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

习题1、2、3、4、5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密度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课题分析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

生的学

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魁

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影像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妙→学生看录像带,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学生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察”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化学”,让学生预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

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

让学生将碱溶液

喷向白纸,出现红

色的“化学”两

字。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

奇心。

导入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图

l-10

看图片思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

学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

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

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

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略化学魅力。

结合图片中有关化学材料的介绍,使

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

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

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播放录像]:

走进化学世界(或幻灯片)

[欣赏]:

走进化学世界

利用录像(或幻灯片)中丰富多彩、

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激

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阅读教材后,分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l.什么是化学?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组讨论,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介绍]普通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

用途,提高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化学科学的认识,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

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

分的关系。引发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感知学好

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

现象或事例。独立思考或小组

讨论。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

化学走向社会” 的学习意识。

深入探究[假设]: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

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小组讨论,提交

结论。

让学生在猜想,解疑中体验化学知识

的重要性。

归纳总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

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多彩。

让学生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

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

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

1.阅读“绿色化学”。

2.预习课题2。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2.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

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3.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1.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3.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1)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3)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4)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4.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

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6.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7.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组成颜色状态密度硬度

点燃前

火焰的分层及温度烛身的变化生成的产物

燃烧时

熄灭后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

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

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2.导入新课: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板书: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1.在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见第10页)

2.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步骤如下: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呼出的气体”)另外,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1)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书了什么?[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4.结合上述实验,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的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5.总结实验: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看来实验确实是我们探索问题的好帮手,所以大家以后一定要认真对待实验,运用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6.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板书设计: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水蒸气<水蒸气

随堂练习: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

2.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

D、氧气

3.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

4.方便面拆封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这是为什么?

5.在本课题的实验探究中,我们使用了排水收集二氧化碳,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6.在人工呼吸的时候是吸气还是呼气?请说明理由。

7.久置不用的深井、久未开启的菜窖底部都存在着二氧化碳,由于它不能供给呼吸,人如果长期呆在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环境中会窒息而死,因此,人们在进入这些地方之前会进行灯火实验,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了二氧化碳含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2.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3.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4.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药品的取用。

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难点

1.药品的取用。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突破

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可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讨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药品的性质、仪器的作用等,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最后教师进行正确的演示,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

集气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

器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1.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玻璃棒

(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4.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用完后,立即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演示第17页实验1~4]

5.胶头滴管、滴瓶

(1)用途: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2)注意事项:

①先排空再吸液

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沾污染滴管

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6.铁架台(包括铁夹和铁圈)

(1)用途: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2)注意事项: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

7.烧杯

(1)用途: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8.量筒

(1)用途:量取液体的体积

(2)注意事项:不能加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用作配制或稀释溶液的容器。

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1)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

②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器。

(2)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10.蒸发皿

(1)用途:用于蒸发液体或浓缩溶液。

(2)注意事项:①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

②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③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熟悉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见第14页)

1.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采用招气入鼻法)。

2.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②也不能随意丢弃③更不能拿出实验室④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4.实验中要要注意保护眼睛。

(三)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①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②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

药品要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

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四)连接仪器装置(见第151~152页)

1.玻璃导管插入塞子

2.玻璃导管插入胶皮管

3.塞子塞进容器口

第二课时

二、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

(1)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仪器:镊子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演示第14页实验1~1]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

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演示第14页实验1~2]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可用胶头滴管取用

(2)大量液体药品可用倾注法。(一倒二向三紧挨)

步骤: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一定量的液体可用量筒取用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

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演示第16页实验1~3]

三、物质的溶解

1.少量固体的溶解(振荡溶解)

手臂不动、手腕甩动

2.较多量固体的溶解(搅拌溶解)

仪器:烧杯、玻璃棒

四、物质的加热

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演示并讲解第17页的活动与探究)

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注意事顶:(1)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防止沸腾的液体冲出试管烫伤人。

(2)若试管壁有水,加热时必须擦干净,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爆裂。

(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因为一冷一热,试管容易爆裂。

(4)给试管中液体预热的方法:夹住试管在外焰来回移动便可预热。

(5)预热后,集中加热盛有液体的中部,并不时沿试管倾斜方向平移试管,以防止液体受热暴沸而喷出。2.给试管中固体加热

仪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

注意点:装置的固定

铁夹夹的位置、管口的方向、加热的顺序

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处,首先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然后将试管底部集中在外焰处加热。

3.蒸发

仪器:蒸发皿、铁架台、玻璃棒、酒精灯

注意点:仪器的装配

停止加热:接近蒸干或有大量晶体析出

玻璃棒的作用:加快蒸发、防止液滴溅出

4.过滤和滤渣的洗涤

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

注意点:“一贴”

“二低”

“三靠”

五、仪器的洗涤

①洗涤时,先洗容器的外壁,后洗内壁。

②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外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无成股水流下。

练习:

1.在①坩埚②烧杯③烧瓶④蒸发皿⑤量筒⑥试管⑦集气瓶⑧试管等仪器中,不能加热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试剂中①氧化铜粉末②石灰石块③锌粒④试剂瓶中的盐酸。可以用药匙取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可

以用镊子取用的是______________,可以用滴管取用的是_________

3.把碳酸钠粉末装入试管,正确的操作是()

A、用镊子

B、用玻璃棒

C、用药匙或纸槽送入

D、直接倒入

4.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A、烧杯

B、烧瓶

C、试管

D、量筒

5.下列实验操作: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慢慢将

液体倒入量筒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③实验室里有两个无标签的试剂瓶中均

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其中()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只有③正确

D、全部错误

6.用酒精灯给试管内溶液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是: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没

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加热时没有

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内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A、①③⑤⑥

B、②④

C、②③⑥D③④⑤

7.下列仪器,能够用来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较大量液体的是()

A、试管

B、量筒

C、烧杯

D、广口瓶

8.现有下列仪器:①量筒;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酒精灯。量取25 ml 液体,应该选用的仪器是()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翻而着火时,最便捷的方法是()

A、用水冲熄

B、用湿抹布盖灭

C、用沙土盖灭

D、用泡沫灭器扑灭

10.如图所示,将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可观察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含答案)(word)

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含答案)(word) 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 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酸和碱反应B.检查装置气密性 C.加热液体D.闻气体的气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量筒不能做反应容器,故A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必须是密封体系,图示中导管与外界通着,故B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C错误; D、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扇着闻,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2.“三不”原则,即“不闻、不摸、不尝”;具体说就是:不要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用手触摸药品,不能尝试药品的味道; 3.下列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火焰熄灭,可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答案】B 【解析】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无气味的气体生成;B.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酸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火焰熄灭,可证明该气体没有助燃性,但不一定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才是二氧化碳;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选B 点睛:鉴定物质时应根据物质的特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是所有不助燃的气体的共性,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才是二氧化碳的特性。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导学案化学方程式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复习导学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Fe-56 O-16 S-32 Ca-40 C-12 K-39 Mn-55 Cl-35.5 【复习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掌握化学计算的解题格式,锻炼化学计算题的解题能力;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能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知识梳理】: 一、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变化; (2)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没有增减,也没有改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①质的意义 ②量的意义:通过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可知 2.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守的原则: ;。3.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一“写”:根据事实,左边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物,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时用“+”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连接。 二“配”: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并使之成最简整数比),使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都相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切不可改动化学式中的数字 ............! 一般用最小公倍数法或观察法。 三“改”:将短线改成等号。 四“注”:即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五“标”:气体用“↑”,液体中生成固体用“↓”,但当 .............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有气体或 固体时,不须标出! ......... 2.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计算的依据: (2)计算的步骤:①“设”②“写” ③“找”找出之间的质量关系④“列” ⑤“求”⑥“答”。 典型例题分析及点拨: 【例题1】根据所给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 (1)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硝石(KNO3)、木炭、硫粉组成, 点燃后生成硫化钾、二氧化碳和一种气体单质,并产生猛烈地爆炸威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点拨: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的条件,然后在等号的上面标出反应条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黑火药爆炸后的已知产物中少了氮元素,故而产生

初三化学上学期17单元全套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其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的和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2.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4.了解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 , 如具有超塑延展性的 ; 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小猫安详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也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其特点是具有绝热的性质;超强拉力的尼龙绳等。 5、将一个鸡蛋洗净后,放入装有食醋的杯子中, 观察到的现象原因说明鸡蛋壳中有什么物质 (1) (2)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以下涉及物质时,都写化学式)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③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变,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结论: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三”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l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③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药品取用方法(往试管里加固体药品或倾倒液体药品) 固体药品:①块状:用夹取;操作要领是:“一平、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入试管口,然后慢慢地将试管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缓滑至试管底部)。 ②粉末状:用 (或 )取用;操作要领是:“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邵,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落入试管底部)。 液体药品:操作要领是:“取下瓶塞着放,标签缓慢倒,用完盖紧原处放。” (3)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的方法:①读数时,应将量筒放置平稳,并使视线与液面凹面最处保持水平,②应根据量取液体体积的多少,选用大小适当的量筒。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禁止向的酒精灯里添加乙醇;②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点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用加热;④熄灭时,用灭,不能用嘴吹;⑤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②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③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④加热前应先试管;⑤试管应放在外焰上;⑥试管口不能朝着的方向;⑦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倾斜,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 (3)给液体物质加热的仪器可用试管、烧杯、烧瓶等;给固体物质加热,可用干燥的试管。 3.玻璃仪器的洗涤。 洗涤方法:①倒去废物(要倒在指定的容器);②用水冲洗并加以振荡;③用试管刷刷洗;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壁上附着不溶于水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壁附有油污,可先用少量纯碱溶液或洗衣粉刷洗,再用水冲洗。 4.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是:物码,称量时:M 物 =M 码 M 游码若不小心做成了:物码,称量时:M 物 =M 码 M 游码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辅导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年级初三学科化学上课时间教师姓名 课题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教学目标1、清楚什么是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2、了解实验室的规则,认识常用的仪器和要药品 3、掌握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连接装置等基本操作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柴劈成块B.葡萄酿成酒C.残雪化成水D.西瓜榨成汁 2、对于试管的洗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不倒掉试管内废液,直接洗涤 B.洗涤试管时可用手直接洗涤 C.刷洗试管时应用力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 D.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集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试管已清洗干3、如图所示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 D.②③④ 4、关于药品的取用,不正确的操作是() A.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应用药匙 B.取用较大块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用镊子

知识精讲 精讲1 绪言 1、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3、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4、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5、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6近代,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_______构成的 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如:玻璃破碎、水结冰等。 2.化学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如:钢铁生锈、木柴燃烧等。 常表现为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判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2)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本质区别 (判断依据) 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现象物质的外形,形状发生改变伴随着能力的变化,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相互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实例矿石粉碎,水蒸发,汽油挥发物质燃烧,铁生锈,食品腐败,酒 和醋的酿造 【例题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只有物理变化的是()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与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一、选择题 1.(07济宁)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变化与对该变化的判断,不符合 ...的是 A.沙里淘金…………………………………………物理变化 B.滴水穿石…………………………………………物理变化 C.百炼成钢…………………………………………化学变化 D.火树银花…………………………………………化学变化 2.(07重庆长寿区)以下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没有 ..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被消化了 B.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呼吸作用增强 C.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结成冰 D.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后结合成各种蛋白质 3.(07常州)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B.可燃性C.延展性D.挥发性 4.(07常州)下列化学仪器需垫加石棉网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A.试管B.烧杯C.燃烧匙D.蒸发皿 5. (07成都)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剩饭变馊B.自行车生锈C.牛奶变酸D.电灯发光 6. (07济南)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B.牛奶变酸C.铁锅生锈D.氢气燃烧 7. (07上海)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粗盐 B、生铁 C、烧碱 D、空气 8. (07苏州)在做镁条燃烧实验时,用于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A.弹簧夹B.坩埚钳C.铁夹D.试管夹 9. (07苏州)实验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以下操作不当 ....的是 A.点燃氢气前必须要检验其纯度 B.刚从酒精灯火焰上撤下的试管应放在石棉网上 C.将鼻孔直接凑到盛有二氧化硫的集气瓶口闻气味 D.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10. (07苏州)下列有关酒精灯使用或存放的图示错误 ..的是 A.B.C.D. 11. (07金华)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走进化学世界总复习 优秀教学案

【课时安排】 3课时 【预习导航】 一、课前复习 二、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绪言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的科学。典题: 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围的是() A.培育新的花卉品种,增加观赏价值 B.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 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D.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知识点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典题: 1.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电灯通电后发亮 B.从海水中得到食盐 C.食物腐败 D.电热棒工作时发热 2.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 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铝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变,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2、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结论: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知识点4 走进化学实验室 1.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三”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固体。 ③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药品取用方法(往试管里加固体药品或倾倒液体药品) 固体药品:①块状:用夹取;操作要领是:“一平、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入试管口,然后慢慢地将试管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缓

【化学】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word).docx

【化学】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word) 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 1.标签向着手心,以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污染或腐蚀标签; 2.“三不一要”原则,即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具体是就是: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3.对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通过闻气味区别厨房中的醋和白酒 B.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一定是BaSO4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该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 A 【解析】 分析: 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 解答:解: 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闻气味可以区分,故此选项正确.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有可能生成了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故此选项错误.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氯化镁的杂质,正确的做法是加入稀硫酸除掉氧化镁,故此选项错误.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只要在降温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即可,故此选项错误.故选 A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的是() A.给液体加热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C.闻药品气味 D.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 【答案】 A 【解析】 【详解】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 试管容积的 1/3,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标签未朝向手心,错误,符合题意。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固体药品的取用时,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避免沾在试 管壁上。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5.在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天然气燃烧B.把水烧开沸腾C.铁锅生锈D.蔬菜腐烂【答案】 B 【解析】 【详解】 A、天然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把水烧开沸腾只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物质本身没变,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 C、铁锅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蔬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一般情况下燃烧指的是化学变化 6.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在现代有继承和发展。下列不涉及到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导学案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 能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及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 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 通过具体活动探究,认识到化学学习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及现象。 【知识梳理】: 一、化学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的一门科学。 2.近代化学理论的建立:原子论和分子学说是由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 3.绿色化学的核心是。 二、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是。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如何说明产物中有水及二氧化碳,从而说明蜡烛中元素的组成的?。 3.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三、化学实验 (一)仪器的识别、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可直接受热的:、蒸发皿、燃烧匙等反应容器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都需加)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盛放)、细口瓶(盛放)、滴瓶、集气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质量)、量筒(量体积) 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取用)、(取用块状或条状的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取用)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1.试管 (1)用途: 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防止。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你认为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B)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D)物质的用途和制备 2. 下列成就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A)研究生命的起源、进化(B)合成新药物 (C)超导体材料的研制(D)开发氢能源 3. 有一种矿石称为“孔雀石”,它有孔雀羽毛的绿色斑纹,主要化学成分是“碱式 碳酸铜”。碱式碳酸铜有下列性质,你认为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①绿色固体;②不易溶于水;③加热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黑色固体。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4. 6000多年前半坡氏族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使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建筑房屋(B)磨制石器(C)用麻织布(D)烧制陶器 5.下列四种生活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不同的是() 6.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7. 你在探究化学变化的活动中,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可靠依据是() (A)气体生成(B)沉淀生成(C)新物质生成(D)颜色的变化 8. 小猫可站在正在加热的高分子材料板上,这种高分子材料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是()(A)绝缘性强(B)导电性强(C)传热性强(D)绝热性强 9. 在化学实验中,从试剂瓶中取出的药品使用后有剩余,对这些药品正确的处置 方法是()

(A)倒入废液缸(B)放回原试剂瓶 (C)投入通向下水道的水槽内(D)随意处置 10. 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A)集气瓶(B)量筒(C)试管(D)烧杯11. 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没人的地方 (B)给烧杯中的物质加热时,可以用酒精灯给烧杯直接加热 (C)用托盘天平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D)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个酒精灯 12.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13. 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了7.9克某物质(1克以下使用游码),称后发现误将砝码和被称量物质的位置放颠倒了,所称物质的实际质量应是() (A)8.1克(B)7.1克(C)6.1克(D)7.9克 14.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5.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药品,未说明用量时,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B)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1/3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上册全套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2020年初中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解析版)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下发明中不属于化学发明的是() A.烧制陶瓷B.黑火药C.造纸术D.指南针 2.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 A.试管口B.中下部C.中上部D.正中间 3.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C.氧气不易溶于水D.木炭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4.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你认为下列能量主要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能量 5.学习化学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变化的本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柴劈成块B.西瓜榨成汁C.残雪化成水D.高粱酿成酒 6.在甲、乙两个烧杯(一杯装清水,另一杯装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的形态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B.乙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浓盐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C.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D.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7.下列取用试剂的操作图示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8.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的操作中正确的有() ①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再加热 ②加热时,为防止试管脱滑,应使试管底部放在灯芯上加热 ③烧得过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破裂 ④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应先进行预热,方法是在火焰处上下转动 ⑤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应把灯焰固定在固体部位加热 ⑥给液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切不可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⑤⑥D.③④⑤⑥ 9.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10.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有些来自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是() A.利用电热器取暖B.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C.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D.利用蜡烛照明 11.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家庭烧煤取暖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C.利用海洋潮汐发电D.在家用电器中使用干电池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预习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预习学案 新人教版 一、物理变化:1、定义:。 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3、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水溶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二、化学变化:1、定义:。 2、特征:生成了。3常伴随的现象:发光、发热、变色、变味、变质、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 4、化学性质:通过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生成。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恭喜你!顺利通过第二关! (3)检验产物 H2O:用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恭喜你!顺利通过第三关!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 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 三、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请同学们参考课本151—152页了解仪器的名称及作用奥!)(一)用于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 (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 (3)称量物不能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六)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接触药品;不要凑到容器口上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任何药品的味道。 2、、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夹取 3、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七)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受热,再集中加热。(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 1.下列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有 ①试管②集气瓶③瓷质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 A.①④⑤⑥⑦B.①③⑥⑦C.①③⑤⑥⑦D.①②③⑤⑥【答案】B 【解析】 :①试管②集气瓶③瓷质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瓷质蒸发皿、燃烧匙、石棉网;集气瓶、量筒不能用于加热;烧杯可垫石棉网加热. 故选B 2.“三不一要”原则,即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具体是就是: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3.节约原则,即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4.下列图示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取用固体药品时,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应用药匙取用,故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故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故错误。 点睛: 固体药品的取用原则有如下三条: 5.对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通过闻气味区别厨房中的醋和白酒 B.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一定是BaSO4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该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 解答:解: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闻气味可以区分,故此选项正确.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有可能生成了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故此选项错误.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氯化镁的杂质,正确的做法是加入稀硫酸除掉氧化镁,故此选项错误.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只要在降温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即可,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6.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向青少年连续开展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走进化学世界复习导学案

绪言与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能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及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5.通过具体活动探究,认识到化学学习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及现象。知识梳理:(个人认真复习课本本单元内容,在空白处写上重要的知识点)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什么叫化学变化?列举生活中常见事例3~4个。 (2)什么叫物理变化?列举生活中常见事例3~4个。 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什么叫化学性质?列举2~3例。 (2)什么叫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从哪些方面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4.实验室里有哪些常见的仪器,说明它们的用途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5.固体药品的取用:(1)如何粉末药品装入试管? (2)块状或颗粒装药品如何装入玻璃容器? 6.液体药品的取用 (1)怎样将细口瓶中的液体倒入试管中? (2)如何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正确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数? 7.给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2)如何对液体进行加热? (3)如何对固体进行加热? 8.仪器的洗涤 (1)怎样洗涤仪器? (2)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

预习反思: 1、你认为本单元的易错点、易混点、难点有哪些? 在自主学习中,你遇到了哪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典题精炼: 【例题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电灯泡通电后亮了 B. 矿石由块状碾成粉末 C. 煤炭在燃烧 D. 汽油在挥发【例题2】下列关于各物质的叙述中,其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 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了 B. 石蜡受热会熔化 C. 铜绿加热后会变黑 D. 酒精挥发了 【例题3】下面一段关于碱式碳酸铜受热的描述中,分析下列①~⑥前画有横线的文字,判断它们属于A~E中的哪一种情况,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中:A. 反应条件 B. 反应现象 C. 物质的化学性质 D. 物质的物理性质 E. 反应的结果 给绿色粉末状的①()碱式碳酸铜加热②(),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③(),管壁出现小水珠,同时,也有气体放出④()。这是生成了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⑤();说明碱式碳酸铜受热能分解出新的物质⑥()。 【例题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A. 为了节约药品,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B. 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扑盖 C. 玻璃仪器用水冲洗三遍就可以 D. 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重解题感想: 归纳总结: 一、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变化虽各不相同,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二者常常相伴发生,有的变化既包含物理变化,又包含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种物质能够发生哪些变化(指化学反应),全是由物质本身具有的性质决定的,如镁带具有可以“燃烧”的性质,当镁带只要在空气中达到了着火点的条件时,它就会发生“燃烧”这种变化(反应)。反之,物质的变化又是对物质性质的反映。 二、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操作、玻璃仪器的洗涤等都是中考热点。 1.考查识图。根据题给仪器图形写仪器名称。 2.考查使用。简述某仪器或基本操作的用途和注意事项等。 3.考查判断。判断实验基本操作的正误、实验目的或先后顺序。 4.考查思维能力。分析反常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预测违规实验操作的后果;判断实验结果的合理性等。 智能训练: 1、“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A、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进行实验 B、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C、对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消除其污染 D、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铁锅生锈 B、冰雪融化 C、粮食酿酒 D、蜡烛燃烧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课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记住化学研究的对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主要内容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并能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能运用物质性质的概念判断哪些性质的描述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4.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意义,了解实验注意事项 5.了解实验中所接触到的仪器,能叫出它们的名称,了解它们的使用范围和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物质的两种类型的变化和物质的两种类型的性质 2.初中常用仪器的使用范围.操作方法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基本操作的内容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归纳基础知识点 第二课时:典型例题讲解和单元训练 教学方法:互动交流-回忆归纳-精讲精练相结合 教学准备:1.单元训练和考点归纳;2.多媒体课件(选择使用)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属性,如铁能生锈,木材不能;木材可燃,石头不能;镁带能燃烧,而水不能等等,同时这些物质的状态,颜色气味也各不相同。(对这段描述你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结论】:因为它们各自内部的组成不同,结构不同,这就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变化形式。 【两类变化和两类性质】 【填表】通过讨论比较两类变化和两类性质,并完成下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依据物质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这一最本质的特征,而不是依据变化时伴随发生的现象。只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才能称为化学变化。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仪器和基本操作的内容】 一)实验常用仪器(引导学生完成)

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