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7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2)——乘法分配律(教案)

第7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2)——乘法分配律(教案)

第7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2)——乘法分配律(教案)
第7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2)——乘法分配律(教案)

第7课时乘法运算定律(2)——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的例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主题图。

【复习导入】

1.复习巩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分别用字母加以表示。

2.简便计算:

25×44 125×32×8

【新课讲授】

知识点学习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教材第26页例7。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问题: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提问:每组有多少名同学?

小结: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6人。

提问:一共有多少组?

小结:25组。

提问: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该如何列式?

学生自由交流探讨,分组汇报。

列式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情况:

(1)(4+2)×25 (2)4×25+2×25

分别说说上面两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小结:①(4+2)×25:先计算每组多少人,再算总人数。

②4×25+2×25:先算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的各多少人,再算总人数。

提问:分别计算以上两种方法,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发现:(4+2)×25=4×25+2×25。

提问:你从这三组算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

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或a×(b+c)=a×b+a×c

【课堂作业】

1.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2.填空:(32+35)×4=()×4+()×4

(62+12)×3=()×()+()×()

3.把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32×48+32×52 20×17+20×15

20×(17+15)(5+8)×24

24×5+24×8 32×(48+52)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课后作业】

1.教材第27页练习七第4题、第28页第6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第7课时乘法运算定律(3)——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ɑ×c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教学中教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解决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内容如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指点,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今天又会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吧!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由前面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继续学习、探索。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同步测试B卷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同步测试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 (共8题;共18分) 1. (1分)计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62×34-22×34=________ 2. (1分)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来有35人,到新街车站下去x人,又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________人. 3. (8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32×25________8×(25×4)3×27×21________3+27+21 125×16________125×8×2 80-6×7________(80-6)×7 18×2×15________18×(2×15) 2.46+4.87________4.87+2.46 120÷20×5________120÷(20÷5) 0÷(45×14)________45×14-600 4. (2分)小明今年a岁,爸爸今年的年龄比小明今年年龄的4倍还多3岁.爸爸今年________岁(用式子表示);如果小明今年8岁,爸爸比小明多________岁.(用数表示). 5. (2分) (2016四下·简阳期中) 用字母a,b,c表示乘法分配律是________,表示乘法结合律是________. 6. (1分)用简便方法计算 (8×25)×(125×4)=________ 7. (2分)口算,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 (1)32×3=________ (2)56×40=________

(完整版)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xxxx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P24--P26例5、例6、例7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成立条件,能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灵活选用计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

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下列等式应用了什么定律? 80+A=A+80 +52=+36 321+28+79+172=+ 2、口算抢答比赛 12×525×435×2125×845×425×8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积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当两个数相乘等于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会使计算更加简便。) 师:再看这道题。57×12+43×12 你还能快速算出结果吗?要想快速算出结果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那就是“乘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借助于植树活动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分析:一组口算看似简单,其用意则不凡。前几题学生能很快说出得数,正在学生兴奋之时,出示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四节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同步测试(I)卷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四节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同 步测试(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题 (共7题;共18分) 1. (1分)59× 2.5×0.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算式利用了乘法________。 2. (1分)直接写出得数 (1) 1.36+2.87+3.64=________ (2)1.8×0.4×0.25=________ (3)6.4×0.2+3.6×0.2=________ 3. (3分)(7.89+ 4.62)×15=(________ )×15+4.62×(________ ) 4. (4分)两个因数的积是72.46,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3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它的,这两个因数的积是________. 5. (1分)根据学过的运算定律,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2.3×________=1.5×________ (3.5+4.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2.5×1.4)×________=1.4×(________×4) 6. (4分)计算: 0.125×7.2=________ 7. (4分)下面一组题只做一次笔算,其他的两题通过小数点移位来解决.

36×29=________ 0.36×29=________ 2.9×36=________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案例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4页中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知识迁移,学生通过猜想、探究、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理解其作用,为后面的简便计算作好铺垫。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策略: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论知识与跨越式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自主探究、归纳

乘法运算定律。 2.感受成功策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通过科学的验证确定猜想的成立,感受成功的喜悦,为学习注入动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创设,引发思考 1.师:同学们,窗外树木新发的嫩芽正提醒着我们,现在已经是春季,细雨滋润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最近我们学校也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很多同学们都积极地响应学校的号召。 两个植树小组在进行比赛,比比哪一组种的树多,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屏幕显示:第一小组:每行11棵,共种了7行;第二小组:每行7棵,共种了11行 师:同学们,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比呢?(先求出他们各自种的总棵数,再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进行解答。板书:11×7=77(棵)7×11=77(棵) 2.师:请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结果相同,因数相同) 那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板书:11×7=7×11 二、自主探索,获得规律 1.探索乘法交换律

最新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举例,比较运算的顺序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 (1)出示练习。 第一组第二组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2)同桌分别计算①、②题中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3)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猜测③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5)观察、激趣、导入: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

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实例感知初探规律 1、创设情境。在同学们植树的情境中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分别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植树中的另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继续出示主题图。 (2)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不同的方法。(板演或投影展示,最好也有错误的算式) ①(4+2)×25 ②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③ 25×(4+2)④ 25×4+25×2 =25×6 =100+50 =150(人) =150(人) 2、畅说思路。你是怎么思考的?这些算式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怎样?(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代表性的学生发言) 3、分类整理。如果按照算式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可以分成哪几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类:①和③,先算和,再算积; 第二类:②和④,先算两个乘积,再算和。 4、探索问题。两种算式,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计算顺序,但结果却都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找①和②这两个算式来研究研究。 (1)根据计算结果,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simple calculation based o n multiplication distribution law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继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 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怎样表示?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二、活动尝试 1.出示例题场景图。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3.列出算式:32×102 4.你会先估计,再算一算吗?

5.交流算法。(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三、师生探究 1.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 (1)自学课本,完成书上例题的运算过程。 (2)同桌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组织交流理解算理。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1×84=()×84+()×84 92×203=92×(200+□)=92×200+92×□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3.试一试: 用简便的方法计算46×12+54×1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交流: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你是怎样算的?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略)。 4.师生共同小结: 四、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填空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完整版)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案例

激发兴趣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案例 姓名:郑国梅 单位:天津滨海新区塘沽于庄子小学 职称:小学高级 案例主题: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执教乘法分配律 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正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课改中也有不少的成功经验,各地区也有自己的课改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教育界人士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效益,即能否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这一年来我也在积极的找寻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反思。认为不断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策略的之一。现以四年级下学期乘法分配律为例进行分析。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中的难点。在理解和应用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特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3+4)×6 3 ×6+4 ×6 20×(5+13) 20×5+5 × 13 (13+7)×4 13×4+7 (8 × 6)× 2 8 ×2+6 ×2 (同学们把8个算式都摆在桌面上,很快就把它们按照数据分成了5组,心急的同学高高举起了手臂,以为大功告成。但很快就有人提出异议,于是小组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1:我们组发现有3组相等的算式: (3+4)×6=3 ×6+4×6

3×(17+5)=3×17+3×5, 20×(5+13)=20×5+5×13 生2:我们不同意,20×(5+13)≠20×5+5×13 生3:说得对,我们计算过了,确实不相等。 生4:应该20×5+20×13才等于20×(5+13) 生5:也可以把括号里的5与括号外的20交换位置,5×(20+13)=20×5+5×13 生6:我们还发现如果把13×4+7改为13×4+7×4,就与(13+7)×4相等;把(8×6)×2改为(8+6)×2与8 ×2+6 ×2相等。 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发现的规律,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 电脑出示:(80+20)×4,谁是它的好朋友? (学生踊跃举手,老师指名回答)生:(80+20)×4=80×4+20×4 演示:数字“4”翻着跟头,分别去乘80与20,然后相加。 出示:6×(10+20),谁是它的好朋友? 生:6×(10+20)=6×10+6×20 演示:数字“6”翻着跟头,分别去乘10与20,然后相加。 分别出示:(6+3)×a ,(32+40)×▲ (学生热情高涨,几乎站起来举手) 齐答:(6+3)×a=6×a+3×a (32+40)×▲=32×▲+40×▲ 师: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怎样概括呢? 生:(a+b)×c=a×c+b×c 师: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字母形式,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 分别出示:35×8+65×8 9×12+9×282 学生回答后,老师电脑演示:两个相同的因数8从算式中落下来并且合二为一,得到(35+65)×8;两个相同的因数9从算式中落下来并且合二为一,得到9×(12+282)。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沟西小学张文娟 页例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 36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乘法的分配律在本册书中所学的运算定律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结论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对于学生只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而能否 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不作要求。因此,学生并未真正发现和理解这个运算定律,未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没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课设计旨在其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本课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意向,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其二;培养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本课学习中,用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部分的初步感知,例3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全体全过程参与,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把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学生会学知识,教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其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学习乘法分 配律时,往往能掌握和运用这个运算定律,但大多数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因此,本课在各环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运 用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在练习设计中,通过专项训练,突破这个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当学生发现和理解了乘 法分配律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用语言抽象、概括这个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4-3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说明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麻城小学四(1)班贺朝智教学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乘法分配律》及相应的练习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本人对教材的理解:乘法分配律在小学教材中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形式出现,随着学生对所学容的逐步加深,在后面的练习题中又引申出“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三个数或四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等容,在练习中演变出现许多扰乱学生视线的题目,甚至还推广到除法运算,给教学造成了多次重复教学的干扰,因此我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把乘法分配律的定律归纳成“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第5课时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教案教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推出整数乘法运用定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体会类比的思想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2.能灵活的运用乘法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推理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习重点: 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学习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一.前提测评: 问题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125 25×64×4 103×15 57×63+57×37

问题2:说说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问题3: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1)计算并比较上面三组算式的结果。 (2)观察每组算式,口头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上面三组算式说明整数乘法的()、()和(),对于小数乘法也()。 问题4:怎么算比较简便呢?试着算一算? 0.25×4.78×4 0.65×202 35.62+35.62×99

三.达标检测: 1.填空。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简算。 15×0.4×25 27×3.7+3.7×73 3.5×103 8.4×101.3-8.4×1.3 3.学校买来125包练习本,每包55本,每本0.8元,买这些练习本一共需要多少钱? 4.食堂买来白菜和萝卜各28千克,白菜每千克0.84元,萝卜每千克1.16元。买白菜和萝卜一共花了多少钱?

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导学案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薛友利审核人:彭丽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57页。【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对一些算式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理的正确性和价值。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谐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乘法分配律,运用乘法分配律对一些问题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分配律对一些问题进行简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学 出示生活情境,学生观察获得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生回答,师板书:贴了多少块瓷砖? 生独立思考,写出列式(综合算式优选),师板书 3×10+5×10 ,(3+5)×10 4×8+6×8 ,(4+6)×8

二、探究乘法分配律 1、说算理,初步感受规律 ①观察算式,说一说算式每一步表示什么?组织交流,互相补充和质疑,感受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②哪两个算式联系紧密?是否可以用等号联接?为什么? 生:因为等式两边都是求同一个问题。运算顺序不同,但是结果相同。(学生寻找有联系的算式,感受等值变形的特点,初步发现规律。)2、初步发现规律 (1)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①用三个不同的符号表示你的发现,图形,字母,数字都行,再说说你的发现。学生集体交流,汇报,其他同学质疑,追问,补充,修正。(先写几组这样的算式,再交流发现,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类比,迁移,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 ②怎样概括左边的特点?右边呢? 左边:c和ɑ相乘,c和b相乘,再把积相加。或ɑ个c加b个c 右边:c与ɑ加b的和相乘。或(ɑ+b)个c 3、表示规律 师:用ɑ、b、c代表三个数,你能表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说老师板书。 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新乘法运算定律优质课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一)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材的第24—25页的例5、例6及课后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能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能在数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论知识与跨越式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已有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自主探究、归纳乘法运算定律。 2、通过验证、猜想,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通过科学的验证确定猜想是否成立,感受成功的喜悦,为学习注入动力。 3、能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含义,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突破方法:通过教学引导,能自主发现和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突破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观察、实验、归纳中,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引导归纳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学生回答。 师: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恩施州咸丰县坪坝营镇杨洞中小学校冉红平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1~4题3533页——页的例1、例2及练习六的教材的第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1 一些简便运算。观察、比较、概括、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并、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猜想, 2 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3 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验证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 交换律和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1 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a+b=b+a (a+b)+c=a+(b+c) 、引入新课: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 那么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呢?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1、验证乘法的交换律 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这就需要我们来验证

保护环境对人类非常重要,植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瞧,小明和他主题图)。5的小伙伴们正在植树呢(出示例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小组讨论,指名 汇报并解答(a 、负责挖坑、种树的共有多少人? (人)25=1004×=100(人)4×25 探究、发现问题:×4得 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25×25和教师提问:4 ×4)×25=25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b、负 责抬水、浇树的共有多少人? 25×2=50(人)2×25=50(人)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12课文、例8、做一做,P13—15练习二第4、5、11—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2、培养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简便计算: 25×95×425×324×48+6×48102×5644*25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说一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3、出示教材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 (×)×○×(×) (+)×○×+× 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出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 =×4×乘法交换律

=1×乘法结合律 =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201 =×(200+1) =×200+乘法分配律 =130+ = 6、练习: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102× 2、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照实际 长、宽各缩小1000倍画出的。求这米 个操场的实际面积。 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13页4题。 课后小记: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总体情况掌握较好,但在解答"25**"题时,有学生写成了*4+*。 乘法的分配律则明显是学生的难点,部分学生无法举一反三。如*,*99+这些稍有变化的简算题错误率较高。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P24--P26例5、例6、例7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成立条件,能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灵活选用计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法与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下列等式应用了什么定律?80+A=A+80 (48+36)+52=(48+52)+36 321+28+79+172=(321+79)+(28+172) 2、口算抢答比赛 12×525×435×2125×845×425×8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积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当两个数相乘等于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会使计算更加简便。) 师:再看这道题。 57×12+43×12 你还能快速算出结果吗? 要想快速算出结果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那就是“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借助于植树活动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分析:一组口算看似简单,其用意则不凡。前几题学生能很快说出得数,正在学生兴奋之时,出示57×12+43×12,学生都迟迟说不出或说不准,这样由“很快”突然到“很慢”,使学生产生了急于想知道得数的心理需要,就在这时,教师又故作玄虚地说:“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短短几句,又一次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 二、探索新知 师:观察植树活动的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可以复述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也可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师: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例1、例2、例3。) 1、学习例1。 1)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 预设: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2)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25 25×4 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100人)那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号) 板书:4×25=25×4 4)你能再举出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 5)归纳总结。 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预设2: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6)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请同学说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7)其实,乘法交换律早就是我们的朋友了,还记得乘法口诀吗?生说一句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8~P49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 125×8=25×9×4=18×25×4= 125×16=75+25=89×100= 教师请个别学生口算并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应用的定律。 2、再出示:119×56+119×44= 师;这一题,谁能口算出来?老师可以口算出来,你们相信吗?是不是老师又应用到数学的什么定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课本插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看到两个工人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这面墙壁,另一个叔叔贴另一面墙壁。

《乘法运算定律》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乘法运算定律(第33~38页) 教材说明 本节教学乘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在数学基础理论中,自然数乘法的定义有多种方式。用“同数连加”定义乘法,相对于其他各种定义,比较直观,容易描述,所以一直被小学数学教材所采用。既然是同数连加,那么“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就是客观存在的,非人为的,至于分别叫做被乘数、乘数,还是统称为乘数或因数,则是人为的,它们的书写位置也是人为的。因此,尽管我们在引进乘法时,不再规定两个乘数的书写位置,但同数连加的定义本身与其他定义一样,都没有包含乘法的交换律,所以教材在这里正式概括乘法交换律还是有必要的。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除了从形式上抽象地加以证明之外,也可以依据“同数连加”的定义,借助直观进行说明。例如对于乘法交换律,可以通过直观说明b个a连加与a个b连加的结果相等。又如关于乘法分配律,可用a个c加b个c等于(a+b)个c加以解释。 在五条运算定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一样,都是同一种运算的规律。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教材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由图引出例1、例2和例3,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三个例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两个例题类似。 例题后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习题基本上是针对三条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设计的。 这一节,虽然没有专设例题讲解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在得出乘法运算定律的例题中已有所孕伏,在练习中也有所体现,使学生初步体验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到下一节,再集中学习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 1.可以参照第1节的教学建议。只是在概括规律的过程中和用字母表示运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一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出示资料: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