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第一章国防

国防的基本特征:一,国防目标的双重性,安全问题:主要解决生存和不被侵略的问题,发展问题:主要解决和平时期建设与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二,国防力量的综合性,国力包括:人力,自然力,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精神力,国防力量以民族凝聚力为灵魂,以兵员潜力为支柱,以经济实力为基础;三,国防功能的威慑性(两弹一星),四,国防斗争的多样性,军事、政治、外交、经济、心理斗争。

1.中国古代国防政策(秦汉明清)

(书p36)

西汉时期的国防政策1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2“文武并用”的治国方略3“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4积极进攻的军事战略5“实边固边”的边防措施

2.古代兵役制度

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 4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 5世兵制度的进化体: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6唐中后期、宋的募兵制 7元的部落兵制 8明的卫所制 9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①兵制,主要指军事制度,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

②夏朝:奴隶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镇压奴隶反抗,抵御外敌侵扰,已经出

现了由少数不参加生产劳动的贵族上层成员组成的卫队。也就是夏朝最初形式的国家军队,也是后世国家常备军的雏形。

③商朝:商朝已经有“王作三师:左、中、右”的记载,这说明当时国家军

队已经有固定的编制---王师。

④西周:已有“宗周(今西安西南)六师”,“成周(今洛阳东北)八师”之

说。六师、八师的出现,说明西周已经出现常备军。

⑤春秋战国:随着战车数量增加,各国出现了军的编制,多数编为左、中、

右三军或上、中、下三军,每军有战车二百乘左右。

⑥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全国有

了统一的军队,并形成了由京师兵、郡县兵、边兵组成的武装力量体制。

⑦三国:出现了世兵制,军民分离,各有户籍。父子相继为兵。世兵不属郡

县,由军府统一管理,称作“士家”、“军户”。

⑧北朝:军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西魏时宇文泰在大统九年(543)创立府

兵制度。当时府兵不属郡县,只管打仗,不纳赋税。

⑨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当时有四种部队: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禁

军是皇帝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讨,是正规军。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能作战,只服杂役。蕃兵是招募的西北少数民族士兵,屯戍边疆。

乡兵多为当地征发,用以防守地方

⑩元朝:蒙古时期实行部落兵制,男子15以上,70以下全部当兵。元朝军队有四种:由蒙古人组建蒙古军和由最先归附的西北诸族组建探马赤军是元朝的主力部分。此外还有“汉军”和“南军”。

?明代:五军都督府与卫所制度。打仗时,兵部奉旨调兵,并秉承皇帝意旨,任命总兵将官,发给印信。战后,统兵官交还印信,士兵回归原来卫所。

?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而来。每牛录300人,首领称“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喇额真统辖。五甲喇为一固山,每固山一旗。(书p36)

古代军事思想:

1、“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寓兵于农”把战争之伟力扎根于民众之中,依靠人民来进行战争。

3、“足食足兵民信”足食:国家要有充足的粮食,足兵:国家要有强大的军备,民信:合民心,顺民意

4、“以战止战”反对穷兵黩武,支持正义战争

5、“屯垦戍边”屯兵移民边疆,劳武结合、以劳养武,强边固防,利国、利民。

3.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4.相关国防法规

军事组织方面的法律制度、军事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兵役方面的法律制度、军事训练方面的法律制度、军队政治工作方面的法律制度、国防后勤方面的法律制度、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方面的法律制度、优抚与安置方面的法律制度、国防科研生产方面的法律制度、国防动员方面的法律制度、国防教育方面的法律制度、军事设施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安全防卫方面的法律制度、军事刑事法律制度、对外军事关系方面的法律制度(书P61)

5.国家战争潜力

战争潜力,指国家或战争一方进行战争可能动员的潜在能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国土的大小、资源的多寡、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力、电力和交通运输能力、国民收入和军费增长的幅度、以及精神力量等,是决定战争潜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决定因素:

人口:

包括国家的总人口、劳动力和兵役适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国家常备军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补充军队和组建新的部队的能力。

国土:

包括陆地国土、海洋国土。国土的大小及一定的地理条件,决定着各种资源的多少,自然条件的优劣,影响着经济的布局和发展,也制约着军队守土作战的回旋程度。

资源:

包括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决定着军事工业的发展水平和各种战略物资(钢铁、有色金属、煤、石油、橡胶、粮食等)的生产能力与储备状况。

精神力量及其他:

如民心士气,勇敢精神,军事学术水平,以及人们在战争中可能发挥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等,是战争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步的社会制度,正义的战争,能够充分地利用和发挥战争潜力。国家或战争一方进行战争可能动员的潜在能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力量等。是战争力量的组成部分,决定着战争力量的大小和战争持续时间的长短。战争潜力的大小,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领土、人口、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和资源等条件。

6、国防的类型

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中立型(书P35)

新中国国防建设与发展

(一)开创与巩固时期(1949-1966)

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独立自主,建设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

3、维护祖国统一,炮击金门

4、捍卫国家主权,反击印军入侵

(二)曲折中发展(1966-1976)

1、整军备战,准备打仗

2、大力发展国防尖端科技

3、保卫国家领土,珍宝岛反击作战

(三)战略性转变时期(1976-1989)

1、调整国防和军事战略方针

2、在军队中贯彻“要忍耐”的思想

3、改革体制,裁军百万

4、捍卫国家主权,对越还击作战

(四)跨越式发展时期

1、确立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2、国防和军队建设实施跨越式发展

3、震慑“台独”,维护祖国统一

4、驻军港澳,行使国家主权

第二章毛泽东军事思想

1.毛泽东军事思想特征

①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产物

②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毛泽东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创造精神

2.红军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

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3.军队政治工作三大原则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

4.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过程,历史地位,科学含义和本质

书(p9-)

科学含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创新性),是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实践验证的科学总结(实践性),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性),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

形成及主要内容:形成: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1927.8-1935.1);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在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中进一步完善。主要内容:1.战争观和战

争方法论;2.人民军队建设思想;3.人民战争思想;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5国防建设思想。

本质: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历史地位:(一)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作出了重大而独特的贡献:毛泽东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指导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缔造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世界各国革命和民族解放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世界民族解放事业,推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毛泽东军事思想既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规律,也反映了现代战争诸多原理,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我国军事理论创新,对指导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中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①毛泽东军事思想初步形成(1927.8-1935.1)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②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建立

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全面发展形成科学体系的时期。

《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军事论著,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及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确立了指导战争的方针、建军原则及战略战术。《实践论》、《矛盾论》阐明了研究战争的正确方法。至此,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形成了完整的军事科学体系。

③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三个月的总结》、《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将革命进行到底》等一系列著述和文电,成功指导了解放战争的胜

利。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一、中国周边概况

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周边安全状况和态势,包括邻国安全动态,边界纠纷情况,与相邻国家矛盾冲突,特别是有无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构成威胁,有无军事入侵、渗透和颠覆等。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周边地区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的外部及内部条件的总和。

(一)小周边与大周边:小周边:水、陆接壤国家;四片外交重点经营区:东北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大周边:四片连为一体,向西扩展到里海与波斯湾一线,向东南延伸到大洋洲。

(二)中国周边的特点

1、概述:我国处于东亚中心,幅员广阔,邻国众多,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分别与14个国家接壤,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与 9个国家为邻,是世界上除俄罗斯外邻国最多的国家。我国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石油能源中心,南濒马六甲海峡,北与大国俄罗斯接壤,我国极易陷入各种争端和利益冲突之中。

2、特点:1、范围不断拓展;2、大国高度密集;

3、发展极不平衡;

4、文明类型多元;

5、矛盾冲突众多(分裂主义、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核武扩散、恐怖主义);

6、领土问题复杂(除中国与多个国家存在争端外,韩日、朝日、新马、马印(尼)、泰柬、印巴等国间也存在争端)

3、如果把中国周边地区从地理上大致上分为:

东(东北亚和东南亚)、北(俄罗斯和蒙古)、西(中亚和南亚)三个部分来分析,我国当前的周边安全形势,总的可以概括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

4、中国的边界从1949年以来发生的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1950.10-1953.10);

中印自卫反击战(1962.10-1962.11);

炮击金门和粉碎美蒋反攻大陆(1958);

抗美援越(1960-1973);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69.3.2-15);

中越自卫反击战(1979.1.1-30)。

二、我国周边存在的安全与挑战

(一)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的威胁:

1、概述:由于美国的“一超”地位和全球战略,决定了它是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国家。中美关系非常重要。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处在曲折波动的发展中。美国对我国安全的威胁具有根本性、综合性。

2、重返亚太战略:

(1)重返亚太原因:第一,地缘政治因素。第二,地缘经济因素。第三,内政因素。第四,中国周边邻国希望美国平衡中国。第五,个人因素。

(2)重返亚太本质:在政治上,美国要全面参与东亚现有的国际合作机制,防止东亚国家把美国排除在外。在经济上,美国提出TPP,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目的是绕开中国,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泛太平洋经济合作圈。在军事上,提升老盟友的关系,建立新伙伴关系。

(3)重返亚太目标:旨在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经济、安全、管理机制上的领导

地位,化解中国崛起对美国领导地位的侵蚀和挑战。

(4)美国重返亚太对我国周边安全影响重大,在地域上将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质上将具有根本性;在时效上将具有长期性;在方式和手段上将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

3、措施:

(1)、政治上,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战略:

(2)、军事上,对我国全面遏制和防范:

4、利用台湾问题进行战略牵制

①台湾问题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安全隐患,使我国安全上的弱势地位难有根本改变。

②台湾问题被一些国家看作是制约中国和向中国讨价还价的有效筹码,从而造成我国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台湾问题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中的重中之重,美国奉行“以台制华”,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大障碍,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强力反对中国使用武力实现祖国统一,同时又向台湾提供大量先进武器装备,企图维持海峡两岸“不独、不统、不战”的局面,阻挠两岸的统一,从中渔利。

台湾问题说到底是美国问题

(二)日本对我国安全的威胁

1、日与我国战略利益矛盾日趋突出,将我国列为主要潜在对手。

在国家战略上,日视我国为亚太地区主要对手。

在防卫战略上,日视我国为“不确定因素”和“潜在对手”。

2、日本国防战略由“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变,作战指导思想:专守防卫转向歼敌于领土(海.空)之外

3 、拥有巨大军事实力,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物质基础。其军费是东盟9国总和的3倍,是中国大陆的6倍,是中国台湾的4倍,是朝鲜的10倍,是韩国的3倍。相当整个亚太地区各国军费的总和。

4、右翼倾向严重,军国主义根基雄厚:政界右翼势力大(崇皇思想);国民右翼情绪重(极端民族主义);社会右翼组织活动猖獗(军国主义)

5、加强对我国有争议岛屿和海域的控制

6、小结:1、日本军事扩张对我国构成现实威胁2、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保持防务(国防)费用总额世界第二、人均防务(国防)费用世界首位的状态。3、日本已掌握成熟的核技术,拥有巨大的核潜力,完全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物质基础。4、日本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武器装备的水平和更新换代的周期已超过美国。

三、如何营造良好周边环境

(一) 准确客观判断我国周边安全威胁程度

第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大国新型关系构建以此为基础。

第二,我国与相关国家相互依赖加深。

第三,我国综合国力今非昔比。

(二) 重视思想教育,防止渗透与和平演变

第一,积极引导民意,严防“决策干扰”。

第二,善于揭示本质,避免跌入“战略陷阱”。

(三) 加强国防建设,提高我军的实战能力和威慑能力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适当增加对国防建设的资金投入。

第二,要进行贴近实战的军事演习。

第三,军种建设力度上要有所侧重。

第四,积极探索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军事理论。

(四)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第三章军事形势

1.世界军事形势的特点

①“一超多强”仍是当今世界的总体格局,世界的主要大国暗中较量加剧,以

谋求军事技术优势,抢占有利地位或军事制高点。

1.美国仍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军事大国,但多样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2. 军事大国竞争加剧,网络和太空军事化的趋势不断显现。

②世界军事形势保持基本稳定,但局部地区军事关系仍然紧张,冲突和摩擦接

连不断。

③恐怖主义袭击与海盗活动相互交织,活动空间进一步拓展,消除非传统威胁

任重道远。

④世界各国军事合作与交流日趋多样,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2.了解主要国家的安全观(书p76-77)

3.影响当今世界军事形势的主要因素

一是大国之间军事竞争引起的地区和国际形势紧张;

二是领土领海争端问题所引发的军事冲突和对抗;

三是由于民族、宗教矛盾引起的国家间的对立;

五是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地区稳定带来的影响;

六是由于地区军事强国与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地区军事形势紧张;

第四章高技术战争和精确制导技术

1.高技术战争基本特征

(一)透明:战争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的领域。战场客观环境的复杂性、敌对双方互争优势与主动的主观努力以及各自内因相互运动而产生的摩擦,使战争成为人类最为扑朔迷离、流变不居的社会活动。随着高技术时代的降临,拨开战争迷雾、实现战场透明化不再是梦想。

(二)实时:在高技术条件下,一个良好的计划依然是取胜的重要保证,但随着

作战各个环节朝实时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指挥控制的实时化趋势,使伴随战场变化平行制定作战计划而非顺序制定作战计划、即时决策而非预先决策成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计划与行动的同步性。

(三)精确:随着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战争中精确的内涵正在由精确打击扩展为在整个战场空间的精确作战,它不仅包括精确打击,还涵盖精确机动、精确防护和精确后勤。作战的精确化从三个方面给战争注入新的活力:一是极大地提高作战效能,二是相对地减少战斗附带损伤三是提高了作战行动的可控性

(四)系统:高技术,特别是信息化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在促成战争领域内的系统集成。相对于战争体系内单项要素的高技术而言,这是一场更全面、更深刻的革命。

2.精确制导技术分类

按照控制导引方式分:自主式、寻的式、遥控式和复合式。

按照传感器分:惯性导航、无线电导航、卫星导航、匹配导航(景像,地形)、天文导航、地磁导航、重力导航

(一)导弹

①按作战任务:

1、战略导弹:战略导弹是射程在1000千米以上,用于打击敌方战略目标的

导弹,包括中程导弹、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

中程1000-3000千米

远程3000-8000千米

洲际8000千米以上

2、战役战术导弹:战役战术导弹,也叫近程导弹,是射程在1000千米以下的

导弹。

②按飞行轨迹

1、弹道导弹:一是通常沿预先设计的弹道飞行,二是通常采用垂直发射方式,

三是自身携带氧化剂和燃烧剂,四是通常采用多级火箭发动机

2、巡航导弹:巡航导弹是一种主要依靠翼面所产生的气动力与制导控制系统

来支持自身质量和控制其飞行轨迹的进攻性武器。

(二)精确制导弹药

1、末制导弹药:

一、末制导炸弹:末制导炸弹又被誉为“灵巧炸弹”,是指由飞机投放、带

有制导装置、能自动导向目标的滑翔式炸弹。

二、末制导炮弹:制导炮弹是指用地面火炮发射,弹丸带有制导装置的

炮弹总称。

三、弹道修正炮弹:弹道修正炮弹是指用卫星定位系统制导的远程炮弹。

2、末敏弹药:末敏弹药是一种新型的子弹药技术,能在较小范围内探测目标,

沿探测器瞄准的方向发射弹丸,进行攻击。

3.精确制导武器的特点

1.命中精度高:目前,一些有代表性的精确制导武器其命中概率可达80%以上,激光制导炸弹和电视制导炸弹,其圆概率偏差约在2米以内,基本上实现了零误差。

2、远程突防能力强

3.战场适应能力强:精确制导武器既有核装药,又有普通装药;既可作为战略武器,又可作为战术武器;既可在空中发射,又可在陆地上发射;既可在海面上发射,又可在水下发射;既可以突击地面、水面目标,又可以突击地下、水下目标。

4、人工智能化水平高

5.作战消费比高

精确制导武器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1.拓展了现代战场的空间范畴

首先,战场纵深不断增大;其次,战场多维立体特征更加明显;第三,战场前后方的区别进一步淡化和模糊

2.改变了现代战场的时间概念

精确制导武器大量运用于战场,真正体现出了“时间就是战斗力”、“时间就是胜利”的快速作战观点。

3.确立了精确作战的主体思想

首先,能够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要求;其次,能够快速达成战争目的;第三,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

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趋势

(一)增强打击效果(二)扩大打击范围(三)提高突防能力(四)改善通用程度

高技术战争的启示

启示一:高技术战争需要一支高质量的现代化军队

高技术条件下作战,军队的作战效能和战斗力水平主要取决于整个军队的质量,而不取决于其数量。

启示二:战争胜利的关建是高素质的人与高技术武器的有机结合

首先,掌握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人仍然是战争的决定因素;其次,人和武器装备的有机结合是胜利的关键

启示三:必须树立大空间作战观

首先,战场向大纵深发展;其次,战场向高立体发展;第三,战场的前后方区别淡化

启示四:强化常规威慑观念

首先,作战威力与小型核武器相比拟的高技术常规武器在增加;其次,武器的精确制导化大大提高毁伤效能

启示五:形成新的兵力集中观

首先,集中兵力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由过去的一维集中向现在的多维集中方向发展;其次,集中兵力的内容发生了新变化,由过去强调数量上的集中,向强调精锐部队和高技术武器装备上的集中方向发展;第三,集中兵力的过程出现高速化

启示六:快速的战争动员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首先,快速实施战争动员是战争客观要求;其次,快速动员的重点是技术动员;第三,完善的战争动员体制是快速动员的关键

第五章信息化战争

1.信息化战争基本特征

(书p197-)

2.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

(书p187-)信息战、网络中心战和网络战、电子战、情报战、太空战、精确战和心理战。

补充:

1.西汉国防

西汉立国初期一直采取守势(怕被打而与匈奴和亲),直到武帝时期才从守势转为攻势(主要是整体国力的上升),西汉武帝以后各个时期中国人对周边各个民族势力都采取高压态势,这种态势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2.清朝的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

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却因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甲申易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导致费里政权垮台。

以此为契机,两国重启和谈,结果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受此战的影响,清廷于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巡抚大力推展现代化防务及新政,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

战败原因: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其次,清政府之所以对法议和,客观上也是因为英美等国的态度,他们担心中国一旦取得对法战争的全面胜利,就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决心,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样驯服了,而且危及自己在华的侵略利益。

英外交大臣就曾说:“中国的任何胜利,一般都会对欧洲人发生严重后果。”

因此,他们极力施加影响,迫使清政府尽快对法妥协。

3.中国东风21导弹

东风-21是中国8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机动式中程弹道导弹,是解放军首款固体燃料式弹道导弹,编制在二炮部队下,在二炮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其最新改型通过加装多种弹头诱饵使反导系统难以拦截,而且打击精度接近巡航导弹。该导弹对美国旨在拦截掠海飞行巡航导弹的反导系统来说,飞行高度过高;对于旨在应对其他弹道导弹的反导系统来说又太低。而且即使能够拦截一到两枚,同时发射多枚该型导弹也能实现作战目标,因而成为解放军装备序列中先进程度最高的武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