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文章编号:1007-1989(2009)05-0466-03

·论著·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李易,韩盛玺,刘晓岗

(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放大内镜窄带成

像术对164例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患者进行检查,通过分析内镜观察到胃黏膜结构的改变,制定出A 型(圆点

状)、B (线状)、C 型(稀疏粗大的线状)、D 型(斑块状)和E 型(绒毛状)5型胃小凹形态分类,并与相应328

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 、B 、C 、D 和E 共5型分别见于从正常到重度萎缩、重度

肠上皮化生,并与慢性炎症及肠上皮化生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 型和E 型胃黏膜。结论5种基本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准确识别5种胃小凹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

关键词:放大内镜;窄带成像;胃小凹;病理

中图分类号:

R 573.3文献标识码:A 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 band imaging for gastric

pits classification and their clinico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LI Yi,HAN Sheng-xi,LIU Xiao-ga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 ′s Hospital,Chengdu,Sichuan 610072,

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pits under 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 band

imaging and their clinico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A total of 164patients with dyspepsia were examined by 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 band imaging.After analyzing the microstructure of gastric mucosa,the mor -phology of gastric pits was classified as follows:type A (round spot pits),type B (linear),type C (sparsely and thickly linear),type D (patchy)and type E (villous),which were compared to the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328biopsies from gastric mucosa.【Results 】Types A,B,C,D and E were respectively found from normal gastric mucosa to mu -cosa with sever atrophy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and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ypes A,B,C,D,E and the degree of chronic gastritis or intestinal metaplasia.Dysplasia was mostly found in gastric mucosa of type D

and type E.【

Conclusions 】Five types of gastric pit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and the identi -fication of gastric pits though 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 band imaging would help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common gastric mucosal lesions including atrophy,intestinal metaplasia and dysplasia.Key words:magnifying endoscopy;narrow band imaging;gastric pit;pathology

收稿日期:

2008-12-30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内镜直视下准确诊断慢性胃炎的可能性,尤其是肠上皮化生及腺体萎缩等病变的诊断,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等新技术的出现,使这个愿望的实现带来了可能性。为此,我们使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术对胃小凹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探讨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8月~10月,因上腹不适、上腹痛、上腹

胀、嗳气和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在我院就医并进行放大胃镜窄带成像检查的胃炎患者,共164例。其中,男91例,女73例,年龄20~83岁,平均(51.8±

第15卷第5期中国内镜杂志

Vol.15No.52009年5月

China Journal of Endoscopy

May 2009

15.6)岁。

1.2器械与方法

1.2.1放大内镜窄带成像采用Olympus GIF-H260Z 型放大内镜,主机为Olympus CV-260SL ,光源为Olympus CLV-260SL 。该内镜可以进行普通内镜检查,也可以通过手动变焦放大80倍观察胃小凹,并可以同时通过窄带成像按键进行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检查。

1.2.2内镜检查检查前10min 口服局部麻醉药,检查中使用清水和祛泡剂清除黏液与泡沫。插入内镜首先完成常规检查,然后启动放大内镜及窄带成像功能对胃小凹形态进行仔细观察。

1.2.3病理组织学检查在胃窦和胃体进行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检查,根据病变情况对胃窦和胃体分别进行选择性活检1~3块,病理科对每个组织切片均做HE 染色,并根据2000年5月井冈山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上达成的共识[1]将慢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均进行轻、中、重分级。1.3胃小凹形态分类标准

参考SAKAKI 分型标准[2]和黄永辉等分型标准[3]制定出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形态的基本分

型。A 型:圆点状;B 型:线状,表现为分支弯曲的线网状形态;C 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小凹,其小凹较

B 型显得粗大,分布较为稀疏;D 型:斑块状,表现为

较粗大的小凹所围成的斑块状或网格状形态;E 型:绒毛状,形似肠绒毛样改变。胃窦或胃体的病理标

本为1块以上时,病理表现既有浅表性胃炎,又有萎缩性胃炎,判定该部位(胃窦或胃体)只是1例萎缩性胃炎;同一例患者的同一部位(胃窦或胃体),不论肠上皮化生或异性增生病理改变出现几次,分别只统计为1例。1.4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x ±s )来表示,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 <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的详细关系,见附表。

由附表可以看出,

A 型胃小凹100%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B 型胃小凹有94.2%为慢性浅表性胃炎,5.8%为萎缩性胃炎;

C 型胃小凹有20.8%为慢性

浅表性胃炎,

79.2%为萎缩性胃炎;D 型和E 型胃小凹100%为萎缩性胃炎。B 型与C 型胃小凹所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

性(χ2=76.1,

P <0.01)。A 型胃小凹没有发现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B 型胃小凹没有发现异型增生,但有11.6%出现肠上皮化生;

C 型胃小凹有52.1%出现肠上皮化生,8.3%出现异型增生;

D 型胃小凹有73.8%出现肠上皮化生,

19.0%出现异型增生;E 型胃小凹有95.0%出现肠上皮化生,

40.0%出现异型增生。B 型、C 型、D 型和E 型胃小凹所显示肠上皮化生发生率的差异有

显著性(χ2=92.5,

P <0.01)。C 型、D 型和E 型胃小凹所显示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3.2,P <0.01)。

3讨论

有研究表明[4,5]

,光子渗透到黏膜组织的深度取决于光源的波长,即波长越短,黏膜渗透深度越浅。普通内镜光源采用的是宽波光,能够展现黏膜的自

然原色,而窄带成像采用的是符合黏膜组织及血色素光谱特性的窄波光,它大大改善了图像的对比度,有电子色素内镜的说法,与染色内镜相比,具有不需要内镜下喷洒对比染料,操作简单快捷,可以部分替

代染色内镜的作用[6,7]

。窄带成像与放大内镜同时使用时的图像清晰度大大好于单独使用放大内镜。

以往内镜医生要对慢性胃炎进行完整的诊断,需要在胃镜检查中进行有创的活体组织钳取,送至

病理科等待1、2d ,待得到病理结果后才能给出准确的诊断。目前,由于放大内镜及窄带成像等新技术的

出现,笔者可以观察到黏膜的细微结构变化[8],通过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术对胃小凹形态的分类,直接对慢性胃炎进行基本正确的诊断。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5种胃小凹形态的临床意义为:A 型,圆点状小凹,主要分布在正常或轻度慢

性胃炎的胃体和胃底黏膜;B 型,线状小凹,主要分布在正常或浅表性胃炎的胃窦黏膜,正常胃窦分支弯曲较少,而浅表性胃炎的胃黏膜由于炎症、水肿的

存在,小凹变得迂曲、延长,分支弯曲可以增多;C 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小凹,主要存在于轻度或中度

小凹

类型部位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窦轻中轻中轻中轻中重A 型0112683770000

0000B 型7214453065

01000000C 型45313622142185

2

400D 型192300011161571014620E 型

28

12

2

14

24

4

9

25

9

52

胃体重重重第5期李易,等: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附表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例)

萎缩性胃炎及部分伴有轻度肠上皮化生的胃黏膜;D型,斑块状,主要分布于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以及伴有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胃黏膜;E型,绒毛状,主要分布于重度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胃黏膜。另外,在正常的胃窦胃体移行部及胃角可以是A型和B型相互交叉或短棒状小凹形态。

本组资料证实,A~E的5种胃小凹形态的改变,也是胃黏膜从浅表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演变过程。

先从胃炎的角度来看:A型全部为慢性浅表性胃炎;B型绝大部分(94.2%)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少数(5.8%)为萎缩性胃炎;C型则少数(20.8%)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而大部分(79.2%)为萎缩性胃炎;D型和E型全部为萎缩性胃炎。再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角度看:A型没有发现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B型没有发现异型增生,但有少数(11.6%)出现肠上皮化生;C型有52.1%出现肠上皮化生,8.3%出现异型增生;D型有73.8%出现肠上皮化生,19.0%出现异型增生;E型有95.0%出现肠上皮化生,40.0%出现异型增生。A~E的5种形态发生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特点是:从无到有,由轻到重。有文献[9]报道,C、D、E型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分别为:69.2%、85.4%、100%,D、E型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分别为:27.1%、55.9%,均高于本组病例的相关发生率。

胃癌发生之前常经历持续多年的癌前病变,目前一致认可的模式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异型增生→胃癌[10]。如果笔者推广使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术进行胃镜检查,早期发现癌前病变,通过积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及其他相关中西医治疗,并定期随访胃镜,可以使胃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不断下降。

通过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来确定胃小凹形态的基本分型,有助于指导胃黏膜病变的诊断。本组资料的结果显示,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有较好的相关性,体现了一定的临床病理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胃肠

病学,2000,5(2):77-79.

[1]Chinerine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Consensus documents of

chronic gastritis symposium[J].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0,5(2):77-79.Chinese

[2]SUNJIN K,HARUMA K,ITO N,et al.Magnifying video en-

doscopy is useful to diagnose histological gastritis-applicable to the estim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HP)eradication[J].Gas-trointest Endosc,2001,53(2):AB213.

[3]黄永辉,周丽雅,林三仁,等.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

放大内镜表现及其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4): 231-235.

[3]HUANG YH,ZHOU LY,LIN SR,et al.Magnifying endoscopic

manifestation of gastric atrophy,intestinal metaplasia or dysplasia and its diagnostic value[J].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2005,22(4):231-235.Chinese

[4]GONO K,OBI T,YAMAGUCHI M,et al.Appearance of en-

hanced tissue features in narrow-band endoscopic imaging[J].J Biomed Opt,2004,9(9):568-577.

[5]SAMBONGI M,IGARASHI M,OBI T,et al.Analysis of spectral

reflectance using normalization method from endoscopic spec-troscopy system[J].Opt Rev,2002,9(9):238-243.

[6]郭涛,钱家鸣,杨爱明,等.窄光谱成像(NBI)在消化内镜中的应用

[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3):234-236.

[6]GUO T,QIAN JM,YANG AM,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i-

gestive endoscopy with narrow band imaging[J].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2007,24(3):234-236.Chinese

[7]刘俊.内镜窄带成像术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J].临床消化

杂志,2007,19(2):76-78.

[7]LIU J.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by narrow band

imaging[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2007, 19(2):76-78.Chinese

[8]戈之铮,李为光.放大内镜及窄带成像技术在慢性胃炎诊断中的

应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1):23-27.

[8]GE ZZ,LI WG.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 band imaging

manifestation of gastritis and its diagnostic value[J].Modern Di-gestion Intervention,2007,12(1):23-27.Chinese

[9]黄永辉,周丽雅,林三仁,等.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形态学分类及其临

床病理意义[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3):14-19.

[9]HUANG YH,ZHOU LY,LIN SR,et al.Magnifying endoscopic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pits and their clinico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J].China Journal of Endoscopy,2004,10(3):14-19.Chi-nese

[10]文学贵,彭安邦.胃癌前病变研究[J].医学综述,2007,13(9):

676-678.

[10]WEN XG,PENG AB.Progress study of 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J].Medical Recapitulate,2007,13(9):676-678.Chinese

(张立芳编辑)

中国内镜杂志第15卷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一、反流性食管炎[1]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Ⅰb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五、慢性胃炎[2] 分类内镜下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 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特殊类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注: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二、内镜下溃疡分期[3] 分期内镜下表现 A1 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活动期 A2 水肿减轻,隆起不着,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H1 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愈合期 H2 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 S1 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瘢痕期 S2 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A1 A2 H1 H2 S1 S2 三、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4]

Forrest分级内镜下表现 Ⅰ Ⅰa 喷射性 Ⅰb 溃疡底部或周边渗血 ⅡⅡa 溃疡底血管显露,无活动出血Ⅱb 溃疡覆盖血凝块,无活动出血Ⅱc 溃疡底呈黑色 ⅢⅢ溃疡底清洁 Ⅰa Ⅰb Ⅱa Ⅱc Ⅲ四、胃息肉分类[5] 分级内镜下表现 Ⅰ缓慢坡,界限不清 Ⅱ隆起起始部清楚无细颈 Ⅲ隆起起始部见有细颈但无蒂 Ⅳ明显之蒂

肥胖患者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麻醉恢复期的护理

肥胖患者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麻醉恢复期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8-03-08T10:25:38.2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作者:朱儒红[导读] 在麻醉恢复期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缩短患者在恢复室的停留时间,提高恢复质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重庆 400016)【摘要】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麻醉恢复期的护理策略。方法: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手术的病态肥胖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8~64岁,BMI≥40kg/m2,术前无心肺疾病病史,肝肾功能无异常,无低氧血症。术毕带气管导管送入麻醉后恢复室。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患者30°~45°头高脚低位。达到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重视疼痛的管理、监测体温等护理策略。待患者达到出室标准后安全送回病房。结果:所有患者恢复顺利,恶心7例,呕吐1例,疼痛(VAS>4分)2例,经积极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在麻醉恢复期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缩短患者在恢复室的停留时间,提高恢复质量。【关键词】肥胖;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麻醉恢复室;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328-02 Nursing care of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for obesity in 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 Zhu Ruhong.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400016 【Abstract】Objectives This study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nursing care of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for obesity in 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es of 30 patients with 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for obesit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reviewed. Male 12 and female 18, aged 18 to 64 years old, BMI≥40kg /m2. And all the patients without heart and lung disease, liver or kidney disfunction, lung infection, hypoxemia. The patients sent to PACU with ?endotracheal tube were all cared by mental nursing, keeping anti-Trendelenburg position (head high-foot low) in 30°~45°. The patients were taken care with the vital signs, pain and temperature, then were back to ward.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recovered successfully. 7 patients had nausea and 1 patient had vomiting. Two patients’ VAS scores were more than 2, the symptom were relieved with treatment. Conclusions The good nursing care of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for obesity in 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 can shorten the stay time and improve satisfaction. 【Key words】Obesity;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 Nursing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病态性肥胖已经迅速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国病态性肥胖比例接近8%[1]。目前病态性肥胖的亚太地区标准(BMI指数)为:健康18.5~22.9kg/m2;超重23.0~24.9kg/m2;轻度肥胖25.0~29.9kg/m2;中度肥胖30.0~34.9kg/m2;重度肥胖>35.0 kg/m2[2]。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病态性肥胖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是手术治疗病态肥胖的常用术式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病态肥胖发病率的升高,该类手术逐年增加[3]。可能的术后并发症包括气道梗阻、呼吸衰竭、再次气管插管、低氧血症等。因此麻醉恢复室工作人员正在面临巨大挑战。本研究拟探讨肥胖患者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在麻醉恢复室的护理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手术的病态肥胖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8~64岁,BMI≥40kg/m2。术前无心肺疾病病史,肝肾功能无异常,无低氧血症。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实施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术前常规导尿,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手术结束前连接镇痛泵。所有患者术毕带气管导管送入麻醉后恢复室。 1.2 结果 所有患者恢复顺利,恶心7例,呕吐1例,遵医嘱用托烷司琼2mg后恶心呕吐减轻。疼痛(VAS评分>4分)2例,遵医嘱用特耐40mg,20分钟后疼痛减轻,VAS评分<2分。 2.护理策略 2.1 主动做好心理护理 重视术前访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帮助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2.2 体位 患者保持30°~45°头高脚低位。 2.3 机械通气的护理 根据患者体重调节呼吸机的参数,维持呼吸机的正常运转,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待患者达到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雾化吸入。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生进行处理。 2.4 疼痛管理 关注术中阿片类药物应用情况,选用镇痛泵的患者,应注意背景输注量不应过大或直接停用。肥胖患者常伴OSAS及较低的呼吸功能储备,关注患者术后呼吸状况,及时调整用药[4],减轻因疼痛导致的不适。 2.5 监测体温 根据患者体温及时实施保暖措施,盖好被子,输注加温液体,实施加温系统主动保温,使患者快速、安全度过苏醒期。 3.讨论 3.1 卧位对恢复期的影响 全麻气管插管后肺不张是术中及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肥胖患者肺和胸壁顺应性下降,功能残气量降低,围术期肺不张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高于普通患者。因此,恢复期采用30°~45°头高脚低位体位,可使膈肌下移,增加胸腔容积,增加肺顺应性,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恢复。 3.2 疼痛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放大胃镜在胃病中的应用

放大胃镜在胃病中的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刘变英,陈星,雷宇峰,夏玉亭 【关键词】放大胃镜 放大内镜由于具有变焦放大的功能,可以在消化道检查中清晰显示胃肠黏膜的腺管开口、微细血管等微细结构的变化,结合黏膜色素染色,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病变组织的病理学背景,更容易地在镜下区分不同性质的病变,提高了早期癌的镜下检出率。使得镜下诊断出现了新的标准,使内镜诊断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医学发展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早在20世纪60年代,病理学家就发现,正常胃黏膜的微细形态在溃疡形成或黏膜癌变时会发生特征性变化。内镜学家受到启发,期望开发出具有显微功能的放大内镜。直到1967年纤维放大内镜问世,奥山首先应用其对胃黏膜进行观察,但放大只有3倍。1973年三宅健夫首先使用真正的放大胃镜对黏膜进行25倍的放大观察。但由于纤维内镜自身性能所限,未能在临床广泛应用。随着电子内镜的问世及其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大内镜的电子化、数字化、可变焦和可操作性的增强,使其在机械性能、放大倍数及图像清晰度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改进,开发出了附有变焦镜头(zoom)的放大内镜,其

软性镜身的外径与普通电子胃镜完全相同,同一根镜子可以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发现病变后可立即变焦进行放大观察。近年来FUJINON开发出了具有85万和130万像素,能放大70~150倍的高清晰度放大内镜,使得消化管黏膜的表面微细结构更为清晰,已由单纯观察胃小凹模样特征进入到当今应用高分辨率电子放大内镜研究黏膜表面微血管模样和腺管开口特征的阶段。 正常胃黏膜表面的许多浅沟,将黏膜分成许多直径2~6mm的胃小区,黏膜表面还遍布约350万个不规则的小孔(胃小凹),每个胃小凹底部与3~5条腺体相连。胃黏膜的微血管由集合静脉和毛细血管网组成,毛细血管围绕着腺体,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回流到集合静脉。在炎症、溃疡、肿瘤等病理状态下,这些微细结构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放大胃镜的出现和完善使我们能够逐渐在镜下观察到这些微细结构。早期的放大胃镜因不具备满意的机械功能,操作性能差,不容易使观察的部位聚焦获得清晰图像,而且镜身粗大,患者的痛苦较大。在聚焦观察时容易受到胃壁蠕动、心脏及大动脉搏动、呼吸运动的干扰而难以获得清晰图像,而且只能单纯观察胃小凹模样特征。随着电子内镜技术的进步,放大内镜在机械性能、放大倍数及图像清晰度等均有了很大改进,现在已发展到应用高分辨率电子放大内镜研究胃黏膜表面腺管开口和微血管模样特征的阶段,已经发现正常毛细血管网呈蜂窝状外观,集合静脉呈海星状外观。目前国内外对胃部病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胃炎、胃溃疡和早期胃癌等领域。 1 胃糜烂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操作指南(完整版)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操作指南(完整版) 一、背景 中国肥胖症患病率逐年增加,肥胖症可以引发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一系列代谢紊乱性疾病[1,2]。饮食控制、体育锻炼与药物治疗等方法对部分肥胖症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可以明显减轻肥胖症患者的体重以及改善肥胖相关代谢综合征[3-5]。其手术方式是通过沿胃小弯侧制作一个袖状或管状胃,利用其容量限制作用和胃的内分泌调节机制达到减重、缓解或治疗肥胖相关合并症的效果。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最先是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 with duodenal switch,BPD-DS)的一部分,作为BPD-DS的一期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后临床证据表明,大部分患者无需二期手术,也能达到良好的减重和缓解合并症的效果,且袖状胃切除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一系列优点,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减重术式[6]。我国大陆地区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于2006年底至2007年初陆续开展[7-10],目前开展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医院逐年增加,例数也逐年增多,目前例数已超过腹腔镜胃旁,占国内减重手术总量的60%左右,但仍缺少相应的规范手术操作指南[11]。因此,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

(Chinese Society for Metabolic and Bariatric Surgery,CSMBS)于2018年9月组织编写首版《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操作指南(2018版)》,旨在对国内减重代谢领域的腹腔镜袖状胃手术操作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为该领域的临床医生们提供标准规范手术操作步骤。 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步骤 第一步:体位布局、套管穿刺 体位布局:患者仰卧,根据医生习惯,可采取分腿位或并腿仰卧位,术者站在相应不同的位置。如果采用分腿“大字位”,术者站立于患者两腿之间,扶镜手站立于患者右侧,另一助手站立于患者左侧,器械护士位于左下肢外前方,主监视器置于患者头侧,另一监视器置于患者右侧(非必备)。如果采用并腿仰卧位,术者站立于患者右侧,助手和扶镜手站立于患者左侧,为符合人体工程学,建议至少两台监视器,均置于患者头侧,一台偏左侧供主刀术者用,另一台偏右侧供助手及扶镜手用。摆好体位后,双下肢使用间歇加压泵或者弹力袜/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预防双下肢静脉血栓(图1)。 套管穿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包括身高、腹壁厚度、术者站位和操作习惯等情况、腹腔镜管的长度等,可在脐部用尖刀切开一1 cm纵切口,两位助手用两把巾钳在切口两侧提起腹壁,穿刺置入气腹针,确保气腹针

c语言程序设计详解

第一章C语言程序设计初步 一、主要知识点 (一)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 1、机器语言 2、汇编语言 3、面向过程的语言 4、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二) C程序设计语言的执行过程 1、编辑 2、编译 3、连接 4、执行 (三) 用库函数组装C程序 例1:计算2.1715的正弦值。 #include ―math.h‖ main( ) { float a; /*定义a为实型变量*/ a=sin(2.1715); /*调用sin函数*/ printf(―%f\n‖,a); /*调用printf函数,输出a的值*/ } 程序详解: 1、在本例中用到的sin函数称为数学函数,它是为了用户使用方便,由一批厂家开发编写的函数,并不是C语言的一部分。在使用数学函数时,往往要用到函数执行时所需的一些信息(例如宏定义),这些信息包含在―math.h‖中。因此在程序开头用#include ―math.h‖将有关的标头文件包括到程序中。 2、一个C语言源程序文件由一个或多个函数组成,C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函数。一个完整的C语言程序有且只有一个称为主函数的main函数,程序总是从main函数开始执行,调用其它函数后再回到main函数,在main函数中结束整个程序的运行。 3、main是函数名称,没有参数可以不写,但圆括号不能省略,main()后面有一对花括号,花括号内的部分称为函数体,main函数可以在程序的任意位置。 4、C规定每个语句以分号(;)结束,分号是语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

行中可以写多条语句。 5、/*与*/之间为注释信息,对程序运行结果不发生影响,也不被编译,注释说明可以放在语句的任意位置。 6、float a;此语句是把a定义为一个实型变量。 7、C语言本身没有输入、输出语句,本例使用prinft函数输出数据。prinft 函数的括号内包括两部分内容:双引号内的部分、双引号外的部分。双引号内的部分是“格式字符串”,用于指定输出双引号外的变量的打印格式。此例中双引号中有一个‖%f‖,它是输出一个保留小数点后6位数字的格式字符,小数点前的位数不指定。 二、经典例题详解 例2:一个C程序的执行是从____。 (A)本程序的main函数开始,到main函数结束 (B)本程序文件的第一个函数开始,到本程序文件的最后一个函数结束 (C)本程序的main函数开始,到本程序文件的最后一个函数结束 (D)本程序文件的第一个函数开始,到本程序main函数结束 答案:C 详解:一个C语言源程序文件由一个或多个函数组成。一个完整的C语言程序有且只有一个称为主函数的main函数,程序总是从main函数开始执行,调用其它函数后再回到main函数,在main函数中结束整个程序的运行。 例3、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 (A)一个C源程序可由一个或多个函数组成 (B)一个C源程序必须包含一个main函数 (C)C程序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函数 (D)在C程序中,注释说明只能位于一条语句后面 答案:D 详解:/*与*/之间为注释信息,对程序运行结果不发生影响,也不被编译,注释说明可以放在语句的任意位置。 三、习题 (一) 选择题 1、以下叙述正确的是____。

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组织分型及浸润深度)

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组织分型及浸润深 度) VS 经典分型在区分癌与非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期学者又进一步对MV/MS 分型细化,以期预测组织学分型和早癌浸润深度,从而为后期内镜或外科治疗提供决策。 在预测组织学分型上,2010 年Akira 推出基于MV 的胃早癌ME+NBI 分型,即FNP(精细网格,fine network pattern),CSP(螺旋型,corkscrew pattern)(图1),此前一直被定义为「未分类型」的表型被进一步细化为IIL-1(小叶内环型-1,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1),ILL-2(小叶内环型-2, 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2)(图2)。根据研究结果,FNP 与ILL-1 大部分为分化型腺癌,而CSP 多为未分化型腺癌。ILL-2 主要分布于分化型腺癌,但也可在未分化腺癌中存在。此外,64% 未分化ILL-2 腺癌中可见CS(螺旋状)微血管(图3),但在分化腺癌中未见此现象发生。 图1 FNP 与CSP 分型。A FNP 为MV 的精细网络状结构;B CSP 为MV 的螺旋型结构 图2 ILL-1 与ILL-2 分型。A ILL-1 为包含环形MV 的绒毛状腺体结构;B ILL-2 为上述基础上出现腺体断裂 图3 IIL-2 型胃癌中出现CS 型MV。A 胃体中部后壁一 0-IIc 型早癌;B NBI 可见不规则茶色区域;C ME+NBI:断

裂绒毛状腺体上可见CS 型MV;D 病理示黏膜固有层未分化腺癌相反,Masashi 等另辟蹊径,从癌灶周围非癌黏膜表型推测癌灶组织学类型,将癌灶周围非癌黏膜的ME+NBI 表现分为以下四型:A 点状型(圆形或针眼点状);B 短线状(扩张、垂直长凹痕结构);C 条纹型(管样,小梁嵴样结构);D 颗粒型(绒毛、乳头状结构)(图4)。该分型由sakaki 的胃黏膜ME+NBI 七类分型简化而来。C 与D 预测着分化型癌的组织类型,其理论基础是 C 和 D 表型为黏膜萎缩相关表型,是分化型癌(肠型)发生基础。B 型为HP (-)炎性黏膜表型,萎缩程度较 C 和 D 轻,预测未分化型癌组织学类型,也间接反映了不同于分化型癌的发生路径。 图4 胃癌周围黏膜的ME+NBI 分型。a-d 分别对应A-D 分型以下为ABCD 分型应用实例: 图5 A 白光下病灶经靛胭脂染色后,病变为平坦结节形高分化腺癌,周围黏膜呈细颗粒样萎缩表现;B 放大后观察,可见小绒毛状结构(D 型) 图6 A 胃体中部前壁可见凹陷型未分化型早癌,褪色,大小约10 mm;B 放大观察,背景黏膜为B 型(短线状)2014 年Takashi 等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认为MV 结构缺失(AMSP,absent microsurface pattern)为区分未分化癌与分化型癌重要因素,并通过ROC 曲线判定出边界值为50%,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1.术前完成胃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2.可使用镇静或麻醉药: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

腹腔镜胃缩小(LSG)微创手术

腹腔镜胃缩小(LSG)微创手术 腹腔镜胃缩小(LSG)微创手术又名袖状胃切除手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适用于肥胖症患者。胃缩小微创手术是以腹腔镜手术以将胃大弯袖状切除,保留约100c.c.的胃容量。经由食量减少与限制来达到减重效果。它的优点在于胃部切除后可降低胃荷尔蒙(ghrelin)的分泌,而减少饥饿感。而且安全性较高且并发症比例较低,手术后饮食品质较胃绕道好,不易发生倾倒症候群。根据国外研究结果显示,在BMI<40的病人其减重效果不亚于胃绕道手术,是非常适合东方人的减重手术。 缩胃手术在减肥外科医学界是相当热门的话题,而且其受欢迎的程度有明显的增加。因为手术会把切掉8成的胃体积,除了会降低食量外,还会减少刺激食欲的荷尔蒙Ghrelin 分泌量,因此食欲也会降低。术后两年内约可减去10-15个BMI 或七成多余的体重。 腹腔镜胃缩小(LSG)微创手术优点 1、减肥效果和胃绕道手术类似,高于胃束带 2、没有植入外来物,没有破裂泄漏磨伤的风险 3、不须调节 4、进食质量高于束胃带 5、xx高于胃绕道手术 6、不影响维他命、矿物质吸收 7、长期副作用较少 8、手术复原较快 腹腔镜胃缩小(LSG)微创手术注意事项 虽然腹腔镜胃缩小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十分高,但亦要注要某些事项。首先病人术后饮食习惯会有很大改变,如果进食量过多或者进食过快,可能引起恶

心呕吐。某些病人需要较长时间改变饮食习惯。术后二星期内饮食应以流质为主,二至四星期以软餐为主及后可慢慢加入固体食物。有时可能要3-6个月才习惯。 有轻微呕吐及气胀是常见的。食量在6个月后会慢慢增加。约一年时间,进食半份三文治及半杯饮料,便有饱腹感。要知道,进度是因人而异。进食份量宜少及慢,进餐时请把食物及饮料尽量分开。另外约有人术后或会产生胃酸倒流,或需药物治疗。一般此情况在6-12月会慢慢消退。术后半年内应接受营养师长期辅导饮食,避免发生营养不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一、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镜学》(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外临床、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胃镜发现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镜学》(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外临床、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

编码。 2.符合胃息肉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镜; (3)结肠镜检查 (4)胃放大染色镜。 (七)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1.术前完成胃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2.可使用镇静或麻醉药: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

NBI窄带成像内镜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窄带成像内镜 又称为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它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NBI内镜技术主要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如上皮腺凹结构,还可以观察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这种新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内镜医生区分胃肠道上皮,如Barrett食管中的肠化生上皮,胃肠道炎症中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胃肠道早期肿瘤腺凹不规则改变,从而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 1简介编辑 内镜窄带成像术(NBI)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已初步显示出它在消化道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NBI的窄带光谱有利于增强消化道黏膜血管的图像,在一些伴有微血管改变的病变,NBI系统较普通内镜有着明显的优势。目前,NBI已在多领域广泛开展,应用范围除消化道外,还包括耳鼻咽喉、呼吸道、妇科内镜与腹腔镜外科等。 2用途编辑 具NBI功能的内镜其外形和常规操作与普通内镜基本一致,在操作中可随时切换至NBI模式观察病灶。对于附带NBI功能的变焦放大内镜而言,在对病灶近距离放大观察后再开启NBI 模式,能更清晰地了解病灶表面的黏膜凹窝形态及血管等,方便对病灶进行定性与靶向活检。目前,NBI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包括: ①微小病灶的早期发现与诊断;②联合放大内镜观察其细微结构,进一步评价其特性并预测组织病理学结果;③作为病灶靶向活检及内镜下治疗的定位手段。 NBI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中下咽部早期癌、食管上皮内癌、Barrett食管、早期胃癌、结肠早期癌的诊断及检出率。 NBI图像中血管和粘膜的颜色对比率明显更大,易于对食管上皮微血管(IPCL)的形态观察和评价,尤其是对无经验的内镜医师更易于发现病变。与组织学金标准相比,使用NBI内镜对IPCL的评价预测肿瘤浸润深度的精确性可达85%,因此,日本内镜学会建议在食管鳞癌的筛检中应常规使用HR-NBI。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唯一癌前病变,使用NBI加放大内镜联合检查Barrett食管,较传统电子内镜更容易呈现鳞柱上皮交界处,能更清晰地显示Barrett 上皮血管网的形态,并能较好地对Barrett上皮进行粘膜腺凹形态分型。资料显示,放大内镜、NBI加放大内镜和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能清楚地显示上皮腺凹的比例分别为14%、61%和70%。另外,通过活检证实其对异型增生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42%、73%和79%。表明NBI 加放大内镜优于普通放大内镜,具有与染色放大内镜相近的诊断率。 大多数的胃癌被认为来源于一系列粘膜改变,经历Hp相关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到肿瘤。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胃粘膜表面微血管结构的观察可以提高胃癌前病变和早癌诊断的敏感性。放大内镜结合NBI系统虽然不能取代组织学检查,但是能预测胃癌的组织学的特征。NBI放大内镜通过照射到胃黏膜中肠化上皮顶端可产生淡蓝色冠(LBC),人们根据这一特点应用NBI放大内镜在萎缩性胃炎中识别肠上皮化生的区域。临床观察结果显示,NBI识别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3%。因此,NBI放大内镜通过淡蓝色冠这一特点,能较准确地发现胃黏膜中的肠上皮化生。 由于放大内镜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应用较成熟,且结肠黏膜较薄,微血管易见。因此,NBI系统对结肠疾病的鉴别和诊断帮助较大。NBI系统观察黏膜表面变化,判断肿瘤或非肿瘤病变的符合率比普通内镜和染色内镜高,敏感性强。NBI对结肠增生性息肉、腺瘤和早期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5.7% ,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2.7%。 3原理编辑 传统的电子内镜使用氙灯作为照明光,这种被称为“白光”的宽带光谱实际上是由R/G/B(红/绿/蓝)3种光组成的,其波长分别为605nm、540nm、415nm。NBI系统采用窄带滤光器代

放大内镜诊断早癌精选.

早期胃癌的放大观察与诊断 放大胃镜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微小病灶的发现与判断,尤其是对粘膜小隆起或缺损、糜烂的早期胃癌的诊断。放大内镜主要根据粘膜颜色、小凹小突的形态及血管密度、大小、分布与形状的改变等进行判断。因此有人提出放大内镜的“4大要素”:1、papilla;2、gastric pit或pit pattern;3、Capillary network与RAC;4、上皮细胞层。 (1) Pit pattern 由于胃酸的存在和作用,不少早期恶性病变只表现一些轻微的糜烂,而且有些早期胃癌一开始就伴随小溃疡生长,因此病pit pattern很难辨认。胃粘膜表面有比较厚的一层粘液,也给腺口观察和染色带来困难。胃癌背景粘膜特别是萎缩性或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胃炎,其腺管短,粘膜上皮细胞层菲薄,缺乏原本凹凸起伏的腺口形态,因此也很难清楚地观察到腺口分型。但随着放大内镜倍数和像素的提高,观察手段的改进,比如染色和NBI 系统的应用,仍然有它实际的价值。 一般而言,早期胃癌局部呈现特别发红或浅白色,有时也出现与周边相同的颜色。表面的腺口形态与癌瘤所在部位原来腺口形态相仿,但有许多异常的现象。当出现大小不同的腺体小凹或不规则的分枝状小凹,以及不规则的粗糙隆起或结构破坏的凹陷等均要考虑早癌的可能。 早期胃癌的分型与放大镜下的特征见表1。其中Ⅱ型早期胃癌的小凹小沟分型往往是粗糙、变形的FP 或SP。纯粹的Ⅱb型非常少,一般伴随Ⅱa或Ⅱc。如果出现中间无构造、FP和SP崩解,周围退色明显的Ⅱc型早期癌往往未分化型癌较多见。 在分化型癌,其病变区界限较清楚,局部发红或与周边同色。其中高分化管状腺癌则为比周围细小的C型腺口或卷曲的条纹状或尾根状、乳头状腺口特征。低分化时往往出现无构造或者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pit pattern腺口,有时则表现无构造和不规则腺口混合出现。当分化型胃癌伴有明显的溃疡存在时,需要鉴别溃疡周边是良性溃疡的再生上皮还是恶性再生上皮。一般来说,良性溃疡是从溃疡边缘向外侧生长,并从榔栅状到纺锤状、结节状依次出现的橙红色粘膜。恶性病变周边呈现大小不等、新旧不一的暗红色矩形再生上皮。在未分化型癌,癌细胞向深层浸袭而较少破坏上皮,但表皮正常血供受影响,因此表面出现退色或发白,呈现大小、形态均不规则的C、D小凹小沟分型甚至没有任何粘膜表层构造。 (2) Subepithelial capillary network 由于客观上受胃蠕动、大动脉搏动以及胃表层粘液和发生胃癌的背景粘膜病变等因素影响,胃腺的表面形态常常难以得到非常清楚的认识和鉴别,因此利用较大倍数的放大内镜和NBI系统对(Subepithelial capillary network,SECN)的观察与辨别具有重要意义。 发生早期胃癌时,在癌变的周边处于正常的粘膜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具有规则分布的SECN(regular SECN pattern),而癌巢内部的小血管形态则根据组织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分化型胃癌病变区,外围非癌区皮下规则排列的毛细血管和集合静脉即SECN消失,出现了大小、外形和分布相对不规则的微小血管(irregular microvascular pattern),非癌区和癌变区因为血管发育和分布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分界线(a demarcation line)。未分化型胃癌的癌巢区,颜色浅谈,regular SECN pattern密度减少,或者没有明显的微小血管分布(reduced or disappeared microvascular pattern)。这种现象被认为与分化型胃癌向粘膜表层扩大生长、血管丰富,未分化型胃癌是向周围和深部全层性浸润与破坏性生长而血管稀少特性有关。 利用NBI系统观察早期胃癌的微血管像与单纯的电子放大内镜有些区别。分化型胃癌大多数呈现相对规则、密度较高的网格状(fine network pattern)特点,一部分。未分化型癌大多数呈现不规则的、密度稀少的卷曲皱褶状或螺丝状(corkscrew

手术器械用于腹腔下袖状胃切除手术用名称规格数量

附件: 2、手术器械 用于腹腔下袖状胃切除手术用。 3、担架推车 用于胃肠血管外科代谢病人的转运。 1)规格:全长1930mm、全宽663mm误差±5mm。 2)、背部升降0~70°气压弹簧无级操作;高低升降510~850mm手摇柄操作,手摇柄不用时可收纳; 3)、床框架为部分钢制、部分为铝合金制造。 4)、床板采用PP树脂成型制品。 5)、侧护板:推车两侧都应安装树脂材料制成的护板,可以水平固定,带有安全设置。 6)、侧护板上设有角度显示,可显示背板升起的角度,设有凹形槽,预防输液管、引流管滑落。 7)、滚轮:中控锁双面轮,四个直径≥150毫米原装进口滚轮,推车四角都要安装中控锁踏杆。 8)、独立的中心第五轮系统:应装备独立的中心第五轮系统,推车两侧都安装操作踏杆。 9)、具有一个含碳可导电脚轮。 10)、转运床垫:面料防水加工,四角装有拉链,外部面料可水洗,在布料中导电性的线,可有效消除转运过程的静电产生。 11)、病床两侧设引流袋挂钩位置共计10个,可悬挂药剂袋、引流袋及污物袋。标配4个挂钩。 12)、输液架插孔:在推车四角各有一个输液架插孔,输液架可以被固定在插孔中。标配输液架,有输液架收藏孔。 13)、床体底部配置两段式托盘,并设置漏水孔。 4、电动直立床 1、用途:适用于偏瘫、截瘫及脑外伤等障碍者进行恢复性站立训脚踏板角度可调节,也可用于踝关节的矫正训练。 2、质量层次:国产 3、参数:外形尺寸/cm:192(L)×80(W)×106(H)(平放) 191(L)×80(W)×196(H)(直立) 床面高度/cm:53 床面宽度/cm:60 床面角度转动范围:0°~ 8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 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治疗内镜前沿技术”学习笔记

“治疗内镜前沿技术”学习笔记 华人消化内镜论坛第二十八期—2017.02.28 19:30-21:30,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范志宁主任、王翔主任做客华人消化内镜论坛QQ群,就“治疗内镜前沿技术”进行授课及回答全国网友提问,子敬(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潘新智)记录下部分内容摘要分享如下:华人消化内镜论坛吴梓雷主任:今晚我们有幸请到了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范志宁主任、王翔主任,很感谢范主任,让我们梦想成真请到了国内外知名教授,热烈欢迎两位教授在百忙的工作中,不辞辛苦来给我们授课。下面把时间交给主持嘉宾王翔主任。主持嘉宾王翔主任:大家晚上好,今晚很荣幸来到这个平台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感谢吴梓雷主任的邀请,华人消化论坛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以下是范志宁主任的简介:今晚范志宁主任给我们带来的是“治疗内镜前沿技术”。欢迎范主任。范志宁主任:各位在线的同道,大家晚上好,感谢感谢吴梓雷主任的邀请,今晚授课内容是“治疗内镜前沿技术”。希望通过交流能对大家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治疗内镜技术的发展趋势-由内而外,粘膜层-EMR,粘膜下层-ESD,固有肌层-POEM,全层-EFR。二、NOTES(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1、我院已完成8例经阴道宫外孕输卵管切除术(国内率先开展)。2、经肛门途径-结肠切除中的应

用。3、经食管途径-动物研究。4、内镜保胆术-经口内镜下胆囊引流:1)透壁途径,对于95%以上不适合手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有效,但不适用于萎缩性胆囊炎或充盈性结石。2)经乳头途径: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率高达90%,有利于经皮胆囊造口术引流管的拔除。5、内镜保胆术-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穿刺。三、EFR(内镜全层切除术):1、适应证:起源于固有肌层凸向浆膜下生长并与浆膜层紧密粘连的消 化道良性肿瘤及不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间质瘤。2、相对适应症:1)EMR或ESD手术后复发,有瘢痕形成者。2)肿瘤位于粘膜肌层或肌层,粘膜下挖除苦恼者。四、STER(内镜经粘膜下层隧道肿瘤切除术):1、适应症: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胃SMT,直径小于3.5cm,一般贲门部、胃体小弯侧和胃窦大弯侧的SMT是最佳适应症;而胃底、胃体大弯侧以及胃窦小弯侧的SMT不宜采用STER的方法进行切除,建议采用ESE或EFR方法切除。2、胃肠镜检查发现SMT诊治流程:1)CT、EUS明确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2)直径小于1cm,随访;食管及贲门直径大于5cm,基他部位直径大于3.5cm,其他治疗。3)食管及贲门直径1-5cm,其他部位(胃体及胃底近贲门部、胃体小弯侧和胃窦大弯侧、直肠)直径1-3.5cm,如无高危因素,适合STER。 五、POEM(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已广泛应用于贲门失驰缓症的临床治疗。

放大内镜、色素内镜

一、色素内镜 (一)概述 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y)又称染色内镜(Staining-endoscopy),指通过各种途径,如口服、直接喷洒、注射等等,将色素染料导入内镜下要观察的黏膜,使病灶与正常黏膜颜色对比更加突出,有利于病变的检出与诊断。1966年日本学者Yamakawa最先发明了内镜染色技术,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染色、显色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色素内镜的操作 1. 内镜适用染色剂条件: (1)无毒无害; (2)对黏膜有良好的亲合性 (3)既能使病变形成形成色彩对比,又能如实反映黏膜细微的变化 (4)价廉易得 2. 色素投入途径: (1)直接法:即在内镜下直接喷洒色素的方法。 (2)间接法:经口服色素后再进行内镜观察的方法。 3.常用染色方法 (1)Lugol碘液染色 ①染色原理:正常食管鳞状扁平上皮细胞富含糖原,糖原遇碘后呈棕色,而癌变组织、异型增生上皮细胞因糖原明显减少或消失而成染色不良的淡染状态或不染状态。 ②适用范围:Lugol碘液染色主要用于食管黏膜的内镜检查。 ③操作方法:常用浓度为1.5%~3%碘液在常规胃镜检查后用洗涤喷雾管均匀喷洒于病变部位,约10秒钟后立即用温水冲洗吸引后观察,必要时可重复喷染,总量为10~20ml。 ④内镜下表现:正常食管黏膜染成褐色,呈褐色草席纹状,病变部位为不染区或淡 染区(参见图1)。 图1 A常规内镜下食管黏膜表现 B Lugol碘液染色后可见不染区 本图引自Vdronique Meyer et al,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1997; 45(6):480-4 ⑤注意事项:在染色前应注意患者有无碘过敏;碘液具有刺激性,可引起患者胸痛、恶心、呕吐、烧心等症状,故在操作前应向患者充分交待;染色时应尽量选用比较稀的碘液,尽量减少碘液的用量,结束后可用清水冲洗干净并将胃内残留的碘液吸掉,必要时可用硫代硫酸钠中和;食管良性溃疡、炎症、异型增生等病变碘染后也可呈现淡染或不染,因此碘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