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绿地研究综述

城市绿地研究综述

城市绿地研究综述

3

王保忠 王彩霞 何 平 沈守云

提 要 在近10年来国内外城市绿地领域论文检索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发展特征、效益评价、规划设计、园林植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化现状、成功理念及范例,概括了世界城市绿化的主要理论流派、代表性理论及优秀绿化模式;回顾了我国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绿化及绿地规划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城市绿地未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 城市绿地 绿地生态系统 城市绿化 绿地规划 园林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3363(2004)02006207

3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3033484);中南林学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CSFUST -02/119)。

1绿地研究内容

1.1 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由城市中不同类型、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构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①,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地域性的特征②。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包括城市中所有园林植物种植地块和用地①。我国将城市绿地分类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③。

1.2 绿地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阶段④。自然萌生阶段指狩猎围牧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指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的宫苑和寺院,多为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④。19世纪以后,城市绿地进入公共绿地阶段,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⑤:①公共绿地(1810~1842)。欧洲各国皇家园林开始定期或经常向公众开放,开始了近代公共绿地先河。②公园运动(1843~1879)。19世纪中下叶,欧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即“公园运动(Park Movement )”。③公园体系

(1880~1898)。1880年,美国“造园之

父”F.L.Omsted 提出了公园体系理

论,逐渐发展为世界城市绿地规划的

主要原则⑥⑦

。④重塑城市(1898~

1945)。城市绿地重点从局部调整转向重塑城市。⑤战后大发展(1945~

1970)。此阶段欧亚各国大规模恢复和

重建家园,城市绿地迈入第二次高潮。 19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要求的生态绿地阶段④。1971年,联合国召开了人与生物圈计划(MAB )国际协调会后,国外城市绿地建设呈现了重视生物圈

的新特点⑧

。1980年代初,城市绿地进

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出现了“世界花园城市”和“世界最

适宜人居城市”④

。21世纪初,城市绿

地进入区域生态绿地及城市大园林绿地阶段⑨⑩。

1.3 绿地效益研究

随着工业化社会发展及大气CO 2浓度上升,碳循环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而城市绿地在城市碳氧平衡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菅东生曾做过广州城市绿地系统碳储存、分布等研究,测定了绿地植物生物量、净第一性生产量、植物碳储量、净生产量中碳量、

吸碳放氧能力

λ?。《城市生存环境绿色

量值群研究》进行了城市绿地碳氧平衡效应、蒸腾吸热、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降尘、杀菌、减噪、抗污等生态功能定量

测定研究

λ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

效益研究》建立了园林植物计算绿量回归模型,以绿量为基础定量系统研

究园林绿地生态效益方面处于国际领

先水平

λξ。1980年代我国进行了“绿与

消除人体疲劳的探讨”,研究发现,绿化好的环境,人耐力持久度为1.05~1.

42,绿化差的为1.00,平均提高11%;

日本也曾研究公园绿地对居民健康的

影响

λω。据法国测定,百货商店空气中

含菌量高达400万个m 3,林荫道58万

个,公园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 λψ。

城市绿地综合效益是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的统一。国内外除了对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大量定量测定外,还在生态、经济、社会、游憩、审美、观赏等效益

方面进行定性与半定量研究 λζ。绿地

社会效益是其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包括改善城市结构和形象,提高生活质量等。虽然城市绿地不以经济效益为主,但局部可能是赢利的,其社会和生态效益货币化可得它的经济效益,比如收费

公园、都市农业、风景区等

λ{。美国研

究表明,绿化间接社会经济效益是直接

经济效益的18~20倍

λ|。印度一位教

授估算,一棵正常生长到50年的树,对

其群落的贡献价值为19.62万美元 λ}。

我国上海宝钢厂绿地面积455hm 2,绿地率33.14%,人均绿地面积4.55m 2,

它的年环境效益为8860万元 λ~。此

外,美国曾研究树木对居住地产评估及地产价格影响,发现理想的树木覆盖的

环境地产提高6%~15%

λω。

目前,绿地系统效益评价还处在定性与半定量阶段,定量评价多为一些零散绿地生态功能测定、绿地效益简单经

王保忠 王彩霞 何平 沈守云 城市绿地研究综述

62 URBAN PLANNI NG FORUM Serie s No.150,2004/2

济核算和绿地景观数量化评价,侧重于美学、植物学及生态学方面,这种评价主观性较大;而将城市绿地视为一整体,全面系统地进行区域性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研究较少 μυ。另外,绿地环境价值的货币计量核算也是当今绿地研究的新方向 λ~。

1.4 绿地指标研究

1979年,我国确定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的二维城市绿地指标 μ?。它们在评价不同城市绿化水平时有可比性,但在评价不同植物种类及其空间结构的绿地功能,特别在系统分析园林绿化生态效益时很难准确测算 μω。国内外研究发现,在绿化二维指标相近时,不同的城市绿地结构和布局也会产生不同的绿地功能 μξ。当绿地覆盖率小于40%~60%时,绿地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更显示其重要性 μξ。近几年,绿地评价指标的研究十分活跃,王祥荣、胡聘、刘滨谊、黄晓鸾、孟立君、周延刚等从生态、园林、景观生态学、经济等方面作了大量探索 μψ μ~。目前,城市绿量指标日益受到重视,它指生长中植物茎叶占据的空间体积(m3),克服了二维绿化值的不足,更有效反映城市绿地生态效益,使绿地评价向三维化迈进了一步 μω。周一凡等基于绿量建立了上海市生态环境评价系统,还进行了环境质量预测、绿化方案决策等研究 νυ。

1.5 规划原则及技术

生态城市绿地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是决定城市功能完善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功能区块在空间上协调、过渡和有机融合的纽带,必须从区域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构筑城市绿地系统 ν? νω。②城市特色。可通过城市绿地与景观系统结合来实现城市总体形象的整合、塑造和强化,建设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形象特征的城市 νξ。③以人为本,追求城市绿地复合功能。城市绿地规划应体现对人的尊重,满足观赏、休闲、娱乐、健身、交往等多方面需要 νψ。④城市绿地规划中引人景观学、城市设计、城市形象识别(CI)与形象策划理论,利用城市绿地载体提升城市景观特质和文化内涵,强化城市意向和识别性 ν?。⑤系统分析。明确绿地

系统的地位、作用及与其它系统的关

系,形成结构优化、格局合理、功能完善

的绿地生态系统②。

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绿地规划设

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况平早在1994

年就首次使用GIS技术进行了园林绿

地系统规划的适宜度评价 νζ,此后,许

多学者在此方面做出有益的探

索 νυ νζ ν{。现在,我国现已应用的技术

有 ν{:①园林专业图形(二维、三维)和

园林库管理器,支持图库的自动扩充

与管理功能,极大提高了制图效率。②

内嵌于绘图环境的植物属性数据库和

植物检索系统,实现植物选择与设计

绘图同步进行。③部分具自动统计分

析和相应制表智能输出功能模块,大

大减轻了统计制表工作量,能进行绿

量结构统计分析,有助于景观设计和

乔灌草比例调整,提高设计质量。④初

步实现了植物生长模拟功能,提供动

态检验设计意图的工具。⑤内嵌于绘

图环境的DTM功能及相应三维分析

系统,在CAD内部实现了与GIS结合。

根据输入或设计的等高线进行三维地

形网格生成,用于坡度、坡向等分析和

土方计算,解决绿地规划中有关地形

设计与分析的若干问题。⑥设计了园

林制图工具,如植物轮廊线绘制、草坪

点绘、乔灌木列植、辅助制图等,大大克

服了普通CAD绘制园林设计图过于繁

琐的弊端。

1.6 园林植物研究

目前,园林植物研究主要包括 ν|:

①木本花卉研究。多集中于栽培、繁殖

及品种资源方面。②草坪及地被植物

研究。包括优良品种、生物学特性、园

林应用等方面。③盆景研究。包括树

桩、山水、艺术等,其中树桩盆景是热

点,多为五针松、火棘、女贞、构骨、竹

类、梅花、榕树、杜鹃等树种。④切花、

插花和干花研究。⑤园林植物资源调

查利用。包括园林植物引种、选育、驯

化、应用等。⑥草本花卉研究。⑦温室

园艺与室内绿化研究。⑧植物适应性、

耐性和抗性研究。⑨植物生理生态及

快速繁育研究。

2国外城市绿地进展

2.1 现状、理念及范例

2.1.1 绿化现状

2000年,欧美及亚洲20个主要城

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37.2m2,其

中,巴西利亚为100m2/人,华沙90m2/

人,堪培拉70.1m2/人,维也纳70m2/

人,斯德哥尔摩68.3m2/人 ν}。据世界

主要城市统计,人均公共绿地10m2/人

以上占70%;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华

盛顿为50m2/人,柏林26.1m2/人,伦

敦25.4m2/人,维也纳70.4m2/人,洛

杉矶18.06m2/人,罗马11.4m2/人,

莫斯科21.0m2/人,纽约14.4m2/人,

巴黎8.4m2/人,华沙22.7m2/人 ν~。

有“世界生态之都”称号的巴西库里蒂

巴市,城市绿地为581m2/人,是世界上

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它与温哥华、巴

黎、罗马、悉尼被联合国首批命名为“世

界最适宜人居的城市” ου。新加坡面积

为648km2,人口386万,人口密度

5965人/km2,现有绿地7500h m2,人均

25m2/人,名列世界城市绿化指标先进

行列 ο? οω。

2.1.2 绿化理念

1950~19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

遭受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1970年

代,国外兴起了改善城市环境、保护自

然和重视生态的思想 οξ。此后,城市规

划更加注重环境和生活质量,将绿地和

自然融入城市,建立完整的城市绿色网

络结构,城市园林、都市农业及城市林

业成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 οξ οψ。欧美

各国认为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是自然引

入城市的标志,城市规划注重自然因素

和景观保护,将保护和改善环境思想应

用于城市绿地,城市园林的概念也得到

了扩展和深入,城市绿地延伸到周围自

然景观区 οξ。

国外城市绿地建设除了政府引导、

立法完善、公众参与、公私兼营和重视

绿色理念外,立体绿化观念倍受重视,

如加拿大“楼顶绿色计划”、新加坡“建

筑立体绿化工程”、大阪“地下街道绿化

项目”等 οξ。另外,城市绿地与地下空

间复合开发也受到关注,成功的有法国

德方斯、德国汉诺威站前广场、日本东

京中央公园地下街、加拿大蒙特利尔市

绿地覆盖的地下城等绿化工程 οζ。

国外城市绿化理念总体上来说,注

2004年第2期总第150期 城市规划汇刊

URBAN PLANNI NG FORUM Serie s No.150,2004/2 63 

重整体简朴大方、处处体现大自然的绿色理念和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 λ} οξ

。在公共绿地布局上,主张因地制宜,适地植树,大力发展住宅绿地,公园绿地和街头绿地多为开放式设计 οξ。总之,实现人与自然协调成为国外绿地规划设计的总趋势 οξ。

2.1.3 绿化范例

国外成功绿化范例有:①美国城市绿化率相当高,公路、街道两侧和居民社区除去建筑,草坪和树木覆盖所有空地,草坪常绿,修剪平整,没有杂草,绿化品位较高。很少有园林建筑、小品等设施,园林植物自然式,简洁大方。设计手法是大手笔、大色调疏林草地较多。常绿树与落叶树结合,乔、灌、草、花结合,林相丰富,林冠线变化多端,园林景观野趣盎然,能体现自然的、朴实的美 ο{。②二战后德国政府把城市边缘地带低价售给居民,用于修建永久性“私人田园”。田园一切设施取之于自然,禁止使用砖瓦、水泥和金属材料。田园周围是低矮篱笆、灌木丛和杂草野花,外面小路两边草地上有木凳供游入歇脚 ο|。③英国伦敦在城市扩张中,适当保留了乡土特色自然景观区域。今天的伦敦,建筑高度密集,都市里依然存在森林、河流与农场,充满着田园城市风光,在塑造城市景观特色与增添人居环境魅力方面堪称典范⑨。④新加坡为建设“热带优秀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中严格规定每寸土地的使用性质和强度,建筑成片和集中密集建设,城市建设向空中发展,留出地面进行绿化美化 νω ο?。⑤维也纳、巴黎、科隆等城市拆墙建设花园环路,维也纳花园环路同教堂、大学、音乐厅等公共建筑为一体 ο} νω。⑥罗马、塔拉戈纳等环城绿地将城墙、花园、露天博物馆等作为整体布置,罗马在开辟道路和绿地的同时注意保护城墙残段,在其周围开辟道路和绿化带,形成环城公园。它们共同点是绿化圈、文化圈、水系风景圈的共融和谐 νω。

2.2 绿地理论基础

2.2.1 理论流派

1898年,E.Howard提出了城乡相融的“田园城市(G arden City)”,成为西方国家城市规划普遍遵循的原

则⑤ λ}。1915年,P.G eddes的专著《City

in Evolution》书写了人类重新审视城市

与自然关系的新篇章⑤。芬兰建筑师

E.Saarinen提出的“有机疏散(Organic

Decentralization)”理论,倡导城市与自

然的有机结合,对世界城市绿化产生

了深远影响⑤。

1971年,美国I.L.Mcharg的专著

《Design with Nature》提出建造人造自

然生态系统思想⑧。1987年,美国风景

园林专家西蒙兹(J.O.Simonds)出版

了《Landscape2Amanual of Environmen2

tal Planning》,提出了城市环境保护规

划理论,提倡区域绿色空间连续性,有

效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ο~。他还认为,

景观规划师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更好

的生存环境,绿地规划的本质在于推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仅仅纠正

技术和城市发展带来的污染和灾

害⑨ ο~。

2.2.2 绿地理论

(1)绿带理论(Green Belt)

1930~1940年代绿带理论在欧洲

形成,主要应用限制大城市的蔓延⑤。

二战后,它转为引导城市有序扩张。它

具有明确的范围和法律保护依据,对

欧洲城市绿地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

政府一直沿用绿带进行区域城镇体系

规划⑤ πυ。

(2)绿径理论(Green Way)

绿径一词最早出现在1892年的纽

约Adirond-ack Park规划⑤ π?。它为

连接多个城市的绿色走廊,后被城市

规划者所应用和发展形成网络体系,

具有多种功能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特

点 π?。它所以成为一种时尚景观而源

于美国总统1987年户外环境报告 πω。

现在,绿径已成为北美城市绿色空间

规划的重要思想。绿径较少依赖高强

度的政策干预,空间模式也显得更为

自由,为一种较灵活的绿色空间发展

策略⑤ πω。

(3)生态网络理论(Ecological Net2

work)

城市众多绿色廊道相互交织形成

的生态网络,具有形式灵活、功能强大、

土地要求不严的特点⑤。目前,生态网

络规划研究归三类,但还没有形成统

一的观点,西欧学者高度关注土地建

设的生态网络意义,而北美学者强调乡

野土地、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的生态

网络建设 ν} πω πξ。“欧洲自然2000生态

网络工程”是此理论在欧美广泛应用的

典范 πξ πψ。

2.3 绿地模式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欧美国家

盛行公园体系理论和绿带理论,绿带成

为限制城市形态的一项要素。伦敦、莫

斯科等环城绿带生态效果十分明显 ο~。

1987,巴黎市政府批准,距城市中心10

~30km内实施环城绿带工程,面积达

1187km2,有效地防止城市“摊大饼式”

蔓延 ο~。国外许多城市绿带多延伸出

市区,把多个区域绿地联接起来,如美

国佛罗里达州“2000年保护行动”,用

“州立绿带系统”连接全州30多个自然

保护区和休闲游览地,建设“佛州绿色

基础设施”⑨。

英国提出生活接近自然环境,日本

提出环状林带与垂直林带构成的城市

林网,芬兰提出广阔的大地园林 πζ,澳

大利亚规定,城市规划必须将1/4的面

积用于公园和公共绿地 οξ。1980年代,

荷兰实施了“绿色空间规划”,将城市规

划对象延伸到城市外围风景林、防护林

或自然山林 π{。1960~1970年代,世界

城市出现了“极端绿地”理论,片面强调

绿地卫生保健功能,忽视园林艺术 π{。

1980年代,法国出现了“巴黎新型公园

运动”,革新传统城市绿地并创建符合

现代城市特征的园林绿地 π{。

1960年代中期,北欧科学家提出

了在城区和郊区建立城市森林,将森林

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中 οξ。

1970年美国政府通过了《城市森林

法》⑧,日本实施了“空中森林计划” π|。

伦敦周围森林达2500km2,华沙有600

km2森林。莫斯科城市森林达1700

km2,有8条林带和11个自然林区 οξ。

都市农业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近

40年来发展更为迅速。德国大力发展

都市农园,主要经营花卉、蔬菜、果树

等;日本大阪建立了200多个农业公

园,美国奥兰多市有百里桔园,挪威实

施了“绿色房顶计划” οξ。总之,欧洲注

重生态和社会功能,美国偏重于生产及

经济功能,日本和新加坡兼顾生态、经

济和社会效益 οξ。

王保忠 王彩霞 何平 沈守云 城市绿地研究综述

64 URBAN PLANNI NG FORUM Serie s No.150,2004/2

3国内城市绿地

3.1 绿化进展

1970年代末,我国提出城市绿化“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方针后,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代后,出现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 π}。1999年底,全国667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591,000hm2,绿地率23%,绿化覆盖率27144%,人均公共绿地6.5m2,涌现出北京、秦皇岛、大连、烟台、青岛、南京、合肥、杭州、厦门、深圳、珠海、南宁等20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π}。2001年,国家建设部又命名海口、三亚、长春等10个“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区” π~。

从“九五”开始,上海市实施了“国家园林城市工程”,2003年城市绿地率达34.51%,绿化覆盖率35.7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9m2,已被建设部批准为“国家园林城市” θω。南京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环境及中心城市优势科学规划,使南京充满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2002年筹集2亿资金开展“绿色南京”工程,将森林引入城市 θυ。为提高“绿视率”,南京市实施了50多公里长垂直绿化,栽植垂直绿化苗木11类50万余株 θ?。2003年,南京绿地面积达到17115hm2,绿地率39.0%,绿化覆盖率43.0%,人均绿地面积9.51m2,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排前列 θυ θ?。

3.2 绿化存在问题

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仅是发达国家的1/10 ν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人均公共绿地低,分布不合理④。②生态环境效益低 θ}。绝大多数城市以人及社会经济要素的流转为中心,城市中除人以外的生命,被挤到孤立的角落,导致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布局分散,生态结构简单脆弱,环境效能低下。③偏重城市内部和公园绿化,忽视郊野建设,未建起完整绿地生态系统④。④绿化投入少,历史欠帐多④。城市化进程中许多绿地被蚕蚀、侵占,未得到应有保护。⑤绿地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格④。⑥城市绿化建设重建筑轻植物,

重新建轻养护,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

益,重近期效益轻长期效益的“四重四

轻”偏向还普遍存在 λ|。⑦技术人才缺

乏,园林管理不良 λ|。⑧城市园林人工

味太强,并且不顾自身环境特点和文

化特色,盲目模仿国外建筑和景观 ο}。

3.3 绿地规划问题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在总体规划

完成后编制,但它对城市绿地市场运

作要求、生态及景观要求很少考虑,主

要存在以下问题 ν? θψ:①未充分从建成

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构筑城市绿

地总体结构和布局;②绿地植物配置

重美观轻生态;③城市绿地是城市形

象和景观规划的重要载体,传统绿地

规划未充分从整体上考虑塑造城市形

象;④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绿地建设

模式、资金渠道已发生变化,总体规划

确定的绿地在实施过程中难以一成不

变。因此,传统绿地规划不能适应新时

期要求。

4城市园林绿地展望

4.1 绿地发展趋势

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要健康、安

全、可持续发展,有力地支持城市物流、

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的通畅,并

与城市生态要素功能耦合更为密切,

使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和

谐⑤⑧⑨。具体有如下特征⑧:①要素多

元化。绿地扩展为植物、土地、水文、大

气、动物、细菌、真菌、能源等多种要素。

②结构网络化。国内外城市绿地呈现

出集中-分散-联系-融合-网络连

接、城郊融合的发展趋势。城市中人与

生物、环境关系日趋密切,生物与环境

关系渠道日趋畅通或逐步恢复。③生

态合理化。城市绿地以人、生物与环境

的良性关系为目的,功能走向生态合

理化,包括绿地系统生产力进一步提

高,消费功能(人及生物间营养关系)优

化,还原功能(自维持力、降解能力)全

面加强。

1980年代,提出的生态园林就是

城市绿地生态化的早期体现,其基本

特征是 θζ:①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

境、减少生态环境灾害为主导思想,遵

循生态学原理,主张因地制宜、适地适

栽。②其主体是自然或模拟自然生物

群落,实行生物多样性、空间异质性和

景观多样性。③追求绿地景观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和谐

θ{。

4.2 绿地规划设计趋势

美国芒福德“区域整体论”和《21

世纪城市:城市未来柏林宣言》是现代

城市绿地规划趋势的重要理论基石⑨。

21世纪城市绿地规划要突出区域特

征,强调改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

实现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

发展的有机结合⑨,即绿地系统规划要

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野郊休闲性、

人居环境舒适性和可持续利用性,要扩

大到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建立城郊结

合、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大绿地系

统⑩。目前,绿地规划设计有如下趋

向 θ{:

4.2.1 生态设计。生态城市反映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是社会生产力

高度发达,人的社会文化、生态意识普

遍提高的情况下渴望实现的境界 μψ θ}。

绿地是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城市绿地生态设计不仅要调整物流和

能流的良性循环,而且还要保持生态系

统动态平衡。

4.2.2 区域设计。当代园林学范

围已扩展,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城市绿

化和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次。这些都

是应现代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出现的,尤

其大地景观规划就是把大地自然景观

和人文景观当作资源,从生态、经济、社

会和审美价值出发,进行环境敏感性分

析和绿地系统规划,最大限度保存典型

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繁衍地,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景观和遗产资

源,最合理使用土地。

4.2.3 文化设计。城市生命力在

于其个性,通过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系

统的结合来实现城市总体形象的整合、

塑造和强化,建设有深厚文化底蕴、有

鲜明形象特征的特色城市 θ~。

4.2.4 科学与艺术的设计。园林

绿地设计始终和艺术互相浸润,相互影

响,共同发展。科技发展改善了传统园

2004年第2期总第150期 城市规划汇刊

URBAN PLANNI NG FORUM Serie s No.150,2004/2 65 

林绿地设计手段和研究方法,并影响着园林主题文化。信息社会、人类生活方式改变及其对环境态度变化都决定了现代园林绿地设计必须适应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ρυ。

4.2.5 立体化设计。作为开拓城市绿化新领域的立体绿化,就是绿化那些与地面垂直的线或面,即利用攀缘植物使其沿墙或其它设施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及拱门等建筑物可采用攀缘植物进行绿化,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 ρ?。

4.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绿地的监测、研究、模拟、评价、规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 ρω ρξ:

4.3.1 资料收集与数据共享。应用RS和GIS调查城市绿地效率高,结果准确可靠,能方便实现图形与数据相互查询,做出各类专题图,直观了解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范围及面积、树种结构、种类及生长状况等,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最新基础数据和图面资料 ρω。

4.3.2 空间分析与信息提取。运用层叠加功能,通过用地属性分解与统计,形成专题图层,根据不同专题图层进行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ρξ。

4.3.3 景观表达与评价。用CAD、GIS等技术可将设计的山、水、树、路、建筑等对象置于基地场景,通过视线分析、光线变化、气象模拟、植物生长模拟等手段分析设计不足,并进行动态调整。用RS、GPS获取的地形、地势、植被、水体、地质等数据通过GIS 空间分析,可评价景区地被景观质量,自动做出评价图件。美国的“虚景动画”系统通过数据模拟手段,评价土地使用的环境影响,指导土地决策和开发利用 ν{。

4.3.4 动态监测与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用于城市绿地动态监测,其信息范围广、时相一致、准确性高及分布均匀,容易做出绿地各类信息和图件。用RS获取城市绿化信息和图件,可进行绿化与环境、绿化与人口密度、绿化与建筑容积率等分析,能动态研究绿化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和园林绿

化合理布局。用卫星TM资料及气象

统计资料,结合地图矢量信息,可进行

城市热场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 ρυ。

4.3.5 远程设计、施工与管理。

通过GPS或RS系统可进行异地测量,

将数据借助网络导入本地CAD或GIS

系统,再将CAD设计图纸调入GPS,异

地相应控制系统将自动进行小品、道

路、树木等景观元素放线工作。在施工

时可随时了解进展,动态完善设计及

提出管理意见 ν{。

4.3.6 虚拟园林。应用融入多媒

体动画的虚拟现实技术,带上特制头

盔(或眼镜)与数据手套等传感器,可置

身虚拟场景进行各种操作,建立虚拟

园林表达规划设计成果或满足虚拟旅

游 ν{。

在美国,GPS技术已渗透到风景

园林各方面,如将其用于植物生长状

况精确监测、施肥控制等方面,这在我

国应用尚属空白 ν{。现代信息技术在

园林育种、病虫害防治、景观预测与模

拟、古代遗址景观恢复、森林分析等领

域也有广阔前景 ν{。

4.4 城市绿地评价三维化及数量

目前,由于绿化二维指标的不足,

评价城市绿化时应综合使用二维与三

维指标。由于绿色植物生态效益基本

靠茎叶完成,绿量指标能更好反映城

市绿化空间结构的差异,因而可用于

更全面、准确地分析绿化环境效益和

城市绿化需求总量,以及不同城市功

能分区、绿化结构优化设计等方面 νυ。

因此,绿量简易测定及与环境效益的

量化关系研究是今后城市规划与园林

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μω。根据绿地社会、

生态及经济功能,从生态、景观、美学、

环境、植物等多学科和多角度出发,筛

选出有代表性的评价因子进行定性与

定量评价是今后绿地景观评价的趋

势 οξ。

4.5园林多学科交叉

当今园林学科正在迅速发展,传

统的园林植物和建筑规划共统天下的

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传统

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共闯天

下的“三位一体” ρυ。现代景观规划的

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即景观规

划三元论。一元是环境艺术,即以景观

环境形象为核心的景观艺术;一元是园

林绿化,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

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物质环境规

划;另一元是游憩娱乐,研究人的心理

行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组织人的活

动,安排娱乐休闲空间 ρυ。这种转变涉

及了环境艺术、旅游策划、建筑、地理、

计算机、信息、社会人文等临近、边缘的

学科。因此,现代园林绿地规划已是一

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这就需要专业知

识结构的调整,把三大专业及近邻边缘

学科知识浓缩于一体 ρυ。

2004-01

参考文献

①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中国园林,2002,18[1]:23~26.

②姜允芳,石铁矛,胡学宁.城市生态绿地

系统规划.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9,15[1]:4~8.

③C 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

23.

④千庆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

探.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3]:45

~49.

⑤陈爽,张皓.国外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

绿色思考.规划师,2003[4]:71~74.

⑥肖国清.美国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

设.城市规划,1991[5]:36~40.

⑦龙传楷.美国加拿大城市园林掠影.中国

花卉园艺,2003[3]:26~28.

⑧吴人韦.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城市

规划,1998,22[6]:39~43.

⑨王欣.建设有活力的绿色空间网络———

浅谈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浙江林业科

技,2001,21[5]:20~2.

⑩韩镇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把握的

几个问题.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

[1]:71~74.

λ?管东生,陈玉娟,黄芬芬.广州城市绿地

系统碳的储存、分布及其在碳氧平衡中

的作用.中国环境科学,1998,18[5]:437

~441.

λω黄晓鸾,王书耕.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

群研究(3).中国园林,1998,14[3]:57~

59.

λξ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北京城市园

林绿化生态效益研究.中国园林,1998,

14[1]:57.

王保忠 王彩霞 何平 沈守云 城市绿地研究综述

66 URBAN PLANNI NG FORUM Serie s No.150,2004/2

λψ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园林,1998,14[2]:14~16.

λζ黄晓鸾,王书耕.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1).中国园林,1998,14[1]:61~

63.

λ{马海纯,耿皓,杨晓庄.城市绿地系统的效益分析和对策.商业研究,2000[9]: 135~136.

λ|张强.我国生态园林建设刍议.生态经济,1997[3]:50~53.

λ}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林业调查规划,2002,27[2]:93~97.

λ~王焘.目前园林绿化业的几点认识.中国园林,1998,14[2]:39~40.

μυ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3).中国园林, 1998,14[3]:53~56.

μ?刘骏,蒲蔚然.小议城市绿地指标.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2[4]:35~38.

μω刘立民,刘明.绿量———城市绿化评估的新概念.中国园林,2000,16[5]:32~34. μξ魏斌,王景旭,张涛.城市绿地生态效果评价方法的改进.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7,10[4]:54~56.

μψ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以上海为例.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349~354.

μζ胡聘.城市绿地综合效益评价方法探讨-天津实例应用.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4,7[1]:18~22.

μ{刘滨谊,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

[2]:27~29.同济大学出版社

μ|黄晓鸾,张国强,贾建中.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6).中国园林,1998, 14[6]:57~60.

μ}孟立君,刘京会.石家庄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综合评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1,25[1]:138~140.

μ~周延刚,陈云浩,郭达志等.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以上海市为例.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4]:23~25.

νυ周一凡,周坚华.基于绿化三维量的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系统.中国园林,2001[5]: 77~79.

ν?吴效军,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1

[6]:24~26.

νω吴承照.风景园林研究进展———99国际公园及康乐设施管理协会亚太地区会议综述.中国园林,2000,16[3]:88~93.

νξ吴祥艳.我国当代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走

向的思考.中国园林,2002,18[2]:54~

56.

νψ苏俏云.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

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华

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6[11]:90~94.

νζ况平.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的适宜

度分析.中国园林,1995,11[4]:47~50.

ν{刘小钊.现代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

应用.江苏林业科技,2000,27(增):1~

7.

ν|胡长龙,吴详艳,佘压芳.我国十年来园

林绿化学科研究动态分析.中国园林,

1997,13[5]:28~31.

ν}Cook. E.an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9719324.html,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Networks:an In2

troduction.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2

cological Network.Cook. E.and Lier.

H.V.Elsevier.Amsterdam,1994,1~4.

ν~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

划汇刊,2002[6]:14~17.同济大学出版

ου钟玉华.巴西生态城及生态绿地.环球时

报,2004-01-02(19).

ο?谢华.蓝天碧水中的花园城市—新加坡

城市美化绿化之研究.城市规划,2000,

24[11]:35~38.

οωBelinda Yuen.Greening the City State of

Singapore.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1999,(Supp.):31~36.

οξ曹鉴燎,苏启林,刘一明.城市绿色规划

分析与评价.,2000,11[1]:97~100.

οψL.Tyrvainen..Economic Valuation of

Urban Forest Benefits in Finland.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

62:75~92.

οζ祁红卫.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

探讨.中国园林,2001[1]:87~89.

ο{振海.从得梅因市的生态环境看美国的

园林绿化.中国园林,1997,13[2]:30~

32.

ο|常玉生.绿化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驻德归来随想.中国园林,2001,17[6]:

60~61.

ο}张建松,杨育才.造作有余生趣不足破

坏自然—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诊断我

国城市园林建设流行病.新华日报,2003

-09-05.

ο~熊国平.论绿色文明与绿色空间.江苏林

业科技,1998,25(增刊):99~101.

πυToft.D..Green Belt and Urban Fringe.

Built Environment,1995,21[1]:54~

59.

π?Fobos.J.G..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The greenway movement,uses and poten2

tials of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9719324.html,nds.Urban Plan,

1995,33:1~13.

πωRobert M.Searns..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2

scap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9719324.html,nds.Urban Plan,1995,

33:65~80.

πξZube,E.H..Greenways and US National

Park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9719324.html,nds.Urban Plan,1995,

33:130~155.

πψ张庆费.城市绿色网络及其构建框架.城

市规划汇刊,2002,137[1]:75~78.同济

大学出版社.

πζ程绪珂.关于建设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

若干问题.长江建设,2000[4]:25~26.

π{朱建宁.探索未来的城市公园.中国园

林,1999,15[2]:74~76.

π|曹刚.日本“空中森林计划”.矿山环保,

2003[3]:48.

π}冯彩云.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

向.科技建议,2002[2]:15~18.

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关于命名第六

批国家园林城市的通知.建城[2002]57

号:2002-03-13.

θυ燕志华,顾巍钟,顾新东.南京:将森林引

入城市.新华日报,2003-09-23.

θ?南京市园林局.发展立体绿化,提高南京

绿视率.新华日报,2003-06-04.

θω孙小静.上海走近国家园林城市.人民日

报,2003-10-24.

θξ胡丽萍.城市森林与城市绿化可持续发

展.现代城市研究,2002,19[2]:14~16.

θψ周福君,乔颖,乔晶.从生态学角度谈城

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国土与自然资源研

究,2001,29[2]:58~59.

θζ李景奇.21世纪我国风景园林领域若干

前沿问题探讨.中国园林,2001,17[3]:

18~21.

θ{王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规划概念及

思路.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7[9]:

85~88.

θ|David G ordon.Green Cities:Ecologically

sound approach to urban space.Canada:

Black Rose Books,1990,95~103.

θ}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

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25[6]:59~66.

θ~许建军,唐悦,孙巡.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的世纪巨变.新华日报,2003-10-08.

ρυ刘滨谊.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

的重大转变与对策.中国园林,2001,17

[1]:7~10.

ρ?郭先锋.垂直绿化在城市绿地中的作用.

林业科技通讯,2001,12[1]:31~33.

2004年第2期总第150期 城市规划汇刊

URBAN PLANNI NG FORUM Serie s No.150,2004/2 67 

ρω白林波,吴文友,吴泽民,等.RS和GIS 在合肥市绿地系统调查中的应用.西北

林学院学报,2001,16[l]:59~63.

ρξ石雪冬,李敏,张宏利,等.遥感技术在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现划中的应用.

测绘科学,2001,26[4]:42~45. 作者简介:王保忠,博士后,南京大学

生命科学院

王彩霞,硕士,中南林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学院,E2mail:

bleyer@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9719324.html, maria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9719324.html,

何 平,博士,中南林学院

教授,博导,北京林业大学及中

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沈守云,中南林学院环境艺

术设计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博

上海市崇明县城乡规划所招聘简章

崇明岛是中国的第三大岛,是21世纪上海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空间。随着崇明跨越长江通道的启动建设,崇明的战略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目前崇明岛域总体规划已初步完成国际方案征集,它必将建设成为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海上花园城市。

崇明县城乡规划所是经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核准的具有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年内将筹建规划设计院。崇明的大开发、大建设,为我所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优秀人才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广阔空间。现因业务拓展,需招聘具有专业知识,熟悉城市规划编制、具有地理区域经济规划经验并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专业人员。

1 招聘职位条件

1.1 职位:总规划师、总建筑

师各1名。

条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工

程师以上职称,5年以上城市规划

设计及相关专业经历,年龄30~

45岁之间,具有注册规划师、建筑

师资格者优先。

1.2 职位:副所长(副院长)2

名。

条件:大学学历,工程师以上

职称,5年以上熟悉城市规划及相

关专业知识的工作经历,年龄35

岁左右,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和开拓创新精神。

1.3 职位:规划设计专业人

员6名。

条件: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

生;大学学历、工程师以上职称、从

事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的工作经

历的社会人员。具有注册规划师

资格者优先。

2 招聘程序及待遇

2.1 应聘者提供个人简历和

相关证书、证明等材料。

2.2 经具有专业学术水平的

专家对应聘者专业知识、工作能

力的综合面试考察。

2.3 薪酬面议。

2.4 应聘者报名截止时间为

2004年4月。

3 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上海市崇明县规

划管理局办公室

联系地址:上海市崇明县城

桥镇人民路168号

邮 编:202150

联系人:施炳新

联系电话:021-********

021-********

王保忠 王彩霞 何平 沈守云 城市绿地研究综述

T h e P lan o f T h e R egional T ou rism T r ansportation o f th e T h ree G orges R egion (B y YIN C h engzhi,L üB in)52……………………………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 o f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is an im 2portant national planning project o f China and it is the first multi 2province regional tourism plan in China πs planning history.Regional tourism transportation is the vital infrastructure that could ensure the healthy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 f the regional tourism.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xisting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 o f the Three Gorges re 2gion,and proposes the tourism transportation plan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al requirement o f the region.The plan intends to inte 2grate the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resources and make a strategic sup 2port to the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K ey w ords :the Three Gorge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 o f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tourism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S emiotics and cu ltu r al studies on tou rist d estination o f b e ach (B y LI Leilei)58…………………………………………………………In this paper two different models o f beach space from perspectives o f natural science ,esp.tourist geography and cultural studies specifically are introduced.It is indicated that cultural studies on beach space i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for the knowledge o f traditional tourism ge 2ography.In the following part o f the paper ,the author makes a fur 2ther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 f changing from a natural beach into a tourist beach through the theory o f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pace semiotics.With the example o f Shenzhen beach ,the author makes it clear that the formation o f a beach tourist destination is es 2sentially a result o f signification in semiotics including mythification and de 2mythification.At the same time ,the semiological meanings o f those images in which beaches are perceived as marginal ,liminal ,ro 2mantic ,feminal ,sensational ,exotic and colonized are established.It is emphasized that semiotic and cultural studies on beach have a strong inspiration for fu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 f beaches.The potential actors conflicts or subjective contest in the beach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main concern in semiotics should be studied for the future.K ey w ords :tourist destination o f beach ,space semiotics ,cultural stud 2ies ,Shenzhen

R eview on U rb an G reenland S tud y (B y W ANG B aozhong,W ANG C aixi a ,H E Ping,SH EN Shou yu n)62………………………………The latest 10years papers in the field o f urban greenland at home and broad were detailly indexed and reviewed.The paper conclude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urban greenland ecosystem ,develop 2ment direction ,effect assessment ,planning &design and landscape ar 2chitecture plants.The authors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suc 2cessful urban greening notion and excellent examples abroad ,and summarized its main theories and representative paradigms and won 2derful greening modeling.The paper also reviewed the past develop 2ment o f urban greenland in China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field o f urban greening and its planning.Finally ,the authors prospected emphatically the research trends in the fields such as the greening principle ,planning ,application o f informa 2tion technology ,three dimension and quantification o f assessment o 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multi 2science syncretism o f land 2scape architecture.K ey w ords :urban green space ,greenland ecosystem ,urban greening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 n o f Li anxige C u ltu re E xhibition C enter in Y angzhou City (B y XU Jingyou )69………………………………………………………Conveying the style o f local garden and architecture ,the design o f Lianxige Culture Exhibition Center become a recreation process to de 2velop the traditon.K ey w ords :Y angzhou ,Lianxige Culture Exihibiton Center ,design A Study of Domestic T ourists of Special T ransportation F acilities in Scenic Spots :A survey of p assengers of the ropew ay and sight 2seeing elevator in Wulingyu an scenic spot (B y L I Xiaoling)72…

…………………………………………………………The construction o f ropeways in Scenic Spots ,especially in World

Heritages,has always been a bone o f contention between academia and developers.But there is little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is issue.This study trie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s and feelings o f passengers o f the ropeway and sightseeing elevator ,and brings some useful data to the issue.K ey w ords :Special T 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T ourists ,Wulingyuan

O n Landscap e o f Su zhouh e R iversid es (B y JINYu nfeng,XU Z h en)

76

……………………………………………………………Appraising and analyzing the landscape o f Suzouhe riversides in Shanghai ,this paper gives perceptions o f the renewal o f Suzouhe riversides basing 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ories.Considering the development o f shanghai and the importance o f renewal o f urban riversides and its landscape as well ,this paper also give advices o f the landscape regeneration.K ey w ords :Suzouhe River ,riverside area ,landscape ,planning

Consideration on the Weight Coeff icients of Assessment System for E co 2R esidential Area(B y YUN Yingxia ,TANGYan)81…Weight coefficient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assessment system o f eco 2residential area.The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t effect o f weight coefficient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weight system in differ 2ent assessment methods :LEE D ,BREE AM and G BC.“The T 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ianjin Eco 2residential Area Construction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describe how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 f weight when establishing the assessment system for eco 2residential area in China.K ey w ords :eco 2residential area ,assessment system ,weight coeffi 2cient ,weight system

Land U se P lanning and B iodiversity :A comm ent on a biodiversity guid e for th e p lanning and d evelopm ent sectors in sou th e ast E ngland (B y SH EN Q ingji)85……………………………………………Introduce the frame o f A Biodiversity Guide for the Planning and De 2velopment Sectors in South East England ,point out some characteris 2tics o f this Guide ,including :definitely bring forward that the planning system may engenders positive effect on biodiversity ,definitely bring forward the Biodiversity Principles for Land Use

Planning in the South East England ,definitely bring forward the key objectives for delivering biodiversity action plan targets through the planning system.Basic on hereinbefore ,the author put up some ele 2mentary evaluation on this Guide ,and discuss some issues on this fields.K ey w ords :land use planning ,biodiversity ,guide ,the South East Eng 2land

U rb an M obility :A new conceptu al fr am ew ork (B y Je an 2F r an ois Dou let)90………………………………………………………The approach on daily trips and transportation issues in town has been opening up from the very technical culture o f engineers to a more so 2cial sciences oriented discipline.Sociologists ,geographers ,psycholo 2gists ,economists as well as engineers are currently enriching the sci 2entific work on urban transportation issues.The result o f such an in 2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is the emergence o f a new concept :urban mobility.This concept is built on the idea that trips in town are not only a technical issue but also a social issue that has to deal with ur 2ban practice ,spatial behavior ,perception o f the direct environment and so on.From a general point o f view ,this concept o f urban mobili 2ty invites scientists and cities specialists to enlarge their vision o f ur 2ban transportation to a more systemic and global approach :trips in town can πt be understand withou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technical conditions o f moving (urban transportation ),the organization o f activ 2ities in cities (urban structure ),the daily practice o f urban dwellers (urban society ),the quality o f space (urban landscape )and the mea 2sures taken by decisions makers to shape the city (urban policy ).More than a concept ,urban mobility i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mean 2ing a basis to build new concepts and new notions.For instance ,in 2termodality and multimodality are related notions.K ey w ords :urban mobility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social sciences ,accessibility ,sustainable mobility

ABSTRACT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