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师”称谓源流考

“老师”称谓源流考

“老师”称谓源流考

作者:田正平章小谦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3期

“老师”一词颇不寻常,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作为人称,和姓名一起使用,既可以近指,如一句平常的招呼语:“王老师,你好!”也可以远指,如“王老师去上海了”。“老师”和“教师”一样,还可以用于指称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如“老师应该爱护学生”;或某一教育工作者群体,如“我们学校的老师很严格”。不过在这种用法中,似乎“老师”更加口语化。大凡可以使用“教师”一词的地方,也可以用“老师”取而代之。然而称“王教师”或说“教师,你好”,却是不符合汉语的语用习惯的。因为教师是他称,只能用于远指。也就是说,只有当某人或者某一类人成为我们的陈述对象而不是言语对象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称其为教师。

像“老师”这样积淀了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词语,它的很多细微精妙之处存乎日常语用之际,若不深加体察,难以领会。乍看起来,“老师”和“律师”、“医师”、“工程师”、“技师”一样,都属于具有相同结构形式的词汇,而且,都用来指称那些具有专门职业技术能力、从事专门职业的人。然而,“老师”的“师”和“律师”、“医师”、“工程师”、“技师”这些名称中的“师”在含义上有重大的区别。老师可以简称为师,而且可以作为词根形成新词,如“先师”、“恩师”、“启蒙师”、“一字师”等,这说明在“老师”这个词中,决定词义的词素是“师”,而在“律师”、“医师”、“工程师”、“技师”等词中,决定词义的词素是“律”、“医”、“工程”、“技”等,也就是说,在“老师”中,“师”是词根,而在“律师”等词中,“师”是词缀。“老师”的“师”,意为“能给人指导、值得学习和效仿的人”,而律师的“师”则指“掌握了某种专门技术的人”。“老师”是一个具有比较明显的感情色彩的称呼,宣称并且在心里认可某人是老师,意味着对这个人在学识和人格方面的肯定、尊敬和推崇;“律师”、“医师”、“工程师”、“技师,,等称呼则纯粹是中性的。“律师”指“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教师”指“从事教这种工作的人”。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职业选择本身没有道德含义,因此,任何人不可能因为从事某种职业这件事情本身而赢得别人在道德上的尊敬。所以,“教师”同“律师”一样,是一个中性的称呼。在汉语语境中,老师比教师含义更丰富。“老师”的称谓,表达出对教师的尊重,更表达了一种社会期望:老师,是经师,也是人师。“老师”的称谓,源于一种古老的传统,这个传统曾经由韩愈做过精练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唐宋以前儒家文献中的“老师”

“老师”联言最早见于《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氐而军。阳子患之,使谓子上曰:…吾闻之,文不犯顺,武不违敌。子若欲战,则吾退舍,子济而陈,迟速唯命,不然纾我。老师费财,亦无益也。?”此处“老”本为形容词,“衰老、疲惫”的意思,用为动词,意为“使……疲惫”;“师”指“军队”;“老师”联言,意指军队出征日久而疲惫。从词源上讲,这个“老师”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老师”一词没有关系。

“老师”用来指称教育者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期“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苟卿最为老师。齐尚循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严格来说,这里“老师”还不是一个词。其中,“老”是一个形容词,意为年老辈尊;“师”是一个名词,意为“精通学术、技艺的人”,约相当于现代的“大师”之“师”。荀卿50岁时游学齐国稷下学宫,当时前辈学者如田骈、慎到、接子等皆已过世,与荀卿同游稷下的邹衍、邹爽等人都较荀子年轻,所以,荀卿“最为老师”。《史记》“最为老师”的说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汉刘向《荀卿书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荀子游学稷下学宫之事,都使用了“最为老师”的断语。到了唐宋时期,或许与兴起于唐朝中叶的古文运动有关,“老”、“师”二字经常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指年高德劭、学识渊博的学者。如唐韩愈《读荀》:“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又如唐郑少微《悯相如赋》:“拾厄灰之断简,搜屈壁之遗文;纷齐鲁之老师,徒骋辩于说铃。”再如宋欧阳修《时世论》:“司马迁之于学也,杂博而无所择,然其去周、秦未远,其为说必有老师宿儒之所传,其曰…周道缺而《关雎》作?,不知自何而得此言也,吾有取焉。”

在以上所引唐宋时期的材料中,“老师”与“大儒”、“宿儒”对言,不再特指荀卿,而是泛指硕学大儒,这为“老师”进一步演变为对一般教师的尊称准备了条件。然而,这里的“老师”与现代汉语里的“老师”相比,在语法上还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那就是“老师大儒”的“老”字有实义,而现代“老师”的“老”字只是个词头。“老”的虚化是在唐朝通过另一条途径完成的。

二、唐宋时期宗教用语中的“老师”

宗教的传播必须通过宗教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宗教之被称作“教”,是很确当的。中国古代的世俗教育一般称作“学”,因为儒家教育重在学习者的“深造自得”;而宗教教义、教规的传授,往往采取传教者对初入教者一对一面授的方式,而且,宗教教育重在培养信仰,并不鼓励学习者独立思考,更不允许对教义产生怀疑,进行批判,所以,宗教教育乃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教”。既然宗教是“教”,那么称传教者为师,学教者为徒,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尊传教者为师者,征诸文献,较早的有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其≮论仙》篇云:“进趋尤有不达者焉,稼穑犹有不收者焉,商贩或有不利者焉,用兵或有无功者焉。况乎求仙,事之难者,为之者何必皆成哉?彼二君两臣,自可求而不得,或始勤而卒怠,或不遭乎明师,又何足以定天下之无仙乎?”佛教在东汉时传入我国,其传教者亦称师。文献中较早记载的有三国时支谦所译《佛开解梵志阿訇经》:“到鼓车城外树下坐。比聚有豪贤梵志。名费迦沙。明晓经书星宿运度。所问皆答。有五百弟子。弟子中第一者,名阿訇。阿訇问师言:今有佛来。人称其德。名盖天地。不识斯何人也。费迦沙言:吾闻是释种。国王太子。厥兴无师自著经化。阿訇言:若无师者,名誉何美。又国王子。多訇淫好乐。安肯涂行降志乞食。诲人不倦。将是真人乎。愿师可行观其道德。”然而尊道、释两家传教者为“老师”,却是到了唐朝才有的事情。这与汉语发展史有关。如王力先生认为:

词头“老”字来源于形容词“老”字,最初是表示年老或年长的意思。后来由这种形容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