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复活简答题

复活简答题

复活简答题
复活简答题

1、请概述《复活》的情节:

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农奴少女玛丝洛娃,又将她遗弃,使她沦为妓女并被人诬告谋财害命而判流放。成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因良心受谴责而帮她,并准备与她结婚来赎前罪。玛丝洛娃虽受感动,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而与另一犯人结婚。最后,聂赫留朵夫从福音书中得到启示,灵魂得以“复活”。

2、简述玛丝洛娃的主要身世经历

玛丝洛娃是一个未婚女农奴的私生女儿,三岁时母亲过世,被两个老小姐收养,在两个老小姐的影响下,成了半个侍女,半个养女。十六岁时,爱上了前来度假的两个老小姐的侄子聂赫留朵夫,两年后,被即将奔赴战场的聂赫留朵夫诱奸怀孕,离开了女地主家。她去给人家当过女仆,最后沦落到妓院。后来,玛丝洛娃因被人诬告谋财害命而判流放西伯利亚4年。在流放途中,她被政治犯西蒙松感动并决定与他结合。

3、请概述《复活》聂赫留朵夫的经历

青年贵族聂赫留朵夫到姑妈家度假,爱上玛丝洛娃并诱奸了她,然后抛弃了他。八年后,生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意外认出被指控为杀人犯的玛丝洛娃。他为玛丝洛娃的遭遇深深自责,他认为判决不公,为之奔走,并准备与她结婚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追随被流放的玛丝洛娃到西伯利亚,并积极为犯人奔走说情。最后,他从《马太福音》得到启示,开始过新的精神生活

4、聂赫留朵夫要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坚定吗?

不坚定。出于忏悔,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然而这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裕的贵族生活,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很矛盾。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也不再是往日自己深爱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很多时候他都觉得她无药可救了,这使得聂赫留朵夫常常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

5、玛丝洛娃进法庭时的情景:(第八节)

玛丝洛娃一进来,法庭里的男人便都盯住她那张白嫩的脸、那双水汪汪的黑眼睛和长袍底下高高隆起的胸部。当她在人们面前走过时,就连那个宪兵也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直到她坐下,宪兵这才仿佛觉得有失体统,慌忙转过脸去,振作精神,木然望着窗外。

6、法院开庭时副检察官卜列维和法庭庭长各想些什么?(第六节)

副检察官卜列维因给同事饯行,喝酒打牌玩女人,一夜没有睡觉,连玛丝洛娃案件的案卷都没有来得及看。法庭庭长为了要在六点钟之前赶去和一个红头发的瑞士姑娘约会,他希望审判早点结束。

补充版:副检察官因给同事饯行,喝酒打牌玩女人,刚通宵了一个晚上(1分),他功名心很重,认为自己经手的案件都得判罪。(1分)连玛丝洛娃案件的案卷都没来得及看,因此对提出先审马斯洛娃的书记官心怀不满。(1分)法庭庭长为了要在六点钟之前赶去和他的瑞士情人约会,(1分)希望审判早点结束

7、简述玛丝洛娃被法庭错判的经过。(第二十节~第二十四节)

答:在审讯中,法官们或忙于私事,或心情不佳,或酒醉未醒,对案件审理心不在焉(1分),检察官列维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1分)。最后,由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1分)。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图,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图"(1分),这样玛丝洛娃被判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1分)。

8、简述玛丝洛娃沦为妓女的经过。(第2节)

玛丝洛娃被诱奸怀孕后,被赶出了家门。(1分)她到警察局长家做使女被调戏;生了个孩子死了;到林务官家找活儿,又被纠缠,总之做伺女,却屡屡被骚扰。(1分)于是,只好去投靠城里开洗衣坊的姨母,但吃不了当洗衣女工的苦。(1分)无奈之下,她做了一个老作家的情人,这期间又爱上了一个店员,结果被抛弃了。(1分)最终走投无路沦为妓女。(1

分)

9请简述玛丝洛娃所生孩子的遭遇。(第2节)

.由于给玛丝洛娃接生的接生婆之前曾给村里的一个有病的女人接生过,(1分)把产褥热传染给了卡秋莎,(1分)她的小男孩只好送到育婴堂去,(1分)据送去的老太婆说,(1分)一送到育婴堂,小孩子就死掉了。(1分)

10.简述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九节、第十二节~第十九节)

答: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1分)。他在法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十分震惊,整个的审讯过程中,生怕被玛丝洛娃认出来,只盼快点审完。(1分)。此时他回想起与玛丝洛娃认识与交往的经过(1分),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1分),于是决定帮助玛丝洛娃(1分)。

9、简述玛丝洛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毒死商人的情节:(第九节~第十一节)

一个西伯利亚商人斯梅里科夫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卡尔津金和过使女的博奇科娃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骗她说是安眠药,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很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毒死了。

10、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狱中探望玛丝洛娃:(43节~45节)

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狱中探望玛丝洛娃。玛丝洛娃刚开始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但后来从他激动的表情认出他来,觉得很惊奇。聂赫留朵夫和她说起以前的事情并说他是来赎罪的,玛丝洛娃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钱。聂赫留朵夫从她的神情中觉得她已没有了灵魂,但他仍坚持请她饶恕。

11、、聂赫留朵夫在第二次探监:

聂赫留朵夫在第二次探监时给玛丝洛娃带来上诉的状子,并指导她签了名字。玛丝洛娃为敏绍夫母子求情,聂赫留朵夫答应了她的请求,随后聂赫留朵夫请求她宽恕自己(1分),并提出和她结婚(1分)。玛丝洛娃不饶恕他的过去,痛斥聂赫留朵夫,坚决拒绝同他结婚。

12、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纵火犯敏绍夫,请简述这对母子的冤屈:

一个酒店老板在敏绍夫婚后不久夺走了敏绍夫的老婆,他到处伸冤告状,被买通的官员都庇护酒店老板。有次,他到酒店去要他的妻子,酒店老板骗他说妻子不在,并让他离开。他不走,酒店老板就带着伙计把他打得头破血流。第二天,酒店老板的院子里起火,敏绍夫母子被诬陷纵火。

13、玛丝洛娃回忆车站见聂赫留朵夫的那个夜晚:

(问法二:聂赫留朵夫从军中归来,要如期赶到彼得堡,而不在两个姑姑家停留时,简述玛丝洛娃得知这一消息后的情景。问法三:请简述触发玛丝洛娃心灵变化的事情。)

答::一个秋雨的深夜,马斯洛娃赶到涅赫柳多夫途经的车站去见他,赶到火车站时,她看到聂赫留朵夫坐在头等车厢里喝酒找乐,火车就开动了她举起冻僵的手敲打车窗,沿着月台拼命追去。列车走了,她仍旧往前跑,直至放声大哭(1分)。她本想自杀,想到肚子里的孩子.她又平静了下来,只是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了(1分)。

14、简述聂赫留朵夫贱价出租土地的故事。

聂赫留朵夫回到自己的田庄,把田地贱价出租给农民,改变农民对地主的依赖关系。他认为土地不能成为什么人的财产,不能买卖,翻身土地给人类的利益,所有的人都有同等享受的权利。开初,农民半信半疑,不敢相信他的好心,经聂赫留朵夫再三解释,最后接受了。

15、聂赫留朵夫回到田庄,听见农妇和管家争吵,他思考明白了什么,

聂赫留朵夫听见两个农妇和管家争吵,经过思考明白了百姓遭殃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在他们手里。他觉得把土地交给农民,收取租金,并规定地租是农民的财产,

有他们自己支配,缴纳税款和用作公益事业。

聂赫留朵夫听从革命者薇拉的建议,在朋友的帮助下把玛丝洛娃从政治犯牢房转到监狱医院当看护。一天,玛丝洛娃受女医生的派遣到走廊尽头的药房里去取草药,碰到一男医生。她为了摆脱他的纠缠,使劲推了他一把,他撞到药架上,有两个药瓶从架子上掉下来,砸碎了。这时,主任医生正好从走廊上经过,听见杂碎瓶子的声音,看见她脸红耳赤跑出来,就认为她是同医生调情。

17、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途中处境十分糟糕,聂赫留朵夫知道后做了什么:

到了彼尔姆,聂赫留朵夫在革命者薇拉的建议下,疏通好有关方面的关系,把玛丝洛娃掉到政治犯队伍中。她的处境各方面都有所改善。政治犯的食宿比较好,的待遇不那么粗暴,而且不再受男人迫害。这次调动的最大好处是她认识了几个对她起了极好的影响,决定了她的前途的人。

押赴西伯利亚的犯人起程了。那是个天气炎热的七月,有点犯人经不起烈日照晒,当场中暑倒毙了。在聂赫留朵夫活动下,玛丝洛娃被调到政治犯行列中。在这个队伍里既安静又和平,不再受男人的纠缠。玛丝洛娃感到政治犯都是些“可爱的好人“。在这里她认识了革命者西蒙松并与他相爱。

19、简述玛丝洛娃与西蒙松的结合过程。

在押赴西伯利亚的途中,玛丝洛娃认识了一个叫西蒙松的政治犯,这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任过乡村教师,并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平的事情。西蒙松爱上了她,她接受了西蒙松的爱。玛丝洛娃她明白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只是对自己过去的忏悔补过,而西蒙松是爱的是今天的她,纯粹是因为喜欢她,而且还把她当作一个不平凡的女性,品德高尚的女人看,她明白自己的身份会给聂生活带来牺牲与不幸,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拒绝了聂的求婚。

20.简述马斯洛娃从拒绝涅赫柳多夫到接受西蒙松爱情选择的经过。

答:探监时,涅赫柳多夫的求婚让她认为他是为了赎罪才这样做,所以愤然拒绝。后来他为她奔走上诉,她又重新爱上他,但是不愿意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幸,依然没有答应他。在流放途中她遇到政治犯西蒙松,他正直善良,纯粹是因为喜欢她才爱她的,而且认为她是个不平常的女人,所以她最终选择跟了西蒙松。

21、简述政治犯克雷里佐夫的革命历程:

克雷里佐夫出生在一个南方富裕的地主家庭。他因为出于友谊给做革命事业的大学同学捐了一笔钱,事发被捕。在狱中,他亲历了两个小伙子因为逃跑被判死刑,最后残忍绞死等事,之后成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后来他被一个亲信出卖,最后死于流放途中。

22、复活》中所体现的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请简述促使马斯洛娃由堕落走向精神复活的主要事件。

答:痛斥涅赫柳多夫的求婚是马斯洛娃内心苏醒的开始,后来一张旧照片唤起了她幸福的回忆,她又爱他了。他为她和其他犯人奔走呼告也感动了她,使她戒掉烟酒,不再卖弄风情。流放途中同行政治犯们的高尚情操深深地打动了她,西蒙松的爱也复活了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她最终觉醒回到人民中间。

23、分析为什么聂赫留朵夫的赎罪行为最终感动了玛丝洛娃,改判轻刑后的她还是拒绝和聂赫留朵夫结婚?

聂真心的忏悔最终唤醒了玛丝洛娃天性的善良与仁爱,尽管爱情苏醒令她走上新生,但她对不可逾越的阶段鸿沟有了清醒的认识,她明白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只是对自己过去的忏悔补过,而西蒙松是爱的是今天的她,纯粹是因为喜欢她,而且还把她当作一个不平凡的女性,

品德高尚的女人看,她明白自己的身份会给聂生活带来牺牲与不幸,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拒绝了聂的求婚。这是她道德高尚和精神彻底复活的表现。

24、简述聂赫留朵夫“复活“的故事。

聂赫留朵夫认为是自己。聂赫留朵夫导致玛丝洛娃的堕落和判刑,于是积极奔走为她说情,并要求和玛丝洛娃结婚。结婚的请求遭到拒绝,但他没有痛苦的感觉。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牺牲来补偿自己的过失。他在福音书里找到生活准则,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生活,精神得以复活。

25、简述《复活》中主人公的性格。

聂赫留朵夫青年时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贵族社会的道德偏见与生活方式使他堕落,他诱奸并抛弃了玛丝洛娃。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之伸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得以复活。

26、选择《复活》中的一个主人公形象来分析“复活“这个标题的内涵。

聂赫留朵夫:糜烂的军营生活使原本单纯善良的聂赫留朵夫堕落,他诱奸并抛弃了玛丝洛娃。直到法庭意外重逢,玛悲惨的哭喊震动了他沉睡已久的良知,精神开始复活。他为玛四处伸冤上诉,并看透了统治阶级的残酷,灵魂逐步复活。最后从《圣经》中得到爱与宽容的启示,完成了灵魂的复活。

玛丝洛娃:纯洁的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诱奸后遗弃,陷入不相信一切善良的麻木境地。被诬入狱后,聂的道德忏悔,逐步唤醒了她的善良和仁爱。同时,玛与下层劳动群众的接触,使她充满了勇气去迎接生活。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拒绝了他的求婚,她的道德精神完全复活了。

27.简述《复活》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

1)一个秋雨的深夜,马斯洛娃赶到涅赫柳多夫途经的车站去见他。在灯光明亮的车厢内,她看到他正坐在丝绒的椅子上喝酒找乐。火车就要开动了,她举起冻僵的手敲打车窗,沿着月台拼命追去。列车走了,她仍旧在跑。雨中哭泣的她本想卧轨自杀,想到腹中的孩子又平静了下来,只是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了。

2)涅赫柳多夫通过检察官和副监狱长,带着赎罪的心情在监牢里见到了被判4年苦工的马斯洛娃。表示要尽最大的可能替她申诉,并要求她宽恕。但马斯洛娃并不太感兴趣。他失望地看到,眼前的马斯洛娃不像他想象中的样子,听到他认罪的话会高兴和感动。

3)玛丝洛娃掩不住内心的喜悦,她故意装作没有看见聂赫留朵夫伸给她的手,匆匆离开。来病房差点跌倒,她和病孩子一起大笑,挨护士骂也不在意,回家几次拿出聂留赫朵夫带来的照片“欣赏地看一眼”。写出玛获爱情的欢乐。

28.简述让涅赫柳多夫感觉对马斯洛娃有负罪感的事件经过。

答:马斯洛娃十六岁时,爱上了前来做客的女主人的侄儿、年轻的贵族涅赫柳多夫,体验了爱情的欢乐和美好。四年后,这个年轻人在从军时顺道来姑妈家小住,临行前夜,马斯洛娃被他诱奸。临别,他塞给马斯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后来她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女主人嫌她败坏了自家的名声,便把她辞退了。

29.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揭示心理过程的结束,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请结合具体事件谈谈涅赫柳多夫思想转变的主要过程。(性格)答:大学时代的他善良有理想,后来在军营里堕落了。之后与马斯洛娃的巧遇,使他开始对自己堕落的生活进行反省,但内心的情感仍是复杂矛盾的。对监狱状况的了解以及田庄之行使他认识到贵族阶级的腐化,彼得堡之行更让他对整个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西伯利亚之行,与革命者的接触让他的思想进一步升华。

30.结合相关内容谈谈西蒙松这个人物。

答:政治犯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意志力极强又有着自由思想的人。他是军需官的儿子,

认为父亲所挣的钱是不义之财,应该交还人民,为此跟家庭决裂;认为恶势力的存在是因为人民没有受过教育;离开大学时加人民粹派,任过乡村教师,向学生和农民大胆宣传他认为正确的一切东西,为此他被捕了。

31.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请简述一个关于揭露沙皇专制黑暗的片段。答:监狱里人满为患,臭气熏天,阴森可怕。男女犯人混杂在一起大小便,拥挤不堪,走路无法下脚,竟有人睡在流淌臭水的粪桶旁。监狱看守随意毒打犯人,稍有不满就将其打死。流放犯的押解军官为所欲为,凶恶残忍;临盆生产的妇女得不到照顾;不准父亲抱着孩子走路;一路上许多犯人被折磨死。

32.简述《复活》故事梗概

答:聂赫留朵夫诱奸农奴少女玛丝洛娃,又将她遗弃,使她最后伦为妓女,并被人污告为谋财害命,被判流放西伯利亚。陪审员聂赫留朵夫良心受到谴责,决定为她申冤并要和她结婚,失败后愿陪她流放。玛丝洛娃被感动,但与西蒙斯结合,走向新生。聂赫留朵夫弃贵族生活,信奉宗教,也使灵魂复活。

33.简述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经历了纯洁、堕落、复活三个阶段。大学时代他是个善良有理想的青年受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他把土地分给农民。后来他在军营中腐化堕落,思想发生了巨变。法庭上与玛丝洛娃的巧遇,他的心灵受到猛烈撞击,开始灵魂大扫除,对自己十年的堕落生活进行反省,从而走向精神上复活。

34.简述参加审判玛丝洛娃的法庭人员众生相答:

法庭的庭长明知玛丝洛娃的案子有错,但为了提前去和情妇会见,根本无心纠正。一个法官跟妻子吵架,在整个审判过程一直担心回家后老婆不给饭吃。另一个法官是“机会论者”,他玩弄数字来决定受审者的命运。一个书记在法庭上偷看一篇秘密文章,完全没有注意审判案件。尤其是那个副检察官,他在妓院寻欢作乐一夜,匆忙赶到法庭连钮扣还没来得及扣上,以致开庭前还不知案情。

35.简述聂赫留朵夫精神复活的一个过程。

答: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提出要与玛丝络娃结婚来赎罪,受到她的怒斥和谴责后,他展开了“沉重而痛苦”的内心斗争,这是他思想转变的关键。从此他才真正地开始反省,进而否定了自己十年的堕落生活,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走上了精神复活的道路。

36、简述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

答: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丝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玛丝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聂赫留朵夫遭到了拒绝,他想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即使玛丝洛娃不和他结婚,他也要和他一起去流放。

37、简述玛丝洛娃这个人物。

答:玛丝洛娃是一个被污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典型。她先是被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诱骗,继而被主人驱赶,落到生活底层,沦为妓女,后来她被聂赫留朵夫的真诚感动,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放弃了旧恶习。而高尚的政治犯西蒙松促使她走向新生,促成了她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

38、简述《复活》中一次相见的情景。

答:玛丝洛娃转过身,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我想见见……”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的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39。聂赫留朵夫回到莫斯科后,把他要做的事分成四类,请简述这四类事。

第一类事是为了玛丝洛娃和对她的帮助。第二类事是处理地产。第三类事是帮助囚犯们,而来求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第四类事就是要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所谓刑事法庭这种奇怪的

机关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什么必要存在?是怎么产生的?

40.简述“玛丝洛娃案”上诉疏密院被驳回的原因

首席枢密官尼基丁心情不好,坐在那里听沃尔夫发言,却心不在焉。谢列宁认为要求撤销原判的各种理由都缺乏根据。尼基丁照例主张严格从事,反对撤销原判。斯科沃罗德尼科夫认为聂赫留朵夫出于道德要求决定同那个姑娘结婚,实在可恶之至。

41。简述玛丝洛娃流放的过程

押赴西伯利亚的犯人起程了。那是天气炎热的七月,有的犯人经不起烈日暴晒,当场中暑倒毙了。在聂赫留朵夫活动下,玛丝洛娃被调到政治犯行列中。在这个队伍里既安静又和平,不再受男人的纠缠。玛丝洛娃感到政治犯都是些“可爱的好人”。在这里她认识了革命者西蒙松并与他相爱。(128字)

42.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是你出的价钱……”(48节)他们所争论的这件使聂赫留朵夫有犯罪感的事情是什么?请简要叙述。

答:22岁时,聂赫留朵夫在奔赴战场的途中顺便到姑妈的家中住了几天(1分),复活节的晚上,诱奸了她(1分),聂赫留朵夫离开庄园时,给卡秋莎留了1 00卢布,便到部队里去了(1分),此后连封信都没寄给她,而她已经怀孕(1分),并因此被两个老小姐厌弃,离开了庄园,最终走向堕落(1分)。

43.正是因为陪审员们的颟顸,忘了在答案中添加“有罪,但未蓄意杀人”,玛丝洛娃被判流放并服四年的苦役,请简述《复活》中陪审员们对嫌疑犯有无犯罪的认定过程。

陪审员们热烈地交换着感慨。而后,商人、上校、店员等认为玛丝洛娃无罪,首席陪审员虽然反复强调说认定她参与投毒证据不足,却又坚持她既犯有毒害人命罪,又犯有盗窃罪,在大家争论得头昏脑胀时,首席陪审员说:“我们认定她有罪,但没有蓄意抢劫,也没有蓄意盗窃财物。”可却没在答案写“有罪,但未蓄意杀人”。不仅聂赫留朵夫因心情紧张没注意到这一点,谁也没注意到。

44.托尔斯泰在写到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中去探望沦为妓女的卡秋莎(玛丝洛娃)时,玛丝洛娃是否马上认出他?她是否同意他的求婚?请你叙述这一情节

玛丝洛娃并没有马上认出自己的往日的情人,但是她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地,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在认出了他之后,对于他的求婚,她银本没有听进去仍然把他当为一个顾客,最本能的反应是先利用他一下,弄点钱买烟抽,说到不要向看守长白花线时间,居然哈哈大笑起来。

45、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请简述一个关于揭露沙皇专制黑暗的片段。1)监狱里人满为患,臭气熏天,阴森可怕。男女犯人混杂在一起大小便,拥挤不堪,走路无法下脚,竟有人睡在流淌臭水的粪桶旁。监狱看守随意毒打犯人,稍有不满就将其打死。流放犯的押解军官为所欲为,凶恶残忍;临盆生产的妇女得不到照顾;不准父亲抱着孩子走路;一路上许多犯人被折磨死。

2)法庭审判要玛丝洛娃。法庭的庭长早就到法院了,他要在六点前去会他的情妇,急切希望案子快点审完。书记官故意提出要先审玛丝洛娃一案,因为他知道副检察官喝了一整晚的酒,案子的卷宗还没有看。这里岂是庄严神圣的法庭?这是由骗子、酒鬼、淫棍来主持的审判,多腐败、虚伪的统治。

46、简述一个有关聂赫留朵夫反叛性格的故事

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这在当时的封建

贵族中是相当叛逆的。

47.卡秋莎和涅赫留朵夫在草地玩"捉人"游戏情节。

答:一次女邻居到涅赫留朵夫姑姑家,喝完茶后到草地玩"捉人"游戏,也带了卡秋莎,玩了几回也轮到卡秋莎和涅赫留朵夫一起跑,他们拍了三下手,卡秋莎格格的笑,一直跑花坛后面。卡秋莎向他示意,涅赫留朵夫心神会,涅赫留朵夫不小心摔进小沟,卡秋莎笑迎面上相互握紧手,两者贴近,涅赫留朵夫吻了好她,从此他们形成了纯洁的爱恋。

48、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复活”?【点拨】关键点明她精神上的觉醒和抉择。

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她美丽善良心地纯洁,乐于助人,富有青春魅力,少女时代她相信善与正义的存在。被玩弄和抛弃后,她坠入青楼,生活和精神陷入空虚,麻木的状态。和聂赫留朵夫的相遇,使她清醒地意识到富人和穷人的对立,看到宗教骗人的本质,重新回到清白生活的愿望。她受到聂赫留朵夫真诚忏悔的影响,精神上逐渐复活了。和政治犯的接触,使她的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她的复活是真正的完全的复活,和政治犯的结合,预示着她走向新生。

49、分析聂赫留道夫的形象。

聂赫留道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形象。起初,他是个纯洁高尚的青年富于自我牺牲精神,曾把继承来的土地送给农民,但后来受到上族社会腐朽放荡生活的熏染,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干出了诱骗玛丝洛娃的勾当。在法庭上,他被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强烈地震动了,开始意识到自己有罪。在为玛丝洛娃的案件奔走上诉的过程中,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逐渐树立了否定现存制度和土地私有制的信念,但他最终没有找到铲除社会罪恶的途径,而是在宗教道德中找到了精神归宿,聂赫留道夫作为托尔斯泰探索型主人公的最后一个,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上自我完善”的思想。聂赫留道夫的结局反映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性和解决社会问题时的软弱无力。

50、简述列夫?托尔斯《复活》所批判的内容。

答:《复活》的情节本身就带有批判意义,列夫?托尔斯通过《复活》暴露了沙皇俄国国家机器的反人民本质,暴露了俄国官办教会的欺骗性,否定了俄国的反动统治。

①对俄国黑暗现实的批判。一方面是写地主、资产阶级的寄生、腐朽、罪恶。另一方面是写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劳动人民。

②对俄国黑暗现实的批判。从法庭活动开始。根据法官的面目可以得知这是一个颠倒是非的法庭。

③对官办教会的深刻披露。小说描绘了监狱里举行的宗教仪式是替沙皇反动政府的罪恶勾当作辩护的。

④《复活》中描绘的是一个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完全颠倒的俄国,讽刺了颠倒社会的法律和法庭。

51、《复活》是如何对沙皇专制制度进行揭露和批判的?

《复活》通过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和聂赫留道夫为她上诉请愿的过程,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反人民本质进行了有力而全面的揭露。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通过对法庭审判过程的描写,真实地反映出沙皇俄国司法制度和暴力镇压机构的罪恶本质,这包括对法庭上一群法官的揭露,对中高级官吏(副省长、典狱长,看守长,前国务大臣、将军、大法官)的揭露,对监狱的可怕和丑恶的揭露。作者指出,许多人遭到逮捕和判刑的原因是他们妨碍了官吏和富人们享有特权,而法律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制定的。

(2)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官办教会给予了无情的揭露。

(3〉《复活》中的贵族已经没有优秀人物,他们都是一些空虚、腐朽,伪善的寄生虫,托尔斯泰的同情完全在农民一边。在《复活》中,作家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的悲惨处境,并明确表示反对土地私有制。

52、简析《复活》的艺术特色。

①在艺术上突出特点是对俄国黑暗现实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②单线索的情节,以聂赫留朵夫为玛斯洛娃申诉四处奔走为主要情节线索,将全书的人物事件串成一体。

③鲜明的讽刺色彩。对神职人员、俄国宗教服务的反动本质的揭露都充满讽刺味道。

④对比手法的运用。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行为对比,把一个人物精神变化的前后情形加以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⑤善于运用心理描写。主要运用心里独白刻画人物,除此以外,还通过其它一些方法表现人物心理。

《复活》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简洁清晰的单线索结构。

〈2)尖锐对比的手法。

〈3〉细致的心理描写。

(4)独特的讽刺。

女作家冷冻遗体等50年后“复活” 系中国首例

女作家冷冻遗体等50年后“复活”系中国首例 2015年09月17日18:17 重庆晚报 死亡开始复活的第一步 2015年5月30日下午5时许,61岁的胰腺癌患者杜虹躺在病床上,已进入弥留阶段。隔壁房间,两名来自美国的外科医生已经等待了8个小时,事实上,他们从5月19日开始就在为这一刻待命了。 下午5时40分,杜虹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两名美国医生第一时间向杜虹体内注射了抗凝剂、抗菌药物、抗血栓药物,防止血液凝固,并用特制设备按压心脏,保证血液继续循环。 随后,杜虹的遗体被放入装有冰块的木质棺材中,迅速转移到手术地点,耗时约1小时。接下来是灌流,由于人体细胞中含有大量水分,冰冻过程中水分凝固会形成冰晶,极易刺破细胞,造成巨大伤害,所以冰冻技术的要点是使用冰点更低、不容易结晶的保护液代替水分,达到脱水的效果。 美国医生首先用稀释过的保护液,逐步替换遗体中残留的血液。随后,使用仪器打开遗体颈部的总动脉和总静脉,形成一个液体输入的回路,输入保护液,随后开始重头戏——替换头部残留的血液。 替换过程比较漫长,医生会逐步加大保护液的浓度,从动脉输进头部。当人体内保护液浓度达到遗体保存要求后,继续监测静脉输出液体中保护液的浓度,当输出液体的保护液浓度与输入浓度一致时,表示头部水分已完全被替代。 灌流超过4个小时,整个过程需要在冰冻低温接近0摄氏度的情况下完成。此后需要将遗体进一步降温。工作人员使用-60℃的干冰对遗体逐步降温,最终将遗体保存在一个-40℃左右的冰棺当中。至此,遗体冰冻的初步流程完成。 接下来,杜虹的遗体会在冰冻状态下被送到位于美国洛杉矶的Alcor总部(全球最大的冷冻人体研究机构之一)。遗体头部将被分离保存在-196℃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工作人员将按期添加液氮,保证杜虹的头部长期保存。按Alcor科学家的乐观估计,50年后的科学技术也许就能让杜虹解冻头部、再造身体,也就是——复活。

托尔斯泰《复活》中马斯洛娃的人格精神的复活

托尔斯泰《复活》中马斯洛娃的人格精神的复活 摘要:历时十年的心血,托尔斯泰完成这部伟大的艺术瑰宝,作为晚年著作,《复活》倾注的是他对人性本质的认识。文中主人翁涅赫柳多夫在对自己灵魂的救赎中也改变了那个沉沦在风尘中的马斯洛娃,让她的人格得以焕然新生。这一点看来,马斯洛娃也是托尔斯泰想要揭示另一条复活主线。 关键词:《复活》涅赫柳多夫马斯洛娃人格精神 正文: 《复活》是托尔斯泰于1889年至1899年用十年心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是托尔斯泰思想和创作的总结,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是成就托尔斯泰成为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名的奠基之作。他被列宁称誉为“最清醒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美国作家、批评家享利·詹姆斯说过“《复活》是一头巨兽,一头巨象,它套上了伟大的主题,牵引着人类的整个生活”。托尔斯泰明确的把他作为俄国千百万宗法式农民利益的代表者所抱的社会政治立场表现出来,从而以批判的态度去审视俄国社会的总总黑暗,妄图以自我力量从中得到解脱,涅赫柳多夫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作为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用自己的行动去偿还年轻时所欠的罪恶,以此来慰藉难以平复的灵魂。而作为被拯救的对象,年轻的妓女马斯洛娃,在享乐糜腐的生活中逐渐看到希望的曙光,麻木的她终于对生活有了知觉最终愿意摆脱过去,开始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涅赫柳多夫的救赎不仅仅是对自己,而且也是对马斯洛娃的人格重建有重大意义。《复活》既是对全人类生活现状的反思,也是对人类自身灵魂的一种深度思考。 小说《复活》主要描写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引诱姑妈家女仆马洛斯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作为文中的主人翁,《复活》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涅赫柳多夫为着马斯洛娃的冤屈而奔走努力以及大量的心理纠葛,而对于马斯洛娃却是较少去描写。“《复活》因人物少、叙事单一而表现出结构的特殊性。”[1] 但是马斯洛娃却成为了托尔斯泰笔下不可多得的动人的女性形象。她的纯真,欢笑,悲痛以及善良深深打动了我们,也让我们看到,这个被视为俄罗斯民族精神典型的人物在面对苦难与罪恶的时候是怎样去改变得到复活的。 小说中马斯洛娃第一次出现是在审讯亭上,当庭长叫她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她“带着依顺的神情挺起高胸脯,用含笑的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照直瞧着庭长,没有答话。”[2]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久经风尘被世俗所沾染变得举手投足媚态十足的女子。那时的她以取乐别人为目的,纵情声色享乐中却无意被指控谋财害命而改变了人生的方向,那时候的她无疑是从一个黑暗堕入另外一个深渊。所以,当她得知判决的时候,她的无力的深深的哭泣是对这个社会的控诉:他让一个淳朴无知的少女陷入了泥沼无法自拔。这种哭泣也刺痛了涅赫柳多夫,作为一名贵族青年,这位曾经被自己所伤害的女子就那么站在面前,今天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缘由自己,那种自责而忏悔的情感噬咬着自己,他看到了过去的自己是一种“兽性”情欲的人格。所以她决定帮助她,也救赎自己。从他决心帮助她时,那个穿着“白色连衣裙和天蓝色的腰带”的喀秋莎似乎重新在他脑海里出现,他感到“那种朝气、青春、充实的生活就像一股清风似的迎着他吹过来”。[3]

《复活》名著导读

《复活》名著导读 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创作浩如烟海,他的俄文版全集初版九十卷,后来又扩大一百卷。全集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自传体小主,剧本,哲学论文,文艺论文,寓言故事,政论,书信,日记,以及大量作品的异稿。在托尔斯泰作品中,小说无疑占主要地位。而托尔期泰成为世界文化巨人,影响最大的也是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长篇小说不仅是俄罗斯文学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除了三部长篇小说,托尔斯泰还写了大量中短篇小说,和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这些小说,即使不包括以民间故事形式出现的作品,至少也有六七十篇。 内容简介:卡邱霞·玛丝洛娃是一个农妇的女儿。母亲在女地主索菲亚姊妹的牛奶场上工作。父亲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玛丝洛娃三岁时母亲死了。女地主看她长得清秀,便把她收养下来。因此,她过着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十六岁时,爱上女地主的侄儿、年青的贵族聂赫留朵夫。那时,他是个大学生,到姑母家来度暑假。两年后,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和玛丝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留朵夫连封信

也没捎给过她。她已怀孕了。 一次,玛丝洛娃打听到聂赫留朵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原先姑姑们邀请他下车来看望她们,而他却回电说,他不能来了,他要在指定的日期到达彼得堡。玛丝洛娃很伤心,但她决定亲自赶到车站去见他。那是个阴雨、凉风的秋夜。由于天气漆黑,她看不清田野上的小路,迷失了方向。待她赶到车站时,火车就要开动了。她看到聂赫朵夫坐在头等车厢里。可是来不及和他说一句话儿,火车已开动了。从这天起,她思想起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自己和贵族少爷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当聂赫留朵夫的姑姑知道玛丝洛娃怀孕后,便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她为了生活,只好去给人家当女仆。但每次都遭到男主人的调戏和侮辱。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最后,她沦落到基达叶娃妓院,成了妓女。 十年后,玛丝洛娃因受一起人命案的牵连,受到法庭的审判。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司蔑尔科夫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卡尔金庚和当过使女的勃契诃娃,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的身上。

复活--梗概

《复活》复习 玛斯洛娃的身世 玛是一个未婚村姑的私生女,玛的父亲是一个吉普赛的流浪汉。村姑在一个属于两位老姑娘地主的牛奶场干活,她每年生一个孩子,但前五个都饿死了。玛斯洛娃幸运地活了下来,是因为碰巧两个老姑娘中有一个到农场来责备牛奶场女工做的奶油有牛骚气,发现健康长得很好的玛斯洛娃,心里收到触动,就主动提出做这个小女孩的教母。 她三岁时,母亲病死了。两位老姑娘就从她的老外婆那里把她接回。 玛斯洛娃的冤屈 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司蔑尔科夫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卡尔金庚和当过使女的勃契诃娃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做了。结果商人被毒死了。命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的身上。 法庭相遇(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斗争) 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的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他十分恐惧震惊,害怕被人知道会遭受奇耻大辱。(1分)他回想起与玛丝洛娃认识与交往的经过,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2分)他开始忏悔,反省自己过去的生活,并决心帮助玛丝洛娃。(2分) 法庭审判过程和结果 在审讯过程中,法官们只忙于自己的私事,对案件审理却心不在焉。一位法官因和妻子刚刚吵过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他担心当他审完案子回家后,妻子给不给他饭吃。另一位法官叫玛特维伊,老是迟到。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从门边走到他座位那儿,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患的胃粘膜炎就会好。这段距离走二十六步就可走完,于是他赶紧加了一小步,凑成二十七步。副检察官卜列维喝了一夜酒,根本还没有从酒宴中清醒过来,便开始读起对玛丝洛娃的审判案件来。法庭庭长为了要在六点钟之前赶去和一个红头发的瑞士姑娘约会,他希望审判早点结束。法院要给玛丝洛娃定罪了。副检察官卜列维站起来发了一通谬论。他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他认为下层阶级生来是下贱的,下贱的人必然会犯罪。玛丝洛娃是妓女,是“最低级的退化的榜样”,犯罪是毫无疑义的。最后,由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思,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玛丝洛娃必须判罪了。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聂赫留朵夫的忏悔和觉醒 从科察金家回来,聂赫留朵夫开始忏悔,请求宽恕,并想着和玛斯洛娃结婚。他认为法庭做出的判决是不公正的。于是,他去找律师法纳林,准备把案件告到高级法院。同时,同时,他还去找检察官,承认自己曾勾引过玛丝洛娃,要求去探狱,并准备和玛丝洛娃结婚,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宣称说,今后自己不再当陪审员了,因为法庭“所有的审判不但没有益处,而且不道德”。 第一次见面 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斯洛娃,刚开始她没有认出他,而是用惊讶和探问的神情望着他,(1分)当他问起他们的孩子的时候,她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1分)她把他当作可利用的有钱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1分)当聂赫留朵夫请求她宽恕时,她仇视冷漠,(1分)最后还向他投以那种想要取悦男人的笑。(1分)

复活读书笔记50字

复活读书笔记50字 近期,我读完了俄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复活》。 “复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我对托尔斯泰颇有了解。其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后“救助”终末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 读过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才渐有所悟: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骂。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堕落的人中,也有从新“洗清”自我的人。书中男主

角聂赫留朵夫,就是一个从纯洁无邪的少年,在经历了军旅生涯后,堕落一时,最后终于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这又体现出了当时俄-国政治的腐-败。 我曾经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还有对大家说的:在看一类名著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绍。有助于大家理解。 2.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小说 一、小说主旨 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

与死亡有关的个性说说 关于死亡的说说

与死亡有关的个性说说关于死亡的说说 与死亡有关的个性说说1、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没有死亡的权力的。 2、不害怕痛苦的人是坚强的,不害怕死亡的人更坚强。 3、终于放下,我沉重的肉身坠地,田野上倒伏的稻草,我的归宿与其一辙;我思想的谷粒让亲友们打下,用泪水煮成雪白的米饭,填饱他们怀念的肠胃,可最终也将腐烂遗弃。 4、这一夜,他总是听到那只病狼咳嗽的声音,有时候,他又听到了一群小驯鹿的叫声。他周围全是生命,不过那是强壮的生命,非常活跃而健康的生命,同时他也知道,那只病狼所以要紧跟着他这个病人,是希望他先死。早晨,他一挣开眼睛就看到这个畜生正用一种如饥似渴的眼光瞪着他。它夹着尾巴蹲在那儿,好象一条可怜的倒楣的狗。早晨的寒风吹得它直哆嗦,每逢这个人对它勉强发出一种低声咕噜似的吆喝,它就无精打采地呲着牙。 5、他被监禁了二十七年了,注定一辈子要尝这种有生命的死亡的滋味。 6、生命和日常劳动是我们唯一可靠和亲近的东西,而死亡是遥远的。 7、死亡,你虽是千古以来最可怕之事,但你又有什么值得骄傲! 8、天庭的光永明,地上的阴影无常;象铺有彩色玻璃的屋顶,生命以其色泽玷污了永恒的白光,直到死亡踏碎它为止。

9、我不愿意死。不,我既不愿意死,也不愿意愿意死。 10、死亡也许是人类填饱肚子之后最先思考的东西了,毕竟能和生命的诞生相提并论的,就只有生命的消亡了。 11、我背负你们视为幸福的躯壳,一生却追随痛苦的脚印,执着与贪欲炮制的毒药,销腐我的智慧,禁固在痛苦的心灵之境,只有死亡,能打开自由的门,斩断蛛网一样的烦忧。 12、太阳亮堂堂地升了起来,这一早晨,他一直在绊绊跌跌地,朝着光辉的海洋上的那条船走。天气好极了。这是高纬度地方的那种短暂的晚秋。它可能连续一个星期。也许明后天就会结束。 13、有一次,他从昏迷中给一种贴着他耳朵喘息的声音惊醒了。那只狼一跛一跛地跳回去,它因为身体虚弱,一失足摔了一跤。样子可笑极了,可是他一点也不觉得有趣。他甚至也不害怕。他已经到了这一步,根本谈不到那些。不过,这一会,他的头脑却很清醒,于是他躺在那儿,仔细地考虑。 14、生和死是无法挽回的,唯有享受其间的一段时光。死亡的黑暗背景对托出生命的光彩。 15、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 16、我多么希望自己是最先死去的那个,又是多么庆幸自己还离死亡有一段长长的路……如此,痛苦的只有我。 17、那条船离他不过四哩路,他把眼睛擦净之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同时,他还看出了一条在光辉的大海里破浪前进的小船的白帆。可是,无论如何他也爬不完这四哩路。这一点,他

复活

《复活》教案 1.教学内容:生平与创作。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托尔斯泰主义;《复活》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复活》思想内容;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形象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教学重点:《复活》的情节结构;作品所反映的托尔斯泰艺术特色;“托尔斯泰主义”。 3.教学难点: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形象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4.教学要求: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及其创作分期;了解《复活》的情节结构;理解“托尔斯泰主义”及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掌握人物形象分析。 一、列夫·托尔斯泰 (一)生平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二)创作分期 1.早期(1852-1863)。这是托尔斯泰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探索期。托尔斯泰一生的创作主要关注三大问题:农民问题、资本主义问题和道德问题。在他看来,俄国的出路、贵族的历史作用、前途、平民化以至生活方式问题、家庭问题、宗教问题、妇女问题、教育问题、战争问题、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等,无不与这三大问题有关。这三大问题在他早期的创作中就有集中的反映。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是托尔斯泰的成名作,表现了作家本人从童年时代就开始对纯洁道德的追求。战争小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1855)以作者亲身经历的见闻写成,歌颂俄国士兵和人民质朴、谦虚的品格和英勇献身的精神,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战争的现实主义传统。《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表现了托尔斯泰改善农民生活的努力和农民对贵族的不信任态度,第一次提出了地主和农民的关系问题,其思想在以后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得到深化。短篇小说《琉森》(1857)揭露了西欧资产阶级的罪恶,但他把罪恶归因于资本主义文明,认为俄国不需要资本主义。中篇小说《哥萨克》(1863)是托尔斯泰早期创作的小结。作品通过贵族青年军官奥列宁因厌倦上流社会而到高加索和哥萨克过自由生活的故事,表现了贵族“平民化”的思想。总之,托尔斯泰早期的创作反映了他站在贵族立场上对社会的观察和评判,他不满专制农奴制,关心同情农民,但他又反对暴力革命,把“道德自我完善”、贵族“平民化”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理想出路。在艺术上,作品显示了对人物心理分析的独特才能,现实主义风格初步形成。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解析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 形象分析 ——浅谈列夫.托尔斯泰的 思想与创作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描写贵族地主的生活,这反映了作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他对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塑造了一批带有自传性特点的主人公形象。高尔基认为:“聂赫留朵夫、列文、伊尔琴尼耶夫、奥列宁——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作者自己的肖像,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他精神发展上的几个阶段罢了。”这段话指出了托尔斯泰小说的自传性特点。托尔斯泰作品中有一系列的自传性礼物,这些主人公的思想状况大致反映了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发展水平,且都是是沿着现实的、发展的轨迹前进的。 《复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大托尔斯泰的最后一个自传形象。他原本是一个正直、善良、纯沽的贵族青年,善于观察和思考,真诚地爱着卡秋莎.玛丝洛姓。但是军队的腐朽生活使他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后又抛弃了她,使她堕入了社会底层,陷入了不幸的深渊。多年之后,他在法庭上又见到了玛丝洛娃,她的悲惨遭遇使他震惊和反省。于是,聂赫留朵夫为减轻玛丝洛娃的厄运而上下奔波、到处求情,同时也认清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及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和残忍本性。最终,他放弃了土地、豪宅以及舒适的贵族生活,跟随玛丝洛娃去了西伯利亚,完成了精神上的“复活”。 作为自传性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作家的生平经历极为相似。托尔斯泰出身名门世家,就其出身和所受的教育来看,他属于俄国上层地主贵族;聂赫留朵夫出身世袭豪门,亲戚们都是大臣。托尔斯泰青年时代曾有过十年的放荡史,他打仗、决斗、赌博、挥霍、处罚农民、酗酒,过着淫荡的生活。对此,托尔斯泰感到可怕、厌恶和内心的痛苦。聂赫留朵夫在离开姑妈们的庄园后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迷恋酒色,享乐成癖。对待宗教,托尔斯泰与聂赫留朵夫都经历了由少年时的笃信,到青年时的不信,再到“复活”后信奉的相似过程。 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在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上也很相似。而且,和作家一样,聂赫留朵夫在思想上也经历了一个艰巨漫长、曲折反复的变化发展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他从自我认罪到批判统治阶级、认清社会现实的过程。因为精神复活的先决条件是对自己罪行的认识,而他的出身使他在认识罪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主客观的各种阻力,使其认识过程充满困难和压力。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是基本一致的。托尔斯泰批判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与精种道德的堕落沦丧,并把农民因失地而流入城市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入侵及大地主道德败坏、不愿放弃土地还地与民的直接恶果。他并且指出,俄国几百年来的农奴制的压迫和改革以后几十年的加速破产,积下了农民无数的仇恨、愤怒和拼命的决心,他们要求彻底铲除官办的教会,打倒地主和地主政府,消灭一切旧的土地占有形式和占有制度,扫清土地,建立一种自出平等的小农的社会生活来代替警察式的阶级国家。而聂赫留朵夫两次放弃土地权就否定私有制及与托尔斯泰的性格发展而言是一致的,就其对私有制认识的程度和社会影响而言又具有不同的性质,这也体现了他和托尔斯泰在思想经历上的曲折性。

文学类文本托尔斯泰《复活》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为了上诉的事,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注]。 带着老婆子托付的玛丝洛娃走到门口,还没有看见典狱长,聂赫留朵夫却看见她了。 “您好!”她拖长声音说,脸上挂着微笑,使劲握了握他的手,这跟上次大不一样。“喏,我给您带来了状子,您来签个字,”聂赫留朵夫说,对她今天见到他时表现出来的那副活泼样子,感到有点奇怪。 “行,签个字也行。干什么都行。”她眯缝着一只眼睛,笑嘻嘻地说。 她拿起笔,用心在墨水缸里蘸了蘸,抖掉一滴墨水,写上自己的名字。 “没有别的事了?”她问,忽而望望聂赫留朵夫,忽而望望典狱长,随后把笔插在墨水缸里,接着又放在纸上。 “我有些话要跟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您说吧,”她说,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心事,脸色变得严肃了。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屋子里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 他把臂肘搁在桌上,身子凑近她。这样说话就不会让那个坐在窗台上的看守听见,而只让她一个人听见。他说: “要是这个状子不管用,那就去告御状。凡是办得到的事,我们都要去办。”“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我那个辩护人是个十足的笨蛋。他老是对我说肉麻话,”她说着笑了。“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可现在呢?他们总是把人家都看成小偷。” “她今天好怪。”聂赫留朵夫想,刚要说出他的心事,却又被她抢在前头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说实在的,大家都弄不懂是怎么搞的,这样一个顶刮刮的老婆子,竟然也叫她坐牢,不但她坐牢,连她儿子也一起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犯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他们就坐了牢。她呀,说实在的,知道我跟您认识,”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转动脑袋,不时瞟聂赫留朵夫一眼,“她就说:‘你跟他说一声,让他把我儿子叫出来,我儿子会原原本本讲给他听的。’那老婆子叫明肖娃。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说实在的,她真是个顶刮刮的老婆子,分明是受了冤枉。好人儿,您就给她帮个忙吧,”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对她的态度那么随便,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死亡意识”的文化解读

死亡与生命悲剧意识的文化解读 ——拉斐尔前派诗歌的诗学主题研究 朱立华高琳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34) 【摘要】死亡是拉斐尔前派诗歌的主要诗学主题之一,其所体现的死亡与生命悲剧意识,对于探索人的生命价值,思考人的生存问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拉斐尔前派诗歌追求“灵肉一元”,强调精神(心灵)的主导地位,即个人精神绝对化,强调现实的死亡与来世的复活,拉斐尔前派诗人对生死的哲思,体现了死亡与生命悲剧意识,具有浓郁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 【关键词】拉斐尔前派诗歌;死亡与生命悲剧意识;宗教神话 一、引言 “死亡与生命悲剧意识”可以蕴含于戏剧、小说或散文之中,亦可孕育于诗歌之中;既可为显性,亦可为隐性,是文学主题之一。事实上,死亡和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拉斐尔前派诗歌的主要诗学主题之一。斯温伯恩、罗塞蒂兄妹、梅瑞狄斯等都以死亡和爱情为创作主题,探索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感悟,现世与来世的死亡与复活(生死轮回),精神与肉体、爱与性交融的“灵肉一元”,追求纯美爱情、反抗传统道德等,体现出唯美主义诗学特征。从哲学和宗教学的角度分析,唯美主义文艺思想是以唯心主义哲学和各种非理性主义的社会科学作为它的形象思维活动的基础和逻辑起点,体现出主观唯心主义的许多特征:将个人精神绝对化,将精神看作是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客观事物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心灵和肉体和谐一致(心灵重于肉体)等,主张艺术创作远离社会实践,否定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自身遵循的道德发源于对美,即对于艺术本身的挚爱,主张艺术的超功利性与超现实性,强调个人的主体地位与个人精神绝对化。 许多西方学者对于死亡进行了透彻的论述,表达了对死亡的关切,体现出死亡的意识,如美国批判实在论的倡导者乔治·桑塔亚那(George Santayana)认为死亡是一种彻底的快乐。拉斐尔前派诗人但丁·罗塞蒂认为“肉身之爱,有时而尽,唯独精神之爱, 方能长存”。他在其一首十四行诗中诠释了爱情与死亡的真谛:“十四行诗是枚钱币:它的正面展露/灵魂,——反面,取决于支配它的力量:不论是对生命庄严的欲求,或是对爱情最高祭祀的奉献;或在黑暗渡口的阴风之中,在冥界灵魂导引者的掌中,它缴付了通往死亡的船资。” 二、死亡与生命悲剧意识 探索人的生命价值,思考人的生存问题,无法绕开人生的终点:死亡。死亡有生物死亡,如尸体冷却、僵化、青紫、淡斑及腐烂、矿化的最后阶段;有心理死亡,即“疯子”;有社会死亡,如对人进行监禁或精神病治疗;有精神死亡,即犯了死罪的灵魂的死亡。死亡是每个人的共同归宿,有恐惧死亡者,有视死如归者。正是死亡的恐惧和死亡的超然心理决定了死亡与生命悲剧意识研究的二元性:一是物质世界的普适性,二是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前者是人类对于死亡最普遍的、最原始的认知和体验,认为死亡是可憎的、令人恐惧的,表现为死亡恐惧,强调死亡与生命悲剧意识的现实意义;后者更多体现出作家在精神层面对死亡的独特认知,认为死亡是美好的、自由的、崇高的,表现为死亡的超然,注重死亡与生命悲剧意识的审美意义。 但丁·罗塞蒂的《新生的死亡(2)》(Newborn Death 2)诠释了生命与死亡的真谛,表现了面对死亡的超然与豁达,决心“把

复活 托尔斯泰 简答题

1、简述卡秋莎(玛丝洛娃)在火车旁追聂赫留道夫(聂赫留多夫)的情节。(100字以内) 答:玛丝洛娃打听到聂赫留朵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就赶去见他。这是个风雨交加的秋夜,她在树林里迷了路,赶到火车站时,她看到聂赫留朵夫坐在头等车厢里,可是他没有看到她。她来不及和他说一句话,火车就开动了。她仍旧往前跑,直至放声大哭。 她真想自杀,可怀里的孩子让她平静下走回家去。(135字) 2、简述聂赫留道夫(聂赫留多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卡秋莎)的情节。(100 字) 聂赫留道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很惊奇,但又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醉自己。 3、简述《复活》的故事梗概。 答: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农奴少女玛丝洛娃,又将她遗弃,使之后来成为妓女并被人诬告谋财害命而判流放。成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因良心受谴责而帮她,并准备与她结婚来赎前罪。玛丝洛娃虽受感动,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而与另一犯人结婚,而聂赫留朵夫最后也抛弃了贵族生活,从而使二人的灵魂得以“复活”。 4、《复活》中一个令你感动的场面。简述《复活》中一次相见的情景。 答: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丝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玛丝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她气愤地说;“我是犯人,你是公爵,这儿没你什么事……我讨厌你--你那眼镜,你那肮脏的胖脸!”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良心,他开始批判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感到寄生生活的可耻,要和自己的阶级决裂。 5、简述你对玛丝洛娃印象最深刻的片段。 答:玛丝洛娃掩不住内心的喜悦,她故意装作没有看见聂赫留朵夫伸给她的手,匆匆离开。来病房差点跌倒,她和病孩子一起大笑,挨护士骂也不在意,回家几次拿出聂留赫朵夫带来的照片“欣赏地看一眼”。写出玛丝洛娃获爱情的欢乐。 6、简述《复活》中的主人公的性格。 答: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也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7、简述让涅赫柳多夫感觉对马斯洛娃有负罪感的事件经过。 答:马斯洛娃十六岁时,爱上了前来做客的女主人的侄儿、年轻的贵族涅赫柳多夫,体验了爱情的欢乐和美好。四年后,这个年轻人在从军时顺道来姑妈家小住,临行前夜,马斯洛娃

调查“死人”复活之谜

调查“死人”复活之谜 点击图片翻页 生老病死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重庆市忠县善广乡的农民黄中权,却能逆规律而行,死而复生。根据《重庆商报》记者的报道:在27年的时间里,他频频与“死神”幽会,他曾经淹死在水塘里气息全无,也曾经摔死在桔子树下颅脑开裂,最长的一次,在停尸五天之后,他又活了过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2007年阳历新年刚过,我们就踏上了重庆的土地,根据《重庆商报》的报道,就在记者采访当天,黄中权正经历他的“第一百零一次”死亡,这一次,他倒在火塘边,当他活过来的时候,右脚踝已经被严重烧伤。这个事情愈发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于是带着种种疑问,我们找到了《重庆商报》负责报道这一事件的记者李双全。 李双全:当天就是我们截稿之后,我那天打电话联系他半天,一直没断,当时我觉得这个情况非常奇特,但是作为记者也是有良知的,而不是简单看一个稀奇。当时就想,一方面他这个事很奇特,接下来做这个报道的时候,我就在想如何揭秘他这个症状,是他们不懂科学,还是确实有很神秘的一面在里面。 于是,在电话询问病人的同时,李双全就此事采访了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王学峰。

记者:你听他电话这么说,你当时什么反应? 王学峰:我觉得很奇怪。 这条让王教授感到奇怪的新闻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迅速占领了重庆各类媒体的重要位置,并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那么是谁第一个报道了这条爆炸式的新闻呢? 李双全:当时三峡都市报已经报过。 记者:记者也去过,咱们重庆的媒体当时都还没有获取? 李双全:有的在往现场赶,但是都没有到达第一现场。 记者:等于说只有三峡都市报的记者,在忠县记者站的记者,他见过那个人? 李双全:对。 也就是说,李双全记者并不是第一报道者,那么忠县记者站记者又是如何发现这条新闻的呢? 时间:2007年1月15日,调查第一天,上午。 路线:重庆——忠县 忠县是黄中权所在的善广乡杨合村的上级行政单位,从重庆到忠县,需要三个小时的车程,而从忠县再到黄中权家,则要开着越野

从《复活》解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10374982.html, 从《复活》解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作者:王梅菊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9期 摘要: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是复杂矛盾的。宗教对于托尔斯泰十分重要,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他,才会有新的发现。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不同于基督教思想,但“托尔斯泰主义”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很大,在其一系列观点中都可以找到宗教意识渗透的明显痕迹。1899年完成的《复 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它比较明显地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其独特的宗教意识最显著。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托尔斯泰主义宗教思想 在俄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列夫·托尔斯泰都有其独特的地位。他以文学创作为手段,表达对俄国历史的思考、对现状的批判、对未来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这套思想体系希望社会能以“博爱”为基础,“不以暴力抗恶”,进而进行“道德自我完善”——这就是所谓“托尔斯泰主义”。这一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始终把思想探索置于最高的地位。托尔斯泰的一生是艰难探索的一生,时代的局限使他不由自主地在相当程度上把自己的思想纳入了宗教的轨道。因此,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他的宗教探索。对于这些,带有思想总结性的最后一部小说《复活》体现得比较明显。 1921年张闻天在《托尔斯泰的艺术观》中指出托尔斯泰“拿宗教的知觉去评定艺术的价值”,这种宗教的知觉即为基督的知觉,“基督的知觉给一切人类情感以新方向”[1]。刘半农认定托尔斯泰的创作以“…Where?s?love,there?s?God?(哪里有爱,哪里就有上帝)一说为归宿”。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明显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他的那些以“爱”为主题的人道主义思想源于基督教义。但托尔斯泰的宗教意识并不是独立表现的,作者的“不以暴力抗恶”等主要思想是它的载体。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爱”和“善”居于核心位置。其直接和经常的表现就是对被侮辱和损害的、沉默的大多数人的无限“同情心”。它进而发展成为原罪意识、忏悔意识、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等被人们称为托尔斯泰主义的一整套完整的思想观念。 一、博爱 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博爱是处在核心位置的。不仅要爱所有的人,还应当爱“仇敌”,甚至要帮助“他们”,一切为“他们”服务。作者在全书的最后一章,全力突出这些基督教教条,以便于和开头引用的语录呼应,将自己“爱”的哲学发挥到极致,上升到了几乎绝对的地步。在作品中,作者让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努力对博爱进行实践。为过去的罪孽,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宽恕、要求结婚补偿过失,为此上诉、告御状、陪同流放等一系列行为都是聂赫留朵夫改“恶”从“善”

复活读后感50字

复活读后感50字 《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曾阅读过这本书。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今已出版过6种译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戏剧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剧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为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法国著名评论家罗曼·罗兰 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

--俄-国著名评论家斯塔索夫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的确了不起,他笔下的***玛丝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差别了。 --著名作家迟子建 《复活》是总结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都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与恶都很复杂。 --著名作家高莽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在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内容的严肃性是相符合的。在这里,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到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正因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

复活节介绍以及由来

复活节英文简介 A Sunday between March 22 and April 25 The meaning of many different customs observed during Easter Sunday have been buried with time. Their origins lie in pre-Christian religions and Christianity. All in some way or another are a "salute to spring," marking re-birth. The white Easter lily has come to capture the glory of the holiday. The word "Easter" is named after Eastre, the Anglo-Saxon goddess of spring. A festival was held in her honor every year at the vernal equinox (春分). People celebrate the holiday according to their beliefs and their religious denominations (命名). Christians commemorate Good Friday as the day that Jesus Christ died and Easter Sunday as the day that He was resurrected (复活). Protestant settlers brought the custom of a sunrise service, a religious gathering at dawn, to the United States. This year Easter will be celebrated on Sunday April 11, 2004. On Easter Sunday children wake up to find that the Easter Bunny has left them baskets of candy. He has also hidden the eggs that they decorated earlier that week. Children hunt for the eggs all around the house. Neighborhoods and organizations hold Easter egg hunts, and the child who finds the most eggs wins a prize. The Easter Bunny is a rabbit-spirit. Long ago, he was called the" Easter Hare." Hares and rabbits have frequent multiple births so they became a symbol of fertility. The custom of an Easter egg hunt began because children believed that hares laid eggs in the grass. The Romans believed that "All life comes from an egg." Christians consider eggs to be "the seed of life" and so they are symbolic of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 Why we dye, or color, and decorate eggs is not certain. In ancient Egypt, Greece, Rome and Persia eggs were dyed for spring festivals. In medieval Europe, beautifully decorated eggs were given as gifts. Egg Rolling In England, Germany and some other countries, children rolled eggs down hills on Easter morning, a game which has been connected to the rolling away of the rock from Jesus Christ's tomb when he was resurrected. British settlers brought this custom to the New Worl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Dolly Madison, the wife of the fourth American President, organized an egg roll in Washington, D.C. She had been told that Egyptian children used to roll eggs against the pyramids so she invited the children of Washington to roll hard-boiled eggs down the hilly lawn of the new Capitol building! The custom continued, except for the years during the Civil War. In 1880, the First Lady invited children to the White House for the Egg Roll because officials had complained that they were ruining the Capitol lawn. It has been held there ever since then, only canceled during times of war. The event has grown, and today Easter Monday is the only day of the year when tourists are allowed to wander over the White House lawn. The wife of the President sponsors it for the children of the entire country. The egg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