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橄榄型”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思维

“橄榄型”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思维

“橄榄型”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思维
“橄榄型”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思维

“橄榄型”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思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使地区间、阶层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贫富悬殊问题日益凸显。为构建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收入分配结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被提高到战略高度。因此,不断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农民收入分配问题是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关键,进而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和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推行建立第三次分配体系,对于我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橄榄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从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到马克思,再到当今的主流经济学家,都高度重视和关注财富的分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仅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关注点,而且也重在反映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关系。

一、对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以往研究的整合

现阶段对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我国

收入分配格局的探讨。总结已有研究表明,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界定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1. 由“纺锤型”逐渐向“金字塔型”过渡。葛成,刘震(2010)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在1988年、1995年以及2002年开展的三次全国范围城镇住户抽样调查数据(CHIPS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进行了测算。测算数据显示,1988年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中,最高与最低收入人数都较少,呈现出比较标准的“纺锤型”结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纺锤”型逐渐向“金字塔”型过渡。

2. “洋葱头型”结构。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情况下,市场要素与财富分配之间关联也就日趋密切,并成为决定收入分配格局结构的主流条件,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分化的重要因素,进而引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周建国(2008)在对相关数据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呈现“洋葱头型”,且未来的发展具有有可能朝着“金字塔型”和“橄榄型”两种方向发展。他进一步强调指出,如果社会分配结构朝着两级分化格局演变,那么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将可能由现在的洋葱头型转化为金字塔型甚至出现“断裂”的结果。

3. “倒钻石型结构”。钟茂初,宋树仁,许海平(2010)采用指数平滑法(Exponential Smoothing)对2007年我国居民收入格局进行了实证性刻画,以求得平均数的指数平滑预

测结构。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呈“倒钻石型”结构。其中对2000年中国收入格局进行刻画得出我

国“收入水平――人口比重”格局是“金字塔型结构”,并

初步总结了我国收入格局的基本态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收入格局已由金字塔型结构演进为到钻石型结构,最低收入层级的人口比重开始减少,逐步从金字塔结构向橄榄型结构过渡。

因此,在对已有研究的深入剖析与整合的基础上,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讲,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呈现的变化态势是:实现了由1988年“纺锤型”-2000年“金字塔型”-2007年“倒钻石型”收入格局的转变,逐步走向“橄榄型”收入格局。

学术界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结构的研究多重视实证

性分析,而纵观整个研究已有成果而言,缺乏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格局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分析。近几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大体上仍然呈现“金字塔型”结构。而在我国,之所以形成“金字塔型”分配格局是有其历史的必然原因。

1. 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在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农业作为一种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的产业,其效益低下,农民平均社会劳动熟练程度低。在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一小部分农民由于政策导向通过技术

培训逐步由农民转变为工人、乡镇企业主;另外一小部分农民通过技术下乡,学习先进的农业耕作方式,逐步成为高产大户。但相对于巨大的农民人口基数而言,这些小范围的转变显得微不足道。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些地区逐步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产业链升级,使农民不断增加收入;但现

代农业的飞速发展,使一些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的农民不能与其发展速度相适应,仍然延续着传统农耕模式,从而无法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在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目前还尚未完全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同步转变,一部分流动的农民工群体也仍处于低等收入行列。

2. 民营资本带动就业的优势未充分发挥。我国现阶段民营资本多集中于高收益性行业,一个行业的盈利水平是决定民营资本是否进入某一行业的重要选择依据。目前,对于民营资本发挥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还尚未明显表现出来,受地域、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限制,民营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尤其是民营资本向县域流动,开拓广大农村市场方面还显得后劲不足。民营资本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过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资本在参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使部分农民增收千元左右。但总体而言,民营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的拉动作用不甚明显。仍需加大对民营资本的鼓励和支持力度,通过民营资本的县域流动,提高农民的就业率,既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带

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双赢的有效手段。

3. 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区域资源禀赋不同,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尤其是我国农村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呈现拉大的趋势。其中2011年,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收入为9 585.04元,东北部地区为7 790.64元,中部地区为6 529.93元,西部地区为5 246.75元,地区间农民收入最大差距为4 338.29元,由此可见,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我国农民收入的巨大差异。由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其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的较大差异,使农业生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农民收入随着气候自然资源而变化,所以呈现不稳定状态,使大部分农民仍处于低收入群体中。二、深化改革视域下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1. “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内涵。“橄榄型”,顾名思义,就是把收入分配格局描述成橄榄球的型状即两头小,中间大。就经济理论构架上来讲,是希望低收入者、高收入者在社会中是少数,中等收入的人群占绝大多数。这种分配格局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追求的社会收入分配格局构

建的目标和方向。改革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由“金字塔型”分配格局向“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转变,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是

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的目标。

邓小平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归宿,而实现的路径则是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的地区带动另外的地区。这些认知对我们今天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就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主要体现了对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视。之后,中央又召开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专题会议,以制度性建设保障分配合理,将分配格局分为高、中、低和非法性几个层面做为可行性设计的切入点,以层次化措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2010年4月,温家宝首次代表政府提出,缩小当下收入差距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渐次形成和建立“橄榄型”分配格局。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橄榄型”分配格局。这种格局被形容和定义为:利益主体多元,包括高中低收入群体;利益关联多元,包括个人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各行业之间等;利益来源清晰,厘清了合法收入和隐性收入、非法收入等界限。如此,事关民生改善的分配格局就较为清晰的日渐呈现出来。

“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收入分层,以中等收入者为主,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个比例在50%以上,而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比重相对较小的

收入结构。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形成了这一分配格局,其中在欧美、日本等国家,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已经占到了全社会的70%以上。而对于我国而言,应赋予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发展的内涵,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时期,对物价水平、消费环境、地区差异等综合因素进行比较考虑,收入及生活水平保持在中等或相对水平之上的中等收入者

比重不断上升,并逐渐趋于50%的比例结构,而低收入人口比重逐步缩小。二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内涵。随着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不断提高,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由低收入人群基数大逐步向“两头小、中间大”的稳定格局转变,从而调节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的比例关系,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 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日益加重。这种贫富差距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要加快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的格局。

(1)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

选择。长期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一直呈现低收入人群比重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小的格局。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进一步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以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其中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的又一着力点。“金字塔

型”分配格局中,内需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实现低收入者向中等收入人群的转变,使消费需求与消费支出同步,以消费劳动经济增长新的制高点。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低收入人群充分的收入保障是其社会归属感的重要体现,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缩小低收入人群的比例,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归其根源是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

国情的需要,是我国不断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成效机制的正确选择。

(2)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

有力着眼点。建立橄榄型社会分配结构是调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手段,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农村居民过低收入等现象矛盾突出,迫切需要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领域的改革,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就是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为主要目标,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为抓手,逐步实现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3)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

保障。相对于“金字塔”型收入分配格局而言,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更加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中有关键一招,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这一部分人的比重扩大了,分配格局“型状”也就发生了巧妙地变化,中间部分得以扩大,两头部分相对缩

小,社会稳定自然而来,社会和谐水到渠成。因为,中等收入阶层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概念,而且也表示收入水平达到中等的社会全体。因此,当前我们应加快推进以“提低”为主线,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实现收入分配格局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的逐步过渡。

三、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政策建议

1. 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立足当下我国收入格局来讲,低收入者比重大,“提低”是改变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提低”?国家首先是看到并肯定低收入者身上的潜力,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通过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培育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以拉动就业。其次,重视要素投入,提供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成长的必备性要素和选择性要素,以提高低收入者的职业素质和谋生能力,增加其实际收入。再次,在制度安排上,进一步深化改革、部署和调整“提低”相关的教育、就业和户籍等方面,突破壁垒性障碍,以确保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活力。

2. “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收入分配问题是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重中之重。从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现状来看,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收入分配领域中的突出矛盾。然而,农村劳动力资源禀赋少、农民收入低是我国城乡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症结所在。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尤其是解决好农民的收入分配问题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改

革的重点。“只有中部崛起才能缩小两头”,为此,我们应逐步打破我国二元经济、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建立健全农民可支配性收入的相关保障体系,提高对农村各项公益性事业的扶持力度,逐步实现城乡机会均等、资源分配均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加快实施农村居民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实现教育公平、就业公平,使农民这些低收入群体有更加公正、公平的机会,加快建立以“提低”为主要制度设计的收入分配新格局。 3.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建立第三次分配体系。如前文所述,当前,在分配机制上,我国还存在与“橄榄型”分配格局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突破“逆向调节”的桎梏,探索建立第三次分配体系尤为重要。初次分配在整个分配环节中起到基础性作用,配套的薪酬体系是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性

收入的有效途径。然而,仅仅重视初次分配是远远不够的。再次分配是“调高、扩中、提低”的关键环节,是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的必经步骤。再次分配集中解决的是外围保障、社会服务、保险救助等问题,通过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持等方式,保障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现在,我们在进行分配调节时,基本依据仍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其

他分配方式兼顾并存,基本思路则就是做到“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相统一”,“重视公平和提高效率相统一”。

根据国外收入分配调节的已有经验,国外发达国家在宏观领域三次收入分配的过程中采取了立法、税收、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措施,在微观领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探索、完善和试行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相结合的新型收入分配流程和环节。与前两次的分配不同,第三次分配的重心主要集中在社会财富向低收入者的转移

和支持,依托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慈善机构、公益组织和民间团体等。虽然第三次分配强调社会阶层之间的内部财富转移,政府进行直接或间接宏观调控的作用较小,但是,政府也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应该积极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关怀人本、回馈社会,在政策上给予其发展慈善事业、投身公益事业的优惠与便利,促进高收入者与中低收入者之间的沟通,缩小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 葛成,刘震.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变化与刺激消费的政策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0,(4).

[2] 周建国.金字塔还是橄榄球?――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趋势探析[J].学习与实践,2008,(9).

[3] 钟茂初,宋树仁,许海平.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刻画及其“倒钻石型”现状[J].经济体制改革,2010,(1).

[4]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6,(6).

[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一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13-11-16.

[7] 刘娜.国外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借鉴及启示[J].生态经济,2013,(9).

[8] 王小鲁.我国收入差距分析及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义剩余价值与和谐社会的建构研究”(项目号:13BKS042)。

作者简介:李茗茗(1987-),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5-06-22。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2011年吉林省申论热点标准表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背景链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今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把收入分配提到了非常突出位置,既是对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也是要解决社会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 【标准表述】 [权威观点] 中国要认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就是逐步提高两个“比重”,一个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第二个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这两个比重都是更多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不仅要 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总理 [原因]

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之间不仅在居民收入水平上差距明显,而且在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是行业收入差距。导致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垄断及不公平竞争的存在。 三是地区收入差距。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而且这一差距还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 [深度分析] 收入分配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利益调节问题,但实际上与一定时期的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往往是紧密相联的。 从社会问题看,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科学,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能够减少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定器。反之,就会诱发、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从政治问题来看,收入分配的制度安排,不仅体现着政府的政策导向、价值目标等,而且也直接检验着其政治结构、政治过程的合理性。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群体性事件增加,甚至会直接威胁到政治稳定。 [措施]

2016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

2016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2016年2月3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若干意见》共分七个部分: 、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准确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三、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 四、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五、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 六、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七、加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完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我们已经制定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 坚持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 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

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 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 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 关于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通知》(国发〔2016〕22 号)、《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16〕58 号)、《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16〕56 号)、《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16〕59 号)和《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16〕88 号)的规定,对这次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具体问题,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套改年限的计算 这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套改工资的套改年限,是指工作年限与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简称学习年限,下同)合并计算的年限,其中须扣除1993 年以来除试用期外不计考核等次或不称职的年限。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是指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在大专及以上院校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只适用于这次分配制度改革,不涉及工龄计算问题)。工作年限与学习年限不得重复计算。在这次工改期间,任何地区、部门、单位一律不得更改参加套改人员的工作年限。 (一)工作年限。从本人参加工作当年起计算(只适用这次工资制度改革)。例如,1996 年参加工作的人员,如实际工作时间没有间断,截至 2016 年的工作年限为11 年。 1.折算的工龄不计算为套改工资的工作年限。 2.如工作年限有间断,按规定合并计算的,其当年只计算一次,不重复计算。例如,某

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精)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集团公司 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 (讨论稿) 为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经贸企改[2001]230号)、国务院《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国办发[2000]64号)以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2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第一章指导思想 一是紧紧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总体目标,深化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接受监督指导”的新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二是树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能充分调动职工能动性的分配机制。

企业应根据其自身发展战略和规划,设计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发挥劳动力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形成有效的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工资能增能减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的薪酬制度对外要有竞争力,对内要具公平性。 第二章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企业是分配工作的责任主体。企业应在集团公司监督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分配。 二、遵循严格定岗定编,科学进行岗位分析和岗位测评的原则。企业薪酬标准要在科学定岗、定量测评的基础上确定。 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原则。 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工资标准要向关键管理岗位、高技术岗位、高技能岗位、高级科技人才、企业营销人员倾斜,拉开他们与一般人员的工资差距。岗位工资要以突出岗位因素为特征,职工工资要易岗易薪,岗变薪变。 积极探索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途径和方式。 四、效益决定工资原则 职工工资是由企业的效益来保证的,并且根据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上下浮动。要形成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情况能上能下的分配机制,使得企业职工人人关心企业效益。

橄榄型分配制度

中国离橄榄型格局多远? 对于当今国际格局的划分,想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中国最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仍有较大的差异,首当其冲的体现在了政治经济领域。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路线,坚持公平分配的制度。但遗憾的是,不得不承认中国当前实行的分配制度还不够完善,以至于在收入分配这块中国较为落后,尤为基尼系数体现上,中国早已越过0.4的警戒线成为国际上有名的贫富差距大国。 当今国际上的分配格局主要有,金字塔型、倒丁字型、哑铃型,橄榄型等。而中国仍处于发达国家形成橄榄型前的金字塔型,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的“贫困”人口实在过于庞大。但相比于落后国家的倒丁字型而言,中国倒也显得稍微有些合理。鉴于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国家经济研究院将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模式分为4类。 第一类是以瑞典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式的国家。同英国一样,它是一个从摇篮到墓地的福利国家,不仅追求经济安全以保护人民免受各种风险,而且追求公平的收入分配以保证所有的公民能享受满意的生活水平。无论是住房,就业。医疗保险。。。瑞典的福利面面俱到,而且水平相当高。以上种种向世人证明的瑞典的低基尼系数不是空穴来风,是以高福利来造就社会的公平。 第二类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合作主义的福利国家。主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这三点与目前中国所提倡的方针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政策虽好,实现却难。因为德国的公共支出较多,据统计德国有80%的家庭受到政府的某种补贴。虽然德国的福利与瑞典

一类的摇篮墓地福利有所差距,但其本身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德国公民在收入方面差距很小,基尼系数也一直保持较低。 第三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资本主义式的福利国家。它的税收制度是其缩小贫富的根本,例如贫穷的家庭不支付所得税,中等家庭支出15%,而富裕家庭则需要支出30%不等。但不得不提的是,美国这一超级大国,能源消耗大国,经济大国却也是一个贫富差距大国,从美国的数位大亨其资产可顶过国际上最贫穷的10个国家的收入,其富裕可见一斑。 第四类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互惠式分配机制,虽然其社会保障支出很少,甚至不如中国,但它的维持农产品高价,对小企业优惠等从第一次分配入手,使得它成为有名的低基尼系数国家。 而反观中国的公平分配制度,政策市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从改革开放到2008年,我国的人均GDP上涨了60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上涨过46倍,而农民的纯收入仅涨了36倍。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最高的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比最低的新疆,甘肃等搞了10000左右,而2000时候仅是5000元,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差距冲击着刚刚睡醒的中国,中国的崛起充满坎坷,处理不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很可能引发出种种问题。例如:经济增长缓慢,甚至是经济负增长;特权者增多,引起社会动乱。。。因此缩小贫富差距,建设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模式迫在眉睫。 建设橄榄型的分配格局对于中国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这事从改革开放起就已经提出

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和措施

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和措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明显扩大,也由于这原因,社会出现了各种的社会问题。当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任务。在此我们探讨一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现实意义及具体的改革实施措施。 自从党的十六大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收入分配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公正收入分配制度的新措施。上述措施的实施对于遏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而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尽管如此,我国收入分配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大,分配关系紊乱,制约机制缺失等。 首先,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走低,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不足。一般来说,初次分配造成收入不平等,再分配缓和并缩小不平等。但我国当前的再分配却加剧了不平等,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平等问题尤为突出。 这其中包过1.尽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一定缓解,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过大。2.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过大,而城镇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3.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其次,收入分配关系紊乱,直接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自从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在我国建立起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随之也在我国建立起来,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渐在我国建立起来,但是收入分配制度在现实中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造成收入分配关系紊乱,直接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其表现在1.政府过多涉入收入初次分配。2.相关劳动法令得不到有效执行,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最后。制约机制缺失,缺乏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它们收入分配功能的发挥。1.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差距调节不

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国人部发〔2006〕56号)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的精神,适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改革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改革的原则 (一)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列,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二)适应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的要求,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 (三)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坚持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进一步增强事业鱼位活力。 (五)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分配欣序,理顺分配关系。

二、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建立岗位绩效工作制度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4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 1、岗位工资 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也技术岗位、营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10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里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级。不同等级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附表一至三》,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2、薪级工资 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对专业技术人显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蜡对应一个工资标准《附表一至三》.对不同岗位规定不同的起点薪级。工作人员根据工作表现、资历和所聘岗位等因素确定薪级,执行相应的薪级工资标准。. 3、绩效工资

从西方国家分配制度的变迁看和谐分配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目标,而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领域的不和谐是制约社会和谐的显著因素。西方国家分配制度的变迁过程告诉我们:和谐分配就是要形成效率和公平兼顾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它是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初次分配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效率,再分配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体现公平。 关键词:和谐分配;“橄榄型”分配格局;公平;效率;初次分配;再分配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020-03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目标。目前,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很多,其中,经济领域中的收入差距过于悬殊是制约社会和谐的最显著因素。因此,和谐社会首先要求和谐的分配。那怎样才算和谐的分配呢?西方新制度学派认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我们在改革初期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而近来又提出了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且先不论二者孰轻孰重,有一点是肯定的:和谐分配,公平、效率一个也不能少。换言之,和谐的分配应该是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但又充满生机活力的状态。 一、我国分配不和谐的主要体现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分配体制具有“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大锅饭”情节,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铁饼型”分配格局。它的特征是最高收入人群和最低收入人群没什么差别,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相当平均。在这样的分配方式下,无法突显每个人的经济贡献,严重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1]。尽管公平,却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这显然不是我们要求的和谐分配。 计划经济导致效率缺失,使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十分重视经济增长问题。这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然而经济快速发展通常带来的不是“帕累托”改进,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改革中利益的调整,使社会成员在收入总水平提高的同时各社会群体间的收入差异也在逐年拉大。例如,不同经济成分员工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同一工作岗位在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区域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新兴和传统产业就业者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在岗位者与下岗失业者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等等。从而形成了第二种“尖帽型”分配格局。尖帽型的显著特点就是贫富悬殊,贫多富寡,社会上很少数人的收入水平远远处于平均水平之上,而有少数人的收入水平处于平均水平左右,但是大多数人的收入大大低于平均水平,仅仅处于贫困和温饱之间。这种格局可以从我国的一系列数据中体现出来。我国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人口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这1%成为了中国最富有的人口,构成了中国尖帽型收入分配的帽尖部分。其次,占另外少数人口的帽身部分,无疑就是城市广大的工薪阶层和农村少数的先富农民。这些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5%左右,即4.5亿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 422元,不及“帽尖阶层”10万元的10%。再次,在占中国总人口64%,即8.3亿左右的农村低收入水平人口和少数城市贫困人口中,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936元,在城市的受贫困救济人口平均水平只有2 700元左右。这些人口的低收入,仅相当于“帽身阶层”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31%,并且不足“帽尖阶层”收入水平的3%。无疑,所有这些64%左右的低收入人口构成了中国收入分配中最广大的“帽沿阶层”。于是,由帽尖、帽身和帽沿三个阶层就构成了中国完整的“尖帽型”收入分配格局。不难看出,“尖帽型”收入分配状况意味着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大多数人陷入生活不能同经济增长而同步改善的“发展陷阱”,造成社会不稳定,其结果很有可能使经济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均gdp由1 000美元向3 000美元过渡的特殊时期,而这一时期,正是社会矛盾集中且多发的敏感期。其中,

略议“橄榄型”分配格局

略议“橄榄型”分配格局 一、什么是“公平的”分配? 一些人认为要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这个社会存在着大量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需要用一个橄榄来拯救。这对于广大贫弱的下层小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大的福音。 问题在于:在目前富人阶级已经牢牢地占据了统治地位、占有了一切财富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情况下,所谓的“公平”、“公正”是可能的吗? 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准确点说:它已经相当陈腐了。 150 年前,当社会主义开始在欧洲兴起的时候,一些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便打出了“公平分配”的招牌,而一些庸俗的社会主义者又鹦鹉学舌、从资产阶级那里接过这个口号,把自己的政治纲领规定为“要求公平分配劳动所得”。对此,马克思指出: “什么是‘公平的 '分配呢?难道资产者不是断定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 '分配吗?难道经济关系是由法权关系来调节,而不是相反地由经济关系产生出法权关系吗?难道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关于‘公平的 '分配不是有各种极为不同的概念吗? “把所谓分配看作事物的本质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是根本错误

的。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庸俗的 社会 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哥达纲领批判》) 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这三十年,资本所有者利用强力迫使一部分工人离开工厂,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权;而在农村,那些由于权力和资本的劣势在“竞争”中处于下风的广大农民,则不得不背井离乡,去为那些肚饱肠肥的资本所有者打工卖苦力,以换得一点养家糊口的工钱。那些掌握着生产资料的资本大佬们呼风唤雨、恣睢横行,恃强凌弱、为所欲为。这种情况下,他们会甘心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把已经装到口袋里的金币拿出来,分给那些依附于他们权力和生产资料上、不得不对他们百依百顺的穷鬼吗? 二、所谓的“中等收入者”会是劳动者吗? 社会主义应该在自己的旗帜上鲜明地书写两个大字:劳动! 而所谓的“中等收入者”又会是些什么人呢?会是劳动者吗?工业化开始后的西方资本社会是如何分配社会财富的,我们可以从一位早期社会主义者的一段文字中窥到大概: 在一个100人的部落中,其中10 个最富的人就会对另外10个人说:如果你们做我的听差,你们就可以有饭吃;对另外10 个最强壮的人说:你们来保卫私有财产的法律;又对另10 个人说:你们来保管我们储存的物品;又对另外20 个人说:你们来给我们建设宫殿、围墙和

聚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聚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国务院已同意建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加强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统筹协调。在我国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革应在哪些领域取得重点突破? 缩小差距成近期收入分配改革重点 据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介绍,近期收入分配改革将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落实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涉及进一步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进一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等四方面。 有关部门将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完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为进一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国家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还将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推进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 另外,国家将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法律法规,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我国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努力挖掘新的就业增长点。积极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完善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作用。 去年,我国27个地区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幅为17%。19个地区调整企业工资指导线。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治理,促进了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 缩小差距需要标本兼治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既要在收入分配政策、制度、措施上想办法,更要革除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经济社会体制弊端。”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从短期看,需要继续加大支农和惠农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奖金的按时足额发放;适时上调社会保障标准,包括适度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新农保、新农合的标准;完善农业用地、宅基地被征用后土地增值的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13号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 发布时间:2007-09-29 20:57:02 发布人:中国人事工资网 新闻来源:国家人事部 国人部发〔2006〕113号 ━━━━━━━━━━━━━━━━━━━━━━━━━━━━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三个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财政厅(局)、教育厅(教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人事、财务、教育司(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6号)和《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9号)文件精神,制定了《高等学校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中小学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页为著作的封面,下载以后可以删除本页! 【最新资料 Word 版 可自由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六年十月七日 高等学校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结合高等学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本实施意见。一、实施范围 这次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限于国家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建制成人高等学校中2006年7月1日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 高等学校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企业举办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不列入这次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但由学校派遣到校办企业工作,现仍属学校事业编制、工资关系仍在校内的工作人员,列入这次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范围。 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 高等学校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 (一)岗位工资的实施。 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高等学校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9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 (附表一至三)。高等学校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1.专业技术人员。 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员按本人现聘用的专业技术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具体办法是:经人事部批准,聘用在教授一级岗位的人员,执行一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教授二级岗位的人员,执行二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教授三级岗位的人员,执行三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教授四级岗位的人员,执行四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副教授一级岗位的人员,执行五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副教授二级岗位的人员,执行六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副教,授三级岗位的人员,执行七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讲师一级岗位的人员,执行八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讲师二级岗位的人员,执行九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讲师三级岗位的人员,执行十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助教一级岗位的人员,执行十一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助教二级岗位的人员,执行十二级岗位工资标准。高等学校中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现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在高等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并完成岗位聘用(任)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暂按以下办法执行:聘为教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四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副教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七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讲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十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助教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十二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十三级岗位工资标准。待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并按规定核准后,专业技术人员再按明确的岗位等级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2.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任命的职务)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具体办法是:聘用在部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二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局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三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局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四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处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五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处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六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科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七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科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八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科员岗位的人员,执行九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办事员岗位的人员,执行十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 3.工人。 高等学校工人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技术等级或职务)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具体办法是:聘用在高级技师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一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技师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二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高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三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中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四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初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五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普通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普通工岗位工资标准。 (二)薪级工资的实施。 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附表一至三)。对不同岗位规定不同的起点薪级。工作人员按照本人套改年限、任职年限

题关于印发进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

【标题】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内容分类】劳动报酬与福利【颁布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颁布日期】2000110 6 【实施日期】2000110 6 【主题词】劳动工资意见通知【发文号】劳社部发〔2000〕21号 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0〕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 为了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工资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们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地区加强这项工作的指导,坚持改革方向,认真总结经验,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劳动和社会 保障部 二○○○年十 一月六日 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和五中全会《建议》的精神,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现就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总体目标,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企业结合推进劳动用人制度等项配套改革,根据生产经营特点自主建立科学、规范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拉开各类人员工资收入分配差距。通过改革形成有效的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及工资能增能减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1.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章节训练-第4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 [单选题] 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是( )。 A.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B.完善再分配机制 C.让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D.保护劳动所得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是让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2 [单选题] 对党的十八大关于“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部署,理解错误的是( )。 A.必须健全初次分配制度和着重保护劳动所得 B.必须在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上强化政府责任 C.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形成金字塔型分配格局 D.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方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党的十八大对收入分配制度作出的部署。党的十八大对收入分配制度作出新的部署:(1)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必须健全初次分配制度和着重保护劳动所得;(2)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必须在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上强化政府责任;(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还要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方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3 [单选题] 我国必须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主要是由()决定的。 A.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主义的本质 C.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D.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特殊的初级阶段.这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4 [单选题]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问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 [单选题]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采取的()。 A.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B.国家干预方式 C.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方式 D.国家税费征缴方式 参考答案:A

“橄榄型”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思维

“橄榄型”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思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使地区间、阶层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贫富悬殊问题日益凸显。为构建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收入分配结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被提高到战略高度。因此,不断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农民收入分配问题是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关键,进而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和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推行建立第三次分配体系,对于我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橄榄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从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到马克思,再到当今的主流经济学家,都高度重视和关注财富的分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仅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关注点,而且也重在反映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关系。 一、对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以往研究的整合 现阶段对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我国 收入分配格局的探讨。总结已有研究表明,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界定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1. 由“纺锤型”逐渐向“金字塔型”过渡。葛成,刘震(2010)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在1988年、1995年以及2002年开展的三次全国范围城镇住户抽样调查数据(CHIPS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进行了测算。测算数据显示,1988年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中,最高与最低收入人数都较少,呈现出比较标准的“纺锤型”结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纺锤”型逐渐向“金字塔”型过渡。 2. “洋葱头型”结构。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情况下,市场要素与财富分配之间关联也就日趋密切,并成为决定收入分配格局结构的主流条件,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分化的重要因素,进而引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周建国(2008)在对相关数据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呈现“洋葱头型”,且未来的发展具有有可能朝着“金字塔型”和“橄榄型”两种方向发展。他进一步强调指出,如果社会分配结构朝着两级分化格局演变,那么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将可能由现在的洋葱头型转化为金字塔型甚至出现“断裂”的结果。 3. “倒钻石型结构”。钟茂初,宋树仁,许海平(2010)采用指数平滑法(Exponential Smoothing)对2007年我国居民收入格局进行了实证性刻画,以求得平均数的指数平滑预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市场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机制,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增强中央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深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深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是增强中央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中央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企业用工分配管理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僵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部分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内部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收入能增不能减等问题仍然存在。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推进企业内

部机制转换,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央企业深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企业功能定位相配套的市场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管理体系,构建形成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用工结构更加优化,人员配置更加高效,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健全,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规范,企业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为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提供保障。 二、强化任职条件和考核评价,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一)完善以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为核心的管理人员职级体系。中央企业要建立健全管理人员岗位体系,明确各层级管理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合理使用不同层次人才。不断完善管理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搭建平台。按照集团化管控、专业化管理、集约化运营的要求,科学调整组织结构,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和配置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 (二)健全以综合考核评价为基础的管理人员选拔任用机制。中央企业应当建立管理人员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以综合考核评价为基础,通过竞争上岗、公开选聘等多种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优秀管理人员。强化管理人员考核评价的日常监督管理,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职务升降、薪酬调整紧密挂钩。对于经考核评价不能胜任工作的,应当调整岗位、降职降薪,真正做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途径分析

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途径分析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居民收入也在日益提高,但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分配差异两极分化现象日益突出,这也成为当前最受民众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针对当前收入分配不均状况,国家审时度势,提出“橄榄型”收入分配这一创新理念。本文围绕国家收入分配两极化现状,分析“橄榄型”收入分配的作用及要求,深度探讨政府在“橄榄型”收入分配中应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橄榄型”收入;分配不均;政府作用

Analysis on the Ways to Constructing an " the Olive Model " Income Allocation Author’s Name: Zhao Sifang Tutor:Li Xiang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come is also increas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idents income inequality, difference of distribution of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increasingly outstanding, which has also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attention to the significant issues . In view of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ncome status, country situation, put forward "olive" income allocation of this innovative concept . This paper around the national income allocation polarization analysis of status quo, "olive" income distribution function and requirement, depth of government in the "olive" income allocation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KEYWORDS: " The olive model " income ;Uneven distributi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赵艳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国分配制度很不完善,造成了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关系紊乱以及再分配的调节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改革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收入分配;分配制度;改革思路 【作者简介】赵艳(1982.12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财政金融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收入分配问题,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强调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 一个分配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热情,并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则会造成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抑制社会财富的增长潜能,并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深刻把握收入分配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有利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改革、规范分配制度,可以更大限度的引入竞争机制,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如此,则能减弱垄断行业带来的不公平因素,使劳动者在更加公平的环境下工作,这有利于我国人民更快的走向共同富裕。 (二)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有利于健全全社会的分配制度。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可以相应地改革各企业、各机关单位的分配制度,从而建立起更规范的、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更有利国民经济发展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寻求更加合适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如果能通过改革,使大多数人在劳动中能获得更公平乃至更多的收入,那么劳动者的积极性便将大大的提升。劳动者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必将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收入差距过大。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我国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并且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每年正在以3%的增长速度扩大。收入差距重点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 1.城乡差距。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997年的246.89%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332.96%。2008年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趋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2007年的332.96%下降到2008年的331.49%,下降了1.47 ·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