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针灸科常见疾病

针灸科常见疾病

针灸科常见疾病
针灸科常见疾病

针灸科常见疾病:

1.颈椎病:颈肩背部疼痛(风池、夹脊、肩井、天宗、阿是穴),

落枕(颈痛穴)

眩晕(颈椎病常用穴+百会、四神聪、阿是穴)

头痛(颈椎病常用穴+百会、四神聪、阿是穴)

上肢麻木(颈椎病常用穴+曲池、外关、阿是穴)

2.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环跳、

秩边、委中、阿是穴)

腰肌劳损(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委中、阿是穴)

腰扭伤(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委中)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俞、气海俞、大肠俞)

脊间韧带损伤(夹脊+阿是穴)

3.下肢疾病:膝关节炎(内外膝眼+阳陵泉)

半月板损伤(内外膝眼+阳陵泉)

踝关节扭伤(局部取穴+阿是穴)

跟腱炎、跟骨骨刺(封闭曲安奈德注射液)4上肢疾病: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曲池、手三里、尺泽+曲安奈德注射液)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列缺+曲安奈德注射液)

肩周炎(肩髎、肩前、肩贞+阿是穴)

5头面部疾病:面瘫(合谷、颊车、地仓、迎香、下关<在耳屏前,

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鱼腰、攒竹、阳白<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一寸>

6.坐骨神经痛:足太阳经型:环跳、秩边、承扶、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

足少阳经型: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悬钟、足临泣

7.手术恢复期:各种妇产外科手术伤口恢复佳(神灯)

8.痛经:关元、地机、三阴交

临床用药:1.穴位注射用药

维生素B12 1ml+0.1ml利多卡因一个穴位

红花注射液 1ml+0.1ml利多卡因一个穴位

当归注射液 1ml+0.1ml利多卡因一个穴位

骨肽注射液 1ml+0.1ml利多卡因一个穴位

曲安奈德注射液(封闭):10mg 7天一次

2.口服用药:

止痛:布洛芬缓释胶囊 1粒 Bid

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

活血:活血止痛胶囊 6粒 Tid

腰腿痛丸 8粒 Tid

颈复康颗粒

3.静脉用药:

5%葡萄糖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gtt Qd 0.9%氯化钠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gtt Qd 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10mg ivgtt Qd

0.9%氯化钠100ml+骨肽注射液10ml ivgtt Qd 4.面瘫中药?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政策及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文明行医。 2. 设立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医药管理工作。 3. 建立中医工作台帐,健全中医药工作制度。中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4.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5.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业务学习,做好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6.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医药医疗质量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检查与评审,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8.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药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9. 承担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乡村中医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

10. 继承并整理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及独特疗法加以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中医管理科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及国家、省、市制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规。 2.拟定本单位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工作制度、职责和医疗服务规范。 3.指导、监督医院及村(社)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督查。 4. 制定本单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中医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岗位培训和师承工作; 5. 倡议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6. 组织指导医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7.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中医药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眼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眼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白内障 (一)术前检查和准备 1. 眼科入院常规检查 2. 验光(双眼) 3. 测双眼角膜曲率(电脑测量、手动测量相互参照,必要时可参考角膜地形图测量结果) 4. 眼科A/B 超检查 5. 根据验光(包括对侧眼)和A 超测量结果确定拟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注意A 常数) (二)入院医嘱 长期医嘱: 眼科护理常规 三级护理 普食 盐酸左氧氟沙星眼液0.1ml 点术眼4/ 日 裂隙灯检查1/日 临时医嘱:裂隙灯检查、视功能检查、散瞳查眼底、间接检眼镜检查、角膜曲率、医学影像工作站、血常规、凝血四项、尿常规、血糖、胸正位片、心电图、 (三)术前交待要点 1. 手术的目的是摘除混浊的晶体,植入人工晶体,提高视力。 2. 如同时伴有眼底病和其它眼病,术后视力提高不理想或不能提高。 3. 有可能不合适放人工晶体,最多见的原因是后囊破裂、悬韧带断裂,术中医生根据情况植入不 同类型的人工晶体或不植入人工晶体。 4. 可能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角膜水肿失代偿和交感性眼炎,瞳孔可能变形。 5. 手术中若晶体核沉入玻璃体中,需尽快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6. 术后如有晶体后囊混浊,影响视力者需激光治疗或再次手术。 7. 有继发眼内感染的可能,虽然大部分经治疗能够好转,但仍极少数病人由于严重的感染,不仅 视力丧失,重者还可能丧失眼球。 8. 极少数有眼内驱逐性出血的可能,导致术中眼压突然增高,不能缝合切口,严重者甚至需要当 场摘除眼球。 9. 术后人工晶体发生排斥反应或偏位,甚至脱落。 10. 术后可能仍有屈光不正,需要配带眼镜才能达到最好视力。 11. 若人工晶体脱落或偏位严重,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需二次手术。 12. 术中和术后发生麻醉和心脑血管意外或全身其它意外危及生命。 (四)术前医嘱: 拟于明日X时X分在局麻下行X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冲洗结膜囊 剪睫毛 冲洗泪道 托吡卡胺眼液0.1ml点X眼1次/10分钟X 6次术前1小时 (五)术后处理: 1. 术后3天每天换药,检查术眼视力,观察前房的炎症反应情况,有无前房出血和晶体皮质 残留,虹膜有无后粘连,人工晶体位置有无偏斜,玻璃体是否混浊,眼底有无病变,眼压是否正常。 2?术后全身使用抗菌素3?5天,局部抗菌素和糖皮质激素点眼3?4周。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面瘫 面瘫(口涡,口癖)是指颈乳突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属西医的面神经炎。 一诊断标准 ㈠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等。 ㈡体征: 本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急性发作,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减少或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三)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而眼睛及其以上不受影响,多伴有一侧肢体偏瘫。 二,治疗 取穴: ①主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四白,地仓,颊车,颧髎,下关,健侧合谷。

②配穴: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⑵电针:取阳白、丝竹空、顴髎、地仓、颊车等穴通电30分钟。 物理治疗:是最主要、针对性最强的治疗手段之一,早期可改善血循环,控制炎症发展,消除局部神经水肿;后期可改善神经营养,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面部应避免风寒,戴口罩,注意保暖;忌食辛、香、燥、辣之品;因眼睑闭合不全,必要时应戴眼罩,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自我锻炼:如湿毛巾热敷、表情动作及咀嚼练习等。 二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中青年发病率逐渐增高的趋势。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统称。

中医针灸科疾病

第十篇针灸科疾病 第一节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是指有脑血管意外病史半年以上。经过中风急性期的救治,神志清醒后,遗留有语言蹇涩不利,口眼歪斜和半身不遂,或双手笨拙、动作失灵、站立不稳、步履不正,躯体晃动,手足震颤。可有思维迟纯、健忘、偏盲、复视、智力减退、或神志恍惚,或昏糊等症状。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等后遗症均可参照本篇诊治。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中风”的范畴。 一、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症状 (1)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具有脑血管意外病史半年以上。经过中风急性期的救治,神志清醒,遗留有语言謇涩不利,口眼歪斜,肢体瘫痪,或四肢笨拙、动作失灵、站立不稳、步履不正、躯体晃动,手足震颤。 (2)可伴有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思维迟钝、健忘、偏盲、复视、智力减退、或神志恍惚,或昏糊等。 2.体征 (1)多数患者存在智能下降。 (2)多见神经系统损害体征。 3.辅助检查 (1)血、尿、大便常规及肝功、肾功、血糖、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2)特殊检查头CT或MR检查。 (二)中医证候分类 结合临床,本病可分为风痰阻络、气虚血瘀、肾精亏虚、肝肾亏虚等证型。 二、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养,保持安静;根据病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2)病情较重或有并发症者可短暂吸氧或持续吸氧。 (3)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难咯者,应及时吸痰、排痰、体位引流(必要时可支纤镜下吸痰)。 (4)吞咽困难,进食量少者,可插胃管,进行鼻饲饮食及给药。 (5)保持大便通畅,选用通腑醒神胶囊2~4粒,每日2~3次、或人工牛黄粉2g,每日2~3次;便秘腹胀者,临时泡服番泻叶5~1O克;痰热腑实者给予大黄15、虎杖30g、益母草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一、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 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 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 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

心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常见疾病诊疗常规(心脏外科) 【室间隔缺损诊疗常规】 一、入院评估 (一)病史采集要点:对于疑诊室间隔缺损的病例在病史采集中应明确以下几项: 1、首次就诊原因、时间、当时的诊断、随后的治疗和检查经过; 2、和正常儿童比较是否经常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感染是否容易治疗, 是否并发过心衰; 3、平时或哭闹时是否出现过口唇紫绀; 4、母亲怀孕3个月内是否有病毒性感冒和/或使用药物的情况; 5、尽量了解并搜集院外检查资料作为辅助诊断参考资料 (二)体格检查要点:在体格检查中要求重点记录以下几点体征的情况: 1、杂音的位置范围、性质、强度、震颤情况、传导情况; 2、肺动脉第二音的高低情况,是否分裂; 3、心界的大小; 4、有无胸廓畸形; 5、口唇及甲床的颜色; 6、肝脏是否增大; 7、四肢血压情况; 8、双肺是否存在啰音; 9、能够反映儿童发育情况的指标,如身高、体重、囟门的闭合情况,智力发 育情况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先天性心脏病是室隔缺损主要与一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诊断及鉴别诊断依 据主要是病史中的重点问题和体格检查中的阳性体征,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可 以是最终诊断依据。 1、房间隔缺损 2、心内膜垫缺损 3、动脉导管未闭或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4、轻度肺动脉瓣狭窄 对于室间隔缺损的最终诊断要求具体到以下内容: 1、明确室间隔缺损的诊断,而且是否合并其他畸形; 2、明确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 3、室间隔缺损处的分流方向 4、肺动脉高压是否存在以及程度 二、术前准备 (一)目的 1、控制可能存在的肺部感染,心力衰竭; 2、继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给与吸氧治疗,必要时应用扩血管药物;

神经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神经内科常见病诊疗常 规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神经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目录3

脑梗死(TCD编码:BNG080;ICD-10编码:)【概述】 脑梗死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依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诊断】 (一)病史 1.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 2.诱因、起病形式:静态,低动力循环等,起病急缓,症状达高峰时间。 (二)症状 1.颈动脉系统CI: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等。 (三)体征 1.颈动脉系统CI:三偏症状、视力障碍、血管杂音、体像障碍、尿失禁及/或尿潴留、精神症状。失语、失读、失写、失认、椎体外系症状的有无。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等。 (四)其他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原发病的检查:(1)心脏:大小、节律、杂音。

(2)大血管:搏动、血管杂音等。 (3)其它栓子来源:如骨折、后腹膜充气造影等。 (五)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血电解质、凝血五项、血沉、肝肾功能、高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血培养+药敏(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等。腰穿:不作为常规,但对于观察颅内压及鉴别诊断方面有时意义重大。 2.头颅CT:8小时内一般不能显示梗死灶,但可以鉴别缺血和出血病变;24小时后一般可以明确看到低密度区。脑干、小脑病变显示欠清。 3.MRI:对于发现小灶梗死和脑干梗死有明显优势。 4.血管彩超及MRA。 5.TCD 。 6.其它:如心脏彩超,胸片,心电图,脑电图。 (六)诊断依据 1.脑血栓形成: (1)发病年龄多较高;(2)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硬化史;(3)病前TIA发作;(4)多于静态起病;(5)症状多于数小时以上达高峰;(6)多数病人意识清,但偏瘫、失语等体征较明显;(7)CT早期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病变。 2.脑栓塞: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其中二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当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0张~三级医院不少于15张。有条件的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 件1,要求。 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当配备废弃针具收集设备、火罐消毒设备等,设置理疗室的~应当配备相应理疗设备,设置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吸氧装置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制定针刺(包括毫针、电针、快针、腕踝针等)、灸法、放血疗法、罐疗(包括拔火罐、走罐等)、头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针灸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制定芒针、火针、针刀、微针疗法、特色灸法、埋线、割治等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 根据本科室收治病种情况~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及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优化。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 ●肝炎后肝硬化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感冒 ●麻疹 ●水痘、带状疱疹 ●猩红热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霍乱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传染病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 医院内感染的防治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 ●隔离与消毒 ●传染病预防接种

传染病常用诊疗技术 ●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 ●肝脏穿刺抽脓术 ●胸腔穿刺术 ●腹腔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 ●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 病毒性肝炎 [诊断] (一)基本要点: 1.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或伴有茶色尿等,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2.肝肿大,肝区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 3.肝功能异常,血清ALT升高,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 1,甲型肝炎: (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AVlgM阳性,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

2,乙型肝炎: (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 (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 IgM.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 3.丙型肝炎: (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CV或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 (1)必须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DVAg、抗- HDVlgM或HDV RNA阳性。 5.戊型肝炎: (1) 2个月前曾接触戊肝病人或到过戊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EV或HEV RNA阳性,或 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34 nm颗粒。 注:①乙、丙、丁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HI3sAg携带史本次出现肝炎症状,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症状、体征(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的慢性肝病改变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②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持续3周以上的梗阻性黄疸,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三)重型肝炎诊断要点:

针灸科常见疾病

针灸科常见疾病: 1.颈椎病:颈肩背部疼痛(风池、夹脊、肩井、天宗、阿是穴), 落枕(颈痛穴) 眩晕(颈椎病常用穴+百会、四神聪、阿是穴) 头痛(颈椎病常用穴+百会、四神聪、阿是穴) 上肢麻木(颈椎病常用穴+曲池、外关、阿是穴) 2.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环跳、 秩边、委中、阿是穴) 腰肌劳损(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委中、阿是穴) 腰扭伤(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委中)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俞、气海俞、大肠俞) 脊间韧带损伤(夹脊+阿是穴) 3.下肢疾病:膝关节炎(内外膝眼+阳陵泉) 半月板损伤(内外膝眼+阳陵泉) 踝关节扭伤(局部取穴+阿是穴) 跟腱炎、跟骨骨刺(封闭曲安奈德注射液)4上肢疾病: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曲池、手三里、尺泽+曲安奈德注射液)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列缺+曲安奈德注射液) 肩周炎(肩髎、肩前、肩贞+阿是穴) 5头面部疾病:面瘫(合谷、颊车、地仓、迎香、下关<在耳屏前,

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鱼腰、攒竹、阳白<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一寸> 6.坐骨神经痛:足太阳经型:环跳、秩边、承扶、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 足少阳经型: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悬钟、足临泣 7.手术恢复期:各种妇产外科手术伤口恢复佳(神灯) 8.痛经:关元、地机、三阴交 临床用药:1.穴位注射用药 维生素B12 1ml+0.1ml利多卡因一个穴位 红花注射液 1ml+0.1ml利多卡因一个穴位 当归注射液 1ml+0.1ml利多卡因一个穴位 骨肽注射液 1ml+0.1ml利多卡因一个穴位 曲安奈德注射液(封闭):10mg 7天一次 2.口服用药: 止痛:布洛芬缓释胶囊 1粒 Bid 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 活血:活血止痛胶囊 6粒 Tid 腰腿痛丸 8粒 Tid 颈复康颗粒 3.静脉用药:

针灸科建设规范

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

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二级中医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5张,三级中医医院不少于30张。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配备火罐消毒设备、艾灸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设置理疗室的,应配备相应理疗设备,如:足底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远红

针灸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型,颈椎退行性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成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近年有年轻化趋势)。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线片正位显示气构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反弓,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及压顶实验阳性,颈椎X片示椎体增生,构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型:枕颈部疼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阶段改变。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成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胀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彭出,压迫脊髓。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不足型:眼睑无力,视物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驱痛,血压增高,四肢发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X线摄片,上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 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很多,可根据类型、病情轻重、病期长短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选择。 1.枕颌带牵引治疗:缓解肌肉痉挛,扩大椎间隙,通畅气血,缓解症状。牵引重量和时间长短可根据患者情况灵活掌握。 2.手法治疗:按摩、整脊。 3.药物治疗: (1)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2)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喘病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 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 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 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 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 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 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 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 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 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 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 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 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 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 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 疗效评定 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二、肺胀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 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症候。肺胀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依据 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

疼痛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疼痛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偏头痛】 1. 诊断依据: (1)常于青春期起病,女性居多。 (2)发作性搏动性头痛为主,也可呈胀痛; 以一侧头痛为主,也可全头痛; 间歇性反复发作,起止较突然,间歇期如常人,病程较长。 (3)多伴有恶心、呕吐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 (4)脑电图检查偶有轻度或中度异常,脑成像及其它辅助检查均无异常。 2. 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阿司匹林、麦角胺、尼莫地平、卡马西平等药物。 (2)物理治疗: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3. 三叉神经阻滞、枕神经阻滞等。 【带状疱疹】 1. 诊断依据: (1)发病初期常伴有全身不适、微热、倦怠、食欲减退等,3~5日后在神经痛 的部位出现疱疹。 (2)沿神经走行分布的单侧性疼痛,呈束带状,多为烧灼样、割裂样剧痛。 (3)疼痛区域皮肤先有潮红,继而出现成簇的粟粒至黄豆大小疱疹,逐渐增多, 沿受累神经支配皮肤区域排列成带状,该处皮肤痛觉过敏。 (4)带状疱疹消失后仍留有剧烈疼痛,持续6月以上者,为慢性疱疹后神经痛。2. 治疗常规: (1)药物治疗: 1)止痛:可用芬必得、曲马多、加巴喷丁,吗啡等。 2)抗病毒:可用阿昔洛韦、板兰根、阿糖胞苷等。 3)抗感染:可用抗生素。 4)其它药物:如干扰素、强的松(短期小剂量)、维生素等。 (2)疱疹出现后,注意避免抓破、感染,局部可外搽龙胆紫药水,或口服抗生素。 (3)物理治疗:激光等。 (4)神经阻滞:视病变部位行相应的椎间孔神经阻滞、椎旁交感神经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肋间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单次或留管连续用药)、皮下置 管接PCA(病人自控镇痛)。 【肩关节周围炎】 1. 诊断依据: (1)多发于50~60岁,40岁以下者少见,女性多于男性(3:1),左侧多 于右侧或双侧同时罹患。 (2)肩关节疼痛、僵硬,以钝痛为主,偶可呈剧烈锐痛,疼痛部位深邃, 按压时反而减轻,夜间疼痛加重。 (3)肩关节周围压痛,压痛点多集中在肩峰下、喙突下方胸大肌止点、大

针灸科工作总结

2016年度针灸工作总结 2016年针灸科在认真贯彻国家中医工作政策下,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全体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巩固“二级甲等中医院”的成果,继续创新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以利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6年在我科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业务工作取得显著进步,规范了医疗流程,管理更加制度化,2016年0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住院病人余777人次,总收入已突破约300万元,门诊针灸、推拿、理疗等总治疗人次达6000余人次。圆满完成2016年工作计划。 二、医疗业务工作管理,我科职工共18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2人。全体成员积极学习钻研医疗技术,提高医学业务素质,全科工作秩序协调,对就诊患者热情接待,精心诊治,医德、医风、执业行风良好,医疗技术过硬,我科在患者的心目中仍有很好的信誉,在诊治过程中,不仅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对不少疑难杂症也有独特的治疗经验。 三、安全生产,严防差错事故 我科在严格劳动纪律的基础上,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及查房、查对等医疗核心制度。对病患者的健康负责,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四、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为了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我科加强学习政治思想及医院各

种规章制度。职工经过政治思想学习,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院内规章制度。一年来,我科职工大部分能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分工安排,按时上下班,无迟到、早退、跑班、脱岗现象。 五、加强文化建设,强化思想教育,开创工作新局面。 在院办公室的支持下,我科积极筹备资料,制作了大量的针灸推拿图版,宣传和弘扬了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同时,通过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活动,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服务理念,把“患者至上”的工作宗旨,体现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六、改善硬件条件,营造安全舒适就医环境。 随着门诊人次的增多改善环境增添设备成了针灸科发展头等大事。为了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干净的就医环境,我科购进冰柜、微波炉为患者储存和加热中药汤剂,方便患者治疗,同时更换床单、被褥、增加治疗床,门诊、住院部针灸治疗室安装空调,面貌焕然一新,室内悬挂针灸穴位挂图、耳穴、足部放射挂图等,营造良好的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 七、规范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1、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工作人员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针灸科人员素质基础差,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科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同时坚持科室天天学习,科主任通过平时查房、病历质控发现医疗知识欠缺点,针对讲解学习,对一些特殊病

儿科三大优势病种诊疗常规

省利川市民族中医院儿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1) (一)肺炎喘嗽 (1) (二)感冒 (6) (三)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诊疗方案 (11) 省利川市民族中医院儿科常见病及优势 病种诊疗方案 (一)肺炎喘嗽 中医病名:肺炎喘嗽 西医病名:小儿肺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儿科诊断标准) (1)发热,咳嗽,呼吸急促,鼻翼煸动。 (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面色苍白,唇周紫绀,肢冷,脉数疾:或高热狂躁不安,神昏,惊厥。 (3)肺部听诊有较细湿啰音,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4)初生儿患本病时,往往无上述典型症状,仅见不乳,神萎,口吐白沫等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 典型的支气管肺炎一般有发热、咳嗽、气促或呼吸困难,肺部有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据此可以诊断。X线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病原学及外周血检查,可明确病原体。 (二)疾病分期 病程小于一月者为急性;1-3月者为迁延性;大于3月者为慢性。 (三)分类 1.解剖分类: (1)大叶性肺炎

(2)小叶性肺炎 (3)间质性肺炎 2.病因分类: (1)细菌性肺炎; (2)非典型性病原体所致肺炎; (3)病毒性肺炎; (4)真菌性肺炎; (5)其他病原体所肺炎。 3.患病环境分类: (1)社区获得性肺炎; (2)医院获得性肺炎; (四)证侯诊断 1.常证 (1)风寒闭肺 证侯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闭肺 证侯发热恶风,微汗出,流黄涕,咳嗽呼吸急促,痰稠色黄,口渴欲饮,咽红,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 (3)痰热闭肺 证侯壮热,痰鸣,气促,喘憋,鼻翼煽动,烦躁不安;重证口唇紫绀,两肋煽动,摇身撷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毒热闭肺 证侯高热炽盛,气急,鼻煸,咳嗽剧烈,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 (5)阴虚肺热 证侯低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或少痰,面色潮红,口唇樱红,舌红少津,苔剥,脉细数。 (6)肺脾气虚 证侯病程迁延,低热起伏,动则咳甚,痰多,气短多汗,面色淡白,纳差,大便溏薄,四肢你温,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2.变证 (1)心阳虚衰 证侯突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紫绀,气促加重,四肢厥冷,虚烦不宁,额汗不温,右肋下肝脏肿大,脉微虚数,舌淡紫,苔薄白。

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肠痈诊疗常规 [病因病机]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阑尾炎,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和右下腹局限而固定的压痛。据统计该病约占普外科住院病人的10%,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10-40周岁年龄组发病最高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诊断要点]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老年人和婴幼儿则较少见。 2、转移性右下腹痛,多为突然急性腹痛,初起在脐周围或上腹部,为阵发性钝痛,逐渐加重。经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阑尾点附近,呈持续性痛。可有轻度阵发性加剧,或阵发性绞痛。 3、可伴有头晕,头痛,身倦无力,发热,恶心呕吐,纳 呆,便秘或腹泻等证。右下腹阑尾点有固定压痛,重者可有 反跳痛,腹肌紧张。

4、腰大肌试验阳性提示为盲肠后位阑尾炎;闭孑L肌试 5、验阳性及直肠指检在直肠前壁右侧有触痛,提示为盆腔位阑尾炎或脓肿的可能。 6、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1?1. 5万之间,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 [鉴别诊断] 肺热病(右下肺肺炎和右侧膈胸膜炎) 胸部体检及胸部X检查可鉴别 石淋(右侧输尿管结石) 以突发性绞痛,并放射到会阴部或大腿内侧,尿频、尿痛、血尿,或尿出沙石为主证,X线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可以确诊异位妊娠 育龄妇女,有停经史,突感腹痛,伴有会阴部重坠感,恶心呕吐,头晕,面色无华,血红蛋白下降,阴道内诊及后穹窿穿刺可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1、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1)热毒蕴肠症右少腹 疼痛触痛明显,有反跳痛或可扪及局限性包块,发热口渴,恶心欲呕,暧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行气祛瘀,通腑泄热 方药:大黄牡丹皮汤或阑尾清化汤加减。 大黄10g 丹皮10g 桃仁10g 芒硝10g 金银花20g 蒲公英15g 赤芍药10g 川楝子10g 生甘草10g (2)肠道瘀滞证右少腹疼痛固定不移,呈跳痛或刺痛,或可触及包块压痛或反跳痛;发热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舌红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宽肠 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 金银花10g 蒲公英15g 丹皮10g 大黄(后下)8g 赤芍药10 川楝子10g 桃仁10g 生甘草10g (3)热盛酿脓证腹痛剧烈,弥漫性压痛及反跳痛,恶寒或寒战,高热烦渴欲饮,或满腹膨胀,呕吐不能食,大便秘结或似痢而不爽,小便短赤,舌红绛而干,苔黄厚腻,脉弦数或洪大。 治法:清热解毒,祛瘀排脓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面瘫 面瘫(口涡,口癖)就是指颈乳突面神经得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得急性周围性面瘫。属西医得面神经炎。 一诊断标准 ㈠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等。 ㈡体征: 本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急性发作,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减少或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三)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而眼睛及其以上不受影响,多伴有一侧肢体偏瘫。 二,治疗 取穴: ①主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四白,地仓,颊车,颧髎,下关,健侧合谷。 ②配穴: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得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⑵电针:取阳白、丝竹空、顴髎、地仓、颊车等穴通电30分钟、 物理治疗:就是最主要、针对性最强得治疗手段之一,早期可改善血循环,控制炎症发展,消除局部神经水肿;后期可改善神经营养,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 注意事项:

中医针灸科优势病种诊断标准

中医针灸科优势病种诊断标准 1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现代医学相关疾病: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 2腰痛又称“腰脊痛”,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现代医学相关疾病: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椎间盘病变及部分内脏病变。 寒湿腰痛:兼见腰部受寒史,值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 瘀血腰痛:腰部有劳伤或陈伤史,劳累、晨起、久坐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 肾虚腰痛:腰部隐隐作痛,起病缓慢,或酸多痛少,乏力易倦,脉细。 3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①中经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 肝阳暴亢: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风痰阻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气虚血瘀: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 阴虚风动: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②中脏腑: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闭证:神昏,牙关紧闭,口不开,肢体强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