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言》《终结》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言》《终结》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言》《终结》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言》《终结》课后答案

1、恩格斯写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原因是什么?

(课本P1-2,60页)

课件内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实现夙愿:阐明这一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心愿:

马恩1845年在首次会见中作了一个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特别是由马克思所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对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进行清算。——1845至1846年,他们合作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通过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流派(即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斯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等)的哲学观念,完成了哲学思想的转换。——但从此后,由于实践的原因,他们一直没有机会阐明自己的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继承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这成为他们的一个一直没有机会完成的心愿。

——时代问题:西方哲学界当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不过是黑格尔学派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黑格尔左派。而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新的政治派别和思想体系必然面临一个问题:共产主义是否具有自己独特的哲学基础?[这是一个重大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现实的争论这是一个扩展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西方学术界激烈争论的一个问题。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是一个哲学的革命者吗?或否认马克思哲学实现了一场伟大的哲学革命,把马克思哲学看作是“唯物主义论题同辩证法和历史观念”的奇特结合;或将马克思描绘成一个非理性主义者;或将马克思辩证法同黑格尔辩证法混为一谈。这样,马克思是否实现伟大的哲学革命,就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创立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工人政党;创办报刊;马克思著作多国文字翻译。

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十分盛行——第二国际的修正(哥达纲领、杜林、伯恩斯坦等);各大学学者们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复活糟粕、搞折衷主义,如新黑格尔主义、新康德主义);他们否认马克思在哲学领域实现的革命变革,否认马克思哲学同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区别,把马克思哲学看作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简单结合,在欧洲工人运动中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

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P4页第2段)。

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思想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要求革命的一面,反映德国资产阶级要求变革现实的情绪。但其唯心主义体系则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无能不敢用革命行动打破封建关系。黑格尔这种哲学也为德国资产阶级企图建立“宪制”的政权而服务的,也是为德国资产阶级走至上而下的道路,通过改良的办法,建立君主立宪作为理论上的准备。

德国哲学革命和法国哲学革命一样,都是“政治变革的前导”。德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不同,两种哲学革命的表现形式和遭遇的命运也有明显的不同。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舆论准备的是一批革命的批判的战斗的唯物主义者,遭到封建专制政府和教会的残酷的迫害;而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的哲学家则是“一些教授,是由国家任命的青年导师;他们的著作是公认的教科书”,“黑格尔体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

3.怎样理解哲学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4.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的两个凡是这一辩证法命题的?

答案在第五页的第四五六段及第六页第一段。

5. 恩格斯是怎样举例说明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的?P6-7

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哲学所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不再是教条,而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

历史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只具有暂时的性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相对于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讲,它必将灭亡而让位于其他历史阶段。

正如资产阶级依靠大工业、竞争和世界市场在实践中推翻了一切稳固的、历来受人尊崇的制度一样,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情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6、恩格斯怎样总结黑格尔唯心体系与辩证法的矛盾?课本64页

首先,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保守性的具体表现。

——没有公开的阐明其哲学方法应当得出的哲学结论,特别是没有阐明应当得出的政治结论。甚至,还得出一个在当时欧洲现实生活看来不那么合理的结论。这就是:君主立宪制是德国未来理想的国家制度形式。

其次,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保守性产生的原因。

——认识论根源:德国哲学体系化思维传统的消极影响。(即任何一个哲学家都试图创造一个首尾一致的完美的哲学体系,以此对整个世界作出他自认为圆满地解释。)

——社会根源: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奥林匹斯山上的巨人和现实生活中的庸人。)

这里需要介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

第一、黑格尔哲学方法与体系的矛盾。

——传统的看法认为,这个矛盾的内涵可以归结为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法的矛盾。

——学界新的看法认为,唯心主义体系同辩证法并不能够构成一对矛盾,黑格尔正是运用辩证法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学界认为,黑格尔的方法同其体系的建构方式之间确实存在着矛盾。具体表现在:按照方法的要求,黑格尔承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体系的建构中却只承认矛盾存在于精神领域;按照方法的要求,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在体系的建构中,他却在最后提出矛盾最终得到调和;按照方法的要求,他认为矛盾是永恒存在的,但在体系的建构中,他却没有将这个原则坚持始终。

第二、历史有无终点。

——传统的看法是,黑格尔将自己的哲学和当时的普鲁士王国看作是历史的终点。

——学界新的看法是,这种看法是黑格尔学生的看法。(黑格尔学派认为黑格尔把哲学提升到一个圆满的境地,今后的任务就是阐述老师已经讲到但没有详尽阐发的思想。)黑格尔本人并没有这样评价自己的哲学。学界的理由是:其一,在黑格尔的著作中,找不到相应的论述;其二,这种评价同恩格斯对“近视者”的评论是冲突的;其三,与恩格斯本人在文章中的表述不一致。恩格斯在分析黑格尔体系思维方式的困境时指出,当黑格尔要建构一个首尾一致的哲学体系时,他不得不给自己的哲学体系找一个终点。在《逻辑学》中他可以借助方法,以“终点就是起点”这个命题解决逻辑论证的冲突。但在全部哲学体系中,他就遇到了困难。我们可以这样设想黑格尔的解决办法,他的哲学是思想的最高点,威廉三世答应但并没有实现的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国家。所以,恩格斯并没有讲,黑格尔认为历史有终点,而是讲,如果黑格尔把体系看得比方法更重要,那么,封闭式的结论就是不可避免的。最后,20世纪新发现的资料表明,在政治问题上,黑格尔不是一个保守派,相反,大量资料可以证明黑格尔对时代的判断的合理

性,可以证明黑格尔对当时封建势力复辟是持批评态度的。

——在什么意义上我们讲,黑格尔哲学认为历史有终点。黑格尔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评也是很尖锐的。但他认为,这应当归咎于理性的理想没有得到实现。而近代理性主义(理性王国)的时代内涵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所决定的社会生活模式。这样,我们可以说,黑格尔将历史的最高境界规定为理性王国(即资本主义),这表现了黑格尔政治观念的保守性和封闭性。相对于18、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试图超越私有制建构新的理想社会,努力争取实现社会平等与公正的观念来讲,黑格尔的保守性显而易见。

第三、关于黑格尔对现实生活矛盾态度的根源。

——黑格尔对欧洲和德国现状的态度是矛盾的。例如,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问题、和普鲁士政府官员的关系问题、对德国未来政治制度的设计问题等等。

——传统的解释:主要是依据对《费尔巴哈论》的理解归结为阶级原因(即庸人的辫子)以及恩格斯对德国资产阶级面对双重敌人的理论判断。

——学界新看法:其一,晚年的黑格尔更成熟了,对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有更清醒地认识。历史证明,黑格尔对德国政治走向的判断是相当准确的。其次,黑格尔是以近代理性主义理想作为对现实生活变迁的判断尺度的。他之所以对威廉三世及其大臣给予较多地赞誉,是他认为普鲁士王国已经发生了符合近代理性主义要求的变化。他对整个欧洲现状的判断也是以此为据的。这样,对黑格尔保守性内在根源的解释是否可以这样讲:一是时代还未给德国资产阶级提出立即革命的任务,德国仍然处在开明君主引领国家发展的时代;二是黑格尔对普鲁士开明君主和官员的期望太高,认为依靠他们可以完成近代理性主义的要求;三是他在哲学观点上同浪漫主义学派的分歧影响了他对政治生活的判断(弗里斯等人组织的反政府大会他是持批评态度的)。

7、恩格斯是怎样揭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的?课本P5

恩格斯首先回顾了当时德法哲学的特点,并揭示出它们都含有革命的思想。恩格斯以黑格尔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恩格斯写道: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得的政府。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总是极其热情地谈论这次大革命)来把它消灭。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通过这样的论述,恩格斯揭示出黑格尔思想中的革命成分。其实,我们也可以从黑格尔的某些行为看出黑格尔思想可能具有的革命性质,例如,黑格尔对拿破仑的热情讴歌,称他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恩格斯通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个著名命题揭示了它的合理内核。这个命题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和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一样,具有二重性,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革命性。它的保守的方面在于,包含着对现状的肯定,即是替普鲁士国家作辩护,替现存的社会关系作辩护的。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辩证法的革命因素。这就是: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决不是某种事物固定不变的属性。在黑格尔看来,对于某一种事物来说,现实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随着条件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就会成为不现实的,就会失去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

自己的合理性,被新的具有必然性的事物所取代。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即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来说所以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由此,恩格斯进一步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结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个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8.恩格斯是怎么样阐述哲学基本问题的?我们今天应当怎么样理解?

64页最后一段65页的倒数第二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决意按照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实际面貌来认识世界,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虚构,并且将唯物主义世界观运用到一切知识领域里去,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既影响了马克思, 马克思又超越了费尔巴哈。马克思从来不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者。在宗教批判中,马克思既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又超越了费尔巴哈,提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在构建科学人学中,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但马克思的人学与费尔巴哈的人学也有根本的不同,在人的本质观上,人与自然关系上,马克思远远地超出了费尔巴哈。在新世界观的萌芽和建构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采取批判的态度,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创立了他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这一批判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9.马克思如何继承和批判费尔巴哈哲学?

一、在宗教的批判中,超越了费尔巴哈

(一)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的肯定和发展

1.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是人本异化思想的肯定和深化

2.马克思超出了费尔巴哈,提出政治异化和金钱异化

(二)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二、在建构科学人学中,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扬弃

(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1.费尔巴哈真正克服了旧哲学和他的伟大功绩,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解释马克思却不赞成

2.马克思的人学与费尔巴哈人学的不同

3.异化劳动理论与人本异化理论

(二) 《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肯定和超越

1.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肯定

2.历史是人的活动,是物质生产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3.对近代私有制对立两个主要方面的分析,得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三、在新世界观的萌芽和建构中,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再批判

(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1.在世界观上,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2.在认识论上,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3.在宗教观上,马克思揭露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局限

4.在人本观上,马克思超出了费尔巴哈,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在社会历史观上,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彻底清算

1.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

2.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不彻底性的批判

3.对费尔巴哈及其唯心史观的再批判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学说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P66)

与旧唯物主义根本不同,马克思是在人类感性活动亦即社会实践的意义上理解“感性”,“现实”的,这是对旧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超越。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型的“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我们不能停留在与费尔巴哈“物质观”相同的水平上去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并没有把人的“社会实践”还原为“物质”。总之,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对立表现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历史哲学,而费尔巴哈的哲学则是自然哲学;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而费尔巴哈的哲学则是自然唯物主义。

(二)联系(P66)

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指其思想中重视“自然”,“感性”,“现实”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倾向。马克思作为传统唯物主义精神的继承人,是对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倾向的继承,而不是对其自然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观点的继承。

黑格尔创立的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在《费尔巴哈论》的第一章中,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接露了黑格哲学中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及其体系解体的必然性。

恩格斯首先回顾了当时德法哲学的特点,并揭示出它们都含有革命的思想。恩格斯以黑格尔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为例,阐释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恩格斯写道:

11.论述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以及真实意义

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得的政府。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总是极其热情地谈论这次大革命)来把它消灭。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接着,恩格斯概括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黑格尔哲学(我们在这里只限于考察这种作为从康德以来的整个运动的完成的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就是永恒发展的思想。恩格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得出人类历史是永恒发展的,并不具有最终性质,虽然科学证明人类可能灭亡,但人类的终结并不是在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可以看出恩格斯对辩证法的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2. 试述马克思主义对费尔巴哈哲学“基本内核”继承和改造。

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指其思想中重视“自然”,“现实”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倾向。马克思作为传统的唯物主义精神的继承人,是对唯物主义基本精神和基本倾向的继承,而不是对其自然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观点的继承。.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马克思的哲学是历史哲学,而费尔巴哈的哲学则是自然哲学;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而费尔巴哈的哲学则是自然唯物主义。

13. 恩格斯在第四章中是怎样概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P67最后一段开始)

在第四章中,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加以概述的。

第一,恩格斯概述了关于历史的“动力的动力”的原理。恩格斯指出,唯心主义把历史“看做观念的逐渐实现”,而旧唯物主义则在历史领域内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恩格斯为社会历史科学提出了研究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动力”是什么的任务。他认为,历史人物的“动机”,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推动历史前进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广大群众的动机,因为群众的行动是探明在历史中起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恩格斯还深刻地论析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预期与非预期之间的矛盾,认为这是探究历史动因乃至规律问题之所以可能的根据。

第二,恩格斯概述了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矛盾冲突的原理。这里的论述,既包括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原理,也包括关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矛盾冲突的原理。

第三,恩格斯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和法律思想。这里的论述,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思想。

第四,恩格斯概述了哲学和宗教的形成与变化是由经济关系引起的观点。在这里,恩格斯依据史实论述了哲学与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论述了宗教与物质生活的联系。

1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和区别?

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是唯心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是物质决定意识黑格尔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相对立的。唯物主义认为客观是第一性的,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主观决定客观。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概念的含义,他不只是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认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他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

辩证法是揭露对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同时在概念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中进一步阐明了所谓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视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他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在宇宙观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所揭示的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和作为发展动力的原则,不仅是普遍适用的,而且是获得其他科学知识的灵魂,是"真正的哲学方法";只有通过辩证法,才能把握哲学真理,才能真正获得其他各门科学知识。黑格尔很重视概念的运动原则,他把运动原则叫做"辩证法",又把辩证法视为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且试图揭示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现象的内在联系上揭示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真实内容,这就把辩证法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关于辩证法内容的科学规定,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他把辩证法当作"思想的自我发展"强加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联系都是辩证法

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形成了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发展,将唯物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统一。

15.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有哪些表现?

十六页旧唯物主义同“新唯物主义”相对。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它既包括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也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的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等。旧唯物主义局限性:1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思想对待一切问题。2机械性:用机械性原理解释一切现象,包括人的活动3不彻底性: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论,在社会历史关上坚持唯心主义4用个别代替一般,用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代替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6.马克思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旧唯物主义是在批判传统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批判过分强调和推崇绝对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形成的,而新唯心主义实在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属于唯物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具有鲜明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哲学立场、哲学观点和哲学方法上。

1.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哲学立场上的分歧

哲学立场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视角贯穿于整个哲学理论的始终,具体而言,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上的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

(1)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着眼于世界历史的宏观理论视域,而旧唯物主义则局限于狭隘的民族史视域。旧唯物主义撇开历史的发展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而孤

立的人得个体。与之相反,唯心主义则认为,随着生产力,交换分工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历

史将逐渐实现由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实践证明的。从新

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整个人类必将摆脱狭隘的民族局限性,逐步转换成为相互联系的世界性

整体的世界史状态,他们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并认为,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

自足和闭关状态将被民族的相互来往以及依赖来替代,这种替代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从这种历史上的不同视域中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世界史观和民族史观。

(2)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宏观理论视角,而旧唯物主义则局限于狭隘的孤立的个人视角。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的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整个社会是一个邮寄的联系的整体,是一种类存在物,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旧唯

物主义看不到人是社会化的产物,没有从个人现有的社会联系,从导致人类现状的周围生活条

件来观察人们,而且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层面,并只限于在

情感范围内承认其存在。总而言之,新唯物主义的认识社会化的人,旧唯物主义的人是感性的

孤立地人。

(3)新唯物主义着眼于社会革命或哲学革命的宏观视角,而旧唯物主义则局限于狭隘的解释视域。

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交换和分工的发展,必将出现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革命化趋势,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的调节他们

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把自然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是让自然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

治自己,也就是说,新唯物主义强调改造自然。而旧唯物主义局限于狭隘的用不同的方式解释

世界,而忽略了人对于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2.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哲学观点上的冲突

是否坚持实践的观点是新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最为根本性的地方。实践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最为根本的观点,新唯物主义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则诉诸于感性的直观,而事实上忽略了实践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意义。其缺点是对对象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是新旧唯物主义在哲学观点上的冲突。

3.新旧唯物主义在哲学方法上的对立

在哲学方法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坚持了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即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人类社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a.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人类社会发展史分成几个重要阶段。

b.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人全面自由发展分为几个重大历史发展阶段。

c.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的所有制划分为几个主要类型。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将辩证法彻底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而旧唯物主义在哲学方法上是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没有从历史的角度去讨论人类发展。在讨论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对他来讲,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完全脱节的。

17、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有什么异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途径是什么?

物质世界是一个无限发展过程,有其内在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社会。无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还是社会的发展规律都是客观的,都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它们的相同点。社会发展和自然界发展的根本不同之点,就在于自然界除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影响外,是由不自觉的、盲目的力量在彼此发生作用。它的运动变化无论在外表上看得出的无数的偶然性中,或是在偶然性内部的必然规律中,任何事情都不是作为人或神的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存在的只是各种物质因素的彼此冲突,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之中。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则不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规律只是通过有意识的人的活动而起作用,这样看来,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似乎都有自觉的意图和预期的目的,但它们尽管有不同的特点,但社会历史的发展还是具有客观规律的。

探索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关键。恩格斯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时,是从研究人们的思想动机入手,进而追溯产生这些动机背后的历史原因。要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首先要研究人们的愿望和行动,研究人们所期望的是什么。我们既不能忽视对人的基本思想动机的研究,如忽视了就会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要陷入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但不能停留在对人的思想动机的研究上,而应该研究引起思想动机的物质的原则,否则,就要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只有这样,才能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8.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区别?

一切旧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关注实际地改变世界.旧唯物主义哲学从愿望上说并不是不想把自己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用于改造世界;其所以事与愿违,是他们的哲学的理论和方法的逻辑使然。例如青年黑格尔派的“自由人”,虽然他们标榜自己是一切的无情批判者,“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但由于他们的哲学理论和方法的限制,最终只能达到“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现存的东西”,或“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沦为“最大的保守分子”。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哲学不仅要求正确的解释世界,而且要求运用科学的理论去改变世界,实践性是新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实践(社会存在)作为新哲学的理论基石(逻辑出发点)。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新哲学时,虽然没有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他改变了旧哲学探讨这一问题的思维方式,开创了探讨世界观问题以及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实践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即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实践是人与对象世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从实践出发去解决世界观问题,就为现实世界的统一性找到了现实的基础,从而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抽象心物对立的思维方式的片面性.

19.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因此,社会生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和表现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最基本的活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社会性的、有目的的活动,这就相应地产生了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就是阶级斗争的实践活动,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等各种实践形式,所有这些实践活动构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表现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可以归结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基本方面。物质生活从根本上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活动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政治实践和科学实验都是围绕着生产实践而进行的,其本身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的特征。精神生活不管它表现得多么复杂和抽象,但它总是社会物质生活的不同反映,是实践活动的产物。

20、怎样理解马克思对旧哲学的扬弃以及新哲学的诞生。67页三四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扬弃了旧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在这里,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批判。在肯定黑格尔哲学的历史作用的前提下,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并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同时又深刻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与其辩证方法的矛盾,考察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过程。对于费尔巴哈哲学,恩格斯则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确认了其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肯定了其推翻黑格尔哲学的“绝对观念”、“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的“解放作用”;同时又指出了它的重大缺陷,即没有摆脱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特别是没有摆脱唯心史观。唯物史观的建立,标志着马克思注主义的诞生。

21、试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哪些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问题?有什么理论价值?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其中生产居于主导地位,分配、交换是中间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物质生产中的生产关系,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层次性,包括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次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层次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根本任务----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客观性:存在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内容和要求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第二类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三类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叙述方法和逻辑思维和历史考察的相统一。

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分析,阐明其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理论价值:1.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集中全面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提出了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系统的思想。

22、学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现实意义。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所阐述的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关系的一般原理,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南。

马克思认为,在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中,生产居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同时,消费、分配、交换对生产也起反作用。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必须妥善处理好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紧紧抓住生产这个主导环节。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

众所周知,我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经由新民主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的。现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坚持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居支配地位,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生产的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特殊性,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雄厚的物质基础。

其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比较好地解决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更长时期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我国社会生产特别是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正是这个主要矛盾决定我国长时期的中心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生产的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创造出不断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第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我国重新跻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这新旧世纪交替时期,美国、日本、西欧等工业发达国家率先进行新产业革命的探索,业已出现了从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的大趋势。这个动向改变了世界产业结构,引发着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经济格局的重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增强了应变能力,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急遽变化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奋起直追,不失时机地发展本国经济。从60年代开始,亚洲“四小龙”利用各种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快速地发展了经济,至今势头不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四小龙”高得多,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数额就低了。此外,我国产业发展水平还相当低,一些高技术产品尚未发育成先导产业。这一切,说明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发展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祖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并重新跻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在紧紧抓住生产这个主导环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它环节,消费、分配、交换任何一个环节搞不好,都会影响生产,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综合平衡除了部门平衡和地区平衡,还应包括四个环节之间的平衡。比如,生产决定分配,这是马克思在《导言》中阐明的重要观点。为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分配水平只能由生产力水平决定,公平分配必须服从于提高生产效率的要求,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只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实现了平衡,整个宏观经济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导言》中所阐述的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关系的一般原理,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导价值亦是显然的。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割裂了四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以单纯的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来管理企业,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以马克思在《导言》中揭示的原理为指导,认真理顺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使生产和流通、生产和需要紧密地衔接起来。也就是说,要从产品——自然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市场导向、市场取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生产上,不仅在财产关系上要由原来的大一统关系转变为产权明晰和产权价值化、市场化的关系,而且企业要由原来的直接以使用价值的需要为生产目的转变为追求市场效益最大化的价值生产;在分配上,要由原来否定企业利益独立性转变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分配与效益挂钩;在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上,要由原来的国家向企业直接调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变为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实现,等等。总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对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关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转换。四个环节的关系协调了、理顺了,社会再生产就能顺利进行,经济才能发展。

23简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主题思想和基本结构。

关键,重点(课件): 《导言》的主题思想和基本结构

(一)《导言》的主题思想和最终结论

?主题思想: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历史过程。

?最终结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历史的过程,资本主义也不例外,也有产生、发展、灭亡

的过程。

(二)《导言》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分析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历史性质。

?第二节,具体分析了物质生产连续进行的过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

?第三节,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化。

?第四节,为政治经济理论体系拟定了提纲: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建筑,系统思想

补充,选择摘抄(课本135----139)

1.主题思想: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历史的过程”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主题思想,贯穿全文。围绕上述主题,全文共分4节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展开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主要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他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看成是自然的、永恒的错误观点的同时,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历史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也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2基本结构

全文共分4节内容。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主要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矛盾运动中表现的。所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副标题是: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

第一节:生产。指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本节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物质生产关系。

二、对庸俗经济学奢谈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的批判

在本节,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孤立个人生产出发,把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淹没在物质形式中的错误。又在此基础上,从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出发,揭示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并把这种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而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革命。

第二节: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马克思把生产关系置于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阐述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关系,是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再深入。

马克思首先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上的观点进行了综述与评价。然后,又分了3小节内容,分别阐述了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的内在联系与矛盾运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思想。

本节主要论述生产与交换、生产与流通的关系,阐明生产决定交换和流通的原理。对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关系作高度的概括和总结。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马克思集中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

本节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

一、论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二、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进程同现实的历史过程基本是一致的

三、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时必须科学安排经济范畴的次序

本节着重说明了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应是从抽象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第四节: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关系。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本节,本节是一个提示性的总纲,具有备忘录的性质。同时,也可以看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体系范围。

本节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该忘记的各点

二、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一)艺术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同社会一般发展成比例

(二)艺术生产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

(三)希腊艺术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

在本节,马克思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一步阐述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不能离开生产力,也不能离开上层建筑。应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来揭示生产关系运动的客观规律。

24,马克思所研究的政治经济学出发点与资产阶级经济学有何不同?

答案见课本第135页,倒数第一段。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而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不是孤立的,自然地,是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社会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斯密,李嘉图把单独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即自然人当作出发点,其用意在于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承担者---资本家,雇佣工人都是自古就有的,自然形成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是永恒的。‖马克思指出,越追溯历史,越能说明人的社会性。远古时期的人,必须依附于一个氏族或部落;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的自由度更大了,看似可以独立了,但商品交换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历史上,资产阶级为了反封建,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强调个人独立与自由是有进步意义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因此就把资产阶级经济关系说成是自古就有的,天经地义的就是完全错误的。‖在说明了从事生产的人的社会性以后,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们所从事的生产也不是永恒的,抽象的,总是指在一定的背景下,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而在这一点上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空谈所谓“生产一般”,抹杀了不同历史阶段生产的社会性,借此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时永恒的。因此,马克思对“生产一般”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不是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样,只从物质形式方面考察生产一般,特殊生产形式或生产的总体;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生产中同物质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与生产关系割裂开来,认为生产受永恒的自然规律的支配,资本主义制度自然会永恒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认为分配时可以随意改变的,可以不触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要做一些分配上的改变,就可以解决一切矛盾。马克思指出,作为生产关系要素的所有制以及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像警察,司法等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着不平衡性。‖

PS:这道题的答案书上用一个段落进行了阐释,其实前两句话就是直接答案,后面是马克思的分析,如果答题处空的地方够多就可以再写点后面的分析。

25、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生产一般的?

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的组成部分、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其中有一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在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忘记这种差别。例如,没有生产工具,哪怕这种生产工具不过是手,任何生产都不可能。没有过去的、积累的劳动,哪怕这种劳动不过是由于反复操作而积聚在野蛮人手上的技巧,任何生产都不可能。资本,也就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的、客体化的劳动。可见资本是一种一般的永存的自然关系;这样说是因为恰好抛开了正是使“生产工具”、“积累的劳动”成为资本的那个特殊。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个特殊的生产部门或者生产是总体。最后,生产也不只是特殊的生产,而始终是一定社会即社会的主体在广或窄的由各个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

在经济学的开头摆上一个总论部分通常用来论述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这个总论部分包括或者据说应当包括:(1)进行生产所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这实际上不过是摆出一切生产的基本要素。(2)或多或少促进生产的条件,。一个工业民族,当它一般地达到它的历史高峰的时候,也就达到它的生产高峰。

总之:一切生产阶段所共有的、被思维当作一般规定而确定下来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这些抽象要素,用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

26.如何理解“财富的增长是衡量社会进步和停滞的标准”? (P80)

这句话见于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何原因的研究》,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的。承认并将这种提示提到科学意义上来,就得研究各个名族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生产率程度,而一般这样的的分析如同是同义反复,即承认财富的主客观因素越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具备,财富就越容易创造。这类经济学家极力表达的是“生产不同于分配”这一观点,这样粗暴的将生产和分配的观点割裂开来,是对社会进步标准的错误解读。(参照课本,可自我发挥)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和表现。(社会进步的定义)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可略)

1、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把人类历史以一个社会形态推进到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

2、社会进步还在于社会发展是自我否定和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辨证的否定,所以后一个社会形态,在整体上高于和优于前一个社会形态,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高度。

3、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4、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必然的、其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是曲折前进的。(这是社会进步的实现途径)

(核心Version 1 )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阶级结构以及政治、法律、道德等观点。某一个国家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哪一个阶段,是由这个国家的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归根结柢是决定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所以,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复杂性和多方面性。因此,在考察具体社会的进步程度时,除了把该社会现实的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外,同时还要联系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状况,联系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以及该社会所生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并对该社会的政治、法律、科学、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特殊领域,按照各自的特殊标准进行衡量。

(Version 2)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这是因为: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Version 3 )(1)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发展的前进运动,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2)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的、最高的标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标准是最高的标准,一方面由于它与其他标准相比是最高的、决定性的,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生产力不能脱离生产关系而独立存在,因此用这一根本标准去评价社会进步时,不能忽视生产关系

的性质。

(4)社会进步是全面的,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外,一个社会进步的程度不同,政治法律制度、文化水准等有相当大的关系。)

另一种答案: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是生产力标准,它标志人类认识、利用、支配、改造自然和维护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能力,他是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就看这个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何。而生产力有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当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的社会,价值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是社会财富的存在和表现形式。而财富是指具有价值的东西,包括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等。财富的增长表现为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劳动对象积累的增多。从而也体现为生产力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认为财富的增长是社会进步与停滞的标准。

27.如何理解一个工业民族的高峰是在谋取利润的时候达到的?(答案仅供参考)

P80 一个工业民族的高峰是在它生产总值最高的时候,也就是谋取利润最大化的时候达到的。如亚当·斯密所说的前进的社会状态,就这一点来说,美国人胜过英国人。因为美国在不停地生产东西,而英国人却在生产商品的竞争中失去了动力,只注重通过殖民、商业、信贷等领域赚取金钱。即财富的主客观因素越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具备,财富就越容易创造。当美国的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第一的时候,它自然而然会开始谋求霸主地位,达到政治、经济的高峰。以日本为例,日本战后采用了"倾斜式生产方式",重点发展重化工业.50年代中以后,发展汽车,家电工业,并贯彻出品导向战略,70年代中形成气候,80年代又调整为发展高新技术工业群,推行"科技兴国"战略.50年日本GNP只有240亿美元,55 年550亿美元,73年3600亿美元,连续20年高速增长,被称为"日本奇迹".83年12000亿美元,91年27000亿美元,98年42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84000亿美元,排第二,可称得是经济超级大国,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获得了大量社会财富。但日本80年代在超大规模电路竞争中取得胜利后,政府在主持发展高清晰度电视时采用模拟式技术,却败在了美国的手下,美国采用数字式技术.在计算机领域,日本发展智能计算机,美国发展PC机,几乎占领了世界市场,日本在信息产业领域也遇到了挫折,一些生产线也转移到了成本更低的地方,所以日本经济开始陷入低迷。

28、分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对吗?P88—P90

1.生产的结构决定分配的结构。

首先,由于生产结构规定劳动为雇佣劳动,因此,劳动参与产品的方式就表现为工资。在雇佣劳动的场合劳动作为生产要素所具有的规定性,在工资的场合表现为分配的规定。

其次,利息和利润本身是资本增长和扩大的形式,它们作为资本生产本身的要素来说。也出现在生产中。利息和利润作为分配形式,是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为前提的。他们是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为前提的分配方式。

再次,地租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大地产,而不是土地一般。所以,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表现为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

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不是劳动、资本和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服务带来的,而是由生产结构所决定的分配结构。个人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参与生产,就以工资形式参与产品、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这可以从对象和形式两方面体现。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上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2.生产条件的分配属于生产本身,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产品的分配。首先,生产条件的分配不是先于生产本身,而是属于生产本身。在单个的个人面前,分配自然表现为一种社会规律。这种规律决定他在生产中的地位,他在这个地位的生产,因而分配先于生产。他一出生就由社会分配指定从事雇佣劳动。

其次,生产条件的分配属于生产本身,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并且决定产品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再次,生产条件的分配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它又是由生产决定的,是生产的产物和结果。生产条件和前提构成生产要素。这些要素最初可能变现为自然发生的东西。通过生产过程本身,他们就从自然发生的东西变成历史的东西,并且对于这一时期表现为生产的自然前提,对于前一个时期就是生产的历史结果。它们在本身内部被不断改变着。例如,机器的应用即改变了生产工具的分配,也改变了产品的分配。

归根到底,生产条件的分配是一定历史的产物,是由生产方式、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

29.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家是如何用“三段论法”来说明生产、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解答: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关于“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即“庸俗政治经济学”或“庸俗经济学”。它是指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面现象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的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这种经济学流派实质是将古典经济学理论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三段论法”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自然产品;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生产制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供个人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这中间环节又是二重的,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在分配中,社会以一般的、占统治地位的规定的形式,担任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在交换中,生产和消费由个人的偶然的规定性来中介。

分配决定产品归个人的比例(数量);交换决定个人拿分配给自己的一份所要求的产品。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因此形成一个正规的三段论法: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肤浅的联系。生产决定于一般的自然规律;分配决定于社会的偶然情况,因此它能够或多或少地对生产起促进作用;交换作为形式上的社会运动介于两者之间;而消费这个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除了它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之外。庸俗政治经济学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描述从经济表面现象所见到的似是而非的外在联系,赋以学究气味,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然的生产方式,从而把它宣布为永恒的真理。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反叛和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社会进步的,庸俗政治经济学是反对工人阶级,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前者透过表面现象分析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后者以现象掩盖本质,美化剥削。

30.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世如何阐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阐述了生茶与消费的对立统一关系,壁挂提出了“生产创造消费,消费也创造生产”的著名论断。马克思指出,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生产直接也是消费,物资资料的生产过程同时就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消费过程;消费直接也是生产,生活资料的个人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劳动力的生产过程。其二,生产媒介消费,为消费创造对象,使消费成为可能;消费媒介生产,为产品创造了消费者,使生产最终完成。其三,消费创造生产,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需求;生产创造消费,为消费提供内容,创造出消费方式和消费者。尽管生产与消费密不可分,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与消费等同起来却是错误的。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决定消费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生产是起支配性作用的,生产既是实际的起点,又是实现的起点,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与消费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市场是联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生产与消费即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

31. 说明消费对生产的作用。P83-85页

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消费也中介着生产,正是消费替生产创造了主体。。。

32.马克思列举了哪4种交换类型?

交换是生产和有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因此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

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例如城乡之间的交换,乡村中的交换,城市中的交换等等。交换的类型主要有1)、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2)、产品交换;3)实业家之间的交换;4)私人交换。

答案应该主要在91页第三段阐述生产与交换的关系时所提到的四种类型。我只是简要概括了一下。

33.为什么生产决定交换和流通?

生产对交换(流通)的决定作用流通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马克思认为:“属于流通的本质的东西是:交换表现为一个过程,表现为买卖的流动的总体。”因而,流通是从交换总体上来看的交换,是交换的一定要素。

交换是生产和分配同消费之间的媒介要素。上述的分析已经证明,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的,消费本身也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交换当然也就当做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

交换可以分为四种形式。马克思考察了这四种形式的交换和生产的关系。

第一,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之间在分工和协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和能力的交换。马克思认为,这种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

第二,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交换,例如,在同一生产单位内,在生产成品过程中各道工序之间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交换。显然,这种交换本身就是生产的进行过程,“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第36页)

第三,所谓实业家之间的交换,也就是产品在最后进入消费领域之前,各个不同生产单位之问在产品生产运输、包装、保管等过程中的交换。从这一交换的结构上看,”既完全决定于生产,而且本身也是生产行为。

第四,直接为了消费而进行的交换,即产品进入最后消费领域的交换。在形式上,这种交换似乎与生产漠不相关。但是,如果没有历史上社会分工的一定发展,这种交换也就不会产生。而社会分工本身就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其次,交换的性质,也是由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决定了交换的私有性质。最后,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也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所决定的。可见,直接为了消费而进行的交换也是由生产所决定的。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马克思得出的结论就是。“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

34.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评导言》中是如何阐述其从抽象到具体的政治经济学根本方法的?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在线出来的方式。蛋绝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着就是说,从抽象到具体是马克思研究现实经济关系具体再现经济关系的一种方法。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方法的威信注意消极因素,把抽象到具体方法看做是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进程,与现实的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抽象和具体作为思维方法,它的外在形式就是语言、概念和范畴。在语言形式上,抽象和具体都是指经济范畴。马克思重点分析了劳动等经济范畴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通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

35.如何理解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要坚持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即运用历史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必须排除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和因素,以及各种曲折过程,从复杂的、曲折的历史材料中,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逻辑的进程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又是不一致的,在二者不一致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要服从于逻辑进程。

36、经济学家如何抽象出劳动与劳动一般的范畴?

课本95-96页

37、如何理解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

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了它们的特点。”时代的性质是指时代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力量或因素对时代的规定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4页)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一种一定的生产”,指的就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力量或因素”。对于马克思的“时代观”来说,确定一定的时代的性质是考察一切重大社会问题的逻辑基点。离开了这一逻辑基点,对任何重大社会问题的考察都无从谈起。与“时代的性质”相对应的是“时代的特征”。“时代的特征”与“时代的性质”无疑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但决不能因此而把它们混为一谈。

与“时代的特征”相比较,“时代的性质”有着更为稳定、单一的特点。而“时代的特征”则是复杂多样的。它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一定时代的某一社会层面的特征,其内容如该时代的生产力或生产关系的特点等。这方面的提法有:采集和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自动化时代;原始公有制、私有制、“私有制的现代形式”、********的“个人所有制”等。二是,一定时代的某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其内容如该时代某一发展阶段上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的总体状况及其发展导向等。这方面的提法有:“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等。三是,一定时代某一发展阶段的某一社会层面的特征,其内容如在该时代某一发展阶段中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其社会生活影响的特点等。这方面的提法有:“蒸汽革命时代”、“电力革命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数字化时代”、“虚拟时代”、“新经济时代”,等等。因此,具有特定的空间规定性和一定性质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即“时代”会呈现出多种特征,人们可以从社会发展的不同层面来把握“时代的特征”。但“时代的特征”与“时代的性质”毕竟不是一回事。19世纪的马克思既经历了以工人运动或社会主义运动高涨为特征的时代,又经历了以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为特征的时代,同时还经历了“蒸汽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和“电力革命时代”的初期(他为“电力革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即将产生的深远影响而欢欣鼓舞),但他关于时代性质的观点(即他所处的时代仍是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观点)始终没有改变。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上看,自20世纪初以来,人类社会开始由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向社会主义历史时代过渡,当代社会主义处于这一过渡的整个过程的起点上。不过,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向社会主义历史时代过渡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将占据统治和支配地位。所以,更确切地说,人类自20世纪初外来所处的历史时代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占统治和支配地位的历史时代。这个时代的多种特征都是由这个时代的根本性质所直接或间接规定的。

38题答案135页第二自然段至139页

39题答案

答案:艺术的一定繁殖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

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艺术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形成的原因也有不同的看法。希腊神话和史诗是特定时代的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希腊神话产生于公元前九世纪至前八世纪。那时艺术还没有从原始人的生产中分立出来。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分工还很不发达,因此很多自然现象、自然力还不能为当时的人所科学地理解和认识。然而,人是有力求理解和征服自然的能动性的。这样,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就成了当时的普遍社会需要和历史必然。一句话,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一般的物质文化状况产生了人们这种特定的精神需求和可能的心理满足。希腊神话和史诗就这样应运而生,并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而神话的本质和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人们只能有“神话地对待自然的态度和一切把自然神话化的态度”。因此,希腊神话和史诗,这种“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在古希腊这块土地上,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形式创造出来”。

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艺术,主要是就艺术思想、艺术观点的理性部分的历史发展这方面来说的。一般说来,作为精神生产特殊部分的艺术分为理性观念和感性表现两部分。优秀艺术作品,往往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和巧妙结合。作为感性表现的生动的典型,形象和相应的创作技巧,往往具有长久的感染力而停留于人们的印象和记忆中,甚至具有永久的魅力。由于艺术的生命即魅力均在于真实,人类有求真、求美、求知、求善的社会本能或天性,因此,在精神上再现人类童年的天真活泼,好胜爱美的性格的艺术品,对成人和人类的成年时代有吸引力,使人感到某种欣慰、启迪和精神上的满足。所以,马克思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马克思把希腊人比作正常的儿童,人类静童年在古希腊人那里得到了完美的发展,希腊艺术则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人类童年的美好天性,这就是希腊艺术和神话具有永久魅力的根由所在。

40.说明改革是一场全面、系统的工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社会改革的理论基础。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指: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上层建筑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的或进步的力量;反之,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的或反动的力量。当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经济基础实现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的革新,对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就有巨大的反作用。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有矛盾,及时地自觉地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才能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地向前发展。

(三)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改革之初,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同时,考虑各方面的承受程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逐步推进。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三)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三) 在考研政治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伟人的著作,也会被列于考题内容,尤其是在马哲的复习过程中,下面是2014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三),小编提前祝愿2014考生们有大未来,考出好成绩! 11.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段指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本段话既可以联系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知识点,也可以联系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部分知识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指出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指出不同于建国之初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建设力量除了工农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个体工商业者、在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等,指出我国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1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也有一个逐步的成长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研究理论与观察现实中,马克思逐渐转变为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但是很快冷酷的社会现实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让马克思发现自身学识不足,仅仅从国家、法的角度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此,马恩先后开始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开始唯物主义转向的一本著作,在本书中还是主要对国家、法与宗教的批判,从而建立自己的唯物主义。 本段话的首句非常之著名。前半句中“批判的武器”指的是以前及现在的哲学等人文社科理论思想等,而“武器的批判”指的是无产阶级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及改造,是现实的一系列运动,指的是对现实的认识与改造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批判主体的无产阶级及社会运动。后半句指出物质和意识各自对社会的作用。指出正确的意识变为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运动的巨大作用。与本句话相关联的知识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意识与物质关系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等知识点。 13. 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马克思恩格斯原著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 4、《共产党宣言》 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二、中文专著 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黄枬森.哲学的科学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孙正聿. 哲学通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孙正聿. 思想中的时代.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俞吾金. 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俞吾金. 俞吾金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李德顺. 价值论(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欧阳康. 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汉大学出版社,1998 吴晓明. 形而上学的没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吴晓明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张一兵. 神会马克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丰子义. 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王南湜. 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衣俊卿. 文化哲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任平.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仰海峰. 形而上学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邹诗鹏. 生存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贺来. 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刘森林. 辩证法的社会空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耕. 为马克思辩护.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杨耕. 杨耕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张曙光. 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张曙光. 生存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吴向东. 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兰久富.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沈湘平. 理性与秩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罗松涛. 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主要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 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 (1) 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愈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 (2)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也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资产阶级为了剥削无产阶级,必须有维持它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而随着工业的进步,工人的地位和生存条件却在下降,以至降到无产阶级生存条件以下。资产阶级不能保持自己的奴隶(工人)维持奴隶般的生活,工人不能养活自己只能依靠资产阶级养活。 (4)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阶级自相竞争之上。而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 首先,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人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决定 的。(2 分)其次,人的本质不是由他所处的某一种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决定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2分)最后,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 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具体的历史的。(1 分)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1 分)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1 分)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1 分)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 分)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能动的方 面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他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 分) 3、简述对“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一论断的理解。 这句话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市民社会的直观,市民社会是指将私人利益关系作为总和的社会。 (1 分)旧唯物主义以它为基础,用关于个人功利的观点来说明结成政治社会的必要。(1分)新唯物主义不仅承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认为人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过着社会生活,又在社 会关系中生活。( 1 分)因此,“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1 分)其涵义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或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从事实践活动 的人。( 1 分) 4、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1 分)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1 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1分)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 分)贯穿《提纲》的中心线索是实践观点,它是《提纲》的核心思 想和灵魂。(1 分) 5、如何理解“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一切宗教都把整个世界分成两部分:一是人们生活其中的人间世俗世界,( 1

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句整理(三)

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句整理(三) 考研政治越来注重综合考察,题目的深度和难度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原著虽非考研学生必须要看的东西,但如果可以理解其中的一些经典段落,无疑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有非常大的帮助。博研堂考研政治保过专家纪老师就为大家整理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谅中的一些段落,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11.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段指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本段话既可以联系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知识点,也可以联系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部分知识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指出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指出不同于建国之初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建设力量除了工农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个体工商业者、在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等,指出我国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1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也有一个逐步的成长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研究理论与观察现实中,马克思逐渐转变为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但是很快冷酷的社会现实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让马克思发现自身学识不足,仅仅从国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答: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该问题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影响如下: (1)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时期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属于辩证唯心主义。 (2)转向社会主义 《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3)批判形而上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现实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尽管这时马克思仍然把哲学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注重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人民,预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马克思这时期哲学思想的进展还导致他与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4)转向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的思想已发生变化。他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

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当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性原则出发,力图用“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宣传“普遍理性”的《莱菌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个人的实践生活才是历史的本源,形而上学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发展。这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他同形而上学真正的决裂,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2.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佘化了的人类”这句话的内涵。 答: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即旧唯物主义在理论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1)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性,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他们把作为私人利益关系总和的社会,看成纯粹私人根据个人动机不受约束地去追求私利的领域。 ②根本目的 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2)新唯物主义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语句分析 1.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 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 2.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 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因此,人类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从而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就是实践。 4.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体现了异化的本质。在这句话中,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这就是人的异化。人与自身的关系分离,人不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他人的关系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关系人才能认识自己,才觉得自己的存在。 二、论述题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的? 理论部分: 基本思想: 第一部分: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题

学习经典著作的方法是什么?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问题马克思一生的主要理论贡献有哪些? 句子1、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 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1、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2、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 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 3、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 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4、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 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句子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 3、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4、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问题:1、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 3、人的本质是什么? 句子:1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2、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3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 4.《共产党宣言》关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的理解 (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根本缺陷的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3. 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和核心 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八)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 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一 11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与解析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一句话经典语录【150句】

一句话经典语录【150句】 【励志的一句话经典语录】 1、一个人变强大的方式,就是拥有一个想要保护的人。 2、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 3、生活能够漂泊,能够孤独,但灵魂必须有所归依。 4、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准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5、如果说我懂得的道理比别人多一点,那是因为我犯的错误比别人多一点。 6、对未来真正的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7、年轻是一种资源,但不努力就浪费了。 8、多数的错失,是因为不坚持,不努力,不挽留,然后催眠自己说一切都是命运。 9、生活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旅行,要懂得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 10、斩断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赢得出路。 【搞笑的一句话经典语录】 1、一见钟情,钟的不是情,是脸。 2、我吸烟的理由很简单:我爷爷吸烟,我爸爸也吸烟,轮到我不能断了香火。 3、因为你的“对不起”我决定和你“没关系”

4、世上只有骗子是真心的,因为他是真心骗你的 5、我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很低调 6、最有魅力的人是康师傅,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泡他 7、如果肚子疼痛时,就在腿上扎一刀,那么你的肚子就不疼了! 8、为了祖国下一代,再丑也要谈恋爱,谈到世界充满爱。 9、可恨的不是小三,而是经不住小三诱惑的小瘪三 10、唐僧再厉害,也不过是一个耍猴的 【以下是一句话经典语录150句】 【1】:有时候能够因为一句话让所有的感情崩塌有时候也能够 因为一句话让所有误会烟消云散 【2】: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 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3】: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一句话,不是对不起,也不是我恨你,而是,我们再也回不去。 【4】:一句话欢喜,一句话泪流,都是你。 【5】:什么是母爱,一句话:有妈在。--母亲节时最动人的一 句话 【6】:在模糊的世界里--我忘了最初的一句话,也不知道最后 一句话。 【7】:别人帮你,那是情分,不帮你,那是本分。容不容得下 是你的气度,能不能让你容下是我的本事人是活给自己看的,不是他 人的一句话就能左右自己,让自己活出潇洒自我。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思考题 《反杜林论》 引论2、恩格斯是怎么评价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第三章2、杜林陷入先验主义认识的根源是什么? 3、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理论思维的相对独立性的? 第四章2、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论的? 3、怎样理解恩格斯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理论? 第五章2、怎样理解恩格斯提出的无限性是个矛盾的命题? 3、怎样理解以下几段原文(见笔记) 第六章3、怎样理解个别的运动趋向平衡,总的运动又破坏平衡? 第七章为什么说达尔文生存斗争理论来源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八章2、恩格斯关于生命的定义是什么? 第九章1、杜林的道德观和真理观是什么? 2、为什么说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 4、为什么说在不同阶级的道德中必然存在共同之处? 第十章1、杜林的平等公理是什么?恩格斯是如何批判的? 3、两端原文理解(第十八段、第五段) 第十一章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2、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怎样理解自由的定义? 第十二章1、杜林否认矛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怎样理解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的观点? 第十三章1、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 3、关于形而上学思维的狭隘性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狭隘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怎样理解第一条? 2、如何理解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费尔巴哈论》 第一章1、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 第二章1、恩格斯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2、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时什么?为什么是错误的? 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什么?为什么说费尔巴哈未能克服旧唯物主义局限性?第三章1、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的? 2、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础和准则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的? 3、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章1、为什么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恩格斯是怎样说明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共产党宣言》 1、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序言中阐述的四个问题?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批驳各种反共产主义谬论的? 6、怎样理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8、《共产党宣言》有什么当代价值? 《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 1、马赫主义的基本前提是什么?怎样理解第一节第三段话? 2、什么书马赫主义的世界要素说、原则同格说、嵌入说?列宁是怎样批判的? 3、列宁是怎样分析马赫主义的理论渊源的? 4、列宁三个认识论的结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5、无可知论的实质是什么? 6、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哪些新贡献? 7、列宁在书里谈到了几个物质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