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国坦克发展史

德国坦克发展史

德国坦克发展史
德国坦克发展史

在坦克百年发展史上,德国不是世界上最先装备坦克的国家,但却是最早与坦克打交道的国家。英国人和法国人发明坦克,就是冲着德军机枪、火炮、堑壕和多层铁丝网构成的“最坚强”防线来的。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开始扩军备战,建设起强大的坦克工业,生产出了成群的“虎豹”,装备了一支强大的帝国装甲兵团,其中不乏性能突出的坦克。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第三帝国的战败烟消云散。疯狂的纳粹德国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军事工业被彻底肢解,曾经辉煌的坦克工业不复存在。当冷战来临时,作为一颗最重要的棋子,德国却被西方世界处心积虑地“化敌为友”。于是,在德国重新武装的过程中,坦克工业开始重建,现代化的“豹”式坦克的轰鸣声由远及近,王者风范再次向世人展现。

“虎豹”坦克源头

(1917—1918)

说起德国坦克,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二战中成群结队的“虎豹”和现代的“豹”式家族,很少有人会提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刚刚问世时,德国曾经拥有的坦克。实际上,德国坦克工业并不比英国慢多少,1917年10月就正式生产出了第一辆A7V坦克,堪称德国坦克的“鼻祖”。

研制A7V坦克的直接原因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会战的影响。索姆河会战发生在1916年7月1日—11月18日,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共计伤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英军在9月15日的作战中动用了共计49辆Ⅰ型坦克,实际上只有32辆到达出发地域,在冲击时又有5辆陷入沼泽,9辆机件损坏,最后只剩下18辆参

加战斗(被德军击毁10辆),配合

步兵进攻,推进了4~5km。这是人

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

备方的德军步兵产生了强烈的心理

震撼,使他们手中的武器发挥不了

多大的作用。索姆河会战中虽然参

战的坦克比较少,但毕竟是机械化

战争新时期的开端,在军事史上具

有重要的意义。

为对付英军坦克,德国人在研

制反坦克枪的同时,还积极研制本

国的坦克。1916年11月,德军总参

谋部提出了坦克的技术要求,委托

第7交通处制定坦克设计方案,并

由此定名为A7V(第7交通处的缩写)

战斗坦克。由于战争的需要,加上

采用现有的“霍尔特”拖拉机为底盘,

因而设计工作进展迅速,1917年夏

天就制成了样车,并开始了行驶试

验。随后,德国军方迫不及待地要

求生产A7V坦克。尽管样车还存在

不少问题,A7V坦克还是在同年10

月正式投产了。原计划生产100辆,

到1918年9月,德国共生产了约20

辆A7V坦克。

A7V坦克在总体布置上,有许

多独到之处。与英国的过顶履带式的

Ⅰ型和Ⅳ型坦克区别较大。A7V坦

克整体呈箱型铆接结构,没有严格

的战斗室,车上配置1门57mm低

速火炮和6挺7.92mm重机枪,火力

无疑是强大的,炮弹的弹药基数为

180发(后增加到300发),机枪

弹药基数为18 000发,堪称“世界

之最”。但由于战斗全重(30t)过

德国A7V坦克与其众多乘员

重导致机动性能不佳,安装2台汽油发动机的功率总计只有147kW,最大速度仅为8~10km/h。A7V 是世界上乘员人数最多的坦克。典型配置乘员18名,除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外,还包括12名机枪手和2名机械师。然而,据一本权威的德文资料上说,A7V 的乘员人数为16~26人。

1918年4月24日,德军在维莱-布勒托纳战场投入13辆A7V 坦克,与之交锋的是英国Ⅳ型坦克。在战斗中,3辆A7V 坦克面对多辆英军Ⅳ型坦克时,仅有1辆遭受重创后撤出战场,而英军则有2辆Ⅳ型坦克被击毁,多辆被击伤。通过这次交战可以看出,A7V 坦克在火力上并不比Ⅳ型坦克差,其装甲厚度还优于英军坦克。但其笨重、机动性差的缺点也暴露无遗。尽管如此,这次交战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坦克战,得到了公认,它标志着陆军机械化战争新时代的开始。

除了A7V 坦克之外,德国在早期坦克的研制上还进行了许多其他有益的探索。例如,当1918年英国的“赛犬”轻型坦克用于战场后不久,德国人就将其缴获并加以仿制。这就是LK II 型骑兵坦克的来历。不过,该坦克只生产了2辆,并未投入实战。后来,该坦克的设计图纸卖给了瑞典人,并成为M/21型坦克的设计基础。

德国还仿制了英军大量使用的Ⅰ型坦克和Ⅳ型坦克,仿制后的试验型坦克名为A7V-U 坦克,仅制成样车。该坦克的特点是,车体两侧的炮座较大,位置也靠后。行动部分装有弹簧悬挂装置,这是一大进步。

此外,德国还研制出另一种巨型坦克——K 式超重型坦克。如果说A7V 是一个庞然大物的话,那么与K 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该坦克重达150t,装有4门77mm 火炮和7挺7.92mm 机枪,最终只制成了2辆样车。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被迫在停战条约上签字投降,其军队被协约国解除,协约国还特别禁止战败的德国再拥有任何坦克,而刚刚问世的德国坦克被全部回炉炼钢,只有澳大利亚人独具慧眼,保存了1辆名为“梅菲斯托菲尔”的A7V 坦克,成为奇货可居的历史文物。1983年,德国人曾与澳大利亚人交涉,希望A7V 能“返回故里”,结果无功而返。1987年4月,德国军方决定重新复制A7V 坦克。克劳斯·玛菲公司等共20多家公司鼎力参与研制,用了3年时间,终于“克隆”成功。1990年6月20日,举行了隆重的A7V 坦克(复制品)移交仪式。德国蒙斯特战车博物馆接受了这件不平凡的藏品。可见A7V 坦克在德国人心中的历史地位,其诞生开创了德国研制自主坦克的先河,也为二战中德国坦克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坦克帝国的兴亡

(1922—1945)

一战结束以后,《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拥有任何坦克,然而其国防军却暗地里同苏联合作,着手研制自己的坦克。1927年7月,德国专家到苏联喀山开始建设德苏联合坦克学校(为掩人耳目对外称为“农业培训班”)的建设,很快坦克学校就成为德国试验新坦克的场所。1929年初,德国专家设计的、苏联军工厂生产的坦克部件运到此校,组装成坦克整车,而在文件中被统称为“超级拖拉机”。在此期间,作为德苏军事合作的一部分,喀山坦克学校的专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当时苏联坦克的研制。1931年以

后,由于德国与战胜国的关系逐渐

德国A7V 坦克(复制品)

缓和,对其军备限制有所松动,德军有计划地将坦克设计力量从苏联调回国内,德国坦克的发展由此进入新时期。

说起二战中德国坦克,就不得不说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他为德国装甲部队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创立了“闪击战”,被誉为“德军装甲兵之父”。1931年,正是古德里安等一些将领意识到建立装甲部队的重要性,提出研制一种轻型坦克来培训作战人员,才有了德军坦克日后的发展。

概括起来,二战中德国坦克主要分为三类:轻型、中型和重型坦克。其中轻型坦克包括Ⅰ号和Ⅱ号,中型坦克包括Ⅲ号、Ⅳ号及“黑豹”坦克,而大名鼎鼎的“虎”式、“虎王”坦克则属于重型坦克。

Ⅰ号轻型坦克

1932年,德军提供了一种5t 级轻型坦克的规格说明,并最终选定了克虏伯公司为总承包商。1934年,该公司研制推出Pzkpfw Ⅰ号轻型坦克,简称Ⅰ号坦克,德文缩写Pzkpfw 意为“装甲战车”。Ⅰ号坦

克的成功研制标志着纳粹德国坦克部队开始走向复兴并逐步强大起来。作为一种过渡型坦克,Ⅰ号坦克是为满足装甲兵训练需求而研制的,因此又被称为“训练坦克”。Ⅰ号坦克于1934年4月投入生产并开始装备德国陆军,共有A、B、C、F 四种型号,总计生产约2 200余辆。

该坦克战斗全重仅5.4t,乘员2人,分别是车长兼机枪手和驾驶员。Ⅰ号A 型坦克的单人炮塔正面并列安装2挺MG13型7.92mm 机枪,由车长负责操纵射击。装甲厚度为

7~13mm,仅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碎片。安装克虏伯公司的M305型四缸风冷汽油机,最大功率42kW,最大速度37km/h,最大行程145km,不过越野行程仅为97km。

B 型坦克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提高了机动性能。安装了无线电通信设备。在当时多数其他国家的轻型坦克主要靠手势和旗语联络的时代,无线电通信无疑是非常先进的。

C 型坦克属于快速侦察坦克,强化了发动机并换装了变速箱,使其最大速度达到78km/h,几乎达到

了当时坦克速度的2倍。

A、B、C 型坦克装甲防护薄弱,在战场上被大量击毁,因此,德国又研制出F 型坦克。F 型坦克前装甲厚度达80mm,几乎达到了当时重型坦克的水平,不过火力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在战场上依然处于弱势。

二战期间,Ⅰ号坦克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德军认为,Ⅰ号坦克的装甲过于薄弱,难以与二战中其他国家的轻型坦克相抗衡(如苏联T-26和美国M3等),经常需要在炮兵和其他坦克的掩护下才能较好的战斗。因此,1941年底,I 号坦克逐渐从一线战场上退出。退役后的Ⅰ号坦克一部分装备其他占领国的军队或警察,用于维持治安任务;另一部分则被改为弹药输送车和工程车等。

Ⅱ号轻型坦克

Ⅰ号坦克在研制成功后,德军于1934年提出研制重20t、装备20mm 火炮坦克的计划。这就是1935年研制成功的Ⅱ号坦克,1936—1943年批量生产。Ⅱ号坦克型号有12种之多,总计生产近万辆。以D 型坦克为例,该坦克全重10t,乘员升至3人,分别是车长兼炮长、驾驶员和无线电员。该坦克装备了20mm 火炮和1挺7.92mm 并列机枪。前部装甲厚度达到了30mm。最大速度达到了55km/h。

Ⅱ号坦克是德军二战初期的主力坦克。不过在面对苏联T-26坦克时,Ⅱ号坦克薄弱的装甲使其依然处于弱势。在全面入侵苏联后,Ⅱ号坦克遭到了苏军沉重的打击,在战场上损失惨重。

总的看来,Ⅱ号坦克可靠性较

高,便于运输、维修和保养,适于

古德里安

德国PzKpfw Ⅰ轻型坦克

快速远距离作战,但还是火力较弱,装甲防护不足,仅能与轻型坦克作战,而无法与中型和重型坦克作战。此外,德国以Ⅱ号坦克为基础还研制出了许多变型车,如水陆坦克、喷火坦克和装甲侦察车等。

Ⅲ号中型坦克

1937年5月,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出首辆Ⅲ号坦克。包括3种试验型坦克在内,Ⅲ号坦克型号多达12种。至1945年,Ⅲ号坦克共生产近6 000辆,其中J 型坦克数量最多,分两批共生产了3 000多辆。

该坦克的最初生产型为E 型。E 型坦克战斗全重19.4t,乘员5人。武器为1门50mm 火炮和2挺7.92mm 机枪,采用了功率为220.6kW 的“迈巴赫”12缸直列水冷汽油机。其最大速度40km/h,最大行程175km。

Ⅲ号坦克1939年装备德军,一直服役至1945年。作为德军“闪击战”时期的标志性装备,Ⅲ号坦克在战争初期使用广泛,从波兰到法国,从巴尔干到北非,从巴巴罗萨到莫斯科,Ⅲ号坦克毋庸置疑地成为德军的主力坦克。该型坦克是德

军第一种火力、防护和机动性能相对均衡的坦克,尽管有各种缺点,如火力和装甲无法抗衡法国B1或苏联T-34坦克,但作为德军在战争初

期的主力坦克,它在德军坦克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德国利用Ⅲ号坦克的底盘还生产了多种变型车,其中最著名的当属Ⅲ号突击炮,另外还有自行榴弹炮、喷火坦克、指挥坦克及观察坦克等。

Ⅳ号中型坦克

1937年,Ⅳ号坦克首辆样车下线。该坦克的研制基于古德里安于1934年提出的重24t、最高时速35km/h、装备75mm 火炮的坦克

需求方案。克虏伯公司生产的样车获得了军方认可,成为德军二战期间最重要的坦克之一。1937—1945年,Ⅳ号坦克共有10个型号,总计生产8 000辆,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由于该坦克成熟可靠、易于生产、性能均衡,被德军士兵称为“德意志军马”。

由于前期不断进行改进,直到1939年Ⅳ号坦克才达到量产。此时,该坦克已发展到D 型,Ⅳ号坦克也成为德国于二战前开发的最后一款坦克。在苏德战场上,为对抗苏联

T-34中型坦克和KV 重型坦克,德

德国PzKpfw Ⅱ FJ 轻型坦克

德国Pzkpfw Ⅲ中型坦克

德国PzKpfw Ⅳ G 中型坦克

军从G 型坦克开始换装更长身管的75mm 高速反坦克炮,Ⅳ号坦克也从此开始取代Ⅲ号坦克成为德军的主力装备。10个型号中,H 型坦克产量最多,达3 700多辆。该坦克战斗全重26t,安装了75mm 火炮和2挺7.92mm 并列机枪。安装了功率221kW 的发动机,最大速度40km/h,最大公路行程则达到了210km。由于技术成熟且性能可靠,Ⅳ号坦克还被改造为自行反坦克炮、弹药运送车和架桥坦克等。

从苏德战场到北非战场,以及后来的阿登战役,Ⅳ号坦克一直是冲锋陷阵的主力之一,它几乎参加了二战所有的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1944年,随着美、苏、英等国坦克的不断改进,Ⅳ号坦克在战场上的劣势开始凸显,尤其是应对苏联T-34坦克时,更显得力不从心。至1945年1月,德军在东线战场损失了近75%的Ⅳ号坦克。至此,Ⅳ坦克开始逐步退出二战历史舞台。不过在战后,一些Ⅳ号坦克被叙利亚等国家购买,并参加了早期的中东战争,1967年年仍可在戈兰高地战场看到Ⅳ号坦克的身影。

“黑豹”中型坦克

由于二战初期德军所装备坦克(如Ⅲ、Ⅳ号)的战术性能偏重于机动性,而火力和防护不足,在与苏军T-34中型坦克交战时,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德军决定研制一种性能强大,并能迅速投产的中型坦克。戴姆勒·奔驰公司和MAN 公司接受了希特勒下达的研制新型坦克的任务,并各自推出了样车。

1942年9月,由MAN 公司生产的首辆Ⅴ号坦克原型车诞生。

1944年2月,希特勒下令将它改名为“黑豹”坦克。1943年1月—1945年4月,“黑豹”坦克共生产了6 042辆,包括D、A、G 三种车型。

“黑豹”坦克共有5名乘员,包括车长、炮长、驾驶员、通讯员和装填手。该坦克外形设计借鉴了苏联坦克的思路,采用了倾斜式装甲,D 型以后更把炮塔装甲厚度提升至120mm,大大提升了防护性能。坦克战斗全重43t。安装功率为514.5kW 的“迈巴赫”HL230P30V-12

汽油发动机,最大速度46km/h。三种车型均采用了75mm 火炮。由于性能可靠,德军还在“黑豹”坦克底盘基础上研制出了很多变型车,如“猎豹”坦克歼击车、指挥坦克、观察坦克和自行高炮等。“猎豹”坦克歼击车则被誉为二战期间最好的坦克歼击车之一。

1943年7月,D 型坦克首次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作战过程中,暴露出履带和悬挂系统易于受损,发动机时常由于过热而引发火灾等

德国“黑豹”A 指挥坦克

德国“黑豹”中型坦克剖视图

问题。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将“黑豹”坦克的机械问题全部解决,大大提高了它的稳定性,并开始制造A 型坦克。1944年3月,首辆G 型坦克也宣布诞生,到1945年4月共生产了3 126辆。

“黑豹”坦克主要在东线战场服役,但亦在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后驻守于法国境内。在苏德战场上,“黑豹”为对抗苏军T-34坦克发挥了重大作用。据美军资料统计,平均1辆“黑豹”可击毁5辆M4“谢尔曼”坦克或9辆T-34/85坦克。

总体而言,“黑豹”坦克的火力和防护性能十分优良,是二战中德军最有效的坦克之一。直至战争结束,该坦克一直占据着德军装甲战车的主力位置。凭借难以逾越的战绩,“黑豹”坦克已成为德国装甲史上的经典。

“虎”式重型坦克

1937年,德军总参谋部就提出了研制30t 重型坦克的计划,随后又改变计划。1941年5月,希特勒下达了开发新式重型坦克的命令。亨舍尔和保时捷公司接受了任务,并于翌年研制出坦克样车。经过试验,

最终亨舍尔公司的VK4501(H)原型坦克获得了军方认可,并于1942年7月定型,命名为“虎”式坦克(又称“虎”Ⅰ),并开始批量生产。按照德军的编号,“虎”式坦克为Ⅵ号。1942年8月—1944年8月,共生产了1 355辆。

“虎”式坦克采用重火力、防护而轻机动的设计理念。其车体前部装甲厚度100mm,炮塔前装甲110mm,两侧及后部80mm。该坦克战斗全重57t,尽管采用了514.5kW 发动机,但其最大速度仅为38km/

h,越野速度25km/h。此外,过重的车身超出了大部分桥梁的承受能力。“虎”式坦克还安装了潜水装备,最大涉水深度2m。火力方面,该坦克采用了56倍口径的88mm 的Kwk36式火炮,在2km 距离上的穿甲厚度为110mm,命中率达89%。

1942年8月,“虎”式坦克首次在列宁格勒附近参战表现糟糕,其中一半原因是由于机械故障退出战斗,甚至还被苏军缴获了1辆。1943年2月,“虎”式坦克参加了哈尔科夫反击战。一次战斗中,2辆虎“式”坦克击毁16辆T-34坦克,追击过程中又击毁18辆苏军坦克。1942年12月的北非战场上,美军数十辆“谢尔曼”坦克遭到了“虎”式坦克的“屠杀”。“虎”式防护能力极佳,在一次坦克大战中,1辆“虎”式遭受数十枚穿甲弹的打击,行动部分严重受损,战斗结束后依然能够继续行进60km 至后方修理。

“虎”式坦克在东线战场,面对苏军坦克具有压倒性优势。即便是在后来的诺曼底登陆战中,“虎”

式对付盟军坦克仍有绝对优势。不

英国坦克博物馆珍藏的“虎”式重型坦克

德国“虎”式重型坦克(美术作品)

过随着苏军IS-2重型坦克投入战场,“虎”式开始逐渐力不从心。该型坦克的缺陷是,厚重的装甲限制了机动性,许多桥梁因超重无法通过,而在苏联南部多沼泽的地形上更是寸步难行。过高的油耗使其战斗效能大打折扣。此外,因“虎”式设计复杂,使其可靠性受到了影响,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德国还在该车基础上研制出火力支援车、坦克维修车和火炮运载车等变型车辆。1944年8月,“虎”式坦克停产。

“虎王”重型坦克

1943年1月,德国计划制造一种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 公司着手研制样车。最终,德军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4503(H)方案,并于同年12月批量生产,命名为“虎王”(或“虎”Ⅱ)重型坦克。按照德军的编号,“虎王”坦克依然是Ⅵ号。至1945年3月,共生产了485辆。

“虎王”坦克战斗全重69.8t,乘员5人,分别是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和机电员。该坦克采用倾斜装甲设计,防护性能极为优异。车

体和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分别达到150mm 和180mm,在二战期间想要从正面击穿“虎王”坦克几乎不可能。

“虎王”坦克仍采用88mm 坦克炮,不过其长度从56倍口径增加到71倍。发动机功率514.5kW,最大公路速度38km/h。以“虎王”为基础,德国还研制出“猎虎”坦克歼击车、重型火炮运输车、装甲抢救车等,不过只有“猎虎”装备了部队。

1944年5月,“虎王”坦克在明斯克附近首次参战,但真正发挥作用是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凭借

强大的火力优势,“虎王”坦克使得盟军坦克损失惨重。不过由于自身机械故障频发,“虎王”损失也不小。1944年底的阿登战役,是德军投入“虎王”最多的一战。在这场战役中,“虎王”击毁了大量盟军坦克,重创美军第8军。此后,“虎王”参加了东西两线很多战役,直至1945年的柏林防御战。

总的来说,“虎王”与“虎”式一样,都拥有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防护,致命弱点是机动性太差。该坦克吸收了二战末期德国在坦克研发方面大量的高新技术。但“虎王”产量太少,对整个战争的形势起不到关键性作用,更无法挽救第三帝国必然灭亡的命运。

“鼠”式超重型坦克

1943年初,苏军开始进入战略反攻,德军节节败退。不利的战局加上希特勒本人对于坦克的狂热,促使德军妄想研制出一种无敌坦克。于是,第一辆“鼠”式超重型坦克于1943年底诞生。该坦克战斗全重188t,是世界上最重的坦克。“鼠”

式装有1门128mm 的主炮和1门

德国“虎王”重型坦克“鼠”式超重型坦克

75mm 副炮。尽管该坦克安装功率882kW 的发动机,但受制于坦克的重量,机动性不足是最大的软肋,其最大速度仅为20km/h,越野速度仅为11km/h。由于时间紧促,“鼠”式坦克最终仅生产了2辆样车。这2辆样车并没有参加最后的战斗,在苏军最后攻克柏林前,德军就把这2辆样车炸毁了。

战后,苏军将在各处缴获的车体拼凑成一辆完整的“鼠”式坦克。至今,这辆“鼠”式坦克仍存放在库宾卡坦克博物馆里。关于“鼠”式坦克,德军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认为,这完全是希特勒和他的顾问们凭个人兴趣研制出的坦克。希特勒将扭转战局的希望寄托在各种稀奇古怪的装备上是不切实际的,“鼠”式坦克不可能挽救第三帝国的命运。

“坦克帝国”倒塌

纵观二战历史,德国建起了强大的“坦克帝国”,以强大的装甲集群闪击波兰、横扫西欧、入侵苏联,每次重大战役都投入大量坦克参战。例如,入侵波兰投入2 800辆;入侵法国投入2 580辆;基辅战役中投入1 500辆;莫斯科会战中投入1 700辆;阿莱曼战役中投入540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投入1 500辆;列宁格勒战役中投入700辆;库尔斯克会战中投入2 700辆;第聂伯河战役中投入2 100辆坦克;阿登战役中投入900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投入1 200辆;白俄罗斯战役中投入1 000辆;柏林战役中投入1 500辆。但是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在苏联和波兰部队共同攻入柏林后,二战欧洲战区战事最终在1945年5月8日以德国无条件投降而宣告结束。纳粹德国建立的

“坦克帝国”带着其难以言尽的罪恶,最终轰然倒塌。但战后的德国坦克工业,在经历了短暂的挫折后,很快便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姿态重新崛起??

“豹”式坦克展雄风

(1956年至今)

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东德被苏联卸走了几乎所有大中型工业设备作为对苏联的战争赔偿,因此东德装备的坦克多为苏军的T 系列。西德虽然没有遭到如东德一样的命运,但其大型兵工厂均被解散或转为民用企业,因此其军队装备的大多为美国坦克。

“豹”1主战坦克

二战结束后的十年内,德国的坦克研制几乎中断。直至1956年,才从美国引进了M47坦克。不过德国似乎对从美国引进的坦克不甚满意,于是1957年6月,德法两国达成协议,决定联合研制坦克。不过最终因意见无法实现统一而分道扬镳。法国研制出AMX-30坦克,德国则推出了“豹”1坦克。

“豹”1坦克于1965年开始生产,

9月首辆坦克交付德国陆军。战后结束20年,德国又重新装备了自己研制的坦克。该型坦克分别在1971年和1972年进行过2次改进,经改进后的坦克称为“豹”1A1和“豹”1A2。最终改进型是“豹”1A5坦克。

“豹”1坦克战斗全重42.5t,采用105mm 的滑膛炮和610kW 发动机。最大公路速度65km/h。20世纪70年代,在该车底盘上还研制出了架桥车、抢救车及工程车等装备。

总体而言,“豹”1坦克是比较成功的车型,具备了较高的可靠性,维护和使用成本较低。“豹”1火力和当时的其他西方坦克相当,但机动性优于其他坦克。由于在研制时,德国曾一度接受了法国“机动就是最好的防护”理念,致使该车防护稍弱。通过研制、装备和使用,德国人最终认识到火力、防护、机动性三者的平衡才是坦克的发展方向。

虽然相对于同时期的西方坦克,“豹”1坦克并无多少优势,但在德国坦克发展史上却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战后十年由于受战胜国限制,德国已经错过了发展第一代坦克的机遇期。而“豹”1坦克的研制,

德国“豹”1主战坦克

使德国重新返回坦克研制国行列,并为其随后坦克技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豹”2主战坦克

随着1970年德美联合研制MBT-70坦克计划的失败,德国便作出研制“豹”2坦克的决定,克劳斯·玛菲公司和马克公司接受了这项任务。1972年,首辆“豹”2坦克样车生产完成。此后历经7年,“豹”2坦克样车历经多次改进,包括吸收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经验,终于在1979年研制出首辆生产型坦克。截至1992年,德国陆军共接收了2 125辆“豹”2坦克。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制造商为“豹”2坦克实施了两个阶段的战斗性能提升计划。1995—1998年为第一阶段,主要加强防护和更换部分设备,这种改进型就是大家熟悉的“豹”2A5主战坦克;1999—2001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采用身管更长的火炮和新型弹药,这种型号称为“豹”2A6主战坦克。该型坦克战斗全重59.7t,乘员4人。主要武器为1门L55型120mm 火炮。安装1 103kW 的发动机,最大公路

速度72km/h,最大行程500km。在“豹”2坦克基础上还研制了“水牛”装甲抢救车、“獾”式装甲工程车和“鬣蜥”装甲架桥车等。

在西方举行的坦克大赛中,“豹”2A6坦克屡次夺魁。出色的性能使“豹”2坦克被许多国家采购并作为陆军的制式装备。因此,该坦克又被称为“欧洲标准坦克”。进入21世纪,“豹”2坦克的改进依然在继续。2014—2015年,20辆最新升级的“豹”2A7坦克已交付德国陆军。

发展特点与规律

起步略迟,后来居上

德国早期坦克由于防护较弱,所配武器的口径也不大,在战场上往往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不过,

后期发展的“黑豹”坦克以及“虎”式、“虎王”坦克相对于同期盟国坦克的性能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二战结束后,德国在错过了第一代坦克发展的机遇期后,先后研制出“豹”1、“豹”2坦克。相比西方同期坦克,“豹”1坦克并无多少优势可言,尤其是装甲防护较为薄弱。而“豹”2坦克在经过多次改进后成为世界最优秀的坦克之一,并成功出口多个国家。

战争推动坦克发展

不可否认,战争对德国坦克的发展影响颇深,它催生出一大批性能优异的坦克。对于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的德国而言,战争对坦克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一战期间,为了与英国陆军坦克对抗,德国研制出A7V 坦克。二战中为对抗苏联坦克,德国不断推出新型坦克。从Ⅰ号研制到Ⅵ号,坦克的性能不断提升,重量也由轻型发展至重型。纵观德国坦克发展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推出的坦克型号远远超过战后,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更为迅速,这无疑都说明了战争是坦克发展的催化剂。

合作研制,吸取经验

纵观德国坦克的发展,有多次与其他国家联合研制坦克的经历,

虽然这些计划多以失败告终,但其

德国“豹”2A6主战坦克德国MB873Ka-501坦克发动机

德国“豹”2坦克欧洲动力装置

却借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一定的技术储备,也为日后坦克的成功研制提供了便利。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德国与苏联在苏联的卡马河附近密切的合作发展装甲车辆。后来,德国最终研制出Ⅰ号坦克。二战结束后,德国首先与法国合作研制“欧洲标准坦克”,虽然最后由于双方分歧严重宣告破产,但德国人最终借此机会研制出“豹”1坦克。尔后,德美MBT-70坦克研制计划虽宣告失败,但却为“豹”2坦克的研制积累了大量经验。此外,德国还曾与英国等国家有过合作计划。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德国多次选择与其他国家联合研制坦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也是其坦克发展的一大特色。

博采众长,创制精品

参与研制“豹”1、“豹”2坦克的公司超过1 500家,可以说集中了德国工业技术力量的精英。以“豹”2坦克为例,克劳斯·玛菲公司被指定总承包商,韦格曼公司负责炮塔设计,MTU 公司和伦克公司分别负责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剩余部件则由其他公司负责。德国的坦

克研制和生产由私人军火公司承担,实行总承包商全面负责制。从而便于集中各方面的技术力量,发挥各家公司的特长,保证了加工及装配质量。

“豹”2坦克被认为是综合性能最为均衡的坦克之一,被西方军事评论家称为“当代最优秀的主战坦克”、“火力、机动性和防护力的最佳选择”。集众家所长的“豹”2坦克并没有辱没这一称号,在1998年《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上,“豹”2A5坦克名列第一;在1999年后《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上,“豹”2A6坦克多次夺冠。

未来发展趋势

不难发现,“豹”2坦克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被改进,从最初的“豹”2A1已经发展到目前“豹”2A6,从而保证了该坦克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最新升级的“豹”2A7坦克也已装备部队。至于未来如何发展,应该结合当前的国际安全环境和德国自身坦克的特点进行分析。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安全形势出现了转折。对于德国而言,国土防御成为了次要任务,坦克集群之间发生大规模作战的可能性不大,德国也将预防安全的主要措施集中在与国际恐怖主义作斗争方面。目前,德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也在强化快速反应部队的职能,常规装甲部队仅保留了2个师。据德国军方称,“豹”2A6坦克仍有改进潜力,如安装140mm 滑膛炮、高密度功率柴油机、自动装弹机等。而结合德国坦克发展的特点推断,继续升级现有坦克的可能性极大。研制新一代主战坦克中期发展议案已于2014年12月底被德国议会批准。未来,德国是否会继续推出“豹”2A8坦克,新一代主战坦克何时问世,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 郭正祥)

德国“豹”2A7+主战坦克

德国120mm 滑膛炮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1912年就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0.1一1.75兆赫兹。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0.2一0.4兆赫兹,已停止发展。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Gee),工作频率为28一85兆赫兹。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A(Loran-A)投入研制,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VOR)、测向器( D ME)、塔康(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Hi-Fix)等;中程的罗兰B(Loran-B)、低频罗兰(LF-Loran)、康索尔(Consol)等;远程的那伐格罗布((Navaglohe)、法康(Facan)、台克垂亚(Dectra)、那伐霍(Navarho),罗兰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超远程的台尔拉克(Delrac)和奥米加(Omega)与。奥米加;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Rapcon)、伏尔斯康(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Tacandata-link)和萨特柯((Satco)等,另外还有多卜勒导航雷达(Doppler navigation tadar),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1 表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SYLEDIS)、阿戈(ARGO)、马西兰(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以及MRB-201,NA V-CON,RALOG-20,RADIST等等;中程的有罗兰D (Loran-D)和脉冲八(Pulse8)等;远程的恰卡(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Omega与 );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航与综合导航系统,以及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等。表2列出几种常用的系统及主要性能与用量。 表2几种常用的地基系统性能与用量 *D为飞行距离。

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比奇集团发展历程 2004年4月份,第一家中美合资比奇洁具公司注册成立; 2005年9月份,成立杭州博杰卫浴有限公司 2005年10月份成立比奇进出口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份成立比奇电梯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份与杭州创新科技公司签合同,创建了“中国卫浴网”。 2006年年终春节团拜会上,总经理倪文校先生提出公司要实现集团化管理。在管理上要从“人管人”过渡到“制度管人”,最终实现“文化管人”的内部管理目标。 2006年11月份,成立浙江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 2007年的12月份,成立了比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07年的12月份,成立了浙江比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比奇旗下的各家子公司实行集团化管理。 2007年的12月份在长兴县泗安镇买下了绍兴振宇箱包厂,用以建造比奇酒店。 2007年的10月份与杭州双峰电子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实现了对双峰电子的控股,使杭州双峰电子有限公司成为比奇旗下的子公司。 2007年年底,制订出集团公司四年发展规划: 1、实现工业和置业年产值达到"双十亿"目标。 2、管理水平达到上市公司的标准。 3、集团公司所经营的项目中,要有一个板块上市。 2008年7月份,成立长兴比奇假日酒店 2008年11月,完成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建设,十二月份举行了开工典礼,开始投入生产。

2008年12月,安徽农业科技公司的办公区、宿舍区、围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 2009年7月,比奇集团收购黄石章畈温泉休闲服务有限公司,使该公司成为比奇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持续近两年的黄石温泉开发项目的谈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正式进入了项目规划与实施阶段。 2009年7月,杭州比奇实业有限公司成立,由浙江比奇控股集团和塞舌尔共和国的拓尔美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一期工程占地23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预计2010年年底建成投产。借助外方的技术优势生产各类新型低耗节能智能电梯,抢占国内外中高档电梯市场。 2009年9月,比奇集团在河南信阳的房产开发项目开工建设。2010年5月正式开盘对外出售。 2010年1月,比奇集团在湖北黄石章畈的温泉度假村项目奠基。 2010年1月7日,比奇集团与罗马尼亚大运河进出口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入股罗马尼亚大运河公司,并代理该公司在中国境内的部分进出口贸易。 2010年9月25日,湖北黄石黄金山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成立。该项目预计投资18亿元。由一座五星级温泉酒店和温泉小镇、大型水上娱乐园,高级温泉会所,温泉主题公园和休闲旅游地产等项目组成。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具魅力的温泉景区,也将成为华中地区最令人向往的五星级休闲住宅区。

三星集团发展史

美国博客回顾三星发展史:最初为食品出口商 2013年02月11日08:49 新浪科技微博我有话说(232人参与) 导语: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周日刊文称,过去1年半中,三星成为了科技行业最具权势、认可度最高的公司之一。业内人士甚至认为,三星能够与最重要的科技公司苹果、Facebook、微软、亚马逊和谷歌相提并论。那么,作为一家生产各类电子产品的公司,三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Business Insider为此回顾了三星的发展史。 以下为文章全文: 1.李秉哲于1938年在韩国大邱创立了三星。该公司最初是韩国一家食品出口商,向中国出口鱼干和面粉等商品。 2.三星于50年代至60年代开始涉足其他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和纺织。 3.三星电子创立于1969年。该公司最初生产电视机。三星的首款黑白电视机于1970年面市销售。 4.三星于70年代进入更多领域,包括石化。此外,三星也开始生产洗衣机、电冰箱和微波炉。

5.三星于80年代开始进一步关注电子行业。该公司开始生产彩电、个人电脑、视频摄录机和录音机。与此同时,三星开始向北美市场出口更多商品。 6.1989年,三星与英国石油(BP)合作,成立三星BP化学。该公司在韩国销售化工产品。 7.90年代初期至中期,三星开始生产用于个人电脑的内存及硬盘。目前,这仍是三星的一项重要业务。 8.1995年,三星推出了第一款手机,但无法正常工作。有报道称,三星董事长李健熙当时前往了生产这款手机的工厂,并将所有产品焚毁。 9.在最初的失败之后,三星于90年代末开始更认真地对待手机业务。1999年,三星发布第一款支持连接至互联网的手机。手机最终成为了三星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 10.90年代末,三星在电视机领域取得了更多进展。1998年,三星发明了全球首款能够量产的数字电视。1999年,三星推出了完整的数字电视产品线。 11.三星于21世纪初开始生产高清电视机。该公司随后开始生产蓝光播放器和其他家庭影院设备。目前,三星拥有市面上最好的高清电视机产品。

汽车的发展史

汽车的发展史 摘要: 汽车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百多年。 从卡尔.本茨造出的第一辆三轮汽车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跑到现在,竟然诞生了从速度为零到加速到100公里/小时只需要三秒钟多一点的超级跑车。这一百年,汽车发展的速度是如此惊人!同时,汽车工业也造就了多位巨人,他们一手创建了通用、福特、丰田、本田这样一些在各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著名公司。本文回望这段历史,回顾了汽车的起源,论述了汽车的功用、分类及性能要求,对国内外汽车的发展历史及各时期主要车型作了系统介绍,对军用汽车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分析,叙述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军用汽车车辆分类车辆性能 引言 汽车同其它现代高级复杂工具如电子计算机等一样,并非是哪一个人坐在那里发明了的。发明之初的汽车也不是现在之个式样,如果你能见到当时的汽车,你也可能认为这不是汽车呢。汽车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历程,总的说来,汽车发展史可能分为蒸汽机发明前、蒸汽汽车的问世、大量流水生产汽车开始等三个阶段。人类最初的工作劳动完全是由本身来完成,根本没有什么汽车和发动机,如果说有的话,在未使用牛和马之前使用的是人体的股份这台发动机。奴隶就是一种“生物发动机”。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加强,人们不仅使用人力、畜力、而且知道使用水力、风力。 1.汽车的起源 马车和蒸汽机车以及19世纪的三轮汽车都可算作现代汽车的始祖。在铁路诞生以前,陆上道路通常是未铺路面的,因此,中世纪欧洲的骡马商队很普遍。后来,随着道路的改善,出现了宽轮子的四轮货车和公共马车。那时候的陆上运输成本高,而且客货运输安全系数低,陆上交通除受气候条件限制之外,还受水陆交叉、盗劫和战争等问题的影响。到17世纪,这种格局随着公路的改进而开始被打破。

北斗卫星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历程 相信在座的大部分都只知道北斗时中国的导航系统,但并没有深入的了解,那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如何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呢?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3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正式发布了《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简称中影集团、CFGC,是中国大陆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是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 1999年成立的中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端,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以下我们将从中影集团的发展概况,发展过程中所贯彻的战略,发展规模,以及它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走向来展示中影集团的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发展概况: 中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作、生产、发行都各管各的,没有内在的关联导致唯有及时理顺内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势必要成为中影集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中影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凤凰涅盘,专攻不同领域的8家单位合并以后通过优势互补,表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掌控能力。同时在牢牢控股的前提下,大胆吸纳来自海内外的投资与先进管理优势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进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当务之急。中影集团通过发行债券,成为中国第一家发行企业债券的文化企业。并在2008年提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国内电影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中影集团成立以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了资源统一开发,人事、财务统一管理。形成了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境内外合拍影片管理、协调和服务,院线经营管理,数字制作,数字影院的建设与管理,洗印加工,影片进出口,电影器材营销,后电影开发,光盘生产,媒体运营,广告,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等主业突出、多种产业门类共同发展的链条式经营模式。目前,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2011年5月13日,入选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 近年来,中影集团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规模、经营实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以其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相继与中外多个知名公司合作。中影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推进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提

橡胶发展史

橡胶发展历史 世界史 11世纪,南美洲人民就已使用橡胶球做游戏和祭品。 1493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第二次航行探险到美洲时,将橡胶知识陆续带回了欧洲。 1736年,法国科学家康达明(Charles de Condamine),出版了《南美洲内地旅行纪略》。 1768年,法国人麦加(P. J. Macquer)发现可用溶剂软化橡胶,制成医疗用品和软管。 1770年,英国化学家J.普里斯特利发现橡胶可用来擦去铅笔字迹. 1819年苏格兰化学家马金托希发现橡胶能被煤焦油溶解,后来人们开始用橡胶制造成防水布。从这时起,天然橡胶的工业开始被研究和应用。 1820年,世界上第一个橡胶工厂在英国哥拉斯格(GLASGOW)建立。 1826年,为使橡胶便于加工,汉考克(Hancock)发明了用机械使天然橡胶获得塑性的方法。 1828年,英国人马琴托士(C. Mackintosh)用胶乳制成防雨布. 1839年,美国化学家查理·古德业通过橡胶发明了著名的“硫化法”。 19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橡胶是一种碳氢化合物。 1875年,化学家布查达制出人造橡胶。 1876年,英国人魏克汉(H. A. Wickham)完成了将野生的橡胶树变成人工栽培种植的工作。此后,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扩种建立胶园。 1887年,新加坡植物园主任芮德勒(H. N. Ridley)发明了“连续割胶法”. 第1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研究一种叫甲基橡胶的合成橡胶。 大约在1930年,德国和苏联,合成了丁钠橡胶。 1950年世界轮胎总产量为1.4亿套,而1973年猛增到6.5亿套。其他各类橡胶制品的生产量在70年代初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世界橡胶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1953年,有规立构合成橡胶研制成功。 1955年,美国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构与天然橡胶基本一样的合成天然橡胶。 1965年,热塑性橡胶开始应用于胶鞋及胶粘剂。 1970年,首批浇注轮胎(用聚氨酯橡胶)诞生。 今天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橡胶生产的技术水平。 中国史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干崖土司刀安仁(傣族,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推行实业救国,从马来西亚运来三叶橡胶苗八千余株,从此揭开了橡胶史的在中国发展的序幕。后来因战乱、管理不善,1950年只剩2株,现尚存1株。 建国初期,面对十分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满足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党中央做出了“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橡胶基地”的战略决策。形成了以海南、云南和广东省为主的现代天然橡胶生产基地,跻身为世界植胶大国。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橡胶工作者经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进行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创造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国特点、具有自身特色的橡胶栽培技术和初加工方法,成功地在北纬18o一24o、东经100o~120o地区大面积植胶,不仅填补了我国天然橡胶科技发展的空白,而且为世界天然橡胶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汽车发展历史

汽车发展史 汽车历史 1.汽车的远祖 2.汽车发明家时代 3.汽车发展史——未来汽车4.法国汽车发展史 5.德国汽车发展史 6.美国汽车工业史 7.韩国汽车发展史 8.日本汽车发展史 汽车企业的辉煌 1.昨日奔驰 2.今日奔驰 3.奔驰“星光”灿烂 4.菲亚特百年史 5.丰田的发展史 6.雪铁龙自传 7.雷诺的发展历程 8.大众汽车发展史 9.奥迪的曲折发展史

10.福特汽车发展史 11.绅宝汽车之世纪梦回 12.宝马历史 13.劳斯莱斯天使的传奇 14.通用--庞蒂亚克发展史 15.捷豹传奇 16.越小越精神——“mini”的迷人故事 17.狂野不羁林宝坚尼 18.克莱斯勒家族史 19.法拉利之历史 20.甲壳虫的传奇神话 21.通用--奥兹莫比尔的历史 22.通用--卡迪拉克的百年传奇 23.保时捷的发展历史 24.开启“车器”时代的日产 25.东方车坛的菱钻―三菱汽车 26.朝鲜半岛的黑马―现代汽车 汽车发展历程拾零 1.汽车:对20世纪人类影响最大的产业2.越野车的历史 3.吉普车的诞生 4.消防汽车的发展史 5.楔形汽车

6.船型汽车 7.鱼型汽车 8.箱型汽车 9.子弹头型汽车 10.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史11.汽车灯的发展史12.汽车轮胎发展史13.汽车牌照趣史 汽车百年历程 历程回顾1886——1896 1897——1907 1908——1918 1919——1929 1930——1940 1941——1951 1952——1962 1963——1973 1974——1984 1985——1990 汽车行业精英轶事 1.卡尔·本茨

北斗导航系统的30年历程

挑战GPS 盘点北斗导航系统的30年历程 ?2014-8-22 15:01:20 ?类型:原创 ?来源:电脑报 ?报纸编辑:电脑报 ?作者: 【电脑报在线】卫星导航系统已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手机导航、车载导航的应用已经随处可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海域,出于民间应用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詹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卫星导航系统已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手机导航、车载导航的应用已经随处可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海域,出于民间应用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从1983年

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计划于正式提出,距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按照最初规划的“三步走”的战略,经过几代科学家们的努力,北斗计划已实现过半。褒贬之中回顾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不但有助于厘清北斗系统的发展脉络,也让国人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 试验阶段,覆盖我国周边 我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关于卫星导航与定位的研究,随后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研究一度中断直到70年代末才恢复。从那时起,中国科学家们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技术途径和方案。1983年,一个名为“双星快速定位系统”的卫星导航与定位方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提出。随后,我国著名航天专家陈芳允院士正式提出,在国内利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实现区域快速导航定位的设想。到了1989年,在陈芳允院士的带领下,我国首次利用通信卫星展开了双星定位演示验证试验,证明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技术体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此后,1994年中国正式启动了该项目的系统建设和发展,并更名为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双星定位示意图 该阶段以2000年成功发射的两颗“北斗一号”为结束,两颗卫星成功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形成了区域的有源服务能力。“北斗一号”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简短数字报文通信和授时服务的一种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并且由于采用卫星接收测定机制,用户终端机工作时需要发送无线电信号给北斗卫星,是一种有源定位系统,能实现一定的互动性。随着2003年和2007年又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一号”备份卫星,标志着完整的第一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经完成,今后将转入长期的在轨管理阶段。 虽然第一代北斗系统缺陷很明显,但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建立的首个卫星导航系统,打破了美、俄在此领域的垄断地位。而此阶段也是北斗计划最艰难的时期,在缺少人力、物力的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特征。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 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石化; 空间格局; 集聚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

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总部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资金控制。作为一家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交易所成功发行股票上市的全球性大公司,中石化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因此,总部的区位要求可以概括为:(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有大型企业主管部门多为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这些机构均位于首都、直辖市和省会。中石化的总部选择也不例外。其总部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北京是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因此,北京基本能满足中石化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图1中石化总部所在地 三、子公司及其区位分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1912年就开 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一兆赫兹。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一兆赫兹,已停止发展。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Gee),工作频率为28一85兆赫兹。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A(Loran-A)投入 研制,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VOR)、测向器( D ME)、塔康(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Hi-Fix)等;中程的罗兰B(Loran-B)、低频罗兰(LF-Loran)、康索尔(Consol)等;远程的那伐格罗布((Navaglohe)、法康(Facan)、台克垂亚(Dectra)、那伐霍(Navarho),罗兰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超远程的台尔拉克(Delrac)和奥米加(Omega)与。奥米加;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Rapcon)、伏尔斯康(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Tacandata-link)和萨特柯((Satco)等,另外还有 多卜勒导航雷达(Doppler navigation tadar),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1 表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SYLEDIS)、阿戈(ARGO)、马西兰(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以及MRB-201,NAV-CON,RALOG-20,RADIST等等;中程的有罗兰D (Loran-D)和脉冲八(Pulse8)等;远程的恰卡(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Omega与);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航与综合导航系统,以及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等。表2列出几种常用的系统及主要性能与用量。 表2几种常用的地基系统性能与用量 *D为飞行距离。

集团简介发展历程及三大板块

集团简介发展历程及三大板块 一:集团简介 融辉集团2004年9月创建于湖北麻城,注册资金16610万元。集团是一家以房地产投资开发为主导,跨地域、多元化发展的大型集团公司。经过十多年的稳步发展,集团已逐步形成以房地产为主业,以医药、美容养生、旅游休闲、度假村等多个健康新兴产业为辅业,主业与辅业“两轮驱动,双翼齐飞”的良好态势发展壮大。 融辉集团以“诚信、务实、创新”为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谋发展的经营理念,引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集团在地产事业方面先后投资开发了融辉第一城、周口融辉城、银泉名座等多个高品位小区,并涉足商贸、酒店、建材、园林绿化、美容养生、文化传媒、商场经营管理等多个领域,集团总资产规模已达50亿元。 融辉集团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投入公益资金达6000万元。集团先后获得全国爱心公益企业、中国房地产最具品牌价值企业、河南省园林小区、湖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湖北省用户满意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集团发展历程 2004年集团成功投资开发的湖北麻城融辉第一城,现已成为麻城市商业中心和住宅典范。 2010年集团北上河南,开发建设豫东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周口融辉城;同年集团还投资开发了湖北咸宁银泉名座房地产项目。 2011年集团收购了湖北咸宁楚天瑶池温泉度假村,现为国家

AAAA级度假景区。 2017年集团重组福建源华林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年旗下福建省源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又收购广州智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常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三:集团生物科技 2017年6月,集团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重组福建源华林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注册资金已从3000万元增至12000万元,目前集团已累计在源华林业完成投资1.5亿元。源华林业在技术方面已拥有无患子种植省级标准和无患子皂苷萃取等三个国家发明专利,在产品方面已研发制造出原森堂、沐幻园、圆缘德等系列功效皂。在产品方面已研发制造出原森堂、沐幻园、圆缘德等系列功效皂。 2017年10月,源华林业全资子公司福建省源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购广州智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常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90%股权,拥有牡丹蔻颜坊和御廷膜方等品牌,这些品牌涵盖美白、护肤、抗衰老等系列产品。 四:融辉集团三大板块——房产开发 房地产开发是融辉集团的最核心的业务板块,也是融辉一切战略的根本保障和坚强后盾。融辉集团将一如既往地重点打造商业中心都市综合体、娱乐教育宜居都市综合体、休闲养生产业都市综合体三大产品体系,将该核心板块业务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项目和新的业态。 五:融辉集团三大板块——生物科技

发展历史论文:浅析汽车轮胎

发展历史论文:浅析汽车轮胎 摘要:本文从轮胎的发展历史、功能、结构、分类、匹配、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介绍轮胎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发展历史功能结构分类匹配发展趋势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生活空间不断加大,出行方式不断改善,人们享受着文明的成果。其高科技产物——汽车,是现代生活的主角。轮胎是汽车的重要部件之一。轮胎性能直接影响车辆的优劣。轮胎固定在轮辋上,支撑着车辆负载,传递着车辆的牵引力、制动力、转向力,减轻和吸收行驶时来自路面的振动和冲击,满足车辆的行驶性能并降低行驶时的噪音。 1 轮胎的简史 1.1 轮胎的演变 早期轮胎是由木头制成的,从古代的战车和国外的绅士马车上可以看出。探险家哥伦布1493-1496年到达西印度群岛时发现当地孩子玩耍的橡胶硬块。处于好奇把橡胶硬块带回国内,若干年后橡胶得到了广泛应用,车轮也由木质变成橡胶。但是橡胶轮胎是实芯的,行走不方便,而且噪声大。1885年英国汤姆生发明空气轮胎,其舒适性与滚动阻力都比实芯轮胎好得多,但是负荷小,无法充气。1888年邓录普发

明了充气轮胎,提高了负荷量,减小了滚动阻力。不久威尔奇发明了有钢丝圈结构的轮胎。1890年dunlop和weleh两家公司联合生产带钢丝圈结构的充气轮胎。1893年第一次采用棉帘布制造轮胎。1896年美国古德里奇公司造出了充气轮胎。 1.2 骨架材料的发展 ①棉帘线,1892年邓录普提出用无纬线的织物制轮胎的设想。②人造丝,1923年第一次出现人造丝帘线。③钢丝帘线,三十年代初,钢丝帘线开始在轮胎结构中应用。其特点是强度高、伸长小,制得的轮胎耐磨性和耐冲击性好。④尼龙帘线,早在1942年,尼龙帘线就应用于制造军用轮胎。具有强度高、密度小、弹性好、吸湿率低、耐冲击强度高等优点。⑤玻璃纤维,四十年代初,美国固特异和费尔斯通公司开始研究用玻璃纤维制造轮胎。⑥聚酯帘线,六十年代初美国用聚酯帘线制造轮胎。⑦芳纶(b纤维),其70年代被研究制成功,其主要特点是强度高,伸长率小、耐热性好。 2轮胎的功能 ①支撑汽车各部件,承受汽车重量,使汽车能够载人或者载货。②传递驱动力、转向力和制动力,使驾驶人员能够对汽车进行操控。轮胎对汽车安全性、操控性、舒适性有非常大的影响。③减小行驶阻力和能量消耗。④减缓行驶冲击,

GPS发展历史

上周,美国媒体一篇关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报道,使这个中国也有参加合作开发的项目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美国一些官员以担心该系统被敌对国家与美国进行战争时使用为借口,威胁在不利情况发生时攻击该系统的卫星。自从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受前苏联剧变影响一蹶不振之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几乎独霸全球卫星定位服务市场,随着俄罗斯国力的逐渐增强,Glonass将在未来三四年里恢复使用,而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也要在2008年投入运营,届时,卫星导航服务将由美国一家独霸转为三国分立,面对这样的局面,美国官员的激进言论也就不足为奇。回顾Galileo此前的筹划历程,处处可以看到美国阻碍该计划的身影,这表明,美国对卫星导航领域可能即将到来的三国时代依然抱着敌视态度,尽管如此,在中欧俄三方的合作下,这一时代也将很快来临。 “欧版GPS”挑战美国 自冷战结束后,美国在空间领域的军事和民用技术开发上逐渐呈现出绝对优势,目前在全球卫星定位和导航服务上几乎独霸全球,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自投入使用近20年来,不仅为美国本土提供了周到的民用服务,而且为美军军事行动立下了汗马功劳。GPS 在军事应用上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在海湾战争时期。在美军攻击伊拉克的一个水电厂时,为了达到立即打击敌人、同时减少损失的效果,美军使用依靠GPS导航的“斯拉姆”空地导弹,他们先发射了第一枚导弹将电厂的围墙炸开一个洞,紧跟着,第二枚导弹像长了眼睛一样穿洞而入,一举摧毁了发电厂的核心部位,而附近的水闸却完好无损。这种“千里穿杨”的功夫着实令世界为之动容。 欧洲的卫星定位服务一直由美国免费提供,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长期只为欧洲提供精度百米以上服务,而GPS在美国的民用领域精度可以达到30米,军事用途更达到了10米。内外有别的“二等服务”让欧洲人甚为不满,在这种涉及军事应用以及巨大民用利益的技术上,欧洲人决心打造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欧洲欲后发制人 在上世纪90年代,欧盟和欧洲航天局已就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了长达5年的可行性论证。1999年,他们提出了欧洲版的GPS——“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计划的出台是一个争吵不断的过程,欧盟内部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意见。以法国为代表的国家强调打造欧洲独立GPS的重要性,而英德等国却认为,既然有美国提供的免费“午餐”,没有必要花巨额资金再打造一个同样的系统。

集团公司发展史概要

新奥集团成立于1989年,经过创业者们的共同努力,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曲折,已成长为一个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群体,主要投资领域是城市燃气、燃气机械、生命科技和地产开发,在国内和境外拥有2个上市公司。到2003年5月,拥有员工8000余人,总资产50多亿元。集团总部位于京津之间被誉为"金色走廊"的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60多个全资、控股公司和分支机构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及香港、悉尼、伦敦等国际都市。 新奥燃气以城市燃气为主业,自1992年开始投资城市燃气领域,至今已气化30多个城市,在气化城市开发、管网设计、安全运营和优质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运作模式,赢得用户的信赖与支持。2001年5月在香港上市,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民营城市燃气专业运营商。2001年、2002年新奥燃气连续被美国《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小公司",并入选《亚洲周刊》"国际华商500强"。新奥置业经营领域集中在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旅游酒店等。1994年以来,在廊坊、北京、蚌埠等地完成多处居民生活区、大型商业建筑和办公设施的建设,并开展了配套社区服务,成为中国北方颇具竞争力的地产开发商之一。 新奥燃机主要从事燃气机械设备的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涉及燃气输配设备、压力容器、燃气计量器具产品,建有独立的研发中心、生产制造基地、营销中心及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形成了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燃气储运设备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市场占有

率50%以上,改变了该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新奥集团将遵循以人为本、事求卓越、和谐共生的企业理念,致力于创造高品质公共服务,努力成为客户信赖、社会尊重、最有价值并具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群体。

橡胶工业发展史

橡胶工业发展史.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本文由wxhcjlhappy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橡胶工业发展史 橡胶工业发展史 history of rubber industry 世界橡胶工业在 100 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大体划分为形成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及稳定发展时期四个阶段。形成时期早在 11 世纪,南美洲人民即已开始利用野生天然橡胶。1736 年法国人 C.孔达米纳参加法国科学院赴南美考察队,观察到三叶橡胶树流出的胶乳可固化为具有弹性的物质。后来,亚马孙河流域的野生三叶橡胶树的胶样被寄回巴黎,开始引起了欧洲人的注意 1823 年 C.麦金托什在英国建立了第一 家防水胶布工厂。在同一时期,英国人 T.汉考克发现橡胶通过两个转动滚筒的缝隙反复加工,可以降低弹性,提高塑性。这一发现奠定了橡胶加工的基础。他被公认为世界橡胶工业的先驱。1839 年美国人 C. 固特异发现橡胶与硫磺共热可以大大增加橡胶的弹性,不再受热发粘,从而使橡胶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橡胶硫化方法的发现对推动橡胶的应用起了关键的作用。19 世纪中叶,橡胶工业已开始形成。它已能生产胶布、胶鞋、胶管、胶板及一些日用品等。发展时期 19 世纪末期,汽车及汽车轮胎的出现推动了橡胶工业的蓬勃发展。1845 年英国人 R.W.汤姆森首次提出了充气轮胎专利。1888 年英国人 J.B.邓录普制造出第一条充气自行车胎。1895 年第一条充气汽车轮胎问世。不久,汽车轮胎开始了商品生产。为了改进轮胎及其他橡胶制品的使用性能,1893 年 J.F. 帕尔默将帘布(见帘子线)用于自行车胎1900 年帘布开始在汽车轮胎上应用。1906 年,美国人 G.厄诺拉格用苯胺作硫化促进剂。1912 年 S.C.莫特发现了炭黑的补强效果。不久,防老剂也应用于橡胶加工。 1916 年 F.H.班伯里提出了橡胶密炼机(见塑炼)专利,橡胶加工机械相应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橡胶加工技术在这一时期中有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橡胶工业的迅速发展,原用野生的天然橡胶在性能和产量方面已不能满足需要,19 世纪中后期开始了天然橡胶的人工栽培。到 20 世纪20~30 年代人工栽培的天然橡胶已经逐步取代野生橡胶,成为天 然橡胶的主要来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天然橡胶供不应求,德国开始了甲基橡胶的小批量生产,主要用于制造硬质橡胶制品。这种合成橡胶质次价高,战后即停止了生产。 30 年代开始了合成橡胶商品化的生产,聚丁二烯橡胶(即丁钠橡胶)、氯丁橡胶、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等相继投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对战略物资的需求,合成橡胶及与战争相关的橡胶制品如汽车轮胎、飞机轮胎、各种军车用轮胎的生产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繁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中的汽车等工业蓬勃兴起,推动了世界橡胶工业的大发展 1943 年钢丝帘布轮胎问世,1948 年,法国米什林公司试制成功子午线轮胎。同年,无内胎轮胎也问世。 1953 年有规立构合成橡胶研制成功。1956 年,有规立构合成橡胶开始在轮胎中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部分天然橡胶使用。1965 年,热塑性橡胶开始应用于胶鞋及胶粘剂。1970 年,首批浇注轮胎(用聚氨酯橡胶)诞生。1972 年,芳纶帘子线开始投产。这一系列重大的技术突破,为橡胶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原料和技术基础。70 年代初期,橡胶加工及橡胶合成的生产技术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从橡胶的耗量看, 1950 年世界耗胶量为 2.3Mt,1973 年达到了 10.89Mt。1950 年世界轮胎总产量为 1.4 亿套,而1973 年猛增到 6.5 亿套。其他各类橡胶制品的生产量在 70 年代初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世界橡胶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稳定发展时期 70 年代中期,石油涨价,严重冲击汽车工业及石油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随之出现了危机, 不景气的局面一直持续到 80 年代初期。世界耗胶量 1979 年为 13.0Mt,1982 年下降到 11.6Mt,1982 年以后开始缓慢

GPS发展史

Gps发展历史 GPS最早是美国为应对70年代冷战的需要而出现在军事上的。是一种测量经纬度以及海拔高度的系统。 美国陆续发射了28颗卫星,其中24颗使用,4颗备用。GPS定位系统,现在还有前苏联的伽利略,由于对外收费,所以使用较少。中国政府也开始建设中国自己的北斗星GPS 定位系统。 美国由于对外免费使用GPS数据,从而开阔了包括汽车导航,电子狗等数以千亿记的电子导航市场。 在军事上,GPS的定位精准度可以达到0.1米。卫星成像系统可以看清地面上的汽车牌号。 但是军事和民用毕竟有很大的区别,不仅精准度上相差比较元(10米左右),而且数据更新也慢道1秒一次,所以,导航仪上得数据,是上一秒的数据。此外,美国的gps对于民用是不开放海拔高度的。 电子狗发展 电子狗全称:汽车行驶安全预警仪,电子狗的称呼于97年左右诞生。目前全国大部分去的确均有限售,杭州除外。这也是为什么阿里巴巴上没有电子狗销售的原因。也可能正是由于这一点,电子狗目前,还有市场吧。 电子狗一般内部有两个主要构件:1,GPS定位系统2,雷达

探测仪。 Gps定位系统,主要是通过接受卫星的定位数据,然后比对内置的地图位置数据,从而知道当前的位置。由于地图商一般在内部提前通过踩点等方式设置了交通拍照,测速位置的标注,所以GPS一般用于做固定位置预警,或者高危以及需要谨慎驾驶地段的预警。 雷达探测仪的内部空间占据最大的是一个楔形天线,也称导波管。 最高来源于捷克的一群年轻人,由于驾车老是被罚超速,于是发明。 70年代,雷达被引入民用。 雷达是以种用于测定物体移动速度的测量仪。在工作的时候会有规律的持续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通过测定接收电测波的时间来显示对面物体距离发射仪器的距离,再通过发射时间来确定物体的移动速度。 而雷达探测仪,正是通过分辨接收的电磁波中是否有用于测定车速频率的电磁波来判断周围是否有雷达测速仪在工作,来达到警示车主小心驾驶的目的的。所以,雷达探测仪,一般用于做发射雷达波的测速仪的预警,一般是移动测速预警。 从以上的工作原理就可以知道,好的雷达探测仪的特点是所能分辨的波的频率一定要全。而且一定要够灵敏。才能在和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 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 1912年就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 0.1一 1.75兆赫兹。 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 0.2一 0.4兆赫兹,已停止发展。 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 (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 (Gee, 工作频率为 28一 85兆赫兹。 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 A(Loran-A投入研制, 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 (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 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 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 (VOR、测向器 ( D ME、塔康 (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 (Hi-Fix等 ; 中程的罗兰 B(Loran-B、低频罗兰 (LF-Loran、康索尔 (Consol等 ; 远程的那伐格罗布 ((Navaglohe、法康 (Facan、台克垂亚 (Dectra、那伐霍 (Navarho,罗兰 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 ; 超远程的台尔拉克 (Delrac和奥米加 (Omega与。奥米加 ; 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 (Rapcon、伏尔斯康 (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 (Tacandata-link 和萨特柯 ((Satco等,另外还有多卜勒导航雷达 (Doppler navigation tadar, 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 1 表 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 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 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 (SYLEDIS、阿戈 (ARGO、马西兰 (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 以及 MRB-201,NA V-CON,RALOG-20,RADIST 等等 ; 中程的有罗兰 D (Loran-D和脉冲八 (Pulse8等 ; 远程的恰卡 (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 ((Omega 与 ; 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