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路基工程施工方案

路基工程施工方案

路基工程施工方案
路基工程施工方案

路基工程施工方案

1 施工前准备

(1) 测量放样:交桩后,即进行测量复核,复核中线、导线、高程,复核结果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即进行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测设路基中线及边线、坡顶、坡脚及构造物控制桩,并在两侧引护桩。测绘路基横断面图,复核土石方工程量,编制施工工艺报送监理工程师核查审批。

(2) 清理和拆除:根据设计要求或监理工程师指示,用推土机、挖掘机等设备清理、掘除、移动、处理施工路段,道路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草皮、树根、耕植土等,并装运到指定地点按规定堆放或填埋;对于路基经过水田、池塘、洼地时,应先抽水清淤进行处理后再分层回填。

(3) 土工试验:在开工前取有代表性的土石混合料,根据监理工程师的指令按技术规范进行综合毛体积密度试验,以确定材料的适用性,并将测试结果送监理工程师审批后作为回填质量控制依据。

(4) 试验路段:根据不同填筑材料结合施工路段情况,填筑试验路段以取得虚铺厚度、最佳机械组合、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压实度、工序等施工技术参数,并将试验结果报请监理工程师认可,用以指导不同路段填筑。

2 路基土方开挖

在路基挖方正式施工前至少28天,将施工复测报告上报监理工程师及业主,在得到正式批准通知书后立刻进行挖方施工。

2.1 开挖前按照设计图纸放出开挖轮廓线、截水沟、坡顶等标志桩。

2.2 开挖前作好开挖区的排水设施,并好防渗工作。

2.3 土方自上而下分层开挖,运距在100米内由推土机直接推运。

2.4 利用挖方填筑路堤,弃方路段运到指定弃土场。

2.5 路基边坡按设计及规范规定和监理工程师的指令进行整修和防护,作到美观、协调、顺适。

2.6 挖至路床顶面时,超挖80厘米,用未筛分碎石予以置换,碎石最大粒径不大于10厘米。

2.7 高边坡开挖时与防护工程配合留出台阶,开挖一级,防护一级。及时修筑平台的排水沟。

2.8 及时修筑从路堑到路堤的过渡排水沟,保证路堤不因挖方地段排出的水而受损。

2.9 路基土方开挖采用纵向挖掘法、横挖法或混合开挖等方式,视具体情况进行选定

或进行组合。

路基土方开挖施工工艺框图

3 路基填筑

本项目路基填筑前先清基,挖除路幅范围内的草皮、植物根和根植土,然后进行填前压实,并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在密实度达到90%以上后再进行分层填筑碾压路基。湖塘路段清淤后先用宕渣回填至常水位以上50cm,再用其它宕渣填筑。清宕渣含泥量不大于5%。经碾压稳定后方可进行路基填筑。路堤填筑方量大,技术标准严、质量要求高,为此采用机械化作业方式,针对不同路段分区(段)施工、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分区(段)成型的方案施工。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不应低于下表规定:

路基压填料及压实度要求表

1 填筑方案

a.一般路基路段

行车道路基填土高度H≥1.47m(宕渣填筑厚度≥80cm),人行道路基填土高度H≥0.61m (宕渣填筑厚度≥30cm),路床和路堤均采用宕渣填筑,清表厚度为30cm,清表后压实度≥90%,若压实度不能达到要求,30cm清表后回填材料采用清宕渣。

b.低填路基路段

行车道路基填土高度H<1.47m(宕渣填筑厚度<80cm),人行道路基填土高度H<0.61m (宕渣填筑厚度≥30cm),沿原地面下反挖处理(确保行车道宕渣厚度80cm、人行道宕渣厚度30cm),整平后压实度≥90%,若压实度不能达到要求,对基底进行反挖换填清宕渣处理,使路基底部压实度≥90%。

c.沿塘、过河路堤段

沿塘、过河路堤段先进行围堰、排水和塘底清淤,清淤换填部分采用含泥量小于5%的宕渣填筑,其余回填到原地面部分用宕渣填筑,塘、河岸坡开挖台阶,分层压实至原地面,再进行路基填筑。

d.桥涵构造物台后路基填筑

为减少路基在构造物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减轻桥头跳车现象,提高道路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在桥梁搭板下填筑级配碎石,粒径不大于10cm,具体材料参数及施工要求见《桥头路基处理设计图》对桥梁台后和涵洞两侧路基填筑压实度要求≥97%。

2 宕渣路基填筑

(1)修筑宕渣路堤时,进行地表清理,填筑层厚度和宕渣粒径符合设计要求

(2)宕渣级配良好,含泥量要符合设计要求

(3)全线路床填料粒径不得大于10cm,并采用20t以上的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压实标准的检测方法通过试验确定。

(4)路床与路堤填料的最大粒径分别小于100mm~150mm,路基填料分层碾压,层厚不宜大于30cm,压实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 施工方法

土石混合料用装载机或挖掘机装车,自卸车运输,平地机配合推土机整平,压路机分层碾压成型。

4 施工程序

采用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三阶段、四分区、八流程”组织施工。

三阶段: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

四分区:填筑区→平整区→碾压区→检查区

八流程:施工放样→基底处理→分层填筑→摊铺整平→洒水或晾晒→机械碾压→检查签证→基面边坡修整

5 施工阶段

①基底处理:对于不处理路堤段填筑前应对原地面进行清理,清表厚度30~40cm,水(鱼)塘段清淤厚度不小于80cm。

②分层填筑:回填应按试验段取得的土石混合料的松铺厚度,选择符合回填要求的土石混合料作为路基填料。对于土石混合料中的树根、有机物等派专人清理。填筑时按横断面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每一层经过平整压实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再填上一层。填筑时应注意:

a. 土石混合料的粒径在不同施工阶段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最小强度要得到监理工程师的认可与批准。施工中最关键的要控制粒径,土石混合料的最大粒径按不得大于压实层厚度的2/3计算,适合填料的土石混合料最大粒径控制在15cm以内,路槽底面以下80cm范围内粒径不大于10cm。这是保证路堤质量的关键,要予以极大的重视。

b.不同性质的填料分别分层填筑,不得混填,以免形成水囊或薄弱层影响路堤稳定,每种填料层累计总厚不小于0.5m。

c.填方相邻作业段若不同时填筑,先填地段按1:5坡度分层留好台阶;若同时填筑,分层相互交迭衔接,搭头长度不得小于2m;

d.路堤回填两侧应超宽填筑30cm~50cm,碾压密实,最后削坡,以保证路堤边缘回填质量。

e.本合同段部分路基填土高度较高,为了防止路基偏位或亏坡,在路基施工过程中,每填筑三层上时,恢复道路中线一次。

③摊铺平整:采用推土机摊铺,平地机平整,先两侧后中间,达到路基平直圆顺,层

面平整,以保证均衡一致的平整度。路基纵、横坡应符合设计规定的坡度,以利雨天排水。

④洒水或晾晒:填料的含水量应在最佳含水量的±2%范围内,超过适宜范围,应洒水或晾晒,洒水采用洒水车喷洒并进行必要的搅拌,晾晒为自然晾晒或机械翻松晾晒。

⑤碾压成型: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第一遍应静压,然后先慢后快、由弱振到强振。碾压时在直线路段和大半径曲线路段,应先压边缘,后压中间;在小半径曲线路段,宜先低(内侧)后高(外侧)。碾压时,压路机横向搭接的轮迹宽不小于1/2轮宽,前后相邻纵向重叠1~1.5m,并做到无死角,使每层压实度均匀,边缘用手扶压路机压实后刷齐整平,确保路基边缘密实。

6 质量控制检测

每层质量控制试验要按技术规范所要求的标准和频率采用监理工程师认可的检测方法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进行试验和检测,达到规定要求并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才能进行下一层填筑。

7 雨季施工

做好雨季施工排水工作,施工现场保持排水沟、渠的畅通。每层表面应有2%~3%的横坡,施工中要做到随填、随铺平、随压实,当天铺土必须当天压实。

下列项目,应避开雨季施工:

a.低洼地段的填方路基。

b.工程地质不良地段。

8 构造物处的填筑

对于台背、涵洞两侧,涵顶的填筑应按设计要求分层对称一次性填筑、压实。

构造物处填筑施工控制要点如下:

a.填筑:一般路段台后填筑必须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分层对称一次性填筑;有软基处理的其他构造物台后填筑,应按设计施工要求适时分层对称一次性填筑。填筑时对桥涵圬工的强度等级要求应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有关规定执行;桥台背后填土应与锥坡填土同步进行;涵顶填土铺土厚度小于50cm时,不得通过重型车辆和机械,靠近构

造物100cm范围内,不进行大型机械作业。

b. 压实:构筑物台后填筑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状态下分层对称一次性填筑、压实。当采用重型机械碾压时,每层压实厚度不超过15cm,压实度均应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但对临近构造物边缘或涵顶50cm内,应采用手扶式振动压路机或蛙式打夯机施工,分层压实厚度应控制在15cm以内,压(夯)实遍数应保证满足压实度要求。

9 路基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3.3.9.1路基施工前需做好临时排水设施,降低水位,并与永久排水设施相组合。排除的雨水,不得流入农田、耕地,不得引起水沟淤积河路基冲刷。

3.3.9.2路基填筑前先清除表土、耕植土,翻挖填筑宕渣压实处理,提高路基强度;沿河、沟、塘路段,应清淤干净、彻底,特别注意对暗塘的处理,沿线发现暗塘现象时应及时与设计人员连续,现场确定处理方案。

3.3.9.3路基填筑必须根据设计断面,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填料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佳压实含水量±2%之内。采用机械压实时,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应超过30cm,填筑至路床顶面的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

3.3.9.4填筑路堤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即按照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若原地面不平,应由最低处分层填起,每填一层,经压实符合规定之后,再填上一层。原地面纵坡大于12%的地段,可采用纵向分层法施工,沿纵坡分层,逐层填压密实。

3.3.9.5若填方分几个作业段施工,两段交接处,如不在同一时间填筑,则先填地段,应按1:1坡度分层预留台阶。若两个地段同时填,则应分层相互交叉交叠衔接,其搭长度,不得小于2.0m。

3.3.9.6桥涵及其它构造物处的填筑

台背回填土工作必须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进行。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处的填土,应适时分层回填压实,回填土时对桥涵圬工的强度等要求应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有关规定办理;涵洞缺口填土,应在两侧对称均匀分层填筑,如使用机械回填,则涵台胸腔部分及检查井周围应先用小型压实机械压实填好后,方可用机械进行大面积回填,涵顶面填土压实厚度大于50cm时,方可通过重型机械和汽车。

9.7 土工格栅铺设采用垂直路线方向铺设,土工格栅长度方向搭接长度不小于20m,横向搭接用0.9mm铅丝绑扎连接固定,固定间距不大于30cm。周边及纵向搭接采用6mm钢筋弯制成的U型钉固定,固定间距不大于1.0m。

路基填筑施工工艺框图

4 特殊路基处理

本标段软土路基处理长度521m。不同类型的地基处理开始前应先铺筑长度不小于100m (全幅路基宽)的试验路段或进行成桩试验,试验段和成桩试验的试验结果经监理工程师批准,方可进行规模施工。软基处理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

4.1 软土地基设计技术标准

软土地基处理结合不同的工程要求,同时应满足稳定和沉降两方面的要求。根据《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规定,一级公路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年内残余沉降(工后沉降)标准为:一般路段≤30cm,涵洞或箱型通道≤20m,桥台与路基连接处≤10cm。软土地基上原有路基拼接时,应控制新老路之间的差异沉降,原有路基与拓宽的卢工横坡的工后增大值不大于0.5%。

4.2 处理方案

①等载预压

⑴预压高度

路堤一般采取等载预压方案

预压施工高度=路基设计高度+路面材料与路堤填料密度不同应考虑的等效厚度差。

⑵加载速率

加载速率关系到路堤在施工中的稳定性,设计采用两种平均速率:填土高度<0 m的路堤,可取5-10cm/d,对于填土高度≥0m的路段按照7-10天填筑一层的速率进行控制。

⑶清宕渣垫层

水泥搅拌桩处理路段采用50cm厚的清宕渣(最大粒径≤10cm,含泥量≤5%)。

⑷土工格栅

铺设土工格栅的目的是为增强地基整体强度、协调地基变形、提高路基稳定性。

土工格栅采用双向土工格栅,铺设经编土工格栅的目的是为增强地基整体强度,提高路基稳定性。

土工格栅的铺设位置一般在清宕渣垫层底部铺设1层或在底部及顶部各铺设1层。土工格栅技术要求:断裂延伸率≤3%,纵向抗拉强度≥100KN/m,横向抗拉强度≥80KN/m,节点强度≥60KN/m,并要求搭接时按照“同等强度”原则执行。

②水泥搅拌桩

1、材料要求

水泥采用32.5级复合硅酸盐国家免检水泥,严禁使用过期、受潮、结块、变质的劣质水泥。水泥掺入比根据加固软土的性质、含水量、有机质含量、酸碱度等,通过试验配

比确定。水灰比采用0.4~0.5。

2、成桩试验

水泥搅拌桩施工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成桩试验,以取得各种技术及机械参数,确保大面积施工质量。工艺性试桩数量一般先由监理工程师把本标段的软基划分为不同的代表路段,每个代表路段试桩30~50根,或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3、施工工艺(采用二喷四搅一停)

a.搅拌机械运至工地后,安装调试,待转速、空气压力及计量设施正常后在开始就位;

b.将搅拌头对准设计桩位,启动电机,待搅拌头转速正常后,变旋转切土边下沉,直至达到加固深度;

c.桩底向上喷浆,同时搅拌提升,直至离地面50cm,再重新边喷边搅拌至桩底,至桩底后停止钻进,连续喷浆1分钟,最后搅拌提升至地面;

d.关闭电源,移动设备,重复以上步骤;

e.将地面下未喷水泥的50cm,用水泥土回填,并捣实。

其施工工艺流程为:桩位放样→钻机就位→检验桩机调平机体→钻进至设计深度→泵输送水泥浆→反转提钻并喷水泥浆→至工作基准面下0.3m并停止喷浆→重复搅拌(喷浆)→反转提钻至地表→整理桩头→成桩结束→施工下一根桩。

4、质量控制

①固化剂浆液应严格按预定配拌制。制备好的浆液不得离析、不得停置过长(时间不超过2h);浆液倒入时应加筛过滤,以免浆内结块,损坏泵体。

②泵送浆液前,管路应保持潮湿,以利输浆。现场拌制浆液,应有专人记录固化剂、外掺剂用量,并记录泵送浆开始、结束时间。

③根据成桩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施工。操作人员应记录每米下沉时间、提升时间,记录送浆时间、停浆时间等有关参数的变化。

④供浆必须连续,拌和必须均匀。一旦因故停浆,为防止断桩和缺浆,就使喷浆搅拌机下沉至停浆面以下1.0m,待恢复供浆后再喷浆提升。如因故停机超过3h,为防止浆液硬结堵管,应先拆卸输浆管路,清洗后备用。

⑤搅拌机提升至地面下2m时宜用慢速;当喷浆口即将提出地面时,应停止提升,搅拌数秒以保证桩头均匀密实。

⑥水泥搅拌桩施工中若发现喷浆量不足,应在旁边补桩1根,复打的喷浆量仍应不小于设计用量。

⑦水泥搅拌桩施工结束28天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填筑路基。

⑧施工允许偏差

①搅拌桩施工前,进行成桩工艺试验,以掌握对该场地的成桩工艺及各项技术参数,原定施工工艺和水泥土配合比可以满足设计要求时,试桩完毕,否则还将在试,直至达到要求。

a.成桩工艺试验桩数不宜少于5根;

b.满足设计要求每米掺灰量和工艺要求的各种参数;

c.采用4次搅拌的施工工艺,以保证搅拌均匀程度;

d.掌握各种土质条件下:钻进下沉、钻杆提升的速度及困难程度情况,以确定合适的技术措施。

②成桩后7天内用轻便触探器钻取桩身加固土样,观察搅拌均匀程度,成桩28天后在监理工程师指定桩体的不同部位钻孔取芯,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取样每组3件,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按JTJ051-93执行,其平均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0.8Mpa;

③根据图纸设计进行桩位放样,桩位定位平面偏差<50mm;

④为保证桩体垂直度,将钻机平面调平以使钻杆导向对地面保持垂直,使其垂直度偏

差<1.5%。钻头直径磨损量小于1cm。

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平整场地

施工放线设备进场

定桩位

桩机对位调平

预搅下沉浆液配制

取样养护送检提升喷浆搅拌拌拌

重复上下搅拌

清洗

移位

4.3 路基沉降与稳定动态观测

施工观测是控制路堤稳定的有效方法,是验证设计的重要手段;同时检测的沉降量也是计量支付的依据、推算路面铺筑时间的基础资料。施工观测项目包括沉降观测河稳定观测。

1、沉降观测

一般在软土层厚度大于5.0m、路堤高度大于0m,及软土层横向有倾斜的软土路段,纵向每50m设一个观测断面,在拓宽断面路中及右路肩布设2个观测点;在跨度超过30m 的桩基结构物的两端各设一观测断面,跨度小于30m时仅在一端设置,而在过塘、过河路段根据实际增设观测断面。

观测频率

a.施工期:路堤填高达到预压高度之前,每天需观测一次,因故停工,每三天观测一次。

b.预压期间:第一个月每三天观测一次,第二个月至第三个月每七天观测一次,从第四个月起每半个月观测一次,直到铺筑路面前。

临时水准点的布设

临时水准点布设在不受垂直向河水平向变形影响的坚固的地基上或永久建筑物上,其位置应尽量满足观测时不转点的要求,每三个月用路线测设中的水准点做为基准点,对设置的临时水准点校核一次。

2、不稳定状态的判断标准

路堤在填筑过程中,若中心日沉降量达到1cm/d,标志着不稳定状态的出现,应立即停止加载。

3、路面铺筑时间的确定

路面铺筑必须待沉降稳定后进行,采用双标准控制;即要求推算的工后沉降量小于设计容许值,同时要求连续2~3个月观测沉降量每月均不超过5mm,方可卸载并开始路面铺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