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年级音乐《送别》教案

四年级音乐《送别》教案

四年级音乐《送别》教案
四年级音乐《送别》教案

四年级音乐《送别》教案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歌曲《送别》

教学目标:

、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导入

、欣赏歌曲《童年》,它演唱了什么内容?像这类歌曲叫什么?

像这种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歌曲,我们称它为“校园歌曲”。

2、那你知道100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歌吗?

三、介绍“学堂乐歌”

901年(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起,中国开始开办学校,那时称做“学堂”,学校开设的音乐叫做“乐歌”,音乐上唱的歌称为“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曲调大都是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

学堂乐歌充满着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

四、歌曲教学

、初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内容。

2、出示歌词,介绍词作者李叔同。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由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李叔同填词创作的。李叔同又名弘一法师,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是个名副其实的全才。

3、朗读歌词:

《送别》这首歌是李叔同送别金兰友人时所写,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深刻体现了离别的忧伤与凄凉。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情绪。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手势朗读歌词。

4、一边画旋律线一边用u哼唱旋律,再次体会歌曲的忧伤之情。

、婉转悠长的旋律更加深了人们的忧伤之情,下面我们一边画旋律线一边唱歌谱。

6、填词演唱,注意气息连贯,声音优美,位置统一。

7、分析处理歌曲,加上力度记号演唱。

第一、二两个乐句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心中惆怅、忧伤,声音应该怎样(轻柔、连贯)?力度?(稍弱)第三乐句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加上渐强、渐弱记号演唱,第四乐句重复了第一乐句加强了

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就像依依不舍地看着朋友渐渐远去,渐慢、渐弱处理。

跟伴奏演唱。

五、拓展

、欣赏

正是由于这首歌的清新、淡雅、忧美,带有凄凉与忧伤的离别情怀,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这首《送别》作为电影主题曲的,它给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线索,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离情别意中讲述着出没在荒草中的因生活所迫沦为小偷的大哥哥、朝夕相伴的宋妈、因病去世的爸爸,与他们的一次次离别让小英子倍感到人世的凄苦。请同学们电影片段,并思考一个问题:影片中歌曲《送别》的出现起到了什么作用?欣赏后可讨论回答。

(渲染气氛、点明主题、表达主人公的心情、使影视作品更好看等。)

2、寻找离别古诗,重新填词演唱。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离别题材的古诗词,想一想告诉老师好吗?

(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选曲填词:谢谢大家帮老师找到了这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老师用《送别》曲调填上了其中几首古诗词,想请同学们来唱一唱好吗?

六、小结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歌曲《送别》,感受到亲友间离别时忧伤与凄凉的不舍之情,在这里,老师也真诚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够珍惜我们现在的同学情,师生情,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些宽容与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有遗憾,让我们唱着《送别》说再见吧。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

篇一: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12 | 3 4 | 5 —|5 4 | 3 2 | 1 —

咪吗咪 2、学唱歌曲《送别》 (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 (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

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 (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七单元《送别》教案苏少版

送别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 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 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 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 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二、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 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 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 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 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 、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1

歌曲《送别》教案

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发声练习 2、节奏练习 二、导入 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 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 学堂乐歌。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三、了解歌曲 1、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 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3、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C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四、学唱歌曲 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五、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贯穿全片,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唱山歌》教案

磨课环节之修改教案 《唱山歌》教案 修改原因:音乐课堂中“听”是主导,应当让学生多听多感受,深刻体会歌曲的情绪。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具准备:光盘、歌片、录音机、卡片(节奏火车、歌圩)、视唱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情境导课 1、视频《桂林山水》风光片创设情境,引导了解故事,激发学习情趣。 师: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广西地杰人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 生:刘三姐。 师: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她美丽、聪明、活泼、可爱,用歌声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那么她到底有多聪明,老师给你们放一段《刘三姐》的电影片断你们就知道了。

教师播放刘三姐带领姐妹与男青年对歌的场面。 2、师:播放《对歌》优酷视频 师:请同学们注意片中主要采用的演唱形式。 什么水面翻筋斗?鸭子水面翻筋斗, 什么水面起高楼?大船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荷叶水面撑阳伞, 什么水面共白头?鸳鸯水面共白头。 什么结果抱娘颈?木瓜结果抱娘颈, 什么结果一条心?香蕉结果一条心, 什么结果包梳子?柚子结果包梳子, 什么结果披鱼鳞?菠萝结果披鱼鳞。 什么有嘴不讲话?菩萨有嘴不讲话, 什么无嘴闹喳喳?铜锣无嘴闹喳喳, 什么有脚不走路?财主有脚不走路, 什么无脚走天下?铜钱无脚走天下。 师: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 生:聪明、有智慧。 师:是的,所有的问题刘三姐都是对答如流。那么,刚才我们看到的影片片段中,采用什么演唱形式?

送别 小学音乐教案

篇一: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12 | 3 4 | 5 —|5 4 | 3 2 | 1 — 咪吗咪 2、学唱歌曲《送别》 (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 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 (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 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 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 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 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 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 (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

四年级音乐《送别》教案

四年级音乐《送别》教案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歌曲《送别》 教学目标: 、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导入 、欣赏歌曲《童年》,它演唱了什么内容?像这类歌曲叫什么? 像这种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歌曲,我们称它为“校园歌曲”。 2、那你知道100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歌吗? 三、介绍“学堂乐歌” 901年(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起,中国开始开办学校,那时称做“学堂”,学校开设的音乐叫做“乐歌”,音乐上唱的歌称为“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曲调大都是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 学堂乐歌充满着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 四、歌曲教学 、初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内容。

2、出示歌词,介绍词作者李叔同。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由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李叔同填词创作的。李叔同又名弘一法师,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是个名副其实的全才。 3、朗读歌词: 《送别》这首歌是李叔同送别金兰友人时所写,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深刻体现了离别的忧伤与凄凉。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情绪。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手势朗读歌词。 4、一边画旋律线一边用u哼唱旋律,再次体会歌曲的忧伤之情。 、婉转悠长的旋律更加深了人们的忧伤之情,下面我们一边画旋律线一边唱歌谱。 6、填词演唱,注意气息连贯,声音优美,位置统一。 7、分析处理歌曲,加上力度记号演唱。 第一、二两个乐句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心中惆怅、忧伤,声音应该怎样(轻柔、连贯)?力度?(稍弱)第三乐句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加上渐强、渐弱记号演唱,第四乐句重复了第一乐句加强了

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1 2 | 3 4 |5 —|5 4 |3 2 |1 — 咪吗咪 2、学唱歌曲《送别》 (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 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 (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别组诗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古人描写送别场面的诗歌很多,教师备课时可以把教材整合一下,以“送别”为主题,从两首诗带出几首诗,甚至带出一组诗,鼓励学生诵读更多的古诗词,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从而去了解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送别》,引入“送别主题”。 刚才我们听的歌,好听吗?你知道歌名吗?(歌名就叫《送别》。板书:送别。) 有人说,《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从中国古典送别诗继承来的。(板书:诗。)说到送别诗,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曾经诵读过李白的《赠汪伦》,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2.复习《赠汪伦》 (1)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呀?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板书:以歌相送)(2)教师小结: 汪伦是以踏歌的形式来送别李白的,我们来看看李白他会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古诗 1.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 (2)讲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体会李孟之间的情谊。 (3)自由读古诗,尝试读出节奏。 (4)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A、“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 (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老朋友远去了,诗人心中是什么滋味啊?请你读出诗人的感情。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什么意思? (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谁能说说:孤帆是什么意思?

五年级送别音乐教案

五年级送别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大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 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 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

人音版初中音乐送别 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悲伤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听辨”“模唱”、“感受”、“对比”、“体验”、“表现”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抒发感情。3、知识与技能 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送别》并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认识李叔同 学会并且能够演唱《送别》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歌谱中连续的八分音符的演唱。 教材分析 《送别》是一首叙事题材的学堂乐歌。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歌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大调式,4/4拍。歌曲曲调简练,一字两音,具有叙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双基训练 (三)歌曲导入 导语: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外国乐曲,听一听它的情绪是怎样的? 师弹奏钢琴曲《送别》 歌曲介绍

(四)新授 1、出示歌谱 a出示第一乐句歌谱 4/4 5 351- ︱6 1 5- ︱5 12 3 21 ︱2---︱ b出示第二乐句歌谱 4/4 5 351. 7 ︱6 1 5- ︱5 23 4. 7 ︱1---︱ 学生进行两段歌谱的比较,找不同(节奏、旋律) c出示第三段歌谱,学生试唱 6 1 1- ︱ 7 67 1- ︱67 16 65 31 ︱2---︱ (可找能力强的同学自己识谱) d这一乐句是哪一乐句的重复? 4/4 5 351. 7 ︱6 1 5- ︱5 23 4. 7 ︱1---︱ e完整演唱歌曲《送别》的歌谱 2、学习歌词 出示歌词,朗读歌词(配乐朗诵)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默读,找不认识的字 齐读歌词(问: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答:离别之情问:离别之情是什么情?悲伤、痛苦、依依不舍) 学生带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朗诵一遍,体会作者依依惜别时的感情。 师弹《送别》旋律,生朗诵 师:同学们朗诵得很好,感情非常到位 3、学唱歌曲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

《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本节课中了解什么是和弦 2、运用和弦为作品简单编配伴奏 【教学重难点】:歌曲伴奏编配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践 【教具】:电脑、多媒体、作曲软件 上课礼仪。 导课: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作品吧:点击打开链接 【作者简介】:李叔同,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这首作品非常的好听是吧,我们来看一下这首作品的谱子。

谱面看起来很简单,我们再来唱一遍。同学们说我们唱的和刚来老师给大家播放的音乐有什么区别?——缺少伴奏 这节课就让老师带着大家来学习简单的乐曲编配。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和弦。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即构成和弦。 和弦有三和弦、七和弦之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三和弦。 和弦是建立在调式音级基础上的,旋律中一些音总是围绕着某一个音运动,这个音是主音,以主音为中心按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就构成了调式,调式中的各音称为调式音级。和弦与和弦按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和声。 我们来看一下C大调的正和弦有 Ⅰ:1 3 5 ;Ⅳ:4 6 1 ;Ⅴ:5 7 2 同学们根据作品里出现的音来试着给作品写上正确的伴奏和弦。

在钢琴上演奏的时候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运用不通的伴奏音型比如分解和弦就是比较简单的一种。

歌曲《送别》教案教程文件

歌曲《送别》教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送别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 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二、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认识词作者李叔同。 2、学唱学堂乐歌《送别》,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送别》。 教学重点: 1、了解李叔同 2、学会并且能够背唱《送别》 教学难点: 1、歌曲音准节奏的准确把握 2、能够再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恋故伤别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学生聆听器乐曲《送别》,说出乐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

乐曲迷漫着怎样的色彩? 2、听着音乐朗诵小诗,说说诗词内容与音乐表达的情感是否相一致。 3、如此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诗词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话,又会是怎样的意境呢? 二、新歌教学: 1、学唱《送别》 初听歌曲,你可以用“lu”跟着歌曲哼唱歌曲旋律,并找出歌曲换气的地方 按正确的换气再次哼唱旋律,并要求声音连贯统一 让我们保持这个状态,并用高位置的声音,送去我们对李叔同的怀念与仰慕之情。一起高位置有表情的朗读歌词,体会歌曲意境。 尝试自己学唱,找出你唱得最美的一句。 2、教师纠正不足,学生练唱。 3、全班齐唱,唱后师生评价:是否连贯深情 4、用柔美的歌声演唱全曲。 5、歌曲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6、学生跟琴再唱。 7、播放音乐,在老师的指挥下演唱歌曲。 8、同学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大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 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 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 篇二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歌曲《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送别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说课稿 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一名一线的教师,我遵循音乐课程标准中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精心组织开展有活力的课堂教学。通过音乐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结合,同时充分发展评价的积极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送别》 一、说教材:该歌曲出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词作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歌曲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歌词意境深远,旋律优美,展现了大千世界的悲欢离合,细腻的表达了忧伤惆怅的诚挚感情。一段式的歌曲,C大调,全曲为4/4拍子,中速深情, (一)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标教学理念,以培学生审美教育为核心,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的能力,所以我确立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送别》。掌握歌曲的情感节奏和音 准。 2、能力目标: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句的完美结合,并能够用自然 柔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朴素的诗句与流畅的旋律,感受朋友之间 挥手相送的忧伤惆怅的诚挚感情。 (二)说重难点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在情绪情感反应表现出充满活力、热情、重感情的特点。本课是以歌唱为主的音乐课,重点在于学生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采用直观教学法示范法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难点在于附点节

奏的准确演唱与尾音3拍的时值及四拍子的强弱关系,我会采用启发示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法来解决。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表演、歌唱、口头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朗读、歌唱表演各个综合性的学生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在获得知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交流、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鼓励学生创造,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创设情景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示范法、对比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并运用:“引—激—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为目的”的教学原则,发展学生能力。 四、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探究法、交流法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主动去掌握运用知识。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这一课时将从五个方面来完成:引入部分—感受鉴赏部分—表现创造部分—巩固总结情感升华部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艺术“家族”的主要成员,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无论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

人教版小学音乐 送别 教学设计 (1)

送别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学习演唱歌曲《送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2、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还要注重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欣赏音乐、演唱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的态势。常规与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每节课堂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不能松懈。 3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 难点:对歌曲意境的理解,并用歌声表达。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展示) 1、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的歌名是什么?(童年)童年是一首什么歌曲?(校园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 2、学堂乐歌 二十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活动2【讲授】 二、学习歌曲《送别》 1、多媒体播放《送别》,学生初步感受和自学歌曲,并体会歌曲的演唱情绪。 教师:好,首先让我们来初步感受和自学这首歌曲,并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演唱情绪。 2、鉴赏体会

教师:好,刚才我们初步感受了这首歌曲,那么歌曲《送别》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演唱情绪呢?(表达了一种忧伤、惆怅、深情、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3、作品介绍 《送别》是一首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有广泛影响的学堂乐歌。电影《城南旧事》采用它作为贯穿全片的主题音乐,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教师: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忧伤、惆怅、深情的情绪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4、介绍歌曲乐谱中的音乐记号——反复记号和终止线。 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歌曲乐谱中的两个音乐记号。 5、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进一步感受和自学歌曲,并体会反复记号和终止线在歌曲中起的作用。 教师:好,接下来听老师示范演唱这首歌曲,请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和自学歌曲,并体会一下反复记号和终止线在歌曲中起的作用。 6、学生齐读歌词。 教师:好,刚才老师把这首歌曲完整的演唱了一遍,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演唱的这个顺序把歌词朗读一次。 7、教师用电子琴教唱歌曲。 8、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9、学生齐唱歌曲。(电子琴伴奏) 10、学生男女对唱歌曲。(录音伴奏) 11、请个别学生上台演唱歌曲。 活动3【活动】 三、师生共鸣 同学们,时间是短暂的,一瞬间,你们就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五年的学习生涯马上就要结束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老师和同学们就要分别了,我相信我们的同学肯定都舍不得离开,舍不得老师,同样,老师也舍不得你们。那么在这节课的最后,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依依不舍的情感,师生共同唱响这首歌曲《送别》。(后面会唱老师也一起唱好吗?)

小学音乐 送别【教学设计】说课、试讲稿 教案

五年级音乐《送别》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五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歌曲《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课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歌曲《童年》,它演唱了什么内容?像这类歌曲叫什么? 像这种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歌曲,我们称它为“校园歌曲”。 2、那你知道100 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歌吗? 三、介绍“学堂乐歌” 1901 年(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起,中国开始开办学校,那时称做“学堂”,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音乐课上唱的歌称为“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曲调大都是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学堂乐歌充满着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 四、歌曲教学 1、初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内容。 2、出示歌词,介绍词作者李叔同。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由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李叔同填词创作的。李叔同又名弘一法师,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是个名副其实的全才。 3、朗读歌词: 《送别》这首歌是李叔同送别金兰友人时所写,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深刻体现了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学习演唱歌曲《送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2、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还要注重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欣赏音乐、演唱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的态势。常规与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每节课堂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不能松懈。 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 难点:对歌曲意境的理解,并用歌声表达。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展示) 1、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的歌名是什么?(童年)童年是一首什么歌曲?(校园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 2、学堂乐歌 二十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活动2【讲授】 二、学习歌曲《送别》 1、多媒体播放《送别》,学生初步感受和自学歌曲,并体会歌曲的演唱情绪。 教师:好,首先让我们来初步感受和自学这首歌曲,并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演唱情绪。 2、鉴赏体会 教师:好,刚才我们初步感受了这首歌曲,那么歌曲《送别》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演唱情绪呢?(表达了一种忧伤、惆怅、深情、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3、作品介绍 《送别》是一首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有广泛影响的学堂乐

歌曲《送别》教案

歌曲《送别》教案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二、认识作者: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生:回答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师: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