年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非农就业增加200万人,比2009—2011年间多增加约65万人,这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仍保持总体稳定的根本原因。 ■ 服务业本身就是供给体系的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能够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并带动相关领域改革。现阶段,供给结构调整滞后于需求升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工业升级以及消费升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要解决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及其内部子结构不平衡、不协调以及资源错配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对国民经济运行及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深刻影响。服务业不仅是减缓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也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更是孕育新经济新动能成长的“孵化器”,需要大力加快发展。 一、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符合发展规律 服务经济加快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演进。一般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劳动力依次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农业演变为工业、然后升级为服务业,这是产业成长和供给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随着制造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生产性服务需求不断衍生;收入水平提高后,生活性服务需求急剧膨胀,共同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服务业比重超过工业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从国际经验看,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重大转型。美国转型时间为1950年前后,德国和日本发生在1970年前后,韩国发生在1990年左右。这一转型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见顶回落,而服务业占比保持较快上升。比如,德国1971—1981年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0.8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年均下降0.72个百分点;日本1969—1977年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0.69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年均下降0.35个百分点;韩国1989—1995年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0.6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比年均仅提高0.01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已进入服务业较快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新特征。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左右,正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关键阶段,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工农业转型升级需求强劲,共同推动服务业较快发展。2013—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3%、7.8%和8.3%,今年上半年增长7.5%,7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7.8%。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

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

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 一、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精神,满足国家制定健康服务业相关政策以及加强对健康服务业宏观管理,科学界定健康服务业统计范围,建立健康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的需要,特制定本分类。本分类适用于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健康服务业统计监测。 二、定义和范围 本分类规定的健康服务业,是指以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各种服务活动,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以及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 三、编制原则 (一)以国务院有关文件为指导。本分类主要依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健康服务业分类范围。 (二)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本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基础,是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健康服务业范畴相关活动的再分类。 (三)借鉴国际分类标准。本分类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卫生核算体系(2011)》对健康服务的定义和有关

方法,将健康服务业分类范围确定为与改善人类健康状况、预防疾病发生等紧密相关的服务业。 四、分类结构 本分类将健康服务业划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医疗卫生服务,第二部分为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第三部分为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第四部分为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前三部分是健康服务业的核心内容,包括了以维护与促进人类身体健康状况或预防健康状况恶化为主要目的的服务活动;第四部分是与健康服务相关的产业,包括了相关健康产品的批发、零售和租赁服务。各部分内容标有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小类的对应关系。 五、对有关问题的说明 本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对应的行业类别的具体范围可参见《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 本分类中的“*”表示该健康服务业类别仅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中的部分活动,具体内容见“说明”。

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序言 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数据专题报告从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现状、趋势变化。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数据专题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指标分析 (3) 一、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现状统计 (3) 三、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国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比重统计 (3) 四、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同全国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2017-2018)变动对 比分析 (6) 第三节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指标分析 (7) 一、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占全国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比重统计分 析 (7) 四、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8)

精选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资料

前言 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根本转变,服务业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服务业得到了恢复,新的服务业得到了发展。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79年的21.4%,增长到1988年的30.5%,2008年又增长到40.1%。①我国服务业尽管有了较大较快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比重偏低,质量较差和结构不合理的发展格局并没有根本改观,不但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而且明显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虽然反映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较多,但国际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有: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就业人数比例、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和投资额比例。下面就根据这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一下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服务业得以迅速恢复,许多新兴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10.9%,超过了同期GDP8.9%的增速。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增加值和增长率分别呈下降趋势,1990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为27.1%,2000年只增长到33.4%。进人21世纪后,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工业(第二产业)仍较慢,但到2005年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40.1%(这一比重的提高与2005年全国经济普查后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整有一定关系),2006年则占40.0%,又有所下降,因为这一年第二产业比上一年增长13.0%,而第三产业只增长12.1%,所以出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升反降的情况。2007年与2008年服务业产值比重仍然在40%左右徘徊。总体上看,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是逐步提高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员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5 532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13.1%,而到199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6 880万人,是1980年的3倍,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上升为24.8%。到200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27.5%,所占比重比1980年提高了1倍多,2005年又增加到23 77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1.4%,2008年则达到25 717万人,比重也进一步提高33.2%。从就业分布看,主要包括国有单位(主要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等),城镇集体、城乡个体劳动者,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资和其他所有制企业等,且这些行业及所有制企业从业人员比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1978年,城镇和乡村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7%和76.3%,其中,城镇就业人口中,国有单位占78.3%,集体单位占21.5%,个体劳动者占0.2%。到2008年,城镇和乡村就

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精)复习课程

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引言 随着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 网络金融、网上购物消费、网络银行等电子商务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 以后, 网络银行业务正在接受着来自全球银行业的严峻挑战, 经过网络革命洗礼的外资银行, 进驻中国市场后, 已经开始在电子化、网络化方面捷足先登。对于在全球网络市场发展最快的中国来说, 外资银行看到了这块巨大的市场, 他们纷纷登陆中国, 目标要建造全球最大的网络金融帝国中国网络金融既拥有全球最巨大的市场, 又面对最严峻的挑战。作为信息网络技术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的产物,网络金融的出现将对中国现行的金融组织体系形成强烈的冲击,不同金融机构的差别分工将日趋淡化,混业经营将成为一种必然发展方向,金融监管体系也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电子商务引发的全球商务革命和经营革命,预示着全球正在经历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移的重大转折时期。伴随着网上银行、网络证券等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但与此同时,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积极有效地的应对全球金融服务提供商的挑战,不失时机的抓住机遇,建立网络金融的发展新战略,是摆在我国金融业界的新问题。 一、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网络金融的成绩 企业网上银行功能也非常丰富,还有质押贷款业务等等。如果是你自己的存单,你可以不需要审批,就可以由网银自动办理质押和贷款手续。 网络银行最近几年,主要是以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为首的,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多大的奖项。其中最大的成绩就是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形成了南北数据中心,完成灾备建设。另外,网络银行平台上,业务全能化。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品种越来越丰富。银行总行打破了以前的科技人员配备方法,直接将科技人员下放到业务部门,人事属于业务部门。但其科技业务水平和能力的评价,科

中国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

中国服务业发展及相关政策分析摘要: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已经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变迁而走过了不平凡的数十年。在这期间,服务业发展从弱小到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服务业劳动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劳动就业的主力军。然而,服务业仍表现为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竞争力不强的态势。中国服务业这些年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有一些需要吸取的教训。展望未来,中国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条件具备的地区有望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也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历程;政策分析 一、发展历程总结 (1)服务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半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受物质生产部门优先发展战略、服务部门为非生产性寄生部门的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不重视服务业的发展。这期间,中国服务业发展落后可见一斑。1978年开始的中国经济改革启开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门。与此同时,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业(在统计局的资料中被称之为第三产业),也获得了高速的增长。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60. 5亿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346149亿元。 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最近20年来的服务业增加值及其增速来看,中国的服务业一直保持着10%以上的高增长率,尤其是在2006年至2011年,这六年间服务业增加值增加了135%。而在2015年,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了50%,这意味着第三产业的GDP 占比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之和,成为了支持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 意见 【法规类别】银行类金融机构银行监管 【发文字号】银监发[2008]8号 【发布部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8.03.12 【实施日期】2008.03.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银监发〔2008〕8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文件精神,营造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金融环境,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对服务业的金融服务,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第二条本指导意见所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对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界定。 第三条本指导意见所称的服务业是指《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国统字〔2003〕14号)中所称的第三产业。 第四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优先支持国家战略重点服务业,以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良好社会效益的服务业;积极支持以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为特点的现代服务业;培育和扶持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服务业,大力支持国家宏观管理部门按照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制定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指导目录中所鼓励的服务业。 第五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提高对支持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自身业务优势,确立优先支持发展的领域,将支持和促进服务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发展战略。 第六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对服务业的研究,深入跟踪经济和产业形势发展变化,了解服务业及其市场主体的发展前景、运作模式及其特点,深入研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服务业政策,提高

心得体会:发展健康服务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心得体会:发展健康服务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人们向往美好生活、追求健康生活的愿望愈加强烈,健康服务需求得到快速释放。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健康服务需求,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及特点 健康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身养生等众多领域。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健康服务业产业界定为,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其主要特点为:

1.服务理念主动化。相比医疗服务只在伤病发生后才能发挥作用的被动性,健康服务不只局限于伤病救治,更强调预防为主、先期干预、后期康复,通过主动、自觉的健康管理与促进,维护和提升居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促进以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 2.服务形式多样化。健康服务涉及伤病救治、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心理咨询、母婴照料、居家医疗、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体育健身、健康文化和健康旅游等多种形式。国家允许且鼓励外资、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新型健康服务机构。 3.服务过程全程化。服务项目包括优生优育、预防保健、健康干预、伤病治疗、康复休养、健康养老等多个领域,涵盖从未病到已病直至康复的全周期,从孕育到死亡的全过程, 4.服务手段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便携式医疗设备的发展,随着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的日臻完善,多数地区更是实行了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等健康服务方式,部分地区还开展了以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远程医疗。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政策研究 学号:20100003236 姓名: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002班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的加强,同时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服务贸易的地位及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各国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典型代表。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市场上重要角色,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服务贸易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态势。随着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服务业的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逐渐提升。但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在国际上的处于劣势地位。本文主要用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调查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首先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预见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并结合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国际竞争力政策研究 1.当今国际服务贸易和我国服务贸易之间的概况 1.1)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 服务贸易世界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的地位在一国经济中越来越重要,比重也在逐步的增加,从2000年到2010年各国的服务贸易活动中,增长迅猛,规模也持续扩大。根据WTO不完全统计,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占全球贸易8.8个百分点,为1.44万亿美元。2004年超过2万亿美元,占有19.6个百分点,到2009年占到了21.1个百分点。虽然在十年的发展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可是在全体中还是发展迅速的。 表1 2000-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与全球贸易的比重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全面的发展中,服务贸易也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虽然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较低,只有17.97%的是服务贸易,而82.03%是货物贸易。所以服务贸易未来发展潜力也不断提升,我们要把握发展机会。 1.2)中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 我国服务贸易在总体上分析占比重低,但在发展速度上看较快,可是在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还是比较低。在2000年进出口贸易占世界2.2个百分点,到2009年进出口贸易占世界4.5个百分点。如下表3:

我国金融市场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

我国金融市场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 自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取得长足的发展。2015年,我国经济全球化和内部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全球化、自由化、工程化及资产证券化等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未来5年,这几个趋势将会越来越突出。 一、资本的国际流动与金融交易量将有突破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向国外输出,参与国际重大项目投资。资本国际流动的频率和金额将可能超过过去十年。今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取得了巨大进步,成为世界第五大支付货币,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将在未来五年成加速度增长。国内外的人民币的利率差距将会持平,并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国际交易币种趋同。 二、外汇管制松动,金融市场有监控地开放 2015年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政府也将对金融市场管制逐步松绑,进一步向国际开放金融市场,但同时也会加强国际金融业务的监控;人民币国际自由兑换,将要求我国政府放松外汇管制,推动我国资本的国际流动。在未来5年内,可能会放松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管制,适度进行利率竞争。鼓励金融创新,提高我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三、金融新产品和技术手段摸索推进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利用先进的数学及通讯等科技手段,设计出新的金融产品的要求将会越来越强烈。未来5

年,利用工程化手段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将取得一些进展,在金融产品设计、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数值分析、数学建模、网络图解和仿真模拟设计等手段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金融市场中。不过,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水平与国际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金融工程化任重而道远,只可能摸索推进。 四、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信贷资产融资迅速增加 2015年度,我国资产证券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政策上的支持,国务院已经新增5,000亿元人民币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以来的最大增幅。未来五年,资产证券化将呈现以下趋势和特点:1、发行主体更加多元化;2、小银行资产证券化水平将得到提高,上市量将大大增加;3、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程度得到提高。 未来5年,我国金融市场全球化、自由化及工程化、资产证券化程度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面临与国外较大差距的形势下,中国政府不会完全放开监管,一定会加强宏观管理和法制建设。

《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各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 7〕7号,以下简称国发7号文件),现就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大力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体现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扩大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抓紧抓好加快发展服务业这项重大任务,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际竞争力整体跃升,推动国民经济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金融系统各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增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积极组织学习国发7号文件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要求上来。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把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狠抓贯彻落实,务求取得实效。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充分考虑服务业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坚持重点支持与统筹发展相结合,市场导向与政策扶持相结合,抓紧研究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配套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要建立健全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工作机制、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科学制定指标,完善考评程序,努力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强化监督检查,落实工作责任,逐步形成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进一步提升银行业整体实力。积极培育银行类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提高银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发挥银行业在促进服务业加快发

中国服务业发展

《求是》杂志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如何看待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 2016-10-18 15:38:00 来源:《求是》 核心要点: ■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对国民经济运行及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深刻影响。服务业不仅是减缓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也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更是孕育新经济新动能成长的“孵化器”,需要大力加快发展。 ■ 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演进。一般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劳动力依次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农业演变为工业、然后升级为服务业,这是产业成长和供给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 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特点,因而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和增加值占比的不断提高,会明显增加劳动需求。2012—2015年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非农就业增加200万人,比2009—2011年间多增加约65万人,这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仍保持总体稳定的根本原因。 ■ 服务业本身就是供给体系的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能够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并带动相关领域改革。现阶段,供给结构调整滞后于需求升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工业升级以及消费升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要解决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及其内部子结构不平衡、不协调以及资源错配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对国民经济运行及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深刻影响。服务业不仅是减缓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也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更是孕育新经济新动能成长的“孵化器”,需要大力加快发展。

中国金融业发展状况和未来改革总体思路

中国金融业发展状况和未来改革总体思路 李德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北京100800)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长足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可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需要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促进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关键词:金融业;发展;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0(6)-0015-03 一、金融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继续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据初步测算,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3.5万亿元,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3700美元。全年出口和进口规模分别超过1.2万亿美元和1万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金融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加。截至2009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资产总额达到78.8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8%。 金融业改革深入推进。2002年和2007年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全面推进金融业改革,增强金融机构抗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全面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截至2009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资产总额达到78.8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73.3亿元,不良贷款率1.58%。 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国家相继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四家银行按照“一行一策”原则,稳步推进国家注资、处置不良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择机上市等工作。2008年10月29日中投公司通过汇金公司向农业银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2009年1月16日,农业银行股份公司正式挂牌成立。2007年12月31日,汇金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注资200亿美元,拉开了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序幕。2008年1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3000亿元。 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稳步推进。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工作小组,拟制了进出口银行的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和《章程》修订草案。农业发展银行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本次改革明确提出: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为“三农”服务的社区和地方金融机构。截至2009年末,人民银行共计对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1695亿元,对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1641亿元;对新疆等四省(区)发放专项借款21亿元。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2054家,农村商业银行43家,农村合作银行195家。截至2009年末,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9.14万亿元,同比增长32.3%。2006年12月21日,银监会印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截至2009年末已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截至2009年3月末,2005-2006年试点成立的7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2.7亿元。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中国证监会在国务院的部署下,按照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形成机制的总体思路,对证券公司实施综合治理。到2007年8月 收稿日期:2010-4 作者简介:李德,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15

售后服务中国中部的服务业发展对比

(售后服务)中国中部的服务业发展对比

发展成绩斐然赶超面临压力——横向比较见“十壹五”以来我省服务业发展情况 作者:|发布者:admin|时间:2009-02-02 “十壹五”以来,我省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总量逐年扩大、均量稳步提高、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提供就业岗位增多、创造税收继续增加的良好局面。可是,和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六省相比,我省服务业发展优势仍不明显;和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仍存于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我省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不高、有效投入不足、居民收入水平低、工业粗放式发展、市场竞争不充分等。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加强政府引导和管理、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是提高我省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 壹、纵向发展成果显著,横向优势不明显 1、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居全国和中部六省中游。2007年,我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874.9亿元,比2005年增加687.4亿元,其中2006年比2005年增加284.5亿元,2007年比2006年增加402.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9%,比2005年回落0.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4位、中部六省第4位,均和2005年持平(见表1)。和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我省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广东的21.4%、江苏的29.9%、山东的33.1%、浙江的37.6%。 表12005年和2007年中部六省服务业总量和均量对比

2、人均增加值稳步提高,居全国和中部六省下游。2007年,我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4702元,比2005年增加1174元,其中2006年比2005年增加514元,2007年比2006年增加660元;相当于全国的61.9%,比2005年回落0.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7位、中部六省第5位,比2005年分别后移2位和1位。和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我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浙江的30.9%、广东的32.8%、江苏的37.1%、山东的50.6%。 3、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居全国和中部六省下游。按可比价计算,“十壹五”以来,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比同期GDP增速慢1.8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慢6.9个百分点,比全国增速慢0.8个百分点;其中2006年比2005年增长10.9%,2007年比2006年增长12.2%;居全国第24位、中部六省第4位(见表2)。和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我省服务业年均增速比广东慢1.9个百分点、比山东慢3.1个百分点、比浙江慢3.8个百分点、比江苏慢4.3个百分点。 表2"十壹五"以来中部六省服务业增速和占GDP比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