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捍卫国家领土完整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捍卫国家领土完整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二轮教案设计)一、考点扫描

1.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1)匈奴的兴衰

2.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2)张骞通西域

(3)西南夷与百越

(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2)从回纥到回鹘

3.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和渤海国

(4)南诏的崛起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辽亚鲁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4.宋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2)金的建立和宋金和战

(3)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以及行省制度和宣

政院设立

(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

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改土归流

(4)台湾府的设置

(5)清朝的疆域

6.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1)各族人民跨入社会主义

(2)各民族共同繁荣

(1)“一国两制”的构想

7.“一国两”和祖国统一大业(2)香港澳门回归

(3)海峡两岸的交流

二、经典考题例举

例1 (2006高考江苏) 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B)

A 张骞出使西域

B 倭奴国奉贡朝贺

C 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

D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例2 (2006高考北京)宋辽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这次议和的背景是(B)

A 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

B 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

C 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

D 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

例3 (2006高考四川) 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标志是(C)

A 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B 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C 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

D 乾隆时期设立伊犁将军

例4 (2005高考江苏) 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据此回答:

(1)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

(2)简述唐太宗推行罗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3)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

(1)否(不符合)。汉武补贴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2)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

不同:汉武帝以战争征服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主)为主。

(3)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

例5 (2006高考全国)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据《礼记》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把《续汉书》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2: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材料3: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

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1)根据材料,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局长了中华文化。

(3)根据材料2、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从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2)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多彩。(归纳出其他方面,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分)(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南移。采用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4)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三、考点梳理

A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不可分离的大家庭

(1)时间:秦朝

社会基础

(2)条件:历史趋势

人民渴望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灭六国

(3)过程统一越族、建郡

北击匈奴,河套设郡

(4)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

提供了有利条件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时间:两汉

(2)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统治者正确决策

a、初步发展(3)措施:具体表现:与匈奴关系,与亚域、西南夷、百越关系

处理方式:战争和亲,设置机构,册封

(4)特征: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

西北部地区的贸易和交流频繁

北方边境战事不断

(5)影响: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

日益密切,促进边疆地区社会进步

(1)时间:隋唐

(2)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开明民族政策

中原经济文化先进繁荣交通发达

(3)措施具体表现:与突厥、回纥、、南诏、吐蕃的关系

b大发展处理方式:战争设置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4)特征各族建权,边疆开发交通畅,交流密

政策开明,管理手段多样化

(5)影响扩大疆域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

加强联系交流,促进边疆开发

(1)时间:宋元

(2)条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

经济继续发展

:人心所向

c、进一步发展(3)措施具体表现:两宋与契丹金党项蒙古族的关系

处理方式:战争、和议、宣政院、行省制度

(4)特征:政权并存到统一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民族大融合

(5)影响:结束分裂,奠定元明清大一统局面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边疆得到了进一步开发

(1)时间:明清

(2)条件:封建专制制度强化

封建经济发展到高峰

策略得当

统一情结,深厚而浓重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措施:具体表现与蒙古、新疆、西藏、西南、台湾

东北地区的关系

方式:平叛设置机构册封改土归流

反侵略战争

(4)特征:反击外来侵略平叛与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

边疆进一步开发

(5)联系空前加强

版图最终奠定

4.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1)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B 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秦朝:派蒙恬夺取河套,筑长城

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西北东汉:班超出使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符

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

唐朝:在黑水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

唐玄宗封大衽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东北元朝:设辽阳行省

明朝:设奴儿干都司

清朝: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秦朝:统一闽南越族地区

南部西汉:在南截止设南海等九郡

明朝:南海诸岛归属广东琼州府万州(称“万里长沙”、“千里石塘”

西汉: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唐朝: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元朝:设云南行省

西南明朝:实行土司制度

设贵州布政使司,局部实行改土归流

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大规模改土归流

唐朝:册命吐蕃新赞普

元朝:设宣政院管辖

西藏明朝:设立卫所

建立僧官制度

册封达赖、班禅

清朝:金瓶掣签制度

设驻藏大臣

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球(台湾)

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48年设台湾府

C 新时期祖国统一大业推进

1.香港奥门回归

a 香港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1)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支九龙司;1898年在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中,强租新界九十九年。

(2)1982年,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案来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 澳门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1)1553年,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后业,强行租居澳门

(2)港澳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上出了重要的一步

(3)港澳回归标志着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

(4)我们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与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范例。

2.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统一

1.古代史上台湾名称的演变

据史书和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称台湾为“夷洲”(三国)、“流求(隋唐)、琉球(元朝)、东番(明初)、台湾(明中后期)等。《明史?鸡笼》篇第一次使用”台湾“这个名称。

2.历代政府在台湾建立的行政机构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害琉球(含台湾),隶属福建省。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行使统治权。

清朝:(1)1683年,清政府(唐熙帝在位)派军统一台湾,并将其正式收归版图。次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理台湾。(2)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清政府(光绪帝在位)正式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3.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隔离与统一:

(1)第一次隔离与统一:1642年荷兰烈士民者侵入台湾,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康熙帝派军进军台湾,台湾才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

(2)第二次隔离与统一: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占台湾,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才恢复行使对台湾的主权。

(3)第三次隔离:台湾问题的由来是这次分离造成的。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踞台湾。国民党当避割据台湾,坚持反共拒和,造成海峡两岸的长期分离。

4.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理基础

在法律意义上,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国际法:(1)《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2)《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重归中国版图。(3)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4)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5)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组成部分。

5.中国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明确宣布要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但未能推行。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就台湾问题发表几点声明,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对台的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一伟大构想顺利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也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轼的范例。

(3)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就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

综上所述,“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基础。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6.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

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得不到解决主要是由于外国势力干涉和台湾分裂势力阻挠。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是台湾问题最大麻烦的制造者,是祖国统一道路上的绊脚石。

四、重点难点问题探究

1.中华民族大家庭长期存在的原因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中原文化的向心力

(3)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加强

(4)相对完整统一的地理环境

2.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现象和最高形式

1.概念:历史上各族间相互影响、渗透,后进民族接受了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而形成的自然同化,是历史上的进步和经常现象。

2.进程:春秋以前,华夏族产生。春秋战国,通过兼并战争,多民族事例开始。秦汉,通过统一管辖、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迁徙、互通婚姻等使民族事例加强。三国、两晋、南北朝,通过联合斗争、经济文化交流、互通婚姻、改革等方式使多民族大融合与发展。隋唐,通过册封、设立机构、联姻通好、会盟亲善、经济文化交流等方式使民族融合获得新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通过经济文化交流、互通婚姻、民族千徙、政权强制(指少数民族汉化)等,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通过册封、政权和好、设立机构、经济文化交流等,民族融合达到新的高度。

3.基本途径(或形式):(1)统一管辖,便利了民族融合。(2)政权强制(改革、移民等政策、措施),加速了民族融合。(3)政权和好,推进了民族融合。(4)联合斗争(阶级、民族战争),发展了民族融合。(5)长期交往,深化了民族融合。(6)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

4.特点:(1)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反被先进民族同化。(2)“野蛮”民族吸收“文明”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文化知识等大部分都是非强制性的。(3)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中华民

族这个统一体。(4)民族融合高潮往往发生在国家分裂时期(三次高潮: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

5.实质:从形式上看,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经济上看,是农业化的过程;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6.意义:(1)政治方面,有利于封建国家统一、巩固、局长,也有利于少数民族进步。(2)经济方面,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经济。(3)文化方面,加强了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民族方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3.汉武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似之处

(1)两人都打败了少数世族贵族的骚扰,稳定了北部边境。汉初,匈奴兵经济掠夺西汉北部边郡。汉武帝时,对匈奴展开了长期猛烈的战争,击败了匈奴,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唐初,东突厥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唐朝,唐太宗大败东突厥。

(2)都重视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和友好往来。汉武帝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的联系;唐太宗于公元641年派人送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婚,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3)都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郡县,加强了内地与西南的联系;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置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

4.唐、宋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方式和特点

唐朝的主要方式和特点:通过战争挫败少数民族贵族的进攻,如唐太宗打败东突厥的进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及黑水都督府等机构的设置,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渤海郡王、云南王、怀仁可汗的册封;进行和亲活动,如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两宋的主要方式和特点:在少数民族进攻和民族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以议和方式缓解冲突;采用支付钱物(岁币)的办法求得边境相对安定。

总之,唐朝以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控制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两宋时内地政权对周边地区没有力量上的优势,控制和管理松驰,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有发展。

5.清朝威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因素及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威胁及形成的原因

威胁:a 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分裂活动(民族分裂势力);b 地方割据势力; c 外国殖民者对边疆的侵略。

原因:a 少数民族的发展壮大,贵族野心增加,如准噶尔贵族噶尔丹和回部大小和卓;b 受外国侵略势力的挑拔、怂恿,如沙俄支持噶尔丹;c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加强。

(2)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原因、措施

原因:a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正值康乾盛世;b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加强;c 人民群众支持国家统一,维护主权独立与完整,民族凝聚力加强;d 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挫败外国侵略和内部叛乱,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

措施:a 抗击外国入侵者,维护领土主权,如两次雅克萨之战;b 平定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如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的叛;c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如改土归流,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设立驻藏大臣等。

6.台湾问题与南北朝鲜、东西德问题的区别

第一,两者形成的原因、性质不同;后两者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它们是根据二战期间或二战以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形成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的问题,是内政问题,二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已恢复了对台湾的主权。

第二、领土和主权的性质不同;后两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领土和主权分属两个独立国家,都是联合国会员国。而台湾和大陆的领土主权未分割,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的问题。

第三、两者在国际法的地位不同,德国、朝鲜的分裂为二战期间和战后一系列国际条约所规定。台湾问题,则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关于日本必须将窃取中国的台湾归还中国的规定。

第四、两者存在的实际状况不同:在美苏两国对抗的背景下,南北朝鲜、东西德问题都分别驻有外国军队,被迫相互承认和在国际社会中并存。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一个中国的原则也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

第五、问题解决的原则和立场不同:德国统一是通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经过谈判达成统一的雷锋方。朝鲜南北方的统一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进程缓慢。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必须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由中国人民按“一国两制”的构想自己来解决,绝不允许外国势力加以干涉。

7元明清三代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元朝重新统一全国的原因有哪些?(5分)结合史实说明清朝前期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7分)

原因:①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②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融合加强;③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④南宋政权的腐朽;⑤忽必烈决策正确,统一战争顺应潮流。(5分)

措施:①平定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分)②打败外国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2分)③设置行政机构,加强管辖:在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和内蒙古等盟旗;设置台湾府、驻藏大臣,分别加强对台湾和西藏的管辖等。(2分)④接受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8请结合下列我国古代相应朝代的行政图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朝代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什么制度?该朝在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史上有何地位?(2分)

(2)图二所示朝代的疆域空前广阔,该朝又是如何加强对各地行政控制的?(4分)

(3)图三所示朝代,其前期的统一超过以往封建王朝,请说明理由,并概括指出该朝统一超过以往朝代的原因。(6分)

(1)秦朝开创了郡县制,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分)

(2)为控制各地,开创了行省制度;但山东、山西、河北直属中书省管辖;西藏属宣政院管辖;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管辖。(4分)

(3)清政府在东北、西北地区设置将军辖区,在青海、西藏设置了办事大臣,还设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将全国划分为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内蒙古等盟旗,充分行使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和国家之权,这是历代王朝所不及的。(3分)原因:两千多年来逐渐形成的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康乾统治者强有力的统治和正确的决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空前加强。(3分)

五、练习巩固

1 (2007南京市调研)下列事件与郑成功收复台湾性质相同的是()

①浙江台州九战②雅克萨反击战

③平定三藩之乱④平定噶尔丹叛乱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D.①③

2 (2006 全国)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A 在西藏设立行省

B 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 在西藏设置卫所

D 设置驻藏大臣

3 (2004北京)“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1)藏族在唐时称吐蕃(2)唐蕃和亲

(3)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4)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 (1)(2)(3)(4)

B (1)(2)(3)

C (2)(3)

D (3)(4)

4 (2004北京)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 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 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 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5(2006大连)唐朝时,唐太宗派人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同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成婚。文成公主入藏所起的作用是()

A 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局长做出了贡献

B 吐蕃正式成为唐朝的行政区

C 为“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D 使味蕃和唐朝“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6 (2006汕头)“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甘肃固原东南),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是哪个与北宋并存政权的疆域( )

A 西夏

B 大理

C 金

D 辽

7 (2006南京)据《新唐书》记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这则史料反映的和唐实行和亲的民族是()

A 吐蕃族

B 回纥

C 匈奴族

D 乌孙族

8(2006南通)唐诗人温庭筠的《送渤海海王子归国》:“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此诗反映的是()

A 南诏与唐朝关系密切

B 粟末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C 唐朝与新罗友好相处

D 日本与唐朝友好往来

9(2007泰州市联考)“东突”分裂势力力图将新疆从中国分离出去。可以用作否定“东突”分裂行为的史实有()

①秦朝设置郡县制加强地方管理②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③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

④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咯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06黄冈)按时完成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两汉时期,其出发地是()

A 登州、扬州

B 广东的沿海港口

C 福建沿海港口

D 广州、洪州

11 清朝(鸦片战争前)为维护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措施与元朝相比,主要不同是()

A 推行行省制度

B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C 抗击外来侵略

D 设立专门机构管辖台湾

12(2006福州)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 对外交通相对发达

C 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 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秩序安定

13(2006大连)两宋民族关系的发展为元朝开创长期大一统局面创造了条件,这主要是指()

A 各民族文化都有较大发展

B 民族政权间的和平局面促进民族融合加强

C 几个主要少数民族汉化和封建化

D 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14 (2006南京)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西部一些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原因是()

(1)西部是数民族聚居地(2)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3)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是改革开放的需要(4)保证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A (1)(2)(3)

B (2)(3)(4)

C (1)(3)(4)

D (1)(2)(4)

15 (2006荆州)“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离境于斯似客,立业以斯为始,四海五州贡水溯源。”闽奥赣边区客家文化奠基时期是在()

A 魏晋南北朝时期

B 两宋时期

C 秦朝西汉时期

D 五代十国时期

16 (2006还化)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主要是()

A 首次对西藏和台湾进行行政管辖

B 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C 维护国家统一与打破边疆地区闭塞状态、抵御外来侵略相结合

D 在西北边疆设置专门的管辖机构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台湾问题的方针,开始由武力解决转为和平解决,其标志是()

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C 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D 2000年国务院发表《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二、非选择

18(2006襄樊)历史上台湾与大陆有三次分离,两次回归。第三次分离使台湾与大陆至今还没有统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回首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材料2: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

——于右任1962年《望大陆》材料3:1980年以来,海峡两岸出现一股和暖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回祖国大陆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的人员不断增多,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请回答:(1)《春愁》作于何时?作者为何而愁?

(2)“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身在海峡对岸的于右任先生为何只能葬在高山上“望我故乡”?

(3)材料3出现“和暖松动的暖风”的原因是什么?

(4)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19阅读下列材料:(2007常州调研)

材料一: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材料二:据报道,吕秀莲在当选台湾政权副总统那一天,即对外表示,台湾和大陆“在血缘方面,在历史上是远亲,在地理上是近邻”,“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不久,吕秀莲接受香港一家无线电视台的专访,不仅重弹其“远亲近邻”老调,更顽固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海峡两岸是“两个华人国家”。

材料三:据《中国外交》记载,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后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驱逐了台湾当局的代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160多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国家都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为建交先决条

件的,而且它们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诺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处理与台湾的关系。

材料四:“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这是清末诗人秋逢甲的《春愁》诗。

材料五:于右任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构想及其产生的影响?

(2) 据材料一、二,指出他们的根本分歧。

(3) 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有三次分离。材料四中的诗反映的是第几次?导致这次分离,即“四百万人同一哭”的原因是什么?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这次分离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 材料四与材料五中的诗表达了—种什么共同意愿?说明什么问题?

(5)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20.(2007连云港调研)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司马迁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什么?(2分)

(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有哪些不同?你怎样理解“(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6分)

(3)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清史稿》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4分)

(4)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2分)

附答案:1B2B3A4D5A6A7B8B9B10B11C12A13C14D15A16A17B

18(1)1896年,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割让台湾;丘逢甲等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失败。

(2)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1949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政府残余势力从大陆退守台湾。从此台湾与大陆处于敌对状态。(3)由大陆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在台湾岛内逐渐引起强烈的反响;大陆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促进和暖交流;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努力。

(4)台湾岛内裂倾向的发展;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特别是美国的阻挠。

19参考答案:(1) 构想:“一国两制”影响:使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得以成功解决,也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正确思路。

(2)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或是否承认一个中国)。

(3) 第二次。原因: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标志:1945年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日本被迫把台湾归还中国。

(4) 共同意愿:渴望祖国统一。表明: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5) 认识: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台湾问题是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中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一致对外,绝不允许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台湾。(此为开放性问题,只要言之有理、条理清晰均可)

20⑴史实: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⑵不同: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以儒为师。(3分)理解:功:出现贞观之治(具体表现也可)。(1分)德:唐太宗善于纳谏,以民为本,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

⑶贡献:平定三藩;粉碎准噶尔贵族分裂企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任意3点3分)理解:天下太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蕴藏着危机。(1分)

⑷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封建国家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2分)

江苏灌南高级中学杨德志

2007.3.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