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8月1日阅读题《我要做好孩子》

8月1日阅读题《我要做好孩子》

8月1日阅读题《我要做好孩子》
8月1日阅读题《我要做好孩子》

三年级《我要做个好孩子》练习题

1、金铃当家理财的主要目的是()

A、锻炼她的办事能力

B、攒钱给幸幸买芭比娃娃。

2、《我要做好孩子》中金铃最不喜欢的功课是()。

A、英语

B、语文

C、数学

D、体育

3、金亦鸣对金铃的教育主张是()

A、尽力让金铃最好

B、任其自然发展

4、金铃的钢笔字()

A、很好

B、很糟糕

C、一般

5、金铃的作文写得()

A、前言不搭后语

B、妙语连珠

8、金铃学区里最好的中学是()

A、外国语学校

B、育才中学

C、新华街中学

9、金铃最喜欢画()

A、鸟

B、花

C、美人

10、邢老师为了孩子办起了()

A、强化班

B、舞蹈班

C、绘画班

11、金铃在强化班上曾专心地()

A、看书

B、画美女人像

C、捉迷藏

12、于胖儿不敢说胡梅和刘娅如在强化班打搞的原因是()

A、怕打

B、怕人家不给作业抄

C、怕骂

13、金铃收养了一段时间的小女孩是()

A、辛辛

B、玲玲

C、红红

14、金铃的妈妈是()

A、金一鸣

B、赵卉紫

C、张云霞

15、金铃最好的朋友是()

A、胡梅

B、杨小丽

C、尚海

16、()帮金铃提高了数学成绩

A、金亦鸣

B、李奶奶

C、孙奶奶

17、金铃的身材()

A、苗条

B、胖乎乎

18、金铃的性格特点是()

A、孤癖

B、自来熟

C、热情

19、金铃说:“请允许我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

A、考试成绩

B、私人信件

C、一起去做好事

20、金铃家里()操持家务,管理孩子。

A、爸爸

B、妈妈

C、奶奶

21、有心栽花花不发,下句是()

A、柳暗花明又一村

B、烂泥巴扶上墙

C、无心插柳柳成荫

22、邢老师把强化班设在()家

A、金铃

B、张灵灵

C、胡海

23、邢老师为几个尖子生开强化班,目的是()

A、收取补课费

B、为了尖子生更好地发展

24、六年级三门主科大小测验()

A、少

B、不太多

C、密集得像地毯式轰炸

25、()极会模仿同学家长签字?

A、尚海

B、于胖儿

C、钱小钢

26、金铃数学考不好,数学试卷是()签字的

A、金铃

B、杨小丽

C、杨小丽的妈妈

27、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

A、老虎

B、狮子

C、好猎手

28、金铃有一次数学得了82分,应用题()

A、全对

B、全错

C、错了两题

29、教金铃六年级数学的老师是()

A、邢老师

B、张老师

C、王老师

30、金铃妈妈担心金铃的智力有问题,曾经()

A、吃补药

B、进行智力测试

C、到精神病医院就诊

31、赵卉紫认为()会影响金铃的智力

A、睡觉

B、肥胖

C、瘦小

32、金铃曾经想让妈妈收养()

A、东东

B、幸幸

C、小花

33、金铃送幸幸()

A、文具盒

B、美女画

C、芭比娃娃

34、金铃为筹钱买芭比娃,而()

A、卖废旧

B、打工

C、当家理财

35、金铃减肥计划()

A、成功了

B、泡汤了

C、有一点效果

36、元旦庆祝会上,金铃表演了一个小品是()

A、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B、猪八戒背媳妇

C、小鬼当家

37、金铃的外婆是()

A、退休教师

B、退休工人

C、退休医生

38、体育测试时,金铃和李林都摔倒了,李林家对金铃家()

A、没什么要求

B、敲诈勒索了3000块

39、寒假,金铃()

A、去深圳旅游了

B、在家苦做各类作业

C、学钢琴了

40、金铃家的老鼠咬坏了()

A、金亦鸣的论文书籍

B、金铃的复习资料

C、金铃家的衣服

41、乡下小伙子送给金铃()

A、黄金

B、大鱼

C、钱

42、金铃的爸爸用()帮助了乡办厂

A、金钱

B、用科研技术

43、金铃()获奖

A、写字

B、唱歌

C、作文《我的爸爸》

44、市“长江百货公司”的征文大赛,金铃获奖的奖品是()

A、电脑

B、电子琴

C、游戏机

45、模拟考试时,金铃的试卷()

A、坏了

B、被人偷走了

C、被风吹走了

46、邢老师生病了,()替邢老师出作文题目,上作文课

A、倪志伟

B、胡梅

C、金铃

47、卉紫决定帮金铃找实验初中的老师,()原因泡汤了

A、老师收费太高了

B、老师嫌金铃差

C、老师为钱财收学生上,对金铃成绩提高帮助不大

48、我要做好孩子》的作者是()

A、周锐

B、曹文轩

C、黄蓓佳

49、金铃养的蚕宝宝,金铃意外地找到()家的桑叶

A、张奶奶

B、王奶奶

C、孙奶奶

50、金铃想考取外国语学校,妈妈想()

A、花钱进去

B、让金铃自己考

51、金铃的数学成绩提高的原因是()

A、孙奶奶给她讲了许多题目

B、孙奶奶给她学好数学的信心

52.《我要做好孩子》的主人公是()。

A. 幸幸

B.桑桑

C.金铃

D. 豆豆

53.金铃的家离学校不足,金铃放学从学校走到家一般要走()。

A.2000米 5分钟

B.200米 5分钟

C.200米半小时

D.2000米半小时

54.金铃减肥减掉了____,以后又长出了____。( )

A.5公斤 10公斤

B.10斤 5斤

C.5斤 10斤

D.10公斤 5公斤

55.金铃领回家的小妹妹叫()。

A.豆豆

B.桑桑

C.张灵灵

D.幸幸

56.金铃上的是()。

A.小学三年级

B.初中三年级

C. 小学一年级

D. 小学六年级

57.金铃原来的语文老师王老师辞职去了哪个国家? ()

A.日本

B.美国

C.加拿大

D.新加坡

58.金铃当家时妈妈给了她多少钱?()

A、300元

B、500元

C、800元

D、1000元

59.金铃当家理财是为了:()

A、锻炼自己的办事能力。

B、提高自己节约的观念。

C、攒钱给自己买学习用品。

D、攒钱给幸幸买芭比娃娃。

60.()最在乎金铃的考试成绩。

A、爸爸

B、妈妈

C、奶奶

D、外婆

61.金铃体育考试考的是()赛跑。

A、50米

B、100米

C、200米

D、500米

62.金铃在跑步测试中摔下来后,绊倒了()。

A、尚海

B、李林

C、李小娟

D、倪志伟

63.金铃一开始写的作文《我的爸爸》中,她的爸爸是一位()。

A、教授

B、大款

C、工程师

64.金铃在长江百货公司举办的作文大赛中获得了()。

A、一等奖,奖品是1台386电脑。

B、二等奖,奖品是“卡西欧”电子琴。

C、三等奖,“小霸王”电脑游戏机。

65.模拟考试中,金铃的()试卷被风刮出了教室。

A、语文

B、数学

C、英语

66.语文老师生病了,金铃当小老师,给大家上了一节作文课,她出的作文题目是()。

A.告别母校之前

B.我真想……

C.红领巾伴我长大 D为我的理想插上翅膀.

67.金铃的语文老师生病了,()去看她。

A.金铃

B.金铃和尚海

C.全班同学

D.金铃和于胖儿

68.金铃的语文老师的病是()。

A.过度疲劳

B.见字就晕

C.高血压

D.近视眼

69.帮金铃补习数学的老师是()。

A.外国语学校的名师 B.特级教师孙老师 C.金铃的爸爸 D.数学老师张老师

70.金铃养的蚕宝宝是()。

A.买来的.

B.捡来的

C.偷来的

D.别人送的

二、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

()1.金铃长得很胖。

()2.金铃的同桌叫尚海,他长得又高又瘦。

()3.金铃的语文老师姓邢,50来岁,瘦瘦小小的,是个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人。

()4.金铃的数学老师姓王,喜欢扔粉笔头,所以学生都很怕他。

()5.元旦庆祝会上,小品《猪八戒背媳妇》由尚海演猪八戒。

()6.圣诞节前,金铃买了一个芭比娃娃送给了幸幸。

()7.金铃的爸爸很能干,家务活儿他全包了。

()8.金铃是个学习成绩中等,但机敏、善良、正直的女孩子。

()9.金铃的试卷大多是由她爸爸签字。

()10.金铃的妈妈担心金铃有学习障碍,曾带她到脑科医院求医。

()11.金铃当家当了正好一个月。

()12.元旦庆祝会上,小品《猪八戒背媳妇》中,金铃扮演猪八戒,尚海扮演小媳妇。

()13.金铃觉得自己是讨人喜欢的猫,班上的好学生胡梅、刘娅如、倪志伟是可怜的老鼠。

()14.金铃家的大鱼是乡办企业送给金铃妈妈的。

()15.金铃后来改写的《我的爸爸》获得了区二等奖,市三等奖,还当上了学校的护旗手。

()16.班主任推荐金铃、刘娅如去电视台竞选小演员。

()17.在语文老师生病的时候,她说金铃已经是一个好孩子了。

()18.张灵灵把刚买的两条蚕放在舌尖上,不小心吞了。

( )19.金铃的数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是因为妈妈帮她请了外国语学校的名师补习。

( )20.儿童节那天,金铃穿上了漂亮的裙子,因为那时她小学里度过的最后一个儿童节。

( )21.金铃考初中那天,她很有信心,虽然孙奶奶因为腿脚不便没有来看她。

背影练习题及答案

第5课《背影》同步练习 收获平台 一、从全文看,对于父亲,作者心理上前后有个大变化。请概述这个心理变化。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1.“父爱无痕”,父爱无言。请说说作者在这里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对这个背影写得这样详细? 答: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仔细体味这个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答: 三、某地一晚报披露,《背影》在某地中学生民意测验中得分相当低,理由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答: 发展空间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背影 张磊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离开母亲已有些日子了。时间久了,母亲慈祥的笑容、坚毅的眼神渐渐变得有些模糊了。但在我记忆深处,母亲的背影似乎永远是那样清晰。中学时,读了朱自清的《背影》,那里面是一个肥胖父亲的背影;大学时,读了三毛的《背影》,那里面是一对相互安慰无言的父母亲的背影。为什么天下的父母亲,最后在儿女心中都只剩下那几欲看不清的背影呢?也许,只有背影才能永恒,因为只要有一丝光线就会有背影。 高中毕业时我不幸染上了重症乙肝,虽然不断吃药打针,但是身体日渐虚弱、意志也日

张骞的故事阅读题答案

篇一:张骞的故事阅读题答案 摘要:张骞与丝绸之路的故事阅读是一篇课外阅读是一片说明文,具体地写出了张骞的个人信息和他和丝绸之路。同学们可以作为课文丝绸之路的课外阅读。在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上,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带着满载丝绸的骆驼商队,正缓缓西行。这是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建立丰功伟绩的纪念和歌颂。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首脑人物凯撒穿着一件丝绸长袍到剧院看演出。谁料,他比演员更引人注目,满剧场的人都把眼光盯在这件从来未见过的丝袍上。当大家知道这是中国生产的丝织品后,又是高兴,又是羡慕。此后,身着中国丝绸锦绣,成了罗马上层人物高贵和权力的象征。中国的丝织品是怎样到了欧洲的这要从张骞出使西域说起(汉代西域指今日河西走廊以西的天山南北及巴尔喀什湖地区)。 张骞(公元前~前114年),陕西汉中成固(今城固)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公元前138年到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通西域,开辟了我国和西方的国际陆路交通道路,从此,一条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正式开通。通过这条横贯亚洲大陆古代东西贸易通道,从公元前2世纪到9世纪以丝绸为主的中外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特别是对中国蚕桑丝绸技术的西传起了巨大作用。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希特霍芬首先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后来在这条通道上陆续出土了中国汉唐各朝的大量丝织品和其它文物。丝绸之路的路线并不完全固定,也非一条。其中以自喀什西南行的路线,通往印度、西亚乃至欧洲,最为重要。喀什古称疏勒,按当地语意即为丝绸集市。两汉时期,中西亚和欧洲尚未掌握育蚕取丝技术,经丝绸之路不仅大量贩运中国的丝织品,同时也大量西运蚕丝作为丝织原料。 更多有关《丝绸之路》的学习内容,请点击 备注:《张骞与丝绸之路的故事阅读》一文由免费提供。本文着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扎实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拓展阅读。阅读能力上要求增强概括,理解和表述能力。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主题鲜明,立意新颖;鼓励学生多说,增强口语表达... 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扎实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拓展阅读。阅读能力上要求增强概括,理解和表述能力。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主题鲜明,立意新颖;鼓励学生多说,增强口语表达... 篇二:张骞的故事阅读题答案 丝绸之路张骞的故事_小学作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丝绸之路张骞的故事_小学作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大探险家、大外交家张骞在汉武帝初年做郎中时,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他们说敦煌(在今甘肃敦煌西)和天山当中有个月氏(r ugrave;zhī)国,恨匈奴,想报仇。汉武帝想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他下诏征求精明强干的人去联络月氏,张骞应征了。有个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叫堂邑父,还有一百多个勇士都愿意跟着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带着一百多人从陇西(治所 100份文档 80份文档 89份文档 篇三:张骞的故事阅读题答案 张骞,西汉时期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为郎.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2.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了。 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3.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5.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小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1)指名尝试划分诗歌层次。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2):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3~4):写虽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代化的生活依然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写时代呼唤延安精神。

(2)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三、学习第1~2小节。 1.自由读第一部分。 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诗人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个人成长、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 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三五九旅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杨家岭:位于延安市西北。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重要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这次代表大会,为争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小组交流,师生汇报。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诗歌的第1小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第2小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延河叮咚的流水”指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枣园梨花的清香”指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指大生产运

《背影图》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背影图》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朱自清的《背影》早已镶嵌在我记忆的画屏上,成为一幅永恒的图画。 ②而在我眼前,我的心中,还有一幅鲜活的背影图。 ③那是星期天的下午,我从城里中学回家,村里刚好在分山砍伐树木。久已没有为家里干点活的我便跟随父亲来到山上。 ④砍倒一棵大松树时已经日落西山了。父亲削去树枝,叫我和他一起抬回家。松树根部大,梢部小,我想自己一米八的大个儿,抬根部没问题,就要去抬。父亲拦着说不行,你抬不起,骨头太嫩,等我来抬根,你抬梢。父亲说完便蹲下身子,准备把树扶上肩头,可是试了几次都扶不上。我走到他面前,说:爸爸,我来吧。父亲却不同意。他掏出一袋旱烟抽起来,吩咐我先歇会儿,天还早呢。父亲说。 ⑤一袋烟快抽完了,父亲叫我站起来。他慢慢地蹲下身,用手拍拍大树,把头凑近松树,嗨了一声,使劲抱起松树扛到自己肩上,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展着腿部,我觉得他佝偻的身躯在夕阳的余辉中一点一点地凝聚着力量,一点一点地高大。还剩一口的旱烟吐了出来,

笼罩在他的头上,悠悠地在空中扩散。 ⑥父亲终于站直了,虽然大树压着他摇晃了几下,但他很快就稳住了重心。 ⑦我盯着他的背影,眼眶湿润了。几十年来,父亲为了我们兄妹几个的成长,兢兢业业地操持着这个家,奔波辛劳。他的容颜已在日出日落中憔悴了,他的背已在日出日落中微微弓起 ⑧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和父亲抬着树回家,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感到有一座丰碑矗立在心中⑨背影图悬挂在我心中的高处。 (注:佝偻:弯曲。) 阅读题: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镶嵌[ ] A.qi4n B.g1n ②永恒[ ] A.hu2n B.h6ng

③身躯[ ] A.q_ B.q ④凝聚[ ] A.n0ng B.y0 ⑤兢兢业业[ ] A.k8 B.j9ng ⑥矗立[ ] A.s%ng B.ch) ⑦憔悴[ ] [emailprotected] B.c)i ⑧悬挂[ ] A.xu2n B.x2n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对的画,错的画。 ①(他)使劲抱起松树扛到自己肩上,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展着腿部。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 ②几十年来,父亲为了我们兄妹几个的成长,兢兢业业地操持着这个家,奔波辛劳。

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延安”、“枣园”、“南泥湾”、一杨家岭”的有关情况。 2、弄懂文中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诗的结构,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诗句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要学习发扬延安的伟大精神。(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主动探究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疑点 1、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本文重点。

2、了解诗中几个具有代表性事物的含义是难点。 3、“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是本文疑点。 (二)解决办法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借助图像资料,适当进行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2、课文插图,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 3、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史记故事练习题答案

史记故事练习题答案 【篇一:史记故事练习题】 一、填空。 1.黄帝名(),他和()的两支力量合并在了一起,中华民族是()的说法由此而来。 2.()的儿子启建立了夏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制王朝。 3.烽火台上的士兵一旦发现敌情,白天就点起(),夜间点燃()向四处报警。 4.郑国商人()把自己贩卖的()送给秦国军队,还假称这是郑 国国君对秦军的慰劳,使得敌人放弃了对郑国的偷袭计划。 5.公元前()年,()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 6.“不鸣惊人,()”的()善于纳谏,从一个昏君变成了一个英 明的君主,使楚国成为了诸侯中的强国。 7.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年。孔子周游列国()年。因为苏秦的合纵策略,秦国有()年不敢出()关攻打六国。 8.司马迁说:“假如()还活着,我即使为他驾车,也是心甘情愿的。” 9.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10. ()建议秦始皇修筑(),以保护秦朝不受北方各少数民族 军队的滋扰。 11.淮阴侯()年轻时就敢于忍受(),承受各种折磨,后来成了 一代名将。

12.通用至今的诊脉疗法,仍遵循着确立的理论。 13. ()通过赛马的方式,向齐威王推荐()。 14.屈原创造的诗体被后人称为()。 15华夏民族的祖先是()和()。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17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是指() 18“管鲍之交”指的是著名历史人物()和()。 19使秦国由弱变强,逐步走上霸主之位的著名变法是()。 20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 21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时即兴创作了一首著名诗歌,题目是() 2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里的“成败人物”是指()。 23走出一条中原通西亚的“丝绸之路”的人物是() 24《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作者( )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判断题。 1.刘邦月下追韩信,并任命他为大将。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3.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卒训练骑射,使赵国的实力很快增强了。 4.孔子出身于贵族之家,从小家境富裕,遍览群书。() 5.虞国国君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结果也被晋国吞并。()

背影阅读理解及答案师

背影阅读理解 (一)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去坐下,我的泪又来了。 1. 写出这段话的记叙要素:? ???人物???______??????,地点?______?????,?事情的经过???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 2、用“‖”为语段划分层次。 3.文段划横线句“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采用了?_________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4、画出语段中直接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并概括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方面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5、描写父亲背影运用了哪些写描写方法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 6.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具体描绘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的语句,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7品味语言。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2)“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 8.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9.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10.找出本段中一个叙述和抒情完善结合的句子,并指出其在文中的作用。 11.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12、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写一

《背影》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7课背影 (一)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 ..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 躇了一会,终于 ..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是反语。表明作者悔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7.文中多次写父亲的“嘱咐”和“踌躇”,其用意是什么?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深切。] 8.选文出自课文《》,作者是(),字佩弦,()代()家、学者、民主战士。 (二)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 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 ..地( a )到铁道边,慢慢( b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c )过铁道,要( d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e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f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g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蹒跚 ..[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 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外貌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课件【三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课 件【三篇】 【篇一】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课件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了解全诗内容,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延安的资料,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挂图,课文重点语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到延安追寻什么?为什么追寻?把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在读中想象,体会它的意义,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把韵脚“ang”标出来。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还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4、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 (1)第二节的四个“追寻”。 可用投影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了解延安精神。放映录像或投影片时要加以简要的解说。“延河”,清晨、傍晚,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南泥湾”,当年359旅曾在这里恳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那里有中央礼堂和党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就是追寻延安精神,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 “告别破旧茅屋”就是告别落后,忘不了“温热的土坑”,就是忘不了密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

小学语文写事阅读训练附答案

写事类阅读训练 一、阅读写事的文章,要注意一下方面: 1.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 侧重于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要素。 2.理清记事文章的顺序 一般记事的文章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通常有三种:(1)顺叙;(2)倒叙,就是将事件结局或者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和经过等;(3)插叙,就是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对所要叙述的某一事件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 3.抓住文章的重点 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环节,而事情的经过,则是记事文的主体。 二、写事文章常见的题型及答题的技巧 1.把文章分为几段,并写出各段的意思。 2.文章所描述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简要作答) 3.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4.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4.如何给文章取标题。 5.文章“……”句子的作用。 归纳中心: 公式: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写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3.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公式:谁+干什么+结果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公式:词语意思+文中意思 拟标题:找关键、找线索、找中心句。 句子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起读者的兴趣…… 中间: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三、阅读训练 (一) 1948年,在一艘横渡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guīgui)丽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男人正在舱里用腰刀削(xiāo xuē)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huǎng huàng),男人摔倒时,刀子扎(zhāz ázhà)在他的胸口。人全身都在颤,嘴唇间乌青。 6岁的小女儿被爸爸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站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想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的前夜,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每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留下了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在喊着:“妈妈!妈妈!” 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刹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子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惟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他为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为坐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大声一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不为人知:____________________洞穿: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个十分感人的故事。请用心阅读,一起来体会“父亲”所包含的意思。①“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一句中的“这”指;说“这”是“奇迹”的原因是。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效率很低,速度很慢,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o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O 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

【试题】《背影》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背影》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狼jí()②tuí唐()③sù sù() ④妥.帖()⑤踌躇 ..() ..()⑥琐屑 2、解词。 ①蹒跚— ②赋闲— ③变卖典质— ④触目伤怀— 3、文章整体感悟。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文章以为组材线索,以为中心事件,重点叙些的是父亲时的背影,突出了深深的。 4、积累与鉴赏。 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请从文中摘引出一二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写出理由。 二、课内阅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买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个

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①上面,两脚再向上②;他肥胖的身子向左③,显出④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原文空白处应填写的词语依次是:①②③④ 2、用“∥”为语段划分层次。 3、画出语段中直接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并概括作者是从那几方 面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4、体会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情感。 ①“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测试题答案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阅读题 1.《战国故事》战国时期主张合纵抗秦的人是谁?(B) A.张仪 B.苏秦 C.靳尚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A) A.秦始皇 B.炎帝 C.周幽王 3.《春秋故事》利用老马识途,让将士们化险为夷的是:(C) A.孙膑 B.重耳 C.管仲 4.《三国故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是:(C) A.曹操 B.刘邦 C.刘备 5.《战国故事》人们称秦越人为扁鹊的原因是:(A) A.他治病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的神医扁鹊 B.他带兵打仗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勇猛的扁鹊 C.他特别有学问如同上古时代博学的扁鹊 6.《战国故事》赵国的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负”的意思是:(B) A.失败 B.背着 C.担负 7.《春秋故事》“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有多少里?(A) A.三十里 B.五十里 C.一百里 8.《战国故事》提起赵括你会想到什么故事?(C)

A.完璧归赵 B.一鸣惊人 C.纸上谈兵 9.《西汉故事》以下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可多选):(B D) A.揭竿而起 B.破釜沉舟 C.暗渡陈仓 D.四面楚歌 10.这本书中历史故事的顺序是:(C) A.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三国故事 B.春秋故事三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战国故事 C. 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 11.《三国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却都放了他,是因为:(C) A.诸葛亮与孟获曾是朋友,不忍心捉拿他 B.诸葛亮要让孟获心服口服,想让孟获认可他为谋士 C.诸葛亮认为孟获爽直,想争取他使南方长期安定 12.《西汉故事》汉武帝派张骞前往西域,其目的是为了:(B ) A.显示汉朝的强大,以得到更多的土地、物产 B.联合西域各国抵抗匈奴 C.让他作为使者,与匈奴求和 13.《东汉故事》东汉昌邑县令王密送礼给荆州刺史杨震,并说此事无人知晓请杨震放心收下。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的含义是:(B ) A.这件事情只有我们俩知道,只要我们不说谁都不知道 B.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C.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如果泄漏了就一定是你说的

背影阅读理解及答案

背影阅读理解及答案 《背影》节选(14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要穿()铁道,要()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

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 9.给这两段文字分别各加上一个小标题:(2分) ① ② 10.为文中空格处选择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探穿爬抓提倾 B.摸穿爬攀缩歪 C. 探穿爬攀缩倾 D.探越爬攀提倾 11.“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这里写到“背影”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2.文中写“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测试题答案)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阅读题 班级:姓名: 1.《战国故事》战国时期主张合纵抗秦的人是谁?(B) A.张仪 B.苏秦 C.靳尚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A) A.秦始皇 B.炎帝 C.周幽王 3.《春秋故事》利用老马识途,让将士们化险为夷的是:(C) A.孙膑 B.重耳 C.管仲 4.《三国故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是:(C) A.曹操 B.刘邦 C.刘备 5.《战国故事》人们称秦越人为扁鹊的原因是:(A) A.他治病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的神医扁鹊 B.他带兵打仗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勇猛的扁鹊 C.他特别有学问如同上古时代博学的扁鹊 6.《战国故事》赵国的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负”的意思是:(B) A.失败 B.背着 C.担负 7.《春秋故事》“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有多少里?(A) A.三十里 B.五十里 C.一百里 8.《战国故事》提起赵括你会想到什么故事?(C) A.完璧归赵 B.一鸣惊人 C.纸上谈兵 9.《西汉故事》以下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可多选):(B D) A.揭竿而起 B.破釜沉舟 C.暗渡陈仓 D.四面楚歌 10.这本书中历史故事的顺序是:(C) A.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三国故事 B.春秋故事三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战国故事 C. 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 11.《三国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却都放了他,是因为:(C)

A.诸葛亮与孟获曾是朋友,不忍心捉拿他 B.诸葛亮要让孟获心服口服,想让孟获认可他为谋士 C.诸葛亮认为孟获爽直,想争取他使南方长期安定 12.《西汉故事》汉武帝派张骞前往西域,其目的是为了:(B ) A.显示汉朝的强大,以得到更多的土地、物产 B.联合西域各国抵抗匈奴 C.让他作为使者,与匈奴求和 13.《东汉故事》东汉昌邑县令王密送礼给荆州刺史杨震,并说此事无人知晓请杨震放心收下。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的含义是:(B ) A.这件事情只有我们俩知道,只要我们不说谁都不知道 B.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C.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如果泄漏了就一定是你说的 14.《西汉故事》楚汉之争,霸王项羽为什么会输给汉王刘邦的主要原因是:(C) A.因为项羽武功不及刘邦 B.因为项羽兵力不及刘邦 C.因为项羽勇而无谋,气量狭小,而刘邦善于用人,胸怀大志 15.《战国故事》请你选择以下有关秦始皇的评价(可多选):(A B C) A.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战乱,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B.焚书坑儒,专制残暴 C.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各地文化经济交流,有利于国家发展 16.《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讲的是 (谁)的故事,大体讲的是: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介绍背景、了解延安。 (二)初读课文,感悟内容,理解重点词语。 1、学生朗读诗歌,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查工具书、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教师检查词语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 (三)理清全诗大意。 1、朗读诗歌,读中领悟诗意。 教师范读,学生再次朗读,读出节奏、感情来。 2、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3、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了哪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4、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5、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6、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7、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8、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背影》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师

(一)背影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 ..不放心,怕茶房不妥 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 ..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是反语。表明作者悔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7.文中多次写父亲的“嘱咐”和“踌躇”,其用意是什么?[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深切。] (二)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 ..地( a )到铁道边,慢慢( b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c )过铁道,要( d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e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f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g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蹒跚 ..[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 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外貌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 [感动得流泪,离别伤感的泪] 4.在语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意蕴丰富的背影,既集中表现了__________,又可以看出父亲的______________心情抑郁。 [探穿爬攀缩父爱老境颓唐]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6.概括本段内容。[买橘送别] 7.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