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方证研究的基本问题_吕永赟

方证研究的基本问题_吕永赟

方证研究的基本问题_吕永赟
方证研究的基本问题_吕永赟

12

第11卷 第8期 2009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 No. 8 Aug .,2009

[ 1 ] 孙晋超.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机理探讨[ J ] .北京中医药杂

志,2005,24 ( 2 ):20.[ 2 ] 陈向良.浅谈《脾胃论》中的阴火[ J ] .湖南中医杂志,2005,21

( 3 ):93-94.[ 3 ] 柴茂山,田月莲.浅论甘温除热[ J ] .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1 ( 2 ):27-28.

方证是中医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一直是中医学

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后来由于对治则治法的强调,辨证论治概念的推崇,使得在我国方证相应的思想一度被忽略,以至于有人认为这是日本汉方家所创立的思想,刘渡舟教授在《方证相对论》一文中曾给予纠正。近来则对于方证的研究又形成了一个高潮,如国家的973计划重视方剂的研究,曾把方证研究作为关键。但是,对于方证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除了黄煌教授外,较少学者涉及这个问题。本人不揣浅陋,在黄煌教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整理,并就正于高明。

1 方证的源流

方证的概念从文献上看虽然是由孙思邈最早提出,但方证相应的内涵却公认是始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实,方证相应的思想一直是中医学应用方剂治病的基本指导思想。陈邦贤氏曾指出:“恐怕‘方药与病症相对应’应该是中医先人治

疗疾病最早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1]

,可谓独具慧眼。仲景而后的《小品方》、《外台秘要方》、《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等等,其主要内容都是讲方证的[2]

。宋代孙奇等在校正《金匮要略》时,于序中称“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可见检方证之相符者施治于人的风气在当时亦颇为流行[1]。其后柯韵伯、徐灵胎等亦大为提倡,然最著名者却是日本古方派的吉益东洞,以致后来成为日本汉方医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实,研究伤寒论的类方派则是一直把方证作为核心来研究的,所谓“辨证论治”在他们眼里关键就是辨识方证的过程。

2 有关方证的基本概念2.1 方 就是方剂,是一组特定药物的有机组合,

完整的一个方剂则包括具体的药物以及药物的剂量、比例、炮制、剂型、煎煮方法、服用方法、调护方法等内容。单味药物组成的方剂叫作单方。多味药物组成的方剂叫作复方。中医方剂的主体是复方。中医发展至今,记载了数十万首方剂,仅以《方剂大辞典》就收录了11万首。原则上讲,每一个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相对应的证候,实际上多数的方

剂的方证并不明确,或是不能与相近的方证相区别。

再说,学习、记忆、使用和研究这么多的方剂,既不可能,更无必要,因为这些方剂大多数是由一些常用方、经典的基本方加减变化而来,只要熟悉这些基本方的适应症和组方原则,再经过一定的临床训练,就能够满足临床加减变化的基本需要。也就是说,作为方证研究的方剂,应该以经典的基本方为主。2.2 证 就是证据,也为证候的简称。证据是证的基本含义,证候是中医学中特有的概念。两种含义并不矛盾,证候可以作为用方的主要证据来理解,而其他用方的证据还包括疾病、体质等内容。2.3 方证 从方剂的角度来讲,就是用方的证据或指征,也称作方剂的适应症。

“方证”这一概念,根据证的不同含义,以及在复合词中词素关系的不同,实际有“方(的)证(据)”、“方(剂)与证(候)”和“方(对应的)证(候)”三种不同的含义。单说“方证”,从方剂的角度来看,就是用方的证据,此时的“方证”,意指“方的证”,本文即采用这个概念。方证相应、方证相对等的“方证”,意指“方与证”,说的是方剂与证候,“方证相应”、“方证相对”是“方(剂)与证(候)相对应”的简称。当然,把方证相应等的“证”,理解为证据,方证相应解释为“方剂与其用方的证据相对应”亦无不可。把“证”作为证候的简称,对应于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等概念,如“气虚证”、“脾虚证”等,用“某方证”如“桂枝汤(方)证”的概念,是“以方为名”的证,指方剂所对应的证候,用于与其他证候概念对举的情况。如不与其他证候概念对举时,仍然可以理解为用方的证据,方剂的适应症。

2.4 方证相应——方与证的关系 方与证的实际关系虽然相当复杂,但是从临床应用和研究的角度来看,只须探讨方证是否相应以及相应的程度。方证不相应,或者相应的程度不高,则必然疗效不高甚至加重病情,这都是临床努力克服的问题,医者应努力提高方证相应的程度来提高临床疗效。也就是说,反映方与证锁钥关系的方证准确对应才是方与证关系研究的主要方面。

方证研究的基本问题

吕永赟,指导:黄 煌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莱阳 265200)

收稿日期:

2009-05-22作者简介:

吕永赟(1973-),男,山东临朐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方方证药证的理论与临床应用。摘 要:

简要介绍了方证的源流、基本概念(方剂、证候、方证、主证相应、疾病、体质等)和构成、分类、内容、目的和意义等。

关键词:

方证;中医;概念;源流;分类;内容;意义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08- 0012- 02

11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5疾病 疾病不容易得出完满的定义,但是总离不开致病因素和机体两个方面。对于疾病的描述也是由症状、体征和理化检查三方面所组成。古代对于疾病的理解显然无法与现代医学的疾病概念相比,这也不能强求古人,我们对于方证的研究应该采用现代医学疾病的概念。

2.6证候 证候可以看作中医学特有的病理概念,现代医学尚没有与之准确对应的概念。证候的概念与疾病显然不同,但限于古人当时认识水平,两者也常有混用的情况。古代对证候的描述也是由症状和体征所组成,只是与现代医学症状和体征的内容不完全相同,描述用语也差别很大,却并不妨碍两者的融合。现代的中医学证候也应该吸收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理化检查的有关内容。

2.7体质 体质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中医学“因人制宜”的“人”,说的就是体质问题,因人制宜的含义就是即使病证相同,因体质的不同,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虽然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发生也考虑人的因素,但治疗中由于强调对病因治疗、强调疾病,对人(体质)的问题不够重视,中医治“病的人”、西医治“人的病”就是中西医的区别之一[3]。

中医学的体质研究自古至今,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但多数分类的症状描述无法与证候的描述相区别。黄煌教授创立的方证体质概念,虽不全面,却较为实用。

2.8疾病 证候 体质的关系 证候和疾病的本质都是致病因素与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病理生理状态,疾病的概念是对整个疾病的过程从纵向来概括的,证候则是对疾病过程的某一点的横向概括,体质则是指病证发生发展中人的因素。

3 方证的构成

方证作为用方的证据,由证候、疾病和人(体质)三方面构成。其中证候作为主体证据,是基于中医的传统;疾病作为用方的证据,不仅仅是因为专病专方的问题,还因为古代对于疾病、证候的内涵有重叠,有的证候表现实际上就是疾病,现代医学对于疾病的概念更加清晰,应当积极采用;体质作为用方的证据,是中医一贯的传统,中医“因人制宜”的“人”,说的就是体质问题,即使病证相同,体质的不同用方也不同。之所以把用方的证据分为证候、疾病和体质,是根据一般的理解即三者的定义不同,如果认为证候的概念当中也包括疾病和体质,则用方的证据就是单指证候了。

传统证候的描述由症状、体征组成,现代疾病的描述则由症状、体征和理化检查组成,证候和疾病描述的症状和体征的认定有同有异,但在规范后基本可以通用。体质的概念,传统上是对人体外观的体表特征的描述,这些体表特征是以遗传因素为主,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基因型与其表现型的关系中探索基因检测等微观的指标作为区分体质类型的要素,这样就属于现代体质概念的范畴了。

4 方证的分类

方证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角度,可有如下的划分。按照时间,分为古典(传统)方证与现代方证;按照方证概括的程度,分为典型方证与不典型方证;按照方证组成的内容能否肉眼识别,分为宏观方证和微观方证。古典方证,其内容多数并不完备,常常是一个片段,因此多是不典型方证;其构成的症状、体征多是肉眼可见,属于宏观方证。现代方证,内容包含了古典方证,其概括更为典型,也包含了现代研究的微观证据。

5 方证研究的内容

以上对方证的基本概念、构成和分类的说明,是为了揭示方证研究的内容。方证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方)证—人(体质)—(疾)病三者之间的关系,搞清方证的体质特征和疾病谱。

6 方证研究目的和意义

方证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方证、疾病和人(体质)研究搞清方剂的应用指征,知道方剂所对应的证候、体质类型和疾病谱。其意义在于,通过对方证的研究,弄清方药治病的机理,阐明方药以及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关系,揭示人体生理病理的规律。◆

参考文献

[ 1 ] 朱邦贤.方剂辨证与方证规范化之我见[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11:2.

[ 2 ] 刘秀清,冯世纶.《伤寒论》的方证体系初探[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 ( 4 ):51.

[ 3 ] 黄煌.当前中医研究思路的几个转变[ 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3 ( 4 ):8.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

统计源期刊CSTP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辽宁省教育厅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在编辑部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同行专家评定,《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于2008年6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颁发证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国家科学技术部委托,开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项目”的研究工作。项目研究组从全国自然科学领域学术类和技术类期刊中,依据专家评估和文献计量学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科学研究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评估、科学遴选各学科内较具影响和学术质量最高的优秀期刊,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这些被选出的期刊就是用于统计国家历年科学技术论文产出数据和评价科研绩效的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始终坚持办刊方向,践行科学发展观,继承创新中医药文化,搭建中医药科技平台,及时报道中医药新理论、新技术、新思路、新成果。为弘扬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人民健康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1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讲座)PPT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提要,2hrs) 浙江大学马庆国 引言:为什么要关注研究方法? 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决定成果 我们的课题: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创新研究 我国人文社会成果现状(存在一个不相称) 自然科学有显赫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缺少与之相当的特大成果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研究方法创新 一、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研究选题) 1. 对人文社会科学提法的议论,对这一问题的处置(主与辅) 2.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政治学、宗教学、历史学等。或者说,自然科学、数学、哲学、文学、艺术以外的所有科学。 3. 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层次: 宏观层次: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群体行为的相关问题。 微观层次:个体行为的相关问题。 中观层次:国家内部的法人(如企业、事业单位)、群体、团体层面的行为的相关问题。 4. 选题(以管理科学为例) 管理科学的研究三个关键方面 1)在新的空间和时间上,认识管理对象特征现状 2)在新的空间和时间上,认识管理对象的变化规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基于前两点,产生与高效达成目标的新的理论、方法和对策。 对策的表达形式: 重要的是基于第二点: 症状(C↑)→反症状(要↓C)→反症状措施 成本高→成本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对策。 (运犯人例,应收款例) 二、社会科学理论的构建: 1.社会科学理论(规律)的表达结构: ?什么条件下, ?什么群体的

?什么行为 ?会(将,已)导致什么结果。 ?如何控制、引导这些行为,得到对于多数人(什么群体的人)更有利的结果。 2.概念:概念是构造理论的基石,例,技术单元,物联网, 概念创新,是方法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念的名称问题 没有新内容的新名称,是学术上的不正之风 有新内容,用旧的名称,是制造混乱 3.变量:概念的一种。 严格化的概念,例,技术跨越----技术跨越度,技术成熟度 社会科学的理论(规律)的表述方式,就进一步抽象成了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 4.变量值:对象特征的具体数值,反映了对象特征所处于的状态。 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本质上是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规律。 5.变量间的关系: 1)相关关系(正负相关,简单相关、等级相关、偏相关、自相关、非独立:品质相关、φ相关,点双列相关point biserial correlation)。 两个相关的变量,可能的因果关系,也可能不是。 2)因果关系 定性判别:一因一果 一因多果 多因一果 多因多果 互为因果 定量判别:在定性基础上,回归分析,研究变量在数量层次上的因果关系(决定关系、解释关系) 3)无关系,不相关 6.社会科学的命题的类型: 社会科学的命题是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判断。这个判断,有四种形态: 1)公理(axiom), 2)定理(形式逻辑,演绎的结果,如正常的人都是理性的,…), 3)假设(依据局部现象的推测)在感觉和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但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是正确的。 假设(经验概括)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阶段 4)定律(被实际数据证明是成立的,统计分析的地位), (4)定律。 只有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正确命题,才能够构成社会科学的理论。 一定概率 命题,被实践证明正确后,通常被称为定律(law)。 例如,信息产业里的摩尔定律。

中医内科七版方证对应表

中医内科方证对应表(七版) 肺系病症 感冒 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虚体感冒 气虚感冒参苏饮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咳嗽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哮病 发作期 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证小青龙汤加石膏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证 实喘 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证麻杏石干汤 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肺气郁闭证五磨饮子 虚喘 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证金贵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肺痈 初期银翘散 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肺痨 肺阴亏损证月华丸 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证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肺胀 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证涤痰汤 阳虚水犯证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肺萎 虚热证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虚寒证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心系病症 心悸 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水饮凌心正苓桂术甘汤 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胸痹 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证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 真心痛 气虚血瘀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行动研究的过程与实践

行动研究的过程与实践 [内容摘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了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以及教师行动研究所遵循的程序: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基本阶段。同时也阐述了教师行为研究的基本模式,构建了以课例为载体、理念引领与行为跟进相统一的教师教育模式。 [关键词]:行动研究案例教学反思 一、课题的提出 行动研究的不同理论背景使得行动研究有了许多模式,由于每一种模式理论上的假设不同,关注的问题也就不同,在实施行动研究的步骤上也有一些差异,但在基本操作方面却是一致的。它遵循着一个问题研究的程序,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基本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阶段,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计划的每一项工作就是理清行动研究者的困境,提出明确的研究课题,计划指的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设想、构思、策划。计划意味针对问题,提出假设。任何假设都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因此,假设决定了研究的探索性。但是假设又并非臆断,它以科学理论为导向、以经验事实为根据,又经过研究者的论证和交流,因此,假设又具有科学性,正是科学性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假设也是一种走在行动之前的思想、一种先于事实的猜想,是研究者从思想观念上对未来的洞察和把握,所以它以能使行动研究活动更具有预见性。 行动是计划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行动意味着改革、改进和进步。它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验证性,检验计划方案的可行性。所有计划在行动之前都只是一种假设,它的科学性、有效性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以这个角度来说,教师作为研究者尽量按原计划行动,否则,检验也就无从谈起,研究的科学性也就无从保证。 第二,探索性,发现和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行动绝不是按图索骥、按部就班的机械活动,而是一种积极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以求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和最佳策略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在行动时,不能拘泥于事先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进行有根据的调整、变更。反映在课堂上,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反映在教师上,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身上;不是把学生当作一种对教的配合,而是把学生看成学习的真正主体和运行教学过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教育性,服从、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任何行动都应该无一例外地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体现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无条件地有利

中医内科学歌诀记诵(考研)

肺系疾病 感冒:感冒风寒用荆防,风热葱桔银翘安。暑湿新香气参,阴虚加减葳蕤汤。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饮。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咳嗽七证需分明,风寒三拗止嗽平。风热犯肺桑菊饮,风燥桑杏杏灵。 痰湿二平三子养,痰热清金化痰轻。肝火加泻黛蛤散,肺阴沙参麦冬宁。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抝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化痰—二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证:冷哮射干小青龙,热哮定喘越半功。寒包热哮青龙石,风痰哮证三子从。 虚哮平喘固本用,喘脱回阳生脉逢。缓解脾虚六君子,肺肾生地金六中。 发作期: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证:喘证风寒麻黄盖,表寒肺热麻石赛。痰热郁肺桑白下,痰浊阻肺二三裁。 肺气郁痹五磨饮,肺虚生脉补肺哀。肾虚金肾参蛤散,喘脱参附锡蛤来。 实喘: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贵肾气丸合參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肺胀:肺胀痰浊降三,痰热越半桑白还。痰蒙涤痰宫至宝,肺肾平固补肺汤。阳水真武合五苓,喘咳痰满肿紫绀。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肺痈:肺痈初期银翘散,成痈苇茎如解还。溃脓加味桔梗白,恢复沙清桔杏安。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今解毒散。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清肺汤。 肺痨:肺痨肺阴用月华,虚火百固鳖加。气阴保真或参白,阴阳补天大造茶。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月华丸。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艽鳖甲汤。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肺痿:肺痿虚热麦清救,虚寒甘干生甘求。 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虚寒—温肺益气—甘草干汤或生甘草汤。 心系疾病 心悸:心悸虚胆安定丸,心血不足归脾先。阴虚补心朱安用,阳虚桂龙参附前。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导论 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 哲学属于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humanities)是由研究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组成的科学体系,如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等都属于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 政治学 经济学 法学 社会学 …… 社会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科学包含人文科学在,狭义的社会科学则不包括人文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其实就是指广义的社会科学。 今天主要讲以下问题: 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 二、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 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介绍 四、如何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新思潮、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前沿问题多指学术发展中的新领域、新探索。 热点问题是一段时间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在一定时期会有一定的重合。 所谓前沿,应该是由学术本身的逻辑发展出来的,并且能够在后来的学术发展史中,成为人类知识积累过程的一个

阶石;所谓热点,是因应一时一地人们的社会需要引出的兴奋点。 ?大学2003年5月出版、由韦伟撰写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 理论前沿若干重大问题》。 ?还有各个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研究的著作也很多。 ?这些著作所介绍的前沿问题大体有以下几类: 1.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既有国的、也有国外的。有些所谓新思潮并非真正是“新”的,有的在国外已经发展几十年了,但刚刚在国兴起;有的原来就有,但目前又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如:新儒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后现代主义等等。 2.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方法 有哲学社会科学新方法所引起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革命。 如由系统科学方法论所引起的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认识、新解释。 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博弈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引起革命性的变革。 3.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是最近人们在学术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的观点、畴。 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等等。 4.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视野

中医内科学治法方药总结(打印版)

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A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B 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二、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四、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 2瘀血内结: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 3津亏热结: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 五、呃逆 A 实证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平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胃泻热,降逆平呃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B 虚证 1脾胃阳虚:温补脾胃,降逆止呃理中丸 2胃阴不足: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五、哮证 A.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B.缓解期 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补益肺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六、喘证 A.实喘 1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 3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B.虚喘 1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合蛤蚧粉 七、痰饮 A、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丸 B、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 饮停胸胁:逐水祛饮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 3 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 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C、溢饮表寒里饮: 发表化饮小青龙汤 D、支饮 1 寒饮伏肺:温肺化饮小青龙汤 2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八、血证 A 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 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 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B 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C 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 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 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D 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 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 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E 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或槐角丸 2 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 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F 尿血 1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 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 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4 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G 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2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3 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九、心悸 1 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什么是行动研究,怎样进行行动研究

什么是行动研究,怎样进行行动研究 —、什么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是通过实践来使我们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与理论得以检验和理论化的过程。 有以下几种特点:1、从研究目的看,为行动而研究;2、从研究对象看,对行动进行研究;3、从研究人员看,是教师进行研究;4、从研究范围看,是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5、从研究的方法看,学习、研究、反思、行动,四位一体。6、从研究过程看,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7、从研究结果看,是高质量、高效率,看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 1、行动研究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革新必革心”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按照行动研究的理念,教师是研究者,不再是单纯的执行任务者,具有了主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意识。行动研究使研究成为教师最有效的学习,使课堂实践变为教师最实在的工作空间。在研究实践中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新理念。 2、行动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角色变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在研究和学习中,教师与专家、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共同合作。日渐深入的教育改革使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计划、新的教学方法和设施等不断出现,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新、在情感与技能上适应,并需要教师对之做出评价,这种压力成为许多教师从事研究的动因。可以认为,行动研究是培养和促成研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3、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解决教育实践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改革 教师在充满不确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实践不断开展行动研究,把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形成优化的教学实践模式。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和总结这些教改经验,丰富和充实学科理论体系,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必将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4、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是仅靠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就可以转化生成的,也不是仅靠教学经验积累、阅历的增多而自然积累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也就是说,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内在地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在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研究工作――行动研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辨识,分清理论的优缺点;更完善地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情境,更敏锐地洞察、更深入地分析、更恰当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形成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案或措施,促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科学与有效以及专业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初中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二)理论假设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二、课题的研究目标1、学生的教育目标通过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 3、学校的发展目标

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篇的体会

正本清源提纲挈领――读《景岳全书.杂证谟.咳 嗽》篇的体会 2010年01月24日星期日18:18 正本清源提纲挈领 ――读《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篇的体会 李安民 摘要以《景岳全书》中的理论为依据,从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治分内外,理究八纲;时有四季,药有动静;辩古正误,述古博考;创制新方,嘉惠后学等方面,系统讨论了各种咳嗽的辨证治疗,为临床治疗咳嗽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咳嗽景岳全书辨证论治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是人体受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累及肺脏所致。历代医家立论繁复,博而寡要,使后学有无所适从之感。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篇,以咳证无非肺病,咳嗽需分外感、内伤立论,能正本清源,提纲挈领,为咳嗽的治疗,创立规矩,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今围绕《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篇(以下简称《咳嗽》篇)谈谈学习的体会。 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咳嗽》篇,见于《景岳全书》第十九卷《杂

证谟》。编写体例,与《杂证谟》全书一样,先列“经义”,用《内经》有关内容来说明咳嗽一证要义;次“论证”,论述本证治疗大法;次“外感嗽证治”、“内伤咳证治”,分外感、内伤咳嗽的具体治法;次“辨古”,辨古人治疗本证的不足;次“述古”,引述古人对本证的治法,为他山之助;最后则列“灸法”与“咳嗽论列方”。 《内经》以五脏六腑分论咳证,历代医家踵事增华,名目更多。如巢氏《诸病源候论》有十咳(即五脏咳及胆咳、厥阴咳、风咳、寒咳、支咳),陈无择有三因之咳(外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咳;内因即五脏六腑之咳;不内外因者如房劳伤肾、饥饱伤脾、疲极伤肝、叫呼伤肺、劳神伤心之咳证)等等,虽各有阐发,而多歧亡羊,使后人无所适从。张景岳指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总之,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为病,亦无非此二者而已。”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 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

校级课题研究

校级课题研究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学校课题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

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章治国 成员,程娟,英语, 周晓红,语文, 张惠敏,语文, 章艳平,数学, 尚金锁,语文 , 李书龙,数学,

中内方剂总结2

肝气犯胃呕吐四七汤 肝气犯胃胃痛柴胡疏肝散 肝气乘脾久泻痛泻要方 肝气郁结郁证柴胡疏肝散 肝气郁结聚证逍遥散、木香顺气丸 肝胆湿热胁痛龙胆泻肝汤 肝络失养胁痛一贯煎 肝脾不调证柴胡疏肝散合当归六君子汤肝肾亏虚中风恢复期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肝阳上亢眩晕天麻钩藤饮 肝郁气滞癃闭沉香散 肝郁气滞腹痛柴胡疏肝散 肝郁气滞胁痛柴胡疏肝散 肝郁不舒阳痿逍遥散 肝胃不和痞满越鞠丸合枳术丸 肝阴虚虚劳补肝汤 肝血虚虚劳四物汤 肝火犯胃吐血龙胆泻肝汤 肝火犯肺证咳嗽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肝火犯肺咳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肝火上炎鼻衄龙胆泻肝汤 肝火旺盛瘿病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

肝火扰心不寐龙胆泻肝汤 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 君相火旺遗精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气淋沉香散 气不摄血紫斑归脾汤 气秘六磨汤 气郁痰阻瘿病四海舒郁丸 气郁发热证丹栀逍遥散 气郁化火,热盛伤阴郁证滋水清肝饮 气郁化火郁证丹栀逍遥散 气阴两虚胸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气阴耗伤证肺痨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气阴亏虚中消气味白术散 气滞湿阻鼓胀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气滞心胸胸痹柴胡疏肝散 气滞血瘀证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气滞血阻积证(初)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气虚感冒参苏饮 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汤 气虚不摄便血归脾汤 气虚秘黄芪汤 气虚阳微噎嗝补气运脾汤

气虚血瘀真心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气虚血溢吐血归脾汤 气血络瘀中风恢复期补阳还五汤 气血亏虚鼻衄归脾汤 气血亏虚眩晕归脾汤 胆腑郁热阳黄大柴胡汤 痰结血瘀瘿病海藻玉壶汤 痰厥导痰汤 痰气交阻噎嗝启膈散 痰气郁结郁证(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痰气郁结癫证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痰蒙神窍肺胀涤痰汤 痰湿蕴肺证咳嗽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痰湿中阻痞满二陈平胃汤 痰湿中阻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 痰热腑实中脏腑(闭)桃仁承气汤 痰热扰心不寐黄连温胆汤 痰热郁结狂证癫狂梦醒汤 痰热郁肺证咳嗽清金化痰汤 痰热郁肺喘证桑白皮汤 痰热郁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痰饮内阻呕吐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歌诀+方歌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感冒-解表达邪 卫表不和致感冒,风寒败毒或达表, 风热银翘使辛凉,暑湿新加香薷饮, 气虚之人参苏饮,加减葳蕤阴虚造。 咳嗽-宣肺散邪 外感咳嗽寒热燥,风寒止嗽合三拗, 风热桑菊随加减,干咳桑杏治风燥。 痰湿二陈平三子,痰热清金化痰熬,

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哮必兼喘哮鸣声,病位主肺联脾肾, 冷哮青龙射麻专,定喘越夏主热哮, 小青龙加石膏全,寒包热哮也常见, 风痰三子把功建,虚哮纳肾固本先, 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 风寒壅肺麻黄盖,表寒肺热麻石甘; 痰浊二陈三子合,痰热郁肺白皮桑; 肝郁气逆冲犯肺,肺气郁闭五磨专; 生脉补肺肺气虚,肾虚肾气参蛤散;

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肺痨阴亏用月华,虚火百合秦艽甲; 外寒里饮小青龙,痰浊壅肺苏三同; 痰热越夏或桑皮,痰蒙神窍涤痰用; 心悸虚怯定志丸,心血不足归脾汤 阳虚桂甘合参附,苓桂术甘水凌康 阴虚天王合朱砂,瘀阻桃仁红花上

胸痹-祛邪治标,扶正固本“补,通” 胸痹阴阳气血虚,阴寒痰浊并血瘀; 血府逐瘀治瘀阻,柴胡疏肝气滞除; 痰壅蒌薤合涤痰,寒凝枳薤归逆汤; 生脉养荣气阴虚,天王炙草心肾宜; 心肾阳虚末不温,参附汤合右归饮。 不寐-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不寐虚实当首辨,肝火龙胆痰温胆 心脾两虚归脾赞,阴虚六味交泰叹 痫病—突然意识丧失,醒后如常 痫病定痫治风痰,痰火涤痰并龙胆; 瘀阻脑络通窍汤,六君归脾心脾康; 痫病日久心肾亏,天王补心左归丸。

胃痛 胃痛寒热虚实分,寒邪客胃香良附 肝气犯胃柴胡疏,湿热中阻清中除 饮食伤胃保和辅,瘀血丹参失笑散 呕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呕吐气逆胃失和,食滞内停用保和; 外邪犯胃藿香正,小夏苓桂痰饮温; 四七疏肝又降逆,香砂六君胃虚医; 腹痛 腹痛脏腑气血分,寒热虚实病因审;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初中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理论假设 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

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的教育目标 通过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 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 3、学校的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培养一个现代化科研型群体,使学校向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先进学校迈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的途径主要有: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实验法。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四、课题实验内容 (一)完善组织机构,加强课题实验管理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实验课题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在学校实验课题之下,又根据学科教研的特点,分解出几个下级课题,主要有语文组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第一站病证方药汇总

页眉内容 页脚内容 14 感冒 1、风寒束表 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的枳枯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去参加入荆防风。 2、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3、暑湿伤表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银香连豆朴。 4、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术香甘枯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5、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感冒与风温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2.咳嗽 外感 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止嗽散 三拗汤用麻杏草。 止嗽桔草与白前,荆陈紫菀百部研。 2、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3、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内伤 4、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汤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 二陈平胃散:二陈汤+苍术、厚朴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 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 6、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泻白散 泻自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黛蛤散<青黛、蛤蚧> 7、肺阴亏耗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咳嗽特点,咳痰特点,咳嗽与咳喘鉴别。 3.哮病 1、冷哮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治寒哮,细辛款冬加姜枣, 紫菀半夏加五味,重在宣肺不发表。 2、热哮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3、寒包热哮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细辛草味夏。 4、风痰哮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华盖散+三子养亲汤 华盖三拗陈,桑皮苏子芩。 5、虚哮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 平喘胡桃苏橘红,党参半夏坎脐冬; 沉香五味磁虫草,肺肾双疗固本雄。 喘脱危症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回阳急救汤+生脉散 人附姜草肉桂陈 6、肺脾气虚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玉屏风散+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朮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7、肺肾两虚 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生脉地黄汤=生脉饮加六味地黄丸 生脉散:人参、麦门冬、五味子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 金水六君煎=四君子汤+当归,熟地。 哮病与喘证,哮病与支饮

研究方法及手段

三.研究方法及手段: 1.文献检索和阅读:根据论文写作提纲搜索文献和阅读。去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尽可能扩大搜集面。但是也要局限着眼点,保留一定的拓展性——强调精,开放性,抓住论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做到论点论据充分充足。 2.文献分析:在学习,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 3. 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在具体论证过程中,采用事实论证,以增强文章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4.搜索引擎:充分运用因特网上的资源。利用Google搜国外资料,辅助以国内的搜索引擎(163,百度等)搜索国内的权威资料。 5.关注与论文论题相关的材料等, 收集有综述性的文件,文献等等。 6.向导师们请教——谦虚,谨慎,尊重他们的意见。多与导师沟通,碰到难题及时征得导师指导。 7.整理与分析:依据所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资料: [1] 谭玲著.『饮食文化対比』[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5-20 [2] 胡智锋.『日中饮食発展史』[J].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4:1-10 [3] 张惠临著.『日本と中国の食文化』[M]. 山西: 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36-39 [4]蔡毅编,《日本における中国伝统文化》[M],勉诚出版社,2002 [5] 高宫和彦著,《色から见た食品のサイエンス》[M],纪伊国屋书店,2004 [6] 张竞著,《中华料理の文化史》[M],筑摩书房,1997 [7] 芳贺登、石川寛子编.「日本の食文化」[M]. 雄山阁出版社,1998 [8] 贾蕙萱著.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日本飲食についての研究論文 系統に日本飲食を分析した論文は下記がある。徐静波【论日本肉食禁止和开禁的思想因素】(日本学刊),孙璐【浅析日本饮食文化】(线社会科学),王一帆【浅谈日本饮食文化】(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六期),王盼盼【日本饮食礼仪】(肉食研究,2010年第一期),贺亚芹,隋国荣【日本饮食文化琐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などがあ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