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word版)第二章: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

(完整word版)第二章: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

(完整word版)第二章: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
(完整word版)第二章: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市场经济与市场机制

主讲:许旭红

一、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即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不存在没有市场的商品经济,离开市场,商品经济无法运行。

但商品经济并不等同于市场经济。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但直到封建社会末期才有市场经济萌芽。从最初的市场经济萌芽,经过发育、发展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才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

其一,生产要素市场化。不仅产品作为商品实行市场交易,而且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也作为商品实行市场交易。

其二,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不仅有商品市场,通过市场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而且存在要素市场,通过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不是一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经济的,只有当商品经济关系发展到全社会,整个国家或整个地区的总体经济而不是局部经济受市场调节,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这种经济才能称为市场经济。

二、资源及其配置问题

(一)资源的经济学定义

资源是指人们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而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却是无限的。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一切时代和社会。正是由于这种稀缺性,社会必须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根据资源的不同用途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即资源配置。

(二)资源配置及其目标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使用。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问题,由此而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按比例配置社会资源是一切社会化生产的共有的规律。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然性,绝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所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是一个客观规律,是自发地由市场调节来实现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还是自觉地通过计划调节来实现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不过是这一客观规律借以实现的不同形式。

马克思将经济资源资源配置包括宏观资源配置与微观资源配置两个层次。宏观资源配置是指社会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分配和使用;微观资源配置是指资源在企业内部的配置。

资源配置具有明确的目标,这就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或最有效率,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

用途间配置,求得最大的效益。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便归结为在每个生产部门分配的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调节资源配置的目标便是要求各个部门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生产。

(三)资源配置方式

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有计划配制和市场配置两种不同的方式。两种不同的配置方式各有其特征。它们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又都有各自的缺陷。

1、计划方式

该方式是指计划机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特征是:中央计划机构是资源配置的直接决策者,不仅掌握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权,而且掌握微观企业经营活动决策权。计划指标是以行政指令形式层层下达的,信息传导是通过行政渠道纵向实现的,而不是通过供求关系横向实现。企业的责任只是完成中央下达的计划指标,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外部。

计划配置资源方式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是主观见诸客观的过程,这是一种“看得见的手的调节”。

2、市场方式

该方式是指市场机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配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是资源配置的直接决策者,因此经济决策是分散进行的,各个不同的市场主体的分散决策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联系起来,形成总体的经济活动。生产要素在企业间自由流动,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于市场需求。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进行调控的,不仅对市场主体具有约束和刺激作用,而且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下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调节社会劳动分配比例的,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手的调节”。

3、两种配置方式的优劣势

市场配置资源方式的明显优势在于:只要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通过市场主体依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市场交易活动,就能自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市场配置也有力所不及的地方,它的主要局限性是: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性,市场主体的分散决策,难以自动地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市场配置不能直接对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控,会造成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失衡。市场配置对于外部不经济的调控显得乏力。市场机制会刺激生产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和资源的浪费。市场机制会引起诸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公共物品受损等外部不经济现象。因此,现实的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的合理选择是:把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同政府的宏观调控(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市场机制及其功能

(一)市场机制

“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英文为mechanism。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市场机制是指市场的基本要素,即供给、需求和价格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运动。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的形成机制、供求关系的变动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1、市场

市场最初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后来随着交易手段的日益更新,交易无需在一定的场所进行。这样,市场的含义也有了新的变化,被解释为商品交换的关系。市场是商品经济和市

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范畴,价格、供求、竞争和风险等一系列范畴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市场不仅包括商品市场,也包括生产要素市场。

2、价格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价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价格既是市场机制运作的开始,又是市场机制运作的结果。价格传递商品和要素稀缺性程度的信息,刺激人们采取最低成本的生产方法,把所占有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在这里,价格是重要的竞争手段。价格还执行着分配的职能,价格的分配职能是相对于生产要素的价格而言的。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取决于社会成员出售他们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时得到的报酬(工资、地租、利润)。

3、供求

价格机制是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及其趋于一致的过程来发挥的,而价格相对于价值的波动是由供求决定的。没有供求的作用,价格的作用是不可能发挥的。而只有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形成的价格,才能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才能形成准确的价格体系。

4、竞争和风险

竞争机制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机制。竞争机制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了高效率。竞争机制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与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等市场活动是密切联系的。竞争的前提条件是公平,只有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市场竞争才能产生高效率。竞争与风险共存在,只有承担风险的竞争才是真正的竞争。利益与风险相对称,风险是以利益和财产增加的诱力与破产的压力作用于商品生产者的。正确利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机制,能够推动市场机制的深化效应。

(二)市场机制功能

市场机制的功能,是指市场内在的各种机制所具有的调节、引导经济活动和运行,以实现经济运行目标的整体功能。

1、组织协调功能

市场内部各种要素是自发地组合起来,自行运转的。市场主体是以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生产经营者的根本目标和内在动力。而优胜劣汰则是生产经营者的外在压力。独立的市场主体在生产消费上的分散经济决策,是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互联成一体,并形成了复杂的商品交换关系。市场内部商品交换关系的协调,不是通过外部,而是通过内部自动解决的。

2、信息传导功能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市场机制使市场信息在市场主体间得以迅速地传递和及时地反馈,对价值的创造、利润的实现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灵敏、畅通的信息传导体系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转的关键。通过价格信息反映市场供求变化,自发引导生产和消费,对社会供求关系进行双向调节。

3、利益分配功能

商品价格及其基础价值的高低,包含着生产该种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利益的大小。在竞争性市场上的初次收入分配遵循效率原则。这样,才能推动生产经营者不断改进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利益分配功能客观上又对竞争参与者形成制约,阻止非效率收入的形成。

4、开拓创新功能

市场机制驱动市场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相互竞争,竞争的压力迫使生产经营者不断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规范生产经营管理,增加其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高额利润。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商品获取优先利润的巨大刺激,激发了商品生产者进行技术创新的强烈欲望。因此,开拓创新功能具体表现为提高经济效率和推动技术进步。

四、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框架

与早期和近代的市场经济不同,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形态。它是以现代工业文明为基础的高度社会化、现代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概括说来,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有五个基本要素或环节: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市场体系、法制化的市场秩序和规则、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前三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后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则为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形成与运转,以及宏观调控系统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提供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安排。

1、规范化的市场主体

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个人和群体就是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具有如下特征:

(1)必须具有对交换客体的直接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

(2)必须具备自主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利。

(3)必须具有获取收益和承担风险的权利。

(4)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让渡对占有物的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是在等价交换原则下进行的。

应当说,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都必须享有上述权利,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

2、现代化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它是在社会分工和大生产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其完善是一个历史过程。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可从许多不同角度分析其构成,最主要的有四种:

(1)从市场交易或流通的对象分析市场构成,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大类。商品市场是以生产出的产品或服务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从商品或服务的最终用途分类,可以进一步将商品市场区分为生产用商品或服务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用商品或服务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是以生产要素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根据生产要素的种类,生产要素市场可以分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以及技术、信息市场等。现代市场体系具有品类、结构齐全的特征,意味着全部经济资源都通过市场流通实现其配置。

(2)从市场交易的空间范围分析市场构成,市场体系包括地产地用的商品市场即地方性市场、消费需求和供给较为广泛的区域性市场、统一的全国性市场和各国之间的世界市场等,是一个在空间上高度统一的市场整体。市场空间结构或体系高度统一和齐全,意味着资源能够按效益最优原则在适当的区域里实现优化配置。适合地方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就在特定的地方交易和配置,而应该在更大的区域里交易和配置的商品就在比较大的区域里流通和配置,这无疑会使资源的充分开发和经济财富的最佳分配实现得更为充分。

(3)从市场组织和机构设置分析市场构成,市场体系包括各种市场中介组织、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既是从生产到批发再到零售的扩散式的流通体系,又是大宗商品的集散中心和遍布城乡的门市小店构成的市场网络。这种高度发达的市场网络体系,对联接生产和消费、供给与需求、城市和乡村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货畅其流,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组织条件。

(4)从市场交易的具体方式分析市场构成,市场体系可以划分为现货交易市场、远期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等三部分。现货交易市场是即期交割的市场,一般进行的是小额零售交易,具有分散性特点。远期交易市场是约期交割的市场,一般进行的是特定商品的大宗交易,仍然是分散的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是远期交易市场的发展了的形式,具有集中化、

统一化、间接化、标准化和连续化等特点。现货交易、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并存和结合,可以形成连续进行的交易链,从而使供求和价格的形成、变动平稳化,稳定市场运行,逐渐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

要使市场调节有效地发挥调节社会资源的作用,市场体系必须具有完整性、联系性和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资源合理配置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市场体系的完整性、联系性和开放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类市场相互联系成为完整的市场体系;二是地方市场与国内大市场融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大市场相接轨,融入国际市场体系。

3、法制化的市场秩序和规则

市场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机制。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要充分和正常地发挥,必须具备一系列的客观条件,除了完善的市场体系,还需法制化的市场秩序和规则。

市场秩序是市场在运行中形成的各种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与法律规范的总称。市场秩序本质上是市场内在的各种规定性在市场运行中实现所产生的各种具体要求的法律和规则形式。

首先,市场秩序体现的是市场内在的规定性,因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是分工生产,二是平等交换和公平竞争。平等交换和公平竞争在市场运行中的实现,必然形成一系列的特定规则和规范,表现为市场秩序。

其次,市场运行的内在秩序一旦形成,就必然不同程度地上升为法律形式,使市场运行的内在要求或秩序法制化,转换为市场运行的法律规范。因此,市场秩序具有两重性质,其一,它是市场内在的客观规定性;,其二,它是这些市场内在规定性的法律表现或实现形式。通常所说的市场秩序,就是指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定性的法律形式。

市场运行秩序主要表现为分散的市场活动主体进入市场交易所要遵守的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就其实质而言,市场规则是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确定或规定下来的市场运行准则。

市场规则可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其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形成并发挥应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市场规则的具体内容涉及市场运行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大体上可以分为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仲裁规则等四个方面。

(1)市场进出规则。这是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即商品)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从具体内容上可以区分为市场进入规则和市场退出规则两个方面。市场进入规则要求:凡是符合市场进入规则的主体和商品,都可以自由地进入市场;凡是不符合市场进入规则的主体和商品都不允许进入市场。市场退出规则要求,凡是符合市场退出规则的主体和商品,都必须让其退出市场。市场进出规则是使市场主体和商品进出市场的行为规范化,是保证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基础。

市场进出规则对市场运行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可以规范市场主体及其行为。例如规范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与条件、市场主体的经营规模与范围、市场主体退出市场的行为等。其次,它可以净化进入市场的商品:(a)必须名副其实,不得假冒伪造;(b)必须质量合格,劣质商品不得入市;(c)必须不损害购买方特别是消费者的经济利益;(d)商品的价格、计量及包装都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价格标写不明、短斤少两、包装破损的商品不得入市。

(2)市场竞争规则。这是国家为维护市场各主体之间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和要求,依法确立的市场竞争行为规范。市场竞争规则是市场主体间地位平

等、机会均等的竞争关系的制度体现,它要求各市场主体都有均等的机会从市场选购生产要素,进出市场,在平等竞争中由市场形成价格,税负公平等。为保证公平竞争,各国普遍制定市场竞争规则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通过这些规则的确立,可以有效地消除特权和垄断,为所有市场主体进行公平竞争提供一个平等的制度环境,保证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并充分发挥作用。

(3)市场交易规则。这是各市场主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活动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是市场规则的最主要内容。其主要包括:禁止强买强卖、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公平交易,明码标价、禁止黑市交易;等价交换,实行交易货币化;市场交易要规则化,包括交易场所、计量器具、批发和零售等都要遵守相应的规则。

(4)市场仲裁规则。这是市场仲裁机构在对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纠纷进行仲裁时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在各种市场主体进出市场、进行交易和开展竞争的过程中,彼此之间难免发生各种经济纠纷。为了解决这些经济纠纷,必须建立凌驾于所有市场主体之上的有法律权威的仲裁机构,并确立和遵守相应的仲裁规则。仲裁规则最重要的是遵循公平原则,对发生纠纷的双方必须一视同仁,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4、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

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行的。国家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一种内在调控机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在于补充市场调节的不足,在于对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和后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引导,而不是取代或取消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的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管理。概括起来说,政府承担的主要职责是: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维护市场功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提供有关信息,对企业和个人的微观行为和决策予以指导和诱导,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承担公共部门和公共行业的资源配置,克服市场失灵;调控社会分配和经济总量,提供社会保障,创造稳定的社会条件,等等。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筑在现代文明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因而在分配上强调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在近代社会,追逐利润最大化是经济行为人唯一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单纯追求效率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唯一目标。从社会来看,不管经济人的行为方式和行动是否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公众的利益,也不管效率的提高是否破坏和影响社会公平,只要经济行为人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资源配置能够体现高效率,就是合理的、文明的。然而,当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阶段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以及资源配置既要受提高效率和经济增长等经济因素的引导,也要受社会公平等人文价值因素的约束。在初次分配领域,完善市场机制和规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在二次分配领域,政府调整个人收入和地区收入分配关系,实现社会公平。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维护市场经济有序运转的条件,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权利给予社会性保障的制度。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1)保障事业社会化。政府普遍承担起社会保障的责任,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对社会保障实行了社会化的组织、规划和管理。

(2)保障对象普遍化。例如,德国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几乎占全国人口的90% 以上;法国建立起包括个体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在内的全民社会保障网;在新加坡280万人当中有200万人成为中央公积金成员,纳入由政府支持的国家社会保障储蓄体系。

(3)保障资金基金化。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保险税。如果有关

税收收入不足以满足支付要求时,由国家用一般财政经费来弥补。此外,发达国家公共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还是调整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支出和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相配合,在社会范围内进行收入再分配,保障低收入者的最基本生活水准。

(5)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发达国家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雇主和雇员,实行“三方付款制”。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保险是核心部分,是指国家以立法形式,对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去工作机会的劳动者,按照权利与义务在劳动上对等的原则,实现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制度。其特点主要包括:一是社会保险以社会立法形式出现,具有强制性;二是社会保险按照权利和义务在劳动上的对等原则实行,具有福利性;三是社会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企业及国家的财政补贴;四是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全体社会劳动者,职能在于保障他们在老、病、伤、残、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要求。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对盲、聋、残和鳏寡孤独等社会成员的扶弱济困的活动。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所提供的福利项目。社会福利的特点在于人们所享受的各种利益不是直接从个人工作报酬中获取,而是通过某种有组织的社会途径获得。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的最低要求,是低层次的保障,是指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幸事故的受害者以及不是主观因素引起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困难户提供的物质帮助和赈济性活动。

课后思考题:

1、解释下列概念: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市场机制

2、论述市场机制及其资源配置功能。

3、论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框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市场经济的结构及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并在出现了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法人制度等重要的法权关系和法治状态的情况下正式形成的。从封建专制体制下的义务本位进展到权利本位,重视人权、自由、民主、平等,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进步。 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是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法治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对法律之需求的深厚基础和源泉。它们并通过民事责任制度中的过错责任原则而得以强化,使对个人人格的绝对尊重和个人意志的充分自由成为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宽阔天地。近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还得益于法人制度的产生和确立。因为生产要素商品化,法人以商品交换为纽带形成交换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法人制度有利于确认和保护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有利于确认和维护市场经济关系中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它把法律的保护领域和规范范围从经济活动中的自然人个体扩大到社会组织及其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市场机制的社会化程度和进程。 健全法制体系和完备法律手段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机构成。法律对经济运行不仅起着规范和保障的作用,而且起着调节、引导、组织、管理、预测等作用,它为市场交易行为和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稳定、明确、普遍的准则和模式,提供一种平等、自由、公正、公开的空间和条件。这正是市场经济发展所极为需要的。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规律即价值规律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以及商品交换的等价原则和竞争机制决定了商品和市场都是"天生的平等派",都是自由、民主的载体,都要求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而且市场经济最需要有序化运转,任一方面和环节脱序,都会造成交易行为和经济运行的紊乱。只有法律才是保障经济有序化的最权威的武器,因为法律权威为全社会所共识,法定的权利为全社会所共享、法律规范也必须被全社会所普遍遵行。 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既具有利益原动力和竞争机制所驱使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规律所蕴含的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非有序化倾向和强调本位物质利益的消极方面,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因此,适度的计划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也是应当的,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对市场事务的直接干预越小,政府机构的职能越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就越高。法治经济需要有限的政府权能和受控的政府行为。计划调控和市场调节,二者纵横结合,成为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经济法治运作中的两翼。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市场领域和规模都空前扩展,市场机制也更加成熟,而且国家调控手段也相应完善,尤其是法律手段和法治条件被予以高度重视和强化。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主要呈现五种模式:(1)美国模式,人称"分散型的市场经济",有的又称为"宏观需求干预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微观经济由市场导向,政府通过法律条文和执法程序来保证市场竞争,同时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这样,投资者就敢于冒风险、把资金投入高科技产业,资金流动也比较灵活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2)英国和北欧等福利国家模式。企业和家庭由市场维系,政府作为第三者调节社会福利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3)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微观经济自发调节;宏观关系政府控制,实行"尽可能多的竞争,最必要的计划"。同时实施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但它们都不能妨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展,主张使带来效率的市场和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4)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生产和交换等由市场组织;由政府制定中长期规划进行指导。(5)日本的国家发展导向模式,或称为"协调型的市场经济"或"社团市场经济"。注重经济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引导,限制过度的市场竞争,并与企业巨头紧密协作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着力解决宏观经济体制的互相约束与彼此协调。 可以看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市场机制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如何使市场机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契合,只有靠法律,关键是实行法治。经济调控手段法制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法律手段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基础和效力依

高三政治-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图解 最新

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图解 [图表知识解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 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一、资源配置的手段 市场和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依靠两种手段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即发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 (一)市场--"无形的手" 1.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

相互作用,支配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所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第一课主要是讲价值规律是如何支配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2.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并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第二课详细地介绍了市场经济的这些一般特征,是怎样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 第三课讲企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怎样通过正当竞争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第四课讲三大产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发展自己,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 3.市场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发挥。第七、八课介绍了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全社会的角度讲市场是怎样配置资源的。 (二)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达到什么目的"四个环节,从总体上构建这一知识点的逻辑框架。 1."是什么",即什么是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就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它的目标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为什么",即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如:国防、消防、治安等公共消费是市场不能调节的;那些会对公民的身体健康、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带来损害的物品和行业是市场不可以调节的。 (2)市场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波动,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把市场调控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有机结合。 3."怎么样",即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例如:第四课中,国家实行相关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第五课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从紧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第六课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它涉及第二课中的"市场经济特征"的"法制性",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特征,所以法律必然成为国家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例如:第三课 "国家保护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第七课 "市场交易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 (3)行政手段,如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等。 4."什么目标",即宏观调控的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增加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经济增长需要与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相协调。

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地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市场经济这种双重性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先构建其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新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 1、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一是产权清晰,明确界定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和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二是政企分开,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作用在于监督资产的运营和变动。三是权责明确,各部门各企业分工要明确。四是管理科学,对企业来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为了避免市场自身的负效应,按照价值规律,健全价格的监控机制也是必需的。发达的技术信息市场,有利于把科技成果通过中介组织,转变为现实力。同时还需要解决好市场交易的规则,管理制度和有关法规的建设,使市场能够有序地运行。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一是要正确处理计划,财政,金融三个主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二是相应地进行计划投资,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利率,税率和汇率杠杆的作用。三是必须加强转变政府管理的职能,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效率优先的原则。二是竞争的原则。三是公平原则。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企业间的竞争以至破产,以及职工的养老退休、医疗等等,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要逐步发展到全社会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另外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和不足,要克服市场经济的不足,要引导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序和健康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有效宏观调空,更重要的要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运用。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农业全部进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能力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姐妹们争相购买。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我的小堂姐(当时大约十二三岁)二话没说,在那天下午走到离家20多里的姑姑家借布票去了。可姑姑家布票也有限,只剩下一尺布票都给了堂姐,可怜的堂姐当晚摸黑带着这一尺布票匆忙赶回了家。看着女儿这个样子,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大家都很热心,凡有剩下的,几乎都借给了婶娘,东家一寸票,西家两寸票的,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堂姐高兴极了,马上带着这堆鸡零狗碎的布票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此后(包括春节)有很长时间没见堂姐出过门,据说人瘦得不成样子。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推进新课]

为什么市场经济更容易遵循经济规律

为什么市场经济更容易遵循经济规律 李义平 2013年08月07日08: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如果人们遵循经济规律,行为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经济就持 续健康发展;如果违背经济规律,或迟或早必然遭到经济规律的惩罚。进一步观察还可以 发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程度与实行什么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容易遵循 经济规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更可能违背经济规律。其原因就在于经济规律更容易与市场 经济体制相协调,而不容易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协调。 从规律本身的特点来看,规律深藏在现象的背后,在无数偶然中展示着必然,在无序 中潜藏着有序。所谓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可谓一语中的。没有“自发”就没有价值 规律的作用,去掉“自发”就阉割了价值规律最基本的东西。逻辑和历史都表明,人们一 开始认识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常常只有在事后才能感觉到规律的存在,特别是在遭到规律 惩罚的时候。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来看,它为遵循经济规律提供了体制基础。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就是通过市场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引导资源的流向。在 市场经济中,分散的个体无力左右经济大势。分散个体的不能“支配”,使其只能顺应, 只能在市场价格的诱导下,根据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各种要素价格的比较进行经济活动。 这自然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于是在冥冥之中符合了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经 济规律是强大的,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生动地写道:“在交 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 这一运动控制……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关系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 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力量居于支配地位,计划者的意志和强制无处不在。在市场 经济中个体左右不了大局,只能作出自己的选择;在计划经济中计划者则强大到可以支配 和控制一切,规律似乎可以被任意利用。然而,实践表明,计划者还是力不从心,因为计 划者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在计划经济中,虽然人们也提出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但从自 觉利用到主观唯心主义仅有一步之遥。所谓自觉利用,就是把价值规律作为手段,就是人 为地设定价格支持某个产业或抑制某个产业,达到某种设定的目的。这种做法从一开始就 违背了价值规律,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计划经济体制为知识有限者提供了支配 一切的体制基础。从实践来看,正是这种事无巨细的支配,压制、扭曲了经济规律发挥作 用的空间。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结果却以违背价值规律而告终。计划经济体制被淘汰,就 是因为它违背规律、效率低下。 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目前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路径依赖,计划经济的思维和行为仍然存在。有的人依然看不上市场的“自发”,试图取消市场机制

市场定价中的经济学原理

市场定价策略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对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十分在意,但却鲜有人思考定价背后的策略。同样的商品,在市场中往往有不同的价格。这便是价格歧视导致的现象。价格歧视其实在市场经济中随处可见,从飞机的头等舱和经济舱,到通信行业的资费定价,甚至连游乐园里的游乐项目收费,都蕴含着价格歧视。 本文主要使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市场定价策略。借以网络资料、文献资料,首先了解价格歧视的定义,以及三种价格歧视的区别。然后辅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并用数学知识以及图表加以分析。 关键词:定价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 一.引言 一般说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购买者都对同质产品支付相同的价格。如果所有消费者都具有充分的知识,那么每一固定质量单位的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别就不存在了。因为任何试图比现有市场价格要价更高的产品销售者都将发现,没有人会向他们购买产品。然而,在卖主为垄断者或寡头的市场中,价格歧视则是很常见的。

二.文献综述 定义1 【价格歧视】 又称价格差别,指厂商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产品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价格歧视既可以是对不同购买者索取不同价格,也可以对同一个购买者的不同购买数量收取不同价格。它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 定义2 【一级价格歧视】 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就是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即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其价格,所确定的价正好等于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因而获得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现实中很少发生。 定义3 【二级价格歧视】 即垄断厂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把这种需求曲线分为不同段,根据不同购买量,确定不同价格,垄断者获得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买主的消费剩余。公用事业中的差别价格就是典型的二级价格歧视。 定义4 【三级价格歧视】 是指垄断厂商对不同市场的不同消费者实行不同的价格,在实行高价格的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对于这种采用高峰时期和非高峰时期的差别价格,将某些高峰需求调向低峰时期的行为,因为其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其设备资源,对于社会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完整word版)PPT课件制作教程.docx

Powerpoint制作培训教案 培训教师:王展展 教学目标 介绍 PowerPoint 的软件界面、普通演示文稿的制作流程,学会 制作精美课件。 教学流程 一、熟悉PowerPoint的工作界面 ①标题栏:显示出软件的名称(Microsoft PowerPoint )和当前文档的名称(演示文稿1);在其右侧是常见的“最小化、最大化/还原、关闭”按钮。 ②菜单栏:通过展开其中的每一条菜单,选择相应的命令项,完成 演示文稿的所有编辑操作。其右侧也有“最小化、最大化/还原、关闭”三个按钮,不过它们是用来控制当前文档的。 ③“常用”工具条:将一些最为常用的命令按钮,集中在本工 具条上,方便调用。 ④“格式”工具条:将用来设置演示文稿中相应对象格式的常 用命令按钮集中于此,方便调用。 ⑤“任务窗格”:这是 PowerPoint 新增的一个功能,利用这个 窗口,可以完成编辑“演示文稿”一些主要工作任务。 ⑥工作区:编辑幻灯片的工作区,制作出一张张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就在这里向你展示。

⑦备注区:用来编辑幻灯片的一些“备注”文本。 ⑧大纲区:在本区中,通过“大纲视图”或“幻灯片视图”可 以快速查看整个演示文稿中的任意一张幻灯片。 ⑨“绘图”工具栏:可以利用上面相应按钮,在幻灯片中快速 绘制出相应的图形。 ⑩状态栏:在此处显示出当前文档相应的某些状态要素。 二、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 演示文稿的制作,一般要经历下面几个步骤: 1、准备素材:主要是准备演示文稿中所需要的一些图片、声音、动画等文件。 2、确定方案:对演示文稿的整个构架作一个设计。 3、初步制作:将文本、图片等对象输入或插入到相应的幻灯片 中。 4、装饰处理:设置幻灯片中的相关对象的要素(包括字体、大 小、动画等),对幻灯片进行装饰处理。 5、预演播放:设置播放过程中的一些要素,然后播放查看效果,满意后正式输出播放。 三、制作第一份演示文稿 一份演示文稿通常由一张“标题”幻灯片和若干张“普通”幻灯片组成。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整理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整理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判定题 1.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有关。()来源: 2.在传统的小商品经济下,生产和资源的使用都没有达到广泛的社会化。() 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加强,国家对市场竞争的干预和调控相应的日益减弱。() 4.目前,典型的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5.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来源: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活动起调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政府无需对经济指手划脚。() 8.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迫切性。() 9.现代市场经济是规范的、文明的、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来源: 10.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个人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但不是市场主体。() 11.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办了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技术工人交流市场及各种咨询服务公司, 劳动力市场已相当完备。() 12.价值规律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通过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而发挥作用的。() 13.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而价格变化也就必然意味着价值发生变化。() 14.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具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经济的稳增长。() 15.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是指导性的计划。() 16.我们必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的机制才能反映价值和供求的变化,引导资源合理配() 17.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来源: 18.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劳动者按照他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或经济收入,所以,只要社会上的任意两个劳动者付出相同的劳动,都会得到相等的报酬。() 1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靠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只须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应退居其次。() 20.由于房屋与土地一般不能分割,所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实际上是房屋和土地所有权的买卖、租赁以及与此相关的交易活动的总和。() 21.技术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它具有自己的经营方式和流通过程。() 2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直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23.要发挥价格、利率、工资等市场机制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开放市场,通过市场来调节价格、利率和工资。() 2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25.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相适应,其间不存在任何矛盾。() (二)单项选择题 1.学术界在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多种观点。其中,“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商品经济的未来必是市场经济”属于()的观点。 a.相同论b.不同论c.发展论d.对立论 2.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以下论述不属于企业特点的是()。来源: a.企业是独立的利益实体 b.企业是独立的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体 c.企业是不受国家制约的经济实体 d.企业对自己的生产和经营负有直接责任 3.我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届三中全会c.十三大d.十四大 4.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熟悉上的重大突破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李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理论建立过程中,党逐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史无前例探索。 建国以后,中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遇阻停滞不前。 一直以来,不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与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84年到198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第三个阶段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将这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个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崭露头角。在改革开放30年前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内外的专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有国外专家说,中国走出“文革”非常轻松,好象是一场愉快的郊游。相比之下,东欧国家为摆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暴力的长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客观上说,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其弊端也一目了然。 第一,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公有制的纯度越高越好,当年,人民群众多养几只鸡或者几只鸭都不行,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第二,经济决策权集中于政府,企业自主权非常有限。有文章提出,我国大部分企业买个桌椅板凳,安装个电话都需要层层上报,经由行政机关审批才能落实。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也要由行政部门来决定。第三个弊端就是资源配置无视市场的作用。对这些弊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逐渐显露,这个时候,党中央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在中共八大上,陈云同志也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要的意思是说,不要搞纯而又纯的计划经济,给市场、给个人一点自由度。 在“文革”结束之后,大家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刻反思。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当中,谈经济方面问题时说到,要靠供求法则来解决问题,要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显然已认识到市场的作用。1980年初,国务院成立了一个体制改革办公室形成了一份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改的意见,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里面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当时提商品经济的比较活跃。 第二个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阶段已经明确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时间大致是从1984年到1988年。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这个文件能过顺利通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生产方式转变后的发展必然。第一是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一、市场配置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

调控。 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市场道德规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 ①必要性: 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支持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教训,把握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发展潮流,作出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思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新境界,也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艰辛探索之路。 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特别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因此,党的十四大明确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谈自己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引人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大量的事实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时候,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综上所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促进区街工业发展

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促进区街工业发展 李国灿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追求经济效果的经济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竞争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即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较好的效益环节中去实现优胜劣汰,并运用市场各种经济信号反映灵活、敏捷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及时协调,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由此可知,我们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切经济活动都受到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新制约,我们要想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得发展,就必须按上述三条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城镇区街工业企业决不能例外。我们城镇区街工业虽然是在市场经济中孕育发展壮大起来的,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相对而言比较强,但总的来说,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对市场经济规律掌握不牢,运用不好,这种不良影响若不加以消除势必制约着区街工业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绝不能独立于世界市场经济体系而存在,特别是在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之后,中国作为国

际市场的一员,如果我们的市场意识不强,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办事,那么必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因此,研究如何切实运用好市场经济规律以促进区街工业发展是当前一个重大的课题,作者就解决这一重大课题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一些敷浅的看法。 一、抓优化生产要素,促成本下降,力求按价值规律组织营销活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重要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要求是:以最低的耗费生产出功能完善使用价值较高的商品,以适应市场需要。我们要掌握这一规律的原理,采取各种措施,优化所有的生产要素,并通过价值对劳动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比较,努力使个别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这是我们组织营销活动的基本要求。但是当前株洲市区街工业企业设备陈旧,不配套,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影响着产品质量和工效的提高。全市区街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7亿元,而净值只有1。1亿元,约有35%的固定资产老化未能及时更新改造,同时在现有的固定资产中居70年代前技术水平的占70%。如要投入大量资金解决这一问题难度很大,我们只能采取横向联合的办法,着重抓好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生产要素工作,东区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他

经济学原理经典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供给:卖者愿意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 2 需求:买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 3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4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5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6最高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高价格比如:租金控制。 7最低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低价格比如:最低工资。 8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9边际效用:即每一单位新增的商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量的增量。 10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11机会成本: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用途以后,在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可能给选择者带来的最大收益。 12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 13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14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15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6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分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17外部性:生产或消费一个物品影响到旁观者的福利(比如:污染) 1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二、简答题 1、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外部性:污染市场势力:垄断 2、画出并解释一个生产牛奶与点心的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瘟疫造成该经济一半奶牛死亡,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得到的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点心,可以生产300千克,如果全用于生产牛奶,可以生产1 000升。L1表示正常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疾病造成该经济一半的奶牛死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向内移,即L2线。因为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可用于生产点心和牛奶的经济资源减少了。 3.画一张循环流向图,确认模型中对应于下列每种活动的物品与劳务流向和货币流向的部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