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的课堂。而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许多老师课前精心设计,课中按部就班,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使课堂生成倍受冷落,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灵动之美?笔者认为一是在备课中预设生成,要看重看透阅读教材,关注学生的学情,找准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生成点进行预设,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二是在课堂上巧妙应对生成,做到以人为本。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见解,通过倾听、捕捉、引领等手段,使教学有效生成,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充满灵动。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动态生成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创造性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提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生成,及时捕捉语文课堂上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而使课堂散发出勃勃生机呢?本人拟从如何预设动态生成的预案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生成资源进行探讨。

一、精心预设,使生成走进备课。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预设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使教学尽可能地在预设之内生成,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1、看重、看透阅读教材

新课标倡导老师要用教材教学生学语文,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能通读全套教材,熟悉所教教材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了解它与其它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大到文章总体结构、深层含意,小到字词标点的把握,教师都要深入合理地解读,使教学目标预设到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与教材相关的一些课外知识要了如指掌,比如作者的相关资料,课文的写作背景等。同时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适时把握,合理裁剪,对教材进行改编或重组,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整合力。

2、全面正确的把握学情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并不能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它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建构”才能获取。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依据,是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重要前提。在教学预设时,全面正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接受能力、学习水平、学习习惯,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话题,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乐意学。要从尊重生命活力的高度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预设。

3、预设可能的动态生成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如果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要想更好地把握住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备课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预设,抓住文本的情感点、质疑问难处和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上作出充分的假设,并设计出不同方案的引领策略。

二、巧妙生成,让课堂随之灵动

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小学语文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唯有从容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生成课堂,使课堂焕发无限的魅力。

1、捕捉,发现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发现生成,从而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在教学《蜜蜂引路》一文课始时,学生就蜜蜂能否引路掉出质疑,我迅速地捕捉这一生成点,让学生根据自身观点的不同分为正反方,引发了“蜜蜂能否引路”的辩论。学生带着这一问题细读课文,认真思考,和同组同学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双方有理有据的辩论,最后我引导学生细读第三自然段,找到答案。列宁之所以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是因为他认真观察,又仔细思考:蜜蜂的家一定也是养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列宁是这样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虽然蜜蜂也有功劳,但主要还是列宁自己的功劳。学生由此真正理解了课文。

2、见解,产生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人的感受与独特的体验。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不同。因此,在变化着的课堂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捕捉学生感悟、见解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并及时进行开发,让动态生成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不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学习了

《两小儿辩日》之后,要求学生说说读了此文之后的感受时,同学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要学习两小儿的探索精神;有的说,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佩服;有的说,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会不一样;有的说,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这些多元的理解和感悟都是有理可循的,我对这些理解进行了肯定,并作了适当的补充,提高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理解的生成度。

3、引领,促进生成。

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虽然有些生成点能在课前预设,并设计好相应的引领策略,但课堂是动态的,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会产生许多即发的、非预期性的因素,这都需要教师在具备必要的教学素养前提下,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引领。有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因为理解的角度不同、认知起点不同、思维方法的不同、个人知识积累不同,对文本、问题的理解产生偏差或有悖于常规思路的生成,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回归主题。如我在教《养花》时,一位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文章不太真实,作者在搬花时忙得腰酸背痛,还说‘真有意思’!我放弃了预设——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紧紧抓住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有意思”?学生带着这问题积极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经过反复思考和交流,通过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喜爱养花,把它当作乐趣,搬起花来就觉得有意思;有的学生认为搬花有利于身心健康,所以有意思;还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热爱劳动,认为劳动是乐趣,自然觉得有意思。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着,他们在感悟出老舍养花的乐趣后,又进一步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正确认识。

4、平等,面对生成。

小学生受自身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的局限,对文本的解读、对问题的看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不可避免地出

现“异样”的声音。教师要做到从容不迫,在短暂的思考后,找到突破口,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面对意外的生成,教师能宽容、真诚、平等对待学生的纯真,机智地引导他们,使教学因生成而精彩。记得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重点部分——送灵车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灵车渐渐地远去了,这意味着什么?”学生大都表达了对总理的不舍与怀念,这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忽然有个学生满不在乎地说:“唉,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玩完了吗?”这真是一石惊起千层浪,课堂一下子喧哗起来。这把我苦心营造的悲伤氛围全破坏了。在短暂的思考后,我调整了教学思路。我桌子一拍夸他说得太好了,其他学生都被我搞糊涂了。我说大家换个话题聊聊吧,就来聊聊“人玩完了”的意义是不是一样的。于是,我跟学生聊起了岳飞与秦桧,讲述了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并出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让学生解释,随之还引用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说明“人玩完了”的意义是不同的。最后,把话题又转到了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上。此时学生真正走入了课堂人物,对周恩来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之情。先前发出“异样”声音的孩子红着脸说明白了周恩来的死是重于泰山的。抓住课堂上的“异样”声音,宽容对待学生错误观点,教师引导学生与伟人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使课堂鲜活、灵动。

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过程,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的课堂。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师生双方可以敞开心扉,自由平等地进行心灵对话和智慧碰撞。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都可能诞生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关注预设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正视“阴错阳差”,应重视“节外生枝”,应珍视“灵光一闪”,采

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师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课堂出现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出现了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蒋宗尧《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基本功》中国林业出版社,

[4] 孙素英主编《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赵景瑞著《优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透视》中国林业出版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