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王泽明指导老师:党庆兰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理学大师。他以儒学思想为根基治军,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军思想。其治军思想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仁”,“礼”为治军之源,“忠”“信”为行军之本;二是以“勤”“恕”“廉”“明”为将帅

的武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三是“训”与“练”相结合的练军方法;四是讲求“慎战”“以主

待客”“正奇互用”的战略战术。他以思想治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蔡锷、蒋介石毛泽

东等后世革命家的治军思想都深受其影响,他们治军思想的很多方面都直接与曾国藩的治军

思想有着渊源关系。

[关键词]曾国藩;治军思想;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熟读经史,立志要做“末世扶危救难的英雄”,更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为座右铭。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实力很快发展壮大,清朝政府朝野震动。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临危受命,投笔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曾国藩分析认为八旗绿营在与太平军作战中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弊端就是“败则不相救”。针对这一弊端,后来他以自己所学理学思想为基础,并结合军事实践建立了一支异于八旗绿营的军队—湘军。湘军在于太平军作战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帮助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稳定了统治局面,建立了赫赫战功,这对后世学人影响极深。所以其治军思想也受到后世学人的推崇,对后世影响极深。曾国藩以思想之军,可谓是一种独创,与现在所提倡的创新思想相吻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一、曾国藩以“仁”“礼”“忠”“信”为治军的根本,后世革命家蔡锷﹑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的治军思想深受其影响。

曾国藩为了改变八旗绿营在于太平军作战中节节败退的局面,在湘军建立之初就强调要把湘军建成一支“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的“忠义之军”。○1要想使湘军内部“诸将一心”“万众一气”,就必须找到一套合理的治军方法来协调好军队中的各种关系。曾国藩以此出发,结合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礼”为治军思想之源,以使湘军有礼有序,内外和谐。他说:“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守是二者,虽蛮貊之邦可行,又何勇之不治哉!”○2他倡导“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的目的就是一、内部以“仁”来教育将帅,要求他们做到“仁兵爱民”协调好军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军民之间的关系。他说:“用恩莫如用仁,仁者,所谓欲立立人也,欲达达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发达,望其成立,则人知恩矣”○3他要求将领之待士兵,要如父兄之待子弟。无论为宽为严,为爱为憎,为好为恶,为赏为罚,均因出之以志诚无伪的仁爱之心。同时曾国藩以史为鉴,认识到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他非常重视军队的爱民教育。他说“爱民为治军第一要务,需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之根本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4此外他还编写了《爱民歌》等歌曲让士兵传唱,以时时提醒战士热爱人民,严于侓己。他想通过这些“仁兵爱民”的思想教育达到军队内部团结,军民团结,相互协调,内外一致的理想效果。二,以“礼”作为规范军队上下秩序的手段和法则。“礼”指封建上下尊卑秩序。曾国藩希望通过这种传统的礼仪制度使湘军将士恪守“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之不可倒置”的封建秩序,不仅自己绝不犯上作乱,而且要坚决镇压敢于犯上作乱的“逆贼”。在军队内部形成一种被称为“辩等眀威”的“军礼”,维系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他说“用威莫如用礼,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恃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声之际,常有懔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5十分明显,他是想让将领本着“仁”“礼”的精神来修身养性和对待部属,使部属“知恩”“知威”尊敬上级,从而达到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有效地控制军队的目地。另一个目地就是根据孔子“仁者必有勇”的思想,鼓动将士抱着“杀身成仁”的志向,顽固的抗击太平军。

曾国藩为了将招募来的朴实农夫教育成“忠君尊上”的一支绝对服从命令的新式武装,提出了“独仗以忠信为行军之本”○6这个治军主张。根据他的理解“忠”指小则忠于直接的上级,大则忠于国家君主;“信”指诚信,要求官军要讲诚信,要互相信任。曾国藩对湘军官兵强调“忠”“信”思想是要他们绝对忠于封建国家和君主,让他们具备“忠君尊上”的政治素养,使湘军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武装力量。此外,他还将“忠信”内化为一个“诚”字。要求将官以“诚”待人,他说“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

曰“诚着物之始终,不诚无物。”○7只要怀有“至诚之心,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他还强调将官士卒之间“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彼此“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谅。”○8希望能以“诚”字作为团结湘军官兵的纽带。

曾国藩以思想治军,把儒家核心思想“仁礼”“忠信”作为治军思想的核心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他不仅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而且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对曾国藩的治军思想非常推崇。1911年夏,蔡锷为整顿云南新军,辑录《增胡治兵语录》在新军中普及。并把《增胡治兵语录》作为“精神讲话”来教育将士。蔡锷曾接受过新学教育,后来还留学过日本,对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有着较多的了解。他比较中西认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虽然来源于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治军的目地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他的思想和言行赋予了经世致用的实学特色,并且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从内心举动处对曾国藩这位同乡先贤的事功尤其是治军方略表示出钦敬之情。他在《致湖南绅士》一文中高度赞扬曾国藩的历史地位。蔡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把他作为治平天下的榜样看待,尤其对曾国藩的治军思想总体上予以赞同。他称曾国藩“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语最为仁慈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9由此可见曾国藩对蔡锷治军思想影响极深。

此外,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的军事思想也深受其治军思想的影响。蒋介石的治军思想内容可以概括为“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之以主义及政治观念。”○10“厚以教养”是蒋介石治军思想中的重要一项内容,“教养”就是对军队的“思想教育”。在黄埔训练时期,蒋介石把曾国藩、胡林翼等人的治军方略编辑为《增补曾胡治兵语录》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使用,在书中蒋介石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认为“治心即为治兵之本。”○11可见其对曾国藩治军思想的重视和推崇。在军校时期,他还学习曾国藩身体力行,经常对学生和教官进行精神教育。后来在革命军中他还颁布了《国民革命歌》、《立志歌》、《放枪歌》、《军士爱民歌》等歌曲,以激励士气加强士兵的思想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曾国藩治军方法的效仿。在行军过程中,他还亲自编写“军人精神教育标语”,进行散发张贴,以激励斗志。蒋在思想上和军事上都奉曾国藩为宗师,说什么“要救国复兴就不可不效法曾、胡”。○12认为黄埔军校就是“以《曾胡治兵语录》以及

《拿破仑传》为之先的”。○13

毛泽东也对曾国藩给与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其治军思想更是推崇倍至。毛泽东的治军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曾国藩思想的影响。如毛泽东早年曾说“寓意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虞倾圯,今人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位,其能如彼之完美呼。”○14可见曾国藩的治军思想还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与曾国藩在政治立场上虽然不同,但是在军事思想上还是有许多相同的认识,曾国藩用儒家伦理道德来教育军队上忠于清政府,下忠于自己的上级将领。从而提高军队的统一性,而毛泽东则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军队,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就是他所说的“党指挥枪”。并且强调军民团结,时时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了军队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了党对军队的控制力,这对军队统一思想增强战斗力意义重大,可以说这与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和方法有异曲同工之效。

二、曾国藩以“勤”“恕”“廉”“明”作为将帅的行为准则,蔡锷受其影响以“勤”为治军之首,毛泽东将“廉”发展为“为人民服务”。

曾国藩在行军过程中多次告诫统兵将帅要把“勤”“恕”“廉”“明”铭记于心作为行为准则。他说“带兵之道,‘勤恕廉明’四字缺一不可,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四字兼全可以为名将,可以为好官,不论文武大小,到处皆行得通”。○15

“勤以治事”曾国藩认为绿营弊病有三,第一惰气太深,将领养尊处优,只会糜饷贪污,勾心斗角,遇敌退却,不思进取;第二,是军纪败坏;第三,是调遣不当。为了改变这种弊端他主张说:“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佚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16为了使统兵将领做到“勤以治事”,他提出“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要。为事之法以‘五到’为要。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身到者,如作吏则亲验命盗案,亲巡乡里,治军则亲巡营垒,亲探贼地是也;心到

者凡事苦心剖析,大条理、小条理、始条理、终条理,理其绪而分之,又比其类而合之也;眼到者,著意看人,认真看公牍也;手到者,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心叮嘱也。”○17经过曾国藩的苦心经营,湘军成为一支训练有素和战斗力远胜于绿营的武装力量,这都与他勤以治事的思想不无关系。

“恕以待人”曾国藩认为将帅之间不和的原因是相互猜忌,不能以“敬”“恕”待人。所以他认为懂得了“恕”道就能“识大量大”,反之就“识小量小”。他教育部属务必恕以待人,功不独居,故不推诿。以平恕之心待人,处处严于侓己,薄于责人。从而减少湘军内部的摩擦,增进湘军将领彼此之间的融合与信任,增强湘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廉以服众”是曾国藩在行军过程中反复强调的问题。“廉”就是公正无私,不谋私利。将帅贪污腐败,贪没士兵军饷的事情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时有发生。曾国藩认为将帅的廉洁问题非常重要,它会严重影响军队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影响士兵的正常生活,从而削弱军队的战斗力。所以曾国藩要求将领廉洁自律,以身为范,以做到很好的表率和示范作用。他总结说:“欲服军心,必先尚廉介;欲求廉介,必先尚俭朴。不妄发一文钱,则一身廉;不私用一人,则一营廉;不独兵勇威服,亦且鬼神钦服矣”。○18曾国藩不仅在思想上对官军进行教育,也从制度上加以保证。为了使湘军将领不明目张胆地“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不克扣、剥削士兵的粮钱,不因小利而使将兵反目。他为湘军将领设定了优厚的薪金制度,使之月有赢余,以养将之廉。曾国藩要求将领反复期眼前的小利,着眼长远,着眼大局,去收取成功后更大的利益。这样就解决了士兵物质生活保障,确立了军队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巩固了湘军内部的团结。

“明以应务”就是要湘军将领首先做到准确判断是非,赏罚分眀,对日常工作做到精明干练了如指掌。即所谓“知人晓事”。他说“明之一字,第一在临阵之际看明某弁系冲锋陷阵,某弁系随后助势,某弁回合力堵,某弁见危先避,一一著明,而又证之以平日办事之勤惰虚实,逐细考核。久之,虽一勇一夫之长短贤否,皆有以识其大略,则渐几大明矣。”○19第二,“明”也就是“智是将领应具备的美德,将领如果具备了“明”的美德,则其他诸德如智、信、仁、勇等就比较容易具备。他说“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来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20。总之将领只有做到“明以应务”,才能对部属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严明赏罚,

使军人个体各有所得,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是他们共同向前而不敢犯上作乱。

“勤”“恕”“廉”“明”四着互相联系,互为表里。通过“勤”达到严格训练和管理军队;通过“恕”和“廉”从精神上和物质上改善部队的内部关系;通过“明”来正确选拔和任用部属。以此作为湘军的行为准则,大大提高了湘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1后世军事家蔡锷也对曾国藩治军以“勤字为先”深表赞同。他说:“战争之事,或跋涉冰天雪窟之间,或驰驱酷暑恶瘴之乡…故习劳忍苦为治军之第一要义。而驭将之道亦以使之劳苦为不二法门。”○22也就是说士兵要耐得住行军作战的劳苦。所以就必须勤以治事,使士兵勤劳而能忍受行军之劳苦才可以治理好军队。此外,毛泽东对曾国藩所提倡的“廉”有着深刻的体会,曾国藩虽然强调将帅要廉洁公正,不与士兵争饷。也曾经施行了高薪养廉的政策,在湘军前期效果不错,但到后期就不太理想了,毛泽东将其进一步发展为军队要“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教育干部和军队指战员要廉洁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要紧密联系群众,和群众团结起来,搞好军民团结,加强军人纪律教育,这样人民军队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在解放战争中小米加步枪的我军之所以能够打败飞机加大炮的国军,很重要一点就是国军内部高级将领和官员贪污腐败大发战争财,与群众失去联系,而共产党却能保持上下团结一致,这一点值得深思。

三、曾国藩提出“训”与“练”相结合的练兵方法,蒋介石受其影响将其发展形成“厚以养教”“勤以训练”的练兵方法。

曾国藩练兵源于传统又异于传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练兵思想和方法。湘军建立之初与太平军作战总是吃败仗一触即溃。他总结失败的原因认为军队要“精练勤训”才能形成战斗力,才能上战场。为了提高湘军的作战能力他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练兵方法。用他总结的话说就是“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23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把封建思想中的忠信、忠义思想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从小处着手”简单明了的训练方法。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他将“训”与“练”分开。对二者同等重视,并将二者相结合。“训”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训营规,二是训家规。他将训营规归纳为点名、演操、巡更、放哨四项,日夜常课七条和营官定期点名、看操。其目的一

可以使官兵勤而不怠,常处于戒备状态;二是供以约束弁勇的行动,树立营官的威望。以便“临阵之际,兵勇畏主将之法令,胜于畏贼之炮子。”他把“训家规”概括为禁嫖赌、戒游惰、慎语言、敬尊长四句话。他还常说“我辈带兵如夫兄待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障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才,则兵勇感恩,兵勇父母妻子亦感恩矣”。○24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含意较深。禁嫖赌戒游惰,可以达到严肃军纪提高战斗力的目地;慎语言敬尊长,把营官和士兵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父兄与子弟的关系,通过这层关系确立上下尊卑关系,使下级服从上级。二他的待兵勇如子弟,使人人学好,个个成名的宣传,虽然有理想化的成分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遮蔽官兵之间的阶级矛盾。总之,用这种方法来统御部队,比传统的棍棒似的教育更加行之有效,也的确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曾国藩在给同僚的信中说,他治军“练着其名,训着其实”。○25可见他对训营规、训家法的重视。曾国藩进行以“训”为主的精神教育这与他思想治军是一致的。他在训的同时也没有放松“练”,强调“训练兼施”。

所谓“练”就是“练技艺”和“练阵法”。他说“练技艺者,刀矛能保身,能刺人;枪炮能命中,能及远”。对于“练阵法”,他认为“将多人以御寇,断不可无阵法也。”○26要求部队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及时变换阵法。他通过这种“训练兼施”的练兵方法,将湘军很快训练成了一支太平军的最强劲对手。也使自己在仕途上赢得了辉煌成就,“中兴第一名臣“的赞益也与这支军队分不开,这种练兵方法也被蒋介石所效仿,对他产生很大影响。他在黄埔军校时期将“训”与“练”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就是他所说的“勤以训练”“厚以养教”。“勤以训练”就是指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官和将领要勤奋,做好军事训练的每个环节。蒋认为打仗要想做到孙中山所说的“隐藏瞄准”四个字,就得训练。“没有训练过的士兵,打仗的时候往往手忙脚乱,耳聋眼花,平时所学的射击方法尽都忘了,甚至子弹倒头装,枪口向后方。种种说不出的现象在打仗的时候全会发现出来的。”○27因此“要维持军队精神到冒险犯难,赴汤蹈火的一个地步,就少不了一番训练。”○28蒋介石特别强调“练兵以勤为主,耳提面命,始终不息,”○29“练一兵得一兵之用”。○30为了使处于战争状态下的革命军切实做到“勤以训练”,蒋介石于1924年8月6日以个军军事训练委员长的身份上书军事委员会,提出军事训练计划:训练分为各军军队训练和军事学校训练。各军军事训练“应先从事整顿,然后在加以

训练,各军校训练,实为训练计划之第一步,各军校校长或各校派一高级长官为训练委员和各校党代表一起,以便军事与政治二方之训练相互联络并可一致进行”。○31“厚以养教”就是指对军人的“精神教育”。蒋介石将“治心”作为“治兵之本”效法曾国藩,身体力行对军校学生和军队进行精神教育。“亲爱精诚”既是黄埔军校的校训,又是蒋介石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蒋在军校﹑军队的训练中多次提到这一思想。如1924年9月18日,蒋在军校演讲时说“今天新旧学生聚在一起听讲,我最愿意的就是不要分新旧与彼此的界限。大家同学的精神要团结起来,要把现在这里的九百几十个同志当做一个人,不当做九百几十个人。因为精神不团结,就如散沙一般什么事都不能成功,那还能干什么革命运动,陆军军国学校就是要把全国的有志青年团结到一块。本校的校训是‘亲爱精诚’四个字,就是说:凡是同志同学都要相亲相爱,诚心诚意,精益求精的来团结我们的精神的意思。”○32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曾氏对蒋介石军事思想的影响之深。

四、曾国藩打仗讲求“慎战”“以主待客”“正奇互用”,毛泽东吸收创新形成“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慎战”原则是曾国藩战略战术的一大亮点。他认为在湘军建立之初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更应该“慎战”不打无把握之杖。他说“凡与贼相持日久,最戒浪战。兵勇以浪战而玩,玩则疲,贼匪以浪战而滑,滑则巧,以我之疲,贼匪之巧,终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余昔在营中,诫诸将曰‘宁可数月不开一杖,不可开仗而毫无算计’”。○33他这一主张在战争初期确实为一条正确的军事主张,对保存湘军实力,并发展壮大,进而打败太平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从中也看到了,曾国藩对打仗的谨慎性。

同时,曾国藩用兵极论主客。他说“凡用兵主客正奇,夫人而能言之,未必果能知之也。守城者为主,攻者为客。守营垒者为主,攻者为客。中途相遇先至战地者为主,后至者为客。两军相持,先呐喊放枪者为客,后呐喊放枪者为主。两人持矛相格斗,先动手戳第一下者为客,后动手即格开而即戳者为主。”○34他的这种说法与普法战争以前的法国兵学家的主张非常相似,当时俄国、法国也盛行这种说法。以主待客,使得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故能蓄锐以应;以静

制动,故能待变而起。主胜而客败,故要我常为主,敌常为客,凡敌来攻营,则凭墙坚守,避其锐气,坚韧不出,待敌气衰为疲,彼竭我盈,然后出战,常收胜利。尚遇敌为主,我为客的时候,则必须反客为主,如攻城不可力取,必筑坚垒以自守,挖长濠以困敌,使敌不得不来攻,敌一离城来求战,使是我为主敌为客。曾国荃守安庆,夺天京,就是用这种反客为主的战术。足见这种战略思想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

此外,曾国藩也不放过有利时机,采取“正奇互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他认

为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如果不抓住有利的时机求战则战机稍纵即逝,所以他也

主张灵活处理战场形势。他在《笔记二十七则》中对何为“正”何为“奇”也做

出了具体的解释。他说“中间排队迎敌为正兵,分出为游兵,飘忽无常,伺隙阻

击者为奇兵。意在专向、吾所恃以御寇着为正兵,嬴马疲卒,偃旗息鼓,本强而

示以弱者为骑兵”。由此可见,曾国藩的战略战术与中国古代中所体现的军事思

想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他古为今用,灵活变通的用兵之法极具现实意义,同时

也对后世影响很深。尤其是对毛泽东战略战术有着很大影响。毛泽东对中国古

代兵家文化尤其是对湖湘文化中的战略战术思想的继承是最为全面和直接的。毛

泽东对王船山和曾国藩等人总结出的一套积极防御、攻势防御战略战术十分熟悉,并有着深刻的体会。毛泽东通过对曾国藩等湘军兵法的研究,对曾、左、胡

等湘军人物经常采用的“以静制动”、“以主待客”、“攻瑕破坚”、“避实击虚”、“围点打援”、“致人而不致于人”等战法颇有体会,如“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条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最终确定,又如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中就有多条原则体现了“攻瑕破坚”、“避实击虚”、“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湖湘文化中的用兵方略为毛泽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养料,可以说,毛泽

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就是在继承前人优秀军事遗产的基础上,在中国革命

战争的伟大实践中的全面升华。与前人的用兵方略的根本不同之处,就是毛泽东

的战略战术思想是真正建立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战略的持久战还是战

役战斗的速决战,无论是运动战、阵地战还是游击战,无论是战略防御还是战略

进攻,都离不开人民群众提供的大力支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也只有在人民群

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之下才能实行,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威力。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

用我们的战略战术”。○36

曾国藩以思想治军,把儒家伦理道德中的核心“仁礼”“忠信”作为治军思想的主要内容,把“勤”“恕”“廉”“明”作为将帅的行为准则,在强调训练基本军事技能的同时他别强调对军队的思想教育,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战略战术上“正奇互用”采取灵活多变的作战方法,非常的切合实际,被后世广泛应用。可以说其军事思想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的变革。这种以思想治军的方法被后世的蔡锷﹑蒋介石毛泽东等许多军事家所效仿,对中国近代社会向前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有必要反思历史,学习曾国藩的创造性思维,在中国已有的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为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很有价值的例子。

注释

○1黄顺力:《曾国藩治军方略刍议》,载《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版,第5期,第21页。

○2○3○5○15○16○33○34○35(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52页,第552页,第552页,第553页,第549页,第329页,第546页,第546页。

○4○7○8○24蔡锷:《增胡治兵语录》(增补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第36页,第40页,第88页。

○6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33页。

○9○11○22蔡锷:《增胡治兵语录》(增补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第80页,第105-106页。

○10○27○28○29○30○3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388页,第279页,第202页,第252页,第394页,第546-547页。

○12彭国栋:《蒋先生嘉言类钞》,商务印书馆,397页。

○13《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1页。

○14《毛泽东早年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17○19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批牍》,温林编,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78页,第76页。

○18○20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温林编,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82页,第378页。

○21周涛:《曾国藩军事伦理思想初探》,载《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版,第六期。

○23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书札》(第九卷),东方书局,1935年版,第152页,转引自方仁言:《试论曾国藩的治军建军思想》,载《军事历史研究》,122页。

○25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书札》,上海鸿宝书局,1921年版,第5页,转引自黄顺力:《曾国藩治军方略刍议》,载《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版,第5期,第21页。

○26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书札》(第九卷),东方书局,1935年版,第62页转引自方仁言:《试论曾国藩的治军建军思想》,载《军事历史研究》,122页。

○32张其昀主编:《将总统集》(第一册),台北版,1986年版,第427页,转引自季云飞:《黄埔训练时期蒋介石治军思想探讨》载《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版,第64期,第28页。

○3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8页。

参考文献

1.黄顺力:《曾国藩治军方略刍议》,载《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版,第五期。

2.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蔡锷:《增胡治兵语录》(增补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6.彭国栋:《蒋先生嘉言类钞》,商务印书馆。

7.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温林编,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8.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书札》(第九卷),东方书局,1935年版。

9.《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1页。

Try to Talk about The Matter of Thoughts and Zeng guofan on The Impact of Future Generations

Student:Wangzeming Guiding teacher:Dangqinglan Abstract:the modern Chinese famous Zengguofan is master strategist, strategists and neo-Confucianism. His army with Confucianism as the foundation, from a traditional is higher than traditional, formed a set of unique and army thought. Its ideas including four aspects army, One is“benevolence”,“ ther itual” ,“ioyalty”,“ believe” for the army; The second is “diligent”, “will”, “cheap”, “Brigit” for princes standards of behaviour;T hree is “training” and“practice” combining the practice army methods; Four is stressing “wary of war”“lord hospitality”“are odd intheroperability”strategy and tactics. He thought for later generations army has produced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CaiE, Jiangjieshi, Maozedon and other matter later revolutionary ideas are influenced the army, Their thoughts directly with many aspects of Zeng guofan’s army thoughts have origin relations.

Key words:Zengguofan;Army thought;Influence

浅谈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白泥中学陈琪 [论文摘要]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来自个体内在的多种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的渊源。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家训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任性刚直”、“好勇崇俭”、“气太强”等,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启迪和促进现代家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论文关键词]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文化现代教育引言: 曾国藩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教育其兄弟子侄志存高远,不断读书学习知识以明事理,讲礼仪知荣辱,协调处理好多方面关系等等.这些思想充分融合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充分体现他对儒学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突出表现在:"孝"、"严"、"勤"、"俭"、"和"等等。反思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实用化,忽视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使教育的内容出现了偏差,致使人性冷淡。此外,除骄戒傲和自克自省,自立自强。对于

现代家庭教育出现的过分溺爱、重智轻德等教育误区,曾国藩教化伦理思想无疑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正文: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影响 曾国藩自幼好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国藩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实属罕见。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三大显学”钻研极深。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儒墨道”之思想在其家训中得到灵活的运用。曾国藩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可以说,曾国藩早期所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曾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习惯的继承 一个人生活生长的家庭环境对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曾国藩出身于耕读世家,深受高祖、曾祖及父亲的

史纲论文: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的入世思想与中国内忧外患时期的个人英雄主义 岭南学院林忆聪15328108 曾国藩,与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对满清皇朝的命运有着决定作用,尤其是他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事迹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奠定了基础。在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苏同炳的著作《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被放在第一位,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从主流的历史观来看,大多数人对于曾国藩的生平的评价都是褒大于贬,甚至誉之以“圣人”。然而,因他的汉人身份和满清大臣的身份,曾国藩也不免曾被扣过“替异端效劳的功狗”的帽子,诸如此类评价客观公允与否,仍有待商榷,但从这两种完全针锋相对的观点我们便足以瞥见“评价曾国藩”这一历史问题的多面性,实在不可以好或者坏来草率地概括。本文将以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一事为轴,由此进行外延,考察曾国藩当官前后的为人处世以及生平事迹,从而较全面地认识曾国藩的思想,便于我们对其作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 此外,本文副标题中还提到所谓“中国内忧外患时期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此先稍作解释。仔细回忆太平天国运动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在满清皇朝面临亡朝危险之际,朝廷却似乎只出现了唯一一个有能力平定内乱的大臣,直至今日,我们仍不否认,若非曾国藩力挽狂澜,满清皇朝的命运会早在辛亥革命五十年之前就走到尽头。无论是在历史教科书还是在其他史料中,关于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仿佛只有曾国藩被载入史册,这一历史现象绝非偶然,在此先暂且称这一历史现象为“个人英雄主义”,至于平定太平天国这一事件中的曾国藩是否算得上名副其实的英雄,这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一个问题。 一、全面而不矛盾的儒家入世思想:从临危受命到捷后主动裁军 曾国藩并非从太平军起义一开始便接手平定内乱的事务,而是在太平军攻进湖南之后才接到皇帝上谕,以丁忧在籍的侍郎身份在湖南开始办起团练,直到其受任为两江总督,奉命总统苏皖浙赣四省军务之后,才算真正接管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主帅一职。 从曾国藩办团练组织湘军起,其儒家思想就完全体现出来了,从他挑选士兵的标准以及训练士兵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便可以看出,而这种儒家思想在他办团练的过程也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为之后平定内乱做了充足的军事准备。 “为了确保后方地区的安全,于是各省都先后办起了团练。但各省所办的团练虽多,却只有湖南一省办的成绩特别好;不仅如此,经由曾国藩所创办的湖南乡勇——湘军,最后并且成为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主力部队。”① 湘军能成为平定内乱的主力部队,与曾国藩的选兵标准与训练方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曾国藩心目中的军队,一方面要战斗力强韧,二方面更需要团结一心,万众一志。其次,曾国藩带兵时简直是如父兄教导子弟一般恩礼有加,而湘军士兵也自然视其如父兄,充分做到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而这都是曾国藩以儒家的精神教育灌输进去之后所取得的效果。 至于曾国藩在平定内乱的过程中如何调兵遣将,掌控全局,在此不进行详述。

论曾国藩的功与过

(个人原创,完成于2006年11月29日) 浅谈曾国藩的功与过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在仕途上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的一生功过让世人争论不休。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民族罪人,好名失德的伪君子。但也有人对他的评价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不过在还没有定论之前,让我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曾国藩进行分析吧: 在思想文化方面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但曾国藩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那群愚昧无知、痴人说梦的顽固派面前,则算是一个有识之士了。他不仅看到了西方的长处,而且敢于承认,敢于学习。他虽然出于儒者的本质及对清王朝的尊重,说: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9曾国藩评传作者梁绍辉本篇不是此套从书中的暂代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9] 曾国藩评传作者:梁绍辉 目录(卓越)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匡亚明 前言蒋广学 上篇曾国藩的人生道路 第一章举业时期 一、殷实人家的新希望 二、十三年的苦教苦学 三、“同进士”带来的恼恨 四、拜客敛财二百天 五、千载一遇的仕途机运 第二章京官时期 一、广事交游 二、进窥理学 三、兼职两部 四、迎合新主 五、回籍守制 第三章镇压农军前期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与曾国藩的家乡自保 二、滥杀无辜 三、组建湘军 四、出走衡州 五、编练水师 六、兵败靖港 七、赏兵部侍郎衔 八、兄弟并出 第四章镇压农军后期 一、再次复出 二、辗转皖南浙赣之间 1.恢复日记 2.召见营哨官 3.刻苦读书 4.注意调整关系 三、署两江总督 四、兵困祁门 1.徽宁之败 2.三路出击 3.高潮再起 4.冒进休宁 5.移营东流 五、以杀人为业 六、攻克天京 1.节制四省

2.志在金陵 3.他人不得染指 4.功高缘是挖金得 5.薄命红颜水上来 第五章高官晚期(上) 一、初任两江 1.关于裁军 2.关于安民 3.关于文饰 二、督师山东 三、再任两江 1.官办洋务的提出 2.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早期运作 3.购买机器与装备铁厂 4.上海之行的意义和影响 5.曾国藩与中国现代工业 第六章高官晚期(下) 一、调任直隶总督 1.关于治河 2.关于练兵 3.关于整饬吏治 二、承办天津教案 1.天津教案的历史背景 2.天津教案前的扬州教案 3.天津教案的起因 4.曾国藩面对天津教案的心态 5.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基本指导思想 6.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失误 ①回避问题的实质 ②诬蔑天津士民,向天津士民施加捱力 ③用天津府县抵罪 ④极力为教堂辩解 ⑤以百姓作牺牲 三、病死南京 下篇曾国藩的学术思想 第七章曾国藩的义理之学(上) 一、曾国藩义理之学的特点 1.在源头上承接了儒家道统,加强了义理之学的权威性 2.在内容上融合了宋学与汉学,克服了义理之学的单一性 3.在关系上发展了朱熹举一涵三的思想,明确了义理之学的统摄性 二、曾国藩的易学思想 1.关于动静 2.关于诚伪 3.关于悔吝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01班 姓名:龚坤 学号:2010011378 2011年5月21号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在满清快要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有这么一位充满了历史争议,是非功过都有人评议的人物,他就是曾国藩。在满清的最后岁月里,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广大人民与清王朝的矛盾,其中又还夹杂着清朝内部自身的矛盾,而我们在评议各种历史的时候,都无可避免地谈到曾国藩。 首先看一下曾国藩一生所经历的各种大事件。第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历史的背景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有农民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具有正义性,因此我们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来评论曾国藩的时候,他首先就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给人一种“刽子手”的形象。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就算曾国藩不出面镇压,仍然会下一个曾国藩出来,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政权的。因此在这件事上对曾国藩的批判和怪罪是不公平的。第二,他是中国近代史的发轫者。他最初发起洋务运动,他说:“发展洋务,制造炮舰为中国自强之本”。他开设中国第一家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他与李鸿章合办中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同时还派员出洋购买制造之械,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同时派人出国深造,积极建设海军,是我国海军空前强大,可以说曾国藩是洋务运动中不可非议的领军人物和先锋。第三,在对外关系上。这也是现在史学界争论最大的地方。首先是“借夷兵助剿”,实际资料显示当时的曾国藩是反对这样做的,他说:“外夷之助中国成功后,每多意外要求”才使开始清政府勾结英法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成功,只是后来形式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可见勾结外国镇压一

浅谈曾国藩

浅谈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也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静,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曾国藩的人格修养,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

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王泽明指导老师:党庆兰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理学大师。他以儒学思想为根基治军,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军思想。其治军思想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仁”,“礼”为治军之源,“忠”“信”为行军之本;二是以“勤”“恕”“廉”“明”为将帅 的武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三是“训”与“练”相结合的练军方法;四是讲求“慎战”“以主 待客”“正奇互用”的战略战术。他以思想治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蔡锷、蒋介石毛泽 东等后世革命家的治军思想都深受其影响,他们治军思想的很多方面都直接与曾国藩的治军 思想有着渊源关系。 [关键词]曾国藩;治军思想;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熟读经史,立志要做“末世扶危救难的英雄”,更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为座右铭。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实力很快发展壮大,清朝政府朝野震动。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临危受命,投笔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曾国藩分析认为八旗绿营在与太平军作战中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弊端就是“败则不相救”。针对这一弊端,后来他以自己所学理学思想为基础,并结合军事实践建立了一支异于八旗绿营的军队—湘军。湘军在于太平军作战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帮助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稳定了统治局面,建立了赫赫战功,这对后世学人影响极深。所以其治军思想也受到后世学人的推崇,对后世影响极深。曾国藩以思想之军,可谓是一种独创,与现在所提倡的创新思想相吻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一、曾国藩以“仁”“礼”“忠”“信”为治军的根本,后世革命家蔡锷﹑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的治军思想深受其影响。 曾国藩为了改变八旗绿营在于太平军作战中节节败退的局面,在湘军建立之初就强调要把湘军建成一支“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的“忠义之军”。○1要想使湘军内部“诸将一心”“万众一气”,就必须找到一套合理的治军方法来协调好军队中的各种关系。曾国藩以此出发,结合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礼”为治军思想之源,以使湘军有礼有序,内外和谐。他说:“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学贯古今,见多识广,不仅齐家堪称典范,而且在教子育人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和完整的理论。他集严父、慈父于一身,时时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爱之以其道,教之以其法”。那么,曾国藩有哪些成功的教子经验呢?他的一套教子经验,对于今天年轻的父母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我们把它归纳为:三句教子格言,五条教子原则。 一、三句教子格言 格言一: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所谓“成龙”,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做官或发财。但是,做官与发财是不可求的,不是你想做官就做官,你想发财就发财。做官与发财,首先靠本人的基本素质,即才智和能力;但是光靠才智和能力还不够,还要靠机遇,没有机遇,你才能再高也是枉然。用哲学原理说,就是“内因”加“外因”。“读书明理”的过程就是造就良好素质、增强才智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也就是改善“内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的;然而“外因”则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它是客观存在,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所以说,曾国藩对子女“只求读书明理,而不求做官发财”的期望是明智的,恰当的。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进身入仕的阶梯。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把它看得相当重。他的儿子纪泽、纪鸿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总是去信说:“或中或不中,都无甚关系”。父亲的这个态度,无疑会给孩子减轻许多压力。 “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这也包含着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必过高、应当恰如其分的意思。这一点也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学习。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比较迫切,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管孩子的天资如何,也不管孩子的学习基础怎样,一心巴望孩子能考进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将来好出人头地,就不恰当地给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施加过重的压力。然而,物极必反,当孩子感到家长的要求过高,管束过于苛刻时,就会消极抵制,阳奉阴违,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事实上人的智力有高下,爱好有不同,特长有区别,未必上了重点大学才是人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具有各种专长、不同层次的形形色色的人才,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明智的家长,应当摸清孩子的情况,了解孩子的个性特长及兴趣爱好,然后提出恰如其分的目标,激发其兴趣,培养其专长,促进其发展。至于孩子将来能否做官或发财,这是孩子将来的造化,你不必为他管得那么远。只有“读书明理”这才是眼前实实在在的事,它是将来从事一切工作的资本,也是造就栋梁之材的“奠基工程”。 所谓“读书明理”,也包含着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读书的目的并不光是学知识,求学问,还要懂道理,修德行。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与“智”的关系。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修身之道,以图无愧于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以图自进其才。”他认为读书的目的一是进德,二是修业;两者之中,进德是第一位的。我们有的家长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和名次,对于孩子在道德表现方面却不甚重视,至于如何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世,则考虑得更少了。其实,并不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成才,人才是由多种素质构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上某方面的专长才是人才,而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有人说,没有知识是“次品”,没有道德是“废品”,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曾国藩还认为,要读好书,首先要立志,要教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志向,读书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冲动,而是上升为一种理念上的行为控制。这样,读书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他给儿子的信中说:“君子立志,应为大众谋幸福,做内圣外王的事业,然后才不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愧为天地间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这里的所谓“内圣”,是指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即“立德”;所谓“外王”,可以理解为建立功勋,成就事业,即“立功”。教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曾国藩这观点确是真知灼见。我们现在有的家长只知道没完没了地唠叨和指责,却很少对子女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平时,我们应当多跟孩子沟通,可以给孩子谈谈自己创业奋斗的艰苦历程,谈谈家里祖祖辈辈的历经苦难的辛酸往事,还可讲一些古今名人树立远志、勤奋学习、艰苦奋斗、成就伟业的故事,从而让孩子懂得应当树立怎样的理想,并怎样为实现理想而不懈的努力,然后再进行不断的督促。这才是抓到了点子上,使孩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国藩不求子孙做官发财,还有另外一种想法。他说:“一般人多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我不愿子孙后代做大官,只想他们成为读书明理的正人君子”。一般人之所以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是因为做大官有权有势,有显赫的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姓名: 学号:1119033112 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班级:11历史教育 指导教师:张文凤

摘要 曾国藩作为清代三杰之一,头载“中兴名臣”的桂冠,是清代一位力拔山兮的人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写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把《曾国藩家书》作为子女的必读书目,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他率领湘军残酷的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使腐朽的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因而落得一个“曾剃头”的名号。他的历史功过至今也没有盖棺定论。但是他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却是举世公认的,曾国藩是清末最后一位大儒,尊奉孔孟之道,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纪泽.纪宏以及诸弟的家书中,通过曾国藩的家书来研究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总结其成功的教育经验,对于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仍然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思想;影响;现代意义

Abstract Keywords

目录 摘要 (2) 1、绪论 (5) 2、曾国藩家庭庭教育思想来源 (6) 2.1传统文化的影响 2.1.1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 2.1.2中国传统家训的吸收 2.2湖湘文化的熏陶 2.3良好家风的继承 3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 (9) 3.1、孝 (9) 3.2、严 (9) 3.3、勤 3.4 俭 3.5 和 4.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成就 (13) 5.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4) 5.1、推崇孝悌仁爱 (15) 5.2、保持勤俭节约 (15) 5.3学会谦虚谨慎 5.4端正读书动机 5.5、敞开心扉做子女朋友 (16) 结语 (18) 参考文献 (18)

我所认识的曾国藩论文1500字

我眼中的曾国藩 土木124班 08070312409 李德智 摘要: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於军礼庶几近之。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关键字: 生平事迹功过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清史稿·曾国藩传》纪录片《百家讲坛之曾国藩》 说实话,我对曾国藩的认识并不是很多,在我的印象中,每次提及这个历史人物,听到的是大家对他不同的看法,有说他是成功的,也有说他是个坏人,卖国贼之类的:直到后来上了历史课,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多,对曾国藩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才渐渐了解他的事迹,能正确的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在网上搜了不少节目讲诉曾国藩历史的,了解他的一生,了解他在当政时所做的事,以使自己能正确的看待这个人物。 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就我所看到的,是赞扬他的的居多,众所周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而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倡导者、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曾国藩。不仅如此,“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的人是他;还是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者的人; 在当时,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太平天国除了有上述功绩之外,也有它的过失。 仔细想想,我觉得他们对曾国藩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下面的几件事情上:第一是对待罪犯方面,开就地正法之先河.第二是对待太平天国的俘虏方面,有人说他太过严酷,所以获名"刽子手";第三就是所谓的天津教案,其后遂得卖国贼之名. 细细想来,曾国藩所创造的就地正法.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就地正法当然是不对的,是不可取的.即使在古代,对罪犯的行刑也是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的。然后是对太平天国的俘虏问题,记得一次战役之后,曾国荃获得为数不少的太平天国

从曾国藩家书看中国家庭教育

从《曾国藩家书》看中国家庭教育 《曾国藩家书》问世以来为什么能得到广泛赞誉? 《曾国藩家书》本名《曾文正公家书》,全书十卷,是晚清名臣曾国藩去世后,其家人、弟子、亲友等搜集编纂的一部书信集。 曾国藩在传统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生前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影响巨大,而在他逝世后流行的“家书”更是大受欢迎。早年认真地读过曾国藩的著作,尤其对《曾国藩家书》一书十分推崇。1915年6月,在一封信中说道:“尝见《曾文正公家书》有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他务,以致百不一成。’此言岂非金玉!”这是他借曾氏之语来表达自己今后治学要专心致志而不再兼营并骛的 决心。还十分赞赏曾国藩那种反省求的自我修养方法,在给朋友写的信中就明确指出:“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其《论语别裁》中也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之所以受到后世的推崇和赞誉,与其容和写作特点是分不开的。《曾国藩家书》收录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叔

父母、诸弟、妻子及儿子辈的家信,并适当补充了部分他写给朋友同僚的信,共约1500封。其容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的方法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事无巨细,纤悉无遗,可谓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蕴含了其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比如修身方面,他终生以“拙诚”和“坚忍”行事,不仅在得意时谦虚谨慎,在失意时也不自暴自弃。在教子方面,他主勤俭持家,睦邻友好,读书明理,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兢兢业业。在用人方面,他以“仁孝”和“血诚”为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并以“崇实黜浮”为用人标准,他的幕府人才辈出,其中就有鸿章、左宗棠这样的名臣。在持家方面,他要求子弟秉承寒士家风,不能沾染纨绔习气,保持自身的耕读本色。可见,这些书信无不渗透着曾国藩“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和亲身践行的实践精神。 再从该书的特点来看,这些书信虽为家书,却没有落入一般家书的窠臼,曾氏家书不论是写给祖父母、父母等长辈,还是写给弟弟或子侄等晚辈,从不草率敷衍,这是曾国藩严谨性格的体现。同时,曾氏家书的容充实深邃,言之有物,极少简单报个平安即告结束,而且书信因对象不同而略有侧重:与长辈们多是问候和祝福之语,与弟弟们则是关于治学、理家、交友、为官等教诲之语,与儿子们则是有关治学和修

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 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 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它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松动了板结的封建秩序。清朝政权从此一蹶不振,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这就有利于新的政治经济的因素的产生。如中央集权的削弱,即部分权力下移,地方督抚则有可能利用这些权力来推动近代化。 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

家教有方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对于曾国藩的功过是非,这里姑且不论,但他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和做法,颇有值得称道之处。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曾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独”、“不忮不求”、“孝友”、“仁”、“敬”、“谦”、“恕”等。修“身”是通过保养和修炼以获得健康的体魄。为此,曾国藩反复教育子弟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眠食有恒,耕作时习。曾国藩也注重修“行”,要求自家子弟言谈举止朴实,待人谦敬、宽容,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为求达上述目标,曾国藩有一整套教育子弟的方法。训诫,是曾国藩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家教方法。他把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方,直接地教导、告诫子弟,明确要求子弟为或不为,开诚布公,循循善诱。 他常把一些对子弟的要求通过警句和隽语的形式加以概括,以期引起子弟的重视。如“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娇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这些高度凝练的概括,自然容易为其子弟所熟记和践行。 通过对祖宗嘉言懿行的称赞,令子弟弘扬祖德,也是曾国藩教育子弟的方法之一。曾国藩的祖父颇有一套治家之法,致使家业兴旺。对此,他深为敬重,信守不移。他将祖父相传之家法概括为“早”(早起)、“扫”(洒扫)、“考”(祭祀祖宗)、“宝”(善待亲族邻里)、“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作为治家之道的八字诀,叮嘱家人时时留心,躬身实践。实际上,像曾国藩家族这样的豪门大户,其成员干活多少是无关紧要的。曾国藩认为关键是要形成一种勤俭持爱的风气,养成勤俭致富的习惯,这

论文曾国藩

学术论文 清末之重要人物—李鸿章 系别:机电工程系 专业名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陈锭生 学号:06110601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刘丽欣 完成日期 2012 年 2 月 2 日

清末之重要人物—李鸿章 摘要 正所谓“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维护大清安定,建立丰功伟业。他推进洋务运动,促进清朝末年中国进步。曾国藩不仅是清朝卓越的军事家,同时也是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家。 关键词: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培养人才 他是很多历史名流学习的榜样,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极其崇拜他,说他“足为吾人之资”。大才子梁启超历来眼中无人,他却对曾国藩推崇备至,他认为如果曾国藩在世,一定能拯救民国军阀混战的局面。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他,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

曾国藩治军方略

曾国藩治军方略 一.选将,选官场陋习较少的儒生为将。罗尔纲在《湘军兵制》中统计,凡姓名、籍贯、出身、职务可查的湘军将领179人中,儒生出身的104人,占58%。以如此众多的儒生为将,这在历代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涵概括为“忠义血性”。 曾国藩的选将标准有五条: 1. 忠义血性 曾国藩认为如果没有忠义血性,即使具备其余4个条件也是不可取的。忠义血性在今天可以理解为信仰。忠义血性就是当时儒家的信仰。也是曾国藩的信仰。即选将首先要考虑的是要有相同的信仰。 2. 才堪治民 这就是要考察此人的能力是否能胜任这个职位了。这主要看①军事知识。②经验。有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在带兵打仗中是否处理得当。③组织沟通能力。④比较。 3. 不怕死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不怕死,兵才不怕死。 4. 不计名利 5. 耐受辛苦 在这五条中,个人认为1,2,3,5一条都不能少。而不计名利怕是苛求了。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二.选兵。曾国藩他组建湘军时,主张不在市民而在乡农中招募兵员。其用意就是乡农中招募的兵员朴实壮健,有利于灌输他的忠义血性思想和便于适应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这就是说选兵要具备3个条件: 1. 朴实壮健 2. 容易洗脑的人。这样的士兵灌输主帅的信仰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容易遵守纪律。 3. 耐受艰苦。 4. 亲自考察调查是不是具备以上3个条件。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如果不符合这条件的,宁可招不到兵。 三.组织机构 1. 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曾国藩还规定,“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凡无保者,概不招募。曾国藩的这一做法,完全是承袭了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募兵思想。 2. 湘军的编制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以下设哨,哨以下陆师为队,水师为船,马队为棚。湘军之始,营以上不再设官,各营全辖于曾国藩一人。其后营数增多,才有统领和分统的称谓。一营为500人。 这一组织结构在当时是先进的了,不过还是不够细。现在的军队建制比其更为先进。 3. 曾国藩要求以将必亲选、兵必自找、层层节制的原则组建军队,自统领至兵

论曾国藩的“治平之道”

论曾国藩的“治平之道” 2015-11-18 14:39:18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唐兆梅 一、“治平之道”与“修身之道”、“齐家之道”都是曾国藩家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揆诸史籍,曾国藩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内造就出来的出色人物的典型代表。综观他的一生,从理学家到洋务派,从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到封疆大吏、名将名相,由治学、修身转而治军、治国,从头到尾走完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他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传承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他那尽忠报国的思想很浓,但身家之私、明哲保家的观念亦极强。他不仅自己完全按照儒家“修”、“齐”、“治”、“平”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并把它贯串于整个家教之中,要求儿孙也照他这么做,甚至要求儿孙比他做得更好。 因此,研究曾国藩的家教观,就应该采用儒家推崇备至的“修”、“齐”、“治”、“平”这一传统经义和人生信条,析成“修身之道”、“齐家之道”、“治平之道”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议。只有这样,对曾氏家教观的研究才会深刻一些,分析才会透彻一些,得出的结论才会符合曾氏本意一些! 曾国藩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看得很重,“修身之道”、“齐家之道”和“治平之道”都成了曾氏家教观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我撰就的《论曾国藩的“修身之道”》一文业已发表,《论曾国藩的“齐家之道”》一文参加了前不久在双峰召开的曾国藩学术研讨会作为交流论文,本文仅就曾国藩的“治平之道”作一些研究和探讨。 二、曾国藩是如何看待“治平”与“修身”、“齐家”之间的关系的 既然曾国藩十分看重“修”、“齐”、“治”、“平”这套儒家经义和人生信条,而且把它作为平生待人接物、处世治事和进行家庭教育的最高准则,那末他对儒家经义这几个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看待的呢?本来,注重个人修身,注重家庭的社会价值,宣扬修身、齐家与治国的一致性和联系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从儒家经典来看,《大学》早已有“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数语。在这里,几个“而后”已经把其中几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交代得清清楚楚。可是,自宋明以来,有些正统儒家持有片面观点,把本来属于有机整体的儒家经义的各个部分人为地分割开来,片面强调某个部分特别重要,没有把这中间的相互关系摆正、摆平。这样一来,“修身”、“齐家”就缺乏远大目标,“治国”、“平天下”就缺乏基础和前提条件。其结果,什么“匡时救世”,什么“肩任天下大事”,都将成为一句空话。曾国藩凭着自己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阅历,对《大学》上阐明的“修”、“齐”、“治”、

浅析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浅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论文关键词:曾国藩孝弟家庭伦理社会伦理 论文摘要:曾国藩受传统铭家思想和湖湘文化的影响,在继承和发展了曾氏家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孝弟”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忍想,以“仁、礼、诚、愁”为准则的社会伦理思想。曾国藩的伦理思想时构建现今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曾国藩伦理思想的来源 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曾国藩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也受到了湖湘文化和曾氏家族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曾国落一生勤奋好学,对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钻研极深,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及仁、礼、恕、中庸等重要观念都对其伦理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内圣外王不仅是传统儒家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也是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内圣外王意为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或外务社会事功。曾国藩从小所受的是典型的儒家教育,一生走过的也是一条典型的由内圣而外王的道路。早年他初人京城的时候,曾在当时著名理学家唐鉴、俊仁的引导和影响下研习宋明理学,接受了程朱的性命义理之学,严格按照理学的要求修身养性,建树圣贤人格,为以后的外王事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又受王夫之经世致用的影响,投身于济世救民的事业中去。“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礼”是儒家的人伦秩序思想与人际关系原则的集中体现。曾国藩十分重视礼学,认为一切经济致用之事,无论是仁义道德,还是政治军功,实际上均是礼学。他说:“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其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在曾国藩看来,“礼”即“理”,“礼”调节着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是“理”的外在表现。在人事上要维护以“礼”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纲常;在政治上维护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礼治。所以他认为:“仲尼好语求仁,而雅言执礼,孟氏亦仁礼并称。盖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急于礼。实际上,曾国藩的“礼学”在“内仁”与“外礼”的关系上仍然强调以“内仁”为本,“外礼”为用。如果说“外礼”是活水的话,“内仁”则是源头,常人受教时亦应“内仁”与“外礼”的修行并重,二者不可偏颇,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亲亲”、“尊尊”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常关系。另外,儒家思想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人世精神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也深深地感染并引导曾氏的人生,进而成为他伦理思想的重要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并将之灵活运用。如他既要求子弟立志清远,自强不息,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志,优国优民之心,又虑及儒家的人世精神。曾氏用儒家思想心怀天下的大志来要求子弟,其自身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践行者。他也考虑到在官场上可能与名利有冲突,因此,“与官场交接,既不能硬,也不能软,怀揣着一肚皮不合适宜,所以到处不受欢迎,干脆就一味浑含,永不发露,用圣贤之心委曲求全”。阁这其中也体现了他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运用。 (二)湖湘文化的熏陶 一个人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对其思想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曾国落是湖南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众多地域文化中极具特色和影响的一朵奇葩。它的特色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儒家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内核。历代湖湘先贤总是把当大官、秉大政作为自己实现经国济世抱负的最主要途径。曾国藩在实践中,也着力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他自己着手建立翻译馆,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他热情倡导科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