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园林专业土壤肥料学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专业土壤肥料学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专业土壤肥料学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专业土壤肥料学期末复习要点

绪论

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作物并能获得收获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本质是肥力。

2土壤肥力:在太阳辐射热周期变化的影响下,土壤能够稳,匀,足,适地协调供应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热,气,肥养分的能力。

3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理化,生物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第一章

4岩石矿物的风化按作用因素和作用性质的不同分为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5地质大循环:岩石矿物经分化作用释放的可溶性养分和黏粒等分化产物受风雨的淋溶使其随雨水流入江河沉积以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又重新形成岩石,我们把这种从岩石分化产物再到岩石的长期循环过程称为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6地质小循环: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动植物死后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释放养分,这种由分化释放的无机养分转化生物有机质再转化为无机养分。

7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第二章

8土壤的三相四物质: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土壤固相),土壤空气(土壤气相),土壤水(土壤液相)。

9土壤矿物质是构成土壤的主体物质,是土壤的骨骼。

10土粒的分类:石砾和砂粒,粉粒,黏粒。

石砾和砂粒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含量在80%以上,有效养分贫乏。

11土壤质地的分类方法:卡庆斯基质地分类,国际制质地分类,美国制质地分类。

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的三大类:砂土,壤土,黏土。

12砂质土类特点:土壤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成为热性土,可施用冷性有机肥料和半腐熟有机肥料作为基肥适宜种植生长期短及块茎块根的作物以及种植耐旱耐瘠的作物。

13黏质土类特征:土粒间孔隙小,透水性差,保水抗旱力强,早春升温阶段由于土温不易上升而被农民称冷性土,保肥力强,肥效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

14 土壤质地改良常用方法:1)大量施用有机肥;2)黏质土掺砂改良,砂质土掺黏改良;3)采用引洪漫淤或漫砂;4)根据不同质地采用耕作管理措施。

15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矿质化过程: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座椅作用下分解转化成无机矿质养分的过程。2)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转化形成腐殖质的过程才,称为腐殖化过程。

16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性状:在C/N比为25是有机质转化最适C/N比;在一定范围内,小于1um的土粒含量(%)含量越大,腐殖化系数越大。

2)土壤水热状况:在0~35℃范围内,有机质的分解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25~35℃

为土壤微生物活动的最适宜温度;最适湿度:土壤持水量的50%~80%;

3)土壤通气状况:好气状态下有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释放养分,但腐殖化系数低,一般不会产生还原性有害气体;嫌气状态下,腐殖化系数高,但释放养分和能量少,产生对植物有害的中间产物。

4)土壤PH值:PH值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而影响有机质分解,多数细菌最适PH为6.5~7.5,真菌为3~6,放线菌为略偏碱性,所以过酸或过碱对一般微生物均不大适应。

17 吸湿水:土壤具有吸附空气中水汽分子的能力叫吸湿水。对植物无效。

18 膜状水:土壤吸附力所保持的液态水,在土粒周围形成连续水膜,称为膜状水。

19 毛管水:存在于毛管孔隙中为弯月面力所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对作物全部有效。

20 重力水:受重力作用可以从土壤中排出的水分称为重力水,与土壤养分淋失有关。

21 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称为吸湿系数,也称最大吸湿量,土壤质地越严重,吸湿系数就越大。

22 凋萎系数: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质地越黏重,凋萎系数愈大。

23 田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是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24 土壤水的不饱和流动:流动方向是从水势高处向地处流(A到B,A高)

25 土壤空气与大气的不同:1)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而O2含量低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还有少量还原性气体;3)土壤空气水汽含量基本饱和;4)土壤空气因四季或昼夜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26 土壤通气性的两种途径:1)土壤空气和大气之间的气体整齐交流;2)气体扩散。

第三章

1.在土壤中,被胶体静电吸附的阳离子,一般都可以被溶液中另一种阳离子交换而从胶体表面解吸。对这种能相互交换的阳离子叫做交换性阳离子,而把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反应称为阳离子交换作用。

2.阳离子交换作用3个特点:(1)阳离子交换是一种可逆反应;(2)阳离子交换遵循等价离子交换的原则;(3)阳离子交换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3.团粒结构的根本特点:团粒具有多级孔性。

团粒结构作用:(1)增强土壤保蓄性;(2)调节土壤的保肥与供肥的矛盾;(3)调节土壤的保水与供水的矛盾;(4)该少土壤的多钟物理性状,例如热性质,结构性,耕性。

4.影响土壤热容量主要因素:水分。

5.在土壤的三相物质组成中,水的热容量最大,气体的热容量最小,矿物质和有机质的热容量介于两者之间。

土壤空气导热率最小,固体物质中矿物质导热率最大,水介于两者之间。

6.调节土温措施:

升温:(1)排水:排水可降低土壤的导热性,也可以减少因水分蒸发而使土壤散热;

(2)中耕松土:一方面改善土壤表面的疏松程度,另一方面能降低土壤的黏结结构,阻断下热上散;

(3)向阳作垄:可扩大土壤的朝阳面,接受太阳能提高地温;

(4)施有机肥料:有机肥分解释放的热量,对提高土温有一定的作用。

降温:(1)灌水:土温过高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灌水可通过增加地面蒸发而降低土温;

(2)中耕切断毛管:有利于保持水分,增加土壤的热容量,降低根系密集层的温度。

第四章

1.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与大气候、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亦称土壤显域性分布规律。

2.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这主要是指地带性土壤大致沿纬度(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分布规律。

第六章

1.大量元素:C、H、O、N、S、P、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Mo、B、Cl

2.缺乏微量元素症状出现在幼叶;缺Zn出现在老叶;缺大量元素出现在老叶。3.李比希提出最小养分率。最小养分率: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必需营养元素,但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有效养分相对含量最小的营养元素。植物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该元素的增减而发生变化,若无视该最小养分,继续增加其他营养元素,植物产量也不能提高。

4.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三种途径:截获、质流、扩散(主要途径)。

5.人们把植物根系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分为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主要方式)。

6.主动吸收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是离子有选择性地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入到细胞内的过程。

主动吸收的根本特征: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根吸收养分最多的是根毛区。

7.根外营养的特点:(1)直接供给植物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

(2)营养吸收快,能及时满足职务的需要;

(3)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状;

(4)节省肥料,经济效益提高。

8.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条件:光照、温度、水分、通气性、pH值、养分浓度和离子间的相互关系。

9.离子间的拮抗或对抗作用指由于某一种离子的存在,抑制了另一离子的吸收。

10.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指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明显不良影响的那段时期。

11.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生育期中能产生最大效率的那段时期。

12.配方施肥是根据作物的营养特性、土壤供肥特点和肥料增产效应,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宜肥料用量和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技术。

第七章

1.作物吸收氮超过其代谢,将以酰胺形式储存于体内。

2.植物缺氮时的症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均匀地、成片地转呈淡绿色、浅黄色,乃至黄色。叶色发黄始于老叶。

3.常用氮肥:碳酸氢铵、尿素;常用钾肥:硫酸钾、氯化钾;

硫酸铵是酸性肥料;硝酸铵是中性肥料。

4.植物对磷吸收难易程度:H2PO4->HPO42->PO43-;植物最易吸收:H2PO4-、HPO42-。

5.过磷酸钙是速效磷肥

6.当磷酸钙吸湿后,除易结块外,其中的磷酸一钙还会与硫酸铁、铝等杂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磷酸的退化作用。

7.土壤中钾的形态:水溶性钾、交换性钾、固定态钾、原生矿物中的钾。水溶性钾、交换性钾有效性高。

8.影响磷肥合理分配和施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为了提高磷肥肥效,必须根据土壤性质,作物特性,磷肥品种,以及磷和其他元素的相互配合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充分发挥磷肥的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

(1)根据土壤条件;(2)根据不同的作物的需肥特性;(3)根据磷肥的特性;

(4)根据磷肥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

第九章

1.猪粪是温性肥料;牛粪是冷性迟效肥料;马粪和羊粪是热性肥料。

2.堆、沤肥堆沤的目的:释放养分和杀死寄生虫,病原菌和杂草种子。此外,还为了缩小体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