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文明史观看古代史

以文明史观看古代史

以文明史观看古代史
以文明史观看古代史

以文明史观看古代史

第一部分各个历史时期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地位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㈠夏商西周

【阶段特征】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禅让”制被“家天下”的“世袭制”代替。

商朝:青铜文化光辉灿烂,经济获得明显进步,国家统治职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建立了较为复杂的官僚机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强化了法律的镇压职能),但氏族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形式,“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的合一,使社会笼罩于神权统治之下。

西周:与商王朝相比,西周的统治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其二,重视总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开“以德治国”、“德主刑辅”治国思想先河。其三,政治疆域和文化影响区域大大拓展,这与“分封制”的大规模推行密切相关。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

㈡春秋战国

【阶段特征】

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中华文明由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转变。社会全方位出现转型的特征。王室权威由衰微而归于消亡,宗族制度解体。春秋末年开始的一系列变法运动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等,纷纷出现并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铁器时代到来,民族融合加强,出现了统一趋势。

二、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

㈠秦汉

【阶段特征】

在中华文明史上,秦汉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其一,秦汉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对后世统一国家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二,长期统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

奠定了此后不同时期“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

统一的政治伦理和价值观念的建立,使不同民族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特征。

其三,奋发进取精神推动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秦始皇时代,“海外地理”正经历着由方士传说到探险寻求的转变。

在汉代,中国开始了走向世界的进程;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汉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国度,而是世界交通网络中的东方中心,都城是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中心的通道,大量的探险家和商人,沿着使臣开辟的路线,络绎不绝地奔波往返,各地的物质产品与精神成果,得到了充分的交流。以东南沿海港口为出发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也已形成。

汉代的中国,是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和胸襟,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吸纳色彩各异的文化元素,走上了直接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道路。

㈡魏晋南北朝时期

【阶段特征】

马克垚指出“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中国处于分裂战乱状态。这时期中华文明发生了独特变化:一是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迁入内地,胡汉文化相互交流、影响、吸收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均田制);二是北方人口大量渡江南下,长江以南地区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汉人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居民相互交流,促进彼此的进步。质朴清新的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的传入,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使典雅精深的华夏文化又吸纳了新鲜血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中国文化再次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九品中正制),刚健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中华文明的范围比过去扩大了,也进步了。”

具体表现在;

其一,政治局面:长期分裂割据。

除了西晋有短暂的统一之外,分裂割据是这一阶段的基本格局。在这种局面之下,既有残酷的战争掠夺,也有对峙之下的竞争和发展。

其二,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以民族冲突激烈引人注目,不同文化互相冲突、交流并趋向融合构成了它的时代特色。少数民族的汉化,构成了民族融合的主流方向。

其三,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

其四,士族政治:在盛极而衰的过程中显示其特色与能量

其五,思想文化:包容异质和张扬个性

三、中华文明的高峰——唐宋

㈠隋唐——中华文明空前繁荣

【阶段特征】

马克垚指出“隋唐帝国,中华文明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经济进步,国力强盛,政治和社会组织合理发展,科学文化昌明发达。唐代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具有巨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于外来的文化能平等对待,吸收有益的成分。思想上儒、佛、道三家争胜,文化艺术上则多元交汇,辉煌灿烂。社会风气也相当开放自由,尚武任侠,昂扬激越,呈现出积极进取、恢宏博大的气象。

㈡宋——中华文明的顶峰

邓广铭指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是空前绝后的。”从经济发展和科技这两个综合国力基本因素看,宋处于中华文明顶峰。

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生产力更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宋代的科学技术也十分发达,这一时期也是汉文化进一步扩展以及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中华文明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具体表现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科举制完善、文官政治形成、租佃契约关系定型、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繁荣(铸钱与纸币)、科技发展的高峰、理学形成、兵制适应社会变化——募兵制等。

四、转型前夜的中华文明——元明清

㈠元:短暂的元朝统治与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

【阶段特征】

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对明清以及后世影响深远;戏曲成就巨大,与唐诗、宋词并立于世;元朝民族融合有了新的进展,形成了新的民族;元朝的对外关系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世界意义,被认为是中国和欧洲东西方之间真正直接接触的开始。

㈡明清——高度发展的农耕文明(中华文明的新发展)

【阶段特征】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生产力仍在不断发展(农业、手工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商品经济发达,全国性的统一市场趋于形成,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品的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赋役制度变革,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发生明显变化,市民运动兴起。

对比:革命史观强调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强化,明清时达到顶点。在经济上,突出的是明清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曾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反侵略斗争,但由于中外差距的拉大,中国逐渐失去了对外关系方面的主动性,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与此时期政治、经济相适应,此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出现了文学艺术繁盛,科技相对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

第二部分专题

专题一、古代史的几次重大转型

一、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由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转变

【要点提举】

㈠原因

1、诸侯争霸、“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王权体制面临挑战

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转型主要原因来自于——国君公室的衰微

春秋中后期政治的主要特征是诸侯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卿大夫专权以致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必然不能再沿袭原有的统治模式,而需要采取新的统治方式。这在客观上使国家政权逐渐由分散趋于集

中,血缘关系的纽带进一步松弛,从而为战国社会政治新局面的到来准备了条件。从这种角度来看,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的政治格局,乃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

2、变法运动——推动中华文明由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转变

实质:从春秋后期起,各国的变法虽然在方式、程度、成效等方面各有差异,但实质是一致的,就是比较彻底地摒弃原始民主制残余,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这对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作用: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军事争霸中占有主动,较好地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3、铁器时代到来是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之一。(见教材)

㈡表现

在政治上,王室权威由衰微而归于消亡,春秋霸主政治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器,战国的兼并战争则是统一战争的前奏曲和组成部分;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纷纷出现并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上,伴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促成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空前发展。战国时期出现的井田制和宗族制度彻底瓦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和农民为基本阶级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

在社会结构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陷入瓦解,个体农民家庭大量出现;拥有独立身份的“编户齐民”成为国家统治的基础,多种形式的奴隶劳动依然存在。

在文化上,表现出空前的繁荣。战国“百家争鸣”的辉煌历程,至今仍被国人引以为自豪;诗经、楚辞、诸子散文、都在历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唐宋——中华文明高峰,由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学者公认中国社会在公元6—10世纪发生了重大变革,6世纪以前的社会和10世纪以后的社会有着重大的不同,其间跨越了南北朝后期到北宋前期的4个世纪,学术界的争论在于这种变革始于何时,变革过程导致的根本转变发生在何时。

关于社会变革,刘宗绪认为“社会变革阶段的划分,首先是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不同。社会变革是否发生,不应以新的阶级(或阶层)在经济上完全成熟为标准,而以旧的阶级(或阶层)衰落和新的阶级(或阶层)开始在政治上、经济上占主导地位为标准。6世纪以前,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是门阀士族,10世纪以后,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是非身份性的一般地主。”

钱穆认为“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故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有不变。”

刘宗绪、杨宁一均认为“变革开始于隋唐,完成于宋朝。”

【要点提举】

㈠社会变革开始于隋唐(6—10世纪发生重大变革的原因)

1、门阀士族的衰落

最重要的原因在经济方面。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期,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士族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经济地位的不稳定从根本上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地位社会声望,士族政治走向衰落。此外,门阀的盛衰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中叶,国家土地所有制的统治地位动摇,土地买卖界限松弛,最终导致均田制崩溃,不能保证士族继续占有大量土地和荫客、部曲等劳动人手,士族因此失去了往日的经济地位和特权,其社会、政治地位也必然随之衰落下去。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

其次,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这使得士族渐渐丧失了以往的文化优势,社会政治地位也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士族的衰落。

第三,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庻族寒门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提高了政治地位。

第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风上的优势。士庻区别日趋泯灭,动摇了士族赖以生存的等级特权。

2、两税法: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开始放松,国家虽然十分注重户籍的管理,但不再以人身为本而分配土地,中国的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了自由的租佃制。

3、三省六部制演进:(略)

4、科举制:(略)

㈡转型完成于宋朝(表现)

宋代所发生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君主独裁形式的文官政治代替了权利与血统相结合的贵族政治;平民文化兴起;理学学说的出现,既是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又体现儒释道融合的特点;在以上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国家管理方式和宗法家族文化。

从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看,宋代是从庄园农奴制向封建租佃制的重大转折时期;从经济观念的演变看,宋代是商品经济观念发生转折的时期;从学术思想的变化看,宋代是从传注之学向义理之学的转变时期,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时期。

【视角探微】

1、唐朝

安史之乱与唐朝社会转型

唐初立国的社会结构和制度都面临重大转型,各方面的制度都在发生者深层次的变革。在这种转型过程中,选官问题、军事体制问题、边疆问题、财政问题等都出现了新的矛盾。而唐玄宗晚年的朝政又不理想,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在政治上导致了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以及政治体制变革的继续;在社会经济上影响了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以及社会开放心理的笼缩;在思想文化上则促进了士大夫经世思想上抬头和唐宋间思想的转型。安史之乱后唐朝还持续了将近一个半世纪。

2、宋朝

①王安石变法:中国走向近代的朦胧探索

②宋朝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变化(士人地位的提升与社会转型)

③宋朝危机显现

哲学上出现了不少派别,相互问难辩难。在政治上,由于问题很多,内忧外患连续不断,不少知识分子奋起寻求改革,同时也有不少人反对改革,形成了改革与反改革的长期党派斗争,这是宋代的一大特点。但总的说来,宋代思想状况一改唐代生动活泼的局面,转向保守。宋儒发展成为理学,理学用纲常名教建立起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对人进行全面的压制,扼杀自由思想的追求,盲从、僵化逐渐成为一种思想定势,这大约也是阻碍社会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3、唐宋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现象比较

三、明清——与近代工业文明擦肩而过

【要点提举】

㈠内外部孕育的转型因素,呈现出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征兆

明代中晚期,传统经济充分发展,新的经济因素大量涌现。商品经济的活跃和重商主义的抬头使根植于小农经济的一切传统观念受到挑战。明政权用以控制人口和土地的手段——户籍、黄册、赋役制度渐渐失灵。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身的解放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尺度。就明朝中后期的情况而言,中国社会已经明显地表露出向近代转型的征兆。

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生产力: 明清时期,由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一方面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为农业人员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同时,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纺织业兴起,是手工业商业化发展的集中体现。于是,在手工业中首先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是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传统农耕社会内部孕育的新的生产关系。白银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货币也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中国古代传统的生产关系进入了一个松弛化时期。在农业领域表现为土地所有权与耕作权分离的扩大和地租形态的变化,如永佃租和押租制的发展,分成租向定额租进而货币租的过渡,等等。这加强了佃农的经济独立性,扩大了他们从事生产的自由。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方面则表现为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削弱,如“摊丁入亩”彻底取消人头税,户籍制的松弛和匠籍制的废除,大大放松了官府对农民、手工工匠和商人的人身控制,佃农、雇工法律地位全面提升。劳动者社会地位提高,无疑对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又是一个有力推动。

所以,为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产生并缓慢地发展起来。因此,明

清时期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由雇工劳动,出现了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劳动力市场。这些变化同西欧农奴制的废除一样,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明清之际是诸多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的更加充分。明朝政权衰败、统治机器松动,对社会控制的能力大大下降,但却给反传统事物的发展留下了缝隙;士大夫主体意识高涨,纷纷集会结社,蔑视权威,提倡社会相对平等,传统的价值观念、教条受到挑战。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早期启蒙思想。其中尤以清初三大思想家为最。他们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上而下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他们以前所未见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以三大思想家为代表的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

会环境下产生的。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3、科技在原有轨道上的发展和走向成熟

在科学技术上,明代同样处于近代化的前沿,虽然当时还没有发生工业技术革命,但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表明中国科学技术在原有轨道上的发展和走向成熟,正向新的突破点逼近。同时随着东西方之间的初步交往,西方的文化科技知识也渗透进来。正因为有这样的成就,在中国知识界中有一种将其向前推进的动

势,能够以开放的、平和的心态去接纳异质的但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西学东渐是中国科技在相对开放的政治环境大背景下的逻辑发展。这时出现了一个中国学术与世界科技同步发展的机会。

《天工开物》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历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巨著。书中的精彩记述,无一不是作者运用数量、比重等数学、物理学方法亲自“穷究实验”的结果,并由此把劳动者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概括层面。作为反映近代工业因素萌动时期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不但在中国科技史上前所未见,树立了光辉的里程碑,而且在世界科技从古代中世纪传统向近代科技转变的潮流中也居于前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明朝对外来文明态度

虽实行过海禁,但明朝对待外国人、外国文化的态度相对是开明的,利玛窦的活动就曾得到万历皇帝的鼓励。明朝末年,虽是内忧外患,但崇祯皇帝为挽救颓败,对新鲜事物仍持开放态度。

㈡阻碍转型的因素

16世纪,中国游离于世界经济圈之外,因固守传统文明而失去活力。

1、专制皇权强化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缺乏民主环境。

2、经济政策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海禁与闭关锁国,重农抑商。

明朝、时开时禁

清朝,康熙五十六年,清朝闭关自首的政策正式开始。

3、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表现: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强化理学主导地位。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态度的主线是走向专制和封闭,即内部对文化发展的专制逐渐强化,对外则封闭隔绝外来文化。这种政策对当时乃至后世造成了及恶劣的影响。

首先,它严重抑制了中国社会的自由思想,窒息了近代的学术空气,扼杀了适应时代的民主、自由、科学精神,进而也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延缓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它极大地扭曲、摧残了文化。促成了乾嘉学派的出现,这一派只重训诂之学,不顾社会现实,虽然对古文化的整理作出了贡献,但就中国文化发展进程而言,毕竟是一种畸形状态。

启示:政治民主和学术自由是发展经济和科学文化的首要前提。

八股取士被认为是明清科举制度最为严重的弊端,它一直是研究明清科举制度的一个重点。

4、清对外来文明态度

清朝入主中原,将在明代已经解体的体制重新加固。不仅如此,清朝政权与明朝相比带有保守性和封闭性。康熙年间,清廷与罗马教廷发生礼仪之争,不仅西洋人在中国传教受到限制,对洋商与中国贸易的态度也更加严厉。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妄自尊大,是一个原因;心怀恐惧,是另一个原因。狭隘的防范心理,使清朝统治者不可能有开放的胸怀。清朝严厉的闭关政策,使中国自绝于世界大潮之外,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如果说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尚有萌发生长的空间,至清入关后,空间越来与狭窄,在缝隙中挣扎。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首先,生产力发展状况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明清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主要是量的积累,而不是质的提高,不能估计过高。这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却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其次,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和影响,所实行的各种措施对经济基础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抑商政策、闭关政策、重税政策等严重摧残了工商业,使其难以顺利发展;另一方面,国家采用各种手段扶植小农经济,使自然经济不致解体,而这种旧生产方式的内部结构极其牢固,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第三,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高度的剥削性,造成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一方面,农民因贫困无力购买所需物品,另一方面,地主一旦富有,大量资金消耗于非生产用途,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

第四,宗法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法制度本质上是专制而保守的,与以自由企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是相互矛盾的,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工商行会组织也染上浓重的宗法色彩,从而妨碍了商品与劳动力的自由流通。在这种环境下,资本主义萌芽是无法持续成长的。

【视角探微】

1、明清时期对外政策从开放到闭关的主客观原因和对“海禁”政策的认识。

2、16世纪东西方对比(政治、经济政策及发展状况、思想、对外关系等)。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对比。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洪武)二十七年春二月,倭寇浙东,上命都督杨文、刘德等巡视两浙。随后,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沿海之人,往往私入诸番,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嘉靖二年(1523年)发生了“争贡”事件。事情源于日本大内氏贡使与细川氏贡使为了争夺朝贡贸易特权,在宁波港发生械斗。明朝政府以此为借口,关闭市舶司,终止日本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正常的官方贸易断绝,民间走私贸易便取而代之。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成为中国大患的倭寇,其实多是中国人。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勾连入寇。

——(明)唐枢《御倭杂著》

材料四:。1566年嘉靖皇帝去世,先后即位的明穆宗、明神宗都实行比较灵活的开放政策。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五:福建漳州府的月港,在海禁时期是走私贸易的中心。1567年开放海禁后,该港的年外贸税收如下:

1567年银三千两

1573年银六千两

1576年银一万两

1583年银二万两

1594年银二万九千两—

—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倭患”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四、五,你认为“倭患”得以解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从“倭患”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的全过程,你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政策: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先后禁止民间和官方的对外贸易。原因:打击倭寇骚扰,确保海防安宁;日本贡使为争贸易特权发生械斗,影响极坏;明朝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海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是太大。

(2)由于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致使沿海地区许多靠从事外贸为生的商人与平民生计无着,为了生存,他们铤而走险,进行走私贸易,甚至进行海盗式的劫掠;一些日本武士、商人为了追逐巨额利润,与中国沿海的一些商人和海盗相勾结,劫掠东南沿海,从而形成“倭患”。

(3)根本原因是明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使对外贸易合法化,沿海商人与平民获得明显收益,政府的税收也稳步增加,“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

(4)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违背规律必受惩罚;闭关政策于事无补,实行积极灵活的开放政策才是长治久安之道;解决问题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倭寇浙东,上命都督杨文、刘德置

——《明太祖实录》

终止日本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正常的官方贸易断绝,

专题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演进与强化

【要点提举】

1、萌芽:理论上,韩非子最先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①春秋初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世卿制,后来慢慢扩展成为推荐制,到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为制度,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符合社会政治文明演进的总趋势。——墨子“举贤能”

②战国时期,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开创了政治制度的新局面。——商鞅变法内容:按军功授爵

③至战国时代,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体制。郡县的长官均有国君直接委任,并按时接受考核,郡县的行政和军事权利都掌握在国君手中,从而为君主的中央专制集权提供了行政组织上的保障。郡县制度的确立彻底摧垮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为自上而下贯彻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扫清了道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3、建立于秦朝: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权利高度集中成为秦朝统治的最基本特征。

4、巩固于西汉:

内容:西汉改革管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僚的控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特点:强化了皇权。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5、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从而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形成将帅用兵的自重局面。

特点:用分权的办法加强皇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

6、加强于宋:

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以防武将专权。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派文官做知州,知州设通判,二者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职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财政、行政和司法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特点:强干弱枝(北宋);在中央分权基础上的地方分权(北宋);

唐宋时期我国的政治制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建立了合理完善的行政体制,使国家的政令在幅员广大的疆域内基本上得到执行,保证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唐宋政治制度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从决策与执行(三省六部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到官员的选拔与任用(科举制),考核和黜陟,监察和谏诤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互相协作,互相制约,使之正常运转。当然,这些制度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运转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提醒:在皇权与相权方面,唐朝和北宋均通过分权的方式来削弱宰相的权利。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

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权、财权。

元朝时,废三省,施行一省制,即中书省,长官为宰相,由此宰相地位逐渐位高权重,威胁皇权。于是,明朝建立后,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也就成为必然。

由此可见,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在唐、北宋、明朝尤为突出。

7、元朝新发展: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物;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元)和;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辖管理制度(元)

行省制度的创行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省的名称一直沿用到当代。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挡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

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挡,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的权利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表现出与隋唐以来地方权利逐渐削弱趋势的不协调。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适应当时形势的较为有效的措施。元代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巩固地方统治成为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的任务。为此,各地军、政两方面必须密切合作,以便遇事能够迅速作出决策。在这样的背景下,行省就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8、强化于明清

明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改大都督俯为立军都督俯,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制定《大明律》。

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设内阁(明朝设立的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的内阁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

清: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六部。

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特点:皇权空前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确立,在明初特定的环境下,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社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加以考察,这种高度的君主极权政治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极端残酷而落后的高压手段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必须予以否定。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史的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庭纺织业和家畜饲养业为辅,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4、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5、农业生产中心的不断南移:魏晋南北朝农业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进一步南移,到宋朝南移历程结束 6、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精耕细作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技术进步,世界领先。 2、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官营手工业工艺发达,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4、家庭手工业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紧密结合,是中国手工业的主体部分。一方面,家庭手工业促成中国小农经济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家庭手工业阻碍了市场的扩大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5、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在明朝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6、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1)政治因素: ①国家的政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发展。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 ②政府的商业政策。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长期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朝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南宋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带来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兴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如政府征收货币地租的财政政策,促进了农副产品流入市场。

中国古代史脉络知识

shuiyue0215 zl19860215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 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 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上:大一统政治体制在全国确立。秦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称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所开创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到了汉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这一体制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无可分割性和世袭性。 2. 经济上(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国家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思想文化上: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受了打击并实现复兴,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题探究]2013·(单位:座)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D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欢迎 1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B.井田制瓦解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A.原始社会后期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②③④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A.修建防御工事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中国历史知识大全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_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东师世界古代史研究18春在线作业1

(单选题) 1: 白衣大食是指()。 A: 马其顿王朝 B: 希拉克略王朝 C: 倭马亚王朝 D: 阿拔斯王朝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意即“奴隶”或“奴隶出身的林军队的主人”,是构成穆斯要成分() A: 马木路克 B: 哈里发 C: 婆罗门 D: 吠舍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年,蒙古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莱建立了金帐汗国。 A: 1243 B: 1244 C: 1245 D: 1246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在法国()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成就颇著。 A: 路易九世 B: 腓力二世 C: 培平 D: 查理马特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是() A: 拿破仑法典 B: 汉谟拉比法典 C: 赫梯法典 D: 乌尔纳姆法典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夏王朝的奠基人是() A: 启 B: 桀 C: 汤 D: 禹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A: 象形文字 B: 甲骨文 C: 楔形文字 D: 阿拉伯文字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古代印度最古老的文学作品,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时期形成的宗教诗集() A: 摩奴法典 B: 政事论 C: 罗摩衍那 D: 吠陀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15世纪初,领导捷克的教会改革运动的是爱国者、宗教改革家()。 A: 约翰?胡司 B: 加尔文 C: 马丁路德 D: 闵采尔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是西亚地区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 A: 赫梯 B: 腓尼基 C: 叙利亚 D: 埃及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 在后期吠陀产生的时期,又逐渐出现了解释吠陀的文献,即()。 A: 《梵书》 B: 《森林书》 C: 《奥义书》 D: 《梨俱吠陀》 正确答案: (多选题) 2: 539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不久又被分()别代替。 A: 北齐 B: 北周 C: 南魏 D: 北魏 正确答案: (多选题) 3: 希腊的奴隶制度分为哪两种类型?()。 A: 斯巴达型 B: 雅典型 C: 劳役型 D: 代役姓 正确答案: (多选题) 4: 属于“卡尔马特教派”的主张的是()。 A: 社会平等 B: 财产共有 C: 废弃正统的伊斯兰教规、教礼 D: 众生平等 正确答案: (多选题) 5: 下面哪些事件和希波战争有关?()。 A: 马拉松战役 B: 温泉关战役 C: 萨拉米海战 D: 米利都暴动 正确答案: (多选题) 6: 宋朝婉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 A: 柳永 B: 李清照 C: 苏轼 D: 辛弃疾 正确答案: (多选题) 7: 上古印度的文化自公元前5世纪又相继出现了一些史诗和民间文学作品。史诗主要有两大部()。A: 《摩珂婆罗多》 B: 《罗摩衍那》 C: 《梨俱吠陀》 D: 《沙摩吠陀》 正确答案: (多选题) 8: 属于印度史诗的是()。 A: 《摩珂婆罗多》 B: 《罗摩衍那》 C: 《梨俱吠陀》

中国古代史专题经济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农业 1、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为: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 ②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 ③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生产工具的进步 在古代人们经营传统农业时,农具是主要的动力标志。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开始使用牛耕。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3、农耕技术的提高(精耕细作) 4、农作物品种增多 ①商周:五谷六畜。 ②两汉:稻和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西域的葡萄、石榴、胡豆、等陆续移植内地。 ③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④隋唐: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⑤两宋:棉花的种植扩大,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朝: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⑦清朝: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5、耕地面积增加 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6、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①春秋战国: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 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②西汉:汉武帝治理黄河。 ③三国: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 ④隋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创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⑤元朝政府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贯起来。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全长 三千余里,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水利枢纽。 7、历朝采取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时期秦国商殃变法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③西汉时期,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农耕。 ④三国时期曹操实行屯田,蜀汉诸葛亮实施轻摇薄赋、奖励农耕的政策。 ⑤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⑥唐初政府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中国古代史单元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单元检测(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制品和用火遗迹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是() A、北京人 B 、半坡人C、河姆渡人D、大汶口人 2、下列关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地区不同②体质特征不同③取火方式不同④社会组织形式不同 A、①②③ B 、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3、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用麻线织布的技术最早出现在() A、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B、商朝 C、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D、西周 4、下列关于半坡氏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过着定居的生活 B、能用麻纺线织布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D、内部有了贵贱贫富之分 5、下列各项在我国原始社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使用骨针缝衣②采用天然火③用粮食酿酒④用麻纺线织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6、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共同点是() A、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B、制造陶器 C、种植粟、水稻 D、饲养猪、水牛 7、对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按血缘关系组成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妇女掌握统治权力 8、半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共同点,不包括() A、按血缘关系组成社会集团 B、过着定居生活 C、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D、出现贫富分化 9、《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去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原始居民相当于()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10、传说中被黄帝打败的炎帝部落生活在() A、黄河上游 B、黄河中游 C、黄河下游 D、黄河中下游 11、以夏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主要依据是() A、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 B、开始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C、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 D、奴隶主占有土地和奴隶 12、夏、商、周的下列都城,在今河南境内的又() ①夏都阳城②商都殷③周都镐京④周都洛邑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西周与商朝相比较,奴隶制的发达主要表现在() A、农业生产 B、青铜制造 C、制度创新 D、疆域范围 14、西周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纽带是() A、王位和权力 B、土地和义务 C、贡赋和工具 D、工具和奴隶 15、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国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16、商朝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研要点整理

1、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猿人遗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 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元谋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目前仅发现属于同一个体的两颗上颌侧门齿化石,牙齿硕大、粗壮,较为原始。 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的蓝田人遗址。距今约80万-65万年。出土有残破头盖骨一具,上、下颌骨各一具,有牙齿十余枚。其特征是眉脊骨特别粗壮,骨壁厚,前额低平,牙齿硕大,脑壳较厚,脑量较小。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外形轮廓呈楔形,说明蓝田猿人的体质还比较原始。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从1927年开始,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包括六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在内的大量面骨、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化石,分属于四十多个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什么特征? 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如下特征:颅骨很厚,颅穹窿长而低,额骨偏平,后倾,眉骨粗大前突,下颌骨粗大而明显地向前突出,牙齿大而粗壮,肢骨骨壁较厚,髓腔较小。 1、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母系氏族制或母权制,是指世系按母方来确认和计算,成员死后财产归母方血缘家族继承的一种制度。母系氏族公社有三个特点: (1)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如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处都发现了原始村落。说明,母系氏族阶段的人们已经定居。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标志,即图腾。图腾相当于族徽,或为动物,或为植物,或为无生物。此时姓氏也可能已经出现。这些都反映出氏族公社的血缘性。 (2)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按性别、按年龄的自然分工,青壮年男子主要从事带有偶然性的狩猎、捕鱼和防御猛兽等活动,而妇女主要从事比较稳定的采集和原始农业,对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族外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成员的世系和财产,只能按母方确定。因此,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历史学家之所以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母系氏族公社”,就是这个缘故。 (3)氏族首领由公选产生,没有特权,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因而当时尚无私有观念。氏族首领不脱离生产,氏族事务由大家决定。仰韶文化村落中的大房子,可能就是氏族的会议厅。文献记载:“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法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这些记载,大概说得就是母系氏族全盛时期的状况。 2、我国有哪些重要的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存? 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六千余处。这些遗址,主要分展于六个文化系统: (1)裴里岗文化:中心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西北7.5公里处。文化层不厚,主要有一些灰源墓葬和器物群。同类文化在登封、郑县等地也有发现。年代约在公元前5千年以前。 (2)磁山文化: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西南20公里的磁山,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华北平原最初被认识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手制的陶器、琢制的磨盘等。 (3)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建国以来,已发现遗址千余处。以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及河北南部为中心,远及甘肃青海东部、河套平原、河北北部及湖北西北部。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陕县庙底沟遗址最为著名。

东师世界古代史研究春在线作业

(单选题) 1: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重建晋朝统治南方,史称() A: 东汉 B: 西汉 C: 东晋 D: 西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耆那教创始人为() A: 筏驮摩那 B: 释迦摩尼 C: 梵天 D: 哈里发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481年,萨利克部落首领()创建法兰克王国,因其出身于墨洛温家族,故称墨洛温王朝。 A: 克洛维 B: 查理 C: 立奥三世 D: 培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是古代埃及最高统治者称谓,这个词的原意是“大房子”。 A: 哈里发 B: 首领 C: 君主 D: 法老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是上古南亚文明的发祥地。 A: 越南 B: 老挝 C: 缅甸 D: 印度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公元前280—前232年)。法家思想盛行于战国时代。 A: 孟子 B: 韩非 C: 墨子 D: 荀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在位期间,除半岛南端外统一印度全境,开创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强盛时期。 A: 旃陀罗笈多 B: 埃和那吞 C: 图特摩斯三世 D: 阿育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中世纪之后,西欧的社会结构和面貌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其精神文化的主体由世俗性极强的罗马文化转化为宗教色彩甚浓()的文化。 A: 基督教 B: 印度教 C: 伊斯兰教 D: 佛教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在法国()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成就颇着。 A: 路易九世 B: 腓力二世 C: 培平 D: 查理马特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 A: 中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早石器时代

古代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古代经济的发展》姓名: 一、北京人使用石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会石器,烧制器,分别种植世界上最早的和。商周时期,使用工具。战国时农具和耕得到广泛推广,生产力大大提高。秦国修建堰。 二.秦汉时期:秦统一后在经济上统一(在全国统一使用钱);统一;统一车轨(车同轨),促进了经济发展。汉武帝把权和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汉朝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三、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开发的原因:(条件) (1)江南地区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2)北人南迁,增加了力,带去了先进的 (3)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 (4)统治者重视农业,实行政策 (5)南北方人民辛勤的努力 2.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农业:①山林荒地得到开垦;②稻田使用绿肥;③、、的种植大规模推广手工业:制瓷业(青瓷)、丝织业 繁华的商业城市:(今南京) 3.影响: 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奠定了基础。 四、唐朝时的两个的盛世景象:分别是和 1.贞观之治皇帝 措施: (1)吸取隋亡教训,强调“,”,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善于纳谏,为著名的谏臣 (3)重视对的选拔和任用,认为“为政治要,唯在得人”, (4)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 (5)重视发展,实行“”政策; 结果: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2.开元盛世皇帝: 措施:重用人才,任用敢于直言进谏,富有改革精神的、等人做宰相,整 顿,发展经济,重视生产,提倡节俭。 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为“”。 3.唐朝手工业: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五、两宋时期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1.区域:从流域(北方)到流域(南方)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人类产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我国古代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和半坡氏族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方式不同②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③使用工具不同④社会生产方式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约至前3500年)。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④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请回答3-6题: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候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5.下列关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和西周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瓷器 C.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西周时古蜀国青铜艺术的杰作 D.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6.商代历法的最大成就是() A.日食、月食的记录 B.干支纪日法 C.关于闰年的规定 D.发现五大行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结合有关史实回答7-9题: 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衰微 B.民族融合加强 C.井田制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C.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东师世界古代史研究春在线作业

东师世界古代史研究春 在线作业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单选题) 1: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重建晋朝统治南方,史称() A: 东汉 B: 西汉 C: 东晋 D: 西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耆那教创始人为() A: 筏驮摩那 B: 释迦摩尼 C: 梵天 D: 哈里发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481年,萨利克部落首领()创建法兰克王国,因其出身于墨洛温家族,故称墨洛温王朝。 A: 克洛维 B: 查理 C: 立奥三世 D: 培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是古代埃及最高统治者称谓,这个词的原意是“大房子”。 A: 哈里发 B: 首领 C: 君主 D: 法老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是上古南亚文明的发祥地。 A: 越南 B: 老挝 C: 缅甸 D: 印度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公元前280—前232年)。法家思想盛行于战国时代。 A: 孟子 B: 韩非 C: 墨子 D: 荀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在位期间,除半岛南端外统一印度全境,开创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强盛时期。 A: 旃陀罗笈多 B: 埃和那吞 C: 图特摩斯三世

(单选题) 8: 中世纪之后,西欧的社会结构和面貌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其精神文化的主体由世俗性极强的罗马文化转化为宗教色彩甚浓()的文化。 A: 基督教 B: 印度教 C: 伊斯兰教 D: 佛教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在法国()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成就颇着。 A: 路易九世 B: 腓力二世 C: 培平 D: 查理马特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 A: 中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早石器时代 D: 晚石器时代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 宋朝豪放派主要代表人物是()。 A: 柳永 B: 李清照 C: 苏轼 D: 辛弃疾 正确答案: (多选题) 2: 迈锡尼文明是指南希腊()的等早期城邦文明,其时约为公元前1500到前1200年。 A: 迈锡尼 B: 派罗斯 C: 巴尔干 D: 佛罗伦萨 正确答案: (多选题) 3: 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灭亡后建立了哪三个国家?()。 A: 东哥特王国 B: 法兰克王国 C: 伦巴德王国 D: 西哥特王国 正确答案: (多选题) 4: 有证据表明()是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 A: 西亚 B: 中美洲 C: 中国的北部

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未形成新的统治权威。(3)、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思想: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条件。 2、诸子百家: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 主张:(1)哲学: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唯心思想。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思想的精华)(2)政治: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3)社会:主张建立“小国寡民”式社会,对人民实行“愚民政策”。(消极) 影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2)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人物:庄子 主张:(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就是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3)天与人“不相胜”。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影响:(1)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2)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3)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影响:1、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2、战国时期,一度为显学。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3、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 (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