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菌药物滴注时间要求

抗菌药物滴注时间要求

抗菌药物滴注时间要求
抗菌药物滴注时间要求

常用抗菌药物滴注速度要求

抗菌药物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发生许多不良反应。滴注速度不当是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药物要求快速滴注,以迅速提高血药浓度起到良好的抑菌或杀菌作用;有些药物则要求滴注速率要缓慢,以防止药物产生不良反应。

多数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如?-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按其性质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较高的血药浓度,同时又可减少药物分解产生致敏物质,使药物效价下降并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大多数的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时,将每次剂量溶于100ml液体内0.5-1小时内滴入。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其毒性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如果滴注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则其毒副作用增大。

通过查阅我院抗菌药物的说明书及各类药学专业文献,进行总结我院常用抗菌药物中有明确滴注速率要求的抗菌药物。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剂量为750mg时,滴注时间

不少于90分钟;

洛美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成人每次0.2g,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莫西沙星注射液:推荐剂量为0.4g qd 静滴,滴注时间为90分钟;

阿奇霉素注射液:稀释最终浓度为1.0-2.0mg/ml,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克林霉素注射液:稀释浓度不超过6mg/ml,滴注时间不少于30分钟,1.2g用量滴注时间不少于1小时;

万古霉素:稀释浓度为5mg/ml,,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磷霉素:用250ml-500ml的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每次静脉滴注时间应在1-2小时以上;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时最大滴注速率为0.2g/小时;

注射用伏立康唑:稀释浓度为2mg/ml,稀释后每瓶滴注时间须1至2小时;

甲硝唑、替硝唑注射液: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注射用阿昔洛韦:每次滴注时间在1小时以上;

注射用更昔洛韦:每次滴注时间在1小时以上;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对于以上有明确滴注速度要求的药物,可以建立速度标准规范;无具体滴速要求的药物,要根据药物本身治疗效果和患者个体差异来调整药物滴注速度,防止和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新常用药物输注滴速要求(精品收藏)

常用药物输注滴速要求 药物 名称 滴速要求药理作用注意事项 甘露 醇(250ml )〉170滴/ 分(30分钟 内滴完) ①脱水、降低颅 内压;②降低眼内 压;③渗透性利 尿;④术前肠道 准备;⑤药物中毒 ①遇冷易结晶;② 可增加洋地黄毒性 作用(与低血钾有 关);③可引起水和 电解质紊乱 依达拉奉(100 ml)>70滴/分 (30分钟内 滴完) 脑保护剂(自由 基清除剂):急 性脑梗塞 纤溶酶(250 ml)第一天45-50 滴/分,以后 常规速度 脑梗死、高凝血 状态、血栓性脉 管炎等外周血管 疾病 用前应做皮试(生 理盐水稀释成1U /ml),皮试阳性者禁 用。(阴性:红晕直 径不超过1cm或伪 足不超过3个) 桂哌齐特(马来酸桂哌齐特)<30滴/分 (每小时1 00ml) ①脑血管疾病; ②冠心病、心绞 痛;③下肢动脉粥 样硬化病、血管 闭塞性脉管炎 可引起粒细胞缺乏 长春西汀<80滴/分脑血管扩张药: 改善脑梗塞后遗 配好的液体3h使用

症、脑出血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等诱发的各种 症状 氯化 钾根据病情及 医嘱执行 滴速过快或引起高 钾血症:表现为四 肢无力、手脚口唇 发麻、呼吸困难、 心率减慢、心律紊 乱、甚至心搏骤 停。 ①见尿补钾(>4 0ml/h或〉500ml/ d);②不宜过浓 (0。3%);③不宜 过快(成人30—40 gtt/min);④不宜 过多(成人〈=5g/ d,小儿每日0.1- 0.3/kg) 泮托拉唑30—100滴 /分(在15- 60分钟内滴 完) 抗酸及抗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胃 溃疡,中、重度反 流性食管炎 溶解后4h用完 左氧氟沙 星<33滴/分(需 要60-90分 钟) 广谱抗菌药①避光。②肾功能 不全、中枢神经系 统疾病者慎用。③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一、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再选用药物;临床医生应以细菌学诊断为依据,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使所选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病情危急需在药敏实验前用药者,可先根据临床诊断进行经验治疗,待获知药敏实验结果后再依据治疗效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制定个体化的综合给药方案;按照病人的免疫状态与脏器功能,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二、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选用对微生物影响小的窄谱抗菌药物;已确诊的病毒感染未合并细菌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只能针对某一种或两种最可能的细菌进行预防用药,不能无目的的应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感染;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不常规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膀胱冲洗、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的局部用药。 三、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是病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混合感染和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

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一般不采用三联以上用药方案。 四、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时医嘱中很少注明滴注速度和用药的先后顺序,往往由护士凭经验而定,患者更不了解控制滴速的意义,常自己随意调控,造成不良反应。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静脉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静脉炎,应作徐缓静脉推注或快速静脉滴注。亚胺培南每次滴注时间不宜少于40-60分钟,否则易发生恶心等症状。克林霉素大剂量快速静脉滴注,可引起血压下降,心跳骤停等严重心血管和呼吸抑制的不良反应。氨基糖甙类药物进入血流速度过快,可由于神经肌肉阻滞而导致呼吸抑制,不宜直接静脉推注。药物的联用因用药顺序的不同在输液管内的配伍效果也有所不同。有报道环丙沙星与磷霉素钠、氨苄西林、头孢哌酮、碳酸氢钠等联合应用时,由于滴注的顺序不同而产生沉淀等变化。所以,为减少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此类药物联用时,冲洗输液管或更换输液器,可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抗生素的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

抗生素的时间依赖性与浓 度依赖性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抗生素的“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 一、相关概念: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或(Minimal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指的是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小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 MBC)是指最初的实验活菌数减少%或以上所需要的最低抗菌药物的浓度。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s,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现象。: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effect,FEE):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地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1.定义:时间依赖性抗生素(Time-dependent antibiotics )抗菌作用与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与血浆峰浓度关系相对较小,要求药物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适宜的给药间隔时间才可保持疗效。当4×MIC时,MIC和PAE已达最大值,即杀菌效应便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再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

不会再增加。2.范围: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克林霉素类(1)时间依赖性(短PAE):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复方磺胺甲恶唑、克林霉素类、氟胞嘧啶;(2)时间依赖性(长PAE):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新型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3.特点:(1)无首次接触效应;(2)当浓度低于MIC时,不能抑制细菌生长,浓度达到MIC时,可有效地杀灭细菌。4.“持效时间”:(1)是衡量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杀菌活性的主要药效动力学参数,也是最好的疗效预测参数; (2)持效时间=超过MIC的半衰期时间+药物的PAE时间; (3)它已成为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关键是延长和维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而不是药物浓度;(4)血清药物浓度高于MIC的时间%(%T>MIC值);%T>MIC值=超过MIC的半衰期时间+药物的PAE时间+40%~50%的有效血药浓度时间%T>MIC值时间段。5.给药方案:一日剂量分为2-4次给药可充分发挥疗效。三、“浓度依赖性”抗生素1.定义:浓度依赖性抗生素(Concentration-dependentantibiotics ) 抗菌活性与浓度密切相关,浓度越高,抗菌活性越强,且具有首剂接触作用(FEE)和较长

抗菌药物考试题库(含答案)

第二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业知识第一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架构、技术支持体系与策略 一、多选题 1、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AST)的职责 A、制订和执行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管理细则 B、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和负责实施 C、开展微生物学监测 D、制订和建立资料管理制度 E、开展科研工作 2、按抗菌药物处方过程设计的管理策略有 A、教育/指南 B、处方集/限制 C、处方点评和反馈 D、循环用药 3、下列哪种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 C、环丙沙星 D、红霉素 E、阿奇霉素 4、短程抗菌治疗主要适用于 A、宿主免疫机制健全B单一敏感菌感染C不存在影响抗菌药物作用的局部组织因素 D、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 E、以上都是 5、关于抗菌药物转换治疗下列哪项概念是不正确的 A、包括“降级”治疗 B、包括“降阶梯”治疗 C、包括序贯治疗 D、特指由静脉给药转为口服给药 E、降低用药剂量 二、问答题 1、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AST)的职责有哪些? 2、根据处方过程的抗菌药物管理策略主要有哪些? 3、你所在医院目前实行的抗菌药物管理策略有哪些?你的看法怎样? 4、如何根据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优化抗菌治疗? 5、除了处方集/限制外,减少抗菌药物暴露或用量的措施还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多选题 1、ABCDE 2、ABCDE 3、ABD 4、ABC 5、BE 第二章抗菌药物应用与医疗质量控制 一、单选题 1、有关抗菌药物使用权限,正确的是 A、临床应用时间长、安全有效、经济且耐药较少的药物属非限制使用 B、仅不良反应明显的药物不属于限制使用 C、仅对细菌耐药性影响明显的药物不属于限制使用 D、临床应用资料少的药物不能限制使用

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液知识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3分总分21分) 1.静脉输液是利用 __大气压__和 __液体静压_ 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 内。 2.静脉补钾时不宜__过浓 _、不宜_过多__、不宜 _过快 _ 、不宜_过早__。 3.静脉输液的原则是 _先晶后胶_、先盐后糖_、_先快后慢_、_见尿补钾。 4. 对于长期输液的病人,应先从 _四肢远心端__ 静脉开始使用,逐渐向__ 近心端__移动,做到有计划的使用静脉。 5.静脉输液时,应根据病人的 _年龄__、_病情__和_药物的性质_来调节输液的速度,一般成人 _40~60_滴/分,儿童_20~40 滴/分。 6.村卫生彀不得静脉给药的疾病有_56__种,分别是内科_24__种、外科_18__种、妇科__7_种、儿科__4_种。 7.村卫生室用药原则:_能口服的不注射_、能肌注的不静注。 二、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40分,) 1.空气栓塞时应采取的卧位是( A ) A.半卧位 B.端坐位 C.右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D.左

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E.左侧卧位,头高足低位 2.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病人应采取的正确体位是( D )A.平卧位 B.半卧位 C.坐位 D.坐位,双下肢下垂 E.中凹位 3.静脉补钾的浓度一般不超过( B ) A.0.2% B.0.3% C.0.4% D.0.5% E.0.6% 4.下列输液所致的发热反应的处理措施,哪一项是错误 的( A ) A.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液 B.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C.寒战者给予保温处理 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 温 E.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5. 配制过敏试验液的溶媒是:( A) A、0、9%氯化钠液 B、注射用水 C、5%葡萄糖液 D、1、2%氯化钠液 6.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常用脱敏注射的药物是:( D ) A、青霉素 B、细胞色素 C C、链霉素 D、破伤风抗毒素 7.静脉输液的目的不包括 ( D ) A.补充营养,维持热量 B.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C.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D.增加血红蛋白,纠正贫血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什么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这类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 学评价指标是什么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抗菌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 到对细菌MIC(最小抑菌浓度)的4 一5倍时,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及速率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T)的长短有关,血液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细菌MIC值时,细菌便可迅速生长繁殖。这类抗菌药物常无明显抗菌药物后效应(PAE ),片内酞胺类抗生素(包括全部青霉素类、绝大部分头抱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和氨曲南)、大环内醋类的大部分(阿奇霉素除外)、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利奈哩胺等均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在以后的体外细菌学、动物模型、临床研究中进一步验证了“对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多项药动学参数中,T > MIC与细菌清除率具有最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并且还指出: ①只有当T > MIC (最小抑菌浓度)占给药间隔时间的比例超过40 %时,才能达到良好的细菌清除率。 ②在一定的给药间隔期内,T > MIC占给药间隔时间的比例(即抗菌药物血液浓度高 于MIC的时间的百分数)因病原菌的不同而有差异。对葡萄球菌,T > MIC达到或超过40 % 时就可显示最大杀菌效果;而对肺炎球菌或肠道细菌,则需超过60 %一70 %才能显示最大疗效。 ③临床研究还证实,治疗中耳炎和鼻窦炎,当青霉素的T > MIC约为40 %、头抱菌 素为50 %时细菌的有效清除率最高。 结合以上抗菌药物药效学的特点,合理、科学地使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关键在于优化细菌暴露于有效抗菌药物浓度的时间,即使用药物后的24小时内有40 %一60 %的 时间体内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的MIC时抗菌疗效最佳。临床上每日多次(2 一4次)给药可达到此目的,对于有较高MIC的病原菌甚至需采用持续静脉输注的办法。对于这类抗菌药物如随意延长给药间隔(即减少每日给药次数),将无法保证有效的丁〉MIC百分率,此时非但不能将细菌杀死(这时药物浓度可能长期处于使细菌亚致死水平),反而可使细菌菌株产生选择耐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⑴、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在特定环境下孵 育24小时,可抑制某种微生物出现明显增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即最小抑菌浓度,用于 定量测定体外。

抗菌药物滴注时间要求

常用抗菌药物滴注速度要求 抗菌药物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发生许多不良反应。滴注速度不当是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药物要求快速滴注,以迅速提高血药浓度起到良好的抑菌或杀菌作用;有些药物则要求滴注速率要缓慢,以防止药物产生不良反应。 多数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如-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按其性质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较高的血药浓度,同时又可减少药物分解产生致敏物质,使药物效价下降并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大多数的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时,将每次剂量溶于100ml液体内小时内滴入。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其毒性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如果滴注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则其毒副作用增大。 通过查阅我院抗菌药物的说明书及各类药学专业文献,进行总结我院常用抗菌药物中有明确滴注速率要求的抗菌药物。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剂量为750mg时,滴注时间 不少于90分钟; 洛美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成人每次,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莫西沙星注射液:推荐剂量为静滴,滴注时间为90分钟; 阿奇霉素注射液:稀释最终浓度为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克林霉素注射液:稀释浓度不超过6mg/ml,滴注时间不少于30分钟,用量滴注时间不少于1小时; 万古霉素:稀释浓度为5mg/ml,,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磷霉素:用250ml-500ml的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每次静脉滴注时间应在1-2小时以上;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时最大滴注速率为小时; 注射用伏立康唑:稀释浓度为2mg/ml,稀释后每瓶滴注时间须1至2小时; 甲硝唑、替硝唑注射液: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注射用阿昔洛韦:每次滴注时间在1小时以上; 注射用更昔洛韦:每次滴注时间在1小时以上;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

时间依赖型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为了增加药效,我们往往采用增加给药剂量方法。可是,增加给药剂量真的就能增加药效吗? 其实,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其在人体内的浓度与维持的时间,依据药动学与药效学(PK/PD)的相关参数将抗菌药物分为浓度依赖型、时间依赖型与时间依赖型兼长PAE三大类抗菌药。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Concentration-dependentantibiotics ) 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与浓度密切相关,浓度越高,抗菌活性越强,且具有首剂接触作用(FEE)和较长的PAE。 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effect,FEE):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地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抗菌药物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s,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现象。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指的是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小药物浓度。 主要参数:AUC0-24/MIC(AUIC)、C max/MIC 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取决于血浆峰浓度和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大,提高血浆峰浓度可提高疗效;当血药浓度超过MIC甚

至达到8~10×MIC时,可以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通常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宜每日1次给药, 如氨基糖苷类一般只需1日给药1次, 因一次性较大剂量给药可造成较高的Cmax(最大血药浓度), 从而获得使C max与MIC的比值达到最大的机会, 产生最佳的杀菌作用和临床疗效[1]。 代表药物: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达托霉素、甲硝唑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Time-dependent antibiotics )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与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与血浆峰浓度关系不密切,当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的4~5倍以上时,其杀菌效能几乎达到饱和状态,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再增加[1]。 主要参数:T>MIC T>MIC是指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 评估此类药物的PK/PD指数主要有T>MIC。对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应以提高T>MIC来增加临床疗效,一般推荐日剂量分多次给药和(或)延长滴注时间的给药方案。延长滴注时间优化β-内酰胺类的给药方案需要关注抗菌药物在输液中的稳定性,对于不稳定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可以考虑增加给药频次。eg.如β内酰胺类, 其杀菌作用与血药峰浓度的关系并不密切, 而与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相关。应用时宜持续或一日多次给药。

抗菌药物的时间、浓度依赖性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1—2012学年第 1 学期) 课号: 143A16AA1 课程名称:临床药理学改卷教师:焦效兰 学号: 096080017 姓名:吴一波得分: 如何更有效地根据药物的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依照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PK/PD)特征可分为时间依赖型和浓度依赖型。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应依据不同PK/PD特点来制定不同的给药方案。目前,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的PK/PD参数包括:①药物浓度高于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时间占给药间期的百分比(T>MIC%),受此参数制约的抗生素主要是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②24小时曲线下面积(AUC)与MIC的比率,其相关抗菌药物是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等。③血药峰浓度(PeakConcentration;C max)与MIC的比率,其相关抗菌药物有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 一、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time dependent antibacterials)是指药物的疗效与浓度大于MIC 的时间有关。此类药物当其浓度到达一定程度以后,再增加剂量,其抗菌疗效不再增加。 如β-内酰胺类,当其浓度达到4~5倍于MIC时,杀菌效果最佳,再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果则不再增加。因此,对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治疗的关键是浓度大于MIC的时间(T,time above MIC),通常T/t(给药间隔)为40%~60%,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因此,对于这类抗菌药物,如果t1/2短,而又无显著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应将日剂量分次给药,确保其在给药间隔内能有40%~60%的时间药物的血药浓度大于MIC,增大接触时间以达最优化的疗效和最低的细菌耐药率。 在临床应用中,对于t1/2>2h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次给药可使T>MIC达12h(如头孢尼西)到24h(如头孢曲松),每日给药1-2次即可;对于t1/2为1-2h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等,每日要2-3次给药;其它头孢菌素和大部分青霉素类半衰期为30-60min,需每日3~4次给药。但碳氢霉烯类抗生素中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虽然t1/2短,但其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强大杀菌活性,又显示较长的PAE,临床应用该类药物可适当延长药物给药间隔时间,采取每日2-3次的给药方案。大环内酯类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但抗菌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红霉素的PK/PD 参数符合T>MIC,与β-内酰胺类相似,需每日给药3~4次。而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可以积蓄于吞噬细胞,有从细胞缓慢外排的特点,可以在感染部位发挥药物释放系统作用,故其作用持久,PK/PD参数符合AUC24/MIC,每日给药1次即可。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3月第8卷第9期ChinaPracMed,Mar2013,Vol.8,No.9 ·157·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1)。 表1二组疗效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 例数5755 显效4232 有效1311 无效212 χ8.58 <0.01(d)表2二组平均腹泻停止时间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 例数5755 平均腹泻停止时间(±s) 1.85±0.372.38±1.12 t检验?2.97 P<0.01 3讨论 婴幼儿发生腹泻病时,机体处于缺锌的状态,国内报 [4] 道腹泻患儿的血清锌低于正常儿,锌制剂针对腹泻病的辅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2:1286. [2]陈洁.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3]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 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4]康春华,丘小汕,华莉,等.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锌水平变化及 补锌治疗效果.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0):765?766. [5]盛晓阳,沈晓明.锌缺乏与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华儿科杂志, 2007,45(3):164.2009,47(8):634. 助治疗作用并非锌本身的药理作用,而是补充锌制剂后,纠正了缺锌的状态,从而激发和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多种

[5]途径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或防止液体丢失。本组治疗显 示:治疗组疗效、腹泻停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腹泻病患儿补充锌制剂能缩短腹泻的病程、减轻病情。按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的补锌治疗:急性患儿能进食后予以补锌,6个月以上,每天补充元素锌20mg,6个月以下,每天补充元素锌10mg,共10~14d;该疗法应积极应用于临床治疗。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高丽 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摘要】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并与临床病例结合,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结果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大环内酯类、抗真菌药物、其他抗菌药物,以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最佳给药时间。结论恰当的给药时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菌功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医疗费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临床合理用药 有报道称,恰当的用药时间、合理的用药间隔,是确保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环节 [1] 例如头孢曲松等,可以通过降低给药频的β?内酰胺类药物, 率,每日给药依次,就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抗菌功效;对于半衰期较短,但对繁殖期、静止期细胞具有较强杀菌活性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可适当放宽给要间隔方式,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抗菌功效。 1.2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具有首过效应。每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能够获取较高的峰浓度,避免了首过效果,又能减少细菌耐药性,提高抗菌功 [4] 效。同时,神皮质激素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摄取具有饱和 。所以,根据抗菌药物的不同药代 动力学/药效学参数,以及抗菌后效应,将其分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以及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 [2] 长的抗菌药物。本研究中,参考相关文献,并与临床病例 结合,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大环内酯类、抗真菌药物,以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最佳给药时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当药物浓度处于最低抑菌浓度的4抑菌浓度的时间,是β?内酰胺类抗菌

常用药物的滴速

常用药物的滴速、用法、配伍禁忌 分类:医学空间 一、输液速度的调节 在临床工作中,成人的静脉输液速度通常控制在40~60滴/min,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则,必须根据所用药物、病情、年龄等因素加以调整。对于某些药物的剂量、浓度,如果滴速过快,可能产生毒副作用,甚至导致死亡。脱水药必须适当快速地输入静脉,休克患者静滴升压药,则必须根据病情、血压随时调整输液速度。 讨论: 教科书上表明:成人输注一般药物的滴速是40-60滴/分,年老、小儿、有心脏疾患的病人一般要求20-40滴/分。参照书上的要求再回头结合我们临床工作来看,以250毫升的液体为例,以最快的60滴/分计算:250(毫升)*20(输液器滴系数)/60(滴/分)=83(分钟)。就是说参照这个标准,250毫升的液体要在一个半小时左右滴完。但是以我现在所在的急诊科来看,成人一般的药物比如说能量我们一般是在50-60分钟左右滴完,换算成滴速应该是80-100滴/分,远远高于教科书上的标准。而且工作中我们觉得这样的速度很正常,病人也没有出现过不良反应。之所以提到这个问题,我是根据大家在输液卡上签字的习惯,除了甘露醇等需要强调速度的特殊药物,一般大家都会在输液卡上填到50-60滴/分,如果是在50分钟滴完,速度其实已经达到了100滴/分,但是签在输液卡上好象又违背书上的标准。给药时间是影响药物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医生拟定了合理的给药方案后,药物能否在患者机体内产生所期望的浓度,与护士是否采取科学的态度去执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概念:半衰期(t1/2)又称半寿期,是指药物入血后,在血浆中的浓度达最高值,经排泄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由此可决定给药时间或次数。医生用药时一般都会参照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来。 一、青霉素类半衰期在1h左右,头孢菌素(第三代的个别品种和第四代除外)的半衰期多在1—2h左右.青霉素和头孢类是属于半衰期相对较短的药物,为了达到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这类药物要求在1h内滴完(250ml),快速杀菌,避免药效降低,速度过慢不能达到药物在血内的浓度。 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1)林可霉素:250ml 1-2小时,不能低于1小时 快速静注可引起低血压、心电图变化甚至心跳呼吸停止 2)克林霉素:250ml 30-60分钟 三、喹诺酮类抗生素 1)门冬氨酸洛美沙星、左氧氟沙星:100ml瓶装不少于60分钟 2)帕珠沙星:100ml 30-60分钟

呼吸科抗菌药物

呼吸科临床用药手册: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 超说明书用法也称未注册用法,其内容包括超适应证、超剂量、超疗程、超适应人群及改变说明书中规定的用药途径与用药间隔时间等。药品说明书是临床医师处方的最重要依据,但因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与经验积累,因此,超说明书用药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β- 内酰胺类 1. 头孢西丁:对偶发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等快速生长的分枝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推荐用于治疗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2. 亚胺培南 / 西司他丁:延长静脉输注时间。 (1)治疗 MIC = 4 mg/L 致病菌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1 g,1 次 /6 小时,延长滴注时间至 2 小时可增加疗效(B 级); (2)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1g,1 次 /8 小时,静脉滴注 3 小时。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亚胺培南可用于治疗广泛耐药(XDR)革兰阴性菌感染,对于一些敏感性下降的菌株(MIC 4 ~ 16 mg/L),延长亚胺培南的静脉滴注时间,如每次静脉滴注时间延长至 2 ~ 3 h,可使 T > MIC 延长(B 级)。 3. 美罗培南 (1)增加剂量:对于非脑膜炎患者亦可加大给药剂量,如对医院获得性肺炎、中性粒细胞降低患者感染及败血症可增加至 2 g,1 次 /8 小时; (2)延长静脉输注时间:延长或持续输注美罗培南,推荐每次输注持续 3 小时以上(C 级)。对一些敏感度下降的菌株(MIC 4~16 ms/L),如每次静脉滴注时间延长至 2 ~ 3 小时可使 T > MIC 延长(C 级)。特别是美罗培南和多尼培南需持续静脉输注 1 ~ 4 小时,以保证给药间隔时血药浓度维持在 MIC 以上(C 级)。

抗菌药物滴注时间要求

抗菌药物滴注时间要求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常用抗菌药物滴注速度要求 抗菌药物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发生许多不良反应。滴注速度不当是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药物要求快速滴注,以迅速提高血药浓度起到良好的抑菌或杀菌作用;有些药物则要求滴注速率要缓慢,以防止药物产生不良反应。 多数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如-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按其性质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较高的血药浓度,同时又可减少药物分解产生致敏物质,使药物效价下降并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大多数的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时,将每次剂量溶于100ml液体内小时内滴入。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其毒性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如果滴注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则其毒副作用增大。 通过查阅我院抗菌药物的说明书及各类药学专业文献,进行总结我院常用抗菌药物中有明确滴注速率要求的抗菌药物。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剂量为750mg时,滴注时间 不少于90分钟; 洛美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成人每次,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莫西沙星注射液:推荐剂量为静滴,滴注时间为90分钟; 阿奇霉素注射液:稀释最终浓度为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克林霉素注射液:稀释浓度不超过6mg/ml,滴注时间不少于30分钟,用量滴注时间不少于1小时; 万古霉素:稀释浓度为5mg/ml,,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磷霉素:用250ml-500ml的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每次静脉滴注时间应在1-2小时以上;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时最大滴注速率为小时; 注射用伏立康唑:稀释浓度为2mg/ml,稀释后每瓶滴注时间须1至2小时; 甲硝唑、替硝唑注射液: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注射用阿昔洛韦:每次滴注时间在1小时以上; 注射用更昔洛韦:每次滴注时间在1小时以上;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对于以上有明确滴注速度要求的药物,可以建立速度标准规范;无具体滴速要求的药物,要根据药物本身治疗效果和患者个体差异来调整药物滴注速度,防止和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临床药师根据最近审核医嘱发现,普外科医嘱出现给药次数不合理情况,现把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区别和用药情况汇总,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概念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药物的疗效与剂量(Cmax)有关。即药物的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大而增大。 1. 药物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 2. 临床用药目的:取得抗生素Cmax/MIC >10 或AUC24/MIC>125 临床应用中还要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特征:①氨基糖苷类(AUC24/MIC)药效学为浓度依赖性,但其副作用为时间依赖,因此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减少给药次数有利于提高峰浓度,降低谷浓度,从而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②喹诺酮类(Cmax/MIC)药效学与副作用均为浓度依赖,因此,在提高剂量时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老年人及具有神经疾病的患者。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而与血药峰浓度关系不大。 1.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与药物浓度关系不密切,而与抗生素浓度维持在细菌MIC 之上有关。 2. 临床用药目的在于维持药物浓度在细菌MIC之上一定时间,一般为40% ~60%给药间歇以上。 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培养基中孵育18- 24小时后,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是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一定时间停止接触后,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此时间(h)即为PAE。

二、常见抗菌药物时间依赖型与浓度依赖型分类 抗菌药物PK/PD分类 抗菌药物分类PK/PD指 标 临床给药 方案 抗菌药物备注 时间依赖 型(短PAE)T>MIC 每天多次 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头孢曲松,头孢尼西 除外)、氨曲南、碳青 霉烯类、大环类酯类(阿 奇霉素除外)、克林霉 素、氟胞嘧啶 1、头孢尼西、头孢曲松 半衰期(T1/2)大于2h,一 次给药可使T>MIC达12h 到24h;每天给药1-2次。 2、碳青霉烯类中的亚胺 培南、美罗培南等虽然半 衰期短,但其对繁殖期和 静止期细菌均有强大杀 菌活性,又显示较长PAE, 临床使用时可采取多次 给药和适当延长静脉滴 注时间。 时间依赖 型(长PAE)AUC/MIC 足够剂量 分次给药 (每天给 药1次或2 次)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阿奇霉素、四环素、链 阳性菌素、恶唑烷酮类 (利奈唑胺)、氟康唑 浓度依赖 型CMAX/MIC 或 AUC/MIC 一日一次 给药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达托霉素、酮内酯类(泰 利霉素)、甲硝唑、两 性霉素B 1、甲硝唑推荐500mg口 服每日3次;静脉滴注 500mg q8-6h 2、氨基糖苷类一日一次 给药不宜用于感染性心 内膜炎、革兰阴性杆菌脑 膜炎等患者。 参考资料: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2、《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2012年版) 3、《热病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43版) 4、《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汪复、张婴元 5、《药理学》(第7版) 临床药学室 2016年6月13日

抗菌药物知识竞赛题目

抗菌药物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2、序贯疗法:在抗菌药物治疗中,先用静脉给药,在控制急性感染后可改为口服疗法继续治疗。 3、杀菌药:是指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 4、抑菌药: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等。 5、抗生素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6、降阶梯疗法:对于病原菌未明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先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广覆盖可能的致病菌。以后根据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或临床疗效,换用窄谱药物或转为单药治疗,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并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易发生的二重感染不良反应。 二、填空题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2、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

与特殊使用级。 4、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医务、药学等部门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5、二级医疗机构要求至少配备3名临床药师;三级医疗机构要求至少配备5名临床药师。 6、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7、围手术期预防给药时机:头孢类抗菌药物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要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 8、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 9、我院目前有三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分别是注射用美罗培南、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注射用比阿培南。 10、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11、医疗机构遴选和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并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12、抗菌药物的清退意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二分之一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案【最新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案 一、进一步优化抗菌药物管理模式 (一)制订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技术规范。各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各项要求,制订系统的、可操作的抗菌药物管理技术规范并认真落实。要树立科学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理念,明确改善感染性疾病转归和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目标。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抗菌药物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领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发挥多学科专业团队优势,做好具体管理工作。 (二)推进感染性疾病多学科诊疗。各医疗机构要重点针对疑难感染性疾病加强重症医学、感染性疾病、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等学科的联系协作,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高感染性疾病综合诊疗水平。要研究建立多学科诊疗的工作机制和标准化操作流程,在保证诊疗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二、着力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 (三)广泛开展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医疗机构要建立规范合理的培训考核制度,制订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对相关医务人员开展感染性疾病规范化诊疗、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医

院感染防控等培训及考核。重点加强对医师的培训,提高对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临床路径的依从性。经本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师,方可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不得单纯依据医师职称授予处方权限。 (四)高度重视相关学科建设。通过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要落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要求,在2020年以前设立以收治细菌真菌感染为主要疾病的感染病区或医疗组,加快感染性疾病诊疗能力建设。加强临床药师培养和配备,转变药学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认真执行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相关的卫生行业标准与专家共识,提高细菌真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水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水平。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将上述要求纳入医院评审,促进工作落实。 (五)提高基层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结合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加强对县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通过进修培训、对口支援、远程会诊等方式,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学习执行相关诊疗规范、临床路径,提高合理用药意识,促进基层规范诊治感染性疾病。 (六)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措施,

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简介[1]

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简介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过去对PK与PD多是分隔看待,实际上这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着,并且有着互相的联系。 PK/PD旨在研究某一给药剂量的时间-效应过程。PK/PD研究已成为现代药物治疗学的热点。依据不同抗菌药物PK/PD参数,即其抗菌活性与血药浓度或作用时间的相关性,抗菌药物分为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短、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者(如抗菌药物后效应,PAE)三种,此种分类为不同药物的给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浓度依赖型及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的特点及应用参见下表: 注:①C:药物浓度②t1/2:半衰期③MIC:药物最小抑菌浓度④PAE:抗菌药物后效应⑤T>MIC:指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 的时间⑥酮内酯: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耐大环内酯的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均有较高效价的抗菌活性,代表药物泰利霉素、喹红霉素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简介 时间依赖性(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该类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MIC(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而其峰浓度并不很重要。 特点:1 当血药浓度超过对致病菌的MIC(最低抑菌浓度)以后,起抑菌作用并不随浓度的增高而显著增强,而是与抗菌药物的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密切相关;2 PAE(抗菌后效应)较短或没有PAE(抗菌后效应)。 主要包括: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胺类、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 最佳给药方式:小剂量均匀分次给药,甚至持续给药 浓度依赖性药物该类抗菌药物杀菌具有浓度依赖性,血药峰值浓度越高,对致病菌的杀伤力越强,杀伤速度越快。 特点:1 抑菌活性随着抗菌药物的浓度升高而增强,当血药峰浓度(Cmax)大于致病菌MIC 的8~10倍时,抑菌活性最强;2 有较显著的PAE。 主要包括:氨基甙类、喹诺酮类和硝唑类等。 最佳给药方式:采用分次给药,或联合应用其他抗生素。 2

抗菌药物处方权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外科卷)

抗菌药物处方权培训考试(外科卷) 判断题(15) 每题2 分共30 分 提示:对填Y,错填N (1) 抗菌药使用过程中出现腹泻,须考虑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应争取停用广谱抗菌药物基础上选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口服治疗(Y) (2) 因为影响药物稳定性,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不能以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Y) (3) 脑角质细胞瘤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培养多次报告为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长,只对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敏感,因此选用替加环素抗菌治疗(N) (4) 心脏大血管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疗程通常为48小时(N) (5) 静脉输注抗菌药物较口服给药的药物浓度高,疗效更可靠,因此抗菌药物通常应先予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待感染控制后改为口服序贯使用(N) (6) 需要长期肠内营养病人,为防止返流误吸,应首选置鼻空肠管或经皮胃/空肠造瘘,选置鼻胃管反而增加返流误吸机会(Y) (7)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哌拉西林/舒巴坦抗菌谱广,适用于脉管炎治疗和腹部外科手术预防用药(N) (8) 感染病人抗菌药物使用前有样必采送微生物检查是基本原则,因此在开具抗菌药物医嘱时必须同时开具微生物检验医嘱,这样才能保证抗菌药物使用前采样(N) (9) 腹部全麻手术后病人返回病房,如无反指征应常规采取30~45度角的半卧位以防止返流误吸(Y) (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较复杂的高风险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较为安全可靠(N) (11) 某医院一年内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占比60%,为降低MRSA所致手术切口感染,对于开颅、膝髋关节置换、心脏大血管等高危大手术,建议选用万古霉素预防使用(N) (12) 甲状腺、乳腺、白内障、永久起搏器植入等I类切口手术原则上不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Y) (13) I类切口手术的最常见污染细菌为皮肤定植的葡萄球菌,因此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预防术后感染最合适(N) (14) 周日20:30PM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急诊手术,主刀医生考虑到当时细菌室无值班人员,因此留取手术标本后带至病房冰箱保存,次日再送细菌室作病原学检查(N) (15) 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才能开始手术(Y) 单选题(11) 每题2 分共22 分 提示:不区分大小写字母 (1)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总预防使用时间不应超过(A) A:24小时B:48小时 C:72小时D:视情况而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