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固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固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概述

一、规划背景

1、固镇正在步入一个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各省及安徽省各地都已广泛开展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的研究。安徽省规划提出了构建“一圈(省会经济圈)二群(沿江城市群、沿淮城市群)”省域城市空间总体发展战略。同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视察安徽时的重要指示,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固镇同属于沿淮城市群规划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范畴,同时又是安徽省加快“皖北和沿淮三市六县”发展的县(市)之一,具有“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和全方位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区位及环境优势。因此,为充分发挥县城(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及时开展固镇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但是,固镇也面临着空前激烈的竞争。

同处沿淮城镇群的五河、泗县、灵璧等县也都在纷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迎接之一重大历史机遇的到来。并且固镇地处宿州市和蚌埠市相接地区,如何发挥地域优势,承接两市产业转移,是固镇县面临的重大挑战。

3、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全县一盘棋”的统筹规划

如何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与对手抗衡乃至脱颖而出,是固镇当前所面临的最大考验。固镇的发展机会在哪里?固镇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全县上下如何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统一思想通力合作?一切均取决于明智的规划和理性的抉择。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7、《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333号文);

8、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文);

9、国家和安徽省的有关标准、技术规范;

10、《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

11、《蚌埠市总体规划》(2005-2020)

12、《固镇县总体规划规划》(2003~2020年);

13、《固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

14、《固镇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5、固镇县其他相关资料

三、规划年限

本次总体规划年限近期为:2009-2015年;

远期为:2016-2030年。

第二章固镇县现状条件发展分析

一、目标导向——固镇可能的发展前景

1、安徽省层面:抓住构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积极进行产业升级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视察安徽时的重要指示,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

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固镇县应当积极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强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品质与档次,构建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固镇作为蚌埠市的次中心,应当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强化推进蚌埠自主创新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构建,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2、沿淮城镇群层面:区域联动发展,凸显固镇在宿埠地区的纽带作用

固镇县地处安徽省沿淮城镇群的极化发展地区,应当积极迎合沿淮城镇群发展战略,强力打造沿101省道的工业走廊,促进区域产业关联和互动发展,同时积极发展自身特色产业,积极提升自身的区域竞争力。

固镇位于蚌埠与宿州的紧密联系地区,承上启下,可发展成为联系宿州蚌埠的重要耦合点,重点发展101省道产业走廊,使其成为沿淮城镇群宿蚌城镇经济带乃至安徽京沪铁路沿线城镇的重要纽带。

3、蚌埠市域层面:优化竞合,凸显固镇在蚌埠市域中的次中心地位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固镇县作为蚌埠市城内的次中心城市,应主动寻找与蚌埠合作的机会,并在合作中突出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同时充分利用紧临蚌埠的区位优势,借势发展,提高自身的区域竞争力。

固镇要处理好自身在蚌埠市域内的位置,避免出现与蚌埠或周边县城产业同构的现象,主动寻找与蚌埠合作的机会,并在合作中突出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二、资源导向——固镇现实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

1、濒临宿蚌,有利于接受两市的经济辐射

固镇凭借其优越的区域位置,有助于建设成为宿蚌的重要耦合点,有利于直接承接蚌埠的产业转移,可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产业、商贸流通产业以及休闲度假产业等。

2、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宜发展新型制造业和现代大工业

固镇位于皖北平原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土地资源优势使固镇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和后发潜力。

3、生态环境良好,历史资源浓郁,适合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固镇县域水资源丰富,自然环境良好,同时拥有浓郁的楚汉文化,为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4、县域工业呈线状发展,有利于工业纽带的构建

目前固镇县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101省道两侧带状发展,有利打造出承接宿蚌的经济纽带。

5、交通条件完善,有利于县固镇的跨越式发展

固镇县对外交通便利,101省道的改建以及京沪高铁、蚌宁高速的拟建都将给固镇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固镇县域范围内县乡级道路建设比较完善,有利与县域均衡式、网络式发展。

三、问题导向——固镇发展的不足和应采取的对策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脱节,不利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固镇

经济发展加快但环境保护重视不足,将会导致环境质量快速退化,不利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固镇。要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建设用地拓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不利于构建生态型固镇

目前各镇规划缺乏统筹,延续外延式土地利用模式,这种完全基于各镇视点而忽视从全市角度考虑的城市发展部署,在土地资源消耗、生态景观、环境利用、城市用地布局等多方面存在一定冲突与失衡,需要在进一步的规划整合中加以完善和调整。

3、设施的供给不能满足强烈的开发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不利于构建和谐发展的固镇

固镇处于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阶段,对配套设施需求逐渐增加,目前现状交通设施内通不足,外通不畅,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城乡差别巨大。

4、发展资源有限而镇村各自为政,不利于整体竞争实力与效益的提升

就固镇而言,分散发展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隐患,亟需对资源进行整合,从“分散发力”逐步走向“整体合力”发展。需要一个规划来统筹整合城乡空间、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5、规划管理重城轻乡、部门协调不够,不利于加强政府对空间资源的调控能力

在日益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日益突出的时候,各类规划的衔接与协调,部门规划的衔接与协调问题已显得越来越必要,如何来搭建城乡协同、部门合作的空间平台,共同推动城乡发展,共同管理市域空间资源,需要在市域空间规划的视野下,建立空间的分区、分级管治,引导城乡合理开发,科学发展。

6、外部竞争激烈,固镇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

固镇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两不管”的边缘化威胁。如何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被边缘化的宿命,是固镇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四、小结——本次规划关注的重点

1、确定固镇的发展方向,为固镇县委、县政府提供一个可供操作的“抓手”

顺应区域的发展趋势,利用固镇现有条件,解决固镇面临的发展问题,在区域发展中找准固镇的发展地位,确定发展方向,在区域竞争中占领有利先机,从目标、资源、问题三方面进行分析,科学确定固镇发展定位、城镇职能、发展规模等。

2、规划要明确县级政府可以有效控制的战略性资源,有效指导固镇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县域总体规划从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战略性资源,以及县政府可以控制的资源出发,明确县政府需要控制影响区域长远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地区,如区域绿地、重要交通通道、战略性产业地区等资源予以明确和管治起来,同时制定措施指导使用这些战略性资源。

3、规划要明确空间和设施安排,为固镇的布局提出指引

在优先关注不可建的原则下,统筹部署区域的城乡发展,提出统筹市域各类用地和建设的地域控制要求。在空间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以构建和谐有序发展的城乡空间结构为目标,以城市的职能和产业、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规模为依据,合理布局各类建设用地和生态保育用地,布局交通、市政、公共安全等各项设施。

4、规划要制定空间管治措施和具体行动计划,明确相关部门事权,落实各项战略措施

规划是对各项事业的统筹协调,最终是为了实施规划。本次规划要对具体规划目标的实现手段予以明确和落实,要对战略性资源和战略性地区进行区划识别,并且对这些地区提出不同级别的空间管治措施。同时还有提出近期行动计划,明确县直各部门的事权和流程,真正使规划能够操作起来。

5、编制相关规划指引,协调各部门规划,实现”一级政府、一级规划“的目标,

根据发展目标和空间安排,制定各部门规划指引,实现不同部门规划协调,发挥县域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双平台“作用,发挥县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双调控“的作用。

6、规划过程要强调公众参与,力促规划成为公众意愿的共同选择

制定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规划管理和审批的需要,作为管理的依据必须要为大多数人达成共识,成为公众共同遵守的契约。因此规划各环节各主要阶段要充分反映公众的意愿,规划目标定位要为大众所接受,具体空间管治措施要被公众所熟知和理解。

第三章固镇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社会经济战略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现状及影响未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为:全面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日益提高的人力资源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规划预计到到2030年,固镇县GDP翻两番,人均GDP超过30000元,相当于目前东部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率先实现小康社会。

2、社会发展目标

到规划期末,力争把固镇县建设成为有充足经济实力,社会环境相互协调,产业结构合理,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现代化城市;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初步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3、城市建设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制造产业与旅游业。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注重生态建设,建立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及区域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

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1、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结合固镇县发展条件及现状基础,确定其经济发展方向为以现代制造业为核心,依托101省道等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构建101省道产业带;大力发展商贸金融并以此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把固镇县建设成为蚌埠市的经济强县乃至安徽省京沪铁路沿线产业带上的经济核心之一;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初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可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2、产业布局与经济分区

(1)总体布局:结合固镇县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现有的产业分布特征,确定固镇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为:以101省道为轴线,以县城为发展核心,南北向拓展,同时,加强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与蚌埠市区的关联度,打造均衡的经济发展格局。

(2)经济分区:

根据县域的自然地形、社会经济基础等特点,规划将全镇划分为东、西、中三大经济区,应制定不同发展政策,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协调发展态势。

中部经济区:包括县城和连城、石湖、固镇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是固镇县的主要经济区、行政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以县城为中心,强化其县域中心功能,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职能,依托京沪高铁打造县域物流核心,从而形成功能齐备的综合性经济区。

东部经济区:主要包括濠城、刘集、王庄、新马桥三个乡镇,规划以旅游休闲和生态农业为主导发展功能,是具有良好城乡环境系统的综合经济区。

西部经济区:主要包括湖沟、任桥、仲兴、杨庙等四个乡镇。依托湖沟煤化工基地以及高速下道口大力发展工矿产业和商贸流通产业。

第四章城镇化水平及发展规模预测

一、县域总人口预测

预测固镇县县域总人口为:

二、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预测

考虑固镇县在蚌埠市、安徽省域内的地位,确定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如下:

县域近期2015年城镇化水平为45%左右,城镇人口为30~35万人;远期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65%左右,城镇人口为50~

55万人。

第五章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策略

一、总体发展定位

综合考虑固镇的发展条件及发展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确定固镇的总体定位是:

抓住机遇期,调整结构,实现集约增长和效率增长,全面提升固镇的整体竞争力,将固镇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宜创业与居住的现代化滨水园林城市。

二、具体定位

1、联结宿蚌的重要耦合点

充分发挥固镇县的区位优势,以及101省道沿线的工业基础,打造出沿101省道的工业走廊,双向承接两市的经济转移,将固镇建设成为沟通宿州与蚌埠的产业中心、物资流通中心和信息中心。并籍此强化与周边县城关联度,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带动周边发展,使其成为蚌埠市域乃至沿淮城镇群的重点发展区域之一。

2、蚌埠市自主创新产业基地之一

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定,强化产业升级,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在县城及重点乡镇分别设立自主创新园区,努力打造成为蚌埠市的自主创新基地。

3、京沪铁路城镇带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商贸流通中心

依托现有工业优势,大力发展自身特色加工产业,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抓住京沪高铁、蚌宁高速拟建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构建成为蚌埠市域范围内的交通枢纽,大力发展物流商贸产业,打造市域范围内的商贸流通中心。

三发展职能

1、自主创新高科技产业基地

结合科教园区,从县城到乡镇布置不同等级的自主创新园区,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孵化,打造自主创新品牌,形成县域范围内的自主创新体系,以科技促产业,打造高品质的产业发展道路。

2、食品、材料等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

依托现有产业资源,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丝绸、玩具、建材等现代制造产业,加强产业关联度,构建一体化产业集群,打造出沿101省道的产业延伸轴线。

3、面向宿蚌的物流商贸基地

抓住京沪高铁、蚌宁高速拟建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构建成为蚌埠市域范围内的交通枢纽,大力发展物流商贸产业,打造市域范围内的商贸流通中心。

4、蚌埠市的旅游休闲基地

固镇县域范围内拥有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张家湖湿地、胡洼闸风景区、香雪度假村、垓下霸王城、园艺二场等多处风景名胜。固镇应当大力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依托楚汉文化,结合自然环境,着力打造成为蚌埠市的旅游休闲基地。

5、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加工基地

固镇绿色农产品生产应大力挖掘本地特色和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贯彻“农户+公司+基地”的运作化模式;农产品的生产朝着规模化、品牌化、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空间发展策略

1、外部空间发展策略

固镇县应当对外构筑发达的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系统,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积极承接宿蚌的产业转移,推进与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

(1)主动承接,融入蚌埠

通过101省道发展轴线,强化与蚌埠市的联系,在产业发展、空间拓展、基础设施共享上主动融入蚌埠都市圈。

(2)承南启北,沟通宿蚌

抓住固镇县优越的地理区位,将固镇打造成为沟通宿蚌的重要桥头堡。积极发挥固镇的自身优势,大力承接两市的资源转移,

形成皖北城镇群中的重要战略支点。

(3)竞合共生,联系周边

大力强化固镇与周边县市的联系度,积极加强与兄弟县市的全面合作,同时注重自身特色的发挥,营造自己的品牌,在合作中求发展,在竞争中谋出路。

2、内部空间发展策略

通过对县域内分散的各项要素进行整合,构建出贯穿县域的产业发展走廊,按照差异化发展路径,打造出职能各有侧重的三大板块经济综合体,形成统一的发展平台,成为承载城市崛起的载体。并强化县域内部联系通道的建设,营造均衡集约的县域空间布局。

(1)强化轴线,打造产业走廊

强化101省道发展轴线,打造县域范围内的产业走廊。通过线性拓展,形成不同区域内的产业增长极,从而拉动县域的均衡发展。

(2)差异组合,构建功能板块

着力打造作为县域综合中心的中部板块、以旅游休闲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东部板块、以工矿产业和商贸流通为主的西部板块,通过不同功能的板块组合,构建多样合作的县域功能体系。

(3)优化通道,营造均衡布局

大力发展通道建设,强化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度,形成网络状的道路网络。从而保障县域整体的均衡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

第六章城镇体系规划

一、职能结构规划

根据城镇发展战略,将固镇县城镇职能分为三个等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城镇。

根据固镇县现状发展情况,将县域城镇职能分为五类:

综合型: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性中心城镇,是县域或区域的中心。

工业型: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小区,乡镇工业比较发达并在乡镇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城镇。

工贸型:除工业较发达之外,同时市场发育较好,辐射范围较大或地处市、县边界,发展边际贸易有较大潜力。

旅游型: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一定规模,旅游经济在乡镇经济中有主要地位。

农贸型:主要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集散为主,具有一定的吸引范围和年成交额。

表7-1-1 城镇职能结构及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一览表

二、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在城镇发展潜力得分的基础上,再根据重点企业驻地、地理位置等现实因素加以适当调整,即得出固镇县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在充分考虑固镇县各城镇发展的实际状况基础上,将县域城镇规模等级分为三级。

一级城镇为中心城市,主要为固镇县城,考虑到固镇目前城镇体系的主要问题在于县城积聚能力不足,因此考虑强化主城区人口集聚,以增强主城区与城镇体系内其它城镇的力量对比。规划期末建成区人口为40-45万人。

考虑到均衡发展战略的要求,在主城区以下,设置4个中心镇作为二级城镇,也是未来县域范围内重点发展对象。分别是西部湖沟镇、东部濠城镇、中部连城镇和南部新马桥镇(其中濠城镇考虑到远期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极大的提升城镇规模和综合竞争力)。

到规划期末:湖沟镇——规划建设区2-3万人,镇域总人口6-7万人。

新马桥镇——规划建设区3-4万人,镇域总人口6-7万人。

连城镇——规划建设区2-3万人,镇域总人口4-6万人。

濠城镇——规划建设区1-3万人,镇域总人口4-5万人。

以上四个节点是固镇县城镇体系中的中间节点,带动整个县域发展并向自身经济腹地辐射的四大发展极。

三级城镇为一般镇,为其余6个乡镇。规划期末建成区人口为1.0~2.5万人,镇域人口3~5万人。

到规划期末:仲兴镇——规划建设区1.5-2.5万人,镇域总人口4-5万人。

杨庙镇——规划建设区1.5-2.5万人,镇域总人口5-6万人。

王庄镇——规划建设区1-2万人,镇域总人口3-4万人。

刘集镇——规划建设区1-2万人,镇域总人口5-6万人。

石湖镇——规划建设区1-1.5万人,镇域总人口3-4万人。

任桥镇——规划建设区2-2.5万人,镇域总人口5-6万人。

三、空间结构规划

根据固镇县城镇发展条件以及发展特性,我们运用GIS技术对县域空间发展形态进行三种发展情况的模拟,分别形成分散型、集中型和网络型。根据模拟结构,确定了三种空间结构,通过多重因子的评定,最终寻求出固镇县域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

1、县域空间形态情景预测

(1)情景一:政府引导,集中发展

集中型发展模式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壮大固镇县城,以县城为核心结合石湖、连城、杨庙、固镇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城镇连绵带,形成单核是集聚型的发展模式。其具体特征如下:

(2)情景二:市场引导,分散发展

分散型发展模式主要是根据市场的引导,各城镇分散发展,分散着力的发展模式。其具体特征如下:

3、情景三:均衡布局,网络发展

网络型发展模式主要是根据现状特征以及各地发展需求,构建出的均衡的发展模式。以县城为发展主核心,同时构建区域性的副中心,确保区域发展均衡受力。其具体特征如下:

情景一模拟图

7.3.2 县域空间结构比较

1、情景一:“一核一轴三区”集中式结构 (1)一核:固镇县城

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积极围绕城市新区建设,大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2)一轴:沿101省道的产业发展走廊

情景三模拟图

结构方案一

情景二模拟图

结合101省道打造的传接县域的产业发展走廊。

(3)三板块:西部片区、中部片区、东部片区

中部片区:包括“城关、石湖、杨庙、新马桥”,规划建设成固镇县域的中心城市综合体,固镇县的行政、商服、科技、教育中心。

东部片区:包括“濠城、刘集、王庄”,规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休闲产业。

西部片区:包括“湖沟、任桥、仲兴”,规划重点发展工矿产业。

2、情景二:“一核两轴多节点”分散式结构

(1)一核:固镇县城

固镇县的行政、文化、经济、中心,围绕新区建设,提升全县的服务能力。

(2)两轴:沿101省道的产业发展走廊和沿304省道的城市发展副轴

产业发展走廊:结合101省道打造的传接县域的产业发展走廊。

城市发展副轴:依托304省道以及西向联通高速的通道建设,打造东西向城市发展副轴。

(3)多节点:中心镇和一般镇

3、情景三:“一核、四轴、三星、三板块、多组团”网络式结构

(1)一核:固镇县城

固镇县的行政、文化、经济、中心,围绕新区建设,提升全县的服务能力。

(2)四轴:沿101省道的产业发展走廊、沿304省道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和两条内部发展轴线。

(3)三星:分别为湖沟、濠城、新马桥。是区域型的服务中心,也是县域空间发展的副中心。

(4)三板块:西部板块、中部板块、东部板块

西部板块:包括“湖沟、任桥、仲兴、杨庙”,规划发展工矿产业和商贸流通产业。

中部板块:包括“城关、连城、石湖、固镇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成固镇县域的中心城市综合体,固镇县的行政、商服、科技、教育中心。

东部板块:包括“濠城、刘集、王庄、新马桥”,规划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和生态农业。

3.3 方案比较结构方案二结构方案三

从比较看出,网络式发展的县域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固镇发展。

第七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一、城市性质分析

1.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性质的界定

1982年编制的《固镇县城总体规划》中对城市性质的界定:

固镇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泗(县)、五(河)、灵(壁)、固(镇)重要的物资集散转运地,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1988年编制的《固镇县城总体规划》中对城市性质的界定:

蚌埠市域北部中心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及区域交通中心,工贸并重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2003年编制的《固镇县城总体规划》中对城市性质的界定:

蚌埠北部区域内的中心城,全县政治、文化、科技中心,发展轻工业和商贸、物流的现代化城市。

2.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性质分析

①蚌埠市副中心城市;

固镇位于蚌埠与宿州的紧密联系地区,承上启下,可发展成为联系宿州蚌埠的重要耦合点,重点发展101省道产业走廊,使其成为沿淮城镇、群宿蚌城镇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成为蚌埠市副中心城市。

②安徽京沪铁路城镇带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和商贸物流业基地

由于固镇县地处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S101省道沿线与徐州、合肥、南京都有便捷的交通联系,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将带动沿线城镇建设和发展,固镇县有望成为京沪高速铁路经济带上重要的物流和区域性的交通节点。

③以发展新型工业和商贸业为主体的滨水园林城市

固镇是沿淮城镇群的重要成员,地处安徽省京沪铁路城镇带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较大的发展潜力。近几年来,固镇县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工业和商贸经济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以食品、饮料、机电、医药等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远期将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新型工业和商贸业上;固镇县城边缘优多条河流流过,县城南面的通航河----浍河河床较宽,滨水地段景观风貌良好,县城的滨水性较突出。

二、城市性质

蚌埠市副中心城市;安徽京沪铁路城镇带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和商贸物流业基地;以发展新型工业和商贸业为主体的滨水园林城市

三、城市规模

1.县城人口规模

(1)县城人口现状分析

到2007年底,县城城关镇总人口为115447人,其中:非农户口为64230人。近十年来,县城总人口从96年的5.9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8.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119。

1998─2007年,十年中农业人口绝对减少了2.2万人,非农业人口绝对增长2.6万人。从人口增长的情况看,非农业人口呈现高基数高增长,农业人口呈现低基数低增长的情况。

(2)县城人口预测

到2007年底,县城城关镇总人口为115447人,其中:非农户口为64230人。近几年来的综合增长速度在10%之间。规划采用人口的综合增长率预测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预测法预测规划期内县城的人口规模。考虑到规划规模将作为县城公建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的具体依据,因此人口基数采用县城户籍人口数。

人口预测采用两种方法:综合增长率法和人口与年份回归分析法

综合以上两种预测方法,求其算术平均值,得出:

至2020年,预计县城户籍人口规模为25万人。

至2030年,预计县城户籍人口规模为45万人。

规划确定:

县城近期(2020年)人口规模为25万人,远期(2020年)人口规模为45万人。

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07年中心城区现状建成区面积达到10.3平方公里,预测到2030年,根据国标《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规定,允许采用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控制为90.1-120平方米/人,本次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人以内,按规划期末45万人计算,县城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45平方公里。

第八章城市用地总体布局

一、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1.城区建设用地现状概况

固镇县城区位于县域中部,固镇县城现状建设用地10.3平方公里,县城主要依托主干道网络形成格网式的城市格局,居住用地呈均衡态分布,基本按照上一轮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框架发展. 现状用地构成如下:

①独特的城市格局

②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

③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④城市发展较为松散

2.城区建设用地存在问题:

在固镇县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受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A.功能分区不明显,城市结构不清晰

B.市区道路交通水平较低

C.公共绿地不足

D.旧城开发过度密集,新城开发地段分散

E.居住区的规划落后

F.城市内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活动中心。

二、用地条件评价

固镇县城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冲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地基承载力好。浍河沿城区西南部流过,河流两岸堤坝防洪标准较高。101省道、京沪铁路南北向沿城区边缘经过,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铁路沿城区东部,是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主要影响因素。

本次规划以地形图为依据进行现场踏勘,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建设用地进行了综合评价。用地评价主要因素:交通、区位、地形坡度、防洪;根据以上因素来鉴别各种用地,并将城市建设用地相对的分为两个等级,由此得出Ⅰ、Ⅱ两个类别用地。其中:

●Ⅰ类城市建设用地

主要分布于城区以东地区,主要包括城区的东部、皇店村以及石湖乡的局部地区,重要参考因素是东部地区的地质条件交通、区位条件,、因此,东部地区用地属较适合于进行建设的用地,此次规划定为Ⅰ类城市建设用地。

●Ⅱ类城市建设用地:

主要分布于101省道的以北地区,主要包括城区的北部、刘庄村、五里井村地区,地势平坦,无洪涝灾害,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与老城有便捷的联系,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建设用地的需要,此次规划将其定为Ⅱ类城市建设用地。

三、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1.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

根据对城市用地类别的划分以及对城市建设用地各种发展方向的分析,本次规划将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确定为“东进、北扩、西优、南联”。城市在东、北两条主要发展轴方向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并与城市生态绿地、果林、河流等用地相互自然分割、相互渗透,各类用地间成为有机的整体。

县城沿东、北、南两个方向是城市主要交通轴线方向,每个方向都有自己的区位条件,建设用地发展为“东进、北优、南联、西联”,城市由此形成了“轴线+组团式”的空间形态。

“东进”------

三八河,索里河及京沪高铁对城市道路网布局有一定的影响,但城东适宜建设用地充裕,且有良好的国道交通优势,城市自然生长,向东发展形成城东新区。

“北优”------

以政务中心为依托,着力发展科教事业,形成北部的政教组团,并适当发展第二产业,优化和完善城市功能与布局,提升北部地区的城市活力。

“南融”----

浍河以南地区开发区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连城镇发展势头良好,县城在用地布局与路网上应考虑与之融为一体发展。

“西联”----

城西无完整的适宜建设用地,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在西南部适当发展文化旅游组团,打通城市西部对外通道,加强浍河滨河地段的绿地景观风貌塑造。

2.布局原则

(1)城区发展模式选择

固镇县城空间结构中的采取聚合优势发展单元模式(外溢式+跨越式),构建集中式片区结构的思路,形成一个开发式、有机性、有持续力的、富有发展潜力的开放结构——跨越发展的组群结构。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的总体策略

①提升功能--合理衔接区域发展的脉络,保持区域规划发展的连续性,建设固镇以及周边地区的中心集聚功能

②优化布局--强调就业居住平衡,适应土地利用的发展,集约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综合效益。

③提高效率--加快城区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建设;结合用地布局确定快速路系统,实现畅通工程,优化县城投资

环境,增强县城招商引资和经济辐射能力。

④优化人居环境--增加绿化用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及重点功能区增设步行系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形

成水、田、城融入一体的滨水园林城市。

⑤分期建设--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同步进行,新老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2)中心城区规划布局理念

①区域协调——重整合理念

②构筑平台——求发展理念

③环境优先——树生态理念

④个性塑造——富特色理念

(3)中心城区规划布局措施

①“双增双减双保”

②“双增”--增加绿地、公共服务设施

③“双减”--减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

④“双保”--保护滨水城市风貌格局、保护城市人文特色环境

3.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城市结构形态是指城市各构成要素(包括物质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的空间分布模式,反映出城市各要素空间结合的具体的物态环境和各要素相互之间的抽象的关系。

为了创造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未来城市发展方向,规划对固镇县城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重组,构建布局合理、结构清晰、交通便捷、配套完善的县城城区。

规划在研究现状建设条件和滨水生态肌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心城区的功能布局,提出了“一带、一廊、三轴、七组团”

的空间结构。

一带:城市西南沿浍河形成的滨河景观风貌带。

一廊:101省道连同京沪高铁形成的城市对外交通走廊。

三轴:依托城市主干道分别形成的景观轴、生活轴和产业轴。

八组团:老城区组团、城北政教组团、西北工业组团、城东商贸组团、城东北居住组团、仓储物流组团、谷阳城文化旅游组团。

四、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1.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面积1562公顷,占建成区总面积的34.5%。

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总面积937公顷,占建成区总面积的20.6%。

3.工业用地规划

(1)现状概述

工业用地以集中布局的城西工业组团的建设为重点,至规划期末县城工业用地38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57%。

4.仓储用地规划

至规划期末,规划仓储用地19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3%。

第九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一、对外交通规划

1.现状概述及存在问题

(1)公路及城市出入口:

自改革开放以来,固镇县大力加强道路建设,目前己经实现乡乡通公路,村村通砂石路的目标,县域内省道长度共计220公里,县道395公里,乡道(主要是砂石路况以上的路)955公里,村道683公里,为发展道路交通运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县城现状有四个出入口,没有形成特色的城市风貌,并与铁路交叉,造成城市入口景观的破坏。

(2)现状县城对外公路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S101省道作为县城的主干道,带动了县城经济的发展,但过境公路对县城交通发展造成影响,为今后交通带来压力,

影响了城市道路系统的完整性。

②现状县城出入口的位置将会影响未来城市发展,主要入口为环形交叉口,将会影响城市的交通通行能力。

(3)铁路

现状津浦铁路从县城西面穿过,规划的京沪快速铁路将从县城的东面经过。在现状县城的西面有一个津浦铁路火车站场,主要承担客运。规划在现状城区的东面有一个京沪快速铁路火车站场。

2、对外交通规划

(1)公路规划:

加强与城市主要出入口的连接,城市快速路和城市对外交通实现便捷快速的连接。

①主要对外公路:主要对外公路交通系统采用以城市外环路为骨架的放射型结构,S101省道规划改道,位于新建的京

沪高速铁路西侧,并与铁路平行,减少对城市其它主要道路的干扰。其他对外公路一般接在城市外环快速路上。

②城市出入口:由于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出入口往往成为制约城市交通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对外出入口道路

的增加及等级提高,能有力地加强县城与区域的联系,同时也能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保证发生灾害时外界与城市内部的交通联系。固镇县对外交通路网系统主要由联系宿州、蚌埠市区、五河、灵壁及怀远的交通道路构成。

③长途汽车站:是城市对外客运交通的主要出入口,则位置宜放在在对外交通联系方便的地方,并通过方便的公交系

统与城区联系。

(2)货运中心规划:

充分利用浍河航运码头、京沪高速铁路,结合固镇经济开发区规划,在县城东南面规划一个货流中心,提高城市货物流通的效率,减少对城市内部交通的干扰。

(3)铁路站点规划:

规划城区有两个火车客运站,京沪铁路站点近期作为城市主要的客运枢纽,依托这个站点在老城区形成商业中心街区。

京沪高速铁路站点作为城市未来主要的客运枢纽,依托这个站点发展物流商贸,使固镇在京沪铁路经济带中充分发挥潜力。

二、道路交通规划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

固镇县由于受旧城区现状建筑、地形、河网、旧村落等地形地貌限制,目前城市道路网的密度、功能、等级不敷使用。

道路断面主要有单幅路、二幅路、三幅路等类型。部分道路设有中心水泥墩分隔、绿化分隔、铁栏分隔和“机非”分隔等交通安全设施;在有些交叉路口设置了环岛。

(2)存在问题

瓶颈多

?出入口道路紧张

?多数干路向中心汇集

?交叉口交通效率不高

?停车问题

?公交问题

2、道路交通规划

(1)规划原则

着重城市道路网与铁路站场、外围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的衔接,大力加强固镇县作为地区中心城市的对外联系。

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网的效能,形成有利于公共交通发展的路网,提高道路使用效率。

疏通城南的瓶颈交通,为城市跨河发展提供保障,新建6座跨河桥,将有利的解决城市南北向交通的不便。

疏解市中心区,尤其是旧城区的交通,避免过境交通穿越带来的干扰。提高城市道路网密度,并注意道路规划的延续性。减少畸形、错位交叉口和丁字路口,贯通道路网,完善网络,提高道路的可靠性。

在路网上为城市的远景发展提供可继续向外延伸的生长点,有利于中心区的疏解。

(2)规划目标

为了更好适应固镇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协调交通供需关系,引导交通建设对城市整体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增长,要求高质量的交通系统。为人和物的流动提供经济、安全、有效的服务;

道路网等级技术指标参照国家规范,并依据固镇县城区的城市性质和地位,以中上级指标为宜。

至2030年道路网各项指标为:人均道路面积8-10m2/人;干网密度不低于2km/km2。

(3)道路等级结构

城市道路分对外交通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级。

①对外交通路

城市对外交通路路主要有利于联系宿州、蚌埠市区、灵璧、五河和怀远,主要以101省道为南北主轴,联系宿州与蚌埠市区、兴业路往东北通往灵璧,浍河路往东通往五河方向,发展路及城南路往西通往怀远。

②主干路

主干路是连接城市各主要片区的交通要道,原则上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不宜汇集大量的非机动车。上述的环路、出入口道路等构成城市主干骨架,与其他的主干路共同组成主干路系统。

南北向主干路有:胜利路、东风路、立新路、发展路、固蚌公路、新风路、霸王路、虞姬路、城东路

东西向主干路有:兴业路、正业路、东方路、垓下路、谷阳路、浍河路、凌湖路、望湖路、平湖路、城南路

对于主干路,应尽量利用平行道路或创造其他道路条件,实行机非分流,使主干路路段上,至少是交叉口上,能够实现纯机动车行驶。道路横断面如为四幅路,两侧非机动车道兼作机动车进入沿线地块出入的辅道,应有两条机动车道的宽度,非机动车在路段上可双向行驶,在平交路口视为行人处理;进入机动车道的开口间距控制在80-150米以上。机动车道设中央分隔带,有条件的道路分隔带宽度3~5米,中央分隔带开口控制在400~500米以上。人流多的路段相隔间距不宜太大。平交路口机动车进口道应增加车道数。主干路功能的实现还有赖于沿街两侧用地出入口的严格控制,出入口宜开在支路和次干路或辅路上。

③次干路

次干路是干路和支路之间联系以及汇集非机动车的主要道路。有条件的路段可作成三幅路,两侧可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出入口、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行人过街应有人行横道线,交通量大时,设置过街信号灯、行人地道或天桥;路幅较宽时,应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

④支路

支路是进出街坊、居住小区和承担近距离交通(主要指非机动车)的主要道路,相当于居住区级道路,它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支路的平均密度应在3~4公里/平方公里。支路应避免长距离的机动车交通穿越,但要方便

非机动车和进出街坊的机动车通行,同时要考虑公交车的通行。旧城内的支路应方便进出旧城和旧城内近距离交通,而避免外来交通穿越旧城。防止穿越交通的一个措施是使旧城外围道路的行驶速度远远高于旧城内道路的速度,内环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保证。

⑤道路断面

根据规划道路的功能,等级及未来的交通量,需对城市道路断面,红线宽度和车道数进行安排和适当调整。

主干道红线宽度40——50米,次干道红线宽度米30——36米,支路红线宽度米16——28米。

对于县城来说,主干路两侧人行道设置比较宽,两边有商业街和办公楼,而次干道(商业型道路)两侧也应设计适当的人行路面。支路宽度应保证公共车辆能方便出行。

(4)交叉口

3、交通设施规划

(1)公共停车场规划

(2)公交场站设施

第十章城市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现状概述

固镇县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91800平方米,共四处城市公园,人均公共绿面积0.80平方米。

存在的问题:

(2)沿淮绿地相对缺乏

(3)专用绿地不足

2.规划目标

建设绿水交映、城景交融、生态健全的滨水园林城市。

近期(2009—2020年),建设阶段,重点建设西湖公园、主干道绿带、滨河绿带等。

远期(至2030年),开拓发展阶段,重点建设城东公园建设滨河绿带、各类公园。

二、景观风貌规划

1.景观资源分析

(1)自然水系

(2)建筑空间景观

2.景观风貌系统规划

(1)总体框架

以新城区的城市中心绿地和河道为骨架构建城区的空间景观系统。并依托规划的绿地系统向四周扩散,最终与城市周围生态防护绿地相连接,形成“河流、绿地、自然”相统一的空间景观网络。

(2)景观走廊

规划确定城市景观走廊为城市自然景观走廊、城市现代建筑景观走廊。

城市自然景观走廊是指:沿河绿化走廊景观带;这类景观走廊主要应加强河流整治、沿河绿化种植以及局部城区地段的景观小品建设。

城市现代建筑景观走廊是指:城市主干道、城市环城快速路、城市商业街;这类景观建设重点进行重要街道的城市设计,控制重要街道的轮廓线,形成整体特色的建筑立面;老城区应进行重点地段的功能置换,重要建筑的立面整治,展示现代商业建筑景观。

(3)城市景观节点

城市公园和城市中的生态绿地作为城市的自然元素和地标,成为城市主要的景观节点。城市中的广场和街头绿地与城

市公园一起构成城市中体现自然景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结合城市建筑和道路,使自然与人文景观协调统一。

城市景观节点还包括城市中重要的标志物和纪念物、以及城市特有的风貌区。固镇县城结合若干公园等绿色开敞空间和城市轮廓线,布置一些电视广播发射塔或标志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共同组成城市景观节点。

(4)城市景观风貌区

①主城景观风貌区

主城景观风貌区,主要集中在固镇县城老城区,规划重点为城市韵味的保持,特色商业的培育,古城特色景观的展现。

②新城景观风貌区

规划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公共商贸集散活动集中的地方,要求建成不同风格特色的景观。主要以大空间,大体量建筑,配合广场小品绿化布置,使之具有浓郁的现代商贸气氛。

③古城景观风貌区

结合谷阳古城保护规划,利用历史资源,有序发展旅游业,形成以楚汉文化为底蕴的老谷阳城景观风貌。

④政务科教景观风貌区

政务中心区以行政办公建筑为主,规划要求通过精心的城市设计,在协调的前提下,注重建筑造型,适当提高建筑的高度和体量,丰富街道天际轮廓线,使该区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结合政务新区的建设集中布置文化、教育、科研、娱乐设施。规划以文化设施为主,结合绿地广场布置雕塑、小品,体现城市文化气息。

⑤工业景观风貌区

主要集中体现在城市东北部工业区,根据现代化生产线,对区内工业厂房要求统一风格,注意厂区绿化、环境卫生,体现现代城市工业经济的景观风貌。

(5)城市景观点轴系统和视觉走廊

①轴点

地标轴点:地标轴点是指视线的焦点,用以指引方位或标志,包括标志性建筑、广场雕塑,城市入口设置的标志性雕塑等。

②轴线:浍河河、环城河为若干条绿色景观轴线,京沪高铁、京沪高速铁路为防护景观轴线。

③视觉走廊

规划要求对浍河、环城河等显现固镇县“滨水园林城市”特色的地区应保持通透的视觉走廊。

④建筑风格与色彩

新城区的建筑形式均采用新颖的现代建筑形式,充分表现现代建筑立面的质感和构图。

(6)城市景观引导区

指城市中的工业仓储区及城市边缘区。重点在于营造城市道路景观、工业区景观、物流区景观,在规划的引导建设下,形成整洁、舒适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并改善投资环境。这类景观是反映城市面貌的重要因素,其造型和色彩宜总体控制,根据各景观引导区的区位条件和景观设计要求,加以相应的控制,充分体现出皖北新兴城市的特点。

3.景观系统建设措施

1.保护自然水体,严格划定其保护绿线,禁止任何侵占水体建设活动及向水体中排放污水。

2.保证城市空间肌理的联系和完整,以及向周边地区延续的连续性。

3.合理布局高层建筑,控制城市轮廓线,防止无序建设。

4.对旧城进行全面的整治,通过立面更新、设施更新和加强绿化,全面改造城市面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