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13汉现当代文学(Ι)复习题

二、解释题:(20分)

1.文学研究会:是一种文学团体,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流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创立于北京,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注重文学创作和西方文学,尤其是俄国和东欧文学,主办《小说日报》、《诗》等刊物。

2.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等创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3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派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积极提倡现代格律诗,团结了一大批新诗人,如刘梦苇、朱湘、饶孟侃、林徽音、于庚虞、蹇先艾等人,形成了新月诗派。其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代表作:《死水》、《示娴》、《采莲曲》、《再别康桥》。4.人的文学:1919年初,周作人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他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背观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是个人的。

5.乡土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对“乡土小说”的含义加以界定: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遇文学的作者。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是见隐现着乡愁。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代表作家有:鲁迅,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

6.“言志”的小品文:所谓“言志”,即是“抒我之情”,否定散文“载道”。“五四”时代,以周作人为代表,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作家,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散文流派——“言志派”。周作人于《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中指出:“小品文则又在人的文学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言志”的小品文,远离道统,近于心灵,富有趣味性,知识性。

7.语丝文体:“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不过作为一个散文流派,与《新青年》有较明显的渊源关系。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在坚持思想革命这一点上,“语丝”派是比较执著的。他们的主要成就仍在于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但这只是就语丝派的大致情形而言,实际上其成员的创作风格也各有不同。他们除了议论性的杂感之外,也有不少抒情小品的佳作,如孙伏园的《伏园游记》,孙福熙的《山

野掇拾》、《归航》,川岛的《月夜》,等等。

8.京派:在文化观急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

9.新感觉派小说: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又称为“都市主义小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小说的流派,该流派运用印象主义,直觉主义,心理剖析和蒙太奇等现代主义技法,来表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追捕新奇的感觉和惊异的体验,开掘人物的潜意识。题材上多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代表人物有:刘呐欧、穆时英、施蛰存等。

10.“孤岛”文学:1937年上海沦陷后,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的作家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坚持写作,利用各种形式配合抗日救亡运动,史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戏剧最为活跃。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以及他改编的一些外国剧作,都代表了“孤岛文学”时期戏剧创作艺术的水准。

11.现代诗派:因施蛰存在1932年5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代表诗人是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等。他们主张诗歌应该摆脱情感的直白宣泄,应该挖掘人的内心的深层体验,诗歌不能借重音乐和绘画,而提倡用象征手法去表现朦胧的意象,在形式上追求诗形的有意味性,努力建立一种自由,精致而又新奇的新诗形式。

12.民族新歌剧:40年代解放区的一种歌剧形式。融会西洋歌剧的形式,涉及抒情唱段:参照传统戏曲的手法,适当安排人物道白,创造性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素厂材,成为综合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音乐喜剧形式。代表作品有《白毛女》、《刘胡兰》等。

三、简答题:

1、“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这是小说《阿Q正传》的结尾,怎样解读?

答:看客的心理。表现看客愚昧,麻木,自私。他们对人没有任何同情,只是为了看热闹,批判了中国人的国民性。

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后反而被枪毙,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可悲的是,他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枪毙,而且还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后的精神胜利法。小说显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然是一团漆黑;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人,依然是那样麻木。鲁迅通过阿Q与未庄看客们的行为,对中国文化中看客心态的讽刺,是相当深刻的。

2、周作人1918年提出的“人的文学”,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其内涵是什么?

答: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多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在周作人这

里,新文学所本的道义主义具体是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

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主要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况,忠诚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者“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和,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起推进作用。

3、周作人的散文中,“涩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涩味”是文之涩,周氏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使读者在阅读畅快顺畅白话文的途中,加入了一些“磕绊”,使行文古雅别有一种“知识与趣味”;二是心绪之涩在周氏的文章中都可以读到淡淡德望惆怅,其情趣也常是落寂的甚或颓废的,说到底还是现实的不如意,有研究者谓之“中年心态”,这样的心态正是略带枯涩的。

三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散文实验了一种“文抄公体”的形式,文章的主干是精心挑选的的或者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其中的是周作人的评点,用简洁、朴实的现代白话,或两者兼有之。

4、新月派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他们提出什么理论主张?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主张。

(1)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理论出现在中国新诗艺术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新月诗派主张新诗创作态度的理性和严谨,倡导新诗格律化,化解了白话诗的生存危机和新诗坛的混乱。

(2)新月派在新诗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新诗理论,并在创作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应当说新诗艺术的真正建立是自新月派开始的,尤其是“三美理论”是在充分研究和尊重诗歌艺术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的新诗的美学标准,是对新诗发展问题的最早的、系统的、科学的认识。

(3)新月派的诗歌理论和实践对后来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是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产生了像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等诗坛上耀眼的星辰,更在于催生了新的诗派——现代主义诗派。

5、什么叫“京派”?试举例说明京派的文学观。

答: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文学观:京派在文学馆上有明显的传统意识与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

6、沈从文的文化立场是什么?他的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是什么?

答:文化立场:他深切领悟了宗法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历史过程,接受“五四”启蒙思想,了解西方立场,动用丰富的乡村性生活积存,来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他不是从党派政治的角度来写农村的凋敝和都市的罪恶,也不是从现代商业文化的角度来表现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下,他处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取的是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

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作为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是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和不平,或者批判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乡土文学传统不同的。它也有文化批判的倾向,是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7、萧红的小说有一种独特的“萧红味”,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萧红的写作几乎是一种“本能的表达”。萧红的笔是不事修葺的,它直达人心,萧红是一个执着的人,纯净稚拙,不更晓世故。对于一个“本能的表达”的写作者而言,她根据自己的表意需要任性地操纵语言,宛如未谙句法文法的孩子。做个比较,张爱玲的语言显然是更接近脱胎于文人作品的,而萧红的语言更像是原生态的,是纯然的心灵倾述。她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使小说语言呈现出自然、朴拙的美学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

8、与《雷雨》比较,《日出》的戏剧结构有什么不同?

答:比较《雷雨》和《日出》的情节结构,可发现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转移:由传奇和变态转向平凡与常态,由“太像戏”转向简洁的世相勾勒,由回顾式的过去与现在“两种戏剧”的交织,转为由几个场面穿插展示的“横断面”结构方式,主题也转为关注社会,表现为“损不足以奉有余”现实的抗争。

9、夏志清用“华丽”与“苍凉”来评价张爱玲的小说,被后来的研究者所引用,怎样理解这两个关键词语?

答:夏志清用“华丽”与“苍凉”来评价张爱玲的小说,用这两个“关键词”阐述张爱玲小说的特征,“华丽”是说作家对文字色彩的敏感,她的文字有丰富的感性,意象非常丰富,情节布置上机巧灵透、辞藻华丽,譬喻巧妙,尤其以利用环境来衬托人物心理见长,深含中国文学的独特韵味,“苍凉”是说她的小说具有很深切的人生悲剧感,“故事表面下蕴含着深重的悲哀”。“红楼梦”式的“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无常,一切都化为荒凉。明显地带有现代主义的“荒原”意味,她笔下的男男女女,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她用洞悉一切的眼光对生命做出了深刻的诠释: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在繁华的喧闹中,她处处预示着大限的来临,让人们警醒着繁华后的悲凉,使读者体味出生活底色的悲。

10、张爱玲小说意象的设置、心理描写,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等都颇具特色。试以《金锁记》为例,选择一点予以阐述。

答: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也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辍有小绒球的墨绿洋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掛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按:这是七巧与季泽决裂,也是对她的爱情的埋葬。酸梅汤的意象转为更漏这一时间意象,而更漏本身还有单调悠长的声音和感觉。“白鸽子”般的“晴天的风”,是七巧对自己的爱情最后的注视与哀悼。对季泽的渴望是七巧人性的表征,过去她只是还在双关的挑逗语言中咀嚼一点爱情的渣滓,泯灭了这点爱,她就成立地道的疯子。

11、怎样理解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答:诗绪即反复回旋在诗中的情感,是构成诗歌格调的基本要素之一。艾青诗歌中主导性的情绪,就是艾青式的忧郁诗绪。这种诗绪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

既来源于诗人的个性阅历,也来源于对苦难中国以及农民命运的深沉思索,感时愤世,北岛曾引用西班牙诗人马查多的话,“诗歌是忧郁的载体”。在他看来,中国诗歌缺的是对苦难的认知和升华。艾青的忧郁中浸透的就是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民族和人民的爱。

12、艾青诗歌在艺术与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强调瞬间印象、感觉的捕捉。艾青写诗就像印象派画家一样,特别重视捕捉瞬间印象与感觉,然后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并引发多层次的联想,从而创造出既明晰又有象征派的艺术手段,又能与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意象”方式沟通,这是爱情诗艺通达的重要方面。

采用意象群的表现手法。以鲜明、丰富的意象组成繁复、广阔的生活画面,调动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它像电影中蒙太奇,是组成诗歌整体形象的一个个既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形象单位。诗的“散文美”。奔放与约束之间的协调。

四、论述题:(不少于700字,30分)

1、鲁迅许多小说都以辛亥革命为背景。试以《阿Q正传》或《风波》为例,阐述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思考。

答:【总述】作品中深刻的反映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阿Q正传》通过雇农阿Q这个典型,鞭挞封建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一、革命严重脱离社会大众

从乡村的角度反映了革命在农村缺少启蒙和宣传。未庄尽管地处革命中心之一的浙东,但革命并未波及。阿Q投革命党。可“他生平只知道两个,一个已死,只剩一个假洋鬼子。”对于阿Q来说,只能投假洋鬼子了,而当阿Q被假洋鬼子的赶走,“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

阿Q不知道革命究竟是什么,只是认为革命就是和发财挂钩

二、革命不彻底性

社会变革的程度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①“革命党虽进了城,官还是原来的官只不过改了称谓,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显示了人民并未改变奴役地位,社会仍在旧轨道运行,鲁迅先生并号召人民为实现更彻底的革命目标而奋斗。

②阿Q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他胜利了,他还通过欺辱小尼姑他获得精神上的胜利和满足。

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同时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一个阿Q。

【结论】所以,鲁迅认为辛亥革命实际上是失败的,因为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里面没有变化,科学和民主还是处于被劫持的状态中。

旧势力顽固、狡猾而凶残,革命党幼稚、脆弱而易变,老百姓则在“铁屋子里”酣睡;虽有一时的“梦游”,但最多像阿Q那样喊几声,抢点东西,做做权力、财产和女人的梦,并没有真正醒来。(710)

2.老舍最欣赏英国小说家康拉德。Nothing,常常成为康拉德的故事的结局。以此为视点,阐述《骆驼祥子》的主题意蕴。

答:康拉德式的主题结构

老舍最欣赏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作品,对老舍来说,康拉德最具魔力的主题结构,是“人始终逃不出景物的毒手,正如蝇的不能逃出蛛网”,康氏小说中的人物多数是“被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

Nothing,常常成为康拉德的故事的结局,不管人有多么大的志愿与生力,不管行为好坏,一旦走入这个魔咒的势力圈中,便很难逃出,在这种故事中,康拉德是由个航员而变为哲学家。……他的人物不尽是被环境锁住不得不堕落的……

美国人伊文·金1945年的译本改成祥子与小福子大团圆的结局,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中删去小说的最后一章半,这样做是出于善良的愿望,不想让结局太黯淡了,太压抑了,但与原版比较,是对主题深度的一种削弱。

骆驼样子不同层面的主题意蕴

社会政治视角。

①通常认为这部小说的成功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淳朴,勤恳,善良的农民被社会吞噬的悲剧。这种视角使得祥子的悲剧有了社会批判的内涵。

②揭示和批判祥子自身固有的缺陷。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说:“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弄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的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这样,小说对城市贫民性格弱点的批判就被纳入“批判国民性弱点”这一总主题中。

道德人性视角:老舍这里自觉地在表现和思考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冲突。老舍说过,他写《骆驼祥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有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这个“地狱”,就是那个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沦落的社会,也是为金钱所腐蚀了畸形的人际关系。

老舍写《骆驼祥子》可能有现实的触动,有社会批判的意涵,但不可忽略,构成老舍创造动力,并最终成为其作品某种深层意蕴的是老舍对城市中“欲”(情欲,财产财欲等)的嫌恶,对城市人伦关系“丑”的反感,都是出于道德的省视。人们从《骆驼祥子》阴暗龌龊的图景中,能感触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忧虑。(782)

3.巴金说,他的《激流》是一部写“命运”的大书。以“命运”为关键词,简述《家》的创作主旨。

答:《激流三部曲》是一个溃败的封建大家庭的故事,故事的时间跨度是1919年至1924年,背景是当时还很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其思想内容为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腐朽及其走向崩溃,表现了青年一代的民族主义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家》描写了高家祖孙之间的矛盾,以三个女性的悲剧控诉封建家庭的罪恶,其中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觉新与钱梅芬瑞珏与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以觉民抗婚觉慧出走表现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觉醒和反抗,高老太爷在绝望中死去标志封建大家庭开始走向崩溃。

“命运”在此被一分为二:一是必然趋势,属于旧家族、旧制度。他必然走向崩溃:作品展示了这个貌似“人寿年丰”的家族,骨子里的不治之疾,树干已经被蛀空,枯朽、崩溃之势已在必然。一是不公平的命运,属于旧家族中那些可爱的、年轻的、有为的生命。在这样的古旧、冷酷的大宅子中,青年,尤其是妇女的青春和幸福被葬送了。另一方面,作品中写了新一代的成成――那勇往直前

冲击着旧制度的激流的成长。他们走向新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

“家”作为中外文学的核心意象和母题,在已有的研究中曾经获得过充分的重视。但是“家”通常都被看成是一个与外部(社会)相对立的意象:或者如五四时期的文学以及巴金的《家》所表现的那样,是传统的需要反叛的压抑的空间;或者如美国学者麦克·克朗在文学空间中所建构的一种有普适意味的“家园感”。

《激流三部曲》的主题是共同的,它揭示旧家族、旧制度的不义与罪恶。以及它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写了新一代的成长――那勇往直前冲击着旧制度的“激流”的成长。它既是旧制度的葬歌,又是那一整代进步青年所梦想着新社会的催生曲。

家的结尾觉慧离家出走了,远方有一个新“家”正在呼唤着他。一切在旧“家”失去的,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友情、爱、青春的活力、生命的意义、奋斗的目标等。小说的结尾,水流载着觉慧,把他带到那一片新生活中去,这时我们明白了“家”的命意所在――新生活是时代的潮流方向。(804)

4.沈从文被人称为“文体作家”,他注重意境,善于造境。试以《边城》为例简要阐述。

答:沈从文被人称为“文体作家”,是因塔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这是指小说的显著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具有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沈从文简洁地将其归纳为“情绪的体操”、“情绪的散步”,便是这个意思。

①注重意境,善于造境。景物即人。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等山水图画与端午赛龙舟,捉鸭子比赛及男女唱山歌等民俗事象相互交融,呈现出未受“现代文明”侵染的边城整体生活风貌。人与自然合一,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体验的感情投射、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等等,共同造成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②注重意境的创造沈从文的小说,叙述如行云流水,俯仰自如.常在抒情笔致中把自然景观、乡土风俗和特定的地方民族生命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散文诗的特旨,带有诗的意境、旋律和诗的情怀,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边城》,笔调极其柔和优美,如“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真可谓“神韵天成”.《边城》的节奏是缓慢的、静静的,即便大老失事,爷爷的老去,白塔的坍塌,渡船的消失,都不起波澜,像茶峒的小溪,静静地向前流,携着脉脉的温情,又隐着淡淡的忧伤,到结尾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股忧郁就整个儿缓缓荡开去了.又如《萧萧》中写萧萧的成长,“犯错”,被宽恕,像花开花落一样自然,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作者重的是情绪的表达.意境的优美着重表观为人与自然相融,无论是竹木之于翠翠,橘园之于夭夭,还是碾坊之于三三,都是温情的、同一的存在.在《边城》里,爷爷本身就是健康、朴实、正直的生活形式的代表,他对于人生有一份坦然,对于“天意”有一种认同。

沈从文注重意境,善于“造境”。写的是淳朴的自然风光,原始的蒙昧,却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优美的健康的人性,把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在自然美、人性美中掺和、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回忆、想象无处不在体现作者的审美追求。他所写地域环境的选择、翠翠形象的捕捉创作,都有这方面的因素。为了“造境”,沈从文行文时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美。这样就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使《边城》体现出清新、淡远的田园牧歌情调。(968)

5.试述《围城》的主题意蕴。

答:作品中这样告诉我们:慎明道:“……他引一句应该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边的鸟想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句。”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是说鸟笼,说是被围困在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方鸿渐说道:“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围城》揭示现代人被围困的主题。这种围困是广泛的:社会的围困,婚姻的围困,庸常的围困、文化的围困。小说借围困的主题,对人生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考:人生无处有“围城”。在一座座“围城”之间的奔突,和颠簸,显现出一幅幅荒诞景观。

①“围城”喻写男女婚姻的困境

《围城》的题旨从表层意义上看,是在喻写男女婚姻的困境。司马长风说《围城》“使人得到这般印象:理想的爱情,多归虚妄;婚姻多是不由自己的遇合”。寻觅幸福的婚姻决非易事,有的人需要付出一生的代价,有的人一生苦苦追寻也空无所获。小说中的方鸿渐便处在这样一种现实困境。他在已故的未婚妻的父亲资助下去留洋,而后,在回国的轮船上邂逅耐不住寂寞的鲍小姐,最后遭到始乱终弃的命运。之后,留洋女博士苏文纨有意于他,而方却对苏的表妹唐晓芙动了真情,最后被苏文纨拆散。方鸿渐遭受深深的失恋之苦。她离开上海去三闾大学应聘教职。在三闾大学,他落入孙柔嘉设下的圈套,与她走进围城。由于两人性格,志趣等方面的差异,再加上双方家人的拨弄和搀和,在吵吵闹闹中,方终于决计从“围城”中逃出。

②“旅行”、“围城”的象征意涵

夏志清先生则认为“小说中数度提到围城,象征了人间处境:每次离开一个地方,或因此和相识的人每次疏远,都好像一次死亡。方鸿渐同鲍小姐、苏小姐、晓芙、已故未婚妻的一家、自己家人、大学同事,以至自己的妻子一一疏离,非常戏剧化地表现出他精神的逐渐收缩,直到一无所有的地步。《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独和彼此之间无法沟通的小说。”夏志清一语道破的。

“旅行”、“围城”都具有了象征意味。“旅行”,实际上是走出孤独、摆脱困境的一种努力。这很有点像猫转圈子追自己的尾巴。据此,我们不难窥见钱钟书的存在主义观念以及《围城》深层意蕴的现代性特征。(895)

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家如何排名

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排名,鲁郭茅、巴老曹遭遇质疑,要颠覆了? 中国文学在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文学界把1919年—1949年认为是现代作家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段时期约三十年,诞生了很多的重要的作家,以及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的排名一般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之后就是沈从文,张爱玲,朱自清,梁实秋,冰心等人了。这六个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各自也有会很好的作品出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就是搞文学的始终没有真正的第一,因为文学没有一成不变的评判的标准。不像学武,谁的本事大在武台上比一比就知道了。 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排名,鲁郭茅、巴老曹遭遇质疑,要颠覆了? 沈从文 传统的排名只是一种普遍的说法,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参考,但是除了这几个人,我们能说张爱玲,沈从文,萧红等人的作品不好吗?比不上鲁迅,巴金等人吗?这绝对是不行的。 就好比是中国诗歌,你说李白的诗更好,还是杜甫的诗更好?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二者同是伟大的诗人,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已。 再回过头来说鲁迅等人,鲁迅最大的成就在于杂文,茅盾最大的成就在于小说。二者同是文学大师,但是非要较个高低的话,这本来就是不合适的。 而作为沈从文,张爱玲等人,他们在小说写作方面也有很大特色。沈从文当年凭借着他的《边城》还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呢,能说沈从文的艺术成就比不上鲁迅吗?张爱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倾城之恋》《金锁记》也是出了名的,能说张爱玲的作品不好吗?这是不行的。 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排名,鲁郭茅、巴老曹遭遇质疑,要颠覆了? 老舍 总之,就像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现代文学大师还有很多,居士认为只要喜欢都可以找来看一看。不一定非要纠结于高低之分。因为艺术的园里,本来就要各种奇葩。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5题) 1.第一次文代会 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 《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其中像《说大话的故事》、《三种诸葛亮》、《一个鸡蛋的家当》、《爱护劳动力的学说》、《从三到万》等篇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起到帮助读者开扩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识别事物能力的作用。 2.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合称,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来的,它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促进团结、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 重放的鲜花 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后,出现了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产生了一些张扬个性的诗歌和一批揭露社会弊端的特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大纲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湖北师范学院自命题考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中国现代文学科目代码:614)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线索和面貌有所认识,对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整体性把握,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的认识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评析能力以及个人审美素养。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总论:约20分; “第一个十年”(1917-1927):约50分; “第二个十年”(1928-1937):约40分; “第三个十年”(1937-1949):约4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问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作品分析题:1小题,共2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五)主要参考书目 1.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钱谷融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三、考查范围(一)总论 1.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 2.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 3.描述对象和宏观特征。 (二)第一编(第一个十年) 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4.现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5.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6.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7.《呐喊》与《彷徨》。 8.《野草》与《朝花夕拾》。 9.“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 10.“自叙传”抒情小说与创造社。 11.胡适与早期白话诗。 12.郭沫若与《女神》。 13.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14.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5.《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6.冰心、朱自清与现代散文。 17.“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散文。 18.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 19.田汉、丁西林与中国早期的话剧实践。 20.民国旧派文学的转化。 (三)第二编(第二个十年) 1.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最新西南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题库当代(3)

中国当代文学考题(第三套)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杨炼属于哪一时期的诗人() A、十七年时期的政治抒情诗人 B、“文革”期间的地下诗人 C、抗战期间的现实主义诗人 D、新时期的文化寻根诗人 2、在小说中发出“救救孩子”呼号的作品是() A、《班主任》 B、《伤痕》 C、《红高粱》 D、《乔厂长上任记》 3、主张“创造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的诗歌社团是() A、“他们” B、“非非主义” C、“整体主义” D、“新传统主义” 4、“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作者是() A、顾城 B、北岛 C、食指 D、舒婷 5、张贤亮塑造了像动物一样寻找东西吃以抵御饥饿的知识分子章永璘形象的作品 是() A、《河的子孙》 B、《绿化树》 C、《土牢情话》 D、《灵与肉》 6、由四十三封信件构成的小说《公开的情书》的作者是() A、北岛 B、靳凡 C、礼平 D、刘心武 7、十七年时期文学思潮的派别中,来自原解放区一派的代表人物是() A、胡风 B、姚文元 C、周扬 D、王蒙 8、追求苏州的地域文化意味和民俗价值的小说作家是() A、冯骥才 B、邓友梅 C、古华 D、陆文夫 9、第一阶段改革文学最突出的作家是() A、刘心武 B、张贤亮 C、张承志 D、蒋子龙 10、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时期是() A、延安时代 B、四九年建国 C、五十年代中后期 D、“文革”中 11、目的在于纠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浮夸思想和人物形象单一化现象的会议是 () A、新侨会议 B、广州会议 C、大连会议 D、成都会议 12、路翎写于五十年代,后来又遭到批判的小说是()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 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海南大学研究生879-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大纲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879-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二、考试时间 180分钟。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闭卷、笔试。满分150分。 四、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1)绪论:现代文学史的时间界定。发生背景。描述对象和宏观特征。 (2)第一编(第一个十年):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胡适与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呐喊》与《彷徨》。《野草》与《朝花夕拾》。"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自叙传"抒情小说与创造社。胡适与早期白话诗。郭沫若与《女神》。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纯诗。《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冰心、朱自清与现代散文。"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散文。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田汉、丁西林与中国早期的话剧实践。 (3)第二编(第二个十年):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革命文学论争与左翼文学思潮。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老舍与"京味小说"。巴金的小说创作与安那其主义思想。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田园乡土风格。左翼文学。京派与海派文学。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诗人的创作。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草鱼和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4)第三编(第三个十年):战争制约下的文学与政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雅俗交融文学创作。张爱玲的小说。徐訏、无名氏的小说。钱钟书的《围城》。艾青诗歌的独特意向、风格和

主题。七月派诗人、九月派诗人的创作。报告文学的勃兴。小品散文的多样风姿。陈白尘的喜剧创作。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第二部分 (1)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 (2)第一编("十七年文学"):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联系。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当代文艺方针的确立。文艺批判运动。"双百方针"。文学的政治化倾向。长篇小说的繁荣--《创业史》等农村小说,《保卫延安》《红旗谱》《红日》等革命历史小说。短暂的短篇小说繁荣--以《红豆》等为代表的"百花文学"。以贺敬之、郭小川的诗作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的繁荣。当代散文的代表作家--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话剧创作及老舍的话剧《茶馆》。 (3)第二编("文革文学"):"文革"的发生过程。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的出笼。"黑八论"。文化专制和"样板戏"。"三突出"创作原则。文革的"地下文学"。丰子恺、穆旦、牛汉、无名氏等人的"地下创作"。食指的诗歌,"白洋淀诗群"。手抄本小说。天安门诗歌。 (4)第三编(新时期文学):思想解放潮流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新启蒙下的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潮。文学观念变革。多元形态的文学话语与写作立场。新时期的小说代表性思潮: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现代派小说、新写实文学、新生代小说。王朔、王小波等人的小说。新时期诗歌思潮:"归来者"的诗歌,"朦胧诗",新生代诗歌。新时期的散文:报告文学,反思性散文,文化散文。巴金《随想录》的文学史意义。新时期的话剧。高行健与实验戏剧。

北师大文学院历年现当代文学考研试题

现当代文学历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999年: 沉钟社《鲁迅风》京派四铭《田野的风》 2001年: 新月派 2001年: 1、浅草-沉钟社 2、京派小说 3、散文年 4、开拓者家族 2005年: 爱美剧 "新感觉派"小说《屐痕阵阵》 2006年: 《终身大事》沉钟社《绝对信号》 2007年: 1 《财主底儿女们》 2 《雅舍小品》 3 《会唱歌的鸢尾花》 2008年: 1、大河小说 2、“独幕喜剧圣手” 3、“雨巷诗人” 二、简答: 1996年: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哪位作家的创作“自叙传”的性质最鲜明,这种特色是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 2、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群的共同特点。 1999年: 1、谈谈你对郭沫若创作的""诗剧合一""特点的看法 2、简述巴金<<憩园>>的思想内涵 3、简述穆旦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4、简述何其芳<<画梦录>>的思想情绪和艺术特色 2000年: 1、试论小说《围城》的艺术成就(25分) 2、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25分) 3、试述田汉话剧创作艺术成就(25分) 4、结合下面所给的作品,谈该诗作者的艺术风格(25分)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的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话,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2001年: 1、鲁迅<野草>的哲学意蕴和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复试笔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试笔试科目]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文学史50% 外国文学史50% 4)题型结构 、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文学史 考试内容 一)先秦文学 1、何谓诗经六艺,举例说明。 2、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3、先秦散文的发展概貌。 4、《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章有何特色。 5、楚辞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6、《离骚》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情志内容。 7、神话的类型与题材。 8、保存中国古神话的重要典籍。 二)两汉文学考试科目名称:中外文学史 论述题:中国文学史2 小题,各计25%,共计50% 外国文学史2 小题,各计25%,共计50%

试比较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文章风格、取材、内容之异同。 何谓“文人乐府”,汉魏文人乐府与民间乐府在内容、技巧上的异同。 10、古诗十九首之时代背景、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何谓“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 2、比较正始与建安文风。 3、试述陶渊明诗的风格与特色。 4、陶渊明与谢灵运诗风之比较。 5、何谓“宫体诗”,其得失如何。 6、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盛之原因,代表作介绍。 7、《世说新语》的内容与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8、南北朝乐府之异同及其对唐诗之影响。 四)唐代文学 . 1、唐诗繁荣的原因及各期代表作家之诗风。 2、唐代诗体的演进与发展。 3、初唐四杰的诗风如何?对唐诗的发展有何贡献? 4、唐代自然诗派兴起之 因及其代表诗人的作品特色。 5、比较王维、孟浩然自然诗之异同。 6、何谓边塞诗,唐代边塞诗兴起的原因,代表诗人及作品特色。 7、比较李白、杜甫的才情、思想、诗歌风格及诗歌史地位。 8、中唐元白的文学主张及其诗歌特色。 9、评述韩柳的文学主张及其散文特色。 1、 赋”的文学特征。 2、 赋体文学发展的源流与演变,重要赋家及其作品。 3、 举例说明汉赋“写物”、“言志”两大系统。 4、 汉赋兴盛的的原因。 5、 汉代散文的成就。 6、 史记》的文学成就。 7、 8、 两汉乐府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9、

(完整word版)现当代文学备考题库

一、填空 1、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 是推动文学革新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是当时主要的文学期刊。 (陈独秀、胡适、《新青年》)2、鲁迅的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狂人日记》) 3、巴金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是由三部中篇组成的。(《雾》、《雨》、《电》) 4、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 (《卓文君》、《王昭君》、《聂荌》) 5、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的代表诗人。(“现代派”) 6、艾青,现代著名诗人。一诗抒发了对抚育他的保姆的深 情的追怀。(《大堰河我的 保姆》) 7、现代女作家丁玲的代表作有日记体小说和长篇小 说。(《莎菲女士 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8、老舍的作品很有北京韵味。他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和话 剧。(《骆驼 祥子》、《茶馆》) 9、张天翼是现代文坛杰出的作家。他写的短篇小说不仅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的名篇,还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 (讽刺、《华威先生》) 10、茅盾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和短篇小 说 。(《子夜》、《林家铺 子》) 11、赵树理是中国农村题材的优秀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12、中国当代文学是指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史。(1949)

13、舒婷是新时期的新诗潮的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 有、 。(《致橡树》、《双 栀船》) 14、《人生》的作者 是。 (路遥) 15、《尘埃落定》描写的是族的事。(藏) 16、《林海雪原》的作者是。(曲波) 17、顾城的《一代人》中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诗句 是: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8、林语堂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他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 说曾获诺 贝尔文学奖提名。(《京华烟云》) 19、张恨水是通俗社会小说家,他的作品语言精练、明白晓畅,其代表 作是三十年代销售量最大 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 20、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长篇。(通讯) 二、选择题 1、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是() C A陈独秀《文学革命论》B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C胡适《文学改良刍议》D周作人《平民文学》 2、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是胡适的() D A《新潮》B《少年中国》C《尝试集》D《终身大事》 3、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 A A文学研究会B新潮社C少年中国社 D创造社 4、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是() B A《孔雀胆》B《屈原》C《虎符》 D《高渐离》 5、最早发表白话新文学作品的刊物是() A A《新青年》B《时事新报》C《小说月刊》 D《京报》 6、下列哪一个不是老舍笔下的人物() C A祥子 B觉慧 C四凤 D鸣凤 7、下列哪部小说不是金庸的() B A《连城诀》 B《萍踪侠影录》C《飞狐外传》 D 《白马啸西风》8、8、《海瑞罢官》是()的作品 A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65徐迟的报告文学有哪些特点? 66试分析沙叶新戏剧思想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2、“创造社” 3、鸳鸯蝴蝶派 4、京派作家 5、七月派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百花时期”的文学创作 2.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

4.“海派小说”的艺术成就 5.“延安文学”的得失 三、论述题(25分) “五七”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比较。

中国现当代文学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思想: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权、平等、自由”。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2.“创造社” 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立场鲜明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但它的文学实践前后曾发生过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已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艺术个性,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同时还吸取某些现代主义手法。无论其诗歌或小说都更直接也更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规模虽不及文学研究会,却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五卅“运动后,创造社成员在思想上大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倡导新兴的“普罗文学”,对中国左翼文学的勃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鸳鸯蝴蝶派 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词,故被用来命名。 4.京派作家 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京派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也即非职业化的作家。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自由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稳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而左翼作家则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 5.七月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组织。一九三0年三月成立于上海,领导成员有鲁迅,冯乃超,夏衍,阿英,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的文化”国剿”,推进革命文学运动,起过很大的作用,标志着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同时,“左联”在创办刊物,培养新人,提倡文艺大众化,同“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艺术流派作斗争方在作出积极的贡献。一九三六年三月,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解放。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圣陶等12人,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倾向于现实主义。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1932结束,文学研究会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月社:1921年成立于北京,代表人物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原始一个文化社交团体,主要为旅英美留学生,不久形成一个团体。他们提出新诗格律化,追求新诗的艺术美与形式美,提倡新诗的格律化。在思想上受外来文化影响,倾向于自由主义。促进了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代表刊物《诗镌》。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注重自我表现,主要倾向于浪漫主义。创造社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 湖畔诗社:1922年4月成立于杭州西子湖畔,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以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讴歌纯真的爱情和友谊,表现人性的美和爱而著称,其中汪静之的成就最大。出版是个合集有《湖畔》等 象征诗派:二十年代初期,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先后写了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白话诗用有声有色的具体物象,来暗示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一流派追求诗意的朦胧,追求艺术手法的奇特。象征派世人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把诗看作是视觉艺术。诗歌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如李金发《弃妇》 社会剖析小说: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凸显任务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茅盾的小说能及时抓住时代社会的特点,探讨社会问题,分析社会特点。这类小说有题材时代化,构思系列化,材料科学化的特点。 中国诗歌会: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于一九三二年九月在上海成立。该会的会刊是《新诗歌》旬刊。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该会在诗歌内容上主张表现“急风暴雨”的时代,“捉住现实”;在诗歌形式上,主张中国化和大众化,反对“洋化”。后来又提出“国防诗歌”口号,该会的代表诗人是蒲风。 《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标志着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较早表达了在民族灾难中生成凝聚的民族抗争意识,从而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得名于《七月》杂志。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牛汉、鲁藜、绿原等。以七月、希望、泥土杂志为主要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以政治抒情诗为主。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是个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像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上册》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复习重点 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热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判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些颇具影响的文学作品。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得名于《语丝》周刊,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造社:1921年6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发起组织了创造社,这是一支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劲旅。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地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1982年后期的创造社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造创周刊》《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32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明确提出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新青年》: 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第一期名为《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当时是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1918年初,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该刊由上海迁京。1920年9月又迁回上海,成为上海共产小组的刊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在?五四?前夕倡导文化启蒙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陈独秀关于文学改良的文章,开始了新文学运动。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形成了新文化、新文学的统一战线的团体,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重大作用。1922年统一战线分解后,《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他们在李大钊蔡元培周作人鲁迅钱玄同等人的支持和策应下,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主要思想武器,想中国的封建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总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出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新文化运动本质上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人的文学?:这是?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周作人在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一篇《人的文学》中首先提出的。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人生社会诸问题,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去描

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我的整理

第一次文代会意义: 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 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郭小川与贺敬之的比较 ?贺敬之专取重大题材,与政治中心贴得很近,郭小川的题材呈多元趋向,政治大事一般置于背景位置,有含蓄的艺术处理 ?贺敬之惯抒群体豪情,难以发现不协调的因素,郭小川则试图建立个人视角,尝试在人的复杂心态上建立自己的抒情基点 ?风格上,贺敬之追求恢弘奔放,郭小川则致力于雄浑、绮丽的统一 新写实小说基本特征 1. 情感态度的“零度介入”,客观冷静的呈现人生本相。 方方《风景》 刘恒《伏羲伏羲》 2. 还原生活本真,展示生活的“原生态”。 刘震云《一地鸡毛》《官人》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印家厚 3. 消解人物性格 人生活在机械的生活流程中,随波逐流是其生活状态,人物内心的精神力量消解殆尽。《单位》-小林 《狗日的粮食》-“瘿袋” 4. 心理化的“真实” 现实主义冲击波 9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原始的现实主义手法揭示当下现实境遇的小说,其代表作有关仁山《大雪无乡》《九月还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刘醒龙的《分享艰难》、李佩甫《学习微笑》等。 晚生代作家 基于90年代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一个创作群体,又称为“新生代作家”、“60年代出生的作家”,其代表作家为毕飞宇、韩东、朱文、东西、李冯、何顿等,他们偏重于对生活本真状态的表象化和欲望化叙述,改变了以往小说写作的宏大深度主题。

最新西南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题库当代(1)(1)

中国当代文学考题(第十四套)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装腔作势、才智浅薄的官僚主义者是 A、刘世吾 B、韩常新 C、林震 D、王清泉 2、诗人曾卓属于哪一流派 A、九叶诗派 B、现代派 C、军旅诗群 D、七月派 3、建国后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A、《三里湾》 B、《青春之歌》 C、《灵与肉》 D、《红旗谱》 4、小说《锻炼锻炼》的创作背景是 A、抗战时期解放区民主运动 B、解放战争时期土改运动 C、五十年代末农村“整风运动” D、“文革”中的“农业学大寨”运动 5、小说《百合花》中质朴清纯的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是 A、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爱情 B、“我”和通讯员之间纯洁的友谊 C、作品主人公纯净美好的心灵 D、新媳妇与丈夫之间美好的爱情 6、下列诗歌中写于十七年文学时期的诗是 A、《苹果树下》 B、《相信未来》 C、《重读〈圣经〉》 D、《哎,大森林》 7、山西作家群小说创作的“土”气是指 A、他们大量运用“黄土”这一意象 B、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农民形象 C、他们通篇采用笨拙的农民口语 D、他们的作品比较贴近农民生活,语言平易朴实 8、作家孙犁的长篇小说是 A、《风云初记》 B、《荷花淀》 C、《铁木前传》 D、《李家庄的变迁》 9、诗歌《慕尼黑》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联想 10、属于悲壮派战争小说的作家是() A、峻青 B、孙犁 C、杨沫 D、路翎 11、诗人胡风属于哪一个创作流派() A、七月派 B、山药蛋派

复旦倪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考试总结

复习思考要点(2014秋季) 本复习内容适用于选倪伟老师的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同学,仅供参考!荧光部分表示考试最终涉及的内容,2014秋考试的两道大题目分别是:比较萧红的《生死场》和沈从文的《边城》、赏析穆旦的《我》(考试时会用ppt给出诗歌的中英文版)话说我们这次考萧红是因为正好碰上《黄金时代》大热,据说往常一般会考有关鲁迅的= =;诗歌的话其实上课也着重分析过,懂? 第一讲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概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界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 时间:从古代到现代的过渡完成 空间:东西文化大碰撞中发展起来的走向世界的文学 主题:改造民族的文学 美感特征:悲凉的总体美感特征,焦灼感 第二讲 1、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里概括的文学革命的宗旨是什么?怎么理解这一宗旨? 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宗旨是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若要造国语,先须造国语的文学”,提倡文学革命就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胡适明确地把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说,白话文运动的目标是要突破文言文这种精英语言的束缚,以在下层阶级中流行的白话口语为基础,创建一种现代国语,进而创建一个世俗语言的共同体。对白话文之国语地位的确认,就是对现代性之世俗化原则的确认,对古文作为书写语言和印刷语言之地位的否定,就是对古老帝国及其文化的否定。可见白话文运动的根本目标是通过语言的变革来推动中国完成从前现代的帝国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 白话文运动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言文一致,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难以彻底实现的理想。“言文一致”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反复谈论的一个话题。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都曾提出过“言文一致”的理想。吴稚晖等清末无政府主义者更主张要废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