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护士锐器伤预防应急处理指引

护士锐器伤预防应急处理指引

护士锐器伤预防应急处理指引
护士锐器伤预防应急处理指引

护士锐器伤预防应急处理指引

护士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指引

(1)锐器伤

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套回针套、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毁形。

锐器伤的预防:

1) 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 注射器使用后切勿复帽,或可用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

3) 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人坚固的利器收集箱,满2/3便更换。利器收集箱须放进黄色胶袋,并贴上特殊标记作医疗废物处理。

4) 设计更安全的工作工具及方法。如静脉采血时使用真空试管并使用防护用具。放弃传统的床单,使用床罩。

(2)锐器伤应急处理

操作时不慎被病人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则应

1) 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min;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 伤口冲洗后,使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3) 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专科进一步处理。

4) 报告。

5) 寻求医疗帮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6) 协助完成经血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

7) 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或HBcAb(+),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护人员为HBsAb(-),未注射疫苗者,24h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HBcAb。

暴露源为HCVAb(十)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 Ab(-),则3个月后采血查HCV Ab、肝功能。

暴露源为HIV Ab(十)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IV Ab(-),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1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查HIV Ab。

(3)上报流程

1) 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min内向本科室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h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护理部,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h内上报。

2) 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 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由护士长组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3份,科室、感染管理科、上级部门(医务处或护理部)各留1份备案。如果职业暴露是传染病的病人,则需同时报告防保科。

感谢您的阅读!

锐器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锐器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概念: (一)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缝合针、采血针、载玻片、破损安甁、破损试管、义齿的钢丝等 (二)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或粘膜的损伤。锐器伤实际上是职业暴露其中的一类。 (三)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五)职业暴露是指卫生(公安、司法)部门工作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及执行公务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病菌感染者或其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病毒、病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传染的情况。 二、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害的原因 1.医疗操作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1锐器损伤发生的原因与工作粗心、紧张、繁忙、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其中,注射、抽血、缝合、套回针帽、针头毁形、操作不当是引起医护人员锐器伤害最常见的医疗操作。据有关资料显示,一次性注射器是导致医护人员锐器伤害最为常见的医疗锐器,占锐器伤害的总数35%。手术缝合针占18.4%、手术刀占7.4%、蝶形针占6.8%、静脉导管探针占4.6%、医疗玻璃制品占1%。因此,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是防止锐器损伤的重要环节。 1.2 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虽然大多数医护人员能正确认识被HIV、HBV、HCV等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但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被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1.3医院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对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岗前培训缺乏有关锐器损伤的内容。 2.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2.1 加强安全意识及防护知识的宣教调查显示大部分锐器伤害是由于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淡薄、工作不细心、注意力不集中或末按操作规程执行,技术操作不熟练,对锐器伤的认识不足。更有职工对锐器伤害存有侥幸心理,受到伤害后不及时处理,更不知应予以上报,均是锐器伤不断的原因。所以,应加强安全及防护知识教育,使医护人员了解正确处理锐器伤的重要性,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建立安全管理理念。宣教的内容包括:标准预防的概念、医院感染现状、引起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何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品。 2.2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进行外科手术、放射、穿刺、抽血、清洗和处理医疗器材时常发生锐器损伤,伤口接触到污物时完全有可能被感染。因此,应增强医护人员标准预防意识,提高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知识水平。 2.3预防锐器伤害的各种规范操作训练通过预防锐器伤害训练纠正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良的操作习惯和行为。接触各种与血液、体液有关的操作时戴手套。

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操作流程

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操作流程 锐器伤应急处理: 操作时不慎被病人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则应: 1、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分钟,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 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伤口冲洗后,使用75已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3、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 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专科进一步处理。 4、报告。 5、寻求医疗帮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6、协助完成经血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 7、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或HBcA(+),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护人员为HBsAb(-),未注射击队疫苗者,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HbcAb。 暴露源为HCVAb(+)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Ab(-),则3个月后采血HCVAb、肝功能。

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IVAb(-),经过专家评估后,立即服用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HIVAb。 锐器伤: 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套回针套,摆弄针头、分开会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毁形。 锐器伤的预防: 1、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注射器使用后切勿复帽,如果确实要复帽可单手持针筒挑 盖套上。 3、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 直接放入锐器盒,盒内医疗废物四分三满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口紧实、严密,贴上特殊标记并填写使用单位、封箱时间,作医疗废物处理。 4、设计更安全的工作工具及方法。如静脉采血时使用真空试 管并使用防护用具。放弃传统的床单,使用床罩。

护士锐器伤的危险及防护

护士锐器伤的危险及防护 乐山市红十字会医院石蕾 一、锐器伤的定义 凡是由于针、刀、剪、玻璃等锐器造成的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 二、锐器伤的相关数据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道:在美国,每年医务人员发生的约100万次锐器伤,其中1/3的锐器伤发生在护士身上;国内有调查显示护士发生锐器伤是其他医务人员的2.23倍。由此可见,护士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职业群体。另:美国报道的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61%,中华护理学会秘书长张惠霞介绍,广州市的几大医院对3100名护士调研中发现,在一年内有83%的护士被锐器刺伤1339次,平均每人每年发生3次锐器伤;北京市协和医院对全市7家医院的107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有866人在日常工作中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为80%,每年每人平均被刺伤3.5次,其中有74.5%的护士是被污染的针头所刺伤,可见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很高。据统计,88%的锐器伤发生在工作繁忙时,其中有36.7%是因为精力不集中、精神紧张造成的。 三、发生锐器伤后的危害 锐器伤是导致护士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途径,据美国CDC估计,健康的护士患传染病80%~90%是由锐器伤所致;最常见的传播性疾病有: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美国相关健康报告显示:护士有2.5%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和40%的乙肝、丙肝感染病例都源于锐器伤。而造成锐器伤后乙肝的感染率为6%~30%;丙肝的感染率为3%~10%;艾滋病的感染率为0.2%~0.5%。另外就是心理的危害,由于受伤者心理负担加重,担心感染上某种传染性疾病,这种心理上的影响可能比锐器伤本身更严重而持久。 四、造成锐器伤的因素 1、针头:针头是造成锐器伤最主要的因素。途径:①在配药、加药时被针刺伤占14.03%;②在拨针时被刺伤的占16.96%;③57.1%的护士在病人不配合时被针刺伤;④在进行注射操作后,取下针头时被刺伤的占11.97%;⑤在

锐器伤及职业暴露试题

锐器伤及职业暴露试题 科室:姓名: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职业暴露后,我院HIV抗体追踪监测方案:(以医生开出的检验单为准)() A、于暴露后的0、4、8、12周及6个月进行 B、于暴露后的0、4、8、12周及12个月进行 C、于暴露后的0、8、12、24周及12个月进行 D、于暴露后的0、4、6、8周及3个月进行 2、职业暴露后,我院梅毒抗体追踪监测方案:() A、于暴露后的0、2、8周进行 B、于暴露后的4、8、24周进行 C、于暴露后的8、16、32周进行 D、于暴露后的3、6、12个月进行 3、职业暴露后,我院丙肝抗体追踪监测方案:() A、于暴露后的0、4、8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B、于暴露后的4、8、12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C、于暴露后的4、6、8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D、于暴露后的2、4、8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4、职业暴露后,我院乙肝抗体追踪监测方案:() A、于暴露后的0、3、6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B、于暴露后的1、3、6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C、于暴露后的2、4、8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D、于暴露后的3、6、12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5、暴露情况可按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其中重度是指:() A、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B、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 C、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D、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6、预防性用药的原则:() A、最好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4小时内开始 B、最迟不得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24小时服药 C、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该实施预防性用药 D、以上原则均适用 7、预防性用药方案中基本用药程序一般指“用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天” A、14 B、28 C、35 D、42 8、职业暴露的实验室结果,需由检验人员先告知()记,再由()告知() A、院感科;院感科;暴露者 B、暴露者;暴露者;院感科 C、暴露者;院感科;暴露者 D、院感科;暴露者;院感科 9、标准预防,是针对所有的患者,在未诊断之前采用的普遍预防措施,以降低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病原体传播的危险性。其主要内容有:() A、洗手与手消毒 B、手套、帽子、口罩及防护眼镜、穿长工作服 C、用过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尖锐器械应立即放入有标签的利器盒内,用过的针头不需要再套针帽。 D、以上均是 10、针对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能够播散病原体的患者,医务人员对于这些病原体需要有除标准以外的预防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 A、计划免疫 B、空气传播预防,采用紫外线、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喷雾等空气消毒: C、飞沫传播预防、接触预防、皮肤黏膜暴露后的药物预防 D、以上均是 11、传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的消毒处理措施为() A.消毒、彻底清洗干净、消毒或灭菌 B.彻底清洗干净、消毒或灭菌 C.消毒或灭菌 D.消毒、彻底清洗干净 12.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的灭菌方法是() A.戊二醛浸泡10小时 B.压力蒸汽 C.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 D.福尔马林熏24小时 13、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为() A.外源性医院感染 B.内源性医院感染 C.外源性医院感染和内源性医院感染 D.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 一、概念: (一)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缝合针、采血针、载玻片、破损安甁、破损试管、义齿的钢丝等(二)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或粘膜的损伤。锐器伤实际上是职业暴露其中的一类。 (三)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五)职业暴露是指卫生(公安、司法)部门工作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及执行公务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病菌感染者或其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病毒、病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传染的情况。 二、锐器伤的原因: (一)医疗操作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工作人员自身原因:工作粗心、紧张、繁忙、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 2、工作人员操作原因:注射、抽血、缝合时不小心刺伤、用后针头套回针帽、将针头投入不耐刺的容器中(垃圾袋)、注射器用后不及时处理针头;将输液器针头放入于锐器盒时,针头朝上,又不关闭锐器盒的盖等,是引起护理人员锐器伤害最常见的护理操作。 3、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原因:套回针帽、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将针头置于锐器盒中,等。 4、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是导致护理人员锐器伤害最为常见的医疗锐器,占锐器伤害的总数35%。因是护理人员每天不断的、必用

护士锐器伤预防应急处理指引

护士锐器伤预防应急处理指引 护士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指引 (1)锐器伤 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套回针套、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毁形。 锐器伤的预防: 1) 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 注射器使用后切勿复帽,或可用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 3) 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人坚固的利器收集箱,满2/3便更换。利器收集箱须放进黄色胶袋,并贴上特殊标记作医疗废物处理。 4) 设计更安全的工作工具及方法。如静脉采血时使用真空试管并使用防护用具。放弃传统的床单,使用床罩。 (2)锐器伤应急处理 操作时不慎被病人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则应 1) 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min;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 伤口冲洗后,使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3) 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专科进一步处理。 4) 报告。 5) 寻求医疗帮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6) 协助完成经血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 7) 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或HBcAb(+),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护人员为HBsAb(-),未注射疫苗者,24h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HBcAb。 暴露源为HCVAb(十)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 Ab(-),则3个月后采血查HCV Ab、肝功能。 暴露源为HIV Ab(十)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IV Ab(-),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1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查HIV Ab。 (3)上报流程 1) 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min内向本科室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h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护理部,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h内上报。 2) 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 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由护士长组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3份,科室、感染管理科、上级部门(医务处或护理部)各留1份备案。如果职业暴露是传染病的病人,则需同时报告防保科。

手术室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自我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自我防护 发表时间:2016-06-28T15:58:40.447Z 来源:《医药界》2015年10月第10期作者:王淑英[导读] 术室工作节奏快,劳动强度高,护士每天接触刀、剪、针等各种锐利器具,使其成为锐器伤的高发区。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人民医院 313100)【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10术室工作节奏快,劳动强度高,护士每天接触刀、剪、针等各种锐利器具,使其成为锐器伤的高发区。据调查,87.9%的手术室护士有锐器伤的经历。通过对我院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锐器伤的几种常见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从而降低了手术室锐器伤的发生率。现将其原凶及防护对策分析如下。 手术室锐器刺伤产生的原因 1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手术室护理人员担任着手术患者的各种注射、输液及术中传递手术器具的工作,接触缝针、刀片、针头等接触锐器概率较高,这些器具属于锐器,所以发生锐器刺伤的概率较高。 2手术室环境对生理、心理的影响手术室的电钻、电锯、电动吸引器产生的噪声均可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使工作人员不能集中注意力,精力分散,工作容易出差错,工作环境及对心理的危害往往也被忽视。 3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大部分护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锐器刺伤后的危害性,存在侥幸心理,心想即使被刺伤,患传染病的几率也很小。比如掰玻璃安瓿时不用砂轮划、不垫纱布、不戴手套等,造成手术室洗手护士在感染患者手术中配合时不戴双层手套。 4护理技术操作欠熟练我科为综合手术室,手术种类多,各专业组分工细,一些低年资护士术前对各种专业技术熟练程度欠佳,导致开台后台上物品凌乱,物品传递紧张而无序,也容易被锐器刺伤。 5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工作中简化操作程序,操作不规范。如:直接徒手安装拆卸刀片,徒手弯曲缝合针,术中回套注射器针帽,传递刀剪等锐利器具时直接徒手传递,这些都大大了增加了锐器伤的发生率。 手术室锐器刺伤的防范措施 1加大职业防护知识宣传力度,增强预防观念工作人员防护知识培训可以使锐器伤减少90%以上口我们通过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大家了解锐器伤的发生原因及危害,在工作中时时注意自我防护,从而减少了锐器伤的发生。 2规范手术护理操作:加强手术护理操作的规范性,特别注意在缝针、刀片等锐器的过程中,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操作过程中要时时戴手套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在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 3加强低年资操作技能学习培训首先低年资护士岗前缺乏锐器刺伤的意识;其次低年资护士操作多;另外,对业务不熟练也是发生锐器刺伤的原因,所以在加强低年资护士业务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加强锐器刺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上岗前的培训,经过适当的培训可大大降低锐器的刺伤。 4尽量选用新型安全型医疗器械手术室内的锐器损伤以传统的缝合针、手术刀为主,59%传统缝合针的刺伤是发生在缝合内腔组织或器官时口。故我院使用一些基础安全用品(如安全型静脉留置针、锐器盒等)后,对缝合针、手术刀也选用了新型的安全型钝性缝合针及安全型手术刀,锐器伤发生率明显降低。 5一旦不慎被锐器刺伤,要保持镇静,如戴有手套,应迅速按常规脱去手套,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受伤部位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冲洗后应用75%乙醇溶液或0.5%聚维酮碘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及时抽血化验乙肝二对半,如表面抗体为阴性,应在24 h内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1个月后再接种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填写《针刺伤与黏膜暴露登记表》,科主任、护士长签字,上报院感科。

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

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2-12-26T13:57:05.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7期供稿作者:王文静 [导读] 正确处理伤口:减少感染。 王文静 (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22100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7-0253-02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由于发生锐器伤造成的职业伤害。方法对本地所有的二级以上医院临床护理人员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010年3月-2011年3月锐器伤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临床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和职业安全意识不强,对锐器伤危害性和重视程度不够。结论预防锐器损伤,加强全面防护概念教育,制定有效的系列防护措施,预防锐器伤,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原因防护措施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最容易发生锐器伤,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蔓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使锐器伤成为护理人员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重要途径[1]。锐器伤严重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成为目前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应有效的应对锐器伤,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0年3月—2011年3月二级以上医院临床护理人员117名为调查对象,排除:年龄>45岁、有慢性病史。其中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4岁,护士80名、护师20名、主管护师17名,本科学历40名、大专学历40名、中专学历37名,工龄<1年40名、1-5年32名、>5年45名。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回顾性调查,内容包栝:有无发生锐器伤,发生损伤时的具体环节,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包括高危操作时有无违反操作规程,受伤后的处理情况,有无报告等,发放问卷117份,收回117份,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法 采用百分率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117名护士近1年中有98名发生锐器伤,共发生锐器伤298次,见表1。 表1 锐器伤损伤情况 锐器类型 n 总次数百分比(%) 各针类 87 120 49 玻璃类 26 90 36 剪刀 10 20 8 刀片及其它 10 16 7 2.2 锐器伤原因表2 表2 锐器伤原因 发生原因人数百分比(%) 违反操作规程 44 38.60 工作面乱与马虎 41 35.96 其它 29 25.44 2.3不同护龄护士锐器伤情况表3 表3 不同护龄护士锐器伤 3 讨论 针刺伤是临床护理人员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在可以通过针刺的途径进行传播的20多种临床疾病中,最为危险两种疾病是乙肝和艾滋病,这两种疾病可以通过人体的血液进行传播,且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传播即可导致感染[2],其次是临床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和职业安全意识不强,对锐器伤的危害认识不足。尤其是一些年轻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且次数多,他们自认为身体健康,对锐气损伤不重视和不太重视[3],因此,在接触锐器时不注意防护,操作时

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作者:张素香王海宁马德华 【关键词】护士锐器伤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损伤,是医疗和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医护人员的锐器伤是医护人员感染医源性病原体的重要途径[1]。临床护士直接接触被污染的器械、敷料、血液及体液等,锐器损伤是一突出问题,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率国外为52%~89.4%,国内为80.6%~93.3%[2]。有资料显示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9.89%[3]。护士锐器损伤明显高于医生,这与护士操作较多有密切关系[4]。临床工作者是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病率较非临床高5~12倍[5]。 一次污染锐器损伤引起艾滋病及丙型肝炎的可能为0.3%~0.5%及4%~10%,有些疾病一次锐器损伤就可以传播[6],临床护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感染的危险,多数受伤者都会产生重度或中度的焦虑及悲观情绪,而对患者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因此,探讨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加强防护措施十分重要。 1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 1.1职业接触:医护人员在各种治疗检查过程中与注射器、输液(血器、刀片、缝针等锐器接触较多。 1.2工作忙乱,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在集中治疗时间,护理工作紧张繁忙,操作项目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锐器伤,尤其是在护士人力不足的情况下更显工作忙乱,因此锐器伤发生率相对更高。

1.3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护士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大多数护士输液操作中不戴手套,掰安瓿未采取保护措施,由于患者躁动而无采取防范措施。 2防护措施 2.1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标准预防能够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全面隔离方法,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执行有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及组织黏膜等各种操作时应戴手套。实施标准预防可防止>30.0%的针刺伤发生。重视职业防护知识的教育与培训,营造职业防护的氛围,增强临床护士对锐器伤的防护意识,提高护士有效处理锐器伤的能力。 2.2规范临床护士操作行为不良的操作习惯是锐器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规范操作行为是减少锐器伤发生的重要环节。与患者血液或体液接触的操作应戴手套、禁止双手回套针帽、掰安瓿时要用纱布包裹或戴防护手套、不要直接用手传递锐器物、操作时应带锐器盒到床边,操作完毕时将使用过的锐器立即放入锐器盒内,而不应先将锐器存放在治疗盘再整理到锐器盒,盛装锐器的盒子不能过满(到容器的2/3-3/4即可),要按安全程序使用锐器和强制性使用安全器具、给躁动患者操作时应有助手协助和必要的约束措施。 2.3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及反馈制度美国职业安全保健署(OSHA)早在1991年就已经规定,医院必须上报医务人员血液暴露及针刺伤发生的情况,并制定了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以达到对职业暴露、职业安全的控制与管理。制定完善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及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落实培训计划,强调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与应急处理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与应急处理 1、锐器伤的预防:发生锐器伤的高危操作: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套回针头套、摆 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将锐器端传递给他人,在工作场所用手直接拾取破碎玻璃器皿。 1)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注射器使用后切勿上盖,或可用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 3)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头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坚固的利器收集箱,满2/3便更换,利器收集箱须放进黄色胶袋,并贴上特殊标记作医疗废物处理。 4)使用更安全的工作工具有方法。如静脉采血时使用真空度管并使用防护护用具。 5)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光线充足。 6)规范操作行为。禁止易引起锐器伤的高危动作;禁止将利器端直接传递给他人;禁止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套回针头帽;禁止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手工毀形,在工作场所不得用双手直接拾取破碎的玻璃器皿。 2、锐器伤应急处理:操作时不慎被患者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 应对措施: 1)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min;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伤口冲洗后,使用75%酒精或1.5%碘伏进行消毒。 3)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眼科进一步处理。 4)报告 5)寻求医疗救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6)协助完成经血液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 7)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a、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或HBcAg(+), 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b(-),未注射疫苗者,24h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HBcAb。 b、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Ab(-),则3个月后采血查HCVAb、 肝功能。 C、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IVAb(-),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 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查HIVAb。上报流程 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min内向本科室护士长报告,护士长 在2h内一报医院院感管理人员和护理部,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患者,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h内上报。 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情况、暴露情况、现 场处理措施、医疗处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等。 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由护士长组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科室、院感及医护 部各留一份。

锐器伤处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为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保护医院职工的职业安全与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因职业暴露而引发的各种经血传染性疾病,做好各种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危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以及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是指医院工作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或者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以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病人抓伤、咬伤等,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事件(即意外事件或针刺伤事件)。 二、标准预防是避免职业暴露医院感染的基本保证 标准预防概念: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均应视其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三、管理制度 1. 医院职工应定期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科举行的职业防护等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2. 工作期间,按规范实行标准预防措施,严格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防渗透围裙、胶鞋、可能发生喷溅时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3. 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皮肤粘膜有破损时须戴手套,脱手套后严格洗手。 4. 掌握洗手指征,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5. 严格医疗废物的管理处理,按本院制度实行。禁止转让买卖医疗废物,工作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须戴厚质乳胶手套,穿防护衣,胶鞋,必要时戴护目镜和防护面罩。 6. 熟练掌握锐器的操作技术,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禁止将锐器直接传递给他人、禁止回套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禁止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用后锐器需及时放入锐器盒。 7. 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医院职工定期体检,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

锐器伤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一、概念 1、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和缝合线等针具,各类医用或检测用锐器、载玻片、破损玻璃试管、安?、固定义齿并暴露在外的金属丝及实验室检测器材等。 2、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损伤。 二、优先等级原则 锐器伤防护应遵循优先等级原则,首先是消除风险,其次是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最后是个人防护和接触后预防措施。 ㈠消除风险 锐器伤防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或针具,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 ㈡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 通过工程控制措施控制或转移工作场所的危害,如使用锐器处置容器(也称为安全盒)或者立即回收、插套或钝化使用后的针具(也称为安全针具装置或有防上海装置的锐器)。 ㈢管理措施 制定政策限制接触危害,如果采取标准预防策略,包括组件劳动者卫生安全委员会和伤害预防委员会,制定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移走所有的不安全装置,持续培训安全装置的使用方法。 ㈣行为控制 通过改变行为减少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如消除针具的重复使用,将锐器盒放在视线水平且在手臂所能及的范围内,在锐器盒装满之前将其清空,在开始一项医疗程序之前,建立安全处理和处置锐器的设施方法。 三、具体措施 1、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采用新技术,如使用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锐器。 3、消除不必要的锐器和针具,如使用适宜的电灼器、钝化针具和U形针具等。 4、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装置的或带有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以避免装卸刀片时被手术刀伤害。 5、手术中传递锐器应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6、锐器用完后应直接放入防穿刺、防渗漏、有警示标识或安全标色和中文警示说明的锐 盒中,以便进行适当处理。 7、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 8、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应使用刷子、垃圾铲和夹子等器械处理。 9、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容器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2-11-16T10:36:41.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7期供稿作者:陈丽华[导读] 对导致护理人员被锐气刺伤的相关原因和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陈丽华(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儿科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目的对导致护理人员被锐气刺伤的相关原因和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护理人员中被锐器刺伤的病例资料66例,在其受伤的第一时间采用针对性方法对其伤口进行处理。结果抽样中的66例被锐器刺伤的护理人员,经过及时有效的针对性处理后均已康复,没有出现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护理人员被锐器刺伤会对其职业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临床应该根据导致刺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防止护理人员被锐器刺伤,使该类人群的职业安全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关键词】护理人员锐器刺伤原因 锐器伤是目前导致临床护理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疾病的一个最危险传播途径。我国是世界上的乙型肝炎高发国之一,艾滋病的流行速度也呈现逐年加快的发展趋势,护理人员由于职业因素,在注射针头将皮肤黏膜刺破后,进而出现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等严重疾病,职业暴露危险非常严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导致护理人员被锐气刺伤的相关原因和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临床对导致护理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原因进行充分的了解,以便临床更好的采取针对性措施,是护理人员锐器伤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保证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分组研究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抽取我院护理人员中被锐器刺伤的病例资料66例。所有抽样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其中年龄最大者35岁,年龄最小者20岁,平均年龄26.8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时间最长者12年,时间最短者2年,平均从业时间5.7年。所抽取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予以分析比较。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 方法 在66例抽样研究对象受伤的第一时间采用针对性方法对其伤口进行处理,对该类护理人员的转归情况、导致锐器刺伤的主要原因、相关处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 1.3 数据处理 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当P<0.05时,可以认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抽样中的66例被锐器刺伤的护理人员,经过及时有效的针对性处理后均已康复,没有出现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护理人员锐器刺伤的主要原因包括:护理人员防护意识差、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要求、患者不配合、环境因素、管理者因素。 3 讨论 最近大多数的研究已经证实,在医院这个团队里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是护士。锐器伤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已经有相关文献报道过能够致使卫生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危险因素是污染的锐器伤,可以经锐器伤进行传播的病原体有20余种之多,其中比较常见的HBV、HCV以及HIV的危害相对较大[1]。 通过众多的临床实践以及对其他医疗部门的经验的参考,本次的研究证明对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锐气伤进行避免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要增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教育以及宣传工作也要加强,对于一些自身防护技术及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也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使其的自我防范意识以及防护依从性得到提高,对锐器伤的危害有一个具体的了解,通过对标准预防知识进行普及进而对引起锐器伤害的一些危险行为予以改变,使锐器伤的发生几率大大减少[2]。②对操作规程也要严格执行:对于各项规章制度也要认真遵守,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对于锐器以及废弃物的正确处理方法要予以掌握,对于锐器使用时的一些安全操作原则要予以认真的遵循,对于一些不必要的锐器的使用次数要尽可能减少。将使用完的锐器要直接放入锐器盒内避免出现渗透以及刺破,并且将锐器盒放在一个可靠的地方,当盒子盛放3/4满时就要停止使用,此方法能够有效的减少针刺,能够使可针刺的伤发生率降低50%。在接触锐器时对于以下几点禁止要予以特别注意:一、禁止直接进行锐器物的传递;二、禁止用手对用过的针头以及针筒进行分离;三、禁止用双手进行针帽回套;四、禁止在手持锐器物的时候指向他人[3]。③要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对每一位患者责任护士都应积极主动并耐心的对健康知识宣教工作予以特别重视,让他们可以对各种治疗予以有效的配合;④给护理人员提供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对医疗操作环境予以改善,使人际关系尽可能的融洽和谐;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也要安排合理,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做适当的调整;就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而言也不容小觑,最好施行科学的弹性排班和轮班的制度,使护理人员在职业以及心理方面产生的压力予以减轻;在聘用护士以及实习生上岗之前要进行一些安全教育方面的培训,带教严格[4]。⑤相关的管理制度要健全:对于锐器伤的登记报告制度、反馈制度,随访制度,处理原则等相关内容的建立要尽可能完善;采取一些必要的防护措施,对锐器伤的发生率的减少有一定的帮助。⑥医疗器械的使用要规范:在进行输液时最好用静脉留置针,这样会使穿刺以及拔针的次数得到减少;要应用国际上比较标准的锐器盒;使用的针头要有保护设计[5]。 总而言之,护理人员被锐器刺伤会对其职业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临床应该根据导致刺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防止护理人员被锐器刺伤,使该类人群的职业安全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奚淑平,史薇薇,张凤兰,等.临床护理人员手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与防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15(18):223-224. [2]李希兰,王云琼,周刚.实习医护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及预防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8,12(20):167-168. [3]吕会英.临床医护人员锐器伤情的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843-844. [4]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4(13):174 -175. [5]谢红珍.广州市13所医院护士锐器伤的流行病学研究[D].广州:第一军医大学,2009.

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措施 锐器伤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由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有报告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 一.锐器伤的概念: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 成的皮肤损伤 二.锐器伤后的处理 医务人员被接触过病人血液或体液的锐器造成皮肤损伤 1.伤口紧急处理 2.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 3.用流动水冲洗 4.安尔碘或酒精或碘酒消毒伤口 三.报告 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 2.登记锐器伤表格并请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送交预防保健科 3防保科立即通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共同评估刺伤情况并指导处理。锐器伤后应在4h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四.随访 1.首先确定病人是否具有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HIV等),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抽患者血液进行检查。防保科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免费化验单、疫苗(乙肝疫苗,防保科开具证明到医院药房领取)、药物(由市疾病控制中心提供,AZT、拉米夫定、双汰芝、茚地那韦)。 2.追踪和随访:保健科负责督促锐器伤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随访时间见流程图。 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事故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事故当事人的情况。 4.在锐器伤处理过程中,保健科和感染办要为锐器伤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师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五.伤口评估 如果病人情况确定,则分类处理 1.病人为HBsAg (+)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或Anti-HBc (+)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 Anti-HBs(-) 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刺伤后6个月,一年监测GOT, GPT, HBsAG, anti-HBs, anti-HBc 2.病人为HCV抗原 (+) 受伤者HCV 抗原(-)3个月后取血查HCV anti肝功能 3.病人为HIV抗体(+) 受伤医务人员HIV 抗体(-) 经过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查HIV抗体

骨科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与防范措施

骨科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与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了解骨科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状况,为合理制定防范措施,保护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2013年3月一2015年2月我院骨科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常见原因和环节。结果共收回调查问卷69份,有效问 卷率为94.20%, 2年间共发生127人次锐器伤,平均每人发生1.95 次,以护龄3年~5年者发生率较高。锐器伤主要发生于配制液体、加药、处理医疗废弃物、回套针帽或安瓿、操作完毕整理物品、拔针、清洗器械等环节中。结论骨科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较高,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熟练操作规范,增强防范措施,健全锐器伤报告制度,完善处置流程,保证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到位,配备必需物品,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关键词:骨科;护理人员;锐器伤;原因;防范 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患者对护理工作提出更严 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使临床护理工作越来越繁重复杂。由于多方面的 原因,骨科住院人数一直居高不下,骨科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频

繁接触受到污染的医疗护理器械,极易发生锐器伤害。为了解骨科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状况、分析易发环节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笔者对本科护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借鉴有关文献[1],自行设计调查表格,对2013年3月一2015年2月期间在我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并发生锐器伤的护理人员(包括实习护生)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我科共有护理人员(不包括实习护生) 55名,全科平均每年收治住院患者 2355例,其中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约占总数的1/3以上,急诊创伤手术每年平均在119台以上。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9份,现场收回69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5份,有效率为94.20%。接受调查的65名中,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22 名、初级26名、实习护生11名、护工3名。 2结果 2.1易发护龄在发生锐器伤的65名护理人员中,共发生127次损伤,平均每人发生1.95次。发生锐器伤的护龄构成比为W1 年占 20.00%;年~3年占 29.23%;3年~5年占 26.15%;5年~10年占 16.92%; 10年~20年占6.15%; 20年占1.54%,见表1。以护龄3年~5年者占比例较大,因为他们大多已单独从事一般性护理技术操作,但仍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尤其工作比较繁忙时,因不熟练或慌乱,或因刚做临床时的好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第一篇: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再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结仇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危险。【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水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的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2)暴露程度评估按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以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

在24h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h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做相应处理。【应急处理程序】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实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第二篇: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在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池,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