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理论学习文章)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理论学习文章)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理论学习文章)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理论学习文章)

认识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引领新转型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近年来增长速度已趋缓,经济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发展速度,进入庞大经济体量下新常态经济发展时代,这也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发展方式更科学、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开放度更高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探索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问题,要抛弃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发展新思维,尤其抓住新常态提供的有利环境条件和发展机遇。在国家推进“四个全面”的进程中,分析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探索国有企业在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认识、理解、顺应、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必须清醒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厘清经济新常态趋势特征的内在逻辑。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进入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表现,是后发优势、技术进步模式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符合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将经济发展划分为经济起飞阶段、高速增长阶段、中高速增长和中低速增长四个阶段。在经济发展的上述四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要素数量扩张,后两个阶段则更多依赖经济质量提升。高速增

长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的转换标志着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换。目前,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之后,开始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追赶型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技术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的成本提高,难度加大;生产要素约束条件发生变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要素供应日益紧张、价格出现显著上涨、外延式扩张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二、“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常态”意味着发展的机遇与新的增长,也意味着经济发展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与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有企业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各种挑战,也要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重大机遇。

首先,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矛盾困难增多,“三期”叠加问题交织。从宏观上看,既有增长动力转化的挑战,还面临经济速度由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挑战。特别是转向新常态,意味着粗放式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原有动力加速弱化,新的动力加快形成。从微观上看,过去一些隐性矛盾正在暴露出来,环境趋紧、资源短缺、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成本加大、负担较重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等,国有企业在新常态面临诸多挑战。

其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

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经济转型中的阵痛决定了我国正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挑战,同时也给国有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是发展低碳化。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也出台在即,将集中力量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绿色经济发展将带动数以几万亿元计的“治大气”、“治水”、“治土”的投资,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第二是产业高端化。产业结构的水平要从低端、中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对冲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今后,我国应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紧孕育,为中国工业赶超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根据国务院确定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和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分别达到8%和15%。

第三是经济服务化。消费升级将创造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巨大发展空间。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

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这一比例继续上升到48.2%。我国服务业占比将大幅上升,要关注养老、医疗、卫生、旅游、文化、物流业、互联网相关产业等领域的新发展、新动态带来丰富发展机遇。

第四是信息网络化。信息化是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突破发展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提升产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是新常态下的一个新引擎。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将互联网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第五是区域协同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区域发展打破条块化发展的模式,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区域战略,与以往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发展相结合,全部纳入了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棋局。三大战略的推进与四大板块的结合发展,无疑将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突破之前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为中国乃至周边国家带来全新的带状机遇。

第六是经营国际化。中国国际化战略转型加快,与主要经济体国家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战略构想的提出,种种有利的国际营商环境促进了企业“走

出去”。2013年度中国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外设立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6604.8亿美元,较上年排名前进两位,位居全球第11位。

三、以创新驱动国有企业引领转型升级

新常态“新”在哪?新常态的“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速度、新结构、新动力之间关系紧密,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后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增长动力的性质决定了增长速度和结构转型的质量。突出创新驱动,正是因为新常态需要新动力,而新动力又会带来新速度和新结构。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使之成为所有类型企业中的“龙头”,处于引领者的地位。“转型升级”能否整体推进、深入开展,国有企业的表率和榜样作用,是动力和活力所在。中国发展进入重大转折和深度调整期,充分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中华民族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百年梦想至关重要。

首先,要以深化改革驱动企业转型升级。改革也是一种创新,改革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市场化为手段,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转型,创新监管模式,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企业应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通过重组整合、优化经济布局,进一步提高国有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引领企业向“高精尖”产业转型。

其次,是要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转型。要加大研发投入,组建企业创新中心和企业创新联盟,激活现有科技资源,吸引高校、科研单位协同公关,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和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实现突破,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顺应“大众创新”新趋势,鼓励职工中的“微创”,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第三,要以管理创新驱动企业转型。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由速度向质量转变,要注重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向行业先进、国际一流对标,提升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同时要充分挖掘传统产业优势和价值,应用云计算、云数据、云服务所形成的信息协同体系,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运用“互联网+管理”模式构建以总部为核心的“平台化大战略”运营架构。

第四,要以产业链模式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国有企业把转变发展方式与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相结合,围绕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产业发展趋势,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与互联网融合的力度,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

意产业等符合首都城市性质、功能定位的产业,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

第五,要以商业模式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如何寻找和创新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四个要素:客户价值主张、赢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时能够创造价值并传递价值。比如华为的“标杆学习、产品创新”和“全球化经营”;小米的“让消费者成为产品工程师”和“低成本战略”,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各自实现了各具特色的战略灵活性,从而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再创新。

第六,要以协同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国有企业打破单位和区域界限,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通过要素集成,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激发和释放区域科技创新潜力和能量。紧紧把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区域战略,着眼于区域协同发展、转型升级,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新常态下,企业要超越线性思维,用网络化的思维,把更多的资源、智慧融合起来,以创新增强动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国有经济在“稳”中求进、在“创新”中求可持续发展。

论文-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策策略

企业经济管理论文:经经济济转型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策策略 摘要:年初结束的两会确定了“调结构、促转型、保民生”的宏观经济发展方向,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也面临着重大调整。文章从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分析入手,提出国有企业转型期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 关键词:经济转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不仅使西方的金融体系陷入崩溃边缘,也摧毁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西方消费的经济循环和经济的增长模式,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2010年被经济学家们称为“经济转型元年”,一系列“调结构、促转型、保民生”的宏观经济政策相继出台,企业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如何帮助企业在经济转型期实现战略发展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2010年的关注重点。本文以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变化,探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变化

(一)内部环境变化 1.战略调整与转型是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历史总是以危机的方式,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国际金融危机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不容缓。所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需求结构转型,由投资主导转为消费主导;产业结构转型,由工业主导嬗变为服务业主导;工业结构转型,由重工业主导变为新兴战略产业主导;投入结构转型,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外贸结构转型,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在经济转型中势必承担重大的责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年初结束的两会中强调,国有企业要发挥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因此,根据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调整与转型将成为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2.人力资源成为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战略发展的核心资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从靠资源、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为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的新型增长方式。人力资源作为科技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应用者和发展者,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的战略资源。要搞好一个企业需要四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估算,物力投资增加4.5倍,利润相应增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1001班徐香100204136 [摘要]:本文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出发,体会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一路以来的艰辛历程,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通过其发展过程的对比发现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的弊端,希望有才之士可以找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完善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制衡关系的象征。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中国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甚大,又占据着国民经济的命脉部门,其地位十分的重要。1979年以来,经过放权让利、推行承包制和股份制试点等改革措施,曾取得了某些成就,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没有企业创新,改革的成效也不明显。(一)国有企业改革推进 (一)放权让利阶段(1979-1983)。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无独立性,完全受国家的计划控制,致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集中资源进行重点建设,但是总的来说这种企业制度缺乏效率。由于缺乏激励和动力,信息传递又是低质量高成本,以及预约约束软化,结过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国民经济停滞不前。针对这样诸多的弊端,国有企业从放权让利着手开始改革。所谓“放权”,就是主管政府部门向所管企业下方部分权力,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所谓“让利”,就是提高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1979 年7 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文件后, 国有企业实行了固定利润上交任务、超额利润留归企业的改革试验, 企业内部实行厂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以扩大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增强企业的活力 (二)利税改革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83-1985)。从1983至1986年, 先后进行了两步“利改税”改革,“利改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难题, 企业的经营效益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企业改革需要一种新的选择。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和规范国有企业和政府间的利益关系,重点是“利改税”和“拨改贷”,目的是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增强企业动力。所谓“利改税”就是国有企业将原来的上缴利润的形式改为缴税的形式;所谓“拨改贷”就是企业资金来源由原来的财政无偿拨付改为向银行贷款。 (三)基于“两权”分离理论上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阶段(1985-1992)。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围绕此目标,试图以此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和促进国有企业向市场主体的转变。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年至今)。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随后国家出台《公司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实行“万千百十,转机建制”规划,贯彻“抓大放小”方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一步步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体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下面我们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过程深刻体会国有企业改革在我国推进的艰辛历程。

转型时期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思考

转型时期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09-17T09:26:52.4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5期作者:校汉洁 [导读] 摘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产权不明晰导致的政企不分、内部治理结构混乱造成的管理水平以及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成果。 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韩城 715400 摘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产权不明晰导致的政企不分、内部治理结构混乱造成的管理水平以及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成果。本文基于以上分析,着重从国有企业产权明晰、公司治理结构两个方面改革,以期为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 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提高国有企业的融资水平、管理水平、企业经营效率与成果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首先,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符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纵观我国传统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渠道单一且大量依赖国家财政;内部监管制度不完善导致的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产权关系模糊导致的政企难以分开;经营效率低下以及对经营成果的忽视等严重影响社会经济效率的乱象。通过上文对企业管理制度内涵及特征的分析,可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以经济效益与经营成果为最终目标,通过股份公司形式筹集社会广大资金,并有清晰的产权制度保障企业的独立经营、严格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保障企业管理水平。这都符合对国有企业治理的目标,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十分必要。 其次,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国有企业产权的明晰。鉴于传统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政企难分,政府干预企业经营与决策等现象。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能够保障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经济决策完全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同时清晰的产权制度也有利于国有企业资产在金融市场充分流动,有利于社会资金的充分流动,创造公平富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最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具有完善的公司内部控制、企业组织制度。企业所有者与管理人员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能够有效保障公司经营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同时,完善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保障企业经营的合法合规性、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性、公司战略目标的严格执行性等,能够极大提升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乱象,因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我国国有企业至关重要。 二、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议 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传统企业制度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国有企业在经营效益、管理水平等方面与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相比较落后,国有体制改革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落后的背后体现出种种制度缺陷,其中最主要的是产权制度以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产权结构的缺陷主要体现为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的现象,即国有资产的占有、收益、改造等权利分别被政府多个部门分割拥有,从而导致国有资产的管理分散、交叉而又重叠,使得企业不能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体制方面的缺陷主要体现为:国有企业并不能实现自负盈亏,传统管理体制导致企业组织制度难以符合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人力资源与生产过程中难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本文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建设和公司治理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明确国有企业产权归属主体,界定产权主体权益与职责 国有企业产权归属是一切问题的本源,所以国有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产权制度的建设。国有企业产权的明晰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明确国有资产的归属主体,二是要明确界定各产权归属主体的权益与职责,三是国有企业资产的自由转让与流动,四是完善的法人产权制度,该制度能够使国有企业有效解决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代理人问题,即使得公司管理层能够在各种激励下主动完成委托人的代理,同时委托人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层的经营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国有企业具有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有效解决国有资产管理的多头问题,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企业财产所有权与出资人所有权分离,使得企业法人能够独立自主地经营管理国有资产。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得企业摆脱政府的干预,又能使政府解除对企业的无限责任,只以其对企业的投资额为有限责任。国有企业在完善产权制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以股份制形式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的明晰以及政企的分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这充分表明中央政府对股份制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股份制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的同时,能够有效解决国有企业传统机制存在的政企难分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政府对企业的干涉,而股份制改革要求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正契合于政企分开的要求,能够保障企业独立自主经营,真正做到企业的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同时股份制的实现能够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与经营效率,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其次,要保证国有企业法人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法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基础是企业产权的独立化,即国有资产出资人只为其出资金额负有限责任,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再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有限责任制度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因此,国有企业产权明晰工作中,要保障有限责任制度的建设。再次,加强对所有权的有效约束。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内部代理问题突出,来自所有权的约束因而显得尤为重要。采取所有权约束的形式应采用现代公司治理办法,即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内控机制,建立以股东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以董事会为最高管理结构,以公司管理层为执行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三者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控结构,有效保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利益。 2.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因而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所谓委托代理问题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代理人在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后,采取的可能违背委托人的行为,因而损害了委托人的经济利益。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应采取激励机制来减少委托代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内部激励与外部监督。内部激烈机制的建设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薪酬激励结构。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性质以及不同层次的人才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来确定其绩效和奖金的数额。其次,建立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激励机制。根据马斯洛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等各方面满足员工的需求。而且要注重员工的心理诉求,注意员工在随着工作年龄、工作岗位的变动而心理发生的变动,及时与员工沟通。外部监督的建设思路主要为:第一,注重政企分

国有企业提升创新力的五个维度

国有企业提升创新力的五个维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增强国有经 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对国有经济发展提出了增强“创新力”的要求。这是中央对国有经济改革发展作 出的重要部署,对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治理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具有 重要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强调“增强国 有经济创新力”,既是国有企业更好发挥优势、履行责任的应有之义,也是适应 产业变革新趋势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理应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当好排头兵,率先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创新 能力建设,通过系统提升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另一方面,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国有企业要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矛 盾和问题,爬坡过坎、转型升级,只能走创新这一条路。只有坚持创新引领,以 全方位的创新促改革、以系统性的创新谋发展,实现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 动的根本性转变,才能把握发展机遇,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新优势。 要认识到的是,国有企业增强创新力,不能简单地将创新作为一种手段,局限于 技术创新或者专利发明,而是要聚焦国有经济的发展定位,将创新融入企业发展 基因,嵌入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组织架构、团队文化中,转化为企业可持续发 展的核心动力和组织能力。总的来看,面对新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国有企业 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做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就必须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强化自主创新,以创新力的提升带动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增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企创新之路。 一是以技术创新为关键,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关键。国有企业应努 力形成可持续的技术创新机制,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重 视渐进式技术创新,充分整合现有的资源不断改进技术,推动制造工艺、装备与 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也要充分发挥国 企资金、规模优势,通过政企合作、产业联盟、产学研融合等方式,在颠覆性技 术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下大力气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二是以管理创新为基石,打造激发创新的组织模式。管理创新是基础,最终目标 是通过稳定的创新体系保障,形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激发创新的可持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3个阶段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本文通过透视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1978~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有企业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2.国有企业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

浅谈国有企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浅谈国有企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作者:贾飞 来源:《办公室业务(下半月)》 2020年第3期 文/河钢集团宣钢公司办公室贾飞 【摘要】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 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 保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上充满活力,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 业管理水平将会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国有企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企业管理的目标。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员工的思想统一、 行动一致,企业才能实现它的既定目标。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就是企业管理的手段。企业的党建工作、共青团工作属 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他们的目标就是在企业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党团员队伍,为企业的稳定 和发展保驾护航;宣传教育、文化建设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人心、调动广大员工全力以 赴搞建设。管理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队伍的主人翁责任感。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与企业管理 的方式方法是统一的,也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社会活动, 就其实质来说是对人的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必然要求人们的思想 观念、精神境界、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与之相适应,进一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人才观念、效益观念。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有效保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人既是管理的客体,又 是管理的主体。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精神动力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 作去灌输。一个企业只有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人与物的科学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 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他们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而贡献自己的 力量。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管理之中,才能使企业管理上档次、高水平。 二、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保 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上充满活力,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理论教育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行动指南。要把这个理论体系贯穿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要教育员工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只有企业兴旺发达,员工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发展。二是树立竞争意识,市场的竞争是优胜劣汰,如果不牢固树立竞 争意识,眼光只放在小圈子内,就很难持续发展下去。三是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企业发展之本,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大胆进行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四是树立法律意识,不 断提高员工的法律素质,教育员工依法维护和行驶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于我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区国有企业的特点与作用;我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与思路;推动我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旨在抛砖引玉,供我区各级领导决策参考。 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就我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供我区各级领导决策参考。 一、我区国有企业的特点与作用 我区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引领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区内其他经济成分企业相比,我区国有企业由于身份特殊,存在无法替代的比较优势:一是融资能力比较强。我区国有企业成立较早,业务制度健全,经营合法合规,管理相对完善,财务规范,银行信用等级也比较高,企业融资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二是政府支持力度较大。我区国有企业承担了很多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承担了促进地区就业、做好地区公共服务等社会职能,又是本地的主要税收来源之一,因而更容易得到政府政策、资金等方方面面的支持;

三是法人治理结构较完善。目前区内各国有企业均依照《公司法》要求组建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形成了责权利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法人治理结构相对健全。四是监管工作较到位。随着《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我区国有企业监管的力度越来越大,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不断提高。 我区国有企业对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可主要概括为:一是承担基本建设。我区国有企业承担了区内重点基本项目建设和交通、轨道、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为营造我区好的创业、投资、居住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二是提供基础生产要素。我区国有企业承担了区内供电、供水、供气及市政管理等基础生产要素的供应及维护管理职能,为完善我区创业投资环境、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扩大社会就业。我区国有企业已成为本地重要的社会就业渠道之一,为促进地区就业、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四是提供公共服务。我区国有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并提供第三产业的各类公共服务,为推动地区经济结构改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而尽责尽力。五是取得较好的经营绩效。我区国有企业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国有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目标,已成为我区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 与此同时,与区内其他经济成分企业相比,我区国有企业一般成立较早,经历各种改制与重组,存在一些历史包袱,人员较多,管理层级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效率和经营绩效。 二、我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转型时期国有控股企业的弊病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一场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将国有企业由原来单纯的政府生产单位逐步推向市场,成了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面上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强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将股份制引入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很多国有企业通过破产改制资产重组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实现了脱困减负、效益提高外部竞争力提高等,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在改革的进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虽然实行了公司化改革,但大多是行政性翻牌公司,竞争力弱、效益低下。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比如,国有企业私有化问题日益明显,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日益严重;改制重组后的国有控股企业在干部管理上仍存在严重的问题;还有企业高管层自定薪酬引起高管层与普通员工之间薪酬差距日益加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改革的成效,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我们有必要剖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就如何改进这些存在的问题作一个有效的探讨。 1 转型时期国有控股企业的弊病 1.1 改制重组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及主要表现形式 一些“有权人”、“有钱人”打着“改革”的幌子、发展“经济”的幌子,相互勾结起来结合成了“利益共同体”,“合谋算计”国有企业出售,于是一些“有权人”就拼命贱卖,一些“有钱人”就拼命地贱买。也有一些国有企业,名义上企业领导层自筹资金收购,实际上是不掏自家钱,用兑现奖(即不公开的年终奖金,有职务的人才会有)来入股或者以国营企业的的财产作抵押贷款,自卖自买、贱卖贱买,大肆侵吞、任意挥霍国家和集体资产。其实从“理论”上来讲,中国的国企管理层如果真是廉洁奉公,就他们现行的工薪,要拿出足够的收购资本金,应该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是一道按照常规不可能实施得通的难题。同样,哪怕只是入股,也不可能有比普通员工多得很多的资金,但是中国的很多国企管理层就是做到了,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们没有廉洁奉公,他们以权谋私,钻改革的空子侵蚀了国有资产。事实也确实如此,他们通过国有资产出售时的暗箱操作,故意压低国有资产净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国有资产低价入股;通过资产评估过程中做虚假帐务;以及改制中搞假破产真赖账;或将原企业有效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与改革的重要意义 -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意义 内容提要: 1、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既需要探索和解决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也需要配套改革措施和法律法规建设及时跟上,因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总目标和长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还要研究提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的、规范的标准,明确分阶段的具体目标,有计划地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进行下去。 3、打好当前“三年两个大多数”的攻坚战,有利于澄清模糊认识,坚定信心;有利于为实现长远目标打好基础;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引言 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把握好长远目标和阶段攻坚的关系”。这一指示,对于我们努力完成当前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攻坚任务,并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长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困难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需要进行许多探索。比如,如何才能在保持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实现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何才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健全的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既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又使其得到有效使用,实现保值增值,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进行理论探索,又需要积累实践经验。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难度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所有者(投资者)主体的多元化,就没有真正规范化的公司。我国的《公司法》虽然规定了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但是同时也规定了只有个别特定行业和生产特殊产品的企业才可以成立国有独资公司。从改革的实践来看,许多国有企业虽然改组成了国有独资公司,但这些公司却很难实现政企分开,很难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这说明,在国

国有企业转型期的财务管理规范

第10期2011年5月 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 No.10MAY.2011 一、加强国有企业转型期财务管理的意义当前,已经得到各方人士共识的是,国家必须分清其国有企业 投资者和社会管理者的不同身份与职能。 作为投资者,国家与国有企业是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具有与财产所有权相联系的一切权力,这主要包括:对国有资本占有、使用、处置、收益分配的权力;决定国有企业经营方向、方针和政策的权力;选择国有企业主要经营 者及对其进行奖惩、 激励的权力。与此相应,国家享有投入资产保值增值的利益,同时也承担与其投资相应的有限责任。作为社会管理者,国家对国有企业具有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而产生的监管权 力,具有依法收税的权力。其实, 我们在讨论国家的投资者职能和社会经济管理者职能的时候,并没有把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看得与跟其他企业的关系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一般投资者对其投资对象是什么样的关系,国家与其投资对象(国有企业)也就是什么样的关系;国家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对其他企业如何管理,对国有企业也就如何管理(对承担社会公益任务的非竞争性国有企业,则是特殊的管理办法,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这是国家与所有 企业之间关系的共同点。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共同点, 才有可能将关于管理投资对象、管理社会经济中具有共性的先进方法,运用于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中。其中,投资者对投资对象关系的财务表现即财务关系,也就构成了国家投资者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制定资金使用制度;审批财务预算;审批重大投资、筹资、收益分配方案;制定成本费用制度;规定利润目标;监督财务预算和各项财务制度的执行;考评和奖惩经营者,等等。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内部的分配是国民收入初资分配,其分配构成状况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比如企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折旧水平与方式的调整、工资分配 的变化、 税制的改革,等等。而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较大价值份额,这不仅决定了它自身的分配状况影响积累与消费的分配关系,而且会诱导整个企业领域对全社会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冲击。因此没有对企业财务的规范管理,要达到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一)财务管理观念缺乏时代性。社会主义经济的逐步发展, 企业面临着全新的财务管理环境。 但是,由于在制度和观念上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约束了企业经营者不能将闲散资金自由对外投资,因为无人敢冒风险、承担责任。 (二)财务管理缺乏一体性。我国国有企业纷纷兼并联合,形 成新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集团企业规模较大, 分布较广,内部经济关系复杂,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 (三)财务管理缺乏动态性。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至 关重要的事前预算。 企业没有事前预算,期中的经营业绩比较难以进行,事中控制无从谈起,事后控制更没有效果。 (四)财务管理缺乏监控性。我国企业的内部监控被忽视,财务监控制度不完善、不系统,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监控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监控方法和手段落后,监控效率低。 (五)资金流向失控,加大了财务风险。企业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体外循环严重,缺乏可行的考核办法,事前控制乏力,事后 审计监督走过场。资金的收支随意性大, 使用混乱,占用不尽合理,缺乏统一的控制,导致现金流量不平衡,支付能力不足,实际上靠借新还旧来维持经营;有的企业投资决策随意性大,对子公司的投融资情况、资金收支、对外担保、或有负债、利润分配等重大决策 掌握不全,私设小金库、 作假账、虚报利润现象时有发生。(六)资金使用效率低,占用不集中。国有企业实行多级法人,划小了核算单位,分散了投资风险,大部分国有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与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突出,出现企业多头开户、资金占用分散、资金沉淀严重、使用效率低下、管理失控的现象。有的集团内部,子公司设立的账户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一方面闲 置、沉淀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却又因为筹集不到急需的小额资金,拿不出钱来调剂企业的资金余缺,导致财务费用有增无减,银行贷款余额居高不下。 三、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一)建立资金管理制度,控制财务风险。一是建立投资论证 作者简介:杨杰(1967-),女,汉族,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国有企业财务管理。 国有企业转型期的财务管理规范研究 杨杰 (哈尔滨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001) 摘 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 确、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按照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理论,财务管理可以分为投资者财务管理和经营者财务管理。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在建立其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关系,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要相互平衡协调。本文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在转型时期公司治理的历程和失效的原因,进而得出制度成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关键,同时指出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难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市场经济;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财务管理】 43--

国和集团:以战略为导向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上)

国和集团国和集团::以战略为导向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以战略为导向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上) 2017年03月08日 2016年河北省国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和集团”)资产总额达到45亿元,6年增长368%;营业收入达到135.9亿元,6年增长379%;利润达到4826万元,六年增长10倍。 自2010年成立以来,国和集团的美誉度持续上升,2012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十二五’期间现代物流重点龙头企业”;2013年,被河北省商业联合会评为“河北省流通产业AAAAA 级信用企业”“河北省流通产业名牌企业”。自2013年开始,连续4年入围中国服务业500强,最高排名213位。2015年,国和集团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企业信用评价AAA 级信用企业”。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被寄予了更多关注和期待。我们日前专访了国和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杨永君,为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如何更好地创新、如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借鉴。 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发展战略 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时报:从2010年成立至今,国和集团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以汽车贸易为主到多元化发展,从主要解决员工吃饭问题,到奠定企业长远发展基石,国和集团可以用蜕变来形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企业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经营任务更加繁重,但是企业发展的速度不减,国和集团是如何做到的? 杨永君:发展社会经济、壮大综合国力、保障改善民生是国有企业的庄严使命,实现国有企业保值增值是我们的责任,如何不断推动集团发展迈上新台阶是我们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国和集团自2010年4月成立以来,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省国资委党委和开滦集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努力克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企业运行初期内控机制不完善、企业开办资金少等不利因素,充分发扬“团结奋进、甘于奉献、攻坚克难、勇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审时度势,立足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产业布局,深化体制改革,健全管理体系,狠抓生产经营。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着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 如果说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关键是我们确立了科学的发展主线,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企业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主业、做强主业,通过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带动企业的转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集团初期主要开展的是汽车销售与维修等相关业务,而这些“主业”受国家政策和市场波动影响明显。因此,谋生存是当时的头等大事,让企业活起来是重中之重。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改革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改革 [摘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历来备受瞩目。我们要正确地分析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状况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1 引言 1978午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宁江机械厂、四川化工厂、新都县氮肥厂和南充钢厂6户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由此启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走过34年的历程,在各种不同的观点碰撞中、在各种改革举措探索中前行。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倒在改革的路上,但毕竟也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突出重围”,开始步入市场经济之路。今天的国有企业已经不同于往昔的国有企业,这种变化使我们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一些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2 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状况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国有企业能否增强活力,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企业经营机制健全了,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才会发生根本好转。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了三十几年的历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1 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000年以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从来没有超过1000亿元。到了2000年,3年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结束,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上升到2390亿元,2002年是2630亿元,2003年达到4951.2亿元。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2.2 国家财政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企业的亏损补贴曾经是我国财政的一个大问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财政收入中,对亏损的国有企的补贴首经达到了20%,即五分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试论中国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摘要】关于国有企业分类问题,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国有企业区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类。也有观点主张,非竞争性国有企业,还可以区分为公益性、垄断性或战略性国有企业。我们认为,比较有可行性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企业使命和承担目标责任性质的不同,将国有企业分成公共政策性、特定功能性和一般商业性三种类型。就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及其深化而言,重新定义政府的企业治理边界的实质在于重新明晰政府在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职能范围、责任承担、权利分配及其对国有企业权责利划分结构产生效应的界限,即政府将本由其自身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从国有企业中分离出来,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环境,将其本应享有的经营管理及利益分配等权利还给或赋予国有企业。在转型期,重新定义政府的企业治理边界是一个不断进行边际修正的过程。就中国国有企业治理重构而言,政府的企业治理边界必须坚持以下几点:继续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从战略上调整和深化国有企业经济的整体布局;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继续强化国有企业经营者选聘的市场化与职业化导向,将之作为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不断加强国有企业改革中各种利益相关主体的权责利划

分结构的重构与优化,切实补偿那些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遭受利益侵蚀或利益伤害的主体;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培育并引导市场体系的完善与成熟;全面构建和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为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依据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基本思路,渐次动态赋予国有企业更大经营自主权及更多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激发国有企业竞争活力。 【关键词】中国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30多年的国企改革,基本走的是“大一统”的市场化道路,即本着“赚钱”的原则改革,导致一些领域的国企改革偏离了国有资本发展的本质属性。目前,国企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其成败与否,不完全取决于“赚钱”能力大小,而在于尊重国企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此,必须对国企进行分类改革和分类治理。 一、国有企业的现状 分类改革成为新一轮中国国企改革必然的前奏。国资委主任张毅在日前召开的央企负责人会上明确表示,2015年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对不同类别国有企业,要按其主要特点、发展目标、改革方向,分类推进改革调整,加强分类监管、分类考核。对国企进行分类改革和管理是要明确国企的国家所有权政策,明确国家对国企的政治、经济和社

(完整word版)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摘要: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十二五、十八大 提出的艰巨任务,而转型升级困难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由来已久的难题。 本文简要分析了造成当前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各种因素,指出在当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并对于造成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缓慢、转型升级困难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同时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困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升级. 自2011年以来,由于无法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温州发生了一系列企业家逃跑的事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轰动,一时间,关于金融改革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成为学术界热点。 中小企业作为吸收就业、带动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推进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发生的经营困难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绝不仅是一场给当地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的借贷风波。 事实上,困扰中小企业的绝不仅仅是流动性困难,收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种困局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集中爆发,它反映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弊端及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一、中小企业经营困境分析. 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既有其经营模式弊端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不利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原因。首先,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低附加值、资源依赖型企业或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型小企业。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服务业受冲击不大,而制造类企业受影响大,主要原因是技术层次低,设备落后,规模经济不明显,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低成本劳动力。而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是中小企业转型的直接原因,也使其转型日益紧迫。当前中小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主要来自如下五个方面的压力。 (一)受金融危机及欧债影响,外部需求严重萎缩.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其消费能力大幅下降,虽然各国政府出台了各式各样的施救政策,但迄今为止收效不大,失业率仍然高企,与此同时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的前景并不明朗,二次探底的可能仍然很高。而我国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依靠加工贸易出口生存,对国外需求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国外市场的需求萎缩直接对我国的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 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提高就业率,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振兴制造业的主张,不少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解决就业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再次开始盛行。而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往往被认为是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典型,本就十分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对象,再加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中的博弈缺乏经验,往往在贸易谈判中吃亏,因此大量针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贸易摩擦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更加困难。 (三)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 虽然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这一优势,但作为正处于高速成长状态的新兴经济体,长期的经济增长终究会使得这个优势无法继续保持,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终会改变,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经济增长至某一阶段开始上升是必然的。近些年来国内的用工荒由季节性变为长期性、普遍性说明,剩余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发生了逆转,这些事实实际上暗示刘易斯拐点很可能已经到来或即将到来,廉价劳动力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此外,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公平意识也在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约束在不断强化,这也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